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秦汉史

  • 秦漢史

    作者:钱穆

    《钱穆先生全集:秦汉史(新校本)》是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命令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一九九八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这次出版,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于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的批注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
  • 睡虎地秦简所见秦代国家与社会

    作者:工藤元男

    对于睡虎地秦简的研究,过去一直集中于法制史资料的分析,鲜有涉及秦统治下的社会形态的讨论。而本书从“法和习俗”这一社会史研究视角,对睡虎地秦简所见秦律与《日书》作了全新的解读。全书以统一六国过程中秦国与楚地基层社会的关系为焦点,通过对秦简所见秦国官制和日常社会生活中行神信仰等社会面貌的探讨,勾勒了秦国统治制度从最初受到基层社会习俗严重阻碍到逐步走向一元化的复杂转变过程。这一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无疑对推进睡虎地秦简等其他出土文献资料的全面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与切入点。
  • 汉代政治与《春秋》学

    作者:陈苏镇

    汉朝完成了秦朝没能完成的历史使命,成功地结束了战国局面,不仅在全国实现了政治统一,也初步完成了文化整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过程曲折复杂,历时二百余年。其间,除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等因素之外,儒家的《春秋》学也起了重要作用。本书从政治文化角度入手,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探讨。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九五”规划资助项目。 引 言 第一章 西汉再建帝业的道路 -- 儒术兴起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取守异术与亡秦必楚 一、说“取与守不同术” 二、"天下苦秦"辨 三、秦法与楚俗 第二节 论“承秦立汉” 一、刘邦集团的形成 二、据秦之地 三、用秦之人 四、承秦之制 第三节 郡国并行及其意义 一、郡国并行制的形成 二、王国与汉法 三、汉初郡国“自拊循其民” 第四节 从清静无为到复古更化 一、汉初的无为之术 二、文景二帝对诸侯王权力的收夺和东方政策的变化 三、儒术的兴起 第二章 "以礼为治"和"以德化民"--汉儒的两种政治学说 第一节 荀子后学的政治学说 一、“以礼义治之”--贾谊的政治学说 二、申公及其弟子的政治主张 第二节 “以德善化民”-- 董仲舒的政治学说 一、“《春秋》为汉制法” 二、《春秋》之义与权变 三、拨乱反正的步骤与策略 四、礼乐教化的阶段性与针对性 五、仁义法 六、汉道与王道 第三节 两种“德教” 第三章 "霸王道杂之"--《公羊》学对西汉中期政治的影响 第一节 汉武尊儒始末 一、从“长者”到“儒生” 二、申公师徒的改制与失败 三、《公羊》家的兴起 第二节 《公羊》学对武帝内外政策的影响 一、从“升平”到“太平” 二、“不外夷狄”与“出师征伐” 三、“《春秋》决狱”与“变更制度” 四、“必世而后仁”与封禅告成 五、“致殊俗”与“通西域” 第三节 昭宣之治及其历史意义 一、武帝晚年的政策和对身后的安排 二、霍光、宣帝之治 -- 武帝事业的继续 三、循吏及其意义 四、“瑞应”与“苛政” 第四章 "纯任德教,用周政"--西汉后期和王莽的改制运动 第一节 从“盐铁议”到“石渠论” 一、《公羊》家与“盐铁议” 二、“《穀梁》大盛”及其背景 三、“《穀梁》大盛”的政治文化意义 第二节 西汉后期的改制运动 一、元帝改制及其幕后的政治斗争 二、外戚专权与王莽崛起 三、古文经学的兴起和刘歆的《左氏》义理 第三节 王莽改制与篡汉 一、“致太平” 二、制礼作乐与代汉称帝 三、制作失败及其原因 第五章 汉室复兴的政治文化意义 一、汉德复兴与迁都洛阳 二、追踪宣帝与独尊《公羊》 三、偃干戈,废盐铁,未太平 四、法律的进一步儒家化和循吏政治的发展 五、“义教”与“义学” 结语
  • 汉代行政记录(上下)

