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思想

  • 导读萨特《存在与虚无》

    作者:[英] 塞巴斯蒂安·加德纳

    《存在与虚无》是让-保罗•萨特最负盛名的作品,任何想要进入萨特思想迷宫的人都绕不开这部令人望而生畏的哲学经典。塞巴斯蒂安•加德纳的这本导读书系统地探讨了《存在与虚无》中的基本论题,并在现当代哲学的思想史语境中把握该书的脉络与地位,为职业学者乃至普通读者提供了一条通往萨特思想的捷径。

  • 为世界排序

    作者:谢康伦 / 韩明士

    1986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举办的“宋朝经世思想与行动学术研讨会”,海外著名宋史研究专家群贤毕至,在政治史、制度史与思想史交汇的层面,讨论宋代政治家和思想家对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思考和所做的努力。这次会议影响了海外宋史研究范式的转移,也产生了这本关于宋代治国方略的学术论文集。

  • 西方哲学史讲演录

    作者:赵林

    ★ 国家教学名师赵林教授倾情讲授,基于多年来在武汉大学开设、场场被挤满的 “西方哲学史”通识课,作者在本书中将深奥的哲学思想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体会娓娓道来,既通俗易懂又保持了哲学的本质。

    ★追溯两千余年西方哲学思想的传承演变,置身哲学家的时代练习如何哲学地思维,不“戏说”也不故弄玄虚,一部通俗易懂又不失哲学旨趣的西方哲学史。

    ★不晦涩、“说人话”的哲学入门佳作。不简单罗列概念也不平铺哲学流派,一部有体系、有逻辑、重在阐述哲学思想传承演变的入门首选。

    ★ 豆瓣高分热门Top10哲学史图书全新修订再版。新增“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一讲,弥补了初版之憾。

    -

    “哲学是活的生命。”“哲学史就是哲学。”遵循“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原则,本书从古希腊哲学一直讲到黑格尔哲学,突出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揭示不同哲学家出现的历史顺序与哲学概念发展传承的关系,展现了哲学史就是哲学概念演变的生命历程,而不是堆积以往哲学家思想遗骸的荒冢。

    作为一部讲演录,本书在作者多年讲授的“西方哲学史”通识课程基础上整理而成,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晦涩的哲学概念娓娓道来,并省去了引经据典之繁,可谓哲学入门书首选。此次修订版特别增加“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一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从英国经验论哲学和自然神论向德国古典哲学的过渡,弥补了初版之憾。

    每个人都是有哲学慧根的,哲学史的训练正是通过启发我们的睿智慧根使我们成长为具有独立批判精神的爱智者。

  • 反战之战

    作者:[美]乌娜·A.海瑟薇(Oona A. Hathaway) / [美]斯科特·J.夏皮罗(Scott J. Shapiro)

    【内容简介】

    1928年盛夏的一个炎热下午,全世界的国家领导人为了消除战争而齐聚巴黎。当天签署的《非战公约》几乎被世界上所有国家批准。于是,历史上第一次,战争在全世界成为非法行为。但承诺转瞬即逝。

    《反战之战》将《非战公约》置于自17世纪至今的漫长历史中,分析阐述了诸多律师、政治家和知识分子的思想,为我们解答了很多重要的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反法同盟在处置拿破仑一世的问题上为何犹豫不决,到底面临怎样的法律困境?二战后为纳粹高级官员定罪为何困难重重,法理和情理究竟有何矛盾?人类如何从战争合理的认知阶段走到今天达成反战共识?置身于各国联系更为紧密的时代,我们应如何应对国际社会上的强权者和不合作者,法律会为我们提供怎样的保护?除了法律,我们还能求助于哪些手段?

