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思想

  • 没有思想的世界

    作者:[美]富兰克林·福尔(Franklin Foer)

    【内容简介】

    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年度影响力著作。挑战硅谷垄断力量,强力反击数字乌托邦。从黑客的嬉皮士起源,到技术巨头的垄断野心,这场控制与反控制的决战,关乎每个人的隐私与利益。

    如果思想消失了,世界将会怎样?

    这是一本深入讨论思想,并且很可能引发争论的作品。富兰克林·福尔用亲身经历,演绎了今天的数据革命如何威胁新思想的诞生与创造性的表达。福尔指出,在三大垄断企业——亚马逊、谷歌和脸书——的控制下,我们距离富有活力的智识生活已然遥远。这种无时无刻不在的操控,导致我们都快忘记了科技企业原本的核心职责:创造思想。

    福尔以20世纪中期美国的方便食品革命为例,以廉价“美味”危害国民健康与农业结构为案例,说明消费模式恶化,给社会造成的巨大伤害。与此同时,福尔指出,当前的人类文化,正遭遇相同的变化。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自以为进入了写作和思想的新时代。写作不再冗长啰嗦,不再一本正经。写作者却对推动时代变化的科技产品,以及这些产品背后的深沉威胁一无所知。

    谈起人类文化在今天所面临的困境,大众往往轻而易举地就把责任推到网络和技术冲击上,福尔批评了这种简单化的想法。他严谨地分析了这种变化背后的经济原因,深入考察了未来知识社会学产生的可能。福尔认为,亚马逊、谷歌和脸书正有意地在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和内容。与此行为结伴相随,这些商业巨头推动新科技发展的动机,就是不断制造迎合消费者口味的电子产品捞取利润。知识分子、社会科学研究者、文学创作者都成了这种以追逐利益为核心的激进科技变革的标靶。在快节奏的产品更新换代中,真正有趣的、富有生命力的思考和表达隐藏起来。问题在于,思想到底是会消失在科技和网络中,还是仅仅在科技和网络里避险?

    ----------------------

    【赞誉推介】

    富兰克林·福尔要求我们拔掉电源插头然后思考——他要求我们承认并挑战硅谷的垄断力量。在社交媒体迫切需要新的道德规范之际,《没有思想的世界》是对数字乌托邦的强力反击。

    ——史蒂夫·科尔(Steve Coll)

    著名记者,1990年、2005年普利策奖得主

    2008年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得主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科技寡头正在摧毁创造力和思想——富兰克林·福尔对这个事实的揭露与分析不是出于玩世不恭,而是建立在对人类无知与人性的深刻认知上。《没有思想的世界》明确告诉所有人,利用消费贪食利润的科技寡头是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

    ——霍华德·雅各布森(Howard Jacobson)

    著名小说家、电台主持人

    以喜剧小说《芬克勒问题》摘得2010年布克文学奖

    《没有思想的世界》展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信息,也是一本阅读节奏非常好的书。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敞开心扉,从《没有思想的世界》里汲取福尔的真知灼见。

    ——休·休伊特(Hugh Hewitt)

    红遍北美的脱口秀主持人,尼克松基金会总裁

    查普曼大学法学院教授

    福尔不仅仅要对人类未来进行考察和预警,也无时无刻不在关照着我们所谓的“自由意志”。《没有思想的世界》字里行间充满引人入胜的生命活力,每一次翻页都令人酣畅淋漓。

    ——吴修铭(Tim Wu)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教授,传媒技术专家

    曾任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高级顾问、国家经济委员会成员

    事实证明,硅谷的巨头并没有把我们带入和平与自由的乌托邦。相反,正如福尔所说,通过垄断化的分配模式,科技巨头已经系统性地将书面文字货币化和低俗化。

    ——威廉·德雷谢维奇(William Deresiewicz)

    畅销书《优秀的绵羊》作者,美式精英教育批评人士

    2012年全美书评人协会奖得主

    2013年希特人文奖得主

    《没有思想的世界》讲述了科技领域最具实权的决策者——少数几个人——如何通过在科技公司做出的决定,控制70亿科技消费者的生活。福尔认为,这些决定正在威胁我们的人性、价值观以及应对复杂事务的能力。对在电商平台上购物、在移动设备上刷屏、或喜欢挪动手指来浏览新闻的人而言,这本书不可或缺。

    ——亚当·奥尔特(Adam Alter)

    TED大会主讲人,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博士

    行为上瘾与社会心理学专家

    ----------------------

    【本书话题】

    1.跨国科技公司的垄断趋势,会威胁人类生存,是危言耸听吗?

