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近现代史

  • 陈云传(上下)

    作者:金冲及

    为纪念陈云同志100周年诞辰,本书以丰富翔实的文献资料,生动细腻地叙述了陈云同志为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实现中国的统一、独立、富强,为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波澜壮阔的一生;全面反映了他在参加领导革命斗争、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所表现出的远见卓识和多谋善断的领导才能,以及他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注重调查研究、关心人民群众的工作作风。 本书的主要依据是,中央档案馆和中央文献研究室保存的陈云文稿、电报、书信和讲话谈话记录;中共中央文件和有关会议记录;与陈云有过直接接触的同志的回忆录或他们的采访记录;当时的报纸、杂志以及有关的资料和书籍。本书力求根据丰富而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写出比较翔实的信史。
  • 甲午一百二十年祭

    作者:马幼垣,杨国强,姜鸣,艾尔曼,等

    为纪念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周年,《东方早报·上海书评》编辑部策划了“甲午一百二十周年祭”专题。特别约请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海军史研究的姜鸣先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历史系艾尔曼教授、美国夏威夷大学马幼垣教授、华东师大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杨国强教授等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撰写文章,对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战局状况、人事武备等问题展开研究与讨论,希望能够对读者了解这段历史有所助益。
  • 共產黨. 地方菁英. 農民

    作者:陈耀煌

    论文摘要:本文試圖以鄂豫皖蘇區的例子來說明,共產黨最初必須藉由與地方菁英的合作來深入地方與動員農民,當地方菁英後來成為了共產黨建立群眾政權的阻礙時,張國燾藉由肅反解決了那些桀驁不馴、尾大不掉的地方菁英。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共產黨自此之後能夠建立一個真正的群眾政權,由於大多數的群眾對於共產黨仍是缺乏認識與信仰,因此,共產黨依舊必須透過地方菁英來控制群眾與掠奪地方資源。只不過,與前一階段的地方菁英不同,這一批由張國燾所培育的新的地方菁英(有的仍是由舊的地方菁英轉化而來,有的則是自下層群眾提拔上來),較前一階段的地方菁英更為馴服。這就說明了,事實上,共產黨政權與國民黨政權最大的不同,並不在於前者是群眾政權,而後者不是;相反的,兩者其實都必須藉由地方菁英來進行統治,只不過,共產黨比國民黨更懂得如何去控制地方菁英罷了!整個說來,這是一個從合作到控制的過程。
  • 蒋经国画传

    作者:师永刚,方旭

    蒋氏家族最神秘的一个成员,一个家国的背叛者,一个自由时代的设计师 本书全程揭秘:蒋经国为什么会加入共产党?蒋经国为什么创造了蒋家党天下,又会亲手结束蒋家党天下?他是共产党员,也是国民党员;他用苏维埃方式维持国民党统治,用美式民主结束蒋家统治。几乎没有人有具体资料来描述真实的蒋经国,他的生活、他的性格、他的思考,其实仍然是一个谜。 《天下》杂志的民调显示,逝世25年的蒋经国依然被民众视为最美的政治人物之一。出现这样的结果,除了台湾现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外,亦在于蒋经国的人格特质。那种崇尚朴素务实的风格,让他被视作台湾社会的先行者、苦行僧。在台湾社会口水满天下的乱象下,蒋经国的低调、沉静、平实、亲和,最终成为台湾民众最肯定的领袖素质。本书是市面上最权威、最劲爆、全景展示蒋经国一生传奇命运的独家传记! 编辑推荐: (1) 台湾由独裁走向民主,蒋经国用了13年! 国内最忠于史实的蒋经国传记!台湾的民主化,长期以来摇摆于赞誉和质疑之间。二战结束后,台湾还是一个高度集权的社会,蒋介石实行独裁统治,为什么半个世纪之后一切完全改变?本书将为你全程揭秘。 (2)蒋经国改造百年老党国民党政治改革说明书! “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执政党!” 在蒋经国看来,今天是一个民主的时代,不应该再有什么“蒋经国时代”,他不希望有“万岁”的口号出现。只有民族的万岁,只有三民主义的万岁,没有个人的万岁。本书精彩呈现他对国民党施行政治改革的一系列内幕。 (3)蒋经国私密家信、日记、百张私房照首次曝光! 了解台湾民主的由来,了解真正的蒋家王朝和蒋经国本人,这本书是最好的版本,全书叙述清晰,立场客观,收录蒋经国未曾曝光的私家照片、日记、书信,是最权威、最有史料价值的蒋经国说明书。 (4)最权威的文史作家与设计大师联手创作! 本书作者师永刚出版过《蒋介石自述》等图书,畅销百万册,在行业内开辟出新的出版图景,享有很高的声誉。本书内文排版、封面装帧皆为知名设计师陆智昌亲自操刀,力图呈现最精美、最值得珍藏的读本。
  • 蓝衣社 复兴社 力行社

