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哲学

  • 蚁群

    作者:汤问棘

    2137年,501城。在女性主导的高度智能化社会,人类被无数设备监控和服务着,“社会管理系统”通过打分来评判人的价值。一个宣称要解放男性的组织SFH却反对这种制度,她们在系统的监控下东躲西藏,进行反抗活动……

    编辑推荐:

    “未见闪电降临,已闻阵阵雷声”

    501城的风波将导向何方?人类需要一个怎样的未来?

    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她们,也是你和我。

    ★细腻的文笔、宏大的视角

    ★观念的争辩、思想的交锋

    这本不足20万字的科幻小说将带给你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

  • 西汉经学源流

    作者:王葆玹

    经学,是中国传统学问的根基,也是传统学术的筋骨和底色。西汉是经学的肇始时期,西汉经学对于后代学术思想有着重要影响。本书即为研究西汉经学的学术专著。作者王葆玹先生兼用考据与西方现代哲学的研究方法,探讨西汉经学的来源、流派、著述形式、分期、思想及衰变过程,就西汉礼学、春秋学和易学的一些疑难问题作了考辨和分析,提出了大量新的见解。由秦、汉的社会变革、学术政策,乃至西汉后期的宗教改革,都说明经学在当时的地位与内涵。氏著对经学的文献,各派的概念、思想,以及彼此间的争论,都有新证及新见,是一部难得、严谨的学术著作。

  • 哲学有什么用?

    作者:[英]马库斯•威克斯

    有没有想过叔本华可以治愈你的心灵?如果丢失了手机,赫拉克利特如何为你提供帮助?亚里士多德能否解释当代艺术有什么用?或者向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发问,他是否真的认为莎士比亚胜过《辛普森一家》?

    本书旨在利用人类历史上众多杰出哲学家的关键思想,为当下的日常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从“莎士比亚比辛普森一家好吗?”到“今晚我应该点外卖吗?”,从衣食住行的小问题到关乎人类生存的巨大奥秘,这里有现代生活中的各种琐碎问题,借助柏拉图、波伏娃、马克思和尼采等伟大哲学家的启发性回答,我们不仅能更加恰当地解决这些问题,还能在日常生活中切身地感悟伟大的哲学思想。

  • 诸子百家

    作者:浅野裕一

    讲谈社·中国的智慧系列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衰落,诸侯争霸。在这样混乱的状态下,诸子百家反复思索如何统一天下、如何治理国家、如何生活。他们为此构筑庞大的思想、著书立说、周游列国,从而诞生了中国思想史上少有的黄金时代。

    享乐至上主义者杨朱、兼爱非攻的墨子,他们二人的思想为何能广受欢迎以至二分天 下?以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促进新王朝出现的邹衍有着怎样的宏大构想?“白马非马”的公孙龙有着怎样的缜密逻辑?最新出土的资料又描绘了老子、孙子、孔子怎样的真实面貌?

    汉学大家浅野裕一以其简明生动的文字,一一解读了这些伟大的中国思想家的智慧、策略和梦想,让我们领略了诸子百家时代的魅力。

    编辑推荐

    ★原典、翻译、背景加解读,30分钟读懂一位先贤

    ★海外视角再解读,日本加印近20次,炙手可热汉学家

    ★读《诸子百家》,莫忘传承千年的华夏魂;与先贤对话,唤醒中国人血液里的精神文明

    “藤萝紫”配色,打造汉学圈新网红,国潮青年国风单品

    诸子百家如黑夜繁星,燃尽中国人的精神之魂。

    诸子百家的精神,构筑中华民族每个人的脊梁。

    让《诸子百家》,常伴身边。

  • 理想国

    作者:[古希腊]柏拉图

    如果有一天,你得到一枚能让人隐身的魔戒,从谋财害命到谋权篡位,坏事做尽而好处尽享——那么,你会选择做个坏人吗?

    如果有一天,从未干过任何坏事的你,却背上人间最大的恶名,被剥脱尘世的荣誉和利益——那么,你会选择依然做个好人吗?

    从这一拷问人性的难题出发,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写下了传世经典《理想国》。在这本对话录中,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与伙伴一起,在对谈中构建出一个理想城邦,事关政体、教育、人伦、文艺、哲学等一系列重大议题。尽管讨论话题看似包罗万象,但最终都是为了回答这一终极之问:如果好人不易当,我们为何还要做个好人?