    《反战之战》不仅是一部人类战争思想的演变史,也是一部让我们看清今日世界的实战指南。

    【媒体评价】

    就像《文明的冲突》和《历史的终结》一样,这部精彩的著作在几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下解释当今世界,展现了一种远见卓识。海瑟薇和夏皮罗的讲述既有文学创作的才华和理论分析的深度,也有历史研究的一丝不苟。它将改变你记忆20世纪历史和阅读21世纪新闻的方式。”——史蒂芬·平克,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作者

    《反战之战》研究全面深入,行文优雅流畅,探讨了战争非法化的深刻影响。海瑟薇教授和夏皮罗教授通过叙述许多个人(其中有些人并不为大多数历史系学生所知晓)的经历来丰富他们的分析,这些人在这个故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没有人能像海瑟薇和夏皮罗在这本书中所做的那样,将人和事有机融合,浑然一体。——保罗·肯尼迪,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大国的兴衰》作者

    真正的独创性作品在政治史上是不常见的。《反战之战》是一部原创著作。书中的大部分主角都是法学教授,而这本书的作者也是两位法学教授,这让人感觉温馨愉悦。事实上,这不仅令人温馨愉悦,而且意义重大,因为《反战之战》的观点之一是思想很重要。海瑟薇和夏皮罗进一步认为,思想是由人类产生的,但这一点在思想史上没有得到充分承认,因为思想通常是以书与书对话的形式被呈现出来的。这是一个关于个人用思想改变世界的故事。——路易斯·梅南德,《纽约客》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又极具挑战性的书,它提出了当前非常重要的问题……考虑到当前世界形势,《反战之战》的出现恰逢其时。——玛格丽特·麦克米兰,《金融时报》

    《反战之战》提供了一项伟大的服务,说明法律如何能够有力地影响个体决策者。作为一部法律史,本书是不可或缺的。——《华盛顿邮报》

    这部发人深思、研究全面的著作带给我们的乐趣之一是,它挑战了我们的一贯认知,让我们看到,那些认为他们可以非法化战争的人并不是傻瓜,而是实用主义者,他们失败的构想在创造战后世界的过程中有着出人意料的影响……两位作者的研究既精致巧妙又细致入微。——《华尔街日报》

    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斯科特·夏皮罗和乌娜·海瑟薇合著的《反战之战》是一本具有感染力、引人入胜和意义重大的著作。它值得所有认真研究外交事务的学生学习收藏,它有望突破传统智慧,促进健康辩论。——杰·温尼克,《1865年4月》和《1944年4月》作者,外交关系委员会驻会历史学家

    本书对国家暴力和战争的相关争论进行了研究性分析……它寓意丰富,在一个好战的时代,尤为如此。它契合学习现代历史和国际关系的学生的兴趣。——《柯克斯书评》

    对于经常被不屑一顾的1928年《非战公约》,海瑟薇和夏皮罗持根本性的修正主义观点,认为该协议标志着国家间战争终结的开始。《非战公约》激发了人权革命、经济制裁的运用以及致力于和平的国际组织的建立……作者自信且大胆地争辩说,自1945年以来,征服作为“改变边界的公认程序几乎消失了”……海瑟薇和夏皮罗的结论可以被辩论,但不容易被否定。——《出版人周刊》

    在这本出现及时、行文优雅、论证有力的著作中,乌娜·海瑟薇和斯科特·夏皮罗帮助我们理解了那些设想终结战争的个人在历史上的重大意义。当世界处于回归更早时代的风口浪尖时,《反战之战》号召维护全球法律和秩序。——伦敦大学学院法学教授菲利普·桑兹,《东西街》作者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著作,它提供了一个新的框架来解释过去五个世纪的国际关系。——《图书馆杂志》,重点书评

    这是一本可读性极强的书,使原本可能是国际法理学的神秘问题变得通俗易懂且生动有趣。书中充满了奇闻轶事和丰富多彩的人物,其写作建立在对一些历史久远的档案进行非常认真搜寻的基础之上。本书有很多值得欣赏和思考的地方。——《卫报》

    这是2018年每个学生都应该读的一本书。——史蒂芬·平克,商业内幕人网站

  • 临界:鲍德里亚访谈录

    作者:[法]让·鲍德里亚 / [法]菲利普·帕蒂

    - 编辑推荐 -

    ★一场逼近临界时刻的深度访谈:当代资本主义意味着什么?解放难道不能带来自由吗?如何在我们的世界里毫无妥协地生存?