    作者:鲁惟一

    本书把发现于额济纳河流域的大约700枚木简文书的研究分作两个部分,首先是通过对证据的研究面得出结论,其次是列出这些证据本身。第一卷主要是面向研究中国历史的一般学者、通过引证简牍文字来阐明作者的论点。第二卷主要是为那些对雨汉时期有专业兴趣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而写的,裹面有精选的简文的原文和翻译,在这些简牍资料之前是对其重要性的介绍,而在这些资料之后则是对译文的注释。
  • 史记志疑

    作者:梁玉绳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的极其宝贵的贡献。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本书对《史记》中的错误作出了不少校订,对其疑难之处提出了许多值得参考的意见,并对于三家旧注的缺略,作了不少补充。为读者阅读了解《史记》提供了方便。
  • 汉帝国的遗产

    作者:姜生

    本成果从汉代宗教信仰的角度出发,以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探讨了汉墓中的时空隐喻要素以及见诸汉画的神祇与仙谱,重新解读了"孔子见老子"图、济南无影山彩绘陶器、长沙马王堆墓帛画、长沙金盆岭晋墓等诸多墓葬考古材料。尤其是通过大量考古材料与文献对应,论证了汉晋时期一个占支配地位的原始道教修仙思想--"太阴炼形",并通过原始道教的神学逻辑建立起了一套死者太阴炼形成仙过程的理想模型,从而使许多令人费解的墓葬文化现象得到了合理的解释,解决了困扰学界多年的学术问题,填补此方面的学术空白。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宗教史研究及宗教考古学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

    作者:辛德勇

    秦汉时期的政区和边界,是中国历史地理学领域内研究历史最为悠久、同时也最具魅力的基本问题,曾有诸多中外优秀学者,相继做出探索,硕果累累,蔚为大观。不过,时至今日,仍有一些重大问题,没有能够梳理清楚。本书即在前人的基础上,将相关研究向前推进,且成果卓著。
  • 秦汉史

    作者:林剑鸣

    《秦汉史》内容简介:著名秦汉史专家林剑鸣先生的代表作。详细地论述了中国封面社会前期发展阶段秦与两汉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及中外大交流的情况,其中不乏作者的独到见解。是秦汉史研究的重要成果。
  • 殷周秦汉史学的基本问题

    作者:[日]佐竹靖彦主编

    此书为“日本学者中国史研究丛刊”之一种。原为由佐竹靖彦等编纂的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问题的丛书《中国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一卷,这次由中华书局出版其汉译本。本书中包含了佐竹靖彦、古贺登、松丸道雄等日本当代研究中国史问题的著名学者的论文十七篇,内容涵盖中国殷周秦汉时代的国制、法制、历法、水利、财政、兵制、文书、思想等各方面。是了解日本当代学者研究中国殷周秦汉史现状的重要论著。
  • 汉代的信仰、神话和理性

    作者:【英】鲁惟一

    原名为《汉代的生死观》,修订后改为这个名称。该书自从第一版以来就称为西方汉学界研究中国秦汉思想的经典著作。该书以历史学家的笔法详细剖析了秦汉两代中国人的政治、伦理、宗教精神的嬗变。
  • 秦汉史

    作者:钱穆

    本书为作者于1931年所撰写之讲义,上自秦人一统之局,下至王莽之新政,为一尚未完编之断代史。作为一代史学大师,钱穆先生秉其一贯高屋建瓴、融会贯通的史学要旨,深入浅出的梳理了秦汉两代的政治、经济、学术和文化,旨呈了中国历史上这一辉煌时期的精要所在。诚如作者所言,“学者就吾所讲,退而循送马班两史,庶有窥乎秦汉两代史迹之大概。既有精治马班原史,涉猎吾书,亦足供讨论钻研之一助。”
  • 文书行政的汉帝国

    作者:富谷至

    日本学界在秦汉史和简牍学研究领域卓有影响的一部著作。作者以简牍为资料依据,深入剖析汉王朝的文书行政体系及运行机制,认为简牍这种书写材料成就了汉代的文书行政,而汉王朝集权帝制的确立与巩固很大程度上也归因于文书行政的贯彻实行。
  • 汉官六种

