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艺术史

  • 凡·高与高更

    作者:布拉德利·柯林斯

    这是一本剖析凡·高与高更关系的精彩著作。作者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探究这两位画家纠葛的一生,从而精细入微地描绘出他们错综复杂的关系。另外,本书还对两人美学理念的异同及其对彼此艺术创作的影响程度进行了深入探讨。论述兼具精神分析的敏锐与艺术史的说服力,分析鞭辟入里且极为生动,对读者了解这两位画家的艺术何以有如此成就有很大帮助。
  • 著名画家、雕塑家、建筑家传

    作者:(意)乔治・瓦萨里

    本书记载了三十三位影响艺术史发展的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艺术家们的点点滴滴。正如作者自己所称,从长辈的叙述中,从大师们的子孙后代遗下的尘封虫啮的各种记录和著述中,不辞辛劳地查考大师们的出生地和生平事迹,同时大海捞针般地收集、查证、写下了那个时期重要艺术事件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从而使我们今天的艺术有史可言。艺术中的故事和故事中的艺术在这里―一展现。作者不吝丰富细腻的感情和优美朴实的文字,复活了古代的艺术大师们,充实了今天的艺术史。
  • 莫奈和他的眼睛

    作者:张佳玮

    ●对艺术圈来说,那是一个最糟的时代 对艺术来说,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一个天才辈出的时代 一个老传统被抛弃的时代 而这本书要说的是那个时代里 一个并不天才 但因其画作命名了那群新天才的画家——莫奈 ●满肚子文人段子,爱掉书袋的张佳玮 首次将擅长的传记笔墨与熟读的美术史料 融为一 体 书写印象派创始人莫奈的一生 把画家重新镶回印象派诞生之初的法国 复原塞尚赞叹的“那是一双多么美妙的眼睛”所看到的“麦垛,鲁昂的教堂,拱桥和睡莲,以及当时正飘拂在这些事物之上的、19世纪到20世纪的阳光与风雪。” ●史料丰富,图文并茂,一本莫奈 看明印象派
  • 美术、神话与祭祀

    作者:张光直

    古代中国的艺术与神话同政治有着不解之缘。我们已经相当习惯于把政治看做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一个决定因素,然而,认识到它对古代中国也具有同样重要性的人却并不多。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将得之于考古学的,以及文学和艺术的材料与观点结合起来,对此作一番论证。《美术、神话与祭祀》提供一个基本的视界,从性质与结构两个方面对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古代中国文明进行观察;同时力求证明:如果我们能跨出传统的专业局限,这对于古代文明,至少对古代中国文明的研究会大有裨益。这是这部专著的双重目的。
  • 世界现代设计史

    作者:王受之

    《世界现代设计史》共分九章,对世界现代设计史的源流、发展及现状进行通论式的阐述,描述世界现代设计史上的各个时期重要流派、重要人物、重要作品,展现世界现代设计史的基本轮廓、构建基本框架。
  • 隔江山色

    作者:[美] 高居翰

    本书是作者关于中国晚期绘画史写作计划的第一种,探讨元代绘画。元代是蒙古人统治中国的时代,却也是中国文人画发展最具活力与原创性的时代。在蒙古人废科举制度的情形下,读书人面临着变节或失业的两难窘境,很多文人政途不通,转而以为人占卜、代书或绘画为业。本书即讲述了在这个异族统治、志不得伸的年代里,画家如何以绘画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与心声的故事。
  • 黄泉下的美术

    作者:[美] 巫鸿

    20世纪,大量考古发掘为我们了解历史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很少有其他文明像中国人一样,在五六千年的时间里,如此持久而专注地着迷于墓葬:设计地下空间、表现生死观念、搜集珍宝器物、布置画面图像……以至于人们习惯于将墓葬看作是埋藏宝藏的地方。不过,这样的心理暗示也局限了我们对墓葬的深入认知。当我们单独讨论墓葬中出土的玉器、青铜器、画像砖石等等时,它们作为一个墓葬的整体性意义便也弥散掉了。而本书正是巫鸿长期思考中国古代墓葬艺术传统的一个总结,他从空间性、物质性、时间性三个比较观念性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墓葬艺术从史前一直到宋辽金这漫长时段中的历史变迁,也具体呈现了他尝试建立的一套系统的处理和理解考古材料的理论方法,从而生动地向我们展示出中国古人对于“生”与“死”这一人生基本问题的看法和实践,对读者多有启发,对研究者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中国艺术史

