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艺术史

  • 印象派画家的日常生活

    作者:[法]让—保尔·克雷斯佩勒

    本书系“巴黎丛书”红色系列之一本。 “印象派”近乎昙花一现的创作活动持续了不足20年,即从1863年的落选者沙龙到1883年马奈辞世的那段时期。 今天的人们看到印象派作品居然价值连城时,热衷道听途说就往往会使人们过分夸大印象派画家在其事业初期所经历的各个方面的困难。本书既不讲述印象派的历史,亦非印象派画家的传记集,其宗旨在于再现那些以落选者沙龙为起点、开始向始终受到官方保护的没落学院派发起进攻的画家的生活和创作状态。 印象派画家的历史往往被蒙上传奇的面纱,致使真实扭曲变形。将印象派画家从传说中脱离出来、还他们于真实的日常生活之中,使读者能够以全新的角度评价和欣赏法国艺术史上那个独特的时期,这就是本书的目的。
  • 羅斯科傳

    作者:JAMES E.B.BRESLIN

    此書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的首次完整傳記----這是一位難以了解、令人惑而又印象深刻的畫家,正如他所創作的繪畫。 藉著深入探索羅斯科的個人資料,以及訪問上百位藝術家、收藏家和畫商,本書作者白列斯基述說了一個活在藝術中的生命的故事----包括其所付出的代價與專業上的成功,天才與自我、文化與商業交會;這些也顯現了紐約從三0至五0年代的藝術景象。 對許多人而言,羅斯科一直是一個改變了美國藝術、反叛且自毀的天才之象徵,而本書則超越了這個單純的徵,以進一步揭露這位藝術家及其藝術、以及那個時代的複雜與弔詭。
  • 印象派艺术家与后印象派艺术家

    作者:杰里米.沃利斯,琳达.博尔顿

    关于印象派>>>如今,印象派艺术家的作品价值连城,但在一个多世纪以前,他们只是一场艺术革命的先锋。从作品主题的选材到绘画方式,印象派画家都进行了革新,并发展了关于透视、色彩和绘画布局的理论。在其存在的不到20年的时间里,印象派永远地改变了艺术——其后的所有流派,要么是其延伸,要么与其观点相悖。 关于后印象派>>>象征主义流派、先知派、新印象派……这些名词使得后印象派并非是一种独立的自成一体的艺术形式,而是对于印象派各种不同回应的集合。后印象派艺术家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们“带着情感运用色彩”的理念直接推动了表现派的发展,而其在创作中对几何形状的运用则直接导致了立体派的形成。 A卷 印象派艺术家 什么是印象派? 琼·弗雷德里克·巴奇耶 古斯塔夫·卡勒波特 玛丽·卡萨特 保罗·塞尚 埃德加·德加 恰尔德·哈萨姆 爱德华·马奈 克劳德·莫奈 贝特尔·莫里索 卡米尔·毕沙罗 毛里斯·布泽尔·普伦德加斯特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 新生代 B卷 后印象派艺术家 什么是后印象派? 皮埃尔·博纳尔 保罗·塞尚 莫里斯·丹尼斯 安德烈·德朗 拉乌尔·杜菲 保罗·高更 文森特·凡·高 亨利·马蒂斯 居斯塔夫·莫罗 奥迪隆·雷东 保罗·塞律西埃 乔治·修拉 保罗·西涅克 莫里斯·德·弗拉芒克 爱德华·维亚尔 新生代
  • 德拉克洛瓦艺术日志

    作者:[法]德拉克洛瓦

    德拉克洛瓦(1798-1863)是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大师。他于1822-1824 年和 1847-1863 年间的日记,首次问世于1893年,由保罗•弗拉和雷内•比约从其日记底稿,即他各式各样的笔记本和零散的纸片中辑集而成。后来又做过缜密的校订。对于艺术家和艺术研究者而言,这本书最令人感到兴趣之处,就是可以从中了解德拉克洛瓦的创作门径和他在技法上的经验和成就。特别是在了解德拉克洛瓦的思想和性格特征方面不可或缺的材料,无一遗漏。
  • 一个画商的回忆

