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艺术史

  • 中国美术鉴赏十六讲

    作者:杨琪 著

    内容简介: ● 本书根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杨琪教授在北京电视台《中华文明大讲堂》所作讲座整理润色而成。 ● 本书的特点:以故事说艺术家,以艺术家说艺术品,娓娓道来,图文并茂。 ● 通过一本书让你学会艺术欣赏,一本书让你了解中国美术史。 序(刘爱勤) 导语 怎样欣赏中国绘画 第一讲 中国绘画的发展过程 第二讲 人间谁不逐炎凉 ——说一个真实的唐伯虎 第三讲 笔底明珠无处卖 ——徐渭的故事 第四讲 墨点无多泪点多 ——八大山人绘画艺术赏析 第五讲 搜尽奇峰打草稿 ——石涛绘画艺术赏析 第六讲 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绘画艺术赏析 第七讲 国色天香绝世姿 ——吴昌硕绘画艺术赏析 第八讲 铲尽崎岖大道平 ——徐悲鸿绘画艺术赏析 第九讲 五百年来第一人 ——张大千绘画艺术赏析 第十讲 塘里无鱼虾自奇 ——齐白石绘画艺术赏析 第十一讲 四大文明聚集点 ——敦煌艺术赏析之一 第十二讲 洞窟中的立体佛像 ——敦煌艺术赏析之二 第十三讲 佛传故事画 ——敦煌艺术赏析之三 第十四讲 本生和经变故事画 ——敦煌艺术赏析之四 第十五讲 门神门神骑红马 ——年画赏析之一 第十六讲 辟邪祈福过新年 ——年画赏析之二 后 记 继“西方美术欣赏”之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杨琪教授应邀在北京电视台《中华文明大讲堂》”栏目开讲“中国美术欣赏”系列节目。本书即是在电视讲座的基础上整理、补充、润色而成。 杨琪教授选取十六个专题,和我们一起步入了精彩纷呈的中国艺术殿堂。在书中,我们将欣赏到唐伯虎、徐文长、八大山人、石涛、郑板桥、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等大画家的绘画艺术,分享他们充满曲折的人生故事,同时,我们还将感受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名作《洛神赋图》、《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的艺术内涵,领略博大精深的敦煌艺术、精美朴拙的民间年画的迷人魅力…… 本书图文并茂,趣味盎然,一册在手,风光无限。
  • 艺术史的语言

    作者:萨林·柯马尔(英),伊万·卡斯克尔(英)

    目录 编者致谢 撰稿人 第一章 艺术史与语言:若干问题(萨林•柯马尔/伊万•卡斯克尔) 第二章 在场(让一弗朗索瓦•利奥塔) 第三章 书写与绘西:作为阐释者的心灵(斯坦雷•罗森) 第四章 艺术中的通感、投射属性和表达(理查德•沃尔海姆) 第五章 艺术批评的语言(米歇尔•巴克森德尔) 第六章 巴克森德尔和古德曼(凯瑟琳•罗德/荷塞•A.本纳戴特) 第七章 艺术史巾的比喻性语言(卡尔•R.豪斯曼) 第八章 塞尚的物理性:触觉政治学(理查德•希弗) 第九章 条件与惯例:论艺术与语言的非类比性(戴维•萨默斯) 第十章 图画的极小句法:图酉与语言学——类似性与非类似性(安德鲁•哈里森) 注释 译后记
  • 山川悠远

    作者:苏立文(Michael Sullivan

    以研究中西美术相互影响见长的著名美术史家苏立文(Michael Sullivan)著有《山川悠远》一书(Symbols of Eternity),从一个西方人的视角去研究中国山水画的特色与魅力。
  • 中国美术小史·唐宋绘画史

    作者:滕固

    本书引人瞩目之处,在于顺应了时代潮流,吸收了学术新机,在有限的史实梳理中,突破了明清书画史家热衷于记载生平和作品流传的局限,以建筑、雕刻和绘画为范圃,写出了一部有见解而非仅史料的中国美术通史,对自上古至清代美术的发展脉络与因果联系做出了前人所无的阐释。
  • Art History

