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艺术史

  • 艺术哲学

    作者:[法] 丹纳

    《艺术哲学》是“一部有关艺术、历史及人类文化的巨著”,“采用的不是一般教科书的形式,而是以渊博精深之见解指出艺术发展的主要潮流”。丹纳主张研究学问,应“从事实出发,不从主义出发;不是提出教训而是探求规律,证明规律”。他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从这原则出发,阐扬了意大利、尼德兰和古的艺术流派。最后一编“艺术中的理想”,为丹纳的美学。全书不但条分缕析,明白晓畅,而且富有热情,充满形象,色彩富丽,绝无一般理论文章的枯索沉闷之弊。
  • 绵延之维

    作者:丁宁

    自序 有必要对本书的书名《绵延之维——走向艺术吏哲学》作一点简略的说明。应当说,“绵延”(duree;durarion)直接和二十世纪初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所谓“变的哲学”的创始人H·柏格森有关。虽然他的创化说也是从生物学出发的,但却修正了对历史研究(包括艺术吏)素有极大影响力的、达尔文式的进化论学说,其主要原因正在于他强调了发展、变迁、有机统一和不可分割的“绵延”。作为—个与空间相对应的重要概念,它的特殊性在柏格森哲学中显得尤为明显,因为他认为,在所有重大的哲学问题中,对时间的理解最为关键。那么,“绵延”的具体含义究竟是什么呢?这里不妨转录一下贺麟先生的一段精到理解。他指出,“绵延”便是: 所谓内在的自我之流,也即若干繁复意识状态的交融贯通,互相渗透,这种意识情态一而不单纯,事而不复杂,如万灯交映,如百音共振,造成一条活活泼泼无拘无束的前后有着不可分的关连的意识之流。这里面的每一个意识状态就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境界。丰富,但不是量的堆积,自有它的有机统一性。每一个意识状态都是承前启后的,承继了包括了过去所有的意识状态,而又宣布下面有一新的意识状态将要产生,一面是结束,一面又是开始,中间有过渡,每一状态都伸展、渗透到别的意识状态中,这就是帕格森所谓真我,也即真时、本体,他的纯粹的“绵延”。 移之以论过程、时间或历史,人们所看到的将是两种“绵延”的意义:—是同性同类的绵延,也即单纯的时间性延续。例如,此时与彼时,此秒与彼秒等,相互之间没有任何的差异。这就相当于一个工具论的概念,一个实用的符号,由于它借用了空间的量度,因而又是可以加以切分的对象;是异性异类的绵延,就是许多不同的刹那汇在一起,互相贯通,互相渗透。比如现时,即有过去的一切累积、凝聚于其中,而且未来的一切(包括发展趋向以及人所寄予的期待等)也蕴蓄在现时之中。柏格森所强调的恰是后一种绵延之义。这就自然而然将我们与艺术史的理解与把握引向一种更加具有辩证色彩的“维度”(即方向、方面、范围和领域等):每一种艺术现象及其历程都应是(—)彼此间的交融贯通;(二)彼此间内在的有机联系;(二)内在的量的大一高深;(三)内在的质的多——丰富。尽管柏格森的哲学在强调生机上义、生命冲力等时走到了诸如神秘主义、非理性主义之类的某种极端,但是他又确乎为我们在研究既生动具体又复杂更微的艺术史时摆脱生物学化的进化理论和机械化了的“科学主义等提供厂绝好的启示性思路,至于“走向艺术吏哲学”, 除了“走向”之谓表明的是本书所论只是—种尝试、开端而不是完美、总结或体系化之外,则确定了本书的特殊性质乃是—种关于艺术吏的哲学。
  • 古代艺术品中的神话形象

    作者:(英)苏珊·伍德福德

    神话赋予希腊罗马艺术家们灵感,他们不畏挑战,以静态的形式将神话故事娓娓道来。画家、雕塑家和其他艺术家在茂密的神话丛林里探索、开拓,创作之道各有千秋。在本书中苏珊•伍德福德深入探究了绘制在各种陶瓶和雕塑上的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和神话人物,讲述了他们在创作中使用的不同方法;阐释了在表现某些故事时,作者所创造出的不同体例;探究了这些体例改变、改进,甚至被移花接木,用于另外一种情景之中的方式;分析了神话故事之间的不同之处——或混为一谈之处;解释了神话与日常生活和政治宣传的联系以及不断变化的品味对神话艺术创作的影响。 《古代艺术品中的神话形象》一书内容生动、通俗易懂、取材广泛、插图丰富,以独特的视角、新颖的见解对希腊罗马艺术品中的神话形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 美的历险

