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学术史

  • 中国近三百年疑古思潮研究

    作者:路新生

    "疑古"的意思应当是指对古史的实性表示怀疑。这种怀疑,落实于治学,往往以"辨伪"的方式表现出来,疑古思想之在中国,其悠远的源头至少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的先秦时代。《中国近三百年疑古思潮研究》是对今三百年来中国疑古思潮研究的系统综述,是一本可贵的学术专著。
  • 四库提要叙讲疏

    作者:张舜徽

    该书为《二十世纪学术要籍重刊》中的一种。
  • 国学讲演录

    作者:章太炎

  • 靜晤室日記(全十冊)

    作者:金毓黻

    金毓黻先生所撰《静晤室日记》计分169卷,装订成17函、170册。是为从1920年3月6日起至1960年4月23日止,历40年的每日治学记录,亦为半个世纪史料之汇集。卷帙浩繁,共约500余万字。
  • 顾颉刚年谱

    作者:顾潮

    本书从顾先生的日记、文章、笔记、信札等数千万字的数据中系统地搜集了他在学术、教育、政治等方面的活动,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一生以及八十余年来中国学术界(以史学界为主)的发展,为国内外学者进行此方面的研究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和线索。
  • 最后的绅士

    作者:杨清媚

    本书是一项以费孝通为个案的人类学史研究,同时也是一项关于费孝通学术思想的中国人类学史研究。费孝通为20世纪中国人类学奠定了基础,他的思考和研究影响了中国人类学的历史进程;只有理解了他,我们才可能理解中国人类学的历史和未来。理解费孝通意味着理解他的思考方式——“心史”,这一思考方式并非他个人主观的心理活动使然,其本身即具有客观的、集体的性质,有其自身发展的历史和走向。在这个意义上,理解费孝通的“心史”,也是在理解这一代知识人所奠定的中国社会科学的思考逻辑和特征。具体来说,就是要在费孝通身上看到中国学人内在的、延续的思想观念是如何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历史中表达自身的。
  • 北大史学系早期发展史研究

    作者:尚小明

    北大史学系是现代中国极为重要的史学研究中心和史学教育中心,现代中国学术史上的许多大家,都曾在北大史学系任教,北大史学系又堪称现代中国史学家的摇篮,许多在现代中国史学乃至学术发展史上极有影响的人物,都是北大史学系的毕业生,北大史学系在现代中国学术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毋庸置疑,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正式出版的著作,详细、深入地研究其历史,特别是抗战前20余年的历史,而整个北大史学系发展基础的奠定,正是在这一阶段,《北大史学系早期发展史研究(1899-1937)》的主要工作,就是要详细、清晰、准确地来论述北大史学系的这段早期发展史。
  • 徐松与《西域水道记》研究

    作者:朱玉麒

    《徐松与<西域水道记>研究》从“徐松生平考论”“徐松著作叙录”“《西域水道记》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性的考据研究,认为徐松不仅是传统实学的继承者,也是经世学术的开拓者;其《西域水道记》是乾嘉时期质实求证的考史风气、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潮、西域开辟的政治环境、边危四伏的时代隐忧、西学知识的引进利用等多种因素因缘际会的时代产物,是西北史地学的开山之作
  • 文史通义校注(全三册)

    作者:章学诚 著,叶瑛 校注

    章学诚著作《文史通义》是清乾嘉时代一部开风气的巨著。作者想挽救当时的学风。他在《上辛楣宫詹钱大昕》的信里说:“世俗风尚,必有所偏,达人显贵之所主持,聪明才俊之所奔赴,其中流弊必不在小。载笔之士不思救挽,无为贵著述矣。苟欲有所救挽,则必逆于时越。”他看到当时学风的流弊,想加以挽救。叶瑛校注本,不仅校出其漏脱和错字,并作了详细扎实的注释,纠正了原著中的疏漏处。还从原著者章学诚的全集中征引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材料。
  • 域外汉学与中国现代史学

    作者:李孝迁

    本书稿共八章,主要特点如下:首先,充分利用中外各种图书数据库资源。课题所涉及的文献,极为零散,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梳理出大量有价值的资料,仅靠传统的检索手段则远远不够,尚需充分结合各种数据库资源以及检索工具,如此才有可能在新史料发掘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其次,兼顾“人”与“书”两个层面。先行成果似过度重视“人”的作用,尤其是中外学人的交往,这方面最优秀的作品是桑兵先生《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一书。人际网络交往固然重要,但汉学著作在中国史学界的流传情形,或许对中国现代史学发展更为重要,先行成果对此探讨不多,导致难以准确评估汉学在何种程度上形塑了中国现代史学;最后,详人所略,略人所详。在研究内容上,不追求“大而全”,以专题研究为主。与课题有关的一些专题,有些已被较好处理过,若非高明者的洞见或新史料的大量披露,难免陷入低水平的重复劳动。为了避免出现简单整合他人成果的概论性著作,所设计的若干专题,既要考虑其学术价值,又需要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如此才能真正推进该领域的研究。
  • 从汉学到中国学

    作者:钱婉约

    本著作是从“日本中国学”的宏观视角着眼,以五章三十六节的布局,论述从“汉学”到“中国学”的学术史历程,包括在这一特定时空中日本学界对中国“语文”把握的转变、“书物”的传递以及经典性学者的学术建树与“中国观”内涵的诸层面特征,从而使读者在一个较为阔大的场景中对特定时期中的日本中国学有一个更加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本书设立“近代日本的中国观”一章,研讨了由七位学者对“中国”与“中国文化”在普遍研究中提升了的理性表述。我认为这是常常被我们的研究者所忽略而其实又是“中国学”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层面。当一个研究者把“中国文化”作为“他者”而介入其中进行属于他自己的阐述的时候,他一定存在着隐性的或显性的具有一般意义的“中国观念”,否则,他就不可能把“中国文化”确立为他研究的“客体”。一个成熟的“中国学家”在他进行的各种具体的课题研究中,一定贯穿着他的基本的或正在发展着的“中国观念”。
  • 孟心史学记

