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思想史

  • 启蒙之星辰

    作者:《读书》编辑部 (编)

    启蒙,来源于法语的lumière,本意就是“光亮”。三十年前,思想界上承先贤未竟事业,再开启蒙的进程。思想的风云雷电,跃然纸上;文化的古今中西,汇聚笔端。从哲学致思的趋向到社会文化的转型,都经历了理性的一一辨析。在缀满璀璨群星的中国思想天幕上,《读书》只是一颗小小的星辰,有幸躬逢其盛,却也映现出时代的明暗光晦。本书选编了《读书》杂志从1979年创刊到1994年的经典文章,如李洪林的《读书无禁区》、王蒙的《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金克木的《〈日本外交史〉读后感》、张维迎的《时代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周国平的《智慧的诞生》、倪康良的《一时与永恒》等等,这些文章不仅在当时有着重要意义,即使到今天也依然闪烁着思想的光辉。
  • 马克思的幽灵

    作者:(美) T. C. 帕特森

    《马克思的幽灵:和考古学家会话》内容主要包括:中文版序言、序、导论、第一章马克思的遗产、马克思的方法、马克思的社会历史学说、马克思的生态观、第二章V•戈登•柴尔德和公开对话、“相互漠视”与批判、柴尔德接触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社会学说、战后对柴尔德的最初回应、第三章漠视、交锋和对话(1945~1980)、规避:社会文化进化诸时代等等。
  • 法国政治思想史

    作者:郭华榕

    法国政治思想史历来丰富多采,引起世人关注。本书作者利用在国外执教与研究的数年时间收集到了几乎所有的原著,综合教学进行了长期研究,对法国政治思想进行合理的评判。书中真实地介绍绝对主义、正统主义、君主立宪主义、共和主义、山岳主义、波拿巴主义、女性主义、工团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等法国主要政治思想,力求帮助研究者与广大读者深入了解法国与欧洲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
  • 谁是马基雅维利

    作者:韩潮 主编

    “谁是马基雅维利?” 自以赛亚·柏林的名篇以来,这已然成为千人千面、聚讼不已的话题。此篇问世五十多年后,关于马基雅维利的认知仍旧在增长,例如左翼的马基雅维利阐释与共和主义的“马基雅维利时刻”。马基雅维利当然没有变,是我们自己在变。如何认识马基雅维利,好似现代人如何认识自我;又好似一把标尺,窥测我们对现代世界理解的量度。 本辑所组译文,涉猎西方古典著名思想家马基雅维利的文本研究、思想资源与思想遗产,另有两篇论文,分别重申列奥·施特劳斯式的论题“马基雅维利与基督教”,以及“马基雅维利的virtù”这个永恒的谜题。至于卷首长诗《金驴记》,系延请徐卫翔先生译出,当属所有马基雅维利著述中“最为复杂、最为矛盾、同时也是最为动人的篇章”。
  • 英国政治思想史

    作者:阎照祥

    《英国政治思想史》内容简介:很早以前,曾听一位先生讲:“在欧洲,德国人善哲学,法国人善政治,英国人善经济”。笔者颇有同感。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不就是分别来自这三国吗?而后随着专业研修深入,逐渐认识到,近现代英国人不仅以政治经济学见长,哲学不输他国,且在政治思想领域卓有成就。近年常,论及的所谓欧美著名政治思想家中,入围的英国思想家就有五位——洛克、休谟、伯克、斯密和密尔。若考虑到马克思恩格斯的许多著作是在英国写成的,哈耶克拥有英国国籍,不列颠政治思想在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更是稳居前列了。
  • The Conservative Mind

    作者:Russell Kirk

  • 百年卢梭

    作者:袁贺 谈火生 编

    让-雅克•卢梭无疑是对近代中国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西方政治家思想家之一,本书以“作为中国革命的象征性符号”和“作为契约论思想家”这样两种形象为线索,结合“自由与公民”、“公意”、“历史阅读的视角”等专题,收罗1914-2007年期间发表的20多篇文章。 所选文章既有晚清时期严复与章士钊的笔战,民国以来张奚若、张翰书、朱坚章这样一些著名政治学家对卢梭的精微阐释,也有王元化、朱学勤、崔之元等当代著名学者的交锋与反思,以及学界青年才俊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文章完整地再现了卢梭这位伟大的启蒙政治思想家对中国思想界的巨大影响,勾勒了中国卢梭研究的基本轨迹。本书对于政治学和中国近现代史从业人员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 Political Thought and History