    果麦经典系列重磅推出2021全新《理想国》中文译本,带你领略人类伟大先哲的“奇思妙想”,认识这本奠定西方哲学基础的源流之作。

    四大版本特色助力读”懂“《理想国》

    ①汉译理想国首次采用“字对字”翻译,将古希腊原文与中文对应,标出每个古希腊单词的中文含义,尽量保持古希腊语法的变格和变位。

    ②完备详细的“注释”和“校订”。凡柏拉图引用的著作,均查阅原文并标明出处;凡专有名物首次出现,除通行译法外主要依据希腊语翻译,附上英语译法并做简要注解;凡重要哲学概念,主要参考已有译法,并提供相关学术研究证据。

    ③自述体改为对话体,照顾现代人阅读习惯,便于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哲学对话的风格,避免混淆说话人身份的情况。

    ④采用国际通用的斯特方码,即现代柏拉图著作研究者使用的通用引用页码;原文省略或指代不明的地方也用中括号加以补足和说明。

  • 马可·奥勒留《沉思录》

    作者:[日]荻野弘之

    本书简介

    作为日本岩波书店刊行的“古典新读”丛书中的一种,本书是对马可·奥勒留《沉思录》的讲解,但并非对原文进行逐句解说的笺释。全书分两个部分,上篇“书籍的旅行”讲述《沉思录》成书背景与奥勒留生平;下篇“畅游于作品的世界”深入《沉思录》文本内部,对义理进行辨析。奥勒留自述《沉思录》是一本“为所有人,又不为任何人所写之书”,面对经典,我们该如何形成基本的共识,又生发出属于个人的独特理解?这本小书或许可以帮你找到答案。

    丛书简介

    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知名出版社岩波书店陆续推出了一套古代经典讲解丛书,这组普及性读物分汉学与西学两路,挑选了《论语》《孟子》《沉思录》《荷马史诗》等文本,由日本各领域一流学者撰写讲义,面向大众,深入浅出,以“通识”的程度介绍经典,并对经典如何指导当代生活提供自己的思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联书店将此套丛书精选引进,冠以“古典新读”之名,以期用异域的视角,开启的新维度,联结古老的智慧与现代人的精神生活。

  • 雅克·拉康研讨班七

    作者:[法]雅克·拉康 著 / [法]雅克-阿兰-米勒 编

    在本书即1959-1960年度的研讨班中,拉康以其对欲望的独到理解与创新阐述为基础,较为系统地构建起了一套以欲望为核心的“精神分析的伦理学”,并且通过从各个角度不断与西方伟大的哲学-伦理学传统进行深入对话,充分彰显了欲望极其宝贵的伦理学价值。通过对康德伦理学进行独具创见的批判性解读,拉康深入揭示了后者与萨德思想的隐蔽关联所引发的西方现代伦理学的重大危机,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精神分析式的解决方案,其中最关键的环节便是在实践中对欲望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冲动的对象进行某种“升华”。通过对弗洛伊德冲动学说的重读和解构,拉康在深入揭示冲动和语言紧密关系的同时,也为冲动的可塑性进而还有升华的可能性找到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如何将欲望的心理活动付诸行动的问题上,拉康继承了从亚里士多德到弗洛伊德的三段论式的实践模式,并且对此给出了一套别开生面的阐释。以欲望与行动之间的关系为主轴,拉康在对文学经典中的悲剧英雄进行分析和解读的过程中,实际上提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悲剧理论,并且揭示了他的这套欲望伦理学所具有的悲剧精神。最终,可以说这套以认识欲望、净化欲望并爱护欲望为宗旨的精神分析的伦理学,鼓励人们“不在其欲望上让步”或者说遵照其内心的欲望去行动,真正做到“从心所欲”。

  • 中国文化通识

    作者:钱锁桥

    一部写给现代中国人的中国文化通识

    “真正的传统文化观看之道,是要把历史倒过来看的。”

    以人性为尺度,以现代性为视野,颠覆性地重述中国文化的主脉和命理。

    为何有那么多讲中国文化的书,还需要一部《中国文化通识》?

