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历史

  • 中国知青史

    作者:刘小萌

    《中国知青史:初澜(1953~1968年)》是《中国知青史》的前半部分,迄止时间为1953年到1968年。根据官方文献档案与当时的公开出版物,分析和叙述了“文革”前知青上山下乡作为一项正式的国家安置政策出台、演变和形成的过程。作者明确指出了以下三点:第一,知青上山下乡政策的出台,不仅出于政治与意识形态层面的考虑,而且与建国后几乎每一项政治、经济、教育制度紧密相关,是各种政策施行造成的结果。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背景,尤其是计划经济的背景来看待知青上山下乡的问题。 第二,“文革”前的知青上山下乡是国家劳动力调配工作的重要一环.旨在为无法在城市升学就业的青年开辟新的就业道路。但无论作为一项安置工作,还是以后发展成为一场运动,从指导思想和具体运行机制上,都具有明显的延续性,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更不能采取肯定前者否定后者的做法。 第三,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明确区分知青。并对他们作出分别研究。狭义的知青特指1962年知青安置成为国家一项专门工作后从大中城市下乡的中学毕业生,其中“文革”期间毕业的“老三届”及其以后陆续从中学毕业的城市青年,通常被人们看作是知青的主体。但从广义来说,知青还应包括家在农村、毕业后又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的“回乡青年”。他们才是知青上山下乡的先行者,也是人数最多、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批人,因此《中国知青史(套装共2册)》用大量篇幅,列举大量事实,阐述了回乡知青群体与他们的经历。 《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年)》只是这方面的一个初步成果,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完成一部完整、客观、科学的上山下乡运动史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中外学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研究领域的拓宽和深入仍有待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学者的协同并进。搜集资料是一项艰辛浩繁的工作。《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年)》的资料来源主要有几个方面:一、公开出版的报纸、杂志,“文革”初的红卫兵小报和印刷品;二、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知青办公室形成的历史档案;三、“文革”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出版的与上山下乡运动相关的宣传品、文件集、资料集、统计年鉴、大事记、劳动史志、研究著作;四、知识青年的回忆录。在以上资料中,各种官方资料是利用的重点。我在研究中,对资料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整理、鉴定、筛选,旨在使《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年)》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历史的原貌。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前后持续达1/4世纪以上,堪称建国以来最旷日持久的一场由政府组织的社会活动。由于时间背景的不同,使这段历史形成鲜明的阶段性。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1966年,为“文革”前阶段,从规模和走向来说,又是上山下乡活动的兴起阶段;第二阶段,从1967年至1976年,为“文革”中阶段,也是上山下乡活动演变为一场狂暴运动的高潮阶段;第三阶段,1977年至1980年,为“文革”后阶段,又是运动急剧衰落的阶段。 《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年)》主要研究“文革”以来的上山下乡运动史。根据以上阶段划分,将全书分为序论和上、中、下三篇。序论部分,扼要叙述了“文革”前上山下乡活动的兴起历程,把这作为展开全书线索的一个铺垫。上篇《大潮涌起》、中篇《再起高潮》,将“文革”十年中上山下乡运动前后衔接的两次高潮分别叙写。笔者以为,这样编排既突出了全书的重点,也易于把握运动的动态变化。下篇《大潮跌落》,考察了运动衰落的前因后果,惊心动魄的知青“返城风”是阐述的重点。最后得出关于这场运动的若干结论。
  • 剑桥插图中国史

    作者:[美] 伊佩霞

    在今天的世界上,有很多而且是越来越多的人自视为中国人,他们的数量比欧洲和北美居民的总和还要多。作为一个国家、一类文化,中国何以发展繁衍得如此之大?它为什么没有像世界上其他许多帝国,如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那样土崩瓦解?它的单一专制的政府为什么能够而且又是如何统治如此众多的国民的? 《剑桥插图中国史》探讨了中华文明形成的诸多基本问题,涵盖了中国历史上的艺术、文化、经济、社会、对妇女的态度、对外政策、移民以及政治等方方面面。尤其侧重考察了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及其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为了避免外国学者阐释中国历史的局限性,作者尽可能地参考了中国各界对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走向的阐释。 对于中国这一独特文明,本书既有宏观上的综合概述,又有微观上的如对它的历史连续性、断裂带所做的具体剖析。这是一本西方人了解中国历史及其社会文化的必读图书。
  • 中国近代史(插图重校第6版)

