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艺术史

  • 书情画意

    作者:王稼句 编

    本书精选40位中国现当代作家、艺术家、美学家及艺术史家谈论中国书画的散文、随笔七十九题。内分四辑:前三辑是“画意”,分别侧重中国传统绘画、中国现代绘画、汉画像砖和版画;辑四是“书情”,围绕书法和信札。字里行间,翩然呈现了中国书画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核,凝神涤滤的诗情韵致。而广袤的艺术芳林之中,文人雅士的风度,创作收藏的雅趣,民间艺术的宏富,书画品评之法则,对当世文化之观照,亦得采撷。一篇篇轻灵闲淡的美文,予人隽永的回味。诚如沈从文先生言:“我们是不是可以为艺术简单界说:‘艺术,它的作用就是能够给人一种正当无邪的愉快。’”
  • 美国

    作者:安迪·沃霍尔

    安迪•沃霍尔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相机。他的《美国》选自近十年拍摄的精彩照片,以期展示这个国家的奇异之美与巨大矛盾。他在本书中探讨了他最为关注的问题――包括影像和名人,拍摄了摔角手和政客,耀眼的富人、潦倒的穷人,带着整容手术创口的卡波特,以及隐在黑色短发下的麦当娜。他写了他热爱的国家,写了自己遭到枪击后希望死去,还写到了商业主义、名气以及美貌。
  •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

    作者:[美] 马泰·卡林内斯库

    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近一个半世纪以来异彩纷呈的文化与艺术景象,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理路与脉络?马泰·卡林内斯库通过历史与比较的考察,基于社会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相对立的分析框架,把这五个概念作为“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以丰富的文献资料和作品实例,追根溯源,清理出每一副“面孔”的发生机理及彼此间的相互关联,试图为我们描摹出动态、多元、复杂、充满活力的审美现代性的总体面貌。本书堪称一部文化现代性的观念史,是这一领域罕见其匹的广博而富于雄心之作。
  • 花花朵朵坛坛罐罐

    作者:沈从文

    1949年以前,沈从文是作家,写了四十几本小说和散文;1949年后他转行做了文物研究专家,和坛子、罐子、绸子、缎子打交道近四十年,期间的专注和投入并不比早年从事文学创作时少,对文物的鉴赏和积淀的艺术观同样是大师级的。 本书即收录了作者“另一半”创作:鉴赏文物的心得和对艺 术的感悟。包括四十几篇笔记、随笔、讲稿和学术文章,涉及器皿、织锦、服饰、书画等类,还谈了个别地方的民俗文化。从中不仅可以饱览丰富多彩的文物考古艺术,也可寻觅沈从文离开文学圈后的生命轨迹。 文学大家沈从文数十年文化、艺术、考古、鉴赏、收藏文物研究的心血之作。 沈从文常年与文物为伴,结合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而总结出的经验,值得文物爱好者借鉴。是文物鉴赏、收藏的必读书。 数百幅精美图片,以图注文,直观呈现不同时代文物风貌。 大家经典之作,由名家陆智昌设计,装帧精美,值得珍藏。 我从这方面对于这个民族在一段长长的年份中,用一片颜色,一把线,一块青铜或一堆泥土,以及一组文字,加上自己生命作成的种种艺术,皆得了一个初步普遍的认识。由于这点初步知识,使一个以鉴赏人类生活与自然现象为生的乡下人,进而对于人类智慧光辉的领会,发生了极宽泛而深切的兴味。 ——沈从文 从文物研究来说,我所研究的问题多半是比较新的问题,是一般治历史、艺术史、作考古的,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机会接触过的问题。我个人觉得:这个工作若做得基础好一点,会使中国文化研究有一个崭新的开端、对世界文化的研究也会有一定的贡献。 ——摘自沈从文在美国圣若望大学发表的讲演 大家的文笔,专业的视角。对于文物研究者和鉴赏爱好者,这是文物鉴定和鉴赏的重要参考,以文献与文物互证的方法研究文物,寻绎源流,行文活泼,目光独到,还从古为今用的角度提出很多日常工艺发展的设想,处处可以感受到沈从文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爱。 ——编辑手记
  • 神在人间的时光:希腊神话欣赏

