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城市

  • 無法統馭的城市?: 秩序/失序

    作者:Pile, Steve,Brook, C

    《認識城市》(Understanding Cities)系列是英國著名的高等推廣教育機構「開放大學」(Open University)所籌劃一系列以新角度觀照當代全球化概念下城市的叢書。「開放大學」規劃的叢書向以策畫嚴謹、編寫活潑聞名,體察讀者需求,以充足多樣的經驗事例、圖表、活動和重要文章選讀,勾勒特定領域的重要概念和研究議題,並能與日常生活體驗連結。 《認識城市》嘗試以新的角度觀照城市。為了充分地認識當代的城市,作者群主張運用地理學的想像理解城市是如何造就出來的,一方面要放在延展到城市以外的社會關係脈絡裡;另一方面,則要安置於城市內部社會關係的交錯中。這些論點的開展,將會顯示城市無法以單一地理及唯一歷史觀點來思考,因而也不會只有一種未來。相反地,城市的特徵在於開放性:向新的機會開放,也向新的人際互動開放。這套系列叢書將會逐漸揭露出,城市無可避免的開放性所呈顯的困難與弔詭之處,因為各種歷史與地理都在這裡交會重疊。那麼,很顯然地,如果大家要學會在這個逐漸都市化的世界裡生活,就必須了解這些議題。 《無法統馭的城市?:秩序/失序》(Unruly Cities?: Order/Disorder)是《認識城市》(Understanding Cities)系列叢書的第三冊,延伸了第一冊《城市世界》(City Worlds)與第二冊《騷動的城市:移動/定著》(Unsettling Cities: Movement/Settlement)的討論。本書旨在探討城市裡分化的空間如何產生,都市空間的分化不僅涉及了差異的形式,也牽涉這些差異如何被生產、維持、減弱、挑戰與轉變。本書一一重訪理論家的經典著作,這些人都曾試圖拆解與詮釋城市的秩序與失序。 對秩序的呼籲,以及失序重要性的宣稱,都源自於都市空間的分化──無論這牽涉的是人群在街上的安全,或是都市生活的活力與創造力,還是惡意地將某群人與其他人隔離開來。介入都市空間以產生特定效果的嘗試是模糊曖昧的,無論好壞,沒有可以輕易或確切預測的社會後果,但這並不意味我們對此社會後果毫無置喙餘地。本書邀請讀者一同思索規約城市秩序的新可能性,以及思考城市的無可駕馭。
  • 中国城市的死与生

    作者:童大焕

    中国最后也是规模最大、变化最快的一次城乡大变迁和财富大洗牌,几乎每个中国人的命运都将因这场城市化浪潮而改变。 中国的很多事情往往让大多数人看不懂,一边是实际城市化率才35%,很多人在抱怨城市高房价买不起房,另一边却出现大量的房屋过剩,甚至于出现几乎整座新城空置的空城、鬼城现象。 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城市规划对于人口规模预判不准确,甚至根本无视“人聚财才聚、先有人后有城”的城市发 展规律,从政府到开发商,迷信政府力量,却不知道不符合城市和社会自身发展规律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规律无情的惩罚。
  • 城市迷宫

    作者:张穗华

  • 成都调查

    作者:约翰·奈斯比特 多丽丝·奈斯比特

    《成都调查》的核心思想是定义和解析“成都创新铁三角”,即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主要从产权改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层民主——尊重个人权利三个方面来阐述。产权改革:奈斯比特认为,不进行产权改革,一切都是妄谈。创新土地流转模式,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成都市把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作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措施,有序地组织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推进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点,成都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并形成了自己成熟的操作经验。 基层民主:奈斯比特认为,西方世界对于中国政治局面的描绘都是从西方角度出发的,而且大部分都已经过时。他们所关注的大多是中国的弱点与问题,徒增人们对中国的质疑,无法更好地了解中国。而事实是中国正在形成与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相吻合的民主制度。这一点成都做得很好。
  • 图解城市设计

    作者:金广君

    本书以城市形体环境的建设过程为线索,力求把城市的设计、开发与管理联系起来,也是对城市设计的认识与理解。 图解是设计创作的重要方法,是最有效的设计表达和设计交流的媒介之一。图的表达内容十分丰富,并给人以思考和想象的余地,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从设计角度来说,城市设计是一种创造,因此,采用图解的形式更能适合城市设计的学科和读者。 城市设计尚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而且包容着广袤的领域。本书仅搭构了一个不尽完善的框架,许多问题尚待充实和完善。
  • 人性化的城市