    作者:[英]迈克尔·苏立文(Michael S

    最好的中国艺术史入门书,牛津、耶鲁、普林斯顿沿用40年之经典读本 牛津大学荣休院士、中国艺术史权威 迈克尔·苏立文院士 继《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之后又一重磅力作 《中国艺术史》通过梳理远古、先秦、秦汉、三国六朝、隋唐、五代与两宋、明清直至20世纪的中国艺术,将中国 艺术的不同门类——建筑、雕刻、绘画、书法、陶瓷等在不同时代的表现形式及特点清晰、细致、全面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作者苏立文不仅全面论述了中国艺术的特点本身,而且更加着重于艺术与历史的结合,将中国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置于宏大的历史叙述之中,书写出了纵贯数千年的中国艺术之演进脉络。 这本书是最好的中国艺术史著述。除了苏立文,没有任何中国艺术史家能拥有如此广泛的知识。 ——班宗华(Richard Barnhart,耶鲁大学艺术史教授) 苏立文《中国艺术史》一书表述之清晰、内容之均衡,对主题把握之熟稔,几乎无出其右者。它为所有的中国艺术初习者提供了极好的途径。 ——谢柏轲(Jerome Silber Geld,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史与考古系主任) 苏立文先生是中国美术界的老朋友,他对中国艺术不遗余力的研究和推介,不仅对中国,而且对全人类的艺术发展,都是贡献巨大的。——潘公凯(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苏先生对中国艺术和中国人民始终抱有巨大的热情,非常让人感动。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 苏立文教授对中国艺术家和中国艺术史家都给予过很多鼓励和提携,是一位真正的仁人长者,我们都很感激他。——万青力(香港大学中国艺术史教授)
  • 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

