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女性主义

  • 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

    作者:多诺万

    这是一本女权主义思想史。它从18世纪启蒙时期的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讲起,论析了19世纪的文化女权主义、女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女权主义和存在主义、激进女权主义、20世纪文化女权主义的道德蓝图,最后展望了走进21世纪的女权主义。作者认为,目前正处在女权主义第二次浪潮的高峰期,而这次浪潮永远不会退潮。在第二次浪潮中的女权主义者不但致力于创造理论,而且设法使理论成为制度。当今的女权主义者认为“性平等是不够的”,女性必须“寻求超越平等的解放”。作者认为,当今女权主义理论中最有活力的派别之一是生态女权主义,它在未来若干年还可能继续保持生命力。生态女权主义从女权主义的立场,力图建构人类同自然以及动物的新型关系。
  • 社会性别研究导论

    作者:佟新

    本书是一部跨学科的大学本科教材,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分析影响两性不平等的社会机制。全书共分四编。第一编分析社会心理、社会文化、历史过程等文化因素,它们建构了男强女弱的性别气质。第二编分析社会通过对两性身体的控制建立不平等的性关系秩序,在亲密关系中,父权制以更为隐蔽的方式实施统治。借助这种方式,一方面男性统治的经验可以不断丰富;另一方面,它又隐藏了女性被统治的经历,使不平等的性别关系成为“看不见”的黑洞。第三编分析劳动性别分工作为生产和再生产性别不平等关系的重要机制,及经济因素影响两性的社会发展。第四编介绍了社会性别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 女性,艺术与权力

    作者:(美)琳达・诺克林

    本书是性别与艺术研究的开路先锋,也是女性艺术批评的经典名著。 作者是女性主义艺术史的创建者,本书是一部论文集,汇集了她从1970年代开始长达20年的围绕着性别、艺术与权力的思考,通过对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视觉图象的考察,揭露艺术作品中主流话语的结构和运作方式,以及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提出异于男性权威的观点,肯定女性艺术家的成就。 在1970年代女性主义运动的影响下,身为艺术史学者的琳达?诺克林反思,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从而开始了一连串围绕着性别、艺术与权力的思考。这本文集,通过18世纪末到20世纪的视觉图像,揭露把特定类别作品中心化的结构与运作方式,以及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提出异于男性权威的观点,肯定女性艺术家的成就。
  • 女性與媒體再現

    作者:林芳玫

    媒體如何雕塑女性形象? 頗值得玩味! 這種再現的過程又如何形塑我們的認知與價值觀? 誰是令人敬佩的女人? 誰是值得/不值得同情的女人? 誰是可信/不可信的女人? 誰又是清純/不清純的女人? 本書由傳播學社會學 女性主義三個面向來探討女性與媒體再現的關係. 內容主要分成兩大部分: 第一部份是婚姻暴力與強暴的新聞報導及報紙讀者反應; 第二部份以連續劇(阿信)及其觀眾為研究對象. 經由理論探討與經驗研究二者的交織,本書對性別不對等的社會運作機制提出批判,並思索建立女性自我力量的途徑
  • 游击女孩床头版西洋艺术史

