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科学史

  • 天文学简史

    作者:(法) G.伏古勒尔

    《天文学简史》将引领您循着前人的足迹,一步步深入宇宙,摘取星辰。浩翰无穷的星空,辽远神秘的宇宙,让人类世世代代为之神往。这一切,让天文学成为可能。天文学在科学发展史上居于领先地位,因为它的一切,宇宙的一切,都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我们对于人类自身怎样掌握宇宙规律以及它们在哲学上所产生的影响,都应该具备一般的认识。
  • 化学简史

    作者:(英) J.R.柏廷顿

    《化学简史》作者以传记方式分16章叙述了从古埃及时期到20世纪30年代化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内容丰富,取材翔实,从古老的炼金术到19世纪的化合价理论,再到20世纪的元素周期律及原子结构,均有所涵盖。《化学简史》脉络清晰,观点客观、公正,目的在于为化学史提供一个简明而权威的综述,以利于读者对化学史产生整体的印象。
  • 中国科学技术史(建筑卷)

    作者:傅熹年

    《中国科学技术史:建筑卷》系统论述了中国古代的建筑发展史。作者广泛收集实物材料和文献史料,互相印证,力求把论断建立在实物与文献结合的基础上。各时代的内容大体按规划、建筑、结构、材料、施工等分类梳理,探索其发展脉络。
  • 科学的社会史

    作者:古川安

    《科学的社会史(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由古川安所著,描述了文艺复兴以来,科学在欧洲社会中的成长、变革和发展。围绕着近代科学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作者在深入阐释其社会历史动因的同时,对于科学本身的组织化,体制化和职业化的进程,也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在总体上把握科学社会史发展脉络的同时,作者还考察了科学在欧美不同国家中的发展。这种比较研究的视角,无疑有益于帮助人们去更好地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思想和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书是一部极富启发性的科学社会史通史性著作,全书侧重于科学技术同社会进步之间的互动关系,分别从英国皇家学会到法国科学院,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到德国研究型大学,18世纪的科学启蒙、产业革命到19世纪科学体制化和职业化的展开过程,进行了详略有当的论述,描绘了自文艺复兴以来科学技术在西方社会发展的历史画卷。 本书通俗易懂,适合科学技术史、sts及科技政策研究者和学生参阅,也适合对科学社会史感兴趣的大众读者阅读。
  • 玻恩-爱因斯坦书信集 (1916-1955)

    作者:[德] 玻恩 (xBorn.M.),[美

    本书为马克斯·玻恩和海德维希·玻恩同爱因斯坦在1916—1955年间来往书信集的新版,由伊雷妮·玻恩译成英文,海森伯作序,罗素撰写前言,古斯塔夫·玻恩、布赫瓦尔德和索恩提供了新的资料。 爱因斯坦和玻恩都是物理学的伟人,也是真挚的朋友。他们的通信时间跨度达40年,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在书信中,他们就量子论进行争论,赞赏贝多芬的超凡的小提琴和钢琴二重奏(当他们相聚时一起演奏),也谈他们的家庭琐事。同样重要的是,这两位伟人都同情欧洲犹太人的悲惨命运,并讨论了他们在当代动乱的政治中应该起什么样的作用。 《玻恩—爱因斯坦书信集》在1971年首次由麦克米伦出版社出版,它具有历史的魅力。在世界庆祝相对论诞生100年之际,它仍然是热门话题:科学家继续在为量子物理学而奋斗,他们在战时的作用,以及公众的误解。照罗素的话来说:“他们两人都很卓越和谦虚,而且无所畏惧地说出他们认为该说的话。在一个平庸和道德沦丧的时代,他们的生命闪现出一种强烈的美。这些已多少从他们的书信中反映出来,世界将因为这本书信集的出版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 世界的重新创造