    作者:干国勋 等

  • 家书中的百年史

    作者:萧功秦

    从太平天国到抗日战争,从新中国的成立到抗美援朝,从“文革”到改革,近代中国历史借由家书这一传统形式被真实地记录了下来。作者萧功秦披露了他的家族隐秘多年、不为人知的故事,并写下了部分亲友 的人生际遇 。它们共同构成一段普通家族的百年沧桑,从中也可以看到近现代中国大历史的缩影。 光明鸟·主见文丛 系列丛书: 家书中的百年史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21649/ 虽败犹荣的先知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31252/ 放言有忌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31233/ 岂有文章觉天下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31243/ 在他乡寻找自己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31257/
  • 人间思想

    作者:主编:贺照田,高士明

    《人间思想》希望承接陈映真先生《人间》杂志的精神脉络,扎根现实,深耕社会,呈现当代人的思想与情感、困惑与怀抱。它不是要导向文人化的世情咏叹和人生感悟,也不欲唤起那筑基在市民社会和现代个体基础上的民粹与人道,其运思写作之基础,是人心世道,是所谓“人间”。
  • 纽伦堡来信

    作者:【美】克里斯多夫·多德 拉瑞·布鲁姆

    《纽伦堡来信》的作者父亲托马斯•多德以律师团成员的身份奔赴满目疮痍的纽伦堡,参加那场史无前例的对反人类罪行的审判。凭借其敏锐的思维,特别是在预审诸如赫尔曼•戈林、阿尔弗雷德•罗森堡、阿尔伯特•施佩尔、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普、鲁道夫•赫斯等罪恶昭彰的纳粹战犯时的出色表现,托马斯迅速成为了美国代表团的次席检察官。 在长达十五个月的审判过程中,托马斯每夜都将他的工作情况和对审判的看法写信告诉妻子格蕾丝。这些信被束之高阁数十年,直到子承父业的国会参议员作者无意中接触到了这些信件,大量秘辛内幕、情感故事、对纳粹战犯形形色色的描绘和那场审判的历史意义得以重现世人。 编辑推荐 《纽伦堡来信》是关于“纽伦堡大审判”所有著作中最独特的一部。 它事实上是将两部重要且精彩的书二合为一:作为父亲和纽伦堡大审判亲历者的托马斯•J。多德的一封封家书将我们的情感带回到那场为后世确认纳粹罪行的复杂审判中去,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世纪审判期间人性的美丽与丑恶、法律的力量和魅力,事实上,从信中我们可以发现,六十年前的纽伦堡法庭恰是一个“人性与法律的较量场”,这其间夹杂着亲历者个人的家国情怀,动人心弦;而作为儿子的克里斯多夫•多德的思考与反省则将纽伦堡审判的重要意义呈献给了六十年后的我们——人类最终以法制思想战胜了野蛮统治。 《纽伦堡来信》是“知行书系”推出的第四部著作,进一步延续了这个书系“洞察世界,寻路中国”的宗旨,将纽伦堡大审判的现实意义清楚呈现,倡导着公正和法制精神。是对二战历史、纽伦堡审判感兴趣的读者非常好的选择。 媒体推荐 在保存至今的数百封家书中,多德以一个参与者的视角真实记录下了那场审判。如今,纽伦堡审判的意义可能看似已被淡忘。但信中的生动文字为我们揭示了盟国与盟国之间、检诉官与法官之间的隔阂如何差点毁掉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以法制思想战胜野蛮统治的审判。 —约瑟夫 E. 珀西科Joseph E. Persico, 《审判恶行》Nuremberg: Infamy on Trial作者 当我们追忆60年前向世界证明法制伟大力量的那一刻,且努力重寻对法制精神的敬畏时,这些信件显得弥足珍贵。 ——美参议员 爱德华•肯尼迪 《纽伦堡来信》事实上将两本重要且精彩的书合二为一。托马斯•多德用一封封信将我们的情感带回到那场为后世确认纳粹罪行的复杂审判中去。而克里斯多夫•多德的思考则将其父亲在纽伦堡的重要意义呈现给60年后的今天。 —迈克尔•波斯勒斯 Michael Beschloss, 《总统的勇气》Presidential Courage作者 托马斯•多德不仅是一位出色的预审官和检察官,更为我和所有与他一起共事的人所敬佩。《纽伦堡来信》为世人展现了那场著名的审判如何仍然影响着今天的你我。信札具有小说般的直观和情感力量。本书是对纽伦堡审判非常好的补充。 —理查德 W.桑尼福德 Richard W. Sonnenfeldt 纽伦堡审判美国检诉首席翻译,《见证纽伦堡》Witness to Nuremberg作者
  • 民族主义政治口号史研究