    ★让·鲍德里亚论当代资本主义、西方的衰落、解放价值观的残酷性、美国与欧洲社会、摄影与真实、艺术的终结……

    ★临界不是终结的那一刻,而是即将结束的那一刻,已无话可说之前的那一刻。在临界时刻,鲍德里亚告诫我们:“‘当我们揭开真相的面纱时,我们绝不能相信真相仍然是真相’——因此,真相从未赤裸裸地存在。当真实的幻觉被驱散时,我们绝不能相信真实仍然是真实——因此,真实就是没有客观性的现实。”

    ★“我们梦想着一个超越的、极度的价值突变,迎来的却是一个回缩的、逆行的、退化的价值突变”,于是“宁愿不再做、不再奔跑、不再竞争、不再消费,也不再以任何代价获得自由”。

    - 内容简介 -

    本书是法国记者菲利普·帕蒂对当代著名思想家让·鲍德里亚展开的一场深度访谈,广泛论及如下话题:福山,波斯尼亚、海湾战争、卢旺达和新世界秩序,全球化与普遍化,卷土重来的族裔民族主义,战争的本质,修正主义与大屠杀否定论,德勒兹、福柯、巴塔耶和维利里奥,虚无主义与启示录,写作实践,虚拟现实,东方与西方,受害者文化与忏悔文化,法国知识分子及其社会参与,当今资本主义的本质,消费社会与社会排斥,解放,死亡、暴力和恋尸癖,现实、幻觉和媒介,生活的全面失序。

    鲍德里亚自如地游走在政治、哲学和文化之间,一针见血又不失幽默地对上述问题做出解答。对想要入门鲍德里亚思想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现成的绝佳导读书;对熟悉鲍德里亚的读者来说,本书新颖地澄清了他晚期的思想立场,引人入胜。

  • 自我坦白

    作者:[法] 米歇尔·福柯

    -编辑推荐-

    ☆福柯晚期讲座集第三本,拜德雅持续增量中!☆

    ○ 深化自我解释学研究——

    接续1980年秋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达特茅斯学院所作演讲(收录于拜德雅出品《自我解释学的起源》一书),福柯在多伦多系列演讲中继续深化了对自我解释学的研究:对整个古代自我文化和在早期修道团体中出现的基督教自我解释学进行了透彻比较。

    ● 处于福柯思想三次重大转变的交汇点——

    主体谱系学、主体和真相的关系以及对古希腊—罗马的持续兴趣,贯穿于多伦多系列演讲始终。这次演讲介于福柯思想三次重大转变的交汇处,这三次转变发生在1980年代初,至此他的研究被纳入现代西方主体谱系学计划之中。

    ○ 自我坦白:说出自己的真相——

    福柯在此次多伦多的研讨班上,重拾其在《主体解释学》讲课中对“说真话”的探讨,详细分析了“说真话”在古希腊、希腊化时期、罗马时期所具有的不同含义。这与他在性史研究中注意到在西方社会里性方面的禁忌和坦白自己真相的义务这两者之间存在联系是密切相关的。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米歇尔•福柯于1982年5月31日至6月26日在多伦多大学维多利亚学院举行的第三届符号学和结构研究国际暑期研讨班上的五次演讲,以及由他主持的研讨班讲课。