    作者:陈喜辉

    “那里夜夜都有月光”,希腊神话是一个充满魅力的令人神往的世界。诗人们称颂“我爱回忆那毫无掩饰的时代”、“今夜的天空很希腊”,甚至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也说希腊神话“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 希腊神话作为西方文化的源头之一,同时对西方的文化与生活影响深远。了解西方社会,希腊神话是必备的文化修养。 陈喜辉老师的希腊神话欣赏课在哈工大开设近20年,每年选课学生近2000人,极受欢迎。从诸神的宏观政治、微观情史,到英雄的沉重命运、绝顶悲欣,他驾轻就熟,旁征博引,巧妙打通,生动叙述。《神在人间的时光》以课程讲义为基础,在绝对尊重原典的前提下,把纷繁的神话重新编排,划分为圣山王族、在野神灵、大地超人、伤爱飞情四大板块,解决了由来已久的人神混讲、故事交叉的难题,而献给诸神的生动绰号则让古老的神灵跃然纸上。阐释极富当代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在毫无隔阂感的叙述分析中,解析故事深处蕴含的人性秘密与文化意义。 在作者的讲解下,希腊神话是一幅世俗、明媚的图画,富于人生情趣和人文精神。为强化这一特征,《神在人间的时光》精选了近百幅世界名画,平添视觉的美感与生动的质感。
  • 对话伦勃朗

    作者:[瑞士] 弗朗索瓦·德布吕埃

    你属于一个有着钟楼、排钟和小酒馆的城市,一个虔诚与放荡并存,秘密祈祷与喧哗不敬同在的城市。 我属于一个有着令人感到沉闷的肃静和暗地私语的城市,一个有着令人沮丧的冷漠和深深掩盖起来的罪恶的城市。 你属于一个有着运河和广场,肥胖的女人和地势低洼的小巷的城市。 我属于一个有着海滨、丘陵和斜坡道路的城市。少女们往往苗条又可爱,但其他人就没有这样的运气了。 三或四个世纪的时间把我们分开。 但是你对我说话。 而我也对你说话,就像和另一个我说话。 弗朗索瓦•德布吕埃的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伦勃朗的书,不如说是和伦勃朗一起创作的一本书。通过伦勃朗采用“明暗”手法的自画像,德布吕埃为我们创作了一部关于伦勃朗的片段式的、对其偏爱的、充满热情的传记,这样的传记使他着迷。从伦勃朗面容的缓慢变化之中,德布吕埃追忆时间的流逝,在字里行间的镜子里重新找到了他自己存在的影像。
  • 人文精神的冒险(第6版)

    作者:[美] 菲利普·E,毕肖普(Philip

    本书对人类从起源至当下的精神活动及其文化艺术衍生物进行了一次追根溯源的探索发现之旅。上至20万年前的非洲大地,下至2002年蔡国强在纽约上空绘出的绚丽烟火,本书用具体的事例将逝去的时光一一追回,令读者身临其境感受人类内心世界幽微的演化进程。
  • 哥特艺术

    作者:迈克尔・卡米尔

    《古典与现代艺术书系》共计10册:《希腊艺术》、《罗马风艺术》、《哥特艺术》、《拜占庭艺术》、《文艺复兴在佛罗伦萨》、《文艺复兴在罗马》、《文艺复兴在威尼斯》、《人体艺术》、《从格里柯到戈雅》、《印象主义》。《古典与现代艺术书系》涵盖了西方艺术史从辉煌的古希腊、罗马时期,经伟大的文艺复兴时期一直到19世纪末的印象主义的多种艺术风格。《希腊艺术》、《罗马风艺术》追溯了西方艺术史辉煌的源头,《哥特艺术》向读者展示了万物濒于幽暗的中世纪时期神学艺术的光辉,《文艺复兴在佛罗伦萨》、《文艺复兴在罗马》、《文艺复兴在威尼斯》则再次让读者重温伟大的人文时代—文艺复兴时期西方艺术史的那个巅峰时刻,《拜占庭艺术》则以基督教世界的眼光审视了来自拜占庭王国—这个基督教眼中的民教世界里艺术的神秘与幽微……。透过本书系营造的穿越时空的艺术隧道,您可以尽情领略西方艺术的迷人魅力。本书系沿着西方艺术史的主干脉络对世界艺术与建筑艺术进行了梳理,不仅对艺术风格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也对艺术与其他领域之精华相结合所产生的近代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者均为世界相关领域的顶级专家。本书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可读性。本书作者向我们展示了13~14世纪间哥特艺术的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广泛影响,并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这一代表形式,所及范围从英伦到欧陆,从南部的西班牙到北部的斯堪德纳维亚。
  • 美的历程

