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近现代史

  • 五四事件回忆

    作者:陈占彪

    陈占彪编著的《五四事件回忆(稀见资料)》基本内容有六部分:1.“和会秘辛”通过陆徵祥、顾维钧、王正廷、伍朝枢、西园寺侯爵、重光葵等巴黎和会参与者,以及当初在法国发动同胞阻止中国代表团签字的李宗侗的文章,让读者大致可以了解巴黎和会上中国所处的困境,是为北京学生五四游行的直接动因。2.“现场存真”是从当时的书信、日记、密电、呈文、报纸中将五四当时游行的现场呈现出来。3.“亲历者忆”收录了日后台湾地区“五四青年”的回忆,民国报刊中关于五四事件的叙述,这些亲历者的五四回忆,这也是本书最主要的内容。4.“日本五四”收录了关于1919年5月7日在东京的中国留学生游行示威,以及被日本警察和民众阻挠、殴打、镇压的记述,这个事件向为人忽略,但也是五四事件的一个向度。5.“五四演义”收录了蔡东藩、蔷薇园主、周瘦鹃、程生、汪静之等人数篇关于五四事件的“文艺创作”。6.“告日人书”辑录了当初各界人士,如北京学生、林长民、张继、何天炯、戴季陶、李大钊等人,推心置腹、苦口婆心地劝说日本放弃侵略的“讲理”之辞。
  • 异域与新学

    作者:张治

    本书主要以晚清时期(1840-1911年)的海外旅行写作为研究对象,这一文体作为近代中国人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在当时逐渐形成一种影响深远的"游记新学"。作者将旅行写作从西式理论化的研究模式中复归于文献考辨和史料钩沉的基础工作,搜寻冷僻的文献,考证稽查相关文史资料,对于以往研究多有发覆。在研究方法上,强调了传统学术的地域色彩与近代文化传播的多点扩散式地理图景,虽然谈的是中国人眼中的西方世界,但是其关注点和思想趣味往往与其文、其学的地域渊源密切相联系。其特点在于,不仅仅是分析文学文本,而是充分关注了中西文化交汇背景下的晚清士人社会。
  • 帝国沧桑

    作者:李德林

    《帝国沧桑:晚清金融风暴幕后的历史真相》讲述了1872年,大清王朝拉开了一场华丽的改革开放大幕。慈禧、李鸿章、盛宣怀、唐廷枢、伊藤博文、胡佛……各路风云人物逐一盛装亮相,合奏了爱新觉罗王朝的最后一曲挽歌。百年前这一曲悲壮挽歌背后,是谁在推动大清改革开放?又是谁在操纵稚嫩的大清股市? 风雨飘摇的大清复兴之路上,是谁在导演连环金融风暴?又是谁在操控资本将大清埋葬?诡异的间谍背后,是谁在扼住大清改革开放的咽喉?又是谁终结了最后的希望?是她?是他?是他?还是他?《帝国沧桑:晚清金融风暴幕后的历史真相》重现了1872-1911年间的晚清王朝的资本市场,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今昔会否惊人的相像。中国官僚和资本家、股份制改革、内幕交易、金融骗局、国家诚信缺失等,带领我们找到了当今中国资本市场的成长基因。金融资本这只看不见的手在怎样地发挥着作用?读罢全书,你会发现,大清帝国所交的学费和金融沧桑正是今日之鉴。 《帝国沧桑:晚清金融风暴幕后的历史真相》的新观点: 1、晚清资本市场的多元化 2、晚清股市内幕交易案 3、晚清金融危机的政府救市 4、光绪皇帝操纵舆论发行债权融资 5、慈禧太后的金融改革贡献 6、晚清重工业复兴计划遭遇商业间谍 7、戊戌变法首领、一代国学大师康有为涉嫌非法集资 8、美国孤儿总统在中国一手导演的旷世股权欺诈案 9、国学大师严复远赴伦敦打世纪股权大案官司 10、晚清虚假发行股票引发的金融危机案 11、股市黑嘴左右晚清资本市场 12、晚清改革开放过程之中,政府制定法律卖官 13、晋商错失晚清金融改革机遇,江浙资本的历史性崛起 14、商标案击垮晚清的烟草工业 15、晚清地产泡沫、股市泡沫、生丝泡沫环环相扣的国际阴谋 16、孙中山跳楼价发行债券的隐秘历史。
  • 大逃港

    作者:陳秉安

    《大逃港》1950年代至80年代,有将近100万名内地居民,由深圳越境逃往香港。这被研究者认为是冷战时期历时最长、人数最多的群体性逃亡事件,史称“大逃港”。深圳宝安的一个农民说过这样一句话:“‘改革开放’这4个字,你们是用笔写的,我们,是用血写的!”陈秉安的长篇报告文学《大逃港》即记录了深圳30年百万人越境香港的那段历史。
  •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作者:李剑农