    作者:[美]徐中约

    【编辑推荐】 ★荣获第四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颁发的“2008年度全行业优秀畅销品种”奖、英语世界及海外华人社会最畅销的中国近代史巨作、1978年牛津大学出版社五百周年社庆文告公布的数十名著之一 ★重排重校,百余幅珍贵历史照片呈现客观翔实的经典著作。2008年,《中国近代史》中文简体版一经出版便受到广泛关注,更有众多读者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为我们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此次针对内容重新进行审校、订讹,并对部分章节进行增补,同时择取百余幅珍贵历史照片,不加评论的随文配图,努力为读者呈现一部客观翔实的中国近代史经典著作。 ★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他们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历经的每一阶段都是艰难的拼搏,有成功,也有失败,但他们加到一起,对中国重现青春活力做出了贡献。 ———徐中约 【内容简介】 本书自1970 年面世后五次修订,销售数十万册,为欧美及东南亚等地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权威著作及最畅销的学术教科书,是一本极具深远影响的经典力作。此次重校对内容重新审校、订讹,并对部分章节进行增补,同时择选百余幅珍贵照片;随之配图,努力为读者呈现一部客观翔实的著作。 本书自清朝立国起,下迄21世纪,缕述四百年来中国近代社会之巨变。然作者明确指出,这段艰难的历程并非如大多西方汉学家所言,是一段西方因素不断输入而中国仅仅被动回应的历史。作者拈出“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或种族抗争”以及“在新的天地里寻求一条求生之道”三条线索,作为推动近代中国发展的三股最重要动力,并通过对近代中国内部社会动荡的描摹,向世界讲述了“一个古老的儒家帝国经无比艰难,蜕变为一个近代民族国家”的历史。 徐中约虽身处欧美学界,想通过本书表达的却是“以中国人的身份对近代中国发展进程的看法”,但这种表达不囿于任何一家学说、一种主义,开出一种折中调和的历史观。作者以超越意识形态、阶级、党派、种族和文化的眼光,怀抱对各色历史人物的宽容、同情、善意之心,能够公平公正、客观冷静地看待历史事件的发生。并且参考了巨量不同语种的档案文献及研究著述,以跨学科的方法写就这部描述近四百年中华民族之挣扎历程的史学巨著。 【推荐语】 能摆脱西方汉学的阴影,以英文作为媒介,向西方世界描述近四百年中华民族的挣扎历程,以近代之崛起为主线,带出一段跨越文化偏见的历史,徐中约教授在1970 年首版的The Rise of Modern China,成为一本极具深远影响的经典力作。 ——郭少棠,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 这本《中国近代史》……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史学界和凡是开中国近代史相关课程的大学生那里,几乎无人不知。直到今天,在西方大学图书馆里,此书依然有很高的借阅频率,是学界公认的中国近代史的权威著作和教科书。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作者能对一系列重要历史人物的性格和行为动机,展开一种机智的、暗含幽默感的、富于独到见地的陈述甚至于刻画。黄仁宇擅长于此,而徐中约也以其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风格擅长于此。 ——雷达,著名评论家、研究员 此书的客观性,广涵性,折中性,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里的折中性并非贬义, 而是在复杂的历史问题面前不贸然下结论,客观地引述各方意见,让读者自己去求寻可靠答案……不忽视难以把握的历史潜流, 不回避尖锐矛盾,坚持正面的从容剖析,让史实说话,不轻下结论,是它的又一特点。 ——第四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评审委员会 (本书内容)扎实有价值……地图非常实用,图片珍贵,而每章后的参考书目对学生、助教及从事研究的学者都有相当的助益……是教授中国历史科老师的重要参考书。 ———《历史学:新书评》(History: Review of New Books) 本书是目前讲述中国近代历史的最好的一本通史———资料丰富且翔实,广泛吸收大量的研究,写作清晰而深入。目前还没有一本书能超越这本书的成就。 ———《视角》( The Perspective) I.C.Y.Hsü 这本书一直是关于中国近代史的最受全国各大学欢迎的著作……我想这本书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不局限于地理、编年和各种各样的人名事件,而是试图对这段时期出现的一系列重要人物的性格和动机进行刻画……这是一本研究精当、写作精良,读来令人愉悦的书。 ———亚马逊网络书店读者评论

