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访谈

  • 走向人生深处

    作者:刘再复,吴小攀

    刘再复“心灵自传”首度出版 从山里娃到思想者 从漂流学人到世界公民 历时八载追踪访谈 完整叙述七十年风雨人生
  • 听我讲话要小心

    作者:吴虹飞

    《南方人物周刊》资深记者吴虹飞 对话各界名流 一份关于历史、艺术、文学以及这个时代的真实底稿 名人访谈录。 内容涉猎各个行业的代表人物,如关锦鹏、张大春、窦唯、野夫、余世存、闾丘露薇、崔健等……话题关于人文、生活、艺术、文学,以及我们所生存的时代话题和内心渴望。 极具话题性。
  • 金融怪杰

    作者:杰克·施瓦格

    《金融怪杰》是杰克•施瓦格三部同名作品中的第一部,从一个金融专家的视角对华尔街最成功的17位金融高手做的访谈实录,他们中既有16年250,000%回报率的MIT电力工程师,也有屡次遭受灭顶之灾但最终以3万美元的投资赚回8000万美元的交易员,施瓦格用他们的真实经历诠释了“金融怪杰”的真正内涵,让读者从真实的交易中了解股市的运作。自1989年首次出版后,《金融怪杰》已成为交易员和金融专业人士的必读书籍,也被誉为“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最畅销的交易书之一”。
  • 杨澜访谈录2007

    作者:杨澜

    记录精英的文字,倾听时代的声音——可珍藏一世的访谈。 《杨澜流谈录》2007 Ⅱ,功力最高的“帮主”金庸;斗志昂扬的女人和演员Nicole Kidman;真心英雄成龙;麻辣先生易中天;其实很传统的韩寒;“我不是一个俗人”冯小刚;刘翔的光荣与梦想…… 本书为大型电视访谈节目《杨澜访谈录》实体书,分Ⅰ、Ⅱ两辑出版。Ⅰ辑主要选择政经类人物;Ⅱ辑则侧重择文化、艺术界明星入册。 第Ⅱ辑文化、艺术界明星篇精选最具代表性的对谈编辑成书,受访嘉宾有著名的尼可·基德曼,看这个斗志昂扬的女人和演员是怎样生活的;有音乐剧第一夫人忆莲·佩姬;还有华人世界的骄傲——功夫明星成龙;有80后作家韩寒、郭敬明;集光荣与梦想于一身的飞人刘翔;有号称“烂片之王”的香港影星黄秋生,还有麻辣先生易中天、周国平等等。 每一访谈均十分生动有趣、深入浅出,涵盖嘉宾其人及其眩目作为的方方面面,揭示出每一嘉宾的财富人生及其丰富的内心世界。读之有如与众嘉宾面对面聊天,有身临其境的无声感动。 采访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华彩片断,为使声音、图像与文字相得益彰,特为本书量身剪辑了珍藏版光盘一张,图文并茂相信能够更加让每位读者受益良多,且于阅读之外使本书极具珍藏价值。 目录 尼可·基德曼:斗志昂扬的女人和演员 忆莲·佩姬:音乐剧第一夫人的悲喜人生 休·杰克曼:最性感的男人 莎拉·布莱曼:月光女神 陈冲:不安与幸福 陈凯哥:他的“无极世界” 成龙:我当“大哥”许多年 冯小刚:我不是一个俗人 韩寒:其实我很传统 郭敬明:不一样的女人 海岩:我的黑夜与白天 梁家辉:好男人是怎样炼成的 刘翔:光荣与梦想 杨紫琼、章子怡:电影《艺伎回忆录》背后的故事 叶锦添:繁花世界的寂寥 黄秋生:烂片之王 周迅:一边演戏,一边长大 金庸:“帮主”的心事谁人知 易中天:这样一位“麻辣先生” 周国平:哲学家不能解决的问题
  • 互联网创业启示录