    本书由作者1930年出版的《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1898~1928)》及其后补写的篇章合成,最早于1942年出版。此书不仅当时受到学界广泛赞誉,而且几十年来一直是研究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必备参考书。鸦片战争后,西方势力节节相逼而入,中国的政治格局由此大变。本书所述,起自鸦片战争,止于北伐战争,将这近百年来中国的政治变化分为三个段落:第一个段落为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这是列强入侵、新思想酝酿的时代;第二个段落为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这是革命势力不断发展、满清王朝最终覆灭的时代;第三个段落为民国成立到北伐战争,这是革命势力与清残余的军阀势力斗争的时代。作者详细阐述了各个段落中国政治中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本书版本采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 你不知道的旧社会

    作者:林希

    这是一位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老者记忆中的旧社会,一个剥去后世政治修饰的旧社会。其中有昔日青帮、土匪、警察等黑白两道各色人物的日常生活,也有旧时发生在赌场、妓院、西餐馆的奇闻异事。大到绿林中的江湖道义,小到宅门里的饮食规矩,这些真实的社会生活片段也应成为不朽的历史。
  • 爬坡

    作者:胡昊

    《爬坡》以作者在七大热门领域中工作的经历、十年外企打拼过程中的思考以及北美顶尖商学院的体验为蓝本,总结提炼了职业生涯入门、转型、晋升、突破的经验、方法和技巧,为广大青年朋友们讲述了一个生于寻常百姓家的年轻人在一个又一个人生挑战和选择面前,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不懈努力从“草根”成长为“金领”的经历。《爬坡》不仅是一位“70末”的“青春励志故事集”,更是一部“职业成长实战录”,跟随作者成长的脚步详细解读大学就业、简历撰写、面试技巧、MBA申请、北美留学以及职业转型不可不知的方方面面,深入浅出、开卷有益。
  • 历史意识与帝王意志

    作者:杨国强

    本书收文五篇:《历史意识与帝王意志》(曾收在杨国荣主编《思想与文化·第三辑》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历史的惯性与盛世的懵懂》(曾发表于《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后三篇《张之洞与晚清国运》、《中国人的夷夏之辨与西方人的“夷夏之辨”》、《杨国强谈晚清的绅士与绅权》均为作者口述,黄晓峰整理。 作者以通俗流畅的文笔勾勒出历史的脉络和潜在的线索,后三篇则以几个关键点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晚期社会的图景。
  • 徒步穿越中国

    作者:[英] 丁乐梅

    本书是100年前英国人丁乐梅在中国的徒步旅行游记。文中记录了当时中国的自然环境、社会状态及变革情况。作者的这趟行程长达1600多公里,从文明开化的上海一直走到西藏、云南等尚处于原始状态的边陲小镇,其旅行线路如今已不可复制。在克服了语言障碍、道路艰难、食宿低劣、伤病侵袭、暴动袭击等多种困难,几乎死在云南之后,他终于凭借自己的意志力、朋友的帮助和中国人的友善走完这段旅程。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中加入了他拍摄了大量百年前的中国乡村珍贵图片,非常值得一看。
  • 东方历史评论(第3辑)

    作者:许知远 主编,绿茶 执行主编

    《东方历史评论》第3辑选取了十五位中国杰出青年历史学人,希望从他们的访谈和代表作里找寻这个时代的“志气”。如果说民国时代的历史学者面对的挑战,是让史学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成为近代的历史学,那么我们今天的挑战则是摆脱阶级和革命史观的叙事,创造一个更新的,同时也还原一个曾经的历史学。
  • 东方历史评论(第4辑)

    作者:许知远 主编,绿茶 执行主编

    《东方历史评论04》以二十世纪中国革命为专题,收入对国内著名历史学者杨奎松、王奇生、青年学者周濂、唐小兵以及海外著名汉学家裴宜理的访谈,探讨漫长的革命世纪对中国的影响。影像栏目收录的是当代伊朗摄影艺术家施林•奈莎谈自身经历和创作的自述和访谈,并选取了她的8幅精彩的人物摄影。随笔栏目收入谈法国当代著名学者皮埃尔•马南的治学历程和思想变化、柬埔寨的现代历史、台湾青年流行音乐历史及未来走向等几篇文章,书评栏目则重点评介了著名社会学家埃利亚斯的代表作《文明的进程》、新近出版的玻利瓦尔传记等。
  • 周策纵作品集1:忆己怀人

