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科学史

  • 技术与发明

    作者:江晓原

    《我们的国家:技术与发明》内容包括:科学与技术、发明与发明权之争、并非每种发明都造福人类、评价发明的标准随时代而异、允许“无用”的奇情异想、“四大发明”的定型版本、“批”派、“挺”派、“新四大发明”选项等。
  • 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

    作者:刘青峰

    本书初版于1983年,是20世纪80年代轰动知识界的“走向未来丛书”之一种。作者采用中西对比的视角,探讨了近代科学技术结构发展的历程、机制和社会背景,进而剖析了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的技术和社会结构原因。站在今天来看,本书最大的特点仍然在于,它是一本极其讲求整体的研究方法、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的科学史论著作。相较当下学术研究趋于微观、趋于专深的学理特点,本书以纵横捭阖的宏观把握,仍不失当年的新鲜气息;而它关照社会热点和注重科学普及的人文关怀,比之某些故作高深的庙堂之论,今天读来更是让人倍感亲切。 再版序言 导言:科学往何处去? 第一章 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机制的探求:循环加速 1.1 两组曲线:对中西科学技术史的一种宏观描述 1.2 对加速发展现象的整体分析 1.3 从蛙腿到无线电 1.4 实验—理论—实验的循环 1.5 技术—科学—技术的循环 1.6 水排+风箱=蒸汽机吗? 1.7 条件组合的复杂性:对结构的需求 第二章 近代科学技术结构 2.1 也从“苹果为什么往下掉”谈起 2.2 构造性自然观 2.3 循环加速机制对科不实验结构的要求:受控实验系统 2.4 X射线和N射线的启示 2.5 古代技术:被束缚的普罗米修斯 2.6 打破古代技术封闭性的社会条件:开放性经济结构的确立 2.7 科学对技术的解放:开放性技术体系 2.8 近代科学技术的结构和求实的创造精神 第三章 科学结构的起源 3.1 一棵倒长的树 3.2 原始科学结构:从地球为什么是圆的谈起 3.3 欧几里得几何学的方法和体系 3.4 种子怎样成长:示范作用 3.5 两个同时在世的古代天文学家:张衡与托勒密 3.6 示范作用的极限:古希腊科学的衰落 3.7 示范作用在古代社会中所遇到的三大障碍 第四章 近代科学技术的成长 4.1 光明来自东方:科学属于全人类 4.2 宗教与科学厅特的关系 4.3 拉学革命 时期示范作用的扩张 ……
  • 科学精英

    作者:《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 主编

    精彩纷呈的科学家传记 视角独特的科学史研究 【编辑推荐】 全面地对科学家的精神气质和杰出科学成就进行研究,并将其深入浅出地表述出来,让更多的公众对科学家的精神世界得以了解,这是一种重要的学术研究和公众服务工作。 在编者的引领下,我们会走入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时代和人生,感受 到他们在求解斯芬克斯之谜的路途上的艰难和欣喜,品尝一场心灵和思想的盛宴。虽然科学家的工作和所处的社会不尽相同,但我们可以透过这些科学家曲折的经历、复杂的命运、多彩的思想,眺望到科学精神迷人的光辉。 【内容简介】 该书选稿以可读性、学术性和重要性为原则。像范岱年、戈革、董光璧、金吾伦、胡作玄、李醒民、刘钝、樊洪业、王渝生、江晓原、刘兵等知名学者都有文章入选。选题涵盖了物理学、数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学科,反映了不同学科在不同历史境遇中的发展历程。 该书选编的44篇文章,按主题分为“科学体制化的贡献者”、“丰富多彩的科学生活”、“为理解自然和自我而奋斗”、“艰难时世的跋涉”、“浮士德式的科学家”、“女性与科学世界”、“东西交汇的激荡”和“中国科学家的家国情怀”8个部分。 【推荐】 了解科学家的业绩,弘扬科学精神,播撒人文情怀。 ——白春礼(中国科学院院长) 这些文章大都由学养深厚的科学史家撰写,既有丰富扎实的史料,又有精湛独到的见识,还有晓畅动人的文采,得到了读者的喜爱,甚至影响了许多人对科研生涯的选择。在编者的引领下,我们会走进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时代和人生,感受到他们在求解斯芬克斯之谜的路途上的艰难和欣喜,品尝一场心灵和思想的盛宴。虽然科学家的工作和所处的社会不尽相同,但我们可以透过这些科学家曲折的经历、复杂的命运、多彩的思想,眺望到科学精神迷人的光辉。 ——丁仲礼(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全面地对科学家的精神气质和杰出科学成就进行研究,并将其深入浅出地表述出来,让更多的公众对科学家的精神世界得以了解,这是一种重要的学术研究和公众服务工作,对丰富学术园地,传播科学文化,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都有莫大好处。希望《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将这种好的做法继续坚持下去。 ——朱清时(中国科学院院士) 科学家的人生何以精彩纷呈?科学创造过程为何引人入胜?科学如何引领人类文明的巨变?这本书通过展示数十位科学大师的人生轨迹,为我们描绘了世界科学发展历程的无数精彩的瞬间和生动画面!感谢《自然辩证法通讯》的作者们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顿富有启迪力量的精神盛宴,值得读者们细细品味! ——梅建军(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所长) 精彩纷呈的科学家传记,视角独特的科学史研究。 ——吴国盛(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 工程师的良知

