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女性主义

  • The Woman That Never Evolved

    作者:Sarah Blaffer Hrdy

    This work argues that evolutionary theorists' emphasis on sexual competition among males for access to females overlooks selection pressures on females themselves. In an account of what female primates themselves actually do to secure their own reproductive advantage, Sarah Hrdy demolishes myths about sexually passive, "coy", compliant and exclusively nurturing females. Her account of the great range of behaviours in many species of primates, in many circumstances, expands the concept of female nature to include the range of selection pressures on females, and reminds the reader of the complexity and dynamism of the evolutionary story.
  • 空間就是性別

    作者:畢恆達

    生活的空間,訴說性別的語言。注入性別觀點,空間也可以形塑新的性別關係!男孩爬樹大家稱讚「好厲害!」,女孩爬樹卻變成「野Y頭」。男生在操場上追趕跑跳碰,女生卻當可愛的啦啦隊。男人坐姿雙腳大開,佔據大片空間很豪邁;女生必須很秀氣,雙腳併攏微微斜擺。 為什麼,男人的謀略叫「雄心壯志」,女人卻被說成「最毒婦人心」?為什麼兩個人結婚,女人是「嫁出去」,男人卻是「娶進門」?為什麼,我們有女作家書展、同志影展,卻沒有男作家書展、異性戀影展?為什麼公共場所裡,男廁總是暢行無阻,女廁卻是大排長龍? 其實男生可以很柔軟,女生可以很剛強。男人不必逞英雄,為了競爭成功而互相欺壓;女人不必當花瓶,為了被愛被保護而乖乖順從聽話。娘娘腔和男人婆都可以快樂存在,異性戀和同性戀可以互相了解,每個人都可從不同的人身上,看到世界充滿更豐富的色彩。 繼《空間就是權力》後,環境心理學家畢恆達推出新作《空間就是性別》。本書是他長年針對台灣性別與空間的觀察,探討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背後,所運行的性別機制。空間的生產涉及複雜的權力關係運作,性別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環;而注入女性主義的觀點,空間也可以形塑新的性別關係。
  • 女性的奥秘

    作者:弗里丹

    《女性的奥秘》讲述了她,引发了第二次女权主意运动的浪潮,《女性的奥秘(第一推动力改变美的20本书)》关于社会关系的见解唤醒了男人和女人。这《女性的奥秘(第一推动力改变美的20本书)》改变了一个国家,甚至这个世界的意识。
  • 情欲、伦理与权力

    作者:[中国香港]何式凝,[加]曾家达

    《情欲、伦理与权力:香港两性问题研究报告》中的研究报告和文章大部分最初都是以英文在学术期刊里发表,但许多研究对象却是香港的华人,这些议题更与普罗大众息息相关,作者将这些文章结集成书,以简体中文出版,期盼能创造更广阔、包容和开放的讨论空间。《情欲、伦理与权力:香港两性问题研究报告》结集了两位学者在回望自已曾走过的学术路程时,在不同阶段的转变和调整的反思。《情欲、伦理与权力:香港两性问题研究报告》共分四部分,包括导引、身份认同与权利、关系多元性及欲望。
  • 不同的声音

    作者:卡罗尔·吉利根

    此书是能够让我们更深入、更完整地理解西方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的一本最流行的必读书籍。作为是本世纪西方世界被引用最多、争议最大的女性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作者的理论也必将在我国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此书所研究的问题具有前瞻性,是一部面向新世纪的作品。 这本书给我们介绍了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书中解读和研析了心理学理论和妇女发展的关系。作者指出:把进步或美德同分离或者独立联系起来,在心理发展或者健康名义下倡导与妇女分离的心理学发展理论是危险的,这种观点在科学的装饰下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假象:分离或者与妇女脱离关系是有益的。作者认为:人们正在经历着通过放开妇女的喉咙,去改变世界的声音,并由此开始一种新对话的历史进步的一部分。此书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讲述了妇女在男人生命周期中的位置;第二章谈到关系的意象;第三章说明自我概念与道德概念;第四章写的是危机与转折;第五章谈妇女的权利与判断;最后一章总结了成熟观。吉利根以女性的体验为基础建立起了一种关怀伦理学,让人们能够听到女性对自我和关系的描述。
  • 女性特质