    作者:王建伟

    《民族主义政治口号史研究(1921-1928)》从民族主义视角切入,以流行于20世纪20年代的几个主要口号为例,探讨当时的政治文化。内容包括:1920年代关于“反帝”口号的论争;1920年代“打倒军阀”口号的历史遭际;年代关于“反帝”口号的论争等。
  • Public Passions

    作者:Eugenia Lean

    In 1935, a Chinese woman by the name of Shi Jianqiao murdered the notorious warlord Sun Chuanfang as he prayed in a Buddhist temple. This riveting work of history examines this well-publicized crime and the highly sensationalized trial of the killer. In a fascinating investigation of the media, political, and judicial records surrounding this cause célèbre, Eugenia Lean shows how Shi Jianqiao planned not only to avenge the death of her father, but also to attract media attention and galvanize public support. Lean traces the rise of a new sentiment--"public sympathy"--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a, a sentiment that ultimately served to exonerate the assassin. The book sheds new light on the political significance of emotions, the powerful influence of sensational media, modern law in China, and the gendered nature of modernity.
  • 近代中国的不吸纸烟运动研究

    作者:刘文楠

    本书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考察近代中国国家与民众关系的塑造和转变。纸烟从晚清传入中国以后,就迅速成为流行,到了抗战前夕,已经遍布全国城乡各地,直到现在,中国已经成了纸烟最大的生产国和消费国。然而,近代中国的不吸纸烟运动却鲜为人知,几乎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作者从报纸、档案、回忆录等材料中辑录出史料,重构了晚清到民国时期三次不吸纸烟运动的来龙去脉,并详述了这三次运动的言论、组织和开展过程,将其与更大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以小见大,从局部考察整体,最后着眼于近代中国精英和政府对民众日常生活的定义和塑造。本书虽然从不吸纸烟运动出发,却没有被这一主题限制住,而是以此为线索,将政治动员、国民教育、日常生活规训、卫生观念的演进、烟草业经济发展、政府税收管理、中央地方关系、民族主义思潮等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 简明中国现代史

    作者:冯客(Frank Dikötter)

    《简明中国现代史》是欧洲著名中国学专家冯客代表作品,一部展现开放时代风度的民国史。本书摒弃“以革命视角解读近代史”的普遍观念,从开放的角度,全新诠释民国史。篇幅简练,内容精致,深度还原混乱、战事之外的民国气象。
  • 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

    作者:潘光哲

    《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1833~1898)》 本書是漢語世界的第一部閱讀史專著。作者以具體的個案,「濃描細寫」晚清士人尋覓接受「西學」的讀書歷程。在西力東漸的大背景下,有心知悉世事時局的晚清士人,開展追求「世界知識」的事業,追索與「西學」相關的書報,猶如進入一方積蘊豐富的「知識倉庫」。士人的閱讀實踐,從此大有改變。然而,士人讀書世界的變化擴展,往往遭遇「書本地理學」的障礙;意欲建立「讀書秩序」的努力,又承受既存價值系統的挑戰反擊。閱讀致知的理由,更與士人的功名之路息息相關,自然和「文化市場」的運作邏輯脫離不了關係。本書以閱讀史取向而描摹展示的圖像,不僅扭轉了既存的歷史成見,更為如何認識理解晚清中國的歷史世界,提供了另一個思考方向。
  • 面对现代性挑战