    作者:[荷] H· 弗洛里斯· 科恩 H. F

    本书是面向普通读者的关于科学革命的最新研究著作。它打破了学界关于“17世纪科学革命”的流行叙事方式,以宽广的视野对不同文明的自然认识作了深入而系统的比较。作者将最新的科学史研究成果融会贯通,极具原创性地把科学革命归结为六种截然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革命性转变,从而解释了近代科学为何最终产生于欧洲而非古希腊、中国或伊斯兰世界,更别具慧眼地关注了近代科学为何能在欧洲持续下去这一新问题。本书语言生动流畅,内容引人入胜,一经出版即获由荷兰科学研究组织颁发的2008年科学传播最佳著作奖——尤里卡图书奖(EurekaBoekenprijs)。
  • 世界图景的机械化

    作者:[荷] E.J. 戴克斯特霍伊斯

    《世界图景的机械化》是一部享誉世界的经典科学史名著,曾获得1952年荷兰国家文学奖霍夫特奖。它以机械论观念的产生和对自然的数学描述为主线,深入细致地探讨了从古希腊到牛顿两千多年的科学思想发展,鞭辟入里地分析了使经典物理科学得以产生的各种思想脉络和源流。它从毕达哥拉斯学派开始,经过希腊自然哲学的主要阶段、古代的科学遗产、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科学,最后考察了一直到牛顿的经典科学。全书分为五个部分:I 古代的遗产,II 中世纪的科学,III 经典科学的黎明,IV 经典科学的演进,V 结语。书中大部分内容都不为国内学界所熟知。它尤其重视原始文本的阅读和复杂概念的厘清,不回避任何繁难之处,这在同类著作中实属罕见。本书语言清晰凝练,切中问题要害,值得再三研读,对于科学史和哲学史研究者极有价值,任何对思想和历史感兴趣的人都可以从中受益。
  • 继承与叛逆

    作者:陈方正

    《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套装共2册)》从感受西方科学的冲击和超越“李约瑟问题”说起,论述了西方科学的起源、发展与蜕变,分析了其与传统、哲学、宗教、时代背景的关系。书中还讨论了中国与西方科学发展的分野,总结了现代科学出现于西方的基本原齲。作者从四五百种古今文献中钩玄提要,运用简明流畅的历史叙事方法,使全书达到了深入浅出、举重若轻的境界。
  • On Their Own Terms

    作者:Benjamin A. Elman

  • 科学史十论

    作者:席泽宗

    本书所收各篇,均系作者在长期的中国科学史研究中最具心得的代表力作。经过精心的选辑编排,首先从科学史和现代科学及历史科学之间的关系开始论述,从而引发出有关中国科学传统回顾和未来展望的话题;分析精到,立论宏富。而有关中国古代天文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社会功能及其在当代天文学中的应用等系列论述,更是极具启发的研究示例。最后以竺可桢、钱临照两位前辈学者在科学史研究领域的贡献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40年(1957-1997)、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20年(1980-2000)的历史,对中国科学史研究在20世纪的发展进程,作了全面的总结。
  • 近代科学的建构

    作者:韦斯特福尔 (Westfall)

    本书作者以17世纪翔实的科学史料为依据,遵循那个时代各门科学的代表人物的思想脉络,论述了在机械论哲学的影响下,各门科学在17世纪的发展概况。 第一章以开普勒和伽利略为主线,阐述了牛顿之前天上的动力学与地上的力学发展过程。第二章探索了从吉尔伯特、笛卡尔到伽桑狄机械论哲学自身的形成及其特点,指出了机械论哲学对17世纪各门科学的深刻影响。第三章论述了气压计及光学理论的发展。第四章描述了机械论哲学使得化学进入科学范围的过程。第五章论述了17世纪的生物学在机械论哲学影响下突飞猛进的发展。科学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事业的组织。第六章分析科学社团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第七章介绍了17世纪对碰撞与圆圆运动的研究,分析了两个主题对17世纪力学科学的影响。第八章以牛顿动力学为主线,分析牛顿伽利略所代表的数学描述传统与笛卡尔所代表的机械论哲学传统相统一,并确立了现代科学发展的整个框架,完成了17世纪的科学革命。
  • 宗教与现代科学的兴起

