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秦汉史

  • 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作者:姚大力

    有关司马迁的历史资料其实很少。要想了解司马迁,最好的办法是用心去阅读他的《报任安书》和《史记》;要想真正享受蕴含在《史记》里的古朴雄伟以及它无法言传的美,只有自己从“耳食之人”变成原始文本的阅读者。
  • 器物图像与汉代信仰

    作者:练春海

    本书通过对汉代的器物,如熏炉、钱树、树灯、阳遂、铜镜、玉璧、武器、铜鼎等及其图像的讨论,带领读者从图像的背后了解汉代人们的信仰的根源。通过对这些细节的穷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那些文献失载的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的深层内涵。
  • 汉代外交体制研究(全两册)

    作者:黎虎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验收结果为优秀。本书所谓“交聘”包括各个国家、民族或其它政治实体之间的交往三个层次,即中国中央王朝与外国、边族或其它政治实体的和平友好交往,与其对立面——战争共同构成国家对外部关系的两手。汉代形成并确立起一整套“交聘”体制,成为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日后诸王朝所取法,这种体制在其后的帝制时代延续演变,直至清末民初,社会变革之际方为传入之近代欧美政治制度所取代。“交聘”为中国历史不断从分裂走向统一,为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为东亚和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乃至为东亚和世界诸国的发展与国际体系形成起了积极作用。“交聘”作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的重要一环,其丰富深刻的历史内涵,对于今天仍有一定的影响和借鉴意义。而迄今为止尚无一部全面、系统论述汉代交聘体制的著作,本书弥补了这一不足。本书在学术界首次构建了汉代“交聘”体制研究框架,而这与历史上汉代的相关制度又相契合,是理论与实际的统一,通过全面、系统的论述,对汉代的交聘情形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或突破。
  • 兩漢社会生活概述

    作者:謝國楨

    以汉画像石刻等形象史料,具体而微地展示了汉朝人如何生活,是研究古代民俗和秦汉史的必读书。
  • 新五德理论与两汉政治

    作者:杨权

    “尧后火德”是流行于两汉时期的一个复合政治文化命题。它包含两个原本各自独立的命题:一个是“汉家尧后”,意思是汉朝天子是古圣王尧的后裔;另一个是“汉为火德”,意思是汉朝在五德运序中的属德是火。这个命题对两汉的政治、文化、学术、文化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颇具研究价值。 《新五德终始说与两汉的政治文化》是学术性很强的研究专著,迄今为止,学术界尚未有以“尧后火德说”为专门对象的研究专著或论文发表,但自清末和民国以来,曾有一些著名学者,如康有为、顾颉刚、钱穆、杨向奎等人,直接或间接地触及过这个问题。本书即是在充分借鉴、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考辨是非,将前人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本书出版前,曾被安作璋、姜伯勤、蔡鸿生等著名学者审阅,获得了较高评价,被认为有“很强的创新意义”、“发前人所未发”、“取得了突破性创新”、“具有正本溯源的意义”,且达到了此一问题研究的前沿水平。
  • 漢唐史論集

    作者:傅樂成

    汉唐史论集,ISBN:9789570813821,作者:傅乐成著
  • 秦汉简牍文书分类辑解

    作者:李均明

    《秦汉简牍文书分类辑解》起源甚早,历经漫长的发展过程,使用过不同的载体。以竹木简牍为载体的文书形式即《秦汉简牍文书分类辑解》所谓“简牍文书”。迄今已出土的近三十万枚简牍,大致可分为简牍典籍与简牍文书两大类,而后者所占比例更大。简牍文书历经由简而繁及删繁就简的过程,秦汉时期达其巅峰,至纸张大量普及后,简牍文书的形式趋向衰落,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简牍文书服务于当时人们的社会活动,尤其对行政行为有指导作用,故有“文书行政”的说法。由于简牍文书在不同的行政行为乃至不同的行政过程中的作用不同,故其形式亦有区别,因此我们便可依据其不同的形式特征将之分成若干大类,每一大类中又分成若干小类,以便于人们驾驭掌握,发挥其应有的史料价值。 《秦汉简牍文书分类辑解》乃以秦汉简牍为研究对象,归纳其分类规律:初步将迄今所见秦汉简牍分为书檄、律令、簿籍、录课、符券、检楬六大类。每一大类下又按二至三个层次划分小类。每一文种的命名乃以其自身已见称谓为主,未见称谓者才根据其性质及特点另起名。每一类文书皆挑选尽可能多的完整或较完整的简文为例,以揭示其基本格式及规律。每一段落前或后都有必要的说明或考证,对于事关某一大类基本规律的论述则附于其后,如书檄类所附“书檄类的体式特征”、簿籍类所附“簿籍与题示、合计、钩校”、“簿籍与会计”。
  • 天下一家