    作者:蒋勋

    序 跟年轻一代的学生们讲中国美术史,一直是我多年来的心愿。 在欧洲读书的时候,很羡慕西方国家整理出来的,各式各样的儿童读物和青少年读物。这些读物大多是深入浅出地,把他们民族文化的传统,用一点也不艰深的方式介绍给下一代。 这些介绍传统文化的书籍,虽然出自重要学者专家之手,却绝不故作高深,没有学究式排比资料的自我陶醉,也没有炫耀专业知识的虚荣。他们似乎非常清楚,所谓“传统”,就是活着的文化,不但活着,而且不能只活在学者专家身上,必须活在众人百姓之中。他们也了解到,传统的介绍,不只是考证复古,而是要启发现代人的生活,使现代人生活得更活泼、更圆满,而不是更窒息僵化,不是用传统压死下一代活泼的生命力。 这样一个心愿,多年来我不敢实现,是因为有着主观和客观的许多障碍。当然,最主要的,是自己始终也没有干净地摆脱“学者”的陶醉罢。下过几次笔,吊书袋子、卖弄考证、炫耀专业知识的毛病,不觉就要流露出来。我知道,我还没有资格写一本单纯教导学生们爱美之心的书。 我因此要特别感谢卓刘庆弟女士,没有她一清如水的对孩子的未来近于梦想的爱,我想,这本书我还是迟迟不敢下笔。 因为她的鼓励,我开始重新思考,如何可以摆脱学者的卖弄,如何摆脱知识专家的炫耀之心,单纯地像孩子一样,去再一次观看那中国古老的彩陶、斑驳的青铜器;看故宫博物院一片一片发黄残破的绢帛上,晋唐人的字迹和墨痕;看矗立在石壁上巨大的北魏石刻佛像的庄严;看深藏在洞窟中暗无天日,然而依旧灿烂夺目的敦煌彩绘…… 这个民族,历经数千年不曾停止的对美的信仰,下一代还有福分继承吗? 我想反复叮咛,一而再、再而三地叮咛,因为那永不停止的对美的信仰,才是年轻一代真正应该读的“中国美术史”啊! 这本书写作期间,为了了解年轻一代的阅读能力或思考范围,我不断以我的干女儿姚若洁做对象,作为我叙述的对象参考,她是这本书的“顾问”。 我相信,这本书尚有许多不完备之处,但是,我高兴自己在“美”和“年轻人”间找到了一种自在,使我重有了观看一切美丽事物的单纯之心。 写到最后,我只是觉得在不断把年轻人带领到“美”的面前,使你们聆听“美”的言语,使你们在“美”的面前惊讶、好奇、流连、低回,使你们在此后可能辛苦艰困,也可能丰富灿烂的一生中有所依伴,知道无论在如何的处境,不能放弃了对美的信仰。 这本书因为两个都有孩子之心的好友而完成,因此这本书也应当属于她们——卓刘庆弟及姚若洁,以及更多的青年朋友,谢谢。 —— 这是一部图录式的中国美术史。全书以扼要、生动的文字,240多幅彩图,分15个部份系统地阐述了中华民族的美术发展历程。本书没有艰深的专业词汇,也没有学究式的资料考证;完全以一般人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范围来编写,是一本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 —— 本书的编排周密、详细,文笔简洁生动,评论中肯,时有不同凡响之语,许多简明的结论闪耀着真知灼见。这是一本给人才智的、能引起大众阅读兴趣的、有教育价值的艺术史著作。全书共分十数个章节,以朝代为主线,连接各种流派、每位画家书的重要作品,最终形成一部简洁而又有血有肉的中国艺术史。全书插图300余幅,占内页版式的一半以上,所选作品皆为中国历代名画中的精品,并全部彩印,图文交相辉映,可称得上是精彩照人。读者不妨“请读片断”一试。 ——传统文化是活着的文化,不但活着,而且不能只活在学者专家身上,必须活在众人百姓之中。本着这个信念,作者摒弃学者式的考据来写这本书,与年轻一代娓娓交谈,谈中国美术的历史和方方面面,旨在培养年轻一代对美的信仰。书中主要内容有绘画的开始、象形文字、彩陶、半坡出土的彩陶、中国北方出土的彩陶、直线和曲线、线条、涂面和留白、黑陶、刻、印、拓、商周、铜器、动物画、想像力的发挥、人物画、春秋战国、帛画、写实肖像画、帛画、写实和想像的结合等。 —— 台湾学者蒋勋所著的《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是一本别具一格的学术著作。他试图用最简约的篇幅、最概括的手法和最通俗的语言,勾勒出中国美术的诞生、演变及其发展脉络。全书搜罗了大量的中国画家的经典之作,作为他的文字的补充。这部《中国美术史》虽然未必尽善尽美,但这种尝试和开拓精神是值得赞赏的。(陈诏《域外读书生活杂记》) —— 蒋勋在台湾教授中外美术史,所著《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影响很大。他善于举重若轻地将艺术历史浅显讲出,并将艺术人物、事件和作品与政治人文社会的历史相勾连,立体地写出其内在血脉关系,同时轻轻地点缀一些鲜为人知的艺术家轶事。(宋文京《诗意的缺失》) —— 一提到美术,更多人最先想到的是达芬奇、是梵高,而对我们自己的美术史却知之甚少,这本书正是写给所有华人青少年和他们的家庭的。让我们在长者的带领下,来到‘美’的面前,聆听‘美’的言语,在‘美’的面前惊讶、好奇、留连、低徊。作者摒弃学者式的考据来写这本书,与年轻一代娓娓交谈,谈中国美术的历史和方方面面,旨在培养年轻一代对美的信仰。(香港商报) —— 中国美术史,并不是只有美术学院的学生才需要读。《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蒋勋著,三联书店出版,定价95元),是一本大家需要读也读得懂的美术史。本书作者就是“单纯的像孩子一样,去再一次观看那中国古老的彩陶、斑驳的青铜器;看故宫博物院一片一片发黄残破的绢帛上,晋唐人的字迹和墨痕;看矗立在石壁上巨大的北魏石刻佛像的庄严;看深藏在洞窟中暗无天日、然而依旧灿烂夺目的敦煌彩绘。” (《扬子晚报》)
  • 中世纪的衰落