    作者:苏珊·布朗米勒

    女性特质是什么?女性何以与男性相区别?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女性永远都是被设计来取悦于男人,以突出男性的阳刚、力量和权力的。三寸金莲的纤纤细步,其精妙就在于反衬男性的健步如飞;用束腰带束起杨柳小腰,为的就是让女子看起来弱不禁风;冗长而累赘的圈环裙和窄底裙,还有拖地长裙,其设计的目的无非是把女人的双腿包裹起来,使之行走不便;各种增白霜使不同肤色的女性看上去成了“月光美人”,相形之下,男人看上去更阳刚……在这个世界里,强权的美是建立在对柔弱无力的赞美上!
  • 拉康与后女性主义

    作者:赖特 (WrightElizabeth)

    雅克·拉康,世称“法国的弗洛伊德”,后现代心理分析的关键人物,批评界对他的评价颇有分岐,褒贬不一,有的对其大加挞伐,有的则对其推崇备至,称其为弗洛伊德之后最具独创性的心理分析理论家。“后女性主义”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术语,其意义既可以指大众媒体对传统女性主义争取女性平等的斗争所做的一种回击,也可以指另外一个完全不同意义上的女性主义,即女性主义针对顽固的男权主义以及女性被边缘化这一倾向对自身所做的重要定位。拉康与后女性主义均常被人误解,但除此之外它们二者之间还有什么共通之处呢? 这个问题的中心议题即是“身份”问题。拉康首当其冲极力反对把性别身份归结为生物决定论的观点,认为性别身份具有“相互作用”(transaction)的性质,完全不受生物本性的影响。因此关键就要看女性主义如何能够充分利用肯定性(affirmative)身份。在这个问题上拉康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因为他不仅为女性确立了一个无懈可击的位置,而且在批评肯定性性别身份的同时,他并没有完全消除或者说解构肯定性性别身份本身。本书作者伊里莎白 赖特就是希望在拉康思想的指引下对此过程作一清晰阐述。
  • 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

    作者:王政

    这本论文集是对“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的一个总结——虽然因为种种原因部分与会学者的文章未能收入本书,但就全书所收26篇文章而言,集中了中国大陆、台湾和海外诸多学者之力——从功底深厚的学界前辈,到后生可畏的研究生。这些文章多由基本的史料、话语、文本分析入手,用社会性别的视角,对《女界钟》面世以来,百年中国女权历程和女权思潮展开全新的历史诠释。 这本论文集是历史学、文学和社会学等领域交叉冲撞的成果,是对近年来中国近代妇女史和女权主义研究的一次小结。在编辑过程中,文稿基本按9个专题组织,但专题的名称未必与相应的每一篇文稿内容相符,所有文稿的排序也与大会交流的顺序有所不同,不当之处敬请谅解。王政、高彦颐和刘禾三教授的“铿锵三人谈”作为代序,提出了很多值得深入思考与继续研究的新观点、新视角和新领域。鉴于论文集无法反映大会全貌,书本所附大会综述介绍了此次研讨会的基本情况,包括论文的基本观点、评论者和其他与会学者的即兴发言。 、 “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得在上海召开,其中得到了各方的鼎力支持,殊属不易。2004年6月,来自10个国家与地区的120余位海内外学者共襄盛会,令大会成为百年来在中国大陆举办的最大规模、最高水准的关于中国女权主义研究和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学术研讨会。在此期间,我们得到福特基金会和香港乐施会的大力支持和慷慨解囊,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会议的举办和论文集的出版,最应感谢密西很大学王政教授,她多年来无私地奔波于大洋两岸,为了推动中国的社会性别研究,她对本次大会的每一个环节——发起、募款、组织、主持、评估和总结,都倾注了大量的心力,可以说没有她的执著与努力就没有这次盛会和这本论文集。 还应感谢我所在的复旦大学历史系和系主任吴景平教授。吴老师对在复旦推动跨学科的社会性别研究眼光独具、身体力行,给予我很多实际的帮助与指导。复旦大学出版社编辑史立丽学妹大力支持、高效工作,我的研究生唐春辉同学协助编辑、统稿,在此一并致谢。
  • The Question of Women in Chinese Feminism

