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世界史

  • 顛覆世界史的蒙古

    作者:杉山正明

    真相不在歷史課本上。你的「世界史」和「中國史」圖像,實際上謬誤多多。 13-14世紀的蒙古時代,顛覆了世界史,而《顛覆世界史的蒙古》,則無情挑戰了我們的歷史常識。 ◎世界史圖像以十九世紀的歐洲為核心,其根基是善惡的對立,進步和落後的分野。然而遊牧民與其國家所創造出來的歷史,堪稱是「另一個世界史」。十三、十四世紀的蒙古世界帝國,便處於這「另一個世界史」的頂點。 ◎歐洲史觀認為:世界是在西方地理大發現後才一體化的。錯了!事實是,十三世紀末,人類史上首次圍繞著歐亞陸海循環的交通網絡,是蒙古人在和平狀態下形成並掌控。若無「蒙古時代」,便不會出現西方人的「地理大發現」。 ◎蒙古人掌握的帝國大體上都是寬鬆的,而帝國變得接近嗜血、鎮壓、歧視、戰爭,乃是西歐殖民海外之後的現象。特別是19世紀到20世紀之間的各種帝國,幾乎都取法歐洲。 ◎遊牧民推動的世界史,大家耳熟能詳的是匈人西遷,壓迫日耳曼各族並導致羅馬崩解,比較少知道的是,遊牧帝國貴霜王朝連接起中亞和印度次大陸,在佛像的誕生和佛法的北傳、東漸中具有關鍵地位。 ◎蒙古對伊斯蘭很不友善嗎?錯!在蒙古帝國的擴展中,穆斯林扮演的角色極其重要。調查、外交、勸降、謀略活動中,必有穆斯林參與,特別是徵稅和財務,幾乎全部委任穆斯林官員。其結果是:蒙古與穆斯林以軍事和通商的結合為主軸,形成了共生共存關係。這種完美折中調和,比今日的世界帝國美國與伊斯蘭打交道的方式智慧得多。 ◎「資本主義」、以「銀本位制」為背景的紙幣政策,這些早於近代的經濟樣貌,是在蒙古主導下出現的!蒙古帝國治下,還創造出形式統一的施令公文系統,以及負責翻譯不同語言的機構,這是非常具有「近代」性質的事情。 ◎蒙古殺伐無數?又錯了!蒙古軍整體而言乃是一直不戰的軍隊,重視情報戰和組織戰。目的不是使他人降伏,而是使之「成為夥伴」(蒙古術語:成為伊兒il)。只要成為夥伴,就沒有敵我之分。蒙古之所以令人驚駭的擴展,可以說是這個彈性自如的、豁達的國家觀使然。 再從蒙古等遊牧民國家的角度看中國史,結論也令人大跌眼鏡。 ◎關於漢朝和匈奴,事實上,匈奴讓漢王朝屈服,將之作為事實上的「屬國」將近七十年。而漢武帝的北征,其實是為了推翻自己的「臣屬」狀態。漢匈戰爭由漢主動發起,長達七十年,結果在漢武帝殴後,由漢一方提出和平要求,才結束戰爭。我們一般持中國本位觀,將漢朝視為善良的被害者,而匈奴是邪惡的加害者,這種解釋實在是不可思議。 ◎被歸類為中華王朝典型的隋唐,無論王室還是國家,其實都和之前的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鮮卑拓跋部一脈相連。坦白說,與其視為中國式的朝代國家,不如以拓跋國家之名來涵蓋北魏到唐的五百年,才更符合歷史事實。 ◎契丹帝國和北宋王朝兩國皇帝簽署的和平條約——澶淵之盟,使得契丹成為北宋的保護國,雙方和平共存長達約百年。這否定了所謂「中華帝國只有一個」的刻板看法。而從近現代的眼光看,澶淵之盟也推翻了前近代亞洲不存在國界和條約關係的謬論。 ◎就中華地區而言,形成統合的力量幾乎都來自外部:蒙古人的大元汗國,實現了南北的再統合,而之前統合中華地區的,是隋唐這兩個鮮卑系遊牧國家。中間的幾百年,則是遼、五代、北宋、金、南宋、西夏等分裂、多級、縮小版的「中國」。 ◎忽必烈政權擁有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型艦隊,實行以穆斯林商人為主軸的國際通商和自由經濟政策。十三世紀末,從中國東海經印度洋到中東的海上絲綢之路,是掌握於蒙古人之手,這一點在過去都被抹殺。也因為此,才有明初的穆斯林鄭和下西洋。 ◎青花瓷的鈷藍染料是伊朗特有,但瓷器則是中華特產,串聯起這兩種技術的,是同時控制了中華和伊朗的世界帝國蒙古。深藍和白是蒙古的品味,青花瓷因此歐亞普及,調和成所謂的「時代的品味」。 ◎從秦到清的歷代王朝,通常被理解為是以中國為名的持續二千年以上的整體國家。其實若以各個政權為單位檢視,就會發現這些王朝的規模、結構、內容、形態,彼此差異頗大。有的是北亞型、有的是中亞型、甚至還有包含北亞和中亞的巨大帝國蒙古,而不只局限在中華地區。 種種挑戰歷史常識的結論,在《顛覆世界史的蒙古》一書中比比皆是。作者杉山正明指出,蒙古,是理解世界史的重要元素。一則因蒙古時代本身,乃是世界史上游牧文明的頂點;二則蒙古時代是世界史的分水嶺,它開啟了通往近代史的門扉;最後,蒙古時代在「世界史」上的意義,則是彌補了現有世界史圖像的不足和結構性缺陷。
  • 数字解读世界史