    作者:(英)威廉·冈特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的文学语言,描述了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发展概况,是一部独具特色的艺术史论专著。据英国版权代理方介绍,威廉·冈特的《拉斐尔前派的梦》、《维多利亚时代的奥林匹斯山》与《美的历险》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思想成就史的三部曲。《美的历险》与丹纳的《艺术哲学》和勃兰兑斯的《19世纪文学主潮》相比毫不逊色。因冈特在文学和绘画方面的艺术实践,艺术史论作品具有更丰富的情节性和更鲜明的画面感。   冈特身为著名学者兼画家,在文学和美术方面都具有较高的造诣。在本书中,他以翔实的史料、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对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法唯美主义的文艺理论、美术与文学领域的面貌作了深刻、独到的分析;以唯美主义的产生、发展、高涨、分化的全过程为主线,比较详尽地评价了这一时期的重要文艺理论家、画家、作家、诗人以及重大的文艺现象、重要作品和艺术流派。
  • 艺术概论

    作者:蒋勋

    在众多的关于艺术概论的图书里,本书是最新也可算是颇为新颖的一本。作者为台湾著名的艺术史学者蒋勋,其《写给大家看的美术史》曾在大陆拥有众多的读者。全书从“艺术的起源”、“艺术的特质”、“艺术的类别”、“艺术的材料”、“艺术的内容”、“艺术的形式”、“艺术的创作”、“艺术的欣赏”、“艺术的批评”等方面对中外艺术作了一个大体的“概论”,涉及“文字的艺术”、“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表演艺术”、“电影艺术”等等我们所熟知的艺术门类。书中处处充满对生命的启发,对美的牵引,是初学入门者最好的领航。图文并茂是本书的最大特点。
  • The Meaning of Art

    作者:Herbert Read

  • 创造者

    作者:丹尼尔.J.布尔斯廷

  •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作者:傅雷

    傅雷年轻时受聘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担任美术史课教席。《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是他在讲稿的基础上修改补充,于1934年完成的一部著作。作者时年26岁,对西方美术史已有很深的造诣。 书中着重介绍文艺复兴以来近二十位大及其名作,生动洗练讲解艺术风格和人品操守,并融 文学、音乐、哲学、社会、时代于一体,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在书中除了评介作品的特色与美术家的身世片段外,也提到一些由艺术实践引起的美学方面的疑难问题,并提出他自己的看法。
  • 伦勃朗1642

    作者:张佳玮

    ●莫奈之后,再写伦勃朗 ●艺术史达人张佳玮从最著名的《夜巡》入手 描摹生动的荷兰黄金时代市民生活 再现不为人知的欧陆绘画传统 复原光影大师伦勃朗的跌宕人生 ●一书双壁=好读文本+精彩配图 开创莫奈之后新的欣赏热潮 一幅《夜巡》将荷兰美术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伦勃朗的一生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之前他被荷兰这个黄金时代的市民社会扶上太阳之巅的,之后他被这庸碌的团体揪下了地狱。“他一度和黑暗抗争,一直到了最后,他和黑暗讲了和。他的人生恰好经历了荷兰的黄金时代,他的笔触也纪录下了那一段时光里,人们可以拥有的欢欣、光明、荣耀、痛苦与黑暗。”
  • 艺术:让人成为人

    作者:[美] 理查德·加纳罗

    本书旨在向那些没有或者没有多少文科背景的学生介绍人文学带给我们的喜悦。一直以来,我们的目标就是交流我们对于作为心智与情感体验的人文学所怀有的热情。学生藉由学习审慎的思考,以及对于创造性艺术的认知,也将会更好地了解自身。 本书叙述历史上人文学取得的杰出成就。尽管我们的方法是主题式,而不是编年史式的,但是历史语境仍然作为了解特定作品发挥着,并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感激过去了所取得的成就,这是因为我们非常相近的人过去并存在过,他们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今天。我们会继续发现新的原因去体验喜悦,并在过去的、现在的、西方的、非西方的、男人的、女人的,以及在不同种族文化的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感受力中得到的激励。
  • 曾有西风半点香