    跨国科技公司,作为全球化关键一环,引发诸多争议。即便格里高利·曼昆、保罗·克鲁格曼等全球精英都力挺全球化,但其带来的一系列不均衡、不平等、不可持续发展现象日益受到关注。跨国科技巨头在经济全球化中的高地位,以及它们引发的地区与群体不平等,甚至是对人类一些基本价值,如思想原创性、思想开放性、隐私权、著作权,对个体独立自主思考权利的遏制,越发受人诟病。《没有思想的世界》深刻总结了科技巨头的历史、思考方式、运作套路、核心本质,摸清科技垄断的本来面目,知己知彼,避免碰壁和风险。

    2.我们的隐私,我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受到侵犯吗?

    牛津大学教授阿里尔·埃兹拉奇认为,科技巨头有着“看待市场的上帝般的视角”。毫不客气地说,科技巨头试图并正在粉碎隐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帝国。它们还会通过更咄咄逼人的手段,对我们建立更全面的了解,由此不断推进自己的边界,让自己更能稳坐钓鱼台。实际上,对隐私的威胁和对自由竞争的威胁如今是一回事。垄断问题已经改头换面。《没有思想的世界》挑明了科技巨头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入侵现实,反思技术,珍惜文化,这种告诫和自省在当代社会掷地有声,关乎每个人切身利益,不再是一句空话。

    3.浮躁的流量经济无法解决核心问题,我们到底需要什么填补空虚?

    科技垄断企业在稳定吸引受众注意力方面,成绩要比传统媒体好得多。读者对技术平台十分忠诚,整天都会一再回到这些平台上。货真价实的东西,反而越难越抓住读者的眼球。一些耍花招的伎俩成为日常操作。所有媒体依赖于“流量”:读者会受骗点击某篇文章,受骗原因可能是精心设计的标题、撩人的照片或时下热门话题。《没有思想的世界》描述好几种解决办法,妥协、随波逐流、开辟新的消费习惯等等,新的思考,带来平息浮躁的可能,这就是阅读的价值所在。

    4.在知识经济的供应链里,所有参与者都只是工具人吗?

    读者在哪里?作者还有价值吗?两个问题反复飘荡在全世界的上空,引人深思。我们关于作者的传统观念将个人的天赋浪漫化了。这种观念赞成“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苦功,视其为创造的最高形式。但科技巨头所支持的,是关于创造的另一种理论,强调合作的好处——网页排序、信息流、推荐算法占领了电脑端、移动端与人类大脑。《没有思想的世界》认为,为了让硅谷能听得懂作者的声音,我们必须让“天才”的概念延续下去,因为正是这个概念孕育了创新。当然,科技巨头也许永远都不会接受这样的见解,因为公司的收益会因此降低。

    5.作者见识广博,文本细节丰富,翻译精良,难以想象的耐读,既冷静深刻又能燃爆全场。

    《没有思想的世界》融合了对科技的理性反思和流畅文笔。福尔写道:我们曾自欺欺人,更为关心方便和效率,而不是持久的事物。沉思默想的生活和对文字的全心投入会带来持久的滋养,与此相比,网络上鱼龙混杂的乐趣转眼就会消失。只要我们选择,我们仍然可以自由进入沉思默想的生活状态——选择读什么、买什么,选择如何休闲、如何自我提高,放弃空洞的诱惑,保留安静的空间,下决心努力成为自己的主人。

  • 思想产业

    作者:[美]丹尼尔·W.德雷兹内

    ★2019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图书

    ★2019南大出版社最受读者喜爱的十大好书

    ★一本料多、劲爆、老练的美国思想产业实录。公共知识分子跌下神坛,思想领袖居于社科金字塔顶端。

    “我们致敬《思想产业》……对美国思想市场历史脉络的细致梳理,它揭示了传统权威公信力下降、政治极化和经济不平等加剧,是造成美国思想市场权势转移的深层动因,为我们观察当下的文化状况提供了有效入口。

    我们也致敬作者德雷兹内,他从思想产业内部出发,颇具勇气地批判了思想领袖为得到富人赏识而丧失信仰和原则的犬儒行为,并重申知识分子的公共责任与道德底线。”