    作者:Grant Pooke

    "Art History: The Basics" is a concise and accessible introduction for the undergraduate approaching the history of art for the first time at college or university, and for anyone with a general interest in the subject. It will give you answers to questions like: What is art and art history? What are the main methodologies used to understand art? How have ideas about form, sex and gender shaped representation? What connects art with psychoanalysis, semiotics and Marxism? How are globalization and postmodernism changing art and art history? Each chapter introduces key ideas, issues and debates in art history, including information on relevant websites and image archives. Fully illustrated with an international range of artistic examples, "Art History: The Basics" also includes helpful subject summaries, further ideas for reading in each chapter, and a useful glossary for easy reference.
  • The Art of Illumination

    作者:Timothy B. Husband

    One of the most lavishly illustrated codices of the Middle Ages, the "Belles Heures" (1405-1408/9) is the only manuscript executed in its entirety by the famed Limbourg brothers. Commissioned by its magisterial patron, Jean de France, duc de Berry, this richly illuminated "Book of Hours", intended for private devotion and now housed in The Cloisters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counted among the duke's large collection of prized possessions. The luminous scenes depicting the legends of the saints, the Hours of the Virgin, and the like, many with elaborately designed borders, exemplify the transcendent splendour of the Limbourg brothers' talents.
  • Art in China

    作者:Craig Clunas

    China boasts a history of art stretching over 5,000 years and embracing a vast array of forms--objects of jade, lacquer and porcelain, painted scrolls and fans, sculptures in stone, bronze and wood, and murals. With more than 130 halftone illustrations, including almost eighty in full color, this new edition of Art in China presents the finest one-volume introduction to all forms of Chinese art. The book examines Chinese art in a variety of contexts--as it has been designed for tombs, commissioned by rulers, displayed in temples, created by the men and women of the educated elite, and bought and sold in the marketplace. Drawing on recent innovative scholarship--and newly accessible studies in China itself--Craig Clunas surveys the full spectrum of the visual arts. This updated edition contains expanded coverage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 from the fall of the empire in 1911 to the contemporary video art scene.
  • 畫裡江山猶勝

    作者:余輝

    本書從家族文化史的角度著力於兩宋皇家趙姓宗族和姻親從事書畫活動的政治、文化背景。在藝術上,揭示了趙宋家族及其外戚共十二、三代八十餘位書畫家,特別是徽宗、高宗和「二趙」及趙孟堅等名師巨匠所走過的藝術歷程和藝術特色。勾畫出整個趙宋家族書畫傳授、筆墨創作、藝文雅集、鑑定收藏、裱褙複製、編冊著錄、論書論畫和相關的軼聞趣事等。在整個趙宋家族中,以宋徽宗的藝術成就最高,雖然在歷史評價中他是個亡國之君,但他的藝術創作、藝術品味、藝術編著、藝術管理等各方面,至今依然深深影響著後世。
  • 西方美术大辞典

    作者:法国拉鲁斯出版公司 编

    200余位欧美学者编撰的最新版本《西方美术大辞典》,涵盖了理解西方美术所需要的所有元素:包括画家,同时也包括细分出的素描家、招贴画家以及20世纪使用绘画技巧进行创作的摄影家、装置艺术家。对各个艺术潮流、画派、团体、重要的画类、技法词汇和绘画材料以及在美术史上曾经起到重要作用的机构均有详尽的介绍。所有词条都经过了最新的考证更新,包括对截至2008年的画家卒年进行了最新补充,并收入了近期重要的回顾展和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与原版本相比,本辞典增添了许多新词条,尤其是在当代艺术方面,并使用最新的艺术史资料对历史上的艺术家进行了新的阐释。除了乔托、米开朗基罗、乌切罗、莫奈及塞尚这样的画家以外,也介绍招贴画家卡桑德尔,布景师巴克斯特、挂毯设计师吕尔萨等艺术家及“伦敦团体”这类的艺术家组织。许多青年艺术家,他们的实验性艺术位于绘画的前沿,如理查德,朗或史密森的“大地艺术”;如运用透明材料探索色彩和光线的赫尔穆特,多尔纳;探索绘画与摄影的关系的让一马克,比斯塔芒特;将绘画技法用于装置艺术的杰西卡,斯托克霍德尔。谨以《西方美术大辞典》献给所有喜爱艺术的公众。
  • 艺术、历史、视觉、文化