    作者:霍伊卡

    宗教与现代科学的兴起,ISBN:9787220045189,作者:(荷)R·霍伊卡(R.Hooykaas)著;丘仲辉等译
  •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作者:陈久金,杨怡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内容包括:独特的天文坐标系统、精密的天文仪器、持续的恒星观测、奇异天象的观测、天文与占星等。本丛书的前身有110个专题,涉及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由商务印书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现由编委会对类目重新加以调整,确定了考古、史地、思想、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经济、文艺、体育十个门类,共100个专题,由商务印书馆独家出版。每个专题也由原先的五万多字扩大为八万字左右,内容更为丰富,叙述较前详备。
  • 新物理学的诞生

    作者:(美) 科恩

    《新物理学的诞生》是一部经典的科学史著作。它从地球运动的假设所引起的物理学问题出发,讲述了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等人在创立新物理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作出的贡献,揭示了物理科学的整体性,从一个侧面讨论了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新物理学的诞生》是作者为非科学领域的大学生所写的著作,旨在改进物理教学。曾被译为十几种文字,內容通俗易懂,适合大中学生以及所有对科学史有兴趣的读者阅读。 点击链接进入英文版: The Birth of a New Physics
  • 时间的故事

    作者:克里斯滕•利平科特,翁贝托•艾柯,贡布里

    人民日报、人民网"2010年度最有影响力10本书之一 新闻出版总署2010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书之一 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与英国国立海事博物馆在新千年来临之际举办了一场盛况空前、别具一格的展览,名为“时间的故事”。这场展览得到全球数百家博物馆、美术馆及包括英国女王在内的个人藏家的鼎力支持。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台长克里斯滕•利平科特女士邀请各领域顶尖学者参与盛事,并策划了这本主题图文书。每位学者撰写一篇相关领域以时间为主题的文章,配以相关展品图片及解说,经过精心编排,汇成一部集科学、哲学、天文学、医学、艺术、宗教、历史等多学科跨文化的大成之作。 《时间的故事》一书绝无仅有。它多学科、跨文化地探讨了地球上从文明之初到第三个千年伊始关于时间的方方面面。凭借世界各地杰出作者的原创之作,它探究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并反思全世界各种文化对待时间的方式。全书搜罗了400多幅彩图以表现著名的器物和画面,从古代埃及和巴比伦的历法以及提香的寓意画到萨尔瓦多•达利笔下扭曲的时钟以及哈勃望远镜最近拍摄的深空照片。 《时间的故事》分为五个主要部分: 时间的创造:分析不同的创世神话以深层揭示各种文化关于时间结构的想象。 时间的度量:人类不断寻求,以发现记录、划分和度量时间流驶的方式。 时间的表现:东西方各个时代的艺术家如何表现时间。 时间的体验:我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如何体验时间,从老化过程到音乐感受、从入定和梦境到讲述未来。 时间的终结:关于时间终结和永恒的种种观念,包括各种关于死后生活和宇宙终结的世界性信仰。 谁若想要涉足这一最为常见但却神秘的主题,《时间的故事》将为他提供极具启发和教益的引导。本书的出版配合了在格林威治国立海事博物馆王后之屋举办的一个主题展览,以及皇家天文台的新千年庆祝活动。皇家天文台是格林威治标准时间和本初子午线之家,是新千年开始之处。祝您长命百岁!
  • 从哥白尼到牛顿

    作者:吴以义

    在吴以义编著的《从哥白尼到牛顿--日心学说的确立》中,作者凭借其扎实的科学史功底,广泛征集史料,旁征博引,系统地阐述了从哥白尼开始到牛顿近两百年间日心学说的发展史。作者围绕这一学说的提出,学术界的讨论和接受,其间所发生的问题,困难的克服等问题,详细描述这一人类认识史上重要事件的来龙去脉,并深入讨论这一事件所提供的认识论、哲学和历史的教益。本书作为一部严谨的学术专著,对于科学史研究而言,具有重要价值和重大意义。本书可读性较强。尤其是对自然科学如何从哲学中分离、现代科学如何走上自己的道路等的论述,读来让人有酣畅淋漓之感。尤为可贵的是,书中引用的大量原始资料,其中绝大部分至今尚未为中国学术界知晓。
  • 微积分概念发展史