    ——2019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致敬词

    内容简介

    公共知识分子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他们总是在一些拥有极高话语权的政治评论杂志上,围绕各种类型的话题发表意见。但近年来,公共知识分子却被另一类思想家所取代,这一新晋群体被称为思想领袖。与公共知识分子不同的是,思想领袖通常在那些与公众联系较为紧密的机构工作,而较少在高端杂志上进行辩论,他们的想法总是雄心勃勃且备受称赞。

    当代思想的生产与传播已经按照互联网时代文化产业模式来组织与运营。这些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丹尼尔•W.德雷兹内在本书中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探究,并向我们展现了当代美国乃至西方公共知识分子的生活。德雷兹内认为,尽管当今的思想产业存在一些负面的内容,但它非常擅长广泛地传播思想,并吸引着大量渴望新想法的人。

  • 20世纪思想史

    作者:[英]彼得·沃森

    ★ 《思想史》作者全面解读20世纪,又一部拒绝简化的思想全史

    ★ 独树一帜的著史笔法,梳理现代人类境况的观念脉络

    ★ 20世纪为何如此与众不同,除了战争和政治我们还有什么

    ★ 写尽百年非凡的智力冒险,思想才是人类面向未来的希望

    ★ 无删节全译本,理解20世纪的思想,就是 理解今天的人类

    一己之力完成的百科全书,涵盖了20世纪所有思想的历史。

    ——丹尼尔·贝尔,哈佛社会学家,《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和《意识形态的终结》作者

    这是一部关于20世纪思想的鸿篇巨制,展现出作者海量的惊人胃口和百科全书式的博闻广识……沃森有着提纲挈领的本领,又是一位极具天赋的通识作家。

    ——弗兰克·麦克林恩,英国历史学家、传记作家,著有广受好评的《拿破仑传》和《荣格传》

    囊括了无穷无尽的鲜活故事和天才思想,闪耀着20世纪无数发现的激动之情。彼得·沃森以精准、优雅的笔锋记录下几乎所有学科中重要思想家的闪光之处。正式通过他的笔触,考古学、历史和经济学变得如诗歌、音乐和天体理论一般美妙动人。沃森旺盛的求知欲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他穷尽一切的胃口一定会感染读者,促使他们追寻更多的知识。

    ——《泰晤士报》

    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呈现出那些令20世纪翻天覆地的思想家和行动家……本书不仅涉猎广泛,而且沃森高超的叙事技巧也是值得表扬,他总是能够让这个庞大的故事顺畅运行,从不会让其中的精彩和亮点从他的笔尖滑落。。

    ——《文学评论》

    这是一部煌煌百万言、面向普通读者的百科全书式巨著。接续《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的线索,纵览风云变幻的20世纪,拨开战争和政治的迷雾,从思想入手理解这一百年人类的智力成就。

    20世纪既是人类的多事之秋,也是思想进步的辉煌世纪。在这个世纪,全人类在奴役、对峙、战争和解放的裹挟中曲折前进、求同存异,我们也在各大学科中取得了微观粒子、基因结构、现代主义等重大发现。彼得·沃森用精准和优美的叙述笔法,将人类在20世纪取得的思想发展娓娓道来,帮助21世纪的读者理解我们如何抵达当今的世界,未来又会去向何方。

    这是一部用思想写成的20世纪通史,书中的主角不再是世界大战和政治博弈,但它将包含战争的思想后果、冷战时期的科学竞赛、去殖民化浪潮的余波等仍旧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精神财富,它们将会是我们理解当今世界,理解人类自身的关键所在。

  • 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

    作者:[德]海因里希•盖瑟尔伯格(Heinrich Geiselberger)编

    全球化危机,新自由主义破产,民粹主义兴起

    缺乏制度和文化准备的社会,如何解救自身?

    一场建立跨国公共论域的思想实验

    全球15位前沿思想家共议,15个语种接力出版

    -----------------

    我们生活在激烈的政治变革期——脱欧公投,特朗普胜选,欧洲等地极右运动的兴 起,民族 主义和仇外情绪的复归……忽然之间,我们发觉自己身处一个仅仅几年前还无法想象的世界。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些戏剧性的发展,又该如何应对?我们正在目睹世界性的对于自由民主的弃绝,并代之以某种民粹威权主义吗?