    作者:[清]孙星衍 等辑,周天游 点校

    汉官六种是东汉时期陆续产生的六部关于汉代官制、礼仪的著作的总称,即《汉官》、《汉官解诂》、《汉旧仪》、《汉官仪》、《汉官典职仪式选用》、《汉仪》六书。此六书唐宋以后散失,现在只能看到元人和清人的辑本。本书即是在辑本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对研究我国职官制度史很有参考价值。 汉官一卷 佚名撰 清孙星衍辑 汉官解诂一卷 汉王隆撰胡广注 清孙星衍辑 孙星衍叙录 汉官旧仪二卷补遗一卷 汉卫宏撰 清纪昀等辑 汉官旧仪提要 汉官旧仪卷上 汉官旧仪卷下 中宫及号位 补遗 前汉书凡四条 后汉书凡九条 艺文类聚凡九条 北堂书钞凡五条 钱文子补汉兵志一条 汉旧仪二卷补遗二卷 汉卫宏撰 清孙星衍辑 孙星衍叙录 汉旧仪卷上 汉旧仪卷下 中宫及号位 汉旧仪补遗卷上 汉旧仪补遗卷下 汉旧仪一卷 汉卫宏撰 清王仁俊辑 汉官仪一卷 汉应劭撰 元陶宗仪辑 汉官仪二卷 汉应劭撰 清孙星衍校集 孙星衍叙录 汉官仪卷上 汉官仪卷下 汉官仪佚文一卷 汉应劭撰 清王仁俊辑 汉官典职仪式选用一卷 汉蔡质撰 清孙星衍校集 孙星衍叙录 汉仪一卷 吴丁孚撰 清孙星衍校集 孙星衍叙录
  • 秦汉史

    作者:翦伯赞

    北大名家名著文丛 一百年来,被誉为最高学府 的北京大学与中国的教育文化事 业始终紧密地连在一起。北大深 厚的文化积淀、严谨的学术传统、 宽松的治学环境、广泛的国际交 往,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蜚声中外 的知名学者、教授。他们坚守学 术文化阵地,在各自从事的领域 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写下了一 部又一部在中国学术史上产生深 远影响的著作。 “北大名家名著文丛”精选北 大知名学者撰写的人文社科类的 学术著作,旨在反映北大几代学 者的学术成就,展现他们的治学 风范。
  • 汉代贸易与扩张

    作者:余英时

    余英时以汉代的贸易和扩张为中心,全面考察了汉代中国人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对外关系,在广泛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中,重新审视了汉朝所面临的经济和军事问题,最终展现了一幅综合的汉代画卷。尽管写于1960年代,但该书对厘清诸多近年来的史学热点问题颇有裨益,如纳贡体系,余著依据当时政治、经济的现实背景对中国纳贡体系在汉代的建立与成长做了极其精彩的阐述。就纳贡体系从建立到崩溃的漫长历史而言,余著可当之无愧地构成了正确评价纳贡体系的必要基础。正如杨联陞所言无论就其广度和深度而言,此书在任何语言中都是对这一主题的首次全面研究,为理解中国历史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 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

    作者:严耕望

    目录 前论 郡县制度渊源论略 第一章 统治政策与行政区划 第二章 郡府组织 第三章 郡尉 第四章 郡国特种官署 第五章 县廷组织 第六章 乡官 第七章 郡县学官 第八章 上计 第九章 监察 第十章 任迁途径 第十一章 籍贯限制 第十二章 任用杂录 第十三章 秩绶表 附录一 政风述要 附录二 引用及参考书目 本卷成书后记
  • 《史记·太史公自序》讲记(外一篇)

    作者:张文江

    《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总结性文章,包含两大内容:一是总结《史记》这本书,一是总结自己这个人。司马迁在其中追溯了民族的历史、家族的源流、政治的变迁、文化的辨析,融自己的遭遇和志向于一炉,是一篇思想性的文献。 《<史记•越世家>中的范蠡》,解说《越世家》中的一段插笔。《史记•货殖列传》探讨经济,此文探讨政治。《货殖列传》中的范蠡传记,得此文补充方才完整。其中部分内容类似小说家言,可以看成对人性的深刻分析。
  • 楚汉争霸启示录