    作者:J. G .A. Pocock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 a methodological inquiry Working on ideas in time Verbalizing a political act : towards a politics of speech Political ideas as historical events : political philosophers as historical actors The re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 towards the historiography of political thought The concept of a language and the métier d'historien : some considerations on practice Texts as events : reflections on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Quentin Skinner : the history of politics and the politics of history The origins of study of the past : a comparative approach Time, institutions and action : an essay on traditions and their understanding The historian as political actor in polity, society and academy The politics of history : the subaltern and the subversive The politics of historiography.
  • 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

    作者:梁涛

    《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以新出土的郭店竹简、上海博物馆藏简与《大学》、《中庸》、《礼运》、《孟子》等传世文献相结合,对思孟学派的形成、演变、发展做了细致的考察,对思孟学派的特点、内容做了概括、总结。《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对竹简《五行》、《性自命出》、《内礼》等篇做了深入的解读,对《中庸》、《大学》、《礼运》、《大戴礼记》等传世文献的成书做了细致的考察,对先秦儒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天人关系、心性论、仁内义外、仁与孝的关系等做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在此基础上,对儒学的当代价值、现实意义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构想。
  • The Crisis of Chinese Consciousness

    作者:LIN YU-SHENG

    可能书有点老,无法找到简介,请见谅,大家可以参考中译本《中国意识的危机》。
  •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作者:Merle Goldman,Leo Ou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is the only comprehensive book on modern China's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from the nineteenth to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While existing studies tend to focus on individual Chinese thinkers, this book includes all the major Chinese thinkers, as well as political figures who have influenced China's modern history. Merle Goldman and Leo Ou-fan Lee introduce this this collection of essays, drawn from the later volumes (Volumes 12, 13, 14, 15) of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The chapters, authored by eminent historians and social scientists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studies, together trace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nfucian ideas,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views and the resulting, uniquely Chinese view of the world. By linking key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s and figures to emerging political movements, they explain the profound impact of changing ideas and values on Chinese politics and revolution. Merle Goldman brings the history up to date with a new, concluding chapter on the post-Mao era and China's intellectual scene at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 What is Intellectual History?

    作者:Richard Whatmore

    What is intellectual history? Those who practice intellectual history have described themselves as eavesdroppers upon the conversations of the past, explorers of alien ideological worlds, and translators between historic societies and our own, while their critics have often derided them as narrow–mindedly studying the ideas of dead white men. Some consider the discipline to be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because it facilitate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ontemporary ideological programmes and facilitates their rational evaluation. In this engaging and refreshing introduction to the field, Richard Whatmore begins by examining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intellectual history, before dissecting its various methodological debates. He presents various alternative ways in which we should think about intellectual history, as well as presenting his own very clear definition of the field. Drawing on a wide range of historical examples, Whatmore shows how ideas – philosophical, political, religious, scientific, artistic – originated in their historical context and how they were both shaped by, and helped to shape, the societies in which they originated. He ends by casting a critical eye over the current state of intellectual history, and a brief discussion of how it might develop in the future.
  • 心术与治道

    作者:洪涛

    本书论题,涉及战国末世和西汉时期的思想。我以为在此期间形成的思想对于中国思想史非常重要,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深刻影响了此后两千年的政治生活。但是,长期以来,这一时期的思想的复杂性似乎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在此,我只想通过某一些特定视角作一点努力,以期有助于对这一复杂性的全面理解。本书集中讨论一前一后两个人物:一个是生活于战国末世的荀子,另一个是生活于西汉中期的司马迁。荀子身前不算得志,其思想在西汉却盛极一时;司马迁于逆境中完成了《史记》,目的为承继古代王官之学。可以说,前者开来,后者继往。由荀子,或许可见“古”如何变出“今”;由司马迁,或许可见“今”如何持守“古”。而在对“孔子诛少正卯”这一故事的记载上,两人发生了重合。他们的合与分,颇能使我们窥见于这一定型期思想中的内在张力。
  • 俄国社会思想史(第一卷)