    作者:何龄修编

    孟森(1868-1938),字莼孙,号心史,世称孟心史先生。心史先生壮年处在清末西学东渐、变法维新时期,他东走扶桑,攻读政法,寻求富国强兵之道。入民国后,官场坎坷,退而潜心致力于学术。晚年掌北京大学史学讲席,攻研明清史,贡献最巨,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清史学科的奠基人。本书为心史先生的同辈学人、门徒弟子留下的忆述文字。
  • 清代史学与史家

    作者:杜维运

    一 清代史学之地位 二 王夫之与中国史学 三 顾炎武于清代历史考据学派之形成 四 黄宗羲与清代浙西史学派之兴起 五 戴名世之史学 六 吴炎、潘柽章之史学与风节 七 钱谦益其人及其史学 八 清初史学之建设 九 清乾嘉世代之历史考据学 十 全祖望之史学 十一 章学诚之史学 十二 赵翼之史学
  • 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

    作者:陈以爱

    本书对北大国学门历史的阐述,并不仅仅是为了说明围绕着现代学术体制建立和发展之相关问题,因为正如本书一开始就指出:国学门的成立,是整理国故运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而这一学术运动的兴起与扩展,同样是现代学术文化史的中心课题。
  • 汉晋学术编年

    作者:刘汝霖

  • 顾颉刚书信集

    作者:顾颉刚

    《顾颉刚书信集(套装共5册)》内容简介:这些书信曾经遭遇两次大劫难:一次是抗日战争期间,当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人接收燕京大学,将父亲存于校务长司徒雷登寓所地窖中的书籍资料洗劫一空,其中有许多书信,包括父亲早年致其祖母的一些信,使其不禁感到“万分可惜”(日记语)。再一次是“文革”期间,家人迫于政治压力将其所存旧信大量焚毁,“炎炎烈火”(同上),使其心痛;同时,历史研究所项目组又将大量信件取去审查,致使有不知去向者(其中个别内容尚存于项目组所编之父亲“罪行材料”中)。也许是父亲的书信写得太多了,存得太多了,多至积存若干箱若干柜以致使一般人无法想象的程度,所以尽管历尽危难,损失惨重,但仍有许多书信保存了下来,这不能不使人为之庆幸。
  • 清代思想史

    作者:陆宝千

    清代思想史,ISBN:9787561772843,作者:陆宝千 著
  • 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

    作者:桑兵

    晚清读书人面对无所作为的政府,是如何走向决裂的? 孙中山与康有为分分合合的幕后细节 汪精卫、胡汉民、黄兴留日与暴动的点点滴滴 近代中国知识人认为,亡国并不可怕,只要知识者人心不死,国魂尚存,终有复苏振兴之一日。十九二十世纪之交,面对“大局日非,伏莽将起”的严峻形势,他们舍生忘死,企图在自我脱胎换骨的同时,使得民族重现生机。本书以当时留日学生与新学之士为主,围绕其结社活动,探测其群体意识的形成,以及如何活化国魂,维系国体的心路历程。作者目光如炬,对于史料史实,穷搜深究,不厌其详,对于史实的解读别开生面,全景再现了当年一幕幕历史剧。期待通过史家的努力,达到中国知识人的使命与史学济世的交集。
  • 《历史研究》六十年论文选编

    作者:《历史研究》编辑部编

    今年是《历史研究》创刊60周年。60年来《历史研究》高举唯物史观的旗帜,辟除榛莽,努力开辟中国史学的新天地。创刊伊始,《历史研究》就以高度的理论自觉积极引导史学界投身到历史规律的探索中来,投身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中来。在这场深刻的学术革命中,《历史研究》是参与者、引领者和推动者。除了积极引导对“五朵金花”的讨论外,《历史研究》还陆续刊发了有关历史发展动力、历史创造者、历史人物评价、唯物史观科学性、中国历史上的唯物主义思想、中国革命何以成功、新民主主义革命等一系列带有规律性认识的文章,对开创新中国史学研究新局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后,《历史研究》大力提倡解放思想、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两个方面,推动史学界开辟新领域,引进新方法,提出新理念。正是在《历史研究》的引领下,社会史、环境史、文化史、区域史等一大批新领域被开辟,一大批新资料被发现,人类历史以富含变化的方式向人们呈现出多层次、多维度的宏大场景。史学家笔下的社会生活,更全面、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应该说,这一状况和过去将历史规律简单化、社会形态片面化相比,是一次了不起的学术飞跃。本书精选了六十篇具有代表性的精品力作,会集成册,作为对《历史研究》创刊六十年的纪念。
  • 经学的瓦解

    作者:陈壁生

    西学东渐,经学是如何被瓦解的? 当经学遭遇民族国家,中国向何处去? 我们还有能力赓续经学的命脉吗? 随着辛亥革命带来的帝制消失,与新文化运动带来的反传统思潮,中国学术也卷入了一场深层次的“革命”之中。这场革命的核心内容就是:经学的瓦解。 《经学的瓦解》展现了西学东渐中,中国学术研究的主流整体性从章太炎的“以史为本”转向胡适之的“以史料为本”,新文化运动、整理国故、古史辨相继兴起,全面移植西方学术分科,从而实现中国学术现代转型的基本历程。 《经学的瓦解》从经学角度对现代分科之学赖以成立的一系列预设提出质疑。中国文明的核心即在经学,经学大义之相传,方能保礼乐文明之不坠。作者提出:重回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