    作者:(法)瓦拉德

    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期是一个巨人的时代。这一时期涌现的巨人不是一两个,而是一大批;这些巨人不是温文尔雅、驯服恭顺,而是狂躁激烈、立异标新。在世界艺术领域,尤其如此。本书的最大特色就在于,这是一个画商以他非艺术但更社会化的眼光和口吻来观察、讲述这一个时代中艺术家们的故事。 在书中,您在这里可以看到巨人们对自己的要求是何等严格:把绘画视作自己“命中注定劫难”的塞尚如何毫不心痛地毁掉自己不满意的作品,罗丹如何不顾崇拜者们的哀求把其雕塑砍得粉碎,而德加毁掉自己长期心血结晶仅仅是为了获得一切从头开始的欢乐;您在这里会惊奇地发现,不仅世俗之辈对天才们有眼无珠,连大师们之间也未必真正相互理解:马奈始终认为雷诺阿画画是选错了职业,而其成名纯属偶然;左拉一直遗憾塞尚没有听从他的劝告,否则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至于他们性格上的巨大差异,作者也似乎无心地作了巧妙烘托:同眷恋家庭、喜爱鲜花的雷诺阿形成鲜明对比,德加憎恨家庭,更憎恨鲜花――在这位大师的眼里,鲜花与美人的界限绝不容混淆;塞尚崇拜波德莱尔,不容许别人对他这个偶像说半个不字,雷诺阿则公然宣称这位诗人和福楼拜都是他最憎恨的对象……
  • 欧洲近代绘画大师

    作者:利奥奈洛・文图里

    《欧洲近代绘画大师》从二十世纪人的“鸟瞰”角度,讲述了戈雅、安格尔、柯罗、马奈、雷诺阿、塞尚、高更、凡高等十九位大师的历史,把画家的经历与历史条件、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逐一评论画家的创作历程和代表性作品,揭示每一位画家创作的思想和热情,客观地反映了作品当时所引起的褒贬,仿佛绘制了一幅十九世纪重大艺术现象的“全景图”。作者渊博的美术史知识和丰富的艺术鉴赏经验,使本书成为一部融学术性、知识性、鉴赏性于一体的绘画史读物。书中所附五百余幅绘画作品,大多为作者所录,此次出版作了少许增补,并易以彩图,使之更富鉴藏价值。
  • 画商詹泊尔日记

    作者:(法)詹泊尔

    这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多彩的《日记》,我们能从中见到数十位艺坛知名人物,不论是见一次、两次,或多次相见皆令人感到十分亲切,其有关的文字描写都栩栩如生,仿佛作者对人物刻画这门艺术早已运用自如。
  • 艺术的逃难

    作者:(澳) 白杰明

    列文森中国研究书籍奖作品 融合传记、艺术与历史 第一次在文化和历史背景中完整描画丰子恺 丰子恺最大的成就,或许是在变幻无常的时代始终保持了一种自由自在的精神。 ——白杰明 ----------------------------------------------------------------------------------------------------------------- 这是一部融合了传记、艺术和历史的作品。讲述了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政治动荡中,出现的最有天赋和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丰子恺的生平。作者在书中呈现了一幅交织并行的图景:作家、画家、翻译家丰子恺的生活和20世纪中国动荡的历史。他考察了丰子恺审美眼光的形成,以及它如何与中国传统及当代的文化背景相联系。 作者认为,丰子恺的写作与绘画根植于自我表达的哲学。难以归类的丰子恺,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一个谜:他同情劳苦大众,并得到很多政治化的知识分子的认同,但也是个浪漫的人;他是虔诚的佛教徒,是自然和儿童的近距离观察者;他的艺术看似温和,却常常传递着强烈的信息。在众多关于丰子恺的著作中,本书第一次检视丰子恺在五四作家和知识分子中的位置,第一次在中国的艺术、宗教和文学传统的背景中讨论他的位置。
  • 巴黎的盛宴