    作者:扬之水

    《曾有西风半点香》是敦煌研究院与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重点研究课题。本书内容是对佛教艺术名物的考证。鉴于以往与佛教有关的艺术品名称及器物名称皆限定于汉译佛经,很多器物和艺术形式都无法与实物对应,也没有发源和流变的踪迹,所以,作者从探索佛经和佛教文献中那些孤立枯燥的名称开始,寻找并发现具体的图像,进而追寻图像从原生地到落脚点的“行走” 路线,以及在“行走”中,如何因为所经历的不同地域而一路不断添加的种种情节。 本书的特点是搜索了大批非常难得的敦煌洞窟以及发掘的古代墓葬的壁画材料,在排比这些材料的年代和地域时,结合文献资料对课题作出缜密而有说服力的结论,对佛教史和艺术史都有很大的意义。 作者的研究特点是非同一般的细致和严谨,所有的材料和图片都亲眼见过,为此作者亲自去敦煌、西藏、印度和阿富汗考察,绝不为图省事而使用不可靠的材料,而且凡所使用的材料都一一考订出处,所以本书作为一本研究专著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 陶渊明影像

    作者:袁行霈

    本书第一次将历代有关陶渊明的绘画作品汇集一处(有些图片首次公布),对每一副作品,不仅进行艺术的点评,更重要的是分析创作者的心态,以及从中反映出的时代特征、人生追求和美学理想。这种研究方法,成为艺术史与文学史交叉研究之典范。 全书彩色印刷,图文并茂,装帧精美,典雅大方。
  • 宋代诗画中的政治隐情

    作者:[美] 姜斐德

    在整个中华帝国的历史中,学者型官员总是肩负着批判政府政策和举措的责任,即使这种批判会遭到震怒的皇帝或那些政府首脑的处罚时也不例外。处罚的形式从贬官直到处死,甚至连他们的亲属也会受到牵连。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官员采取了主动删改自己的文章或者保持沉默的办法。而另外一些官员则将他们的想法寄托于诗歌。在11世纪,中华帝国正值宋朝,一些学者转而利用绘画这一文雅而又隐晦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政治的异议。 通过考察文学的象征含义、绘画的标题、同时代的题词以及历史背景,姜斐德教授指出某些画作传达出强烈的政治意见。这种寓意,在一些画作中表现得相对清晰,而在另一些画作中则被特意隐藏,只有那些具有广博学识,特别是了解诗歌以及其传达不同政见和批判意见的模式的人,才能够对这些作品进行解读。除了在画作中附题诗歌外,一些学者在构造他们画作的时候还仿效了诗歌创作的惯例,这就更加强化了文本图像的联系。 姜斐德教授认为,表面上无关世务的画作中所隐含的寓意是士大夫阶层越来越重视绘画的一个重要因素。绘画的关联体系作为一项功能,使得学者可以在避免打击的情况下表达他们的异议,而这正为艺术的活力和长久发展作出了贡献。
  • 中国雕塑史

    作者:梁思成

    “我国言艺术者,每以书画并提。好古之士,间或兼谈金石,而其对金石之观念,仍以书法为主。” 梁思成先生却认为:“艺术之始,雕塑为先。”于是,便有了这部一代大家研究“雕虫小技”的《中国雕塑史》。上起上古、夏商周三代,下至元明清,跨越数千年,探寻雕塑之术;殷墟、始皇陵、霍去病墓、郭巨石祠、满城汉墓、云冈石窟、云门山造像、香积寺塔、乐山大佛、太原晋祠、隆庆寺雕像、居庸关砖刻……纵横捭阖,讲述雕塑名迹之精。
  • 故宫藏美(彩图典藏本)

    作者:朱家溍

    本书为朱家溍谈古代艺术的学术随笔集,共分古代书画、古代工艺美术、清宫戏曲三个部分。 朱家溍作为文史大家,故宫文物鉴定大家,又生长在一个文物收藏的世家,他一生寓目过大批国宝级文物,他凭借自己这一得天独厚的经历以及渊博的文物学养,谈古代书画的流派风格演变和收传次序,谈古代文物的真赝辨识,谈古代戏曲的开端和传承。是一部关于古代艺术鉴赏的权威之作。
  • 波普主义

    作者:[美] 安迪·沃霍尔,[美] 帕特·哈克

    波普艺术,迷幻药,鲍勃·迪伦,地下电影制作——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场文化风暴以纽约为中心爆发开来,横扫了整个六零年代,当时处于这场风暴之眼的人便是安迪·沃霍尔。他的工作室,那个以 “工厂”之名为人所知的曼哈顿敞间,正是整个六十年代文化圈的枢纽。在这里,他不仅创作出了定义 波普艺术的汤罐头和众多文化偶像的大幅画像,还拍摄出《切尔西女孩》及其他沃霍尔经典;从卢·里德和“地下丝绒”到伊迪·塞奇威克,那个年代每一个人的身影都在这里出现;沃霍尔自己亦置身其中,旁观着那段不可思议的时光。《波普主义》以幽默坦率的爆料,为那改变世界的十年留下了一份终极的内幕记录。
  • 博物馆馆长讲博物馆