    作者:GUERRILLA GIRLS謝鴻鈞譯

    在這本書裡,游擊女孩帶領您輕鬆愉快地漫遊過去兩千年來的西方藝術,了解美術史裡「何人」、「何事」、「何時」、以及「為何」的真相:是誰將所有裸體男性放在美術館的古典部門? 身為「文明」歐洲的女性藝術家,有什麼是「可以做」(do\'s)和「不可以做」(don\'ts)的?為什麼中世紀的修女會在藝術領域裡過得比較有趣? 這個詼諧且智慧的藝術故事保證能夠顛覆歷史──說不定也能顛覆許多美術史學家所堅持的論點呢! 而全書所充斥的引文則是出自所謂的專家言論,其荒謬性令人難以置信;其中所記載的現實狀況,亦讓大家深思為什麼十九世紀畫作裡有出現這麼多的妓女,卻沒有什麼女性主義者? 還有一些著名的藝術作品,以及被她們改造過的著名藝術品,讓大家開始質疑美術史的真確性,進而嘗試去修正這其中的偏頗觀點。 從一九八五年開始,一群由不具名的女性藝術家和藝術工作者所組成的游擊女孩,戴起猩猩面具,貼上尖酸諷刺的海報來對抗各種不平等待遇,也證明了幽默的手法(以及人造皮毛)是最尖銳的武器。 《紐約時報開卷專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稱她們的第一本書《游擊女孩的自白》(Confessions of the Guerrilla Girls)「平反藝術界的偏見和歧視,作者將『籠子裡的騷動』轉化提升為一種藝術型態。」從這樣的回顧檢視中,她們為傳統藝術史提供了一種饒富趣味且迫切需要的研究,而透過這樣的平反方式,女性藝術家亦得以光明正大地宣揚她們數個世紀以來的成就。
  • 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

    作者:顧燕翎

    本書旨在介紹十八世紀末以來各流派女性主義理論,以女性觀點描述解釋男女不平等的現象及女性的第二性處境,並試圖尋求改善之道,探討如何根除宰制與附庸的權力關係,建立平等共存的新文化、新社會。內容包含:(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烏托邦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存在主義女性主義)、(基進女性主義)、(精神分析女性主義)、(當代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女同志理論)、(後殖民女性主義)、(生態女性主義),由九位本地女性主義學者通力合作完成。她們皆對台灣婦運議題及女性主義論述有著長期的投入與深刻的省思,書中,她們亦提出諸多有待台灣婦運繼續努力的課題。
  • 女性主義媒介研究

    作者:Liesbet Van Zoonen

    有關女性與大眾傳播的學術著作,自1980年代中期之後才漸漸豐富,但多為論文集。本書則是第一本由單一作者進行的系統性著作。作者Liesbet van Zoonen累積長期的研究成果,文獻豐富、條理井然、論辨細膩、批判敏銳;既能深入經驗研究的資料,也能推出作者獨到的理論見解。全書是從文化研究的理論近路,分別從媒體產製結構、文本、心理分析和閱聽人收訊等四個面向,作整體的重點回顧,同時也對女性主義研究方法提出討論,實為女性主義傳播研究領域的必讀之作。
  • 中国女性主义思想史中的妇女问题

    作者:汤尼•白露

    《中国女性主义思想史中的妇女问题》一书作者以“词语误用”作为研究方法,从“女性”和“妇女”关键词入手,解读并梳理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女性主体的思想史。作者阐述了各种理论和概念范畴,论述了中国启蒙知识分子对妇女整体不断发展的描述,涵盖了优生学、社会性别、性意识、精神分析思想、文学批评、道德伦理以及革命政治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以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阐述中国女性主义理论所关注的性别平等问题。
  • Red Lights

    作者:Tiantian Zheng

    In China today, sex work cannot be untangled from the phenomenon of rural-urban migration, the entertainment industry, and state power. In Red Lights, Tiantian Zheng highlights the urban karaoke bar as the locus at which these three factors intersect and provides a rich account of the lives of karaoke hostesses—a career whose name disguises the sex work and minimizes the surprising influence these women often have as power brokers. Zheng embarked on two years of intensely embedded ethnographic fieldwork in her birthplace, Dalian, a large northeastern Chinese seaport of over six million people. During this time, Zheng lived and worked with a group of hostesses in a karaoke bar, facing many of the same dangers that they did and forming strong, intimate bonds with them. The result is an especially engaging, moving story of young, rural women struggling to find meaning, develop a modern and autonomous identity, and, ultimately, survive within an oppressively patriarchal state system. Moving from her case studies to broader theories of sex, gender, and power, Zheng connects a growth in capitalist entrepreneurialism to the emergence of an urban sex industry, brilliantly illuminating the ways in which hostesses, their clients, and the state are mutually created in postsocialist China.
  • 夏娃、大地与上帝