    作者:沃尔什

    《互联网创业启示录》是一部互联网公司的创业指南,内容涉及网站创业的现状和机遇、创业公司价值、平台选择、工具和群组、资金的筹集、管理和盈利、社会化媒体环境、行动执行管理、开发人员方法论和工作效率、创始人的角色等方面,既有纲领和指导性理论,又有具体操作方法。书中大量对互联网创业成功人士的访谈介绍,以及创业公司的成功案例,更可以作为初次创业者的良好借鉴。 《互联网创业启示录》主要写给想自己创业的程序员,但同样适合非技术人员,适合网络创业者、大学生创业者、网络营销人员及一切有志创业者。做网络不一定要懂技术,互联网的成功是可以借鉴和延伸的!
  • 对话比利•怀尔德

    作者:卡梅伦•克罗

    《对话比利·怀尔德》是一本问答录——与特吕弗令人难忘的《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相呼应——卡梅伦·克罗采访好莱坞传奇导演比利·怀尔德,对话话题是编剧和电影工作,场景设计和明星,怀尔德的同事和他们的电影,老制片体制和今天的电影制作。
  • 非常本科生

    作者:穆晓枫

    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作为美国最好的两所大学,更是诸多学子魂牵梦萦的圣殿。而在这两所著名学府中读本科的中国精英学子们无疑受到众人的羡慕与关注。他们都是谁?他们来自何处?他们都是天才吗?哈佛和麻省理工为什么会选中他们?他们是如何成功达到求学目标的?他们在美国是如何学习和生活的?他们未来的人生目标又是什么?本书作者在波土顿对哈佛和麻省理工的16位中国本科生们进行了系列寻访,试图通过对每位学生的精彩故事的描述,揭开这一独特群体的神秘面纱,使得读者们更多地了解到这群精英学子们的求学经历并从中得到一定启发。
  • 我将是你的镜子

    作者:(美)肯尼思·戈德史密斯

    我将是你的镜子,安迪·沃霍尔访谈精选1962-1987。与波普巨星的35次对话。 本书是第一本安迪·沃霍尔访谈选集——精选了这位波普艺术先锋谈论名声之艺术、让一米歇尔·巴斯奎特的作品等——从安迪·沃霍尔早年崛起的日子到他生命中的最后几个月。 问答方式的访谈是安迪·沃霍尔最喜欢的一种沟通方式——他甚至将他出版的杂志命名为《访谈》。然而一直以来,却从没有一本以沃霍尔访谈作为主要内容出版的选集。《我将是你的镜子》精选了35篇对话,呈现了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一位艺术家复杂的心理。从1962年横跨至987年,这一篇篇高深莫测、机智诙谐的对话展现了沃霍尔艺术生涯中不同进程的真实面貌。 肯尼思·戈德史密斯身为知名的诗人、编者的评论家,在此提供了每一篇对话的出处以及与其相关之背景脉络。本选集包含了20世纪60年代沃霍尔访谈萌芽时期讨论关于他著名的康宝浓汤作品、杰姬·肯尼迪极度忧伤的肖像画,以及他极具震撼力的死亡和灾难系列作品。当沃霍尔在70年代从绘画转向电影制作,访谈便见证他成为一个社会名流、大出风头者以及带动风潮者的年代。极具影响力的《访谈》杂志、54俱乐部,以及到了80年代,沃霍尔对于新起的艺术家如基思·哈林的支持,在科技与艺术之间渐长的关系,以及到最后去世前几个月在一次访谈中回到宗教想象和精神性的表现。 《我将是你的镜子》展示了沃霍尔掌控、迷惑以及丰富我们文化各个领域的能力。
  • 思虑中国