    作者:[丹麦] 扬·盖尔

    城市——如同书一样——是能够被读懂的。扬·盖尔深谙并熟知其中的语汇。街道、步行路、广场和公园都是城市的语法;它们提供这样的结构,不仅能使城市充满活力而且能使城市鼓励和容纳多样性的活动,从安静的、冥想的一直到嘈杂的、忙碌的。 扬·盖尔对公共空间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有着惊人的洞察,对这两者之间相互纠结的关系有着令人惊叹的理解。他对城市空间形态学及其运用的探究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目前无人能及。任何人读了这本书,都会获得有价值的洞见。
  • The Cultures of Cities

    作者:Sharon Zukin

    How do cities use culture today? Building on the experience of New York as a "culture capital" Sharon Zukin shows how three notions of culture - as ethnicity, aesthetic, and marketing tool - are reshaping urban places and conflicts over revitalization. She rejects the idea that cities have either a singular urban culture or many different subcultures to argue that cultures are constantly negotiated in the city's central spaces - the streets, parks, shops, museums, and restaurants - which are the great public spaces of modernity. While cultural gentrification may contribute to making our cities both safer and more civilised places to live, it has its darker side. Beneath the perceptions of "civility" and "security" nurtured by cultural strategies, Zukin shows an aggressive private-sector bid for control of public space, a relentless drive for expansion by art museums and other non-profit cultural institutions, and an increasing redesign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for the purposes of social control. Tying these developments to a new "symbolic economy" based on tourism, media and entertainment, Zukin traces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and popular expression, and between elite visions of the arts and more democratic representations. Going beyond the immigrants, artists, street peddlers, and security guards who are the key figures in the symbolic economy, Zukin asks: Who really occupies the central spaces of cities? And whose culture is imposed as public culture? Combining cultural critique, interviews, autobiography and ethnography, The Culture of Cities is a compelling account of the public spaces of modernity as they are transformed into new, more troubling landscapes.
  • 现代性和大都市

    作者:[英] 彼得·布鲁克

    本书赋予读者众多的乐趣和享受,其中之一是:它用崭新的、生机勃勃的方式探询了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同时在整个20世纪广阔的历史和地理空间里延伸“现代派”这一概念。彼得·布鲁克的著作属于现代主义研究新兴的学术成果。对现代主义的重新思考正在持续进行,《现代性和大都市》应该是其中一部至关重要的著作,因为它无论在规模、风格、思路的清晰和观点的论证方面都令人叹服;本书对我们所理解的现代主义也提出了许多挑战。在对现代主义的研究成果中,这部著作甚为敏锐、深刻;对于当代围绕城市、社区和现代性的讨论来说,它也不愧为一个挑战,因此,这部著作值得拥有广大的读者群。 那些构成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和电影文本的故事,它们如何阐释城市不断变化的物质形态、主体经验和社会经验,这是大家感兴趣的话题。作者用来自文学和电影文本来探究这些现代文本带有的这种创造性的特征,以什么方式带有着这些特征,这些本文是如何促进“更多现代主义”和“更多现代性”之间“更深层次的”对话的?《现代性和大都市》给您一一呈现!
  • 城市造反: 全球游擊的十一個案例

    作者:侯志仁

    環境設計研究協會(EDRA)2012年最佳書籍獎Places Book Award (本書內附WALKNG TOUR免費活動卷) 挑戰公共∕私有、開發∕永續、中央∕邊陲、城市∕鄉村…的界線 北京.柏林.京都.洛杉磯.香港.西雅圖… 農耕城市X夜市經濟X閒置空間利用X藝術造鎮X文化保存X社會正義 怎樣才是好城市?誰來定義好城市? 從突尼西亞到埃及,從占領華爾街到占領土耳其的廣場,從北半球的香港到南半球巴西,城市造反事件如野火燎原般席捲全球。這股從城市點燃的人民之火向我們指引了前方的道路。我們想問的是,人民的力量如何參與新公共空間的建立,又如何打破權力者與既得利益者的城市想望?在新一波的公民行動中,對城市空間的改造如何能夠帶給社會關係、政治過程和文化認同新的解答? 《城市造反》從世界各地,收錄了十一個特色各異的社區營造實例,試圖提出更兼容並蓄的非典型都市規劃術。透過各地的城市造反實錄,瞭解當地民眾與專業者,在面對僵化的都市建設時,所從事的抵抗、反制與自力救濟,更重要的是重新營造一個更多元、開放的城市。 既然人類許諾生活在一起,演化出「城市」這樣的人群形態,我們便應讓城市不僅僅是空間上的地理單位,還能名符其實,展現眾人群居的意義和價值,不論是對環境的尊重、對鄰人的共享、對民主的追求…… 「造反」不是一種態度,不為反對而反對,「反」是改變,是可能性,是指引的方向,由邊緣改造中央的具體行動,人民的行動足以「反過來造就」更有機、更正義、更有活力的都市。
  • 信息化城市