    ★一般介绍中国文化,是从文物的角度出发,将“文化”当作某种“客观”存在物;而本书从人性角度出发,延续辜鸿铭的问题意识和林语堂的批评姿态,着重关注那些对当下的中国文化至关重要,且在个体的中国人身上“活着”的元素。

    ★一般介绍中国文化,几乎将之等同于传统;而本书从现代性角度出发,强调的是,对当下中国文化的形成来讲,迄今100多年的现代转型经验,甚至比几千年的传统遗产更为重要。

    ★一般讲中国文化,将其等同于民族的;而本书则强调中国思想的普世主义本质,并对未来提出展望:不要再把中国文化当作一个他者,哪怕是一个更好的他者,真正进步的做法是把中国文化认真地当回事—作为“世界人文思想共和国的一员”。

    【内容简介】

    「不要再把中国文化当作一个他者,哪怕是一个更好的他者,真正进步的做法是把中国文化认真地当回事——作为“世界人文思想共和国的一员”。」

    本书是一部写给现代中国人的中国文化通识,采取的方法是,把历史倒过来看,就一些关键议题,诸如历史、语言、管治方式、自我修养、人生美学、民族主义、普世主义、中国的崛起及其软实力等略作述评,以助读者进一步探索反思。

    本书认为,对当下中国文化的形成来讲,迄今100多年的现代转型经验,甚至比几千年的传统遗产更为重要。

    因此,本书显著区别于既往同主题作品的是,延续辜鸿铭的问题意识和林语堂的批评姿态,以人性为尺度,以现代性为视野,重述中国文化的主脉和命理。

  • 驶于当下

    作者:徐前进

    ◆编辑推荐

    ☆一次大胆而又敏锐的写作实践,打破非虚构写作的定式,让不能言语的汽车成为主角,真正做到了 “把自己作为方法”

    ☆我们都是日常生活的专家之“出行”篇,感受当下鲜活的汽车驾驶历程:菜鸟怎样克服新手恐惧成为老司机?手动挡的乐趣在哪里?外资车一定好于国产车吗?如何应 对意想不到的交通事故?

    ☆糅合理论与现实,以深刻洞见指引诗意文字,反思人与技术的关系,描绘一幅不同以往的思想图景:包括汽车在内的物质机器如何影响现代人的日常生活?

    ☆哲学学者汪民安、徐英瑾,社会学学者田丰、严飞,历史学学者高毅一致推荐:很有想法!

    ◆内容简介

    20世纪以来,汽车取代牛马,成为公共道路的主角,它是现代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技术工具,塑造了现代人类的空间感、时间感,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社会景观。然而,汽车自身的状态却很少进入现代文本,也几无可能进入未来历史,因为它无法言语,没有感情。

    本书试图完成一次大胆的写作实践。这是一个需要依靠感觉、想象力与修辞的领域,目的是将不能言语的物质纳入文本,成为可供留存的历史记录。

    作者以自己的汽车为对象,下沉到日常生活中,描绘了汽车的真实状态以及人与车的互动过程。作为一名普通的车主,作者和4s店销售员、驾校师傅、出租车司机、修车工、交警、车险理赔人员等一同感受着汽车的存在。作为一名专业的学者,作者则在自己的车中构建了一个微小的思想空间,反思现代技术与人的存在的关系。

    ◆相关好评

    “通过一个历史学者对购置和使用一辆汽车的个体感受,思考工业化引起的人的境况的变化,初看视域可能有点偏狭,但由于作者的人文社科知识修养深厚,他的先锋尝试仍不乏有益的启示,有望引起一股潮流,在日常生活史领域开出一片新天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高毅

    “联结方向盘、引擎火花塞与时代精神的轮上奇旅。”——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人工智能哲学十五讲》《用得上的哲学》作者 徐英瑾

    ◆作者简介

    徐前进,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先后在英国伯明翰大学、法国巴黎政治学院、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访学。著有《一七六六年的卢梭:论制度与人的变形》,译有《启蒙运动的纲领:〈百科全书〉序言》,并在《历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读书》等 刊物发表数篇文章,近年来致力于思考日常生活状况以及相关理论,以实践性的写作开拓文字制度的边界,发掘历史学家与未来的关系。