    作者:雷颐

    《面对现代性挑战:清王朝的应对》,“现代性虽产生于‘西方’,却不等于‘西方’。在某种程度上说,西方与非西方都是现代性的载体,是现代性由先而后的历史展现过程--1840年,由英国挑起中英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在暴力、屈辱和反抗中开始了‘现代性追求’的历史过程。”本书以此观点为前提,顾了清末中国首次面对现代性问题时的反应,并探讨了对其后的历史进程的影响。
  • 画中有话

    作者:黄克武

    本書探討中國(與台灣)自1600年以來,不同時代、地域與人群的文化表達,收錄了王爾敏等中外學者的13篇文章,分成映現生活、再現空間與呈現中國等三個主題。 黄克武,导论; 王尔敏,《点石斋画报》所展现之近代历史脉络; 陈祖恩,揭开封闭社会的神秘面纱--图片中的上海日本人居留民; 曾蓝莹,图像再现与历史书写:赵望云连载于《大公报》的农村写生通信; 黄丽生,近代内蒙古人民的生活图像; 张哲嘉,明代方志的地图; Tobie Meyer-Fong,Seeing the sights in Yangzhou from 1600 to the present; Robert Eskildsen,Foreign views of difference and engagement along Taiwan's Sino-Aboriginal Boundary in the 1870s; 吕绍理,日治时期台湾旅游活动与地理景象的建构; 潘朝阳,土地崇拜的空间示意与景观诠释; 刘纪蕙,现代化与国家形式:中国进步刊物插图的视觉矛盾与文化系统翻译的问题; 许绮玲,鲁迅写摄影; 王正华,呈现中国:晚清参与1904年美国圣路易万国博物会之研究; Jane C. Ju,The Palace Museum as Representation of Culture: Exhibitions and Canons of Chinese Art History。
  • 国旗·国歌·国庆

    作者:小野寺史郎

    “仪式”与“象征”等乍见之下如咒术般的要素,毫无疑问地在近代国家更具重大意义。本书从中国近代史上国旗、国歌、国庆的诞生和演变过程着手,探讨近代中国各时期的政府、政党、知识分子等,如何将仪式或象征利用于唤醒国族主义,具体而言,是以何种政策或运动来实施,而当时的人们对此又是如何认识和对待的。
  •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作者:朱贵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再现二战历史沧桑,记录战争历史。通过对于二战战争横断面的图文分析,代领我们重新进入二战的方方面面,闪电战、沙漠战、英国空战、大西洋海战、围困苏联、轰炸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战争历史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十分久远。但是,真正的世界大战,即具有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性和牵动全球的世界性战争,则是20世纪的产物,是世界形成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的产物。当20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资本的规模遍布全球时,列强之间的竞争与争夺,就必然会影响到整个世界,而最终为争夺霸权,争夺利益,瓜分世界资源和市场所引发的战争,也极易发展为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劫,世界人民深感和科的弥足珍贵,制约世界大战的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世界人民空前觉醒,爱好和平的力量空前壮大,和平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其次,二战取得胜利之时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加深了各国的经济联系,为日后的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条件。 第三,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先进的军事科学技术,不仅把全面常规战争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核武器的出现也使人类第一次面临核战争的毁灭性前景。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 权力源自地位

    作者:(美)魏定熙

    《权力源自地位:北京大学、知识分子与中国政治文化,1898~1929》是目前英文世界中一本以北京大学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不同以往的是,作者没有单纯从革命史和高等教育史的角度去解读北大的早期历史,而将北大看作是中国古代太学与德日现代大学的融合体。在近代中国的新旧辩证互动过程中,知识分子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固守自己的精英主义传统,以北大为阵地教化天下。由此,无论是风起云涌的学生运动,还是不由自主的教授参政,均在其现代的外壳之下,显现出古代士人的精神风貌。中国近代历史的连续性(而非通常所说的“断裂”)在这里也得到充分彰显。
  • 中國最後的帝國