    作者:曼纽尔·卡斯泰尔

    《信息化城市》是卡斯泰尔的代表作之一,1989年首出精装本,引起极大反响。1991年改出平装本,其后又分别于1992年至1999年6次修订重印。作者关于信息化发展模 式和网络化社会研究,被公认为代表了当代信息社会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该书成为了解和研究信息经济及其影响力的必读书,作者本人也被誉为“90年代的贝尔”。
  • 城市研究手册

    作者:诺南·帕迪森 编

    《城市研究手册》主要内容简介:全球的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中,城市决定着我们的经济的空间结构和社会生活的体验。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是经济增长得以持续的最主要的中介,也是政治控制得以为继的最主要的场所。《城市研究手册》提供了有关城市结构和城市变迁的全景式评价综述,同时汇集了让我们得以理解城市的结构、发展和变迁的研究理论精髓。《城市研究手册》定义并分析了如下关键问题:·什么是城市·作为环境的城市·公民之城市·城市经济·有组织的政体一一城市·后现代城市中的权力和政策话语·转型中的城市《城市研究手册》将吸引从学者、研究者到政策制定者的广泛的读者群。由于包含不同学科对于城市研究的理论上的和经验上的分析,因此对于城市研究、城镇规划、社会文化地理和公共管理等领域的研究者和专家来说,《城市研究手册》是一个独特且不可或缺的资源。
  • 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

    作者:David Harvey

  • Social Space and Governance in Urban China

    作者:David Bray

    Review "[A] meticulously crafted piece of research....highly stimulating and important..." -- The China Journal, January 2006 Review "Bray makes his case quite admirably. The argument is tightly woven. The framework is consistently applied. The conclusions are illuminating."—H-Net Reviews “[A] meticulously crafted piece of research....a highly stimulating and important book....It is a fine example of 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 science theories with China studies...”—The China Journal “...this book is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literature, a leading example of scholarship on governmentality, and one that should inspire scholars to conduct further studies of the danwei and related institutions with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in urban China.”—The China Review
  • 规划世界城市

    作者:[英]纽曼 索恩利

    近几十年来世界上的主要城市都经历了转型。而无论在伦敦、东京还是上海,城市中心、高楼大厦和滨水区的发展看起来都很相似,《规划世界城市(全球化与城市政治)》作者彼得·纽曼和安迪·索恩利挑战那种认为领先的世界城市都朝一个方向发展的观点。事实上,世界上的不同城市,对经济全球化的回应是非常多元的。在一些城市,全球化得到了热情的拥抱,而在另外一些城市,全球化被节制、控制,甚至是抵制。 在《规划世界城市(全球化与城市政治)》这部关于城市规划及其全球、区域背景的重要而全新的比较文献中,两位作者详尽地考察了传统上被视为“世界城市”的伦敦、纽约和东京,也介绍了欧洲、美洲和亚洲一系列其他的重要城市。 全球化为城市政治与政策带来了挑战。纽曼和索恩利认为规划关系重大。战略规划阐释了全球化的动力,推广了城市角色独特的愿景。当然,战略规划也需要回应公民的利益。在管理全球\地方的交互作用,设置经济发展和日益增加的生活质量、环境和社会的议程时,战略规划是关键的政策工具。刘晔负责全书的校对和统稿。
  • 现代城市更新与社会空间变迁

    作者:林拓

    《现代城市更新与社会空间变迁:住宅、生态、治理》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阐述了城市更新在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的变迁过程。《现代城市更新与社会空间变迁:住宅、生态、治理》分五编,第一编为内城区开发及其空间重组;第二编为社会构成变动及其空间转换;第三编为城市环境变迁及其空间优化;第四编为大都市治理及其空间演变;第五编为国外城市更新巡礼。分别从不同的维度阐释了城市更新对社会空间的影响。《现代城市更新与社会空间变迁:住宅、生态、治理》对于现代化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和谐社会的建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Great American City

    作者:Robert J. Sampson

    For over fifty years numerous public intellectuals and social theorists have insisted that community is dead. Some would have us believe that we act solely as individuals choosing our own fates regardless of our surroundings, while other theories place us at the mercy of global forces beyond our control. These two perspectives dominate contemporary views of society, but by rejecting the importance of place they are both deeply flawed. Based on one of the most ambitious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social science, "Great American City" argues that communities still matter because life is decisively shaped by where you live. To demonstrate the powerfully enduring impact of place, Robert J. Sampson presents here the fruits of over a decade's research in Chicago combined with his own unique personal observations about life in the city, from Cabrini Green to Trump Tower, and Millennium Park to the Robert Taylor Homes. He discovers that neighborhoods influence a remarkably wide variety of social phenomena, including crime, health, civic engagement, home foreclosures, teen births, altruism, leadership networks, and immigration. Even national crises cannot weaken the power of place, Sampson finds, as he analyzes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Great Recession and its aftermath, bringing his magisterial study up to the fall of 2010. Following in the influential tradition of the Chicago School of urban studies but updated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Great American City" is at once a landmark research project, a commanding argument for a new theory of social life, and the story of an iconic city.
  • The Urban Code of China