    “自我坦白”是这一系列讲座的主题,也是福柯关于“现代西方主体谱系学”研究项目的一部分,他致力于阐明自我解释学的历史形成。在分析了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苦行”“修行”实践中所特有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关系的特殊类型,即主体必须与自己建立一种占有和主权的关系之后,福柯研究了基督教发展的前几个世纪中,在修道院团体里诞生出来的一种自我解释学,这种解释学被认为是主体对其自身内在性的探索和解读。至此,自我解释学在古代和基督教早期发生了一个明显的断裂,为了界定这种断裂,福柯引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区分,即两种形式的禁欲主义:一种面向真理,另一种面向实在。

    在演讲之余,福柯还在多伦多大学举办了系列研讨班,专门对古代作家的文本进行详细研究,他对古代自我文化的分析正是基于此。在这些研讨班上,他还提到了古代“说真话”概念的不同含义,而这正是他后来作品的重要主题。

  • 是什么让我们难以领略音乐的艺术?

    作者:钱浩

    抛开玄虚概念,直面艺术本身,是全新视角的赏乐理论,也是透彻诚恳的入门之书。

    ——————————————————————

    长久以来,非专业听众在面对古典音乐时,总会习惯性地认为感人和悦耳就是作者们的创作目标,也常以为了解到作品的意象、背景、“思想内涵”,便有了欣赏的钥匙,或者会把古典音乐看作一种超凡脱俗的象征和修养身心的良药,而一旦无法把握这些要素,听者就会感到迷茫,觉得古典音乐很难。

    本书从艺术与自然状态的区分出发,逻辑清晰地破除了上述固有观念,帮助赏乐者抓住古典音乐的实质,认识其价值所在,对于入门者是实用而有效的指引,对于深思音乐之美的人亦可提供新的视角和启发。

    ——————————————————————

    著名作家、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格非作序

    著名诗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西渡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大提琴家 张博

    著名钢琴家、天津音乐学院教授 吕晓亮

    《读书》资深编辑 曾诚

    著名青年作家 唐洬

    专业荐读

  • 动物与人二讲

    作者:[法]吉尔伯特·西蒙东

    - 编辑推荐 -

    ★深受吉尔·德勒兹、菲利克斯·加塔利、贝尔纳·斯蒂格勒、布鲁诺·拉图尔推崇的哲学家——吉尔伯特·西蒙东首部正式出版的中译本。

    ★在其哲学名著《个体及其物理—生物起源》中,西蒙东自问:“心理与生命是如何彼此相互区分的呢?”为求其解,他感到有必要首先回顾动物与人的生命观念。在本书中,西蒙东就生命、动物与人的生命之间的统一性,还有生命与智性、习惯、本能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问题,为我们呈现了古往今来的思想家如何对此展开思考。

    ★动物与人的关系是什么?苏格拉底会说:人类理性与动物本能之间存在本质差别。柏拉图会说:人是一切动物的原型,动物是低等级的人。笛卡尔会说:动物既无智性亦无本能,它是一台机器、一种自动之物。西蒙东则会回答:动物与人之间并没有本质区别,一切都是存在,我们每一次都必须以特定的方式思考存在的意义。

    - 内容简介 -

    本书脱胎于吉尔伯特·西蒙东两次课程的讲稿,主要探讨动物与人的关系问题。这虽然算不上哲学的根本问题,却一再闪现于古往今来诸多哲学巨擘的思想图景之中。在书中,西蒙东为我们梳理了该问题从古希腊罗马时期一直到17世纪的简明历史。他不仅论及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笛卡尔等哲学史上最重要人物的相关思想,还谈到了许多不常被哲学家们触探的作者,如亚西西的圣方济各、蒙田、博须埃和拉封丹等人的相关著述。西蒙东没有执着于将诸学说的论述推至艰深晦涩的抽象层面,而是从观念的历史维度切入,清晰地为我们呈现了不同流派的学说对该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而做的贡献。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动物与人的关系问题不仅牵涉认识论的维度,还广泛地包括了伦理,甚至宗教,以及最终的形而上学的维度。

  • 什么是真实?