  • 中国史稿地图集(下册)

    作者:郭沫若 编

    《中国史稿地图集》(下)(精装)包括从原始社会到鸦片战争的有关地图。其中有原始社会遗址分布图,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各朝代的行政区划图,有历史上的民族分布及迁徙图,有历代战争的地图,有历代中外交通的地图,有反映经济发展的地图等等;总之,尽力以地图的形式,把我国历史上各族人民重大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活动史实反映出来,使《史稿》的读者对一定历史时期人们活动的地区有个比较具体的概念。
  • 黎东方讲史:细说三国

    作者:黎东方

    《黎东方讲史:细说三国》由旅美著名历史学家黎东方先生撰写。作者以生动别致的“讲史”形式详细讲述了自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到三国归晋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书中不但将三国时期的各种事件和人物剖析、介绍得清清楚楚,而且还加上作者自己的判断和评论,让读者更深刻、更有兴趣地了解历史真相。作者还善于用现代人所了解的名词去解释历上的各官职和家族关系等,使全书显得通俗易懂。
  • 细说清朝

    作者:黎东方

    《细说清朝》最主要部分由台湾著名学者黎东方著述,分别是《细说秦汉》、《细说三国》、《细说元朝》、《细说明朝》、《细说清朝》、《细说民国创立》。所缺部分,另有学者补上:沈起炜著的《细说两晋南北朝》、赵剑敏著的《细说隋唐》、虞云国著的《细说宋朝》,这样,上自秦汉、下止民国,将几千年中国历史细细说来。 黎东方教授的《细说》深入浅出,是适合大众阅读的通俗性历史读物。 黎东方教授对各个朝代的历史事实与现象,透过其表面而洞察其底蕴,并探明其彼此间的相互关系,在融会贯通的理解之后,才笔之于书。阅读《细说》,会发现黎东方教授具有深厚的功底,才能左右逢源、曲汇旁通。
  • 黎东方讲史之续·细说宋朝

    作者:虞云国

    《黎东方讲史之续:细说宋朝》叙述自宋太祖统一全国至元灭南宋期间的历史,涉及两宋、西夏、辽、金等政权的重要历史和人物。作者以“讲史”的形式,叙述了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澶渊之盟、靖康之变等重大事件,以及宋太祖、辽太祖、金太祖、宋仁宗、宋宗、岳飞、秦桧、文天祥等重要人物,并对民间传说中的杨家将、包拯、狸猫换太子等进行了历史的阐述。
  • 隋唐史

    作者:岑仲勉

  • 中国古代简史

    作者:张帆

    本书大致按朝代次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中国古代上起盘古开天地,下至清朝覆亡历时几千年的历史。基本线索以政治史为主,兼及经济史、制度史、社会史、文化史等方面的内容,突出每个朝代重要和有特点的问题,尽可能地吸收了史学界较新的、并已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研究成果,结合内容配有插图180余幅。
  • Imperial China 900-1800

    作者:F. W. Mote

    This is a history of China for the 900-year time span of the late imperial period. A senior scholar of this epoch, F. W. Mote highlights the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ulers and dynasties and probes the cultural theme of Chinese adaptations to recurrent alien rule. No other work provides a similar synthesis: generational events, personalities, and the spirit of the age combine to yield a comprehensive history of the civilization, not isolated but shaped by its relation to outsiders.

    This vast panorama of the civilization of the largest society in human history reveals much about Chinese high and low culture, and the influential role of Confucian philosophical and social ideals. Throughout the Liao Empire, the world of the Song, the Mongol rule, and the early Qing through the Kangxi and Qianlong reigns, culture, ideas, and personalities are richly woven into the fabric of the political order and institutions. This is a monumental work that will stand among the classic accounts of the nature and vibranc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before the modern period.