    作者:李宗陶 采写

    评论 一次成功的采访,与其说取决于被访者的水平和口才,不如说看记者肚子有多少货色。作为《南方人物周刊》的主笔,李宗陶的成功,来自于她的灵感加好学。 灵感是先天的,天资愚笨,后天再如何努力,也终究有限。看她采访录中那些知性与感性交错的好问题,就明白这个女孩的灵性。她出身于书香之家,命运的阴差阳错,却让她读了一所工科学校。毕业以后弃工就文,改行当记者。没有受过新闻系的刻板规训,反而让灵性尽情发挥,淋漓尽致。 不过,灵气再足,也有挥霍一空的时候。好在她对文学、历史与宗教哲学有近乎膜拜的热忱。买书、读书,写作,成为最大的癖好。她的每一次采访,都做足了功课。事后将录音全部整理出来,沙里淘金,提炼出最出采的篇章,如同王世襄老人下厨,一斤菜要掐掉七两,只留那一点点嫩尖,炒成美肴。 ——许纪霖 语摘 把世界扔进一个巨大的分液漏斗,静止时大致会分为三层,包括记者在内的大多数人身处体积最庞大的中层,大家一刻不停地做着布朗运动,构成火热的生活。记者是其中有可能突破上下界面而提供另两层图景的人,他们的突破能力,决定了受众可能获知的世界的丰富和复杂。 ——李宗陶 目录 序言 记者的美德是专业 许纪霖 李宗陶的工作清单 杨子 辑一 中国心 王元化:为思想而生的知识人 余英时:中国学术传统破坏得太厉害 许倬云:我有“士大夫”情结 陈家琪:抵制遗忘 阎云翔:研究中国人的做人 何怀宏:让温和成为中坚力量 朱维铮:于丹不懂《论语》 黄克武:还原¬一个真胡适 辑¬二 彼岸 卜正民:我们都是陌生人 冯 象:从《圣经¬》翻¬译到“钉子户” 宇文所安&田晓菲:换个口味品尝中国文学 张旭东&班德:双城镜像——从纽约到上海 赫鲁晓娃:在中国嗅到美国味 辑¬三 进行时 丁学良:那些触及灵魂的往事 康晓光:为李思怡写本黑色的书 曹韵贞:中国艾滋病治疗第一人 杨东平:积极的悲观主义者 张立宪:我很怕某一类读书人 潘绥铭:中国“性化”苗头越来越强 贺友直:现在人心太浮躁 辑四 突围 阿 城:要文化不要武化 查建英:我的八十年代 木 心:我是绍兴希腊人 刘索拉¬:把声音抛出去,有时搭上命 杨 键:我通过一根芦苇¬活了下来 崔永元:从老电影到精神洁癖 姜 文:太阳出来了 陈晓卿:摆事实,不讲道理 辑五 “我不相信” 李 斌:油灯下的青春 周铁海:受困的骆驼 薛继业:当代艺术是个怪胎 方力钧:没有人比作者更刻骨铭心 向 京:艺术家应该一意孤行 陈丹青:中国当代艺术就是中国的现实 后记 比表象复杂 比复杂单纯 有所不问
  • 罗斯特罗波维奇夫妇访谈录

    作者:(法)萨米埃尔

    本书以全篇对话的方式,记录了罗斯特罗波维奇夫妇与法国音乐家、记者及评论家萨米埃尔的谈话,从他们夫妇二人1955年相识4天之后结婚开始讲起,一直谈到巴赫、贝多芬、以及众多的俄罗斯艺术大师,并且谈到了当时特定的政治环境以及他们对于祖国的热爱。法国《费加罗报》推荐说:“此书充分展示了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艺术家的成长,通篇的对话内容深刻而感人,让读者看到了艺术家们如何参与生活,献身艺术”。
  • 最后的文化贵族

    作者:《南方都市报》编

    南方都市报的“大家访谈”栏目,采访对象为站在中国文化巅峰的巨人,人均年龄85岁以上,他们以深厚的学养,历尽沧桑的履历以及超尘豁达的人生观,诠释一个时代,代表一种精神。本书为该栏目结集的第一辑,补充了不少珍贵图片,编排上图文结合。 他们为周有光、王世襄、杨宪益、黄苗子郁风夫妇、黄永玉、丁聪、周汝昌、郑敏、文洁若、王钟翰、彭燕郊、沈昌文、钟叔河、朱健、罗孚、陈之藩,等等。他们被喻为中国“最后的文化贵族”。 本书将在全国40个平面媒体(包括专业读书报刊和综合性都市报)发布书评和新闻性宣传文字,并在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网站创设新闻讨论话题,扩大该书的影响。
  • 山河判断笔尖头