    本书集合了15位享有国际盛誉的思想家,分析并试图理解现时代精神状况背后的力量。他们跨域学科和国界来剖解当下的困局,在更广阔的历史情境中定位,探讨未来可能的轨迹,并思考回击这种反转的可能。

    -----------------

    任何迫切想要了解当代国际政治中发挥作用的深层结构的读者的必读之书。

    ——Hyperallergic

    对于想要反思近期政治变革的读者,本书会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起步。

    ——LSE Review of Books

    这本文集不仅提供了对民粹主义成功之深层原因的各种分析,还提供了导致其产生的多种不同的视角。

    ——汉斯–马丁·勋赫尔–曼(德意志电台)

    我们身处何处?这是在我们的时代很难确定的事情……这本合集对于解答这个问题尤为合适。

    ——瓦尔特·霍尔施泰因(《新苏黎世报》)

    每一个想要阐明在“欧洲爱国者反伊斯兰化运动”、另类选择党、特朗普、英国脱欧、勒庞、欧尔班等这一系列事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的人,都无疑应该仔细研读这本文集。

    ——literatourismus.net

    一场关于大衰退之根源与民主出路的国际论辩,能为当前急迫的形势转变做出重要的贡献。苏尔坎普出版的这本文集最先对国际形势提供了一个概观,以及大量讨论的入手点。

    ——Kulturbuchtipps

  • 哈佛中国哲学课

    作者:[美]迈克尔·普鸣(Michael Puett) / 克里斯蒂娜·格罗斯-洛(Christine Gross-Loh)

    不提生涩艰深的哲学术语,也不多谈有关国家社会的宏大问题,屡获殊荣的哈佛教授迈克尔•普鸣借用生动的生活故事深入浅出地带领我们体验中国古老思想的魅力,他的这门中国古代哲学课因而成为哈佛大学排名前三位的全校选修课。

    从孔子、孟子、庄子到荀子,从礼仪之道、仁义之道、自然之道再到性恶之道,中国哲人们两千年前的哲学观念在今天依旧能告诉我们该如何用感情和智慧去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应对各方挑战。

    良好的人际关系来自我们不断实践的礼仪,真正的影响力来自克制而非强权,优秀是一种选择而非天性,幸福则需要我们精心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的瞬间。这本书让看似高深遥远的中国哲学之道贴近了现实生活,提供了包含着丰富人生经验的思考工具。这些先哲的教诲将为我们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引导我们重新思考自我、思考我们未来的诸多可能性。

  • 人的宗教

    作者:【印】泰戈尔

    本书是一部泰戈尔人生思想的精华之作。

    在本书中,收录了泰戈尔在1930年5月于牛津大学曼彻斯特学院希伯特讲座所做的系列演讲,也包括他长年周游世界各国,针对同一主题发表演说后的心得。泰戈尔从哲学意义上深刻思考人的信仰、世界的本质、生命的价值,对人类生存的现实世界进行了深切的人文关照,表现了他独特而精妙的人生哲学思想。

    或许,这本书可以为人类的永续发展提供更深刻的思想与行动基础。

  • 什么叫思想?

    作者:  [德] 马丁·海德格尔

    《什么叫思想?》是马丁•海德格尔1951-1952年间所做的两个讲座。第一个讲座展开为对作为西方形而上学之“完成”的尼采之基本立场的争辩。第二个讲座包含着一种与巴门尼德的存在历史性的对话。前者为“形而上学之完成”,而后者为“开端性的思想家”中的标志性人物。两个讲座包含一种根本的关于“什么叫思想?”的存在历史性的沉思,取该问题预先确定的双重统一的定向。它们追问思想意味着什么,但它们同时也追问思想历史性地把什么任务交给人。

  • 人的权利

    作者:[美]潘恩

    《人的权利》是托马斯•潘恩极为成熟与系统化的政治思想作品,书中驳斥了埃德蒙•伯克在《法国大革命之反思》中对法国大革命的抨击,点出了法国革命的划时代意义,并成为启蒙运动的指导作品之一。“它冲破了当时笼罩于整个西方先进思想界对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迷信,深刻地批判了这一政体,给当时还处于摸索状态的法国革命指明了共和主义的崭新方向。”该书曾被英国媒体评为“改变世界的十大著作”之一,与《资本论》齐名。