    作者:[英] 德波拉·切利 编

    《艺术、历史、视觉、文化》一书收录了国际上重要学者针对该问题撰写的创建性学术文章。《艺术、历史、视觉、文化》各篇论文涉及多种文化、地点和历史时期,从8世纪的中国到当前的南非,从拜占庭到早期现代和现代欧洲,这些学者运用视觉性、视看和凝视理论,探索了超越视觉的艺术史。因此提供的不仅仅是图像的研究,而是将视觉与空间、视觉与身体、视觉与视觉,以及审美与感觉联系起来。 就当前学术界所关注的这些焦点问题,他们进行了精彩、深刻的反思,因此对于任何从事视觉研究的人而言,《艺术、历史、视觉、文化》都是一本必读书。
  • 從白紙到白銀(上)

    作者:莊申

    本書共六卷,分裝兩冊。從性質上看,第一卷的內容是藝術史,討論的重點是風格、主題、師承、與傳播。第二、三、四卷的內容大致是藝術社會學,討論的重點是藝術市場、藝術消費、藝術與社會、以及藝術與鑑賞。結論部 分,先利用統計學的方法找出清代廣東藏畫的總數,再以客觀的歷史觀點去解釋這批藝術收藏,十九世紀中後期的近代中國而言,在文化層面上有何意義。時間形成歷史,歷史形成傳統,傳統又形成文化。本書的主旨是利用藝術為 媒介而對中國歷史、傳統、與文化的整體討論。在寫作的方法上,本書是結合文學、史學、統計學、與藝術學而纂成的第一部學術著作。在成果的表現上,除了編排靈活、校對精密、與印刷精美,本書的文筆流暢、資料豐富、論點 新穎、與圖版珍貴,無不值得推薦。《白紙到白銀》是一部應典藏的好書
  • 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

    作者:(英)弗莱

    这是罗杰•弗莱对塞尚艺术的经典研究,初版于1927年,它清晰,敏锐,具有高度的原创性,现在已被公认为这一领域的典范之作。弗莱本人就是一位画家,他拒绝当时流行的批评模式,提出形式而非内容才是艺术最基本的表达元素。塞尚的作品最切合弗莱的理想——对自然的一切方面赋予形式的表达。在此书中,弗莱既努力探究塞尚艺术风格的发展进程,同时也精密细致地推敲个别作品的内在构造机制。其结果是一部文采斐然、生动活泼的书,对画家和学习绘画的学生而言它拥有技法方面的价值,它还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一种充满真知灼见的洞察,展示了塞尚艺术不可思议的魅力。弗莱的生前至友弗吉妮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认为此书是弗莱最伟大的作品。
  • 清宫绘画与西画东渐

    作者:聂崇正

    《清宫绘画与西画东渐》为作者关于清代宫廷绘画的论文集,分上下两编,上编为“清宫绘画述论”,下编为“清宫绘画中的‘欧风’”。文章长短不一,角度各异,但都围绕清代宫廷绘画和宫廷中欧洲画风影响的诸多问题而写,内容大至清代宫廷绘画的制度、机构、人员、画风,清宫中的油画、版画,小及画作的鉴定、画家的考证等。长短文章,点面组合,图文并茂,有清一代宫廷绘画的状貌跃然纸上。
  • 明清闺阁绘画研究