    作者:周策纵

    本书包含“自传及人事记忆”与“周策纵教授著述目录”两部分。作者通过数篇文章回忆了他的童年、青年时期,以及八年抗战时的亲身经历,同时也回忆了他与几位好友的相识、交往经过。著述目录部分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周教授数十年的研究成果,专著与论文、讲演等分类明确,并采用中英对照的形式,以便读者查阅。 通过本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一代汉学大师的成长经历及研究成果。通过作者的回忆,也可窥见作者幼年时代的社会风俗、民生百态,以及八年抗战期间百姓的艰苦。而在作者回忆与友人交往的文章中,我们可从侧面看到这些知识分子的为人处世及治学精神。 策纵先生久居美国,为中外咸知的名教授,博学而多才,思深而文密,我曾称他是一位综合性学者,因为学者兼中西,又通古今。他作七律诗极有精思新句,不落巢臼,然而也善于写写“白话新体诗”,都有雅人深致而无时俗庸陋气。盖根底厚,天赋高,又非常用功,精力充沛——我没见过他在百端忙碌中有过一回露出倦容。所以学有成就,总非偶然之事。 ——周汝昌
  • 逝去的年代

    作者:谢泳

    这是一部关于民国和当代自由知识分子的名著。书分六辑,前四辑:天凉好个冬、毕竟是书生、无奈的群体、谁在思考。1999年文化艺术版《逝去的年代》的第五辑是“《观察》研究”,考虑到谢泳先生已在2005年出版了专著《储安平与<观察>》,故删去此辑,由谢泳先生新增两辑:“第五辑 书生私见:旧史料与新观点” 和“第六辑知识分子的抉择:离开的与留下的”。这两辑采撷自谢泳先生近几年所撰之尚未结集出版的知识分子研究文章,约14万字。可以说,本书是一本全新的著作。
  • 常言道

    作者:余世存主编

    《常言道:近代以来最重要的话语录》出版之后,引来众数读家和媒介侧目。读史有方法,玩索有兴味。作者自身经验:遍观近代正史野史,爬梳剔挟之余,每成一则,不独欣然成诵,辗转反侧,更可以反复征引,和其他无数的历史细则,相与沟通并互见发明。此中之苦乐砥砺自知,心中块垒或为之高筑,或为之浇析,曼殊上人和绀弩散人都曾为此“无端狂笑无端哭”。吾人以史为教,西人更有所谓读史使人明哲、在此跳舞等说,历史既为材料,又为形式质地,跟人心相遇,有感即通,确凿可以成全有质地之新人。是以教化教育教学革新之道,莫过于回向历史:《非常道》出版后,跟风不断,可谓明证。余既始作其俑,难免龙种之望,而打扮历史无知历史之投机取巧人格,仍充斥市场,感慨系之,因再秉杂糅并举之余绪,更出机杼,作《常言道》一书,体例翻新,条陈细察,涓滴申说。为吾人近代史再三复意。读家或可哂察。   通者,有不可言言则非常之道,则必有老生常言言则平易悠远之道。道可常言者,则可以致精微,可以通广大。小德川流,大德软化(冯友兰语)。此本书所以用心者也,存鉴揽照,目击心悟,所谓证道,无处不在。   通之体,可以为经,为史,为传统;道之用,则惟务在人。我国人向来视大等为大人成人君子之教化,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现代教育之关键,同样利在大学,利在大学之人格校长,利在传道,利在为学,利在博通,利在独立,利在自由。一以贯之,则任持绝学,人格高标,如何做人,如何警君子,如何做学问,历历在目。又,或则培育现代识见及训练(蔡元培语),或则助学生走路(梁漱溟语),或则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冯友兰语)。要之,则又如竺可桢所倡通才教育,惟有通中国语文,通此随处流衍之人文精神,方可接续烟火,方可拯危难于既颓,方可于非常之时,有以“一死而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陈寅恪语)。读书治史,感同身悟,见不及此,实乃蠹虫。
  • 逃向苍天

    作者:雷颐

    《逃向苍天:极端年代里小人物的命运沉浮》内容简介: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每一块墓碑下都躺着一部整个世界的历史。《逃向苍天:极端年代里小人物的命运沉浮》即是从点滴细节对各色人物命运的探究分析,他们的经历、遭遇、思想变化,与大历史、大时代息息相关。 1955年5月19日凌晨,曾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上海市委宣传部长的彭柏山在家中被捕。此前,上海成立了“反胡风运动”的五人领导小组,毛泽东在北京亲自召见了一位领导小组成员,听取汇报。当听说上海还未发现胡风分子、一切还在调查中时,毛泽东非常不高兴说上海太斯文了,反问“上海不是有一个彭柏山吗?”就此一句话,决定了彭的命运。 被人称为“梅花院士”的陈俊愉,“文革”中,被当做“反动学术权威”反复批斗。一个重要罪状是:“国民党定梅花为国花,你喜欢梅花就是喜欢国民党!”他花二十多年心血写成的书稿,连同相关照片、资料和辛勤培育的20多个抗寒梅花新品种,统统被抄走。更残忍的是,还强迫他亲手点火焚烧。他母亲此时也被赶回农村,整日对着墙壁喊着他的小名——大翔,在痛苦中离开人世。而失去自由的他在第二年才被告知母亲的死讯。五个孩子中,有两个因为年龄太小,惊吓得病。原本就体弱多病的妻子在重重打击之下,终于一病不起。 还有因为反对拆除古城墙而被打成“右派”,上吊自杀的朱偰;画十二角星被诬画国民党党徽而被以“现行反革命罪”判刑七年的初中生何榕森…… 总之,在极端年代中,不论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改变世界历史、人类命运的英雄豪杰,还是芥豆之微、任历史大潮摆布捉弄的升斗小民,命运并不由自己掌控,在这个意义上全都平等。
  • 美国的中国形象