    作者:潇水

    决战垓下前,刘邦逢项羽必败,至少有四次,刘邦险成项羽刀下之鬼: 公元前206年,鸿门宴,项羽已经把刀架在刘邦脖子上,却因一念之差,被刘邦借如厕遁走; 公元前205年四月,彭城外,五十六万汉军一夜之间被项羽三万人马全歼,刘邦在风沙掩护下才侥幸脱险; 公元前204年六月,荥阳城下,刘邦与部下换装后才艰难突出项羽重围,死里逃生。 同年六月,刘邦在成皋又被项羽围困,陷入绝境,被迫抛下部队,孤身逃过黄河。 直到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刘邦终于在垓下等来了唯一一次机会,他的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没有留给项羽任何机会,最终逼得霸王自刎乌江。 翻开《楚汉争霸启示录》,看刘邦如何在每次都被对手击败的情况下,把握住唯一也是最后一次机会,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 秦崩

    作者:李開元

    秦始皇建立了亙古未有的大帝國崩潰了!他一手營造的長城、馳道、阿房宮炫人心目,但僅僅十五年,秦帝國就轟然一聲,徹底崩潰了。帝國傾危的裂痕從趙高、李斯、胡亥等主演的王位繼承鬥爭中肇端,胡亥登基後更不惜民力展開巡遊、修宮室、築皇陵,終而在陳勝、吳廣造反的聲浪中,爆裂成全面性的崩潰。整個中國彷彿回到了戰國時代的分裂局面。 在那個時代,從中央的宮廷鬥爭到地方上揭竿而反的群雄,人人唯利是圖,個個爾虞我詐、生死相搏。李開元形容:「那是唯利無恥的英雄時代。」看看氣吞山河的項羽個性上有什麼樣的弱點,成就了霸業卻終歸失敗;地痞流氓般的劉邦又如何攏絡人心,如何在鴻門宴中死裡逃生,終而成就帝業…… 讀史的人常慨嘆,如果扶蘇留在始皇身邊,這一切是否會改觀?秦始皇流放親生的大兒子扶蘇,真的是要剝奪他繼承人的資格,還是有意磨練?如果扶蘇聽從蒙恬的勸告,不輕易自殺,秦代的歷史是否會是另一番景象? 讓我們跟隨作者穿越兩千年的時空,神遊於金戈鐵馬的歷史現場,感受這「秦崩」之後,「後戰國時代」的風雲變幻與時代人物的詭譎命運。
  • 天下一家

    作者:邢义田

    《天下一家:皇帝、官僚与社会》内容简介:秦汉以皇帝为核心的官僚体制如何出现?又如何运作?和世界其它古代文明相较,这套体制以及背后的价值观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政治和文化经验中的一大特色。过往学者每每从春秋战国这“天地间一大变局”的角度出发,强调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思想各方面的剧变。注意变化,有时不免会忽略了其中的不变,或变化不是那么剧烈的部分。这些部分有的反而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中更根本的“底色”。《天下一家》和《治国安邦》两本著作主要关注的就是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社会特质和统治体制之间的关系、官僚人才的来源与训练、官僚体制运作的特色和官僚士人的价值观。 过去一个世纪,中国史学研究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以时代、课题,或以材料区分,有所谓的断代史、专史,又有出土文献学、简帛学、敦煌学等等;中国史和外国史更是楚河汉界,互不相通的两大营垒。这样的专业分工造成研究上“囿于一隅”的现象,课题和视野都为之割裂、窄化和浅化。作者在长期对秦汉史进行研究的同时,也致力学习秦汉的简帛和图像资料,除了步武前辈,也试图探究新的课题,利用新的方法或工具,摸索新的可能。《地不爱宝》和《画为心声》?要收录的就是这两方面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