    作者:李湜

    李湜《明清闺阁绘画研究》、关雪玲《清代宫廷医学与医学文物》、聂崇正《清宫绘画与"西画东渐"》、段勇《乾隆"四美"与"三友"》,此四种四册为紫禁书系第四辑。丹青晕染他们的生活,画笔书写他们的人生,拂去历史的尘埃,展开闺阁的画卷…… 紫禁城墙高宫深,珍藏百万,典籍无数,足资代代承传研发,各各昭示于众,故编此紫禁书系。 凡涉中国宫廷文化艺术之专题专论,以文论,以图示说史证物者,均可入系。
  • 艺术社会学

    作者:[英] 维多利亚·D. 亚历山大

    《艺术社会学》是对艺术社会学研究的全面概述,同时也是该领域一位最重要的专家撰写的学术专著。《艺术社会学》综合艺术社会学中的多种理论模式,并提供了大量经验性的案例,包括艺术社会学研究中极具启发性的的经典案例。这些关于艺术作品的案例研究来自于文化谱系的两端:美的艺术(戏剧、舞蹈、交响乐、歌剧)和流行艺术(好莱坞电影、流行音乐、低俗小说、电视剧、情景喜剧、广告)。这些研究和《艺术社会学》具有相当广度和深度的理论相结合,揭示了艺术被创造、分配、接受、消费和使用的过程。《艺术社会学》还讨论丁关于艺术作品本身、艺术作品的意义方面新近出现的争议。“从事社会学研究和教学的25年来,这是我记忆中唯——本让我既觉得有趣又收益良多的教科书。亚历山大的(艺术社会学)同时鲜活地展现丁关于文学、音乐、艺术和流行文化的社会学领域最经典和最前沿的研究,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研究者用社会学的方式研究艺术时所发现的迷人风景,而专业学者可以从中看到这一领域的研究前沿正在发生什么。”——艺术/文化社会学研究领域重量级学者安·斯威德勒(Ann Swidler),加州伯克利大学。
  • 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史

    作者:吕澎

    20世纪中国时局的变化给予文化的各个方面以深刻的影响。清末“落后就要挨打”的政治时局催化了“西学东渐”的文化思潮,同时也奠定了其后振聋发聩的新文化运动的发轫,而“美术革命”则在这激进的文化运动中应运而生;抗战与解放战争使便捷而有力的木刻版画风生水起;改革开放则意味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冰封状态开始逐渐解冻,不再视西方艺术为洪水猛兽、谈虎色变;全球化的国际状态让艺术家们更多去思考如何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化转型……20世纪中国社会经历了太多的转折,并且每一次都是举国上下为之动容,而20世纪中国艺术发展的每一步,都与整个社会密切相关,如同生物链般,环环相扣。这100年的社会变迁渗入了中国艺术的方方面面。 《20世纪中国艺术史》正是这样一本将视觉艺术变迁纳入20世纪历史框架之中的书,正如作者吕澎所说,这100年的艺术史就是一个脱离风格而在“思想”、“主义”的引导下变化与发展的历史。正因为这100年的特殊性,注重艺术史与历史情境,或者说是政治—经济情境的关系,以及整个20世纪美术史总体线索的导向与流转成为本书的重点,而那些惯常的对艺术门类风格的叙述方式则没有被其采用。在他看来,诸如艺术品的风格形式等“审美判断”应该发生在历史判断之后,而他致力于去做的,即是在本书中完成对这百年艺术史的历史判断:通过对复位20世纪的历史框架来试图解答艺术史的内在问题。也许这种梳理艺术史的方法是描述20世纪艺术状况最为贴切的方法。 这种清晰而略有简化之嫌的叙述风格也极为契合作者著书的初衷:为广大的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历史线索,而并非为专家学者搜罗尽可能多且广的学术资料,毕竟,大众作为社会存在的实在群体,最能接受的便是社会学的叙述方式,使其能有一个更为便捷有效的入口去理解艺术史,同时大众的广普性使其不会对“审美”的判断做过多的要求。因此,不能避免的是,一些离20世纪历史问题较远的、不适宜用历史情境来进行解读的艺术现象与艺术家、艺术品在此书中缺席,而那些与20世纪历史问题关系紧密的艺术家与艺术作品,在此书中得到了深刻的剖析,同时,大量的非艺术家的历史照片被采用,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营造了一个更为视觉化的历史情境。 不过,我们当然不会完全认为,艺术史便是社会历史的另一副面孔,虽然我们明白作者在开篇的卷首语中强调的:美术史与历史一样,是有问题的烟云。尽管它们同理且互通,但还是存在本质差别的,否则,分析历史情境的写作方法固然可以适用于任何一种门类史,而本书最大的空缺即是,将20世纪美术史这一“有问题的烟云”仅仅局限在了历史情境的问题之中,而没有对艺术自身的问题做更多的考虑。 但是我们当然也不会要求一本面面俱到的艺术史,因为“一切历史均是当代史”。以怎样的态度去取舍史料,去解读史实,其实已经成为历史写作的关键,何况《20世纪中国艺术史》确实找到了其最为适宜的社会学背景的分析方式。 □书评人傅慧敏
  • 中国印章