    作者:[英]梅瑞迪斯•W.思林

    本书作者是一位富有人文关怀的科学家,他在本书中本着一位工程师的良知,从人类长远发展的角度审视了工程师的工作。他一方面呼吁工程师在设计时不能只顾提高生产率,而必须兼顾社会责任和减少资源浪费,另一方面颇有远见地谈论了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正反影响,预言其产生的社会危机,还在书中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
  • 科学中的革命

    作者:科恩(美),鲁旭东等

    本书对四个世纪以来的革命这一概念进行了历史探讨和分析研究,批判地考察了现代科学存在以来的四个世纪中所发生的一些重大的科学革命。
  • 给世界的答案

    作者:[美] 斯蒂芬•温伯格(Steven W

    日升月落,电闪雷鸣,四季更迭,生老病死,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谜题,而我们对这个世界和我们自身的看法、感受,正源自我们如何认识和解释这个世界。但古代和中世纪的科学家不知道我们现在对世界已知的一切,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类似于我们的思维方法,不知道世界还有哪些未知尚待发现 ,也不知道如何去发现未知。随着文明演进,人们不断努力解开众多谜团,科学的现代规则才终于问世。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斯蒂芬•温伯格带我们回顾了挑战前人又扣人心弦的认知发展历程,足迹从古代的米利都到中世纪的巴格达和牛津,从柏拉图学院和亚历山大博物馆到沙特尔教会学校和伦敦皇家学会。温伯格富有启发性地探索了思考世界和分析世界的方法,说明了找到现代科学的目标和方法是何等的艰难,并论述了这一发现对人类认知和发展的影响。同时,温伯格还探讨了科学和各大竞争领域(宗教、技术、诗歌、数学和哲学)的历史性冲突与合作。 他将其学术资质和科学史知识结合起来,研究了一个令人着迷的问题:解释世界的努力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而我们之所以苦苦求索,执着于解释世界,因为答案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世界、自己和未来。这不懈的坚持和追求,正是“非凡的故事,是人类历史中最有趣的故事之一”。 ★ 世界级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斯蒂芬•温伯格全新力作 ★ 详述科学认知历程,从古米利都到伦敦皇家学会,从亚里士多德到托勒密、哥白尼直到牛顿 ★ 探索世界的哪些方面是可认识、可解释的,以及如何认识和解释 ★ 透析人类如何探索和理解世界万物的运转,从而领悟未来 ★ 洞悉科学与诗歌、数学、哲学、技术和宗教等思维方式之间的冲突与合作 ★ 犀利点评科学人物的成败得失及影响
  • 中华科学文明史 第一卷

    作者:李约瑟(Needham)

    《中华科学文明史(第1卷)》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 科学的历史研究

    作者:萨顿

    本书是从萨顿的著作和论文中精选出来的专题选集,大致有两方面的内容:一,萨顿有关科学史基础理论性问题的论文,涉及科学史研究的原则、科学史教学、科学史研究方法以及科学史学史等方面的内容。二,萨顿所写的几篇独具风格的科学家传记。萨顿本人对科学史研究的看法,以及他在科学史方面的治学风格,在本书中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体现。本书选取了一些能代表萨顿主要观点的文章,例如他以科学史研究的原则、对科学和传统的关系、对科学史教学的有关问题,以及对于科学史研究的基础与方法等方面的论述等,并选取了萨顿所写的4篇不同时期的人物传记,以便更全面地反映萨顿的研究风格。
  •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作者:Ernst Mayr