    作者:杨克勤

    女性意识的抬头究竟是祸是福?男女平等是否就是女性解放的应许地?本书尝试分析及探讨已经席卷地球村的女性主义运动浪潮,并着重介绍女性主义新近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生态女性主义,并以神学、《圣经》以及解释学做理论基础,评估女性主义及其解释学的优劣所在。 作者深入探讨《圣经》中关于男女关系的一些难解的、有争议的经文,如关于《创世记》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福音书中耶稣与妇女的世界、《罗马书》中被读者遗忘的女性、《哥林多前书》第十一章的女男问题等。作者将这些争议放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进行对比诠释,进而在汉语文化,特别是在道家文化中发现了中国妇女神学的资源,其中存在着对女性和大地的尊重。作者透过跨文化诠释,期望建立一套女性生态神学,让读者对未来人类与生态关系生发出新的看法。
  • 语言与社会性别导论

    作者:玛丽·塔尔博特

  • 女权主义理论读本

    作者:(美)佩吉·麦克拉肯,艾晓明,柯倩婷

    本书是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论文集.这些精选出来的论文从不同的哲学观和不同的学科视角展现了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最新思潮,涉及社会组织的政治学,种族、族裔和妇女的问题,女性气质的讨论以及关于性的研究等。在理解这些观点对西方女权主义者的重要性之上,读者可以思考它们在中国的诺境下将如何发挥作用,并思考这些观点将如何帮助我们看待新问题或以新的方式定义老问题。
  • 欲望都市

    作者:裴谕新

    本书从世纪交替之际一群“私人生活”美女作家在文化与传媒界引起的骚动谈起,实地深度访谈上海四十多位同样生于七十年代但职业与生存状态各异的女性,以长达五年的跨度追踪见证了她们在恋爱、婚姻、性伴侣选择以及日常生活的变迁。在吉登斯的“生活政治”理论视角之上,本书借鉴性社会学家Plummer“后现代社会的亲密麻烦”的概念,深入考察了女性在情欲选择中对自我形象、两性关系、职业发展等方面的考虑。
  • 男/女声

    作者:古学斌 编

    《男/女声:女性主义书写的一次实践》中的每一篇文章承载着一段生命的故事,作者的背景、年龄、性取向、性别各异。年龄跨越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有的来自大陆,有的来自台湾,有的来自香港,有的是久居异国的华人;有的是写自己成长的故事,有的是写自己与身边家人的故事,有的是写亲人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角,有的是传统的女人,有的自称是标准大男人,有的是爱女不爱男的女人,有的是爱男人的男人,有的是性别模糊的人。每一段故事都是用力和用情的书写,过程悲喜交集,经过很多挣扎和痛苦。从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不同性别的不同生命历程、不同时代男女的不同苦难遭遇、不同身份认同的挣扎、不同生命意义的寻索。然而,差异的生命故事隐藏着一个相近的主题和目标,那就是:从生命的书写和解读开始,批判主流性别文化的压制,从而寻找性别解放的可能和出路。
  • 后村的女人们

    作者:李银河

    《后村的女人们——农村性别权力关系》,是作者从未出版过的新作,是一份翔实生动的调查研究报告,也是李银河教授关于农村家庭权力关系的最新研究作品。该项调查始于2006年秋,2007年夏结束,成书于2008年,2009年补充整理后,首次出版面世。 本书以描述性研究方法,全面分析了河北省一个普通农村——后村的家庭结构、性别权力关系等情况,针对女性的不同社会角色——作为女儿、妻子和母亲,进行走访调查,分析她们在上学、就业、婚嫁、抚育后代、家务劳动、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等方面与男人的权力差异,从而得出当代农村家庭权力关系,男女仍然是不平等的,但这种不平等正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缩小。 本书的主要特色是,当前社会学界对农村家庭权力关系变迁研究较少,而这个问题相当重要。研究的难点在于中国地域广阔,难以通过抽样或非抽样方式获取最全面、客观的材料。本研究以描述性研究方法为主,回避了这一问题。本调查内容详细、充实,是一本“有趣”的社会学研究作品,是对农村权力关系的生动记录。
  • 性工作