  • 说真话的勇气

    作者:[法] 米歇尔·福柯

    本书为法国著名思想家福柯在法兰西学院演讲系列之一,授课时间为1984年,也是福柯在法兰西学院的最后的演讲。三个月后,他离开了人世。在此年度的课程中,福柯的视觉起点是对古希腊的直言概念所做的分析,直言的特点是说话者真实的言语。通过对苏格拉底与犬儒主义的解析,福柯对于直言的分析涉及三个方面:对说真话方式的分析、对治理术的研究和对自我实践的识别。福柯认为,灵魂应当观察自己,它就像一只眼睛,在力图反观自我的时候,不得不通过看另一只眼睛的眼球的反光,来看到自己。这样就开始把自我当成与肉体在本体上分离的现实,形式就是灵魂,它有可能也有伦理上的责任来自我反观,这开启一种说真话和直言的模式,它的功能和目的是把这个灵魂最终重新引领到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世界中。

  • 不正常的人

    作者:[法]米歇尔·福柯

    通过梳理历史发展脉络,福柯找出西方社会中三类不正常的人:自古罗马时代即有的畸形人,17-18世纪的需要改造的人以及18世纪末的手淫的儿童。到了19世纪,这三类人一同被建构为“不正常的人”,成为社会的危险,也成为法律、教育、医学、精神病学的知识和权力的对象。

    福柯向我们展示了规范化权力如何出现、它的形成以及它得以安置的方式。它从不只依靠一种制度,通而是过各种方式,在不同的制度中建立起来,最终在西方社会中扩展了它的统治权。

  • 生命政治的诞生

    作者:[法]米歇尔·福柯

    米歇尔•福柯展示了18世纪的政治经济如何标志着一种新的治理理性的出现——以更少的治理,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他开始分析这种自由主义治理性的各种表现形式,其目的是描述一种政治合理性,在其中,生命和人口的各种具体问题被提出。用福柯的话说:“将自由主义作为生命政治的总体框架来研究。”

    自由主义治理术的具体特征是什么?当今世界面临着什么样的治理危机,导致了什么样的自由主义治理的改革?正是为了回应这一诊断任务,福柯研究了20世纪两支自由主义流派——德国的秩序自由主义和芝加哥学派的新自由主义。这是米歇尔•福柯在法兰西学院授课过程中和当代史领域中唯一一次涉及该主题。

  • 当下的启蒙

    作者:[美] 史蒂芬·平克

    [编辑推荐]

    ● 比尔•盖茨最喜爱的一本书。理查德·道金斯心中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尤瓦尔•赫拉利2018年最爱的书之一。

    ● 当代最伟大思想家史蒂芬·平克全面超越自我的巅峰之作,一部关于人类进步的英雄史诗。

    ●《当下的启蒙》用数据和事实揭示出世界的真相:不是黑暗,而是光明;不是丧,而是燃;我们没有退步,而是一直在进步,还将继续进步。用这本书点燃生活的勇气,亲手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 一上市就火爆,长期占据亚马逊畅销榜。《纽约时报》2018年Top100图书。《经济学人》2018年最佳图书。《卫报》2018年必买图书。

    ● 湛庐文化出品。

    [内容简介]

    ●史蒂芬·平克对当前世界进行了全景式的评述,让读者了解人类状况的真相,人类面临怎样的挑战,以及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他呼吁我们避开惊悚的头条新闻和灰暗的末日预言,相反,用数据说话:通过75幅震撼的图表,平克论证人类的寿命、健康、食物、和平、知识、幸福等都呈向上趋势,这种趋势不仅限于西方,而是遍及全世界。这是启蒙运动的礼物——理性、科学和人文主义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当下的启蒙》凭借智识深度和优雅文笔证明:我们永远不会拥有一个完美的世界,而寻找一个完美的世界也是危险的举动。但是,如果继续运用知识来促进人类的繁荣,即将取得的进步则是无限的。

    ●我们该如何寻找生活的意义和目的?300年来,启蒙运动理念取得了辉煌胜利,这个伟大故事却很少有人提起。平克分析了伟大进步的原因,将拯救几十亿生命的无名科学家展示出来,雄辩地证明:通过理性和同情来促进人类的繁荣,本身就是人生的意义。

    ●人类进步的故事,是富有英雄色彩的,是光荣的,是令人振奋的。这个故事属于全部人类,属于任何兼具理性和生存欲望的有情众生,它只要求我们坚信——活着好过死亡,健康好过疾病,富足好过匮乏,自由好过胁迫,幸福好过苦难,知识好过迷信和无知。

  •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作者:周国平

    本书献给不愿意根据名声和舆论去评判一位重要思想家的人们。

    ...................