    作者:李泽厚

    《美的历程》从宏观鸟瞰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贱、汉画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此书于一九八一年初版,多次再版重印达几十万册。已有英文、德文、韩文等多种译本问世。
  • 作为精神史的美术史

    作者:[奥] 马克思·德沃夏克,Max Dvo

    目录译者前言 第一章地下墓窟绘画——基督教美术的开端 第二章雄高尔与尼德兰美术 第三章丢勒的《启示录》 第四章论尼德兰罗马主义的历史前提 第五章老勃鲁盖尔 第六章论埃尔·格列柯与手法主义 索引
  • 中国诗画语言研究

    作者:[法]程抱一

    《中国诗画语言研究》是程抱一先生的《中国诗语言研究》(1977)和《虚与实:中国画语言研究》(1991)两书的合集。《中国诗语言研究》,以唐诗为研究主体,从中国表意文字的特点出发,以构成诗歌语言基础的宇宙论中的虚实、阴阳和人地天关系为依据,分别从词句、格律、意象三个层面,展现这一符号系统在对文字的探索中如何进行自我构成。在词句层,着重探讨虚词与实词之间的微妙游戏;在格律层,揭示乎仄和对仗等所体现的阴阳辨证关系;在上述两层次所导向的更高和更深的象征层,则显示诗人们如何借助“比”、“兴”手法组织意象之间的关系,以实现主体与客体的交融,并充分发掘人地天三元关系。其法译“唐诗选”部分,采用独创的字对字翻译和意译,为读者提供了多途的审美享受。 在《虚与实:中国画语言研究》中,作者认为,绘画行为与宇宙的生成化育是相关相通的,而中国绘画的目标,在于创造一个完整的小宇宙。这要通过重建激荡宇宙的元气来实现,因此画家寻求捕捉构成所有事物并使它们彼此连接与沟通的内在原则(理)。但这些有力的笔画只能在虚的底色上体现,虚同时是起源的至高状态、万物所归的神妙所在和万物运转不可或缺的中心成分,因此有必要在画作上、绘画元素之间和在笔画本身中实现虚。为此作者围绕“虚”这一中国宇宙论的重要概念梳理出五个层次:笔墨、阴阳、山水、人天以及最高层的第五维度——它代表着绘画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意境和神韵。以上诸层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冲虚之气则从一个中心出发,遵循着一种螺旋形的运动,流布于一个又一个层次。
  • 万卷

    作者:王宇根

    "北宋(960—1126)由于印刷的大规模使用及随后书籍生产的繁荣,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转型时期之一。诗人黄庭坚(1045—1105)活跃于这一转型的鼎盛时期,其诗歌和诗学既受这一转型的影响,也影响并奠定着这一转型的方向。 本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思想和物质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黄庭坚以技法为中心、以阅读为根基的新诗学,体现的既是十一世纪总体思想文化中对方法和规范性指导原则的向往;对隐藏在外表下的深层结构和意义的追寻,也是对当时新生的印刷文化的一种反应。其诗学理论和实践的核心,是试图找到一种新的阅读和写作方法,既对这一急剧变化了的物质文化现实进行有效地因应,又能使其所继承的文学传统得到延续和发扬。
  • 少有人看见的美

