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历史

  • 青铜时代的蜥蜴战争

    作者:潇水

    本书以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历史,用幽默的网络语言重新讲述了春秋五霸的伟业。
  • 南史(全六册)

    作者:李延寿

    南史八十卷,北史一百卷,唐李延寿撰。南史起公元四二○年(宋武帝永初元年),终公元五八九年(陈后主祯明三年),记述南朝宋、南齐、梁、陈四个封建政权共一百七十年的历史。北史起公元三八六年(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终公元六一八年(隋恭帝义宁二年),记述北朝魏、北齐(包括东魏)、周(包括西魏)、隋四个封建政权共二百三十三年的历史。两书合称南北史。
  • 贾志刚说春秋之五

    作者:贾志刚

    齐国崔、庆两大家族斗法,晋国、楚国亦走不出腐败和内耗的漩涡,在老牌大国碌碌无为的时候,南方蛮夷之国登上了历史舞台。 吴国和越国,春秋时代东南部的两个蛮夷国家,短时间内崛起,但是很快消亡。这两个国家的崛起,就是仇恨发酵的结果;当仇恨远去,泡沫随之破裂,一切归于寂静。在这段血色历史中,两个著名的复仇人物先后登场,伍子胥勾践,一个负家仇,一个怀国恨,他们的坚忍不拔和忍辱负重令人叹为观止,他们报仇的过程成为流传千年的传奇。
  • 中国的大转型

    作者:萧功秦

    核心介绍: 从八〇年代的新权威主义到九〇年代的进步的保守主义,这是关于中国当代社会转型的路向寻求和思考。 所谓的新保守主义,就是在尊重现存秩序的历史连续性、重新肯定传统价值系统以及权威的意义与作用的基础上,缓慢渐进地推进现代化变革。这种新保守主义具有民主与现代化的导向性,因而与传统的保守主义不同。 评论: 讲到新权威主义,就不能不讲到一位历史学家萧功秦,他最重要的观点是,未来中国政治将会发生很大变化,但并不会是一场革命。他认为现代化和最终的民主化在相当一个时期内必须依靠政府的“看得见的手”。 —— Joseph Fewsmith,《亚洲观察》 萧功秦认为,变革过程会使旧的游戏规则瓦解,而新的游戏规则却一时无法建立,这种脱序状态,是改革的最大敌人。因此,中国需要一种新的过渡性的游戏规则,需要一种新的开放性的权威主义,这种新权威体制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中国的自由与民主,但他认为,这需要等待相当长的时间。 —— Steven Mufson,《华盛顿邮报》 萧功秦批评指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倡导者们相信,只要抛弃了专制制度,中国就能实现世上最先进的代议民主政治,他认为这种乐观主义观点是“浪漫主义”的,不切现实的,相反,他更赞同梁启超与严复在二十世纪初那种似乎更为悲观低调的观点,即中国尚没有为成熟的民主做好必要的准备,因而中国现代化初期还需要“强人”权威的督导,另一方面,萧又认为,中国的这种“浪漫主义”,对于促进国民公共意识的现代化,以及对于防止“强人”滑向传统专制权威主义泥潭上去,仍然有其积极的正面意义。 —— 墨子刻(Thomas A. Metzger),《太平洋风云:当代中西政治理论之争》
  • 从爵本位到官本位

    作者:阎步克

    《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的重心是讨论秦汉时的官僚等级制度。作者把官阶研究的对象,定义为“官职的分等分类”和“官员的分等分类”两点;基于“品位一职位”视角,提出了“品位结构”概念,用以观察各种位阶的组合、搭配和链接样式;对品秩的构成要素、品位结构变迁的主要线索、官阶研究的各个层面,进行了建构性的阐述。在此基础上,《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对早期帝国品位结构的变迁,提出了一个“爵本位”,“爵一秩体制”,“官本位”的变迁模式,并从分等分类角度对之进行了系统论证。书中还利用新出史料,对秦汉官阶史的若干要点进行了考证,使一些前所不详的暧昧史实,如“宦皇帝者”问题、“比秩”问题等,得以浮出水面,并做出了富有新意的解释。
  • 推背图点注评析

    作者:李连斌注编

  • 西周史

    作者:许倬云

    西周以蕞尔小国取代商崛起渭上,开八百年基业,肇华夏意识端倪,创华夏文化本体,成华夏社会基石,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这本《西周史》围绕“华夏国家”的形成这一中心议题,整合考古、文献、金文三方面的资料,经纬相维,钩玄撷要,廓清了三十年代论战中留下的疑窦。
  • 制造汉武帝

    作者:辛德勇

    本书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文中用较大篇幅对田余庆先生的名篇《论轮台诏》进行回应,否定汉武帝晚年政策转向的史学定论;二、从史源学研究和后现代史学解构的方法出发,论述司马光对汉武帝晚年政治形象的塑造,指出其所依据的史料《汉武故事》等存在严重问题,并指出《通鉴》不能作为研治秦汉史的一般史料使用。
  • 西周史