    ★ 读懂尼采,从这一本开始。

    天才的命运是一再地被误解,以及一再地被重新发现 。

    ★ 周国平致敬尼采的激情之作暨成名作 ,两位哲学家横跨百年的碰撞和共鸣。

    第一本正面评价和热情肯定尼采的著作,融入周国平自己的人生感悟,引起同时代人的强烈共鸣。周国平:我很庆幸自己在比较年轻的时候写了这本书,现在来写或许会有别的长处,但不可能有那样高涨的生命激情了。

    ★ 不了解尼采,就不可能了解我们这个世纪的西方哲学思潮、文艺思潮和社会思潮。孤独的漂泊者已经倒下,他的影子却笼罩了整整一个时代。

    当弗洛伊德正在酝酿他的精神分析学的时候,他吃惊地发现,尼采早已道出了他的基本思想。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和一切存在主义者都把尼采看作为他们开拓了道路的人。而尼采的“重估一切价值”的号召,预示了西方社会价值观念根本变化的一个时代。

    ★ 触及转型时期普遍存在的精神危机,献给在现代世界中迷失方向的人。

    尼采所谈的问题是人人都能领会的,特别是现代世界中那些迷失方向的人。尼采哲学所表达的正是现代西方人在传统价值崩溃时代的迷途的痛苦和寻求的渴望,这就是尼采哲学的生命力之所在。

    ★ 尼采是属于青年人的。读尼采,不做20岁、30岁、40岁的老人。

    我今天建议你们读尼采,是怀着一个70岁的青年的心愿,希望你们不做20岁、30岁、40岁的老人。尼采是属于青年人的,我说的青年,不只是指年龄,更是指品格。青年的特点,一是强健的生命,二是高贵的灵魂,尼采是这样的人,我祝愿你们也成为这样的人。——周国平

    ...................

    尼采是一个大学教授,一个诗人,一个哲学家,一个孤独的漂泊者。 他杀死了“上帝”,但他不是传说中的那个恶魔。他是一个真实的人。

    他的癫狂和孤独之下,是面对人生难题的无比真诚——在传统价值全面崩溃的时代,人如何重新确立生活的意义?

    本书把尼采当作一位人生哲学家看待,以生命意义之困惑和寻求为主线,把尼采思想的各个主题,包括酒神精神、权力意志、价值重估、超人等,贯通起来加以阐释,饱含知识分子的个体感悟和时代激情,重现一个真实的尼采——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的伟大哲人、一位无比真诚的人生哲学家。

    本书曾引起广泛而热烈的时代共鸣,深深影响吴晓波、王军等一代知识分子。

    ...................

    名人推荐:

    我们的一生中总会遇见一些人、一些事或者一本书,它们出其不意地站在我们面前,改变了我们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在这本书里,我们听到尼采说:上帝死了,一切价值都将被重估。对于我们这一代在集体主义思想中成长的人, “上帝死了”这四个字就像是一颗震慑弹,彻底地重构了我们的思想。

    我们这一代人的独立思想、自由精神在某种意义上正来自于尼采的存在主义哲学,我们尝试着对所谓的真理发出质疑,对所谓的体制也产生了抵抗的勇气。

    ——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

    不能忘记当年19岁的我捧读《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心中经历的波澜。今天我才知道,周国平是在6平方米地下室里完成这部杰作的,想以感恩之心对他说:当年您在那样一个角落里的那一声呐喊,唤醒了一位青年的灵魂,后来这位青年的写作是对这一声呐喊的回应。愿中国的年轻人在19岁的时候都能读到这本书。

    ——《城记》作者、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军

  • 哲学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英]蒂莫西·威廉森(Timothy Williamson)

    【未读·思想家】从常识到推理,一本教你用哲学方法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说明书。英国科学院院士、皇家学会会员、牛津大学哲学家蒂莫西·威廉森40年哲学炼成之路。

    【编辑推荐】

    1.实用:一本教你用哲学方法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说明书。哲学有什么用?哲学可以说是最无用的学科,但是无用之用最有用。从普通常识到逻辑推理,威廉森揭开了哲学方法论的神秘面纱,让你系统地理解哲学架构。这种哲学方法论不仅是一切学科的基础,而且可以帮助你分析、解决人生难题。

