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佛教

  •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作者:宗萨钦哲仁波切

    书和人一样,是要讲缘份的。 一本好书,一本深入浅出、精简而全面的佛教通论…… 作者是一位出色的老师,秉承藏传佛教里最优良的传承和教育,享誉世界,他以自己的浅白文字和编选度,将佛教扼要地作出说明。 对佛教的义理、历史和各种传承有一个精确的综观。 既适合初学者,也能使资源的佛教学者感到惊心动魄、充满挑战;非佛教徒的读者,看了也可以激动荡脑力。
  • 百喻经译注

    作者:僧伽斯那

    《百喻经译注》是对《百喻经》的译注。《百喻经》共九十八篇寓言,加上卷首引言和卷末偈颂,概称“百喻”。鲁迅先生对此经极为称赏,曾两度出资助印,并亲撰题记。诸佛世尊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说法,……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 西藏史诗和说唱艺人

    作者:[法国]石泰安

    本书原著为法国著名藏学家石泰安先生所著。该书通过对西藏地区的史实、说唱艺术的研究,揭开了古老的西藏文明历史的一幕,再现了处在世界屋脊的西藏人民的勤劳、智慧,以及在史学、文学、美学、艺术、工艺、建筑、农业、牧业、宗教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所有对神秘的西藏怀有兴趣人士参考的宝典。
  • 禅的故事

    作者:黄复彩

    本书作为“彩色人文故事”系列丛书的一种,力图通过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禅的世界。著者在参考了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从历史、文化和艺术等多种角度来诠释禅,以故事形式讲述禅,使读者真切感受禅的博大精深和禅文化的丰富多彩。同时,本书通过新颖独到的版式设计和科学简明的编排体例将流畅生动的叙述文字和丰富精美的珍贵插图有机结合,将瑰丽神奇的禅的世界立体、直观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在轻松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审美感受、想像空间和愉快体验。
  • 俗语佛源

    作者: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前言 赵朴初 …… 《俗语佛源》这本小书,收集了五百余条词目。当然,如果着力搜索下去,肯定会获得更多的果实。但在许多朋友敦促下,我们先将已收集的这些编印出版,向读者们请教。这虽是佛教文化海洋中的一滴,但由此可以看到佛教与我国民族文化的关系,确实是悠久深厚,密不可分,正如一位学者说:不懂佛教,就不能懂得汉魏以来的中国文化。 这里还有两个问题要加以说明。一是关于“俗语”的界定。一般把流传于民间的通俗词语(包括方言俚语)称为“俗语”。而本书所收俗语的范围要适当广泛些,包括进文学、哲学、史籍等领域的佛教语。“俗”是相对于“僧”而言的。二是关于“佛源”的标准。有些词语如“报应”、“觉悟”、“祝愿”之类,虽偶一见于秦汉典籍,但其广泛流行,当在佛教弘传之后,故本书也少量收列。 ……
  • 禪學隨筆

    作者:铃木大拙

    文學博士鈴木大灼﹐京都大谷大學佛教哲學教授﹐生于一八六九年。他可說是當今活着的最偉大的佛教哲學權威(一九六六年已去世)﹐而且毫無疑問的是最偉大的禪學權威。關於佛學﹐他用英文發表的主要著作約有十二部﹐或者更多一些﹔他用日文所寫的著作﹐則至少在十八部以上﹐這些都是西方人尚未有機會讀到的。再者﹐從英文的禪宗出版年鑒﹐我們可以看出來﹐他是把禪宗傳到日本之外的世界先鋒﹐因為除了忽滑谷快天的《武士的宗教》(Religion of the amurai, Luzac & Co. 1913)和The Eastern Buddhist ( 《東方佛教》雜誌﹐一九二一——一九三九)之外﹐直至一九二七年﹐西方讀者沒有見到任何有生活體驗的禪宗著作﹔一九二七年鈴木博士出版了他的 Essays in Zen Buddhism (《禪論集》)第一集。 鈴木博士的著作是權威之作。他不僅研究過梵文﹑巴利文﹑中文和日文的原著﹐而且對于西方思想有最新的認識﹐他熟悉德文﹐法文和英文﹐而後者他用之于說話和寫作是如此流利。更且﹐他不僅是一個學者﹐也是一個佛弟子。雖然他不是佛教任何支派的教士﹐他在日本每一個寺廟中﹐卻都受到尊敬﹐因他對于精神事物的知識——這是每一個坐在他腳邊聽道德人都親身經歷的——是直接而深刻的。當他談到高階層的意識﹐他是以一個住于其中的人發言﹐他給予那些進入他的心靈領域者的印象﹐是使人覺得他是一個尋求智性象征﹐以便描繪那“超乎智性”的覺醒領域之狀況的人。
  • 索性做了和尚