    作者:陈洁

    《山河判断笔尖头》内容简介:我喜欢人。这话听起来很奇怪,却是事实。我喜欢不同的人生中流露出的人性,看不同的人格和人品用各自的方式展示。所以,有了这本《山河判断笔尖头》。当然我很清楚,每一次采访他们都不可能对我完全开放,他们的讲述都是有选择的。这曾经是相当困扰我的问题之一,我也曾经将全部的力量用来跟他们较劲,甚至冒着惹毛对方的危险,提各种尖锐的问题,却总不能满意,绝对真相似总如早春的草色,“遥看近却无”。不过现在,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已经不构成困惑了。并没有一个完全客观和真实的“过去”存在,过去只能以“被回顾”的形式存在,那就是历史。 所以,我所谓的“读人”,不仅是使劲挖他们,听他们说什么,还包括了咂摸他们为什么说这些。这是“读”的趣味。这个趣味,不是讲述者提供的,而是要读者自己去完成的。
  • 家国万里

    作者:李怀宇

    余英时、张充和、唐德刚、夏志清、王鼎钧等十二位海外名家亲述旅美心史,评点过往风云 上个世纪的中国,历经一波波战火的蹂躏与政治的动荡,许多华人被迫远渡重洋,在异乡找寻避风港。尤其美国东岸,不仅是政治中心与财经重镇,更是常春藤名校云集的人文荟萃之所,一向吸引许多华人菁英在此处落脚。他们之中不乏举国闻名的学者、权倾一时的政客,以及名门世家的子弟和初出茅庐的学子。因缘际会下,他们打破阶级的藩篱,谱出一段段患难中的情谊,也共同在他乡为自己留下历史的告白,在异国的土壤播撒故国文化的种子,在海外耕耘出一片成果丰硕的文化园地。 本书作者特别远赴美东,走访十二位海外名家,倘佯于哈佛等名校优美的景致中,在平易近人的笑谈中,倾听他们畅谈人生与创作生涯,并藉由他们的亲身经历,评点过往的风云人物、雅事趣谈,细数一页页风卷残云的往事。
  • 崔永元:我有一事,生死与之(中国故事)

    作者:张捷,张悦

    1996年,《实话实说》主持人崔永元沉浸在一夜成名的兴奋中。“ 2001年,理想主义者崔永元身陷抑郁症的折磨里。 2012年,准历史学者崔永元对《人物》记者说,他找到了一条能够让自己生死与之的道路——口述历史。他说,这让他舍不得死。 在10年间,他全身心投入这份事业,组织采访团队采访 4000多位老人,留下10多万小时影像资料。他和他的团队在和时间赛跑,发掘老人们的历史记忆,去接近历史真相,也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档案资料。 本书深度专访崔永元,听他讲内心的理想与忧患,讲这个时代与那个时代,讲生活与慈悲,还有他愿倾其一生之力做的口述历史之事业。
  • 一代教父