    2.前沿:在科学破解一切的时代,学习哲学有什么意义?蒂莫西·威廉森从科学哲学、分析哲学、数学哲学、语言哲学、形而上学、逻辑学等角度回答了哲学的前沿问题,引导我们思考哲学的未来,启发我们重新思考哲学到底是什么,甚至建构自己的哲学。

    3.权威:真正的当代顶级哲学家,有大量头衔背书,出身牛津,又是亚里士多德学会会长,是正统的西方哲学继承者,走在行业的最前端,思考最艰深的哲学技术问题。

    【内容简介】

    所有的学科都是从人类最初的好奇开始的,哲学思考的种子也诞生于每个普通人的好奇。我们从常识中逐渐推理出了各学科的精密体系,也建造出了人类的哲学大厦。作者向我们展示了这座由科学哲学、分析哲学、数学哲学、语言哲学、形而上学、逻辑学等学科铺展出来的设计蓝图。跟随作者的思考,我们会推翻自己对科学与哲学关系的刻板印象,会认识到哲学是用什么工具让人们从业余走向专业,从兴趣走向对永恒与无尽的思考。

    宇宙如此广阔,哲学与科学始终并肩而行,共同向着人类晦暗的未知与已知的混沌空间前进。那么,你是否有勇气、有野心、有好奇心进入人类最初与最终的事业?你,是否为未知而战栗?

  • 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

    作者:菲利普·津巴多 (Philip G. Zimbardo) / 迈克尔·利佩 (Michael R. Leippe)

    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中译本修订版)是社会心理学精品译丛中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这本书的出版有着三十多年的酝酿过程。最初的灵感来自津巴多教授为研究生开设的“态度改变原理”讨论课,后来在在津巴多教授的研究生李·罗斯、朱迪·罗丁和埃比·埃布森(现在都已成为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的协助下,先后出了两个版次的《态度影响与行为改变》。之后在1991年与司法心理学家利佩教... 
  • 《人权宣言》在晚清中国的旅行

    作者:程梦婧

    ▼内容简介

    本书借助萨义德“理论旅行”的基本观点,完整而清晰地呈现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在晚清中国的际遇,从被译介到解读和接纳,以及引发异见,直到最后被应用。本书的研究表明,对于晚清中国来说,《人权宣言》不仅仅是一个“舶来品”,也不仅仅是一种“非我族类”,而是事实上已经逐步融入晚清中国的话语、思想文化和法政结构之中。在这个意义上讲,所谓“《人权宣言》在晚清中国的旅行”,其最根本的含义,就是它的“入中国”以及“中国化”。

    ▼媒体推荐

    今年正值《人权宣言》的第一个中文译本面世一百一十周年。本书的出版,是对这一历史性事件的最好纪念。阅读本书,将是读者经历的很有意义的思想、文化之旅。

    ——中国政法大学 王人博

    本书分析晚清中国士人与《人权宣言》相识、相知、相惜的历史。作者用丰富扎实的史料、规范严谨的逻辑、惜墨如金的语言,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跌宕起伏的画卷。它是《人权宣言》与中国关系的第一本专著,也是中国人权理论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 谢海定

    本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让读者关注和思考《人权宣言》在中国的初次出场,以追寻一百多年中国人权思想文化史的一个标志性开端。

    ——重庆大学 程燎原

  • 历史•声音•学问

    作者:王东杰

    本书撷取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思想史和学术史的几个片段,探讨近代中国文化的结构性异变,以及崩解后的传统碎片在此过程中发挥的催生、转化与突破作用。在其中可以看到:儒家的道德自省逻辑如何将社会进化论改造成为强大的行动机制、历史观的改变如何重新塑造中国人讲述自己过去的方式、声音文化的兴起如何引发知识变革中的“声音转向”、“道”的意识怎样参与现代学术理念和制度的型塑、科学概念怎样刷新传统宗教的形象、新旧文学怎样直接间接地对新史学的科研实践提供支援。这番回顾表明,激活中华文化的自我更新能力,既依赖于对我们自身传统丰富性和开放性的肯定,又依赖于对这些素质的强化和提升。