    作者:Dieter Hassenpflug

    When reading the Chinese city, which this book sets out to do, it is not the well-known cities such as Beijing, Shanghai, and Xi an that are in the focus of attention, but rather the essentially Chinese of the Chinese city, those characteristics or attributes that are more or less shared by all Chinese cities. The spotlight is on their spatial grammar, their syntax, in short: their code. Only by deciphering their common traits a view to the underlying structure of Chinese cities is opened, and we can begin to reasonably evaluate and classify the diversity of impressions. Deciphering the code of the Chinese city also enables the author to read new Chinese towns designed by Western architects. Thus, readers are provided with valuable insight on China s booming urbaniza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 后大都市

    作者:索亚

    当我们进入新千年时,都市研究领域在城市研究的学术法则和主题的多样性上从未像现在这样显得如此旺盛丰富,有如此多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如此地与我们时代的主要政治经济事件相结合,以及在理论和方法论上如此地动荡。现在可能是研究城市最好的时期,也是最坏的时期,因为有如此多的新东西和新挑战要应对,同时,就如何在实践上和理论上把握新的都市世界,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存在着不一致。读《后大都市:城市和区域的批判性研究》吧!
  • 巴黎,现代性之都

    作者:David Harvey 大衛.哈維

    巴黎一直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城市,迄今魅力不減反增,但它卻是在「第二帝國」時期,才翻身成為我們今日所知的現代性樣板。在一八四八到一八七一年兩次失敗的革命之間,巴黎經歷了一場驚人的轉變,俗稱「巴黎大改造」。奧斯曼男爵,傳奇的巴黎首長,一手打造巴黎的外觀,以今日巴黎四處可見的林蔭大道,取代了昔日的中世紀地圖,巴黎才變成今日如夢如幻的巴黎。這段期間也興起了以高級金融為主體的新資本主義形式,以及現代的大眾消費文化。城市外貌及社會景觀的遽變,帶來嶄新的現代主義文化,同時也脅迫巴黎沿著階級的界線斷裂,結果是一八七一年巴黎公社的興起,以及隨後的血腥鎮壓。  巴黎為何成為巴黎?哈維的全景式觀照與戲劇式的敘述,使得閱讀本書一直充滿著張力。本書與卡爾.休斯克《世紀末的維也納》,允為研究現代都市興起的兩大歷史傑作。 作者簡介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   世界知名的批判性知識分子。他有十本作品,包括《後現代性的狀況》(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社會正義與城市》(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資本的空間》(Spaces of Capital)、《資本的限制》(The Limits to Capital)與《新帝國主義》(The New Imperialism)。之前多年任教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與牛津大學,現任教於紐約市立大學研究中心(CUNY Graduate Center)與倫敦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譯者簡介 黃煜文  1974年生,台灣大學歷史學碩士,現為專職譯者,譯著甚豐。  重要譯作有《論歷史》、《世紀末的維也納》、《肉體與石頭》、《孩子的歷史》(以上為麥田出版);《錯的是我們,不是我:家暴的動力關係》、《懲罰與現代社會》、《你的權利從哪裡來?》(以上為商周出版)。
  • 阅读城市

    作者:孙逊,杨剑龙主编

    城市的诞生也就意味着城市史/城市史学的诞生,城市史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不仅研究城市的起源、发展与未来,研究城市本身的历史与文化,研究城市设施、居民生活与礼俗的变迁,而且还要研究那些有关城市的理论,比如要研究城市社会学、城市人类学等学科的发展历程及其经验教训。从宏观上看,我们可以把研究城市的理论分为功能理论和规范理论两大类。总的来说,功能理论涉及城市是如何运作,粗略等同于我们通常所指的“城市理论”;规范理论涉及什么是城市,因此,可被称为关于城市的理论。 目录 都市文化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 大都市和精神生活 大都市和格奥尔格.西美尔的精神生活:论一种不相容的历史 公共空间与生活诗学——30年代的市民社会与市民小说摭谈 城市史学 古代城市:从普斯特尔.德.古郎日到马克斯·韦伯及其他 计量方法与新城市史学 美国历史学家与城市化研究 作为近期历史学一个范例的美国都市史学 美国历史中的城市 城市与社会 聚落形态与城市起源研究 希腊化时代君主、城市及联盟 前工业城市 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 世界都市化的起源和发展 奥斯曼帝国城市行会结构与作用初探 社交俱乐部的价值 艺术中的都市文化 形式即观念——《城市表情》 “烧耗子”的绘画:表皮的事件和生命煎熬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