  • 从历史看领导(第二版)

    作者:许倬云

    本书是许倬云先生在两次研讨会上的讲演记录,主要是针对企业界人士如何培养领导人才,希图在企业界深植人文素养,可谓企业界人士的必读书。 作者从中国历史文化中提炼出有关领导哲学与领导艺术的诸多事例与人物:法家信徒的秦始皇,以“仁”为本的唐太宗,换救清廷的曾国藩,“完美”的诸葛亮,作战机动自由的李广,稳打稳扎的程不识,中兴汉室的光武帝,大局着眼的王导,笼络各方英才的孙权……为中国现代企业领导人才的培育提供了古为今用的智慧纬度乃至人生谋略。
  • 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

    作者:张素华

    1962年1月11日到2月7日,中共中央和北京召开了由县委书记以上七千多干部参加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史称“七千人大会”。与会人数如此之多,空前绝后。更令人发生兴趣的,还在它本身蕴涵的丰富信息,以及埘之后历史的深远影响。本书作者集多年采访、材料收集和研究心得,第一次全而、深入、详细地披露了七千人大会的缘由、经过和曲折的全过程,对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林彪、邓小平,以及对各省委、县委负责人的情况,都有详细分析。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填补了党史研究上的一段空白……
  • 清朝全史(上下)

    作者:[日] 稻葉君山

    日本学者稻叶君山所著的《清朝全史》是第一部全面叙论清朝历史的学术著作,对清朝的历史地位作出了比较公允的评价。这部学术名著,曾一九一四年出版,对学术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贡献,从它问世至今,一直受到学界重视,被学者专家作为权威性的引徵之据,在学界长期享有它应得的学术地位,梁启超将其列为瞭解清史的必读书,梁漱溟、萧公权等也都征引及之。 作者有深厚的学养,以时间为经,以清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为纬,完整清晰地展示了清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所记的史料十分丰富,尤其是对历史细节的描述,更为他书所罕见;所述文字,精细、形象、生动、绝无拖泥带水。 《清朝全史》问世近一个世纪,至今仍闪烁着学术光芒,但学界同人已很难看见此书;即使少数图书馆藏有此书,也是作为珍藏品保管,欲阅者应难见,如今应学界的热切要求,我社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所藏版本影印出版以飨读者。
  • 续资治通鉴

    作者:毕沅

    北宋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网罗繁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成就就达到古代编年体史书的高峰,为千古不朽的名学名著,在我国古代史学业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所记,为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史事,其后之史学家们遂纷纷进行续纂。续纂工作,可分补前和续后两类。被前者有刘恕编纂的《通鉴外纪》十卷,起于包犠,止于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04年),下与《资治鉴》衔接;金人宋履祥编纂的《通鉴前编》八十卷,断自唐尧,下接《资治通鉴》。后续者有南宋李焘编纂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五百二十卷起于建隆,迄于靖康,凡北宋九朝一百六十八年之史事;明王宗沐编纂的《宋元资治通鉴》六十四卷,仿《资治通鉴》义例,记叙宋元两朝史事;明薛应旂另纂《宋元资治通鉴》一百五十七卷,亦仿《资治通鉴》义例,记叙宋元两朝史事;清徐乾学编纂的《通鉴后编》一百八十四卷,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下迄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亦系记叙宋元两朝史事;清夏燮编纂的,明通鉴》一百卷,专记明史。而兼备补前续后者,则为明陈*纂的《通鉴续编》二十四卷,该书首卷述盘古至高辛氏,被《通鉴前编》所无;次卷述唐与五代契丹史事;另以二十二卷记叙两宋史事,以续《资治通鉴》此外,清毕沅所编纂的《续资治通鉴》,亦属下续《资治通鉴》之作。通过上述诸家之续纂,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史部丛书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通鉴》体系列史籍 本书之内容安排,对宋、辽、金、元四朝史事,同样重视,克服了过去史书详于宋而略于辽、金、元之弊,是为本书一大特色。
  • 中国启蒙运动