  • 机械的心灵

    作者:[英]蒂姆·克兰

    心灵的本质是什么?这是当代西方心灵哲学领域里关注度最高的问题之一。蒂姆•克雷恩教授在本书中,从表征之谜、理解思想者和他们的思想、计算机与思维、思维的机制、解释心理表征和意识与机器心灵等几个方面展开了富有成效的探究。该书将心灵的本质这个问题恰当地置于当代关于形而上学和心灵哲学著作的背景当中,对心灵本质的研究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是当代唯物主义心灵哲学的又一力作。该书将会使心灵哲学领域的研究专家们产生强烈的兴趣,还可以作为关于心灵哲学的高级课程的优秀教材。

  • 空间的生产

    作者:[法]亨利·列斐伏尔

    《空间的生产》是亨利﹒列斐伏尔具影响的代表作,也是城市研究领域引用率高的著作之一。本书同时是20世纪后半期开始的“空间转向”的理论基础和奠基性文献。

    《空间的生产》首发于1974年,集中了列菲伏尔城市理论的核心内容。根据列菲伏尔的逻辑,空间是社会的产物。空间的生产包容一切的世界观和实践活动,其产物不同于自然空间与实际空间,而是包含三层含义:(1)空间包含了多重关系,任何一个社会从而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会生产出它自身的空间。(2)空间是一个表征性空间,透过意象与象征而被生产出来。(3)空间通过知识与理论的诠释而被建构出来。在这部开创性的著作中,列菲伏尔尝试重建关于空间的元理论;同时又从空间实践的层面提出:空间不是既定的,而是具有建构性的力量,是生成的,具有实践的反思性。本书主体分为七章:一、当前工作的计划; 二、社会空间;三、空间的构型; 四、从绝对空间到抽象空间;五、矛盾的空间;六、空间:从矛盾到异化;七、开放性与结论。

  • 黑格尔导读

    作者:[法国] 亚历山大•科耶夫

     法国天才哲学家科耶夫精辟解读哲学大师黑格尔

     轰动20世纪的哲学经典,逻辑严密,语言精妙,常读常新

     绝版重印,精编精校

    ————————————————

    这是对《精神现象学》的天才解释:不知有多少次,克诺和我从小课堂里出来时透不过气来,是的,透不过气,说不出话……科耶夫的课程将我折断、压碎、杀死了不知多少次。——巴塔耶《内在体验》

    科耶夫首先是一个哲人——这至少意味着他最感兴趣的是真理,整全性的真理。他对厘清世界的激情远胜于他改变世界的激情……由于科耶夫是一个严肃的人,他从不追求独特,他的独特性在于他力图在过去的明哲思想中寻找真理。——艾伦•布鲁姆

    ——————————————

    《黑格尔导读》是亚历山大•科耶夫1933年到1939年间在巴黎高等研究实践学院讲解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课程,它并不是纯粹的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导读。在这部由他的学生的笔记整理而成的著作中,科耶夫融入了他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部独立的哲学著作。

    为什么说科耶夫的黑格尔解读在20世纪的作品里可以为那么多人称颂?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揭示了黑格尔思想的当代意义,并且明确告诉人们,我们正在按照黑格尔的理念,走向历史的终结。

  • 批评与意识形态

    作者:[英国] 特里·伊格尔顿

    特里·伊格尔顿是当今最重要的,也是最激进和理论家之一。他对不女人花文化和社会诙谐而尖刻的抨击广为人知。在这部开拓性文学理论著述的新版本中,伊格尔顿力求在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之间建立一种复杂而深刻的关系。

    纵览雷蒙?威廉斯、列宁、托洛茨基、布莱希特、阿多诺、本雅明、卢卡奇和萨特的主要著作,伊格尔顿对传统文学批评进入了细致入微的评论,同时对意识形态做出引人入胜的理论阐释。

    伊格尔顿利用这一视角,提供了对经典作家精彩的分析,其中包括:乔治·艾略特、查尔斯·狄更斯、约瑟夫·康拉德、亨利?詹姆斯、艾略特、叶芝、乔伊斯、劳伦斯。

    内容简介

    《批评与意识形态》是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学家伊格尔顿的代表作。这本完成于伊格尔顿青年时期的作品,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正值西方文化界的一批学人在面对社会现实的新变化,努力寻找“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更加具体的唯物主义形式复苏”的理论方案。在《批评与意识形态》中,伊格尔顿针对以雷蒙?威廉斯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美学批评中所遗留的人本主义与唯心主义,以后结构主义理论形态的批评精神指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需要在艺术的“物质实践”层面明确文学文本得以生产的活动“结构”,而批评就是分析这些文本生产结构的历史表述。书中站在经典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提出以生产和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为核心,在一般生产方式、文学生产方式、一般意识形态、作者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文本六个范畴上建构起一套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体系,强调从既定的社会现实与思想文化语境中展现文学文本创作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 政治经济学批判