    作者:孙慰祖

    《中国印章:历史与艺术》内容简介:人们习惯将中国印章视为一种艺术现象,而事实上,我认为它首先是深刻地参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制度之器。这种两重身份使它与其他艺术部类如书法、绘画的研究方法与解析角度很不相同。与其他地区印章发展历史相比,中国印章的特殊性还在于衍生出“篆刻”这样一种与书画结伴而行的文人艺术创作样式。因而,要比较全面地揭示中国印章历史发展的状况,阐释具体作品,都不能仅仅关注它外在的表现,尤其需要探究深层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因素及其自身渊源这条暗线。
  • 回潮

    作者:(美) 格菲

    潮起潮落,备领风骚。又见回潮迭起。时髦在大众文化中不断循环,再循环,每次都有稍微更新的化身。retro一词已成为描述这种潮流的流行语,但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作者在本书中探索其含混的文化意义,揭示某些潮流似乎永不沉寂的原因。 作者引证丰富的原创研究成果和饶有趣味的轶闻材料,发掘了retr0一词的根源,以时序陈述它在20世纪文化艺术中的表现。从新艺术派在其量初的衰落之后近五十年的复归,到装饰艺术派融入波普艺术的俗丽,retr0的概念往往意味着风格和时尚的重现,这些风格和时尚能唤起对并不遥远的过去的记忆,比如迷幻艺术由毒品引发的超现实主义,以及20世纪70年代非洲黑人发式的政治表达。广告商、媒体通过强化艺术设计、时装、音乐中的这种潮流,利用文化怀旧感的 力量来推销数量惊人的产品。 本书图文并茂,引人入胜.揭示了过去嵌入将来、不断回到我们身边的情况。
  • Chinese Jade - From the Neolithic to the Qing

    作者:Jessica Rawson,Carol

    This catalogue features 300 outstanding pieces from Joseph Hotung's collection of Chinese jades and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6000 years of development. The jades are arranged by type, shape and function (ritual and ceremonial) and form a significant reference for scholars and collectors, comparing them with the collections of the British Museum. Recent discoveries in China from hitherto little-known Neolithic cultures of around 3000 BC have highlighted the extraordinary skills of the craftsmen and the complexity of the cultures that supported them. Other remarkable finds include the precursors of the famous jade suits, which range from jade plaques and shrouds dating from about 900 BC to superb pendants and sword fittings carved for a king buried near Canton in around 122 BC. The illustrated section, divided chronologically, is followed by a bibliography of sources,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 1985年以来的当代艺术理论

    作者:[美]佐亚·科库尔(Zoya Kocur

    《1985年以来的当代艺术理论》主要内容简介:艺术批评与艺术运动总是密不可分,艺术批评的转向在根本上是由艺术运动的发展决定的。以1985年作为一个分水岭,其实也是艺术运动在批评上的反映。20世纪下半叶,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艺术的主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抽象表现主义和极少主义,时间是40年代到6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