    作者:卡尔·B·波耶

    微积分和数学分析是人类智力的伟大成就之一,其地位介于自然和人文科学之间,成为高等教育成果硕然的中介。不幸的是,有时候教师采用机械的方法教授微积分,不能展现其作为生动智力斗争的成果所具有的魅力。这种延续了2 500多年的智力斗争的历史,深深扎根于人类奋斗的许多方面,并且,只要人们像了解大自然那样去努力认识自己,它就还会继续发展下去。教师、学生和学者若想真正理解数学的力量和表现,就必须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这一领域发展至今的现状,以广阔的视野看待数学。 本书以时间为顺序,通过对古希腊乃至更久远时期、中世纪和1 7世纪关于微积分学构想的描述,剖析了一些阻碍微积学发展进程的哲学与宗教观点,叙述了积分和微分两方面的发展,以及牛顿和莱布尼茨的伟大贡献,和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最严格的牛顿一莱布尼茨公式。
  • 爱因斯坦在中国

    作者:胡大年

    中国人为什么能在1917年至1920年代中期,迅速地、不费力地、而且实际上无争议地吸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在这部引入入胜的著作中,胡大年为我们提供了优雅而有说服力的答案。本书的另一项贡献是,胡以多层次的专业知识,为许多中国物理学家作了生动的小传,从而使其研究人性化。“文革”期间的主要意识形态鼓吹者们强行否定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企图,为一个精彩的故事提供了严酷而又扣人心弦的结局。 本书由作者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系第一部论述中国接纳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历程的专著。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书以大量的原始文献和史料为基础,揭示了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在中国传播的曲折历程,探讨了中国吸收相对论的特点,分析了1917—1979的60余年间,中国公众表现出的对爱因斯坦和相对论几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及其转变原因。本书收录了唯一一张爱因斯坦在上海的图片。
  • 科学的灵魂

    作者:[美]兰西·佩尔斯,[美]查理士·撒士顿

    普通人都认为科学是客观地寻求真理,宗教是主观地经历美善;科学的研究领域是普及知识,而宗教的范围却是个人的感受。但在科学哲学的学术界,这种实证主义的立场已被大多数学者摒弃,而这一点还幷不为普通读者熟知。 本书详细探讨了很多科学家的信仰和哲学的立场,不单没有拦阻科学的发展,反而是孕育现代科学的沃土。在第一卷《新的科学历史》中作者阐述“宗教与科学之间的战争”的概念如何是一个现代错误的形像,科学的哲学怎样从实证主义发展到大前提改变的立场。第二卷《第一个科学革命》描述古希腊哲学与基督信仰的相互关系。第三卷《数学的振兴和衰退》论及对神创造的认识如何影响天文数学的发展和非欧几何的形成。在最后一卷《第二个科学革命》中作者继续追朔物理学上科学革命的思维,从动力宇宙到相对论和量子学奥秘,最后延至21世纪的基因革命。 目录 第一卷 新的科学历史 第一章 虚构的制度;基督信仰与科学革命 第二章 研究科学的历史和历史的科学:现今的治学方法及其知识渊源 第二卷 第一场科学革命 第三章 新的思想系统:三种科学思潮及其始末 第四章 牛顿的机械世界:神与世界的关系 第五章 生物学姗姗来迟的革命:被形而上学绑架 第三卷 数学的振兴和衰退 第六章 往时的数学;寻找被造物的构造 第七章 偶像的倒台:非欧几何与数学革命 第四卷 第二场科学革命 第八章 是否一切都是相对的?物理学的革命 第九章 量子力学的奥秘:理解新物理学 第十章 基因的化学密码:历史论战的解决 注释
  • 真实地带:十大科学争论

    作者:(美)哈尔・赫尔曼

    长期以来,人们过分理想化地将科学当成了远离失败的伟大历程。几乎所有的教科书都按照学科的逻辑联系来设计框架和组织材料,这使那些没有机会了解科学理论、科学思想萌芽与成长艰辛历程的学生,在课本的教导下成了盲目崇拜的牺牲品。《真实地带――十大科学争论》一书正是希望纠正人们对科学的这种一孔之见。该书收录了17-20世纪科学史上有影响的十大科学论战,以浅显明晰、引人入胜的语言,向读者生动地再现了科学发展的真实历史,有助于正确认识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