    作者:邢义田

    《天下一家:皇帝、官僚与社会》简介:秦汉以皇帝为核心的官僚体制如何出现?又如何运作?和世界其它古代文明相较,这套体制以及背后的价值观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政治和文化经验中的一大特色。过往学者每每从春秋战国这“天地间一大变局”的角度出发,强调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思想各方面的剧变。注意变化,有时不免会忽略了其中的不变,或变化不是那么剧烈的部分。这些部分有的反而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中更根本的“底色”。《天下一家》和《治国安邦》两本著作主要关注的就是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社会特质和统治体制之间?关系、官僚人才的来源与训练、官僚体制运作的特色和官僚士人的价值观。 过去一个世纪,中国史学研究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以时代、课题,或以材料区分,有所谓的断代史、专史,又有出土文献学、简帛学、敦煌学等等;中国史和外国史更是楚河汉界,互不相通的两大营垒。这样的专业分工造成研究上“囿于一隅”的现象,课题和视野都为之割裂、窄化和浅化。作者在长期对秦汉史进行研究的同时,也致力学习秦汉的简帛和图像资料,除了步武前辈,也试图探究新的课题,利用新的方法或工具,摸索新的可能。《地不爱宝》和《画为心声》?要收录的就是这两方面的论文。
  • 汉代诸侯王墓研究

    作者:刘尊志

    本书对两汉诸侯王墓的墓葬分布,合葬形式与相对位置,墓葬形制与陪葬品,墓外建筑及相关问题,汉代诸侯王墓体现的丧葬制度及其特征等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对以往学界研究相对薄弱的东汉诸侯王墓,通过对考古与文献等资料的研究,全面分析了其基本内容、丧葬制度及特征、发展演变与衰落过程等,为多方位、更全面地认识汉代诸侯王墓葬制度及其发展演变原因与相关社会内容等提供了重要参考,对其作用、地位等亦有较为深度的理解。
  • 西汉会要

    作者:徐天麟 编

    《西汉会要》为政书体史籍。宋徐天麟撰。共70卷。作者开槽元年(1205)进士,历任抚州、临安府教授,主管礼部、兵部架阁等。内容主要是依照王溥《唐会要》的体例,选取《汉书》中典章制度,以类相从,分帝系、礼,兵、舆服、学校、运历、祥异、职官、选举、民政、食货、兵、刑法、方域、蕃夷等十五门。每门之下又分若干事,共367事。因检索比较方便,长城研究中涉及西汉各典章制度内容时,町参考此书。其不足是取材仅限于《汉书》,兼及《史记》。有清武英殿本、《国学基本丛书》本,1955年中华书局据此版重印,197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校点本。
  • 谶纬文献与汉代文化构建

    作者:徐兴无

    众所周知,谶纬文献从中古以后就屡遭帝王禁止,学界皆认为隋炀帝的禁绝最为惨烈。但唐代《五经正义》、《文选注》、《汉书》、《后汉书》的注解中,引用诸纬名目俱全。加之流播日本、朝鲜的纬书名目大体完整。因此,导致谶纬思想消亡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宋儒在学理上的清除与打击,此后,诸多官私书目中谶纬的名目残缺、分类不明。尽管后世学者努力辑佚,并肯定谶纬有补史、考地、测天、考文、徵礼、博物诸作用,但谶纬已成了博物馆化的知识碎片,存在于类书与注解之中。谶纬在古代被当作经学的赘疣,在现代学术中被看成神学经学,仅其中的自然知识和宇宙思想的碎片被稍加肯定,对谶纬的研究也多停留在文献考订与思想概述的范围内。该成果从战国秦汉间文化与政治大转型这一历史背景出发,动态地描述谶纬文献与思想的历史形态,力图恢复它的真实面貌。让学界从另一个角度,理解秦汉文化及其对中国郡县制帝国文化的长远影响;理解汉代儒学和经学所承担的时代课题及其达到的成就;理解中国三代封建文化在郡县制帝国制度下的创造性转化;理解谶纬文献的独特价值。
  • 秦汉社会文明

    作者:余华青,林剑鸣,周天游,黄留珠

  • 治国安邦

    作者:邢义田

    《治国安邦:法制行政与军事》主要内容:秦汉以皇帝为核心的官僚体制如何出现?又如何运作?和世界其它古代文明相较,这套体制以及背后的价值观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政治和文化经验中的一大特色。过往学者每每从春秋战国这“天地间一大变局”的角度出发,强调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思想各方面的剧变。注意变化,有时不免会忽略了其中的不变,或变化不是那么剧烈的部分。这些部分有的反而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中更根本的“底色”。《天下一家》和《治国安邦》两本著作主要关注的就是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社会特质和统治体制之间?关系、官僚人才的来源与训练、官僚体制运作的特色和官僚士人的价值观。
  • 地不爱宝