    作者:普列汉诺夫

    本书作者普列汉诺夫是俄国著名的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活动家、卓越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本书三卷本是他晚年所写的专著,他在书中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出发,详细论述了俄国的社会思想是如何由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所决定,如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   我馆历来重视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幸赖著译界鼎力襄助,三十年来印行不下三百余种。我们确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书籍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又利于文化积累。为此,我们从1981年至2000年先后分九辑印行了名著三百六十余种。现继续编印第十辑。到2004年底出版至四百种。今后在积累单本著作的基础上仍将陆续以名著版印行。由于采用原纸型,译文末能重新校订,体例也不完全统一,凡是原来译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其旧,个别序跋予以订正或删除。读书界完全懂得要用正确的分析态度去研读这些著作,汲取其对我有用的精华,剔除其不合时宜的糟粕,这一点也无需我们多说。希望海内外读书界、著译界给我们批评、建议,帮助我们把这套丛书出好
  • 俄国社会思想史(第三卷)

    作者:普列汉诺夫

    俄国社会思想史(第三卷),ISBN:9787100022194,作者:(俄)戈·瓦·普列汉诺夫(Г.В.Плеханов)著;孙静工译
  • 中國政治思想史

    作者:薩孟武

    這本書在大陸有翻印版本,繁體竪排,內部髮行,我曾經在大學的圖書館里看到過。這本書与目前大陸學者的政治思想史相比,我覺得態度上比較中肯,不是上來就是懷著批評的態度,讀起來也舒服一點。而且,由于作者的國學功底,對各傢的思想非常熟悉,在叙述時,不似當今大陸學者把每人思想硬切開幾塊而沒有連貫性,讀起來一氣呵成,每人的思想脈絡十分清晰。 現摘錄作者在叙述王船山的民族思想時的一段話于下,本人覺得十分貼近本書的態度,也可令今人以自省:“船山的民族思想雖近于偏激,吾所以述之不厭其詳者,概有感于今人唯洋是視,數典忘祖,竟謂中華文化無一可取,沐猴而冠,洋未學成,華已消滅,可嘆亦可憐矣。”
  • 儒家革命精神源流考

    作者:刘小枫

    本书系“三联评论”丛书之一。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儒家革命精神源流考。全书理论丰富、观点新颖、语言通俗、分析精辟、材料翔实。本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现代学术主流意识形态和学术思想。相信广大读者能从中获益。
  • 禅让、世袭及革命

    作者:许景昭

    本书稿尝试以诸子百家的视域作切入点,结合政局发展、政治制度、社会变迁及学术传播等不同方面来分析春秋战国至西汉中期的君权传承思想之形成、发展及实践过程,并展现有关思想在社会与政治运作过程中的复杂性,从而探讨汉代以后的君权传承模式是怎样被塑造定型的。
  • 重思胡适

    作者:任剑涛 主编

    胡适是启动中国现代转轨的一代思想重镇。他的思想贡献是多方面的。以其社会影响而言,他对新文化运动、尤其是新文学运动的影响,既广泛深刻、又持续久远;以其对政治转型的作用而言,胡适是以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载入史册的。前者,似乎可以说是完全竟功,今天中国的文化形态已经转进到现代的结构;后者,就其所期待的政制建构来讲,言之成功,则远未可期。但胡适所指示的方向,绝对是正确无误的。在古今中西的强烈碰撞中,胡适为转型中国刻画的蓝图,究竟是不是可以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变成现实,自然是一个历史过程才能显示答案的问题。 1962年,胡适去世。本书是在胡适去世那年出生的几位学人茶聚的基础上形成的论文。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胡适思想的再认知”,包括高全喜、许章润、单世联、陈明和任剑涛5篇论文,下编“胡适话题的再探究”,包括欧阳哲生、燕继荣、陈志武和胡传胜4篇论文。正文后附录“胡适思想的当代考察——纪念胡适逝世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实录”。
  • 共和主义、自由与商业社会:1649-1776

    作者:[美] 戴维·伍顿

    本书收录了在世界范围内对共和主义思想研究的最为著名的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且登载空间上涉及很多国家,如英国革命时期的共和主义,古典共和主义,日内瓦的共和主义(在世界上瑞士最为典型),荷兰的共和主义(这是近代世界上第一个共和国),苏格兰启蒙运动中的共和主义思想,美国的共和主义等。在共和主义研究中,其关键性主题就是自由、美德和商业社会,而本书则是对此讨论的最好最为集中的书。本书的作者大卫。伍顿为世界一流的思想史家,主攻自由主义思想和共和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