    作者:苏缨

    每幅名画,是美的凝固,也是谜的布局 画外之美,在画家的灵魂、时代的低语 谈一场智慧的恋爱,欣赏她们的美与奇思异想 “在这本以绘画为主题的书里,强烈的个人偏好逼迫我只想谈谈那些富于理性之美的画作,这也就意味着,我不是从艺术角度,而是从思想角度切入进来的。如果可以把一幅名画比喻为露在海面之上的冰山一角的话,那么海面就是画家本人以及画家所生活的那个社会,而冰山隐藏在海面之下的庞大身躯,亦即那些由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圣奥古斯丁等等伟大哲人们无声浸润于社会与艺术之内的诸般奇异哲思,才是令我兴趣盎然并在这本书里着力描摹与分析的东西。 所以,这不是一本常规意义上的美术读物,它无意于引起任何感动,只希望激发一点思考。如果你恰恰和我一样,也是一个对智力趣味情有独钟的人,并且对美术史怀有几分兴趣的话,那么你一定就是这本书所要寻找的读者。” “恋爱让大脑产生多巴胺,而多巴胺除了能让人快乐之外,还能激发大脑活力,让人变聪明,从而能更快地推理和解决问题。这本书所做的,就是用优质绘画作品让你萌生恋爱之感,然后给你一个又一个在画作中发掘而出的扣人心弦的谜题,让你脑内刚诞生的多巴胺有用武之地。在多巴胺的助力下,难题一一被解决,成功的感觉又刺激大脑产生更多的多巴胺,更多的多巴胺就意味着更多的快乐,还意味着更多的聪明……多么了不起的良性循环。 璀璨的艺术杰作、成串的悖论和诘难再加上令人目眩的谜案,这本书送给你的,乃是一场高智商的恋爱。” ——毛晓雯
  • 风景与权力

    作者:[美])W.J.T. 米切尔 编

    《风景与权力》的目的就是要把“风景”从名词变为动词,它的出版曾改变了风景研究的方向。本书收录了米切尔、萨义德、陶希格等多位学者的文章,包含艺术、人类学、心理学、文学、历史与现实等许多层面,代表了跨地域、跨学科学术交流的精华成果。文章重点考察风景流通的方式:风景如何成为交换媒介、视觉占有的地点、身份形成的焦点。每篇文章视角独到又相互关联,并彼此深化,反映出人类风景体验的复杂内涵。
  • 风景与记忆

    作者:[英] 西蒙·沙玛

    •跨越三个世纪和四大洲的风景之旅、历史和艺术之旅,以自然元素木、水、石分篇,内容丰富而结构恢弘,有光影、有色彩、有气味……生动再现了不同民族和文化的风景体验。 •作者西蒙•沙玛因多部扛鼎之作和纪录片《英国史》《艺术的力量》而蜚声国际。《风景与记忆》曾获W.H.史密斯文学奖,被评为美国《时代周刊》年度好书之一。 •彩图32面,黑白图片200多幅,包括许多名画和雕塑,图文并茂引人入胜。 本书探讨了神圣或神秘的河流、森林和高山等对文化想象力的影响。有力地说明人们被自然所塑造的程度不亚于他们塑造自然的程度。本书不是把风景作为孤立和个别的现象,而是作为连续的全景,视角跨越欧洲和美洲、东方和西方,融合个人记忆和群体经历,涵盖诗歌、传说、绘画、雕塑、建筑、园林等诸多方面,从多样的风景体验中挖掘出深层文化记忆,重寻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精神纽带。
  • 秘密晚餐

    作者:[西班牙]哈维尔·西耶拉

    一四九七年的冬天,著名艺术家莱奥纳多•达•芬奇应米兰公爵邀请,正在圣玛利亚感恩修道院绘制一幅壁画《最后的晚餐》,与此同时,罗马教会接到匿名举报,称莱奥纳多在这幅新作中隐藏了一个足以颠覆传统教会的秘密。 密码学专家、宗教法庭的检察官阿古斯提诺•雷尔奉命前往米兰,查找举报者“预言家”的身份和达•芬奇画作中的秘密。在调查期间,诡异的杀人案件不断发生,达•芬奇身边的朋友接二连三地被害,而这一切似乎又牵扯到一本传说中的书,以及一个隐蔽的地下教派,甚至连达•芬奇本人似乎也与那个教派有着密切的联系…… 解开这一切谜题的关键,都藏在那幅《最后的晚餐》中。 本书作者哈维尔•西耶拉具备深厚的历史人文功底,为写作此书他曾花费数年时间,多次到意大利和法国考察,以现代侦探技术解码《最后的晚餐》,并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最终完整地解开了达•芬奇魔法之谜。该书出版后立即引起轰动,在欧美激发了新一轮的艺术史热,至今已被引进四十多个国家。
  • 中世纪爱的艺术