    作者:[意]吉奥乔·阿甘本

    - 编辑推荐 -

    ★埃托雷·马约拉纳——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费米眼中“能与伽利略和牛顿比肩,却不通人情事理的天才”。

    ★他的离奇失踪事件引发了本书关于“真实”问题的精彩哲学讨论,是物理学与哲学的一次美妙邂逅。

    ★“我们一旦假定一个系统的真实状态本身是不可认知的,统计模型就变得不可或缺,并且只能取代现实。”

    ★堪称阿兰·巴迪欧《追寻消失的真实》“姊妹篇”。不同的是,巴迪欧运用了数学理论,阿甘本则从物理学角度切入。

    ★特别附录马约拉纳放弃发表的文章《统计规律在物理学和社会科学中的价值》。

    - 内容简介 -

    1938年3月25日晚上十点半,埃托雷·马约拉纳在那不勒斯登上了提莱尼亚公司的蒸汽船,出发前往巴勒莫。当时他已在那不勒斯大学教了一年的理论物理学。从船出发的那一刻起,这位同代物理学家中的佼佼者就消失了,仅留下些无从查证的传闻和推测。

    我们想作出的假设是,如果量子力学有赖于实在必须被概率性遮蔽的惯例,那么失踪就是真实从概率计算中逃脱并不容置疑地被确定为真实的唯一方式。马约拉纳让自己成为真实的本质在当代物理学概率性的宇宙中一个典范的独特符号,并以这种方式制造了一个既绝对真实,又不太可能的事件。在1938年3月的夜晚,他决定消失得无影无踪,并让关于自己失踪的线索变得扑朔迷离、无法验证。他以此行动向科学提出了一个迄今仍然难以回答又无可逃避的问题:什么是真实?

  • 什么是真实?

    作者:[意]吉奥乔·阿甘本

    - 编辑推荐 -

    ★埃托雷·马约拉纳——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费米眼中“能与伽利略和牛顿比肩,却不通人情事理的天才”。

    ★他的离奇失踪事件引发了本书关于“真实”问题的精彩哲学讨论,是物理学与哲学的一次美妙邂逅。

    ★“我们一旦假定一个系统的真实状态本身是不可认知的,统计模型就变得不可或缺,并且只能取代现实。”

    ★堪称阿兰·巴迪欧《追寻消失的真实》“姊妹篇”。不同的是,巴迪欧运用了数学理论,阿甘本则从物理学角度切入。

    ★特别附录马约拉纳放弃发表的文章《统计规律在物理学和社会科学中的价值》。

    - 内容简介 -

    1938年3月25日晚上十点半,埃托雷·马约拉纳在那不勒斯登上了提莱尼亚公司的蒸汽船,出发前往巴勒莫。当时他已在那不勒斯大学教了一年的理论物理学。从船出发的那一刻起,这位同代物理学家中的佼佼者就消失了,仅留下些无从查证的传闻和推测。

    我们想作出的假设是,如果量子力学有赖于实在必须被概率性遮蔽的惯例,那么失踪就是真实从概率计算中逃脱并不容置疑地被确定为真实的唯一方式。马约拉纳让自己成为真实的本质在当代物理学概率性的宇宙中一个典范的独特符号,并以这种方式制造了一个既绝对真实,又不太可能的事件。在1938年3月的夜晚,他决定消失得无影无踪,并让关于自己失踪的线索变得扑朔迷离、无法验证。他以此行动向科学提出了一个迄今仍然难以回答又无可逃避的问题:什么是真实?

