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思想史

  • 吴稚晖全集

    作者:吴稚晖

    《吴稚晖全集(套装共14册)》内容简介:吴稚晖在从事社会政治活动的同时,也积极投身于文化事业,在语音、文字、哲学、教育、书法诸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一生著述颇丰,有《吴稚晖先生全集》18册在台湾出版。 我社新版仍如原版作繁体竖排版,在原版的基础上对其体例加以调整,分为14卷,具体为:1.哲理与文教;2.科学与工艺;3.国音与文字学;4.国是与党务;5.日记、书信、笔记;6.杂著。主要内容如下: 《哲理与文教》 共2卷,是吴稚晖哲学思想和文化教育理念的阐发。其中有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反思,也有对西方哲学的认识和体悟。涉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内容则更为丰富,具体到教育教学规律和教育管理制度等诸多方面。 《科学与工艺》 共1卷,内容包括对科学之于人类的意义、工业生产之于经济发展的意义等的阐述,以及倡导青年学习科学,呼吁政府发展工业等,是吴稚晖的科学思想和经济思想的反映。 《国音与文字学》 共2卷,是对汉语语音与文字学的研究性著作。内容包括对汉字起源和发展的研究,对汉语语音的特点、语音的沿革以及语音统一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具体方案等问题的研究。 《国是与党务》 共3卷,内容是吴稚晖不同历史时期对时政和国民党内部事务发表的看法和提出的主张,诸如甲午战争、君主立宪、列强侵略、无政府主义、学生运动、抗日救国、国共两党关系等等。 《日记、书信、笔记》 共4卷,是吴稚晖不同历史时期记述个人生活的日记、与友人往来书信以及读书和游历时所做笔记的汇总,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充分反映了吴稚晖的生活、思想和情感。 《杂著》 共2卷,内容丰富,文体多样,有随笔、杂文、诗歌、公文、序跋、题词、挽联、研究论文等等,是吴稚晖思想和情感世界的全面反映,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 五经异义疏证 驳五经异义疏证

    作者:[清]陈寿祺,[清]皮锡瑞 著,王丰先

  • 易学史丛论

    作者:潘雨廷

    《易学史丛论》作者为当代著名易学家。早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教育系,后师从周善培、唐文治、熊十力、马一浮、杨践形、薛学潜等研究中西学术,专心致志于学问数十载,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在海内外有相当的影响。
  • 中国经学史讲义

    作者:周予同

    目录 中国经学史研究五十年 上编 导论 第一章 研究经学史的目的与方法 第二章 经学史参考书目举要 第三章 经的定义 第四章 经的范围及领域 第五章 经学的学派 第六章 经学史的分期 中编 经学史诸专题 第一章 孔子与墨子 第二章 孟子与荀子 第三章 董仲舒与刘歆 第四章 东汉经学 第五章 玄学与儒学 第六章 汉学与宋学 第七章 清学 第八章 康有为与章太炎 下编 经典研究 第一章 《易》学 第二章 《书》学与《诗》学 第三章 “三礼”学与《春秋》学 第四章 《论语》学与《孟子》学 第五章 “四书”学 第六章《孝经》学与《尔雅》学 附录 怎样研究经学
  • 儒学与近代中国

    作者:庄士敦 (Johnston.R.F.)

    《儒学与近代中国》对儒家的孝道、师牛关系、祖先崇拜以及儒学是否为宗教等问题发表厂看法,展示了一个西方人的儒学观在阐释儒学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庄士敦从关怀世界精神文明发展前景的高度着眼,对儒学特质、现代价值进行了深入探讨,试图找出一条世界精神文明之出路,从中西跨文化交流的视角看,长久以来吸引中外文化学者的一个重要命题是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究竟出于什么心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会达到什么高度、庄士敦作为“东学西渐”的实践者,其向西方受众传播儒学是中国文化向外传播、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无疑为我们理解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文本。
  • 德礼之间

    作者:郑开

    围绕着“德”,透过“德礼之间”的角度与视野,追溯并阐明了前诸子时期的思想史。 首先,本书以斩截的方式,明确了前轴心/前诸子时期思想史的主题就是“德”。其次,鉴于德礼之间的关系是某种依存关系,而礼的范畴又广泛涉及政治社会文化信仰诸方面,因此本书着重从制度与思想相互建构的角度,阐明前诸子时期的思想史。再次,本书的主要特点是论述了“德”所涉及的广泛论题,通过关键细节,从德礼之间“虚实相生”,揭示了前诸子时期“德”的涵义和意义。
  • 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

    作者:干春松

    本书从社会史和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来审视儒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角色,及其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历史命运。作者以儒家经典的经学化、孔子的圣人化、儒家的教育选举制度和政治法律制度的儒家化来界定制度化儒家的基本形态。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废除、现代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建立、新的观念体系的形成等过程的分析,揭示制度化儒家在国内社会矛盾和西方文明的全面挑战面前,如何逐步失去了对于中国社会的控制力,从而使我们对儒家的近代命运有一种更为深入的了解。此次修订,进行了重大调整,将比初版具有更大的解释空间。
  • 清代学问的门径