    作者:Tani E. Barlow

    "The Question of Women in Chinese Feminism" is a history of ideas about women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Tani E. Barlow tracks the categories that Chinese intellectuals have developed to think about women and connects these paradigms to transnational debates about eugenics, gender, sexuality, and the psyche. Contending that Chinese feminism has a basis in eugenicist thought, Barlow describes how the emergence of social science perspectives during the 1920s lent the liberation of Chinese women an urgency by suggesting that women should choose their own sexual partners; the health of the nation, it was argued, depended in part on the biological mechanisms of natural selection. Barlow demonstrates that feminism has been integral to thinking about the n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At the same time, she shows that Chinese feminism both borrowed from and contributed to emerging feminist formations around the world. Bringing together social theory, psychoanalytic thought, the ethics of mass movements, literary criticism, and revolutionary political ideologies, Barlow reveals how Chinese feminist theory changed in response to the social upheavals of colonial modernity, revolution, modernization, and market socialism. She discusses prominent Chinese feminists, including the fiction writer Ding Ling, who was, for more than fifty years, a leading revolutionary; the early-twentieth-century theorist Gao Xian; the literary scholar Li Xiaojiang, a major proponent of women's studies; and the contemporary film and cultural critic Dai Jinhua. Barlow's exploration of Chinese feminism provides an in-depth examination of one of the most compelling and significant feminist movements in modern history.
  • 哀妇人

    作者:舒芜

    舒芜先生深刻地揭露了这部男性针对女性的性奴役的中国历史的残酷与荒谬,而这又是与他强烈的时代感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他揭露历史上一切侮辱女性、歧视女性、凌虐女性的性道德的残酷性与虚伪性,并非是在为博物馆撰写供人观览的古物说明书,供今人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充溢着对当下现实的人文关怀。因为这一切恶劣的思想并没有随历史而永久消逝,而是依然真真实实地存在于当下的现实中。
  • 另类的现代性

    作者:罗丽莎

    《另类的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化的渴望)》作为最早探讨社会性别、现代性与权力之间关系的人类学名著之一,着重考察了中国自社会主义革命以来所进行的交叉重叠的现代性项目以及社会性别在其中的中心地位。作者通过比较杭州一家丝绸厂里分别在解放初期、“文革”中和后毛时代进厂的三个代群女工对工作、政治和社会性别文化的不同态度,展示了中国在全球想象的不平等交叉中进行的各种现代性想象,以及女工们与中国各个现代性项目之间的多样关系。《另类的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化的渴望)》还借鉴了后结构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理论的研究成果,对跨文化研究中的欧洲中心主义和东方主义倾向进行了批判。全书夹叙夹议。深入浅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精良的女性主义人类学研究典范。
  • 中国的女性与性相

    作者:[英] 艾华

    对于一位西方女权主义学者来说,以中国的女性为研究对象,结合不同的地域和历史时期背景来考察这些变化过程,确认其中与“女性”有关的性别含义,是一项富于持挑战性的工作。作者的观察和阐述几乎是全面的,包括了对女婴的态度、性教育、恋爱婚姻、女性在婚姻中的角色卖淫、同性恋等。本书对于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女性相的纵向研究带来了令人惊叹的启迪性,它不仅源自不同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的全新视角,也显示了作者的理论造诣所具有的穿透力。 译者的话 /1 前言及鸣谢/1 1 绪论:1949年以来的性话语/1 政治及意识形态背景/4 性问题的话语材料/9 占主要地位的话语及其读者/13 起源 /17 中国女性研究和分析术语/22 2 性差异的科学结构/31 性与科学教育/32 20世纪50年代的性和生育的观点 /38 性差异 /41 改革主义者对性与生育的解释/45 3 给青少年的建议/53 青春期的定义/56 月经与女性的弱点/61 “恶习”与无节制的危害/66 对青春期的道德与社会监督 /70 4 婚前观念/77 求爱与“约会”:历史与社会背景/78 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的爱 /82 讨论20世纪80年代的爱/89 婚前激情 /92 婚前性行为的女性标准 /97 5 一夫一妻的理想/105 妻子与性和谐/106 天生的母亲/113 性与老年女性/117 一夫一妻制与婚姻忠诚/120 覆盖女性的身体/124 6 健康的身体/135 生育健康/137 优生 /141 堕胎 /145 性传播的疾病/148 7 性与商业化的市场/155 拐卖妇女 /156 卖淫 /161 色情物品 /165 强奸与性暴力/167 8 怀疑中的性/175 处女及受害者/177 婚外性行为及女性“第三者”/180 不自然的女性/186 同性恋 /190 9 结 论/200 参考书目 /205
  • 文胸