  • 科学的终结(修订版)

    作者:【美】约翰·霍根(John Horgan)

    《科学的终结:用科学究竟可以将这个世界解释到何种程度(修订版)》:

    《科学美国人》是美国历史最长的、一直连续出版的杂志,也是著名的《科学》(Science)的姊妹刊。大众化的高水平学术期刊,有151位诺贝尔奖得主撰稿。作为《科学美国人》杂志的资深撰稿人,约翰·霍根对于当代科学有着卓越的领悟,因为他具有一种常人无可企及的优越条件,能借工作的便利,经常性地接触科学界的名家,诸如林恩·马古利斯,罗杰·彭罗斯,弗朗西斯·克里克,里查德·道金斯,弗里曼·戴森,莫雷·盖尔曼,斯蒂芬·杰伊·古尔德,史蒂芬·霍金,托马斯·库恩,克里斯·兰顿,卡尔·波普尔,史蒂文·温伯格,以及E·0·威尔逊,等等,并能得心应手地刺探他们内心深处的思想。

    在《科学的终结》一书中,霍根以才华横溢的笔触,描写了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之平凡的一面和活跃的思想。科学家“在面对认识的限度时,……更像常人一样,易受到自己的恐惧和欲望的左右。”

    这种隐秘的恐惧,正是霍根在本书中所着力探讨的:是否所有重大的问题都已经被解决了?所有值得追求的知识都已被掌握了吗?是否存在着某种标志着科学之终结的“万物至理”?重大发现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吗?今天的科学是否已衰退到只能解答细枝末节的问题、只能修补现有理论的地步?

    对于诸如此类的敏感问题,霍根在走访弗雷德·霍伊尔、诺姆·乔姆斯基、约翰·惠勒、克利福德·格尔茨及其他数十位杰出学者之后,在与这些名人就上帝、星际旅行、超弦、夸克、混杂学、意识、神经达尔文主义、马克思的进步观、库恩的革命观、元胞自动机、机器人以及“欧米加点”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的基础上,抽象出了率真的答案。由此引发出的评述,混合着霍根对“终结论”所作的机智而又精辟的辩护,以及他对于整个科学事业的睿智、独到而又深刻的领悟,读来既让人兴奋激动,又给人带来衷心的愉悦。

    科学家通常自以为与其他学者不同,因为他们坚信自己不是在建构真理,而是在发现真理;其工作是要揭示经验世界存在的规律,而不是仅仅去解释它。但科学的力量却存在着自身固有的限度:狭义相对论把物理运动(甚至信息转换)的速度限制在光速之下;量子力学宣示出不确定性;而混沌理论则进一步证明完全的预见是不可能的。同时,科学合理性本身正受到新勒德派分子、保护动物权利活动分子、宗教原教旨主义者以及新时代信徒的攻击。

    霍根强调,对科学的最大威胁可能来自科学规范的丧失,越来越多的理论工作者,致力于玩弄被霍根称为“反讽科学”的理论,科学规范已被逐渐削弱成某种近似文学批评的东西。基于对当世思想大师们的采访与思索,霍根在提出对科学质疑的同时,也表示了他对于科学的崇敬。

    科学的终结插图创意

    以洞察世间万物的眼睛为起始点,流动的线条代表着复杂的思维。不同的分割色块代表着空间的不同。沉稳的黑色代表未知,流动的白色代表探索的已知。黑白同时结合人脸也是一种阴阳矛盾的同体。有限既是无限,无限又可化为有限。

  • 禅说庄子:齐物论

    作者:冯学成

    《禅说庄子》系列丛书,把庄子与禅宗一起讲,庄子思想与佛教思想交融在一起,互为映照,十分有趣。《庄子》共三十三篇,本丛书以篇为单位进行讲解,《禅说庄子:齐物论》为该系列收官之作。

    “齐物论”和“逍遥游”一起构成庄子哲学思想体系的主体,但其重要性更甚“逍遥游”。“齐物论”是内篇的核心,也是《庄子》三十三篇的核心,是解庄的钥匙。不懂“齐物论”,《庄子》其他篇目也就无从下手。冯学成以深厚的佛学功底与深透的人生领悟发挥“齐物论”旨意,从形而下的万物不齐上升到形而上的万物齐一,齐彼此,齐是非,齐物我,齐生死。