    作者:[德]米夏埃尔·海因里希

    本书是对马克思《资本论》三卷本及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计划的总体性阐释。作者在书中援引了大量马克思的原始文献,针对当代左翼思想中对马克思《资本论》的表面化理解和传统马克思主义对《资本论》的若干定论,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就此而言,本书不只是一部关于马克思《资本论》三卷内容的一般性导论,而且以一种批判性的“新马克思阅读”的理解方式,重构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彰显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性与开放性。

  • 低垂之眼

    作者:[美] 马丁·杰伊

    -编辑推荐-

    ★ 首部以“视觉”为中心的法国思想史,全面考察法国“视觉中心主义”的兴亡

    ☆ 极具学术想象力的跨学科研究,百科全书式的“视觉”话语大全

    ★ 理解“视觉中心主义”的历史,洞悉充斥着图像与监视的21世纪

    ☆ 作者马丁•杰伊作序推荐

    -内容简介-

    对视觉的推崇,在西方文化中早已根深蒂固——从柏拉图、笛卡尔直到启蒙运动,视觉往往与清晰、秩序和理性相关联。随着摄影、电影的出现,视觉更晋升为现代感官王国的领主。然而,来自法国的现代思想家——萨特、梅洛-庞蒂、福柯、拉康、巴特、德里达——也以各种方式质疑视觉的霸权地位:从印象派到超现实主义,从现象学到精神分析,从结构主义到后现代分析……

    本书为读者展现了“视觉中心主义”如何被撼动的历史。凭借其杰出的材料整合能力,作者将眼花缭乱的批判整合进宏大的思想史议题,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呈现出法国思想史。

    -媒体推荐-

    一本宝贵的书……对于任何想要聚焦20世纪知识生活的人来说,杰伊的这部权威历史著作是必读之作。

    ——《艺术论坛》

    杰伊对20世纪法国视觉态度的探索,成就了这部令人印象深刻且严谨可靠的作品……杰伊的许多材料来自典籍,他对此进行了有说服力的综合。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本书所展示的学术成果让人眼花缭乱……它的出版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知识事件。

    ——《十月》

    每一个想教授20世纪思想课程的人都该拥有这本书。

    ——《现代史杂志》

    就其冷静的观察基调而言,这本令人惊异的书是一次穿越思想史的感伤之旅。

    ——《美学与艺术批评杂志》

  • 行为的结构

    作者:[法]梅洛-庞蒂

    本书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现象学家梅洛-庞蒂的一部早期著作。梅洛-庞蒂在本书中,试图对哲学史上重要的身心问题、意识与自然的问题给出一种解决。他在书中主要运用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并吸收了格式塔心理学的结构理论,试图通过对人的身体的在世的讨论,解决身体、世界、他人、身心等许多哲学问题。具体来说,他在书中讨论了人的反射行为及其它一些高级行为,讨论了物理秩序、生命秩序和人类秩序等问题,从而对身心问题、意识与自然问题提出了一种他所特有的现象学的解决。

  • 乔姆斯基精粹

    作者:[美]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 著 / [美]安东尼·阿诺夫(Anthony Arnove) 编

    愤慨和洞见、博学和道德热情”的罕见结合

    ※ 跨界精选25篇代表作,一本书读懂乔姆斯基

    兼收划时代的语言学名篇与犀利的政治、社会评论

    ※ 是麻省理工学院荣誉教授、现代语言学奠基人

    也是不懈反对霸权政治的斗士,坚守良知的公共知识分子

    ※ 为什么今天我们还要阅读乔姆斯基?