    作者:羅威廉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帝國,也是傳統中國轉向現代中國的轉捩點, 更是現代中國形成的關鍵時期。 大清帝國如何崛起,開創康雍乾盛世? 又如何經歷西方強權叩關,走向衰亡? 這段波瀾壯闊、風雲變色的歷史,在本書有最精采的描繪與解析。 本書作者羅威廉是《劍橋大學中國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系列作者群之一,是當今西方研究清史的權威學者。《中國最後的帝國:大清王朝》是繼魏斐德《大清帝國的衰亡》、史景遷《追尋現代中國:最後的王朝》之後,西方史學界極具代表性的清史研究專書,更為近半世紀西方清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本書是美國哈佛大學出版社《帝制中國史》(History of Imperial China)系列中的最後一冊,全書綜合近數十年來美國清史學界的新研究成果,呈現包括社會史研究、內亞轉向和歐亞轉向等三個重要的新取向。作者羅威廉教授從這些觀點出發,把大清帝國的歷史放入前後更長時段的中國史脈絡,以及更廣闊空間的全球性觀點中。書中以主題為主、時序為輔的方式安排章節,深入淺出地探討清代各時期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各重要主題,分析與敘述兼長且極具可讀性。雖然本書原為針對美國讀者撰寫,然而對於想一窺歐美清史學界近數十年發展概要的臺灣讀者而言,仍是極佳的入門之作。 羅威廉在本書中運用西方的「帝國」概念恰如其分地詮釋清朝的歷史位置:清朝將蒙古、女真、西藏及其他非漢民族,成功地整合為一種新型態、超越性的政治體,類似近代早期歐亞大陸型態之多民族普世帝國,是民族主義浮現檯面前的政治形式。 名家推薦 羅威廉教授是馳名國際的清史專家,他這本《中國最後的帝國:大清王朝》,成功地綜合了國際及中國清史學界過去數十年的成果,具有典範性的價值。此書拋棄了清朝無能保守及中國近代史起於西力入侵的傳統觀點,將清朝視為一個克服種種挑戰、成就斐然而必須完整視之的重要斷代,以深入展現中國近代歷史自身演變的特質。作者同時融合了新清史、社會史、內亞史、東亞史以及比較世界歷史的眼光,對於清代歷史各重要階段的起源、發展及特性,做出了完整而深刻的詮釋。是以本書堪稱這數十年來海外清史研究最重要的通論性作品,為研究清史及中國近現史者所必讀。 --吳展良,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作者羅威廉在本書〈導言〉中說:歷史學家們現在對大清帝國的理解,與四、五十年前我們所曾經理解的大不一樣了。感謝作者羅威廉,本書夾敘夾議式的宏大敘事,不僅讓我們看到了半個世紀以來西方最富有活力的清史領域產出的豐碩成果,並且通過此一對比,領會五十年來人們對大清帝國的理解確實已經「大不一樣」。這一點也提醒華語史學界應更加重視西方同行研究清史過程中基本概念的重構(basic reconceptualization)和相關理論支架的可驗證性(testability of the related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s)。 --張廣達,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講座教授 羅威廉在這本精湛傑出的研究著作中,將最新的清史研究推介給一般讀者。《中國最後的帝國》為作者畢生研讀清史此領域之最新力作,對於我們瞭解中國史,這是一本治學嚴謹、值得信賴的重要之作。 --蓋博堅(R. Kent Guy),華盛頓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這是一本來自美國史學界的中國史嶄新論述。自1644年由非漢族的滿洲人征服明朝那一刻開始,傳統中國逐漸變得不太一樣。這意謂著過去以費正清為首的哈佛學派,其強調中國朝代更迭、道統延續的概念必須被摒棄……簡而言之,一如作者羅威廉教授在此書中所陳述,「內向封閉的天朝帝國」雖然業已消失,更有趣的卻在我們面前上演著。 --Jonathan Mirsky ,《泰晤士報文學評論》(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書評 一本針對中國史這段重要時代的最佳研究。 --K. E. Stapleton,《Choice》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