  • 毛泽东军事箴言

    作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

    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组织编撰、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军事箴言》一书,既是一部厚重的军事历史文化著作,也是一部比较权威的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通俗解读著作。《毛泽东军事箴言》一书从毛泽东大量的军事论述中精选40多句最具有代表性、最震撼人心、最有现实意义的箴言,如“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兵民是胜利之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对待战争一是反对二是不怕”“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人是第一,武器第二”等,一一阐释其深刻内涵,介绍其来龙去脉,讲述其背后精彩的故事。从这些人们所熟知的箴言中,挖掘出新的史料、细节和故事,还原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认识它们的意义和价值。这些“箴言”涉及人民军队创建与发展的方面面,比较全面地展示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博大精深和永恒生命力。

  • 让成长带你穿透迷茫

    作者:俞敏洪

    本书是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继《愿你的青春不负梦想》之后的精进之作,以年轻人的成长进步为主题。

    在书中,俞敏洪根据自己五十多年的人生阅历和经验,与年轻人分享了自己关于青年成长的感悟、思考和见解,内容包括人生方向选择、职场、人际交往、读书与学习、个人能力提升、生活方式、人生价值七大方面,给年轻人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年轻人成长,朝着自己的梦想全速前进。

    本书堪称一本年轻人的人生进阶手册。

    当你在黑暗中踉跄前行时,愿本书能为你的夜空划出一道光,照亮你摸爬滚打的路;当你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上徘徊不前时,愿本书能为你指示前进的方向,助你乘风破浪,早日抵达彼岸;当你迷茫焦虑、绝望无助时,愿本书成为你心中明亮的星、心头炽热的爱。

  • 混乱

    作者:  [英] 蒂姆·哈福德

  • 突破——程序员如何练就领导力

    作者:刘朋

    内容简介:

    在今日中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各种新兴的互联网和软件公司中,有越来越多的技术达人凭借在技术上的优异表现而被晋升为技术团队的管理者和领导者。然而,从技术到管理——从单枪匹马的个人贡献者到一呼百应的技术团队领导者——注定是“惊险的一跃”。对于刚走上技术团队管理岗位的技术专家,你一定遇到过和本书作者当年一样的各种困惑和不适“症状”:

    ——我能处理好人“机”关系,但是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

    ——如何让我的新团队接纳我作为领导,以及接纳我所描绘的愿景?

    ——如何让团队愿意主动跟随我,而不是被动地去遵照执行?

    ——如何建立和团队之间的亲和与信任?

    ——为何团队绩效总是提升不了,恨不得自己把所有事都干了……

    ——为何团队总是不遵照我这个技术专家的意见行动?

    ……

    诸多困惑,不一而足。

    本书将帮助你有效地克服在这个转变中出现的各种不适和挑战,在成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以及打造出一支高绩效的技术团队的道路上,迈出从0到1这坚实的一步。

    本书作者以亲身经历和高绩效团队教练的经验,为技术人员转型领导者提供了模式化学习的快速成长之道。

    本书尤其适合互联网公司、高科技公司的技术经理、技术团队管理者,以及希望快速成长为团队领导的程序员、工程师等技术人士学习和阅读。

  • 魔球

    作者:[美] 迈克尔·刘易斯

    好莱坞口碑大片《点球成金》原著

    《说谎者的扑克牌》作者又一经典力作

    ◎ 编辑推荐

    ☆布拉德·皮特非演不可得的真实故事,好莱坞口碑力作《点球成金》原著

    ☆《说谎者的扑克牌》《大空头》作者迈克尔·刘易斯又一经典力作

    ☆一位“水货”球星出身的球队经理和一个另类的哈佛毕业生,带 领一支鱼腩球队,以极低的预算,颠覆了美职棒大联盟的传统理念,在前大数据时代,掀起了数据分析的革命

    ☆大数据时代,一个团队管理的经典案例

    ◎ 内容简介

    一个曾被誉为“天才”却泯然众人的球员出身的球队经理,一个坚信统计数据能选出卓越球员的哈佛毕业生,这个看起来毫无胜算的组合,竟然让一支预算只有豪门1/3的鱼腩球队打出破历史纪录连胜场次的优异战绩。