    作者:[美] T. 克里斯托弗·杰斯普森

    本书描述了20世纪上半期美国公众的中国形象及其威因。作者认为,这一时期美国的中国形象是基于传教士激情.由卢斯媒体误导、赛珍珠小说强化,再由宋美龄推向高潮的不符合中国实际的形象,是美国人按自己的理念创造出来的,实际上反映了美国人的希望和梦想,其背后是美国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不过这种中国幻象在当时对中国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促使罗斯福政府采取制裁日本、帮助中国的政策,并最终废除了带有种族歧视性的《排华法案》。 杰斯普森令人佩服地证明了我们为什么必须正视那些曾经支配美国人认知中国的形象,这种中国形象为什么会出现且又是如何建构出来的,为什么它会持久地影响美国对中国的认识。在20年的时间里.时代公司不断刊登、传播亨利·R 卢斯的恩抚主义中国形象:一个友好的中国正热切地盼望能得到美国的庇护…… 卢斯和他的理想主义者们影响了无数美国人的中国观。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他们说出了很多美国人希望中国是什么样的.而不管中国实际上如何。 ——《美国历史评论》
  • 极端的年代

    作者:[英] 霍布斯鲍姆

    人们可以(而且应该)仅凭掌握的二三手外部资料、人生经历的资料记载或者后代的史学家的著作,描写出一个众所圳知的时代。但人们不可能仅凭上述资料描写出他或她的一生。正因为如此,人们不可能像描写其他时代的历史那样来描写20世纪的历史。我恰巧生活在《极端的年代》所描写的这个历史时期,而且从十三四岁起到现在,我一直十分关注公共事务。也就是说,我不是以一个学者的眼光而是以一个同时代人的眼光在观察公共事务,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就是因为上述原因,在我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当我戴着史学家这一职业桂冠时尽可能避免谈论1914年以来的历史,而在以其他身份出现时就并不讳言之。就像他们的行话所说,“我的时代”是指19世纪。尽管我在研究20世纪历史时并没有像为数众多的20世纪史学家那样拥有丰富的文献知识和档案,甚至连一丁点儿的档案资料都没有,但是我认为仍有条件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一下从1914年到苏联时代结束这一掐头去尾的20世纪。 当然,要独自一人、甚或以单种语言来了解现今世纪历史的编纂工作是完全不可能的。只有权威的古代史学家或拜占庭帝国的史学家才知道对于那些漫长的历史阶段该写些什么。
  • 人权论集

    作者:胡适,梁实秋,罗隆基,等

    《人权论集》(胡适梁实秋罗隆基等著)主要内容: 1929年,胡适、梁实秋、罗隆基等人,发起了一场反对国民党专制统治的人权运动,抨击国民党政府的专制统治体制,反对“训政”,维护自由,要求尽快落实“宪政”。这场运动震动了文化思想界,许多学者先后卷入其中。最终,面对统治者的暴力专横,他们不得不妥协退让。 这场人权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却是中国宪政史上意义深远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作为这场运动的原始材料记录,《人权论集》一书具有非常独特的历史意义,非常值得今天的国人重新了解阅读。
  • 1957年的夏季

    作者:朱正

    朱正不以曾沦为失败者而自馁,由春及秋、日夜相继。孜孜矻矻,数易其稿;广搜博览,严格依据已经公开发表的资料,事事有来历,句句有出处,力求在最大程度上让历史得以本来面目出现。这是真正史家的风格,学者的态度。
  • 日本陆军的轨迹(1931—1945)

    作者:川田稔

    昭和陆军以九一八事变为契机,打倒了一直推行国际和平协调外交、在国内也比较稳定的政党政治。它是怎样逐步走向侵华战争,然后对美开战,走向太平洋战争的?领导这个时期日本陆军的永田铁山、石原莞尔、武藤章、田中新一等人,持有什么样的政治军事构想?本书的焦点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