    作者:劳伦斯·格罗贝尔

    《一代教父:与阿尔•帕西诺面对面》主要内容简介:劳伦斯•格罗贝尔,美国资深记者,畅销书作家,著有《宝贝,莎乐美猜想!阿尔弗雷多•詹姆斯•帕西诺的沉溺》、《采访的艺术:来自行业大师的经验》、《蒙特尔•威廉姆斯:攀得更高》(与蒙特尔•威廉斯合著)、《濒危物种:作家谈论写作技巧、人生观和生活》、《线上作业:关于电影的会谈》、《和米切纳的谈话》、《休斯顿家族》、《与卡波特面对面》、《与白兰度面对面》。曾获世界笔会特别成就奖。执教于加州大《一代教父:与阿尔•帕西诺面对面》是资深记者、畅销书作家劳伦斯•格罗贝尔对好莱坞巨星阿尔•帕西诺的访谈,对帕西诺进行了生动而直接的描写和刻画,深入、细致、全面、充分展现了其执着坚定于演艺事业的决心,以及因其成功的演艺生涯而带来的不同寻常的成功人生。同时,对其从影多年来所领悟独特的演绎思想做了介绍和挖掘。 《一代教父:与阿尔•帕西诺面对面》不仅表现了一个电影明星成长、徘徊,最终取得辉煌的不凡经历,还是一首个体生命遭受砥砺,仍然挣扎着绚烂成长的不凡的诗歌,同时在格罗贝尔对帕西诺的采访中,也从侧面展示了美国的社会生活。学洛杉矶分校。
  • 这个世界会好吗?

    作者:梁漱溟,艾恺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艾恺著有《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一书。艾氏为印证事实,订正该书未尽正确、周详之处,1980年8月特来华专访梁漱溟先生,长谈十余次。 谈话中,梁氏论述了儒家、佛家、道家的文化特点及代表人物,涉及诸多政治文化名人,包括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康有为、章太炎、胡适、冯友兰,等等,回顾了他一生的重要活动——任教北大、从事乡建运动、创建民主同盟…… 书中内容丰富,因此可作为了解与研究梁漱溟思想与活动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参考。 「作为一个历史研究者的角度看来,我认为就算再过一百年,梁先生仍会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单单是因为他独特的思想,而是因为他表里如一的人格。与许多20世纪的儒家信徒相比较起来,他更逼近传统的儒者,确实地在生活中实践他的思想,而非仅仅在学院中高谈。梁先生以自己的生命去体现对儒家和中国文化的理想,就这点而言,他永远都是独一无二的 。」 ——艾恺 「此次长谈时,先父已87岁高龄,可算时届垂暮之年了,可他不仅头脑清晰、思维敏捷,而且话里话外不时流露出平和而乐观的心态,毫无老年人易见的感伤、消沉的影子。例如谈到中国文化的传承,儒家思想如今尚保存在人们的心目中有多少时,他承认旧习俗多遭破坏,可他说“但不能说一扫而光啊!”“中国人还是中国人,他还有一种中国人的气味吧!”,因此他对中国文化在中国的“前途并不悲观”。至于说到世界的未来、说到人类的前途,他说:“我是比较乐观的。”那为什么如此乐观呢?这自然与他自有其坚信不移的理念有关,而这一理念又正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自己所提出的。他认为人类面临有三大问题:人对物的问题;人对人的问题;人对自身的问题。」 ——梁培宽
  • 马未都说马未都

    作者:梅辰

    这是第一本关于马未都的深入专访,百家讲坛没有讲述的收藏故事。马未都在百家讲坛讲的是“高雅”的收藏文化,但谁都知道其实他本人更有趣有料,《马未都说马未都》就是让马未都爆料他自己的精彩故事。 在这本书里,马未都会跟你侃:他是怎么开始玩收藏的,怎么搞到第一件藏品,怎么“捡漏”,家里怎么招贼的,怎么跟人砍价,如何获得各种消息,用什么方法使别人信任他,怎样与专家PK,如何建私人博物馆、馆里有几件镇馆的宝贝,甚至还悄悄告诉你下一个收藏热点是什么……还有,他在玩收藏之前,怎么写小说做电视剧出名,怎么看当年的王朔、苏童……在这本书里,你可以见识到一个真实的杂家马未都,他渊博、生动又极富个性。别以为他只是侃着玩,看完了就知道,这里边有马未都天才般的见识和几十年的人生智慧。
  • 再见杨德昌