    作者:[荷兰]约翰·赫伊津哈

    《中世纪的衰落》研究的是十四、十五世纪的历史,研究的是中世纪文明的结束阶段。作者正是本着上述观点,试图真正理解凡·艾克兄弟及其所处时代,亦即试图从它与当时时代生活的联系中来理解。而现实已经证实,那个时代文明的种种形式中所共有的一点,就是它们均与过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更甚于它们与正孕育的未来的联系。因此,那个时代取得的辉煌成就,不单对艺术家用如此,对神学家、诗人、史学家、君王和政治家也是如此,都应被当作是对过去的完善与终结,而非新文化的前奏。
  • 图像证史

    作者:〔英〕彼得.伯克

    彼得.伯克以其杰出新文化史家的广阔视野和思路,对包括工艺品、画像、雕塑、电影、电视、平面广告等多种视觉材料进行了分析,关注的重点并非这些图像本身,而是如何利用它们解读历史,以及在此过程中存想的机遇和危险。
  • 画家生涯

    作者:[美] 高居翰

    本书为“高居翰作品系列”第五种,也是中译本的首次面世,主题讨论中国古代画家,尤其是元、明、清晚期画家的工作与生活。高居翰在这本书中,试图打破文人画家“寄情笔墨、自书胸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话,从实际的社会生活层面,考察了不同阶层画家的状态,他们如何将作品作为社交的礼物与应酬,如何通过卖画来养家糊口,如何苦于画债繁多而草草了事或雇佣助手,而对赞助人、收藏家和顾主来说,他们如何从画家手中取得作品,他们的希冀和要求对画家创作能起多少权重,他们如何判断获得是一张应酬之作还是一幅真正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总之,在出自文人之手的主流撰述之外,高居翰通过搜集大量信笺、笔记、题跋等容易被忽视的材料,向读者展开了一幅自宋末以后,随着商业繁荣、社会中对绘画需求增加,画家们在不同层面谋生与创作的生动场景,使我们更充分地了解和考虑到一幅作品创作的原初情境,从而重新调整对艺术风格、品评标准的看法,读来令人读来耳目一新,是同类书市场中难得而重要的学术普及读物。
  • 美术、神话与祭祀

    作者:张光直

    作者一向主张对古代中国的研究要跨出传统的专业局限,从史学、考古、美术史、古地理学、思想理论等方面进行跨学科的整合,而此书正是他本人所做的一次最彻底的试验。本书利用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和神话学的各种材料,对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它早期的特征作了精辟的阐述,可以看作是作者一生研究古代中国的综合性成果。近三十年来,先后有英、中、日三种文字的译本在世界各地流传。
  • 万物

    作者:(德)雷德侯

    作者雷德侯是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教授,西方汉学界研究中国艺术的最有影响力的汉学家之一。本书一经面世即引起西方汉学界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书中的观点被广泛引述。 作者从多个方面,既依照历史的线索,技术发展的过程,也按照、艺术的门类,材质工艺的区别,深入到中国文化 与审美观念的层次,分析了中国艺术与工艺,揭示出中国艺术史中最为独特、最为深厚的层面。作者说明了中国的艺术家不似他们的西方同行,他们不寻求忠实地再现自然物象,而是探索代替模仿的方式,直接地创造出成千上万甚至无限的艺术品。他也为读者指出,模件的思想如何贯通了中国人官本位的文化,中国宗教以及关于个人自由的思想。
  • 世界艺术史九讲(全彩插图第8版)