    作者:邢义田

    本书是台湾中研院院士邢义田先生的论文集之一。共收录作者相关论文二十二篇。
  • 汉书新证

    作者:陈直

    《汉书新证》系陈直先生著作集《摹庐丛著》之一种,是《史记新证》的姊妹篇,也是奠定陈先生学术地位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汉书》历代研习者甚众,为之做过注解的不下数百家,在这一领域已少有剩义,要取得突破非常不易。陈先生另辟蹊径,广泛运用出土资料,如居延敦煌简牍、碑刻、汉铜器、漆器、陶器以及封泥、玺印、货币等。全书的考订条目达两千多条,其中百分之八十取证于出土资料。新材料的运用使许多千古聚讼的问题得有定谳,为秦汉史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
  •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三卷--上古秦汉)

    作者:刘俊文 编

    本册为上古秦汉卷,收入论文19篇,其中先秦部分8篇,汉代部分11篇,内容涉及财政、经济、社会、阶级、官制、人物等。
  • 輻輳與秩序

    作者:黎明釗

    本書的研究重點是漢代地方權力集中到中央的過程,以及國家權力如何滲透至基層社會的每一個領域;目的在探討漢代國家的政治控制力──兩漢四百多年,如何維繫大帝國的運作,在於國家控制力量的強弱。作者選擇由地方豪族大姓、社會精英士大夫輻輳至中央架構之內的角度切入,以說明國家的控制。而書中討論的問題,如漢代豪族的地域分佈和社會影響、漢帝國控制地方社群和人的途徑、漢代的宗族聚居等,都是漢代歷史研究中的重要問題。 作者有意識地運用文獻及考古材料二重證據法去討論和分析問題。而本書的一大特色,是所依據的史料,有很大一批是最近數十年出土的漢代簡牘。這些材料提供了地方層次的真實訊息,突破了過往治史只依靠傳世典籍的局限
  • 秦汉史论丛

    作者:廖伯源

    本书利用传世文献与简牍文书互证,对秦汉制度史、政治史与文化史的有关问题展开研究。
  • 游侠与汉代社会

    作者:彭卫

    汉王朝是中国第二个君主专制王朝,基于秦的高压统治也是为了更有效地维持政权,高祖刘邦分封同宗到各地为王,中国某种程度上再次恢复到东周时代的分封制。正因如此,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促使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而光焰万丈的群体的出现,这就是游侠。任侠之风兴于战国,盛于秦汉,此时,宗教势力尚微,儒家地位不稳,中国人的血性的光芒和豪迈的风格展露无遗,后世的盛唐亦不能超越。这一时期正是游侠大放异彩的时期,纵观两汉,有史记载的种种游侠达到数百位之多。汉代游侠发展和演变的轨迹,也正显示了帝制早期中国政治和社会的变迁。
  • 秦史

    作者:王蘧常

    作者为近人王蘧常(1900年 - 1989年),始作于1926年,经历50年,由家人协助从诸书中收集有关秦代的史料。据作者自序,此书己重撰3次,初稿于战祸中被毁或遗失,二稿为红卫兵所撕毁,三稿则因作者年事己高,且妻子病逝,己无心力撰写完毕。死后由其子及学生整理完成。 本书共有6纪4表8考35列传共53卷,外加上1篇自序,其中纪传及1表己完成,而3表5考阙,2考未完,1考残缺,1自序佚。本书所引用的史料相当多,引用了很多后人的注解考证。 本史据凡例所述: 一、《秦史》自古无作者,窃不自揆,谬欲补正史之缺,故一循班氏断代史体制。其取史策,亦大有增删改作焉。 二、此书承父命而作。父治刑名学,曾著商、韩新传。援班书列其父彪作例,亦采直、韩两传入书中而补论焉。 三、意在无征不信,所取故籍,皆注出处。凡所引为原文者,出书与篇名;有更改者,则曰据某书某篇。 四、凡所更改原文,或正其讹讹,或易以今义今字,或便于行文。其正讹伪,多取前人说,如《史记志疑》、《读书杂志》等,为简括计,不复出书名。 五、前史多歧或误,于斯取去,不能无说。加注于下,前人无之,然《班志》《艺文》,已见滥觞。 六、凡立传,具一技之长有利于人民者,亦著之。 七、凡涉神怪或诬罔者,皆所不取。 八、凡属前史五行者类所不取,惟涉天异、地美者,则散入世纪与本纪中。 九、革命者非秦之所得而臣,故系之列传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