    作者:汪学群

    本书收入近代著名学者章太炎、梁启超、罗振玉、王国维、刘师培、傅斯年、钱穆、胡适、邓实、顾颉刚10人评述清代学术的文章共30篇。从清代学术与宋明理学的关系、清代的学术精神与治学方法、清代学术的分期与流派、清儒代表人物等四个角度选目,反映了清代学术发展的外在环境、内在理路以及学术思想的独特性,同时编者撰写长篇导言,逐一评点所选文章,列举要点,条理观念,极有参考价值。
  • 三礼研究入门

    作者:彭林

    蒙葛兆光先生不弃,邀我为复旦大学出版社《研究生·学术入门手册》丛书撰作《三礼研究入门》,以为各地爱好礼学的青年才俊提供自学之参考,其意深切我的初衷。然而笔者学识浅薄,不孚重任,踟蹰延宕者数年,无以仰报,真所谓受人之托,而不能终人之事,有负葛先生雅望,每念及于此,惶悚无似。今年春夏,笔者客座于日本京都大学,杂事全无,多有余暇,乃决心毕其功于一役。然而虽黾勉从事,依然难以如意,交稿在即,惴惴不安。倘有大雅君子与读者诸君多多垂教,则幸甚幸甚!
  • 戴震文集

    作者:戴震,赵玉新点校

    研究历史需要把观点和材料结合起来。恩格斯说过:“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贯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确,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 要占有史料,就必须辨别它的真伪,查明它的年代,弄清它的涵义,也就是必须重视考据工作。在大量占有经过批判的审查过的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才能搞清楚历史事实的真象及其内部联系,得出恰当的结论。 清代干喜时斯与起的考据学派,在古代文化典籍的整理方面,在文字、音韵、训诂、考证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戴震是著名的反程朱理学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 经学抉原

    作者:蒙文通

    重編前言(蒙默) 孔氏古文說 經學導言 與陳斠玄(中凡)論內學書 與胡樸安論三體石經書 議蜀學 與章行嚴(士釗)諭疏經纂史書 經學抉原 井研廖季平師與近代今文學 廖季平先生與清代漢學 井研廖師與漢代今古文學 周秦民族與思想 儒家政治思想之發展 儒墨合流與《尸子》 儒家法夏法殷羲 廖季平先生傅 《儒學五論》題辭 諭經學遺稿三篇 孔子和今文學 治經雜語 對《辭海》徵求意見稿經學條目所提意見
  • 经纬成文

    作者:徐兴无

    本书为南京大学文学院徐兴无教授十多年来的论文结集,共十二篇,内容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先秦至两汉经学文献的思想史考察;一是汉代经学的学术制度考察。总体关注了汉代经学实现了对先秦诸子的综合,又以“究天人之际”为学术目标,对身体与自然的问题有独到阐发这样的社会文化现象衍生的学术问题、制度问题。
  • 跨文化的诠释

    作者:李天纲

    本书以明末清初来华的天主教耶稣会为媒介,研究16世纪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全书围绕天主教和儒学的关系,讨论在当时学者之间发生的“基督论”、“年代学”、“儒家宗教性”和“中国礼仪之争”等问题。作者在文本研读和事实考订的基础上,采用中西比较的方法,对涉及的内容进行“跨文化诠释”。书中引用的中外文资料,很多是近年来学术界新披露的档案文献,还有不少是作者从明清史籍中查考的相关记载。作者认为:明清之际,欧洲耶稣会士和中国儒生之间有着比一般估计的“天文”、“地理”、“历算”、“火炮”等器物层面更加深入的精神交往,甚而在儒家“经学”和天主教“神学”之间,展开过深入的学术探讨。用“跨文化诠释”的方法,重现、审视和判定四百年前发生的“经学与神学相遇”的历史,作者提出:中西方学者之间的初次相遇,给世界激发的是一种“人文主义”,而非“殖民主义”。
  • 秦汉之际的政治思想与皇权主义

    作者:雷戈

    本书对中国历史上的皇权主义与王权主义做了政治形态性区别,并对皇权主义在后战国时代的发生过程进行了分析,方法上采用历史、制度、实践三者相结合的技术方法,观点上提出并论证了“天高皇帝远”的命题。
  • 两汉经学的历术背景