    作者:(法)达恩・弗兰克

    《巴黎的盛宴》一书向读者描述了1900年至1930年间,来自世界各国的一大批艺术家在当时的世界艺术中心巴黎的艺术创作与生活。他们集中居住在位于塞纳河两岸、面面相对的两座山丘――蒙马特尔和蒙巴那斯,他们改变着自己的生活,重新创造着艺术和艺术语言。 作者以丰富多彩的历史资料和生动活泼的写作手法,将读者带回到过去的塞纳河两岸。他们推开“洗衣船”和”蜂箱屋”的绘画作坊,目睹了毕加索、阿波利奈尔、马蒂斯、苏万、莫迪利阿尼等艺术大师充满灵感的创作。正是因为他们的天才想像和创新,才使得印象派、野兽派、立体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一个个艺术流派相继诞生,在艺术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莫扎特论

    作者:[德] W. 希尔德斯海姆

    《莫扎特论》是对莫扎特的音乐、生活、思想三者关系的精妙解释。作者坚信,只有合理重建这三者之间的联系,才能对莫扎特这个天才的形象有更加全面、清晰和准确的认识。 这当然绝非易事。三者的关联是隐晦且复杂的。作者认为:作为一个真正罕见的天才,莫扎特是不善——或者说“不想”——自我表白的(正所谓“天机不容泄露”),有时他故做谜语,有时他言不由衷,还有时他辞不达意或心不在焉……凡此种种使得他的书信、语录乃至他的音乐均不同程度地蒙上了一层甚至几层神秘的面纱,这面纱成为长期以来蒙蔽和误导我们意念的隐形屏障。 作者审慎地运用了心理分析策略,对广大奠扎特传记学者所普遍占有但却每每忽视、避讳甚至误读的原始资料进行了富有洞见的解读和诠释,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修复——有时是“揭示”——了莫扎特的形象。
  • 丢勒和他的时代

    作者:威尔赫姆·韦措尔特

    《丢勒和他的时代》是悦读时光/绘生绘色系列之一。丢勒非常享受声名带给自己的外在享受。比如,丢勒在威尼斯时,威尼斯总督和教皇曾亲自到他的画室拜访他,丢勒1506年在博洛尼亚也受到了崇高的尊敬——按照克里斯钦·索伊尔勒的说法——意大利画家非常谦恭,甚至对丢勒说他们能够在有生之年见到他,就是死也没有什么遗憾了。而且,丢勒在去荷兰期间也受到了很高的礼遇。比如安特卫普的艺术家还专门为他安排了晚宴,当时很多市民站在路两侧看着,“好像是一个大人物要过来”,他们甚至向丢勒鞠躬表示尊敬。
  • 塞尚书简全集

    作者:塞尚 等

    200多封书信往来完全记录 200多幅亲笔手稿真实影印。随着塞尚与其亲友、朋友之书信记录的愈见丰富,读者也愈来愈靠近一个情感丰沛但性格孤僻、经济宽裕但稍欠节制、执著艺术但偶生嗟叹的神格化的塞尚。
  • 化名奥林匹亚

    作者:[美]尤妮斯·利普顿 著

    尤妮斯·利普顿是一位以犀利的女性观点闻名的艺术史学家,本书展示出作者探寻马奈名作《奥林匹亚》中那位声名狼藉的模特儿生平的旅程,充满了高潮迭起的悬疑情节,揭露了在性别化、阶级化社会中,一个女同性恋画家被蔑视的凄凉一生。本书的主客观交错的写作方式更是对学术正统的叛逆,是作者本人更大的冒险之旅。
  • 版画插图丢勒游记