    由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迎来的达尔文革命证明了物理学家世界观不够完善。达尔文的进化思想迫使我们对人在生命世界中的地位采取一种现实主义观念。此外,它还促使我们在哲学思想上容纳物理学家的哲学所轻视或缺少的一些概念,诸如变异、多元论、机遇、不确定性、目的性程序、历史信息以及其他。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在生物学的各个部门、各个时期中去发现:未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提出了哪些设想去解决它们;占支配地位概念的实质,它们的演变,这些概念被修正以及新概念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最后,当时流行的概念或新产生的概念对延滞或加速当时未决问题的解决有哪些影响。这种处理方式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将能刻划出生物学中每个问题的全部生命史。 门外汉常常以科学太技术化、太数学化作藉口来为自己对科学无知辩护。我要告诉本书的未来读者,这书中几乎没有数学,专业技术性程度也不致使门外汉难于理解。生物学思想史的主要长处是,缺乏对动植物种的名称或分类学基础知识的人也能学习。
  • 什么是科学

    作者:吴国盛

    本书直面现今国人科学概念的误区,即要么把科学等同于技术,等同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工具,要么把科学看成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类智力成就。作者指出:科学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是十九世纪以后的现象,科学根源于希腊人对于自由人性的追求,因而是一种十分罕见的文化现象。现代科学起源于 希腊科学的复兴以及基督教内在的思想运动,对力量的追求、对自然的控制和征服成为现代科学的主导动机。在数理实验科学的意义上,中国古代并无科学。在博物学的意义上,中国古代有独特且强大的科学传统。
  •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观(上下册)

    作者:[美]萨顿

    本书是萨顿的重要科学史著作之一。主要讨论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们是怎样理解古代和中世纪科学的。作者分“医学”、“自然史”、“数学与天文学”三大部分来论述这一主题。然而,萨顿即使在讨论古代的科学技术时,仍然不忘记对当代和未来的观照。他认为,如果说中世纪受神学家支配,文艺复兴由人文主义者主导,那么今天就是行政官员和技术官僚掌权——今天的情况是不是比先前更好呢?今天就是发展的终点吗?我们能有一个新的开始吗?
  • 科学的历程

    作者:吴国盛

    本书将思想史与社会史熔于一炉,系统疏理了世界科学技术史,其间渗透了编史观念和科学观念的全新理解。它们在自然观、方法论上表现出各自的特色;还指出,近代自然科学亦有两种传统,一是数理实验科学传统,一是历史博物科学传统,这两种传统是西方文化中“空间性思维”与“时间性思维”方式在自然科学领域的体现。该书资料充分、内容可靠,并配有大量珍贵图片,不仅可供青年学生和一般对科学发展史感兴趣的读者欣赏,而且可供教师、科研人员、科学史家和科普工作者参考。
  • 科学思想史

    作者:林德宏

  • 实在的张力

    作者:白彤东

    《实在的张力》主要讲述了:历史上伟大的物理学成就似乎同时总与形而上学有耐人深思的杂糅。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儿、牛顿,直到爱因斯坦、玻尔和泡利。爱因斯坦和玻尔以及泡利等量子力学家之间的EPR争论不仅是20世纪科学界最重要的论战,而且还被认为超出了物理学甚至科学的边界,成了哲学层面的分歧和对抗。 但作者通过精细的文本阅读指出,对这一争论的形而上解读是有重大偏差的,他们之间的争论实际上并不涉及外在世界是否存在,或者我们能否认识外部世界等古老的哲学问题,而只是关于特定理论实体的实在性以及特定理论解释是否成立等具体问题。 通过这一梳理,我们会发现科学家对科学复杂而微妙的理解,他们感受到的在科学与哲学之间、在特定研究与普遍诉求之间的张力,这远比给他们简单地贴上“实在论者”、 “反实在论者”、“自然神论者”等标签更有趣。
  • 质的量化与运动的量化

    作者:张卜天

    如美国著名中世纪历史学家哈斯金斯所说,“中世纪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黑暗和落后,文艺复兴也没有我们认为的那么光明和突然”。中国对西方中世纪的学术研究一直很薄弱,对中世纪科学史的研究更是基本处于空白。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关于西方中世纪物理学史的专著。它基于原始文献和此前科学史家的研究成就,以问题为线索,以语境主义的眼光,比较完整而系统地讨论14世纪经院自然哲学家的运动学成果及其背景,填补了国内空白。
  • 智慧的动力