    作者:[美]马克·盖特雷恩

    畅销全美30年,荣获多个奖项的艺术入门读物 清晰梳理艺术发展脉络,一书囊括全球艺术精华 [ 编辑推荐 ] 基础全面 本分册按照年代顺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世界艺术历史的发展,涵盖世界各地艺术与全部的视觉艺术形式。对艺术的剖析从平面转向纵深,使读者获得全方的立体认识。 脉络清晰 作者以简明扼要的语言,结合典型的艺术家和艺术品,条理清晰地梳理了各个时代、各个文明的艺术风格和流派。 视野开阔 作者致力于构建一个简明的世界艺术史体系,书中不只限于对西方艺术的介绍,而且设有专章讲解亚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的艺术传统。 图文并茂 本分册配有插图近300幅,精选了世界各个文化和历史时期中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此外,《认识艺术》分册中的大部分作品以缩微图的形式作为“相关作品”附在本分册中。 [ 内容简介 ] 本书为美国最畅销的艺术基础概论教材,自1985年第一版以来,不断再版,赢得过包括纽约图书展最佳设计和制作奖项在内的多项大奖,深受艺术院校师生的欢迎。本书采用史论结合的写法,综合了艺术理论与艺术史两种教材的优点,使读者在学习艺术理论时有丰富的例证具化抽象概念,反过来又能站在理论高度俯察艺术的历史进程,加深对人类艺术行为本身的理解。 全书配有从世界各个文化和历史时期精心挑选的艺术品图片700 余幅,有助于读者直观的理解艺术。其中,理论部分提及的大部分图片,将以缩图的形式在艺术史部分中重现,这种“相关作品”专栏的设置,把全书的两大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方便读者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本分册按照年代顺序,简明生动地描述了世界艺术历史的发展,时间上从史前到二十世纪末,地域上涵盖世界各个文明,形式上涉及全部的视觉艺术形式。作者精心的编排和叙述有力地表明了人类在走过的漫长岁月中艺术进取精神的连续性。
  • 中国服饰史

    作者:沈从文

    好多喜爱服饰文化的朋友,如今知道了作者在中国服装历史研究上的开山地位,可能不见得知道他曾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撰写过词条,现在奉献给读者这本书,文字上大体就是那个条目的原始面貌,书中选材,以及表述角度,把握分寸,都只能口述。这是一部皇皇巨著,制作精美,可作为国礼赠品和图书藏珍无疑都很上档次,若从社会推广方面来看,大概是有所不便的。
  • 逝者的面具

    作者:郑岩

    古人对于死后世界种种的假设,见于制度、宗教、仪式和书写,更直接呈现于墓葬之中。墓葬既是安置死者肉身的处所,又是建筑、绘画、雕塑和工艺品的集合体,还可以被理解为人们在生死这个最大的、最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命题下,以物质的材料、造型的手法、视觉的语言,所营造的具有终极价值的艺术作品。本书综合采用考古学与美术史的方法,从各个角度描述和阐释两汉至唐宋时期的墓葬材料,力图使这个幽暗的角落在中国艺术史上展现出特有的光芒。 中国自古就有一种观念——视死如生,即侍死如侍生。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彻底完结,而是在另一个世界得以延续,由此留下众多的墓葬艺术,构筑起纷繁的地下世界。它们在千百年的岁月里绵延至今,又不断变迁。本书以两汉至唐宋时期的墓葬艺术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考古学与美术史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了众多墓葬所包含的丰富信息,试图揭开那些逝去的面具,向读者展示出不同地域的人们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先民对自我灵魂的深刻认知。
  • 詹森艺术史(插图第7版)