    作者:(德)阿尔布雷特・丢勒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丢勒在游历威尼斯和欧洲其他城市时写成的书信以及他的尼德兰游记。通过这些书信和游记,这位极为前卫的艺术家展示了他高尚而正直的个人功利主义哲学,并细致地记录了他自己在旅行中的开支。可能就在这次旅行中,丢勒染上了某种疾病,而且这很可能是他几年以后去世的原因。
  • 拉斐尔前派的梦

    作者:威廉·冈特

    《拉斐尔前派的梦》讲述了拉斐尔前派、唯美主义和新古典主义运动的兴衰史,共同构成了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英国乃至欧洲的人文思想和社会生活风貌的全景。 在《拉斐尔前派的梦》中,冈特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实利主义时代中的一些困惑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如同一个个堂·吉诃德,头脑中充满了中世纪的骑士精神,充满了奇特的探求和高远的志向。 英国著名艺术史论家、作家威廉·冈特(William Gaunt,1900—1980)的名作《拉斐尔前派的梦》发表于1941年,最初的书名是《拉斐尔前派的悲剧》。或许是更想强调这些“艺术骑士”的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深刻含义,冈特才决定隐去了“悲剧”这个书名。但是,拉斐尔前派的历史和作者叙述文字的悲剧基调却依然浓重,这使全书如同一曲凄美的挽歌。书中的纷繁人物和事件被作者的生花妙笔描绘得栩栩如生,使今天的人们读后掩卷沉思,在全面了解19世纪中后期英国一个重要的艺术思潮之外,又多了一份对艺术与社会现实、艺术与人生的思考。 拉斐尔前派可说是写实主义、自然主义与唯美主义互相结合所诞生的艺术。拉斐尔前派有三个代表人物,他们是但丁•加布里埃尔•罗塞蒂、威廉•赫尔曼•亨特、约翰•埃弗雷特•密莱。当时这个画派可是给波澜不惊的英国画坛带来了一股不小的震荡。正如其名称所反映的,PRB的成员们认为英国绘画处于一种垂死的状态,对此感到十分绝望,并希望能重新获得早期意大利艺术中的那种真挚和简朴。而按他们的观点,正是拉斐尔(Raphael)的出现,使得工于心计、形式僵死的学院主义(academism)取代了这种真挚和简朴,所以他们在作画理念和手法上返回拉斐尔之前,以此来实现他们的理想。在绘画方面,PRB非常憎恶那种学院式的“机械形态”和表现生活琐屑的风俗画,他们选择一些宗教性的或对道德起促进作用的主题,试图通过对周遭事物的仔细观察,来尽量忠实于他们所欲表达的自然。同时,他们也在绘画表现技法上有所选择,使其画面表现出一种干净、明亮和强聚焦(sharp-focus)的风格。PRB一开始屡遭批评界的诋毁攻击,直至著名评论家罗斯金(Ruskin)插手帮忙,成为他们的支持者。只是到了1853年,成功刚刚开始,这个团体就已是名存实亡,各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艺术主见,各奔前程了。
  • 艺术狂人——波依斯