    作者:[美] 约翰·H. 立恩哈德

    每天,上百万的美国人打开收音机,收听立恩哈德教授主持的《智慧的动力》节目。本书即以立恩哈德教授的电台系列节目《智慧的动力》第一年的广播稿为基础。在本书中,立恩哈德教授把他对科学、文化、人类发明以及技术发展的反思重新梳理成章,展现了技术的变换莫测:它宛如一面镜子,一种危险,或者是某种大英雄主义的傲慢,全书洋溢着来自于细微观察的真知灼见。 发明家、数学家、工程师们以及独木舟、DC-3、胡佛大坝、二极管和缝纫机的故事烘托着本书的主题。立恩哈德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审视科学技术史,说古论今,动态地把握住了科学技术对人类历史的驾驭,同时也展示了社会环境、人类需求向来都决定着技术革新的方向。本书与其说是一部历史,还不如说是一部人类自传,因为我们的一切都已经写入了我们所制造的机器之中。
  • 牛顿研究

    作者:亚历山大·柯瓦雷

    这本牛顿研究的集子包括了作者年十几年来写的一些文章,其中每篇都论及牛顿科学思想的一个不同方面。虽然每篇文章都是分别写成的,彼此之间并无我少联系,但它们却并非仅仅是因为研究了同一个人思想的某个方面而被强行拼凑到了一起。其中心主题是,用概念分析的方法来说明基本的科学思想是怎样与同时代的主流哲学思想相联系,并且被经验控制所决定的。 《北京大学科技哲学丛书》总序 前言 第一篇 牛顿综合的意义 第二篇 牛顿科学思想中的概念与经验 第三篇 牛顿与笛卡尔 附录A 惠更斯与莱布尼茨论万有引力 附录B 引力是一种隐秘的性质吗? 附录C 重力是物质的一种本质属性吗? 附录D 虚空与广延 附录E 罗奥与克拉克论引力 附录F 哥白尼与开普勒论重力 附录G 伽桑狄论引力与重力 附录H 胡克论重力的吸引 附录I 伽桑狄和水平运动 附录J 运动状态与静止状态 附录K 笛卡尔论无限与无定限 附录L 上帝与无限 附录M 运动、空间与位置 第四篇 牛顿、伽利略与柏拉图 第五篇 一封示发表的罗伯特·胡克致伊萨克·牛顿的信 第六篇 牛顿的“哲学思考的规则” 第七篇 引力、牛顿和科茨 索引 人名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
  • 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作者:爱德文·阿瑟·伯特

    《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主要内容:关于《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的引文我想引文我想说明一下。由于我主要是在处理迄今没有翻译过来的原材料,所以我必须对如下作者的著作的翻译负责:哥白尼(除了致教皇保罗三世的信外,那封信我使用了多萝西·斯延森小姐在其《对哥白尼宇宙论的逐渐接受》中的译文);开普勒;伽利略(除了他的《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和《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和数学论证》外,在那里我引用了已指出的译文)笛卡尔,由我翻译的有关引文均取自库辛编辑人他的著作;摩尔的《形而上学手册》;巴罗;牛顿,由我翻译的有关引文均取自霍斯利编辑的他的著作。
  • 雅各布·克莱因思想史文集

    作者:雅各布·克莱因

    本书是雅各布·克莱因去世后整理出版的一本文集,原名为《雅各布·克莱因演讲与论文集》(Jacob Klein Lectures and Essays)。该书最能体现他全面的思想,充分反映了克莱因广博的学识以及对根本问题的深刻洞察和把握,其独树一帜的研究思路和风格非常值得广大哲学和科学史研究者借鉴。书中近一半的内容与科学史有关,大都结合希腊数学及其形而上学背景,彻底回溯近代自然数学化观念发生的必要条件——古代数学的符号化以及整个近代形而上学体系发生的革命性转变。
  • 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导论

    作者:(澳)约翰·A·舒斯特

    本书是为非专业的读者和大学生们编写的一本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导论性质的著作。面对科学的叙事与理解的二难问题,本书的新意在于采取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穿插进行的方式,清晰地解读了欧洲近代科学革命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哲学一直到牛顿科学体系建立的思想进程,论证了科学革命其实是自然哲学的转变:第一篇破除了科学史对于“事实”的误解;第二篇论述了亚里士多德与哥白尼之争在于自然哲学的根本不同;第三篇批判了科学方法之谜;第四篇详细解读了第谷、开普勒和伽利略在维护哥白尼学说中的不同路径;第五篇对库恩的科学革命观进行了合理重建;第六篇分析了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联;第七篇表达了作者试图整合内史论和外史论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