    作者:H.W.詹森(H.W.Janson),A

    ◎享誉全球五十载的艺术史划时代巨著 ◎叙述时间跨度最长,门类最齐,插图最丰富的单卷本艺术史 ◎艺术通史著作的典范,畅销半世纪的艺术类图书 本书是一部艺术通史著作,聚焦从史前直到20世纪末的西方艺术。该书英文原版自1962年出版以来,迅速占据最畅销艺术史书籍的位置, 成为西方大学艺术史课程的标准教材。 本书以时间为框架,分为古代世界、中世纪、从文艺复兴到洛可可和现代世界四个部分,以各个时段的代表艺术品和艺术家为重点,阐释了艺术风格及其演变的历史。此外,书中穿插了六个学习板块,补充介绍了背景知识,艺术家的创作技法,艺术史家的研究方法以及大量的历史文献等相关知识,并有章末小结梳理各章重点。全书配有1450余幅插图,每幅作品都经过了调色或专业审核,确保忠实原作,是了解学习西方艺术史的最佳书籍。 本书是该经典著作的第七版,内容上较之前版本有很大扩充,除了包含传统的绘画、雕塑和建筑之外,摄影和工艺美术等门类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此外,本版还顺应了当代学术思想的发展潮流,扩充了对女性艺术家、当代艺术和文化多元论等当代议题的论述。 -------------------------------------------------------------------------------------------- 《詹森艺术史》是一部在学界和社会大众中很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在一次次新版中不断修订和补充新内容,引导读者思考和提出问题,把艺术史的学习、研究和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联系起来,鼓励和启发人们探究未知。 ——邵大箴,著名艺术史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新版《詹森艺术史》反映了当今艺术研究、鉴赏和收藏中的新观念和潮流。新版对当代艺术的重视也远远超过旧版,选为插图的当代作品更反映了改编者对多元文化论的兴趣,而全球化则是另一被强调的重点。 ——巫鸿,著名艺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 这是一本可以说是传奇性的教材,它曾带领一批批充满求知欲望的本科生穿越艺术的历史,从旧石器时代一直走到现在。詹森的名字成为了艺术史课程中“研究”一词的同义词。 ——温尼·海德·米奈,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分校人文与艺术史教授 书中对中世纪艺术的美丽和庄严给出了清晰并权威的阐释。……大卫·西蒙把詹森的杰作变得更可靠,更富启发 性,同时也更为实用。他对这本超越时代的著作做了一次细致而又明智的修订。 ——查理·李特尔,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这是《詹森艺术史》的一大进步,本版装帧精美,结构清晰,文字流畅,可读性高。除了提供基本的历史信息和精彩的形式分析之外,新版还从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加以论述。书中没有令人费解的术语,感谢作者。 ——肯尼斯·E·西尔维,纽约大学美术系主任 戴维斯教授用清晰、有趣且整合良好的散文式语句阐释了古代艺术传统的发展。……这些权威、生动又引人入胜的文本必然会激励读者,并为他们做好阅读后续章节的准备。 ——大卫·戈登·米滕,哈佛大学詹姆斯·洛布古典艺术和考古教授
  • 艺术的故事

    作者:[英] 贡布里希 (Sir E.H.Go

    全书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以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 贡布里希爵士,其殚见洽闻,斐然文采之作,往往寥寥数语就能阐发一个时期的整个气氛。他以一本《艺术的故事》极为成功地教会了成千上万的人如何去欣赏前人的绘画,这是一部博学动人的精彩之作,也是有关艺术的书籍中最著名、最流行、而又最经久不衰的著作之一。 《艺术的故事》自在西方问世以来,已重版二十余次,享誉全球,国内也有几个版本。本版为三联书店版,为艺术史大家、贡布里希研究专家范景中教授的译本,名著名译,图文并茂,制作精美,引人入胜。
  • 中世纪的秋天

    作者:(荷兰)赫伊津哈

    《中世纪的秋天》研究14世纪和15世纪的欧洲文化史,以北欧的法国和与荷兰文化为重点;描绘欧洲基督教文化在古典文化、人文主义中的自我更新。这段时间的欧洲社会风云激荡,十字军东征尚未收场 神秘主义蛊惑,人文主义萌芽,文艺复兴滥觞,宗教改革酝酿,这是一个历史大变动的时期。 本书重点展示骑士精神、宗教生活、爱情与色情、死亡的恐惧、文学与艺术;重中之重是文学与艺术的赏析、比较、评述;亮点有多彩的生活画卷、璀璨的群星、传世的作品和死亡的幻象。 本书将论辩置入事实的陈述和作品的分析中,读者可以鉴赏到40余幅图和数十部诗文著作,了解到那并不“黑暗”的中世纪末期的文明。作者的结论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并非黑白分明的两个时期,文艺复兴在中世纪中萌芽,中世纪孕育了古典主义、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北欧的文艺复兴有别于南欧即意大利的文艺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