    作者:[美]舒衡哲(Vera Schwarcz

    诚如克罗齐所告诫的,历史和历史学家无法免于时代的印记。本书即以克罗奇的教诲为戒,其主旨在反应海内外持续不歇的关于1919年“五四运动”意义的讨论。作者最终领悟到的“五四运动”的意义是:只要专制、官僚和教条主义的思想仍然盘踞在民众的脑袋中,启蒙运动必将在中国继续发展下去,无论路途是多么的曲折,代价是多么的高昂。
  • 中国制度史研究

    作者:杨联陞

    深厚的功力和独特的视角,才能使古老的历史学焕发生机;丰富的学养和精妙的取向,才能在论述重大问题时举重若轻.本书是汉学大师杨联升先生发表于<<哈佛亚洲研究杂志>>上的关于中国制度史和经济史的系列论文之结集,也是杨联升先生厚积而薄发的学术结晶.全书可谓篇篇精彩,字字珠玑,而平易流畅的文字使本书在极具学术价值的同时,又有很强的可读性.
  • 超凡領袖的挫敗

    作者:王紹光

    內容簡介 本書為王紹光教授著作 The Failure of Charisma 的中譯本,由王紅續博士主譯。作者經多年實地研究考察、訪問及親身經歷,根據大量從未曝光的文獻,以文革時期的武漢為中心,分析文革時期群眾的集體行為,以及各派系的鬥爭,從而舉證毛澤東作為超凡領袖的失敗,無力以個人影響力控制文革的過程。 本書打破了文革參與者「受蒙蔽」、盲目追隨毛澤東的流行觀念,證明在重大歷史事件中,不管參與者自身是否認識到,他們的行為大多是理性的,即使具有超凡魅力的領袖也難以左右。 書評 本書加深我們對一個耳熟能詳的年代的認識——它提供了研究武漢的有用資料,特別是關於地方政治及派性主義如何受核心權力的影響——本書具備理論架構,解釋了一個困擾西方文革研究者的現象,即在最理想化的政治運動裏,如何解釋派性的興起? 駱思典(Stanley Rosen) 美國南加州大學 本書在很多方面都是一本極為吸引的著作——既收錄大量新的資料,亦輔以同樣重要的比較理論大量武漢研究的資料從未曝光。 白霖 III(Lynn White III)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
  • 从历史看组织

    作者:许倬云

    本书第十六章,从先秦到清代,每一代都找几位宰辅作为线索。这些人物,有能力,也在功劳,他们是相当于今日企业的主管,主持决策及执行。不过,讨论的主题,则还是组织与制度。每一个朝代的章节,其实都有些特定的主题。周代诸节,讨论创业如何设计一个可以运作的规模。秦汉诸节,着眼在一个复杂的组织扩张与深化。三国与南北朝诸节,叙述一个复杂组织瓦解后的重组,尤其是重组过程中的族群融合。唐代诸节以谏诤为主题,因为决策的权力,已不在宰辅了。宋明诸节,主题在写怎样已成型的组织,从内部的改革,求取增加效率。清代诸节则着重在组织于转变阶段新资源的开辟。本书由中国古代治国的历史,汲取了可供参考与咀嚼的经验。今日,民间社会拥有的资源及面临的困难,其丰富与复杂,均不下于古代的政府组织凭借资源与处理的事务。
  • 中国古代社会史论

    作者:许倬云

    春秋战国是一个天崩地裂的历史巨变时期,国家权力的载体是这样转移的:以天赐神授为政治信仰的国君→以家族血缘为组织纽带的贵州卿大夫→以政治军事才能以及道德品质为地位基础的士。本书处理社会变动,考虑到政治结构、经济型态、战争方式以及意识形态等各个环节,彼此影响,从研究变化的时序中逐渐呈现这些变化关系。
  • 求索真文明

    作者:朱维铮

    学术与政治似乎是一对孪生子,政治的没落必然带来学术的没落,这已成为人们的一种“常识”。独具只眼的黑格尔却说:常识虽然令人尊敬,对于历史研究却未必适用。著名学者朱维铮教授通过他对近代中国的深入研究,同样为人们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腐朽清王朝的覆灭,并没有使学术走向没落。晚清的学术,属于明末清初中西文化发生近代意义交往以后的过程延续,它的资源,固然时时取自先秦至明清不断变异的传统,但更多的是取自异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