    作者:何春蕤

  • 豪爽女人

    作者:何春蕤

  • 海峡两岸女性主义学术论丛

    作者:荒林等著

    《海峡两岸女性主义学术论丛(全15册)》特点:情色之美:网络已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女性主义进入了博客时代,在这个全新的话语场地,视觉情色对于人们自我认知的影响尤其巨大,《海峡两岸女性主义学术论丛(全15册)》由男人研究、美丽之裸女和情色品史三部分构成,涉及性的美学境界和艺术对于性的尊严表达,身体和自我处境的探讨令《海峡两岸女性主义学术论丛(全15册)》趣味盎然。 反全球化运动研究——从构建和谐世界的视角分析:全球化是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我 们生活的世界,除此之外,我们无处遁逃。 从美国、加拿大、欧洲到澳洲,再到南美、南亚、东南亚、非洲,从不为人所知到人所共知,反全球化运动波澜壮阔、世人瞩目。 反全球化运动是世纪之交规模最大的群众运动,它代表了一种的责任,也预示着一种的命运。目前的全球问题,需要有人担当。 和谐世界将是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有机统一的平台,它是全球化趋于完善的方向,也是反全球化更富有建设性的方向。 《海峡两岸女性主义学术论丛(全15册)》还包括:尴尬的温柔——女性学与本土经验、在太阳照不到的地方行走、台湾性/别研究演讲集(上)、台湾性/别研究演讲集(下)、女性叙事与记忆、走神的眸子、女性主义与残雪小说中的自我、她们撑起了大半边天——当代中国女子竞技体育透视、睡美人如何醒来、寻找好她们的故事、生存在边缘、国际人权,法律和中国受虐妇女现状、微笑的话行动——中国女性主义学术文化沙龙文集。
  • 女性主义与青年文化

    作者:安吉拉•默克罗比

    本书内容包括:女孩与亚文化、亚文化的清算:一种女婿生主义的批评、工人阶级女孩文化、女性主义研究的政治:在对话、文本及行动之间等。 安吉拉·默克罗比的论文集《女性主义与青年文化》被视作英国文化,特别是青年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其中五章是作者在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时的研究成果。 在这本写作时间跨度超过三十年的论文集中,默克罗比从许多不同的角度研究了英国青年文化问题,其范围涉及文化研究、媒介研究、社会学和性别研究等诸多领域,而从性别角度切入青年文化,是这本书的最大特色。
  • 不能承受之重

    作者:【美】苏珊·鲍尔多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女性及其体型的独特研究之作,首版于1993年,被评为《纽约时报》本年度最杰出图书,亚马逊网站五星级图书,获普利策奖。本书立足于大量的知识背景,从文化批评视角,围绕女性体重、减肥、练习、新闻形象、电影、广告、厌食和易饿症等,揭示了显示社会中存在的大量现象。此书集知识性、实用性和通俗性于一体。阅读此书,人们终于明白为什么许多女性杂志总是把美食说成是“有罪的”,为什么有一种饼被叫做“被巧克力杀死”。此书提出的问题不仅是女性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我们的文化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书,值得我们深思。《纽约时报书评》这样评论此书:“此书将妇女对肥胖的恐惧与妇女力量的恐惧联系起来,这表明:对于女性来说,变得瘦弱意味着机会的增加”。 目录: 致谢/ 1 前言——阅读鲍尔多/ 1 在形象的帝国中:十周年纪念版序言——致凯茜/ 1 导论——女性主义、西方文化和身体/ 1 第一部分身体的话语和概念 这是谁的身体?——女性主义、医学和饮食失调的概念化/ 53 母亲是人吗?/ 81——生育权和主体性的政治/81 作为意识形态的饥饿/ 113 第二部分苗条的身体和其他文化形式 神经性厌食症/ 159——作为文化具体化表现的精神病理学 身体与女性特质的再造/ 190解读苗条的身体/ 213 第三部分后现代身体 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和性属怀疑论/ 245“物质女孩”——消除后现代文化/ 279后现代主体、后现代身体、后现代抗拒/ 312注释/ 339 译后记/ 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