    作者:杨宽

    著名历史学家杨宽先生积半个世纪研究、历时近二十载完成的一部西周史研究领域的权威之作。系统论述了自公元前十一世纪末叶周武王克商、创建周朝,迄公元前七七一年周幽王被杀、平王东迁洛邑西周时代约280年历史,对西周的井田制度、社会结构、军事制度以及政治、文化制度等方面作了细密的考证和深刻的论述,全面、系统、准确地阐述了中国奴隶社会在西周时代从发展到衰亡的过程。
  • 从平城到洛阳

    作者:逯耀东

    讨论近代以前的中国历史,边疆民族与汉民族以长城为基线所发生的冲突与调和,对彼此的历史与文化所形成的激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永嘉风暴中,拓跋氏部族最后进入长城,收拾黄河流域边疆民族破坏的残局,建立起较长期的统治政权,接纳东汉以来渗入长城的其他边疆民族。然后以此为基础,和汉民族作一次彻底的融合而孕育了新的血统与新的文化因子,成为后来隋唐帝国建国的基础。 逯耀东教授以拓跋魏进入长城建立的首都平城,与孝文帝迁都后的洛阳为基点,讨论与分析拓跋魏进入长城后近一个世纪文化变迁的历程,对两种异质文化交融所形成的“文化边际”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见解精辟,体系自成。 本书以拓跋魏进入长城建立的首都平城及孝文帝迁都后的洛阳为基点,讨论拓跋魏进入长城后近一个世纪文化变迁的历程,对两种异质文化交融所形成的“文化边际”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魏晋处于汉唐之间,是一个解构与重组的时代,儒家思想失去其原有的权威地位,经学笼罩下的学术纷纷脱离经学的羁绊而走向独立。
  • 走出中世纪二集

    作者:朱维铮

    作为蜚声中外的一流学者,朱维铮教授以其扎实深厚的学术功底、敏锐多元的探索视野和妙语连珠的流畅文字,在从历史本身说明历史理念的基础上,通过系统连贯的发掘探讨和发人深省的研究思辨,对中国及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走出中世纪的过程,作出了独到地阐述,从而充分显示其不仅把握中国历史昨天、前天的学术修养,更体现其关怀人类社会今天、明天的人文精神。 目录 序 走出中世纪 ——从晚明到晚清的历史断想(续) “君子梦”:晚清的“白改革”思潮 清末的现代化思潮 ——夜读小札 清学史:学者与思想家 在晚清思想界的黄宗羲 一、寂寞“待访”二百年 二、清末鼓动反君主专制的经典 三、推崇《明夷待访录》的角度 四、章太炎由“非孙”而“非黄” 梁启超和清学史 清学史的经典性名著 梁启超与“五四事件” “迷梦的政治活动” 映现危机意识的“心影” 徘徊于治学与问政之间 并非治清学史的第一人 章太炎和梁启超,兼及刘师培 非天才的天才论述 自己给自己作盖棺之论 胡适《自传》的一则附注 难讲的“原儒”公案 关于钱穆研究 钱穆的文化关怀 民国学术史的过渡人物 新儒家呢,还是史学家? 略说钱著《近三百年学术史》 钱穆与章太炎、梁启超 附记:也说“国学大师”之类 令人将信将疑的回忆录 ——评《银元时代生活史》记章太炎 似已忘却的回忆录 《积微翁回忆录》 杨树达上告杨荣国 杨树达私记陈寅恪 叙史的小小尾声 索解晚清的民间报人 ——廖梅著《汪康年:从民权论到文化保守主义》小引 杨度的《杨氏史例》 百年来的韩愈 《伯夷颂》颂错了? 曾国藩与韩愈行情 严复《辟韩》及其反弹 韩愈在“五四”前后 韩愈和民国“训政” 陈寅恪《论韩愈》前后 俞平伯与陈寅恪 陈寅恪在劫难逃 韩愈成了“尊儒反法”的反面教员 对韩愈“一分为二为宜” 顺便说到《拘幽操》 基督教与近代文化 引言 国际贸易与文化交流 耶稣会士向往中国 基督教在华梅开三度 十八世纪的相反记录 马礼逊与太平天国运动 从“教难”到“教案” “传教宽容条款” 利玛窦的后继者们 在华的自由派传教士 “宗教只是幻想的太阳” 剪影与参照 晚清上海租界的宗教文化 历史展现的特定文化形态 光怪陆离的宗教现象 新旧基督教 两个租界的“自治” 新教各差会的“学术传教” 仍待深究的课题 过去的“风流世纪” ——关于十八世纪的中国与欧洲 龚橙与火烧圆明园 ——以讹传讹的一则史例 附录: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现代大学的中国先驱 ——《马相伯传略》弁言 《壶里春秋》小引 “五四”:从历史本身说明历史 我看经学与经学史 ——《中国经学史十讲》小引 关于清代汉学 一、三类“汉学” 二、名目的确立 三、名实问题 四、形态问题 五、文化比较 晚清学术的非传统化进程 读《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 家谱和年谱 “国学”岂是“君学”? 从儒学史说到新儒学 关于马一浮的“国学” ——答《大师》编导王韧先生 一、介绍马一浮的“价值” 二、关于马一浮拒任北大文科学长 三、马一浮与中西文化 四、马一浮为何强调“直接孔孟” 五、马一浮与复性学院 我的书架没有秘密 ——答《南方周末》编者刘小磊先生 跋
  • 讲述中国历史(上下卷)