    作者:[美]迈克尔・卡米尔

    我们今日所理解的浪漫爱情实为中世纪之发明。 自12世纪以来,诗人与艺术家发展出关于爱的诸多观念,并确立了欲望中女人作为客体、男人作为主体的关系。本书呈现的150件珍贵且鲜为人知的艺术作品,皆出自13世纪至15世纪晚期的欧洲。这些织物、牙雕、手绘饰物、首饰盒、珠宝和腰带,向当时的男人和女人传授爱的“艺术”。当其作为礼物和信物被赠予时,它们已和主人的身体紧密联系在一起。 通过对这些艺术作品的评析,作者对中世纪爱情的象征意蕴与社会背景进行了考察,揭示出作为社会符码之核心的爱的神话与矛盾,探讨宗教式欲望对象所唤起的世俗情色欲念:从凝视、交谈、抚触、亲吻到最终的迷醉,中世纪的爱,在许多方面显得那样直接、热烈,超乎我们的想像。本书为读者了解中世纪情爱史提供了一幅生动的画卷。
  • 艺术与错觉

    作者:[英] E.H.贡布里希

    被肯尼思•克拉克描述为“我所读过的最才华横溢的艺术批评著作之一”的《艺术与错觉》,是一部有关制像的经典研究。它试图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何以会有被称作风格的东西?这个问题也许简单,却很难回答。贡布里希教授对图画再现的心理学及历史的探索,充满睿智而包罗万象,从而引领他进入许多重要领域。在说明肖像制作远比它看起来要困难这一问题的过程中,贡布里希对许多新老看法作出了考证、质疑与再评价,那些新老观点包括模仿自然、传统的功能、抽象问题、透视的有效性,以及对表现的解释。 本书虽然出版于40多年前,至今仍不失其活力与重要性。贡布里希为理解艺术和处理复杂的观点与理论问题提供了缜密的科学发现。他对人类大脑无穷无尽的能力,对人类观看世界与制作和观看艺术时的微妙关系始终抱有探究之心。当验证各种假说时,他以他深厚的学识和与生俱来的清晰的表达能力,提出了符合科学精神的论辩。再现是艺术史最基本的问题,而《艺术与错觉》是任何对理解艺术有兴趣的人的必读书。《艺术与错觉》第六版包括最新增加的序言,作者在其中讨论了图像与符号的关键差别。
  • 图像的生与死:西方观图史

    作者:[法]雷吉斯•德布雷(Régis Deb

    《图像的生与死》是一部讲述图像在西方的起源、演进和死亡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通过分析图像及其传播手段而建立的西方思想史。 《图像的生与死》是一部跨学科研究之作,在书中,雷吉斯•德布雷第一次解释了他所创设的一门新学科:媒介学。该学科处于艺术史、技术史、宗教史等多学科的交汇之处。全书论述了西方人视角下图像从魔幻的到艺术的再到经济的演变过程,对技术革命与集体信仰对于图像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刻分析。作者从西方哲学、宗教、艺术、科技、媒体等方面,对图像起到的作用和反作用进行了详尽又深入的解读,许多观点都闪烁着思想的光芒。
  • 八卦艺术史

    作者:祺四

    罗马艺术圈一哥卡拉瓦乔居然是个逞凶斗狠的杀人犯? 人类历史上第一桩离婚,竟为了床上姿势? 茜茜公主的腰围居然一生都只有一尺三? 这是一本出自艺术史博士之手的书,是一个博士在阅览群书苦写论文之余,从书海边角、文献行间挖出来的名人爆料,历史八卦。其八卦内容,时而狗血,时而香艳;时而重口味,时而小清新。 她的笔下,横跨千年西方历史上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逞凶好斗的卡拉瓦乔、为爱痴狂的贝尼尼、坚守‘好女不过百’信条的茜茜公主,还有那充满传奇色彩放荡不羁的莎士比亚与拜伦等。这一幕幕、一桩桩、一场场,或让人捧腹大笑,或让人大跌眼镜,或让人唏嘘感慨。而这些八卦故事,又似曾相识,仿佛在我们身边早已无数次的上演。 是的,作者写的是艺术和八卦,讲的却是现实中的人心与人生。 《八卦艺术史》:告诉你教科书上没有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