    作者:[美]斯蒂芬妮•彼得逊

    内容简介: 在所有女性特征当中,乳房无疑是决定性的标志:纵观历史,有多少亘古永存的代表之作描摹着女性性征和母性性情。而文胸——究竟是必不可少的支撑、强调形状的矫饰、魅惑勾引的物事,还是如同酷刑般折磨人的手段?凡此种种,抑或更多,皆取决于穿戴文胸的人儿,以及当时的环境!然而,无论人们如何论及文胸,有一样却确凿无疑:这丁点儿大的内衣极大地影响了现代生活。藉由塑造乳房的形状,文胸也塑造了流行风尚以及摩登的性感样貌。因此,无论怎样,也到了把文胸究竟对世人有何影响弄个清楚明白的时候了。 目录 AA 何以是文胸? 文胸:简明史 银幕演绎 实用抑或浮华? A 文胸之前 紧身胸衣之前 中世纪苦难 紧身胸衣的年代 沙漏时代 B 文胸之战 1904:文胸问世 1908:新浪潮 1914:爱国的文胸线 1917:穿黄金文胸的间谍 C 爵士年代 1920:为女人投票 1923:摇摆女郎 1927:文胸设计的革命 1932:“有空来看看我” 1937:毛绒衫姑娘 1939:谁穿上了裤子? D 好莱坞时代 1941:缝缝补补 1943:文胸挽救了好莱坞 1946:比基尼炸弹 1947:迪奥“新风貌” 1955:宽银幕上的文胸 1958:丰胸追捧者 DD 流行年代 1964:瞄准少女市场 1966:崔姬:最初的骨感女模 1968:文胸焚烧者 1970:柔软而自然 1971:奥托•缇兹林! 1976:冲击波 E 奇妙的时代 1981:更多、更大、更好 1982:让我们开始健身吧 1990:内衣外穿 1993:骨感回归 1994:哇-哇-哇 轰! 1996:百万美金的文胸 F 未来之势 2001:紧身文胸“复辟” 2003:文胸女神 2004:奇异的文胸
  • 圣杯与剑

    作者:(美)理安·艾斯勒

    在《圣杯与剑》这本书里,艾斯勒令人信服地证明,从公元前五千年到公元前三千年,嗜血尚武的游牧民族克甘人多次大规模的入侵彻底破坏了欧洲母系社会田园诗般的生活,整个社会系统跌入混沌状态。在黑暗当中产生出的新秩序是克甘人带来的父系社会制度。男神代替了女神,剑代替了圣杯,男性等级统治代替了女性和男性的伙伴关系,整个社会完成了一次文化转型。这以后,作为社会系统状态的动态变化的两种吸引子,伙伴关系的社会模式同占据主导地位的统治关系的社会模式仍有此消彼长的斗争,但终究不可能取代后者。目前,男性统治关系的社会模式正在临近它的终结,所谓世界性难题,如军备竞赛,战争威胁,人口爆炸,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都同这种不合理的社会模式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因为这种模式崇尚剑的力量,依靠暴力和战争机器来维持,把女人当作生育机器,并对大自然进行贪婪的掠夺和不加节制的破坏。所以这些全球问题的解决有待于男性统治关系社会模式的消亡。当世界系统进入再也无法逆转回来的突变分叉点之后,它将面临多条进化轨线的选择。其最佳选择不是建立全球的极权等级统治,而是向史前女性伙伴关系社会模式的复归;但决不是重建母系社会或女性压迫男性的那种新女权,而是建立新型的男女平权的伙伴关系社会。社会的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应地都会发生重大的转变,这就是全人类一次新的文化转型。 那么,什么是“伙伴关系”(partnership)呢?我曾向艾斯勒本人专门请教,她寄来了解释这个概念的一段英文,翻译成中文是这样: “伙伴关系要求人们合作并相互尊重。它包含参与、联系,并为大家的共同利益和平而和谐地工作。伙伴关系方式是通过联系而形成一个整体的原则,它不同于在当今社会占据主导地位的强制性的等级服从体制。伙伴关系要求公平合理,意见一致,互利互惠,民主地参与决策;必须积极地倾听,富有同情心地分担,相互支持,以促进共同兴旺发达。它包容并追求把人们结为一体。在伙伴关系的环境里人们感觉自己受到了重视,有真诚的关怀和安全感。真正的伙伴关系导致人人有权利并有条件实现自我”。 由此可知“伙伴关系”要求人们“合作”(Cooperation),但比合作有更丰富和深刻的内涵。我组织翻译出版的中文版《圣杯与剑》,有许多地方将“伙伴关系”都译成“合作关系”了,看来有纠正的必要。 我深信,如此解释的“伙伴关系”概念,不仅适合作为处理人类两性关系的基本原则,而且还可以推而广之成为处理夫妻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单位关系,以至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艾斯勒教授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所了解,并对中国抱有很大的希望。正如她在“中文版前言”里所说,希望中国的考古学者、民俗学者、宗教史学者、文化史学者和妇女史学者能参照本书提供的西方文化的历史事实和她所作的分析,能对中国考古学上有关的发现,以及中国历史上两性关系和社会模式的演变,做出自己的新的研究。
  • 女性文学与性别政治的变迁