    作者:王昀燕

    本书深度专访十六位曾与杨德昌共事的电影人——小野、吴念真、柯一正、余为彦、舒国治、杜笃之、廖庆松、陈博文、张惠恭、鸿鸿、陈以文、王维明、陈骏霖、金燕玲、张震、柯宇纶。他们涵盖了制片、导演、编剧、录音师、剪辑师、摄影师、演员等多重身份。他们或是以友人的立场发声,或是从师徒的关系出发,抑或循着个人的专业提出见解,情理交织,全面回顾了杨德昌的创作生涯,多侧面、立体式地还原了这位电影哲人及其作品。藉由这些所网罗的珍贵的第一手史料,藉由这些走过台湾新电影的资深电影人对那段相濡以沫的美好时光的追忆、缅怀与思索,揭开了台湾电影史上异常动人的一页,为热爱台湾电影的人们留下了珍贵的时代记录,也为读者亲近杨德昌电影作品独辟了一条非凡的蹊径。 书中附有“杨式电影”台北场景地图、大量私人珍贵照片、杨导原创手绘手稿及杨德昌作品年表,都是不可多得的研究杨德昌电影乃至台湾电影的重要参考资料。
  • 我心狂野

    作者:(美)克里斯・罗德雷

    《我心狂野:大卫·林奇访谈录》讲述大卫·林奇,1946年1月生于美国蒙大拿州密苏拉市,当代美国电影界的多面手,既是著名的编剧、导演,又是优秀的电视制作、摄影师、画家、作曲家。他在主流派和超现实主义之间保持着一种游刃有余的平衡,从《蓝丝绒》(Blue velvet,1986)的诡谲到《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1990)的极端暴力,从《迷失高速公路》(Lost Highway,1997)的混乱到《穆赫兰道》(Mulholland Drive,2001)的梦魇。他的作品无不透射出诡异、阴郁、迷茫及黑色幽默,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超现实效果往往令人产生心灵的震撼。因此人们为他专门发明了“林奇主义”(Lynchian)一词。
  • 我是怪人,我是独行者

    作者:吉恩•菲利普斯 编著

    正所谓“片如其人”,库布里克(1928-1999)本人如同其影片的主题一样让人难以捉摸。和其他很多导演不同,他不喜欢接受采访,更希望通过影片本身的魅力吸引观众。本书第一次将库布里克为数不多的访谈汇集在一起,影评人士和普通电影观众都可以通过本书看到这位离群索居的电影导演的内心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具有很大的价值。书中收录了1959年至1987年之间库布里克接受的访谈,采访者包括吉恩•西斯科尔、杰里米•伯恩斯坦和吉恩•菲利普斯等。这些访谈揭示了库布里克广泛的兴趣爱好——包括核能及其后果、太空探索、科幻故事、文学、宗教、精神分析、暴力的危害、甚至还有国际象棋——以及这些兴趣爱好对其电影的影响。在访谈中,库布里克还热情洋溢地谈论摄影器械和音效技术的进步如何使影片的效果更加惟妙惟肖…… 库布里克对电影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亲力亲为,全程掌控,他在书中细述了这一工作习惯。“所有手持拍摄的工作都是我来亲自做,”他在1972年就《发条橙》接受采访时如是说,“我自己乐在其中,此外我还发现即使是对最有才华、最敏感的摄影师,我也不可能解释清楚我想在手持拍摄中得到怎样的画面。” 访谈中呈现的库布里克既不刻意设防,也不躲躲闪闪,相反,他坦白率直,坚持己见,同时还自信满满,能说会道。他拥有惊人的记忆力和极高的组织天赋,言语间常常一字不差地成段引用各类影评、书籍和文章。尽管在外人眼中库布里克是一位离群索居的隐士,但是书中访谈展现的这位导演平易近人,机智诙谐,渴望与他人分享他的人生故事。 未完成电影《拿破仑》的幕后故事是怎样的? 《2001:太空漫游》与科幻作家克拉克到底是什么关系? 库布里克为什么不愿提及《斯巴达克斯》? 为什么库布里克生前要禁止《发条橙》在英国的发行…… 揭开谜团,走进更真实的库布里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