    一时之间,全美一片哗然,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带着这个疑问,财经写作天王级人物迈克尔·刘易斯来到美国职业棒球联赛的选秀现场,深入球员更衣室,与球队总经理促膝长谈,复盘球队一路过关斩将的整个历程。并把这系列深度调查用12个精彩的故事详细讲述出来。

    组建一个卓越的团队,可以用金钱招揽大量精英,也可以用统计数据发掘特长人员并将其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而后者足以逆袭前者。这一理念不仅彻底颠覆了棒球文化,也引起了管理大师的广泛关注。本书书名“魔球”(moneyball)甚至和“Google”一样成为英语中的专有词汇。

    本书绝不只关于体育,在大数据理念深入人心的当下,更是团队管理的神奇预言。

    ◎ 媒体推荐

    本书作者拥有五种工具:他能思考,能开玩笑,能刻画角色,能同时为普通读者和手握生杀大权的决策者写作。

    ——《旧金山纪事报》

    ◎ 名人推荐

    刘易斯发现了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故事,并且他完美地兑现了天赋,将其叙述得精彩纷呈。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泰勒

  • 深度思考:让所有事情都能正确入手

    作者:(英) 凯茜•拉舍

    让所有事情都能正确入手,很难吗?核心竞争力培训大师凯茜•拉舍认为,只要你掌握了深度思考的能力,一切事情都能轻松搞定。

    对于时常处于忙碌状态的人来说,事务繁多,无从入手,重度焦虑,是非常糟糕的体验。为此,拉舍开发了一种简单易学、实用性超强的EDGE-it思考模式,她结合自身数十年的培训案例,通过问卷测试、创意练习、水平思考等工具,帮助你迅速获得深度思考的能力,从而高效、精准地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任何事情。

  • 深度思考

    作者:萧亮

    为什么经验不靠谱?

    为什么聪明人反被聪明误?

    为什么选择越多,越容易选错?

    为什么股票涨了,依然不能买?

    我们的判断来源于经验和数据统计而得来的信息,我们信任并且依赖媒体和权威,逐渐形成了“浅思考”的思维模式,在分析信息时总会忽视“时间尺度”和大环境的变化,在问题的表面浅尝辄止,从未深入事物的底层逻辑。这样容易被虚假的信息蒙骗,做出错误的判断,给自己造成损失。

    人们习以为常的“浅思考”和本书倡导的“深度思考”是一对水火不容的冤家。本书提出了深度思考“六步养成法”——定义、抽离、辨别、筛选、设计和反馈,从一团乱麻中抽丝剥茧,帮助我们深层次理解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类问题,看透事物的底层逻辑,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实现人生进阶。

    萧亮说:“事实上,伟大人物大都是深度思考的大师,但他们用于思考的信息在绝大多数时候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差距就在于思考的工具和路径。”

  • 未来简史

    作者:[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进入21世纪后,曾经长期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瘟疫、饥荒和战争已经被攻克,智人面临着新的待办议题:永生不老、幸福快乐和成为具有“神性”的人类。在解决这些新问题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将颠覆我们很多当下认为无需佐证的“常识”,比如人文主义所推崇的自由意志将面临严峻挑战,机器将会代替人类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更重要的,当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人类将面临着从进化到智人以来最大的一次改变,绝大部分人将沦为“无价值的群体”,只有少部分人能进化成特质发生改变的“神人”。

    未来,人类将面临着三大问题:生物本身就是算法,生命是不断处理数据的过程;意识与智能的分离;拥有大数据积累的外部环境将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如何看待这三大问题,以及如何采取应对措施,将直接影响着人类未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