    作者:上海博物馆,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管理专业

    这不只是一本关于18座博物馆的参观指南。 石窟、丹青、吉金,文化传承与家国命运——通过对博物馆与展览的关注,讲述文物的故事,呈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血脉,虽屡经挫折,依然不改其蓬勃的活力。 隔着玻璃展柜,我们与文物的距离不足一米,然而从诞生到今天,它们却经历了不知几千几百年又几千几万里。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它们如何逃过了无情的时间、世事无常、离合聚散? 自2010年起,上海博物馆举办“九州文华”系列讲座,邀请国内各博物馆馆长(副馆长),从博物馆管理者的视野,介绍各自博物馆的历史与收藏。本书收录了截止2011年的前18讲,将讲座内容整理付梓,按讲座举办的先后顺序排列。
  • 南画十六观

    作者:朱良志

    文人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是一个至今仍引起兴趣、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本书不是平面研究文人画,不是梳理文人画发展的历史,而是选择文人画发展中的一个问题——"真性"来集中讨论,这是文人画发展过程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以突显对形成文人画的本质因素——人的内在精神气质的关注。 本书共十六章,选择十六位画家,以他们的作品和艺术活动为线索,每章集中讨论一个关系文人画全局的关键性问题。如通过明代画家陈洪绶,集中讨论"高古"问题。十六位画家,就是十六个观照点,合而形成对文人画追求真性的总体表述。全书秉承作者一贯寓深邃思想于优美表述中的书写方式,深具可读性。
  • 黑夜的蝴蝶

    作者:(法)阿兰·儒弗瓦

    进入20世纪,提到“艺术”,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巴黎,想到巴黎蒙帕纳斯周边街巷的咖啡馆、小酒吧……这里被誉为是现代文学与艺术的摇篮,孕育了一批后来影响整个世界的人物和事件,这些人物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他们如何践行个体的自由?又给人类文化艺术带来什么样的奇迹?摆在读者面前的这部书,就是对这场 “艺术大爆炸”的真实记录。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部书,初版于1982年,2004年再版。儒弗瓦作为和超现实主义血气相通的“过来人”与独立自主的同路人,他在重温过往的岁月,重议自己似曾信奉的“主义”这一话题时,有他独特的追求、独立的叙述角度与方式,他赋予描写对象以不同的基调和色彩,注入自己的激情和思考,从而成就了这样一部充溢个性的巴黎(20年代)的艺术史。 这些创作者保持独立,保证了历史上所有个人的最初自由。布勒东的革命个人主义倾向表现在他对精神困苦的新的定义,阿拉贡则表现为他过激的言行和挑衅,毕卡比亚表现为他喜欢否定、反驳的笑容,查拉表现为他所颠覆的文化价值,阿尔托表现在他呼唤内心的深渊上,杜尚的倾向表现在他的 “肯定的讽刺”中,曼·雷则接触艺术的神秘化和改变交流方式,马克斯· 恩斯特表现在对新神话的研究上,苏波表现在他的磁针的“轻”上,米罗在粗暴的表达方式和彻底的简洁上,莱利斯表现在完全揭示语言的真相上,马松则表现在联系直观的思维和感觉的闪光点上。吉吉为超越了小资产阶级的道义而开心不已,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她也是革命个人主义者,南希·库纳德则从她反抗愚昧、反对向往富人生活可以看出她也是革命个人主义者。莫迪利阿尼的倾向表现为自身优雅混合着抗拒,苏丁表现在他对美的风尚的否定,帕斯金则表现在他被性自由所颠覆。是的,每个革命个体都以相同的方式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并为之付出一切。
  • 艺术及其对象

    作者:[英] 理查德·沃尔海姆

    作者是英国美学20世纪唯一的大师,该书是其代表作,也是英国20世纪最重要的美学经典之一。 《艺术及其对象》首先从"艺术可以定义"出发,重思物理对象假设,反思艺术的"再现"和"表现",进而反思"审美态度"是否可以界定艺术,最终将艺术归结为一种"生活形式"并由此推导出诸多的结论。作者在此书中展现了综合分析哲学和现象学两大传统的深厚功力,并且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工作,为艺术和审美这个千古之谜增加了一个富于探讨性的答案,开启了新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