    作者:贺桂梅

    本书分四个时段,从文学、批评、大众文化等三种形态出发,历时性地探讨了女性书写与中国现代性想象的变迁。第一个时段是1920~1940年代,以女作家丁玲的创作为核心研究对象,探讨现代文学中的女性写作与中国革命的复杂互动关系;第二个时段是1940~1980年代,主要是对当代女性文学批评话语的反思,特别是其中的性别与阶级话语的关系问题;第三个时段是1990年代,探讨这个时期的“女性文学热”现象中的作家作品与文化现象;第三个时段分析新世纪以来的大众文化文本,以文化研究的方法考察社会文化想象的性别修辞与女性问题的呈现方式。
  • 逆风

    作者:[西班牙] 安赫莱斯·卡索

    《逆风》内容简介:命运悲惨的非洲女孩桑童年时母亲弃她远走欧洲,少年时被迫放弃当医生的梦想背井离乡,在一个好心人帮助下偷渡到欧洲。在里斯本,她忍受高强度的工作和白人的歧视,梦想有一天成为受尊重的普通欧洲人。桑自认为找到了生命中的真爱,却在婚后遭到丈夫虐待。她没有被暴力吓倒,毅然带着儿子离家出走,日子还在继续,生活也在继续,桑则需要足够的勇气和信心走下去。
  • 内闱

    作者:[美] 伊沛霞

    《内闺:宋代妇女的婚姻和生活》考察的宋朝是一个纷繁复杂、充满变化的时代。一方面,缠足开始流行,士人开始倡导“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另一方面,我们接触到的是截然不同的印象女性的婚姻和财产权得到进一步保障。在这本海外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开山之作里,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内容异常丰富的画卷,宋代女性的生活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内外之别,祭祀庆典,安排婚嫁,侍奉公婆,养育后代,内闺争宠,守节再嫁……从而显示妇女史是动态的历史,是富有多种可能性的历史。由此读者不仅能够从多角度、多层面了解宋代女性群像,还能在社会变迁中把握她们的选择和才智。
  • 商女

    作者:张平

    一个被拐女的故事,有点类似《盲山》。相当的凄楚,只是中间一些吃果果的描写,削弱了此书的严肃意义。
  • 女权主义与文学

    作者:康正果

  • Half the Sky

    作者:Nicholas D. Kristof,

    Pulitzer Prize-winning reporting team, husband and wife Nicholas D. Kristof and Sheryl WuDunn, take us on a journey through Africa and Asia to meet an extraordinary array of exceptional women struggling against terrible circumstances. More girls have been killed in the last fifty years, precisely because they are girls, than men were killed in all the wa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combined. More girls are killed in this routine 'gendercide' in any one decade than people were slaughtered in all the genocid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central moral challenge was slavery. In the twentieth, it was totalitarianism. In the twenty-first, Kristof and WuDunn demonstrate, it will be the struggle for gender equality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Fierce, moral, pragmatic, full of amazing stories of courage and inspiration, HALF THE SKY is essential reading for every global citiz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