    作者:魏斐德

    《讲述中国历史(上下)》的价值不言自明。它的诞生,是世界各地学者、翻译人才、出版等各界人士共同艰苦卓绝努力的成果。治学为人,先生均被视为楷模。多有学人屡用大写的“人”来概括先生的一生。在治学上,先生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他对中国历史的兴趣与投入,激情洋溢且经久不衰。我曾问他“你一生致力中国历史研究,要是真有来世,那时你会选什么事业?”他想了想,说:“中国历史。”“还是中国历史,没见过你这样要迷两辈子中国历史的!”他憨厚地笑了笑,点点头,然后用中文敦厚地说:“对,我太喜欢中国历史了。在我眼里,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我庆幸自己有这份缘。”
  • 中国的兵

    作者:雷海宗

    本书的主体部分是雷海宗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中国的兵》和《无兵的文化》。有关中国兵制的研究已经很多,但雷海宗从侧面发力,探讨中国文化中的兵的精神,也就是武德的历史及其丧失,其间牵出中国文化中很多值得注意的特点。60多年后的今天,读来仍发人深省。 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 ——梁启超 回忆清华和联大的岁月,我最受益于雷师的是他的想法之大,了解传统中国文化消极面之深。当时我对国史知识不足,但已能体会出雷师深的背后有血有泪,因为只有真正爱国的史家才不吝列陈传统文化中的种种弱点,以试求解答何以会造成千年以上的积弱局面,何以堂堂华夏世界竟会屡度部分地或全部地被蛮族所征服,近代更受西方及日本欺凌。 ——何炳棣
  • 古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

    作者:劳榦

    本书是劳榦先生的论文集,共收录作者中英文论文46篇,内容涉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思想、社会、地理与边疆、历法、考古与文字、文学、典籍等诸多领域。书后附劳榦教授著作目录。劳榦先生作为一代史学名家,其主要学术观点和治学体验尽收其中。
  • 中国文化思想史九种

    作者:吕思勉

    收录九种: 《医籍知津》 《群经概要》 《经子解题》 《中国文化史六讲》 《理学纲要》 《先秦学术概论》 《大同释义》 《中国社会变迁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十讲》
  • Emperor of China

    作者:Jonathan D. Spence

    A remarkable re-creation of the life of K'ang-hsi, emperor of the Manchu dynasty from 1661-1772, assembled from documents that survived his reign.
  • 中国文明史(上下)

    作者:启良

    《中国文明史(套装上下册)》主要内容:这是一部观点新颖、立意深远、创新颇多的中国通史读本。文笔流畅,绝无枯燥晦涩之感。写中国古代历史,不再以“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分期,而是将五千年文明分为远古、上古、中古、近古四个时段,而且这四个时段之间的分界亦背于常理。对中国历史的理解,理论之源既不在以往学界所奉行的“经济决定论”,也不是韦伯的“意识决定论”,而是二者兼而有之。不是以中国论中国,而是将一部中国历史放在人类历史的大背景中予以考察,故而观察更深刻,见解更独到。 《中国文明史(套装上下册)》自问世以来,在国内外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特别是大中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被多所大学列为人文图书必读经典。
  • 传统与中国人

    作者:刘再复//林岗

    “重估价值”是“五四运动”最为重要的思想遗产,当年的文化先驱们站在传统的外面,反思、重新评价传统,对传统抱有激烈的批评,“反传统”是其标签,而今视之,孰是?孰非?又孰解? 全书在深邃而又犀利的批判理性精神的指引下,沿着“五四运动”新思潮的体系深入,系统而全面地梳理传统与中国人的国民性问题,重新审视古典传统中的礼治秩序、主奴根性、道德意识、天朝心态等等,意在从中探讨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最核心的问题:文化的深层的价值观念的转变。全书于繁复的史料中洞幽发微,于看似荒谬中条分缕析,常于看似不经意处有令人拍手叫绝之创见,启人深思与回味。
  • 中国的思想与制度

    作者:(美)费正清 编

    本书由费正清主编,由美国远东协会中罔思想文化研究会召集十几位汉学专家分别撰述而成。由于各位作者都是各自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使本书成为一部在当时富有创见且影响深远的著作。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国家的权力运用和思想流派之间的联系。笫二部分探讨的是在中国传统社会秩序中思想所扮演的角包,尤其是那些影响官僚阶级的思想,这些论文的覆盖面很广,诸如:研究诸子百家的思想渊源;界定关键术语;描述、评价一些思想观念的发展历程;讨论价值观念的沿革;记述学术取向的变迁;分析外来观点在中国的发展,等等。这是一 部影响美国几代汉学家和公众对古中国的研究和阅读取向的专著,被誉为西方对中国文化与制度进行比较研究的代表作。
  • 王阳明全集

    作者:(明)王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