    “把人类从经济剥削和政治、社会奴役的魔咒中解放出来”的问题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

    乔姆斯基的言语充满着无穷的力量,这是*出色的评论和分析所能证明的力量——一种为了更好地了解如何改变世界而去了解世界的人民力量。

    从质疑美国对越南、中美洲、巴尔干等国家和地区的干涉,到反思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揭露美国政治外交中的利益勾连与虚伪的“理想主义”,犀利而深刻的乔姆斯基一直是西方首屈一指并受到广泛倾听的政治批判家。本书精选了乔姆斯基半个世纪以来发表的著作与文章,包括《外交政策与知识分子阶层》《美以“特殊关系”的起源》《知识分子的责任》《对水门事件的质疑》《反思“9•11”》等深具代表性的政治评论,并特别收录了关于其语言学理论与延伸思考的经典篇目,呈现出这位当今西方世界相当重要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全貌。

    作为具有世界级声誉的公共知识分子,诺姆·乔姆斯基在其50多年有关政治、哲学和语言的写作中,为现代语言学带来了变革,并成为我们这个时代蕞具原创力、蕞广博的政治和社会评论家之一。《乔姆斯基精粹》集合了他1959年以来蕞重要的作品——从他对B. F. 斯金纳的开创性评论到其畅销著作《霸权还是生存》和《失败的国家》——涉及的主题从对公司媒体和美国干预越南、中美洲、巴尔干的批评,到思想自由和有关人权的政治经济学。该书是对乔姆斯基思想前所未有的一次全面概览。

    乔姆斯基是一种全球现象……也许是地球上被最广泛阅读的有关外交政策的声音。

    ——《纽约时报书评》

    乔姆斯基胜过目前还在写作之人的是,他把愤慨和洞见、博学和道德热情结合了起来。这是难得的成就,也是鼓舞人心的成就。

    ——《在这个时代》

    在和平事业中最有影响力的西方知识分子。

    ——《独立报》

    [乔姆斯基] 在其他评论家入睡以后,还在继续挑战着我们的假设。他已经成为飞行在我们的国家良心最前列的牛虻。

    ——克里斯托弗·李曼-赫普特《纽约时报》

    乔姆斯基是与整个产业斗争的一小拨人中的一员。这不仅使他显得才华横溢,而且英勇无比。

    ——阿兰达蒂·洛伊

    诺姆·乔姆斯基是针对不公正的权力和谬见最主要的挑战者之一;他反对任何关于美国的利他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假设。

    ——爱德华·W.萨义德

    迄今为止近30年来,乔姆斯基以其对细节进行百科全书式的关注和不屈不挠的义愤之情,剖析了对美国权力的主要命题——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侵略行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在维护自由。

    ——《优涅读者》

    乔姆斯基以非凡的天赋再次证明,人类无法变成商品。

    ——爱德华多·加利亚诺

  •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作者:[英]齐格蒙特·鲍曼

    在生产者和普遍就业的社会中,贫穷是一回事。在消费者社会中,穷人是另一回事。在后者社会中,生活项目围绕消费者的选择而建立,而不是围绕工作、专业技能而建立。“贫穷”曾经与失业联系在一起,如今,它主要指向有缺陷消费者的困境。这种差异改变了贫穷的体验方式,对于拯救苦难产生重大影响。著名社会学家和思想家鲍曼的这部作品,对于消费者社会及其影响进行了反思和论述。在本书中,鲍曼书追溯现代历史上发生的这种变化,对其社会后果进行盘点,并考虑了与贫困作斗争和减轻困苦的各种方式的有效性。

    社会学、政治学和社会政策学的研究者会发现,这是关于含义不断变化的一个持久社会问题的一本无价之书。

  • 知识考古学

    作者:[法] 米歇尔·福柯

    《知识考古学》此次推出的,是新的中译本。

    《知识考古学》犹如思想的空中楼阁,以非连续性、断裂、差异的考古学反对连续性、起源、总体化的观念史,通过对话语形成与陈述进行分析,呈现作为主体的“人”和知识在话语实践中被建构的过程,深入剖析“人之死”的主题,最终建构一种基于“话语实践—知识—科学”的考古学。

  • 人道主义与恐怖

    作者:[法]梅洛-庞蒂

    《人道主义与恐怖》是法国著名哲学家梅洛-庞蒂的一部著作,出版于1947年,集中体现了梅洛-庞蒂对于当时政治、社会问题的思考。梅洛-庞蒂的这些文章写作的时间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的时候。二战刚结束时,法国的整个社会处于如何走的十字路口,这时法国各种思潮,左中右各种思潮,包括法国共产党,都在思考社会如何发展的问题,梅洛-庞蒂从左翼的存在主义的角度,参与到了讨论之中。从这本文集中可以看到战后法国思想的一种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