    作者:李叔同

  • 童蒙止观校释

    作者:李安 校释,[隋]智顗

    《童蒙止观校释》是天台宗的创始人智觊所著,简要阐述了天台宗的两大根本教义及其修行方法,既是佛教徒修行的基本入门书,也是一般群众学习气功的重要参考。
  • 维摩诘经今译

    作者:鸠摩罗什,道生

    《维摩诘经今译(最新图文本)》秉承忠实原文的原则,不加主观臆测与推论:白话翻译通俗易懂,阐理明晰:对于难以表达或一言多义的文字,主要以直译为主;经文中的咒语,一律不加以翻译:注释部分不求旁征博引。但求详尽清晰。
  •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校注

    作者:作者不详

    一名《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话本。作者不详。世多以为宋刊,鲁迅认为作者或为元人。三卷。叙述唐玄奘取经故事,其中猴行者为主要人物(原本描写唐僧取经故事中都是以唐僧为主人公,而在这本话本中则改为猴行者-孙悟空的原型)他为扶助三藏法师大显神通。但情节比较简单,无猪八戒形象,有降伏深沙神的描写(可能为沙僧原型)略具明代小说《西游记》的雏形。
  • 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

    作者:郭良鋆

    《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内容简介:在《经集》第3品《大品》和《婆塞特经》中,佛陀回答婆罗门青年婆塞特提出的问题:“一个人成为婆罗门是靠出身,还是靠行为?”佛陀指出,生物“由于出身形成的特征多种多样”,如蛆、蛾、蚂蚁、蛇、鱼和鸟等。“而在人类中,由出身形成的特征并不多种多样”。人都是同一类的人。“人类不存在身体上的差异,人类中的区别由名称表示”,如农民、手艺人、商人、仆人、盗贼、士兵、祭司和国王等。这些名称都是由人各自的行为决定,而不是由出身决定。佛陀认为人类中以祭祀为生的人是祭司,而不是婆罗门。至于什么样的人是婆罗门,佛陀则依据佛教的修行理想作出重新解释。
  • 观世音应验记三种译注

    作者:董志翘

    为了不断地向学术界介绍我院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增加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学术积累,我们决定精选本学科教师在古代文学之文献舆理论研究方面的优秀著作,编贯遣套《随圃薪积丛书》。所谓“薪积”也者,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   第一,有取于《史记。汲郑列传》“积薪”而“后来者居上”之喻,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不断提高学术品位,提高学术价值。   第二,有取于《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傅也,不知其尽也”之喻。教师是“薪”,学术是“火”,“薪”尽而“火”傅。我们的物质生命不免于毁灭,但精神的生命却可望凭借学术著作的流传而达到永恒。有冀于此,我们期待本学科的同仁将自己的“随圃魂”融入遣套丛书,使她真正成为我们精神生命的累积!   关于本书在宗教史、文学史及文献学研究方面的价值,目前已有不少学者论及。日本南京大学小南一郎教授曾撰文详细论述该书的重新发现在宗教史研究上的意义。
  • 老子、庄子

    作者:李剑,刘道英

    修身养性的知识宝库 增长智慧的活水源头 常读经典名著,能拓宽视野,启迪思维,开启智慧大门,增加文化底蕴,提高道德修养,健全自我人格,体验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
  • 索性做了和尚