  • 沉思录

    作者:[古罗马] 玛克斯 · 奥勒留

    《沉思录》是古罗马帝国皇帝玛克斯·奥勒留的一部哲学思考札记,全书以格言体写就,分为12卷,共497则。各卷无明确的系统划分,各则之间也没有确切的联系,有的很简单只占一两行,有的多至数十行。“沉思录”的名字是后人添加的,这部书原本不是为了出版给人看的,只是作者和他自己心灵 对话的记录,也是作者“每日三省吾身”的记录,所以其内容深刻而朴实诚恳,颇有启发意义。作为古罗马帝国五贤帝时代的最后一个皇帝,玛克斯·奥勒留不但是一个智慧贤明的君主,同时也是哲学流派斯多葛派的著名哲学家。而这部《沉思录》正是斯多葛派的传世代表作。

    《沉思录》原书为古希腊文,在很长的时间里以手抄本流传,1588年首次公开出版。译本很多,仅英译本就不下数十种,现行中译本多由英文转译而来。本版《沉思录》为翻译大家梁实秋在深入研究多个英译本后,据C.R.Haines的英译本译出,极大程度地保持了原作风格。

    =========

    自古以来,有操守有修养的哲学家历代都不乏其人,位居至尊叱咤风云的皇帝也是史不绝书的,但是以一世英主而身兼苦修哲学家者则除了玛克斯·奥勒留外恐怕没有第二人。这位一千八百年前的旷代奇人于无意中给我们留下了这一部《沉思录》,我们借此可以想见其为人,窥察其内心,从而对于为人处世律己待人之道有所领悟,这部书不能不说是人间瑰宝之一。

    ——梁实秋

    《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甜美、忧郁和高贵。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

    ——[美]费迪曼《一生的读书计划》

  • 月光下的旅人

    作者:[匈] 瑟尔伯·昂托

    问题始于威尼斯。这是爱尔琦和米哈伊在意大利蜜月旅行的第一站。在那里,爱尔琦发现她的新婚丈夫经常独自一人在小巷里徘徊。问题在拉文纳继续出现。当夫妇二人坐在露天咖啡馆时,一个充满敌意的骑摩托车的人出现了。那是米哈伊多年未见的朋友亚诺西,他希望米哈伊和他一起去寻找儿时的伙伴埃尔文。当米哈伊错过他和爱尔琦本该搭乘去罗马的火车后,问题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了。

    他下了车,穿越意大利一个又一个的城市,身边萦绕着一群他以为早就在不同寻常的年轻时代告别的儿时伙伴:其中有一对富有魅力的兄妹艾娃和托马西,他们的怪异行为总是让他联想到性和死亡;埃尔文,一个皈依天主教的犹太人,是他赢得艾娃青睐的竞争对手;另外,还有那个骑在摩托车上的暴徒。

    《月光下的旅人》精心钩织了一个梦境一般的历险经历,就像布尔加科夫的《大师与玛格丽特》,是一部令人陶醉的、集合了魔幻、疯狂、情爱和惊悚的独一无二的个人风格的复合体。用评论家雷扎德·尼古拉斯的话说:“没有哪个人读完以后不会爱上这本书。”

  • 第三次浪潮

    作者:[美] 阿尔温·托夫勒

    托夫勒在20多年前预见的未来是:跨国企业将盛行;电脑发明使SOHO(在家工作)成为可能;人们将摆脱朝九晚五工作的桎梏;核心家庭的瓦解;DIY(自己动手做)运动的兴起……时过境迁,如今我们才发现托夫勒的预言竟大多民已成为了现实。 20年前的《第三次浪潮》在打开国门之初给人们心灵造成的冲击,其影响至今仍然连锦不绝。托夫勒在这本书中针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浪潮为农业阶段,从约1万年前开始;第二阶段为工业阶段,从17世纪末开始;第三阶段为信息化(或者服务业)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我们现在正亲历着如托夫勒所言的第三次浪潮社会,变化的浪潮冲击又重叠,造成冲突和压力,也带来新生和转机。大变革的强烈冲击让我们感到动荡和不安,而托夫勒的著作则给我们指引出了清晰的路向。 托夫勒也许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直接财富,但他许给了人们一个梦想,多年以后,当年阅读托夫勒的年轻人已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的中流磔柱,托夫勒的思想或多或少仍在指引着他们“创造未来”。 在新世纪之初,让我们重温托夫勒的这部经典作品,感受的托夫勒惊人的激情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