    作者:[德] 海纳尔·施塔赫豪斯

  • 齐白石自述

    作者:齐白石

    齐白石自述:从穷孩子到艺术大师,ISBN:9787504357953,作者:齐白石 著
  • 蒙克私人笔记

    作者:[挪]爱德华·蒙克

    爱德华·蒙克是具有世界声誉的挪威画家,他散文诗般的笔记充满诗意与幻觉,同时也充满坦诚和宽容。蒙克私人笔记实际是蒙克用来记录场景、视像、故事和思考的试验平台,“可以被当成从玻璃切割匠铺子外面堆积如山的废料堆里捡来的彩色碎玻璃来欣赏”。 一个“真实的”爱德华·蒙克,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真实可信呢?所谓“本真的”蒙克,又能“真”到哪里去呢?《尖叫》中那个扭曲的形象并非他最终的自画像,可是相关的故事和神话已经传得满天飞了……你也许可以说蒙克(的文字)“什么都不是,但也谁都是”。关键是他吸引、激发和震撼了他的观者——和读者。《蒙克私人笔记》挪威原文的英译者J.吉尔•霍兰德是爱德华•蒙克的一位老相识,他选译的蒙克笔记揭示了这位百般纠结、暧昧不清、多重性格的挪威大画家的一些比较不为人知的生活和心理侧面。 ——弗兰克·霍伊弗约德
  • 寻找孙佩苍

    作者:孙元

    孙佩苍,曾任东北大学教授、里昂中法大学校长、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民国第一收藏家。旅欧期间凭一己之力搜购了包括库尔贝、德拉克洛瓦、苏里科夫作品在内的大师原典,徐悲鸿是其至交好友,吕斯百王临乙以师相称,于1942年在成都举办画展期间离奇猝死,从此在历史中消失,大量藏品也不知下落。六十余年后,孙佩苍的孙子孙元开始寻找祖父的踪迹,写成此书,这是湮灭的家族史,也是美术史上一段终见天日的传奇。 这故事,实在是民国的传奇,是画界的美谈,是一份迄未明了的家族疑案,更是中国近代史屡见不鲜的糊涂账。今世,中国民间已有若干心存抱负的买家,出手惊人,藏购二十世纪欧美著名艺术家作品,若论这辈藏家的先驱,无疑,是孙佩苍;若论目下中国人藏有十九世纪大师作品者,则唯孙佩苍一人而已。所幸孙佩苍留有这批珍藏,而他的孙子,正以手中撰写的这本书,走在找寻父祖的路途中。我在三十多年前得缘亲见那批真迹,三十多年后,得识孙元先生,在我心中,二者于是合一,成为传奇。 ——陈丹青
  • 安迪·沃霍尔自传及其私生活

    作者:【美】约翰·威尔科克,克里斯托弗·特

    尽管与安迪•沃霍尔相关的文章、书籍、电影以及消费品多到数不胜数,然而,人们对于他的生活和艺术生涯仍然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兴趣。本书——有悖于标题——既不是一本自传,也不是一本性写真集,却记录了他的真实个性,呈现了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期那段五光十色的文化背景中的奇闻轶事。 本书通过对那些经历过沃霍尔工作室之人(包括沃霍尔最亲密的合伙人、朋友,以及他的那些超级明星)的访谈,勾画了一部别样的传记。多年来,许多从“工厂”出来的人都加入了无休止的出书行列,阐述了他们对沃霍尔的天赋以及其艺术的观点。本书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采访的对象既是沃霍尔塑造的人,同时也是塑造了沃霍尔的人。书中描绘了60年代臭名昭著的“工厂”的盛况,从一个私密的视角深入解析了沃霍尔早年声名鹊起之时的职业、性格和私生活。这可能是沃霍尔最富有启迪性的肖像画;此书并非只提供一种视角,而是许多印象的合成物,每一个印象都是安迪•沃霍尔的一个侧面,如同一幅完整拼图中的一小块。 作为非主流文化和曼哈顿艺术圈的一位敏锐的观察者,沃霍尔刚刚开始他的电影拍摄事业时,约翰•威尔科克是“工厂”的常客,也是他的知己。正是沃霍尔的超尘脱俗,令威尔科克萌发了采访他圈子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这一想法,那些人物包括利奥•卡斯蒂里、杰拉德•马兰加、马里索尔、妮可、卢•里德、紫外线、维娃等。 1971年,起初威尔科克自费出版了该书,现在这本绝版已久的书经过重新修订和设计,再次问世。其中收录了200多幅图片,包括许多申克-肯德为“工厂”的超级明星拍摄的原版肖像照,另外还有插图、电影剧照——以及一些之前从未面世过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