    作者:李叔同

    李叔同,“由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而为教师,三变而为道人,四变而为和尚。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像样。好比全能的优伶:起青衣像个青衣,起老生像个老生,起大面又像个大面。”(丰子恺语) 都说李叔同做人做得太完美,风骨、才骨、傲骨一样不少,作诗作得雅,起文起得正,又会书画又懂篆印,编曲演戏样样在行。在中国,如此面面俱到之奇人罕有,而才子却于中年顿悟佛门之精妙,决绝入空门专心研佛,其一生恍若两世。 现今,大师之天津故居已湮没于房地产开发热潮吸,是时候重捡精神粮草,向物质的无限蔓延说暂停了。编者欲以此书让很多人得一点清净、宁静和澄静,让我们不致忘了曾经的禅灯梦影依然还在某处隐隐者。
  • 世俗西藏

    作者:平措扎西

    本书是讲述有关西藏文化和风土人情的散文,深度记述鲜为人知的民俗文化。含有高度的信息量。作者进行了多年的采风和访谈,更为真实地将西藏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平措扎西用藏汉两种文字从事小说、散文、戏剧、曲目等。曾获得西藏十年文学奖,西藏世纪文学奖,珠穆朗玛文学艺术奖,西藏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等。
  • 和佛陀赏花去

    作者:释见介

    清凉的佛学读本,带你离开心灵的苦海,台湾金石堂、博客来、诚品书店销售排行榜冠军! 走过花园,有人看到花红叶绿、蝴蝶飞舞,有人看到残根败枝、污泥遍布,也有人什么都没有看到。而她走过花园,遇见处处尽是佛陀。 一段出家人的心语,一种深沉的生命感悟,一种禅意,一份亲情,借由自然中的花草抒发出来。60种花草,60种心情,带你走进自己生命的秘密花园. 这本书是见介师献给人间的一座花园。因为心境的不同,走过这花园,也许,有人读到旨法,有人读到文采,有人读到闲情逸致,有人读到一位出家人的故事……但我猜,其实,见介师最希望读者您合上书本后能读到的是,自己生命的秘密花园。——夏瑞红(《中国时报》“浮世绘”版主编) 认识见介师多年。不多言语,喜好天然花草的她,她袖藏一支好文笔。透过《和佛陀赏花去》,见介师的个性、喜好,以及她对佛法的见解,都如潺缓清流般呈现。即使是出家人轻贪爱、重舍离,从见介师的字里行间,仍能读出一份她对家乡及亲人深沉的挚爱。——奚淞(画家、作家)
  • 当和尚遇到钻石

    作者:麦克尔·罗奇格西

    《当和尚遇到钻石》故事主要内容:外表上,他是钻石行业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内底里,他却是一位取行藏传佛教最高学位的格西。他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走进佛门,他将欠债五万美元的小公司,以营成年收入一亿美元的大企业.他说:钱本身并没有罪过。这一切都在...... 点击链接进入英文版: The Diamond Cutter: The Buddha on Managing Your Business and Your Life
  • 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

    作者:孙昌武

    观世音信仰和维摩诘信仰在中国佛教与整个中国文化中的受容、发展、演变、不仅相当典型地体现了中国佛教的特征,而且关联着中国思想意识的整个发展状况。而其在文学中的表现,也非常的生动、丰富并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因此,本书将较详细地描述观世音与维摩诘在中国文学中的种种表现,并对这些表现的意义加以初步探讨。范围主要是宋代以前。宋代以后小说、戏曲以及民间文党的俗神化的观世音资料很多,涉及到民众佛教、民间宗教、道教等多方面的发展状况,还有必要详加梳理,进行实地调查,应当作为另外的独立的题目来研究。
  • 法苑珠林校注(全六册)

    作者:[唐] 释道世,周叔迦 校注,苏晋仁 校

    《中国佛教典籍选刊:法苑珠林校注(套装共6册)》成于唐总章元年(六六八),初着录于道宣大唐内典录卷五,至宋入藏。宋、元、明、清诸藏皆为百卷,唯嘉舆藏改为百二十卷。四库着录及四部丛刊影印皆据嘉舆藏本。以舆古本卷数不合,卷次错乱,简叶相连,章段崩离,检索为难。至清道光年间,常熟燕园蒋氏刻本回复为百卷。常熟蒋氏名因培,号燕园主人。原任山东齐河县知县,道光辛巳(一八二一),以事遣戊,其妾董姝发意刻此。刊正讹误,复百卷之旧。事详重刊法苑珠林序及重刊后记。今校注即以此刻本为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