    作者:郜積意

    《两汉经学的历术背景》讨论三卷本《京氏易传》之例。今三卷本《京氏易传》的卦序是八官卦,其内容包括二十八宿人卦、月日人卦、五行人卦等,是前汉《易》学史的重要著作。民国徐昂《京氏易传笺》及今人卢央《京房评传》等对《两汉经学的历术背景》有专门讨论,但仍有不少问题尚待修正。如在月日入卦上,《京传》以建候积算为表征。建始之例,据问而成,故《京傅》原文“建起戊寅至癸未”当误,坎卦应“建起癸未至戊子”。徐昂、卢央等皆未指出,甚至依此起例,立论有误。又因《汉书·京房传》所载京房上封事,其说合乎六日七分说,而六日七分的卦序与八官卦序不同,故进而讨论二者之间的可能联系。在历术上,提及六日七分与《太初历》的日法八十一分不同。
  • 唐代的歷史記憶

    作者:廖宜方

    本書分為上、下兩卷,分別採取思想心態與社會文化的取徑,探討歷史記憶中的時間與空間維度:久遠的歷史與晚近的歷史、遠方的歷史與近身的歷史,如何編織個人和群體的認識與認同。讓我們設想,唐代有位姓崔的士大夫,他在朝廷上遠舉堯舜治世的典範、近舉經驗見聞的前例進言立論;在同儕間,他誇耀家族、郡望與姓氏的輝煌歷史,對故鄉的史跡也瞭若指掌;當他出任地方官員,標舉漢代循吏為施政模範;當他出使江南,則拜訪各地的名勝古蹟:登臨賦詩、追憶六朝文人。本書從上述不同面相揭露唐代士人歷史記憶的面貌,最後提出歷史記憶與地理空間的問題:傳統士大夫如何克服歷史記憶與地理空間的錯位?古典文化的傳承是維繫認同的紐帶嗎?中國是一個文化想像的共同體嗎?文化認同是由政治權力建構而成?抑或文化有其自主的運作,進而導引政治的動向?
  • 思想与时代

    作者:张灏

    当代学苑。繁花似锦;大家风范,光彩照人。本丛书以独特的编纂方式,荟萃海内外华人学者研究成果的华彩乐段。或以时间为序,或按问题分类,分则独立成章,合则一气呵成。各家学业有专攻,文风呈个性,但都学融哲经文史,识贯中外古今。思如大鹏飞天,水击三千里;心如澄江秋月,不作虚妄语。创见多多,新意比比,各领风骚,自成一格。一卷在握,可含英咀华,探无穷意蕴;一套置案,如群山连绵,尽显学苑无限风光。   本书中选录的内容大部分来自作者讨论近现代文化与思想变迁的文字,特别是有关作者所谓的转型时代(1895-1925)的论述。
  • 星空与帝国

    作者:章启群

    作者以为秦汉之际之所以“大一统”观念及儒学占据国家政治思想领域的主导地位,与中国古来有之的占星学密不可分。作者试图超越现存既有的解释框架,将占星学作为关键字来重新勾勒秦汉之际的思想剧变,以求引起学界对秦汉思想、学术、政治、科学甚至历史学已有版图的重新审视。作者先后考察了中国秦汉之际的重要的文献作品,仔细梳理这些作品与占星学之间的往来共鸣,通过详实的史料证明占星学对秦汉思想影响之甚,创造性地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审视中国思想史变迁的新角度。在这个尚不成熟的研究领域,本书作者的工作可以说是开创性的,如果后来者能够继续在这条道路上审慎前行,我们未尝不能看见一场思想史领域内的研究范式的变迁。
  • 思潮

    作者:公羊

    本书以中国当代启蒙知识界自改革开放发来围绕“民主”、“民族”和“民生”这三个基本问题所经历的三次大裂变为脉络和走向,介绍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新左派”和“新自由主义”两大阵营的思想交锋。内容基本概括了九十年代中国知识界在交锋中分化的整合的趋势。文章对国内读者所关注的当前国际热点问题作出了新颖的回答,并广泛地涉及对中国革命、毛泽东时代以及对中西方历史的基本评价。尤其有趣的是,从“老左派”的淡出到“新左
  • 中国哲学如何登场?

    作者:李泽厚,刘绪源

    本书是李泽厚2010年谈话录《该中国哲学登场了?》的续篇。对上一谈话的未尽之意(如怎样用“情本体”填补海德格尔,“情本体”能否取代宗教,如何理解日常人生“与宇宙协同共在”等),也对过去学界的诸多责难(构建哲学体系缺乏论证,提纲式随笔式论述不够精确严密等),一一作出酣畅淋漓的回复。 书中多有新见发表,尤以通过中国传统,让哲学“走出语言”之思考,最显警醒独到。本次对谈站在今日时代高度,对中西方哲学、思想、思维进行了新而细的对照分析。谈话录以其特有的碰撞与激发,不仅清晰地勾勒出李泽厚一生哲学思考的轨迹,更对中国哲学能否登场世界作了深层的探讨。附录四篇关注点各有侧重,皆观点鲜明,内容扎实。 八十年代冯友兰、钱学森等学者大家与李泽厚的书简手稿、往来照片也有少量在书中首次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