    作者:【英】艾玛·玛丽奥特

    本书记载了从公元前8000年到21世纪之间100多个世纪的世界历史,将世界发展的脉络通过数字呈现出来。宏观数据可以梳理历史上的大变迁,如人口的大规模迁徙、帝国的扩张……微观数据也可能对世界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它们透露着世界发展的细节。从人类早期文明到二战结束 ,《数字解读世界史》以时间为轴,用数字呈现世界历史曲折的发展进程。
  •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作者:托马斯·鲍斯泰尔曼

    20世纪70年代,对于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主要国家来说,都是不平凡的十年。而历史学家对这个特殊的十年关注较少,他们只看到了这十年中的通货膨胀、石油危机、水门事件等等,而缺少对这个年代世界格局的整体观照。本书突破了这个局限,把这一十年放在一个全球史的整体框架内,关注这十年中,全球社会中信任危机,自由市场的国度放大,政府的谨小慎微,认为这一切直接导致了全球文化出现了这样的格局:极端的平等,极端的不平等。
  • 克里特岛迷宫

    作者:唐纳德A.麦肯齐

    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埃文斯等,在克里特岛发掘出一座王宫的废墟。它占地约两公顷,房屋有几百间,均由迂回曲折的廊道连接,结构之复杂实为罕见,迷宫中还发现了双斧标志,学者们一致认为,这就是米诺斯王国的双斧宫殿。那么吃人之事是真的吗? 在王宫一间小屋里,考古学家发现了数千张刻有文字的泥板,其中一块赫然写着“雅典贡来妇女七人,童子及幼女各一名。”不禁使人想起牛头人身怪物的故事,引起人们的猜测。出人意料的是,1980年春,英国考古学家在雅典公布,在克里特岛上一所铜器时代的房屋,发掘出两百多根权离破碎的人骨,是八至十一个年龄为十到十五岁的少年,他们的尸骨上留下被宰杀的刀痕。 那么,克里特岛究竟凭借何种优势,让其在希腊文明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 考古学家们的研究填补了克里特岛在人类历史上极其光辉的这一页。
  • 古代卷-话说世界-文明的起源和繁荣

    作者:郭豫斌

    《话说世界》丛书共有5本,分为古代卷、中古卷、近代卷上下、现代卷。关于“人文历史百科”这是为故事的背景和关联知识提供的一个橱窗。通过“人文历史百科”,你不会为自己对某些知识或者对枯燥的数字,存在模糊的印象而感到不安。“人文历史百科”和每一个主题故事巧妙地有机融化在一起,使你感觉到阅读的精彩性。本套丛书用500个故事和3000幅彩图讲述世界的历史。本丛书用生动的文本和精美的插图,再现了人类文明进程的弘画卷。这部洋洋洒洒贯通整个人类社会的世界史简明百科全书,串联起全部人类文化的瑰宝,以其光辉不朽的价值与留传恒久的魅力,成就一部好读又好看的世界历史。 《话说世界》(中古卷)用100个经典故事和650余幅彩图讲述公元476年至公元1500年的世界故事。这个被称为“黎明前的黑暗”的时期,包括从罗马帝国的解体到法兰克王国的兴衰,从西欧封建化进程到基督教笼罩下的欧洲,从拜占庭帝国到诺曼狂飙扫欧洲,从东南欧及东欧封建诸国到俄罗斯帝国的崛起,从西亚穆斯林帝国到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从中世纪的南亚和东亚到中世纪的非洲,从16世纪以前的美洲到探险家的新航路,直至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
  • 宗教改革与德国近代化的道路

    作者:朱孝远

    《宗教改革与德国近代化的道路》内容简介:在德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事件比宗教改革更加引人注目了。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在维腾贝格的卡斯特教堂墙上贴出反对销售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迅速演变成为一场波澜壮阔的宗教改革运动。整个德国都在传抄路德的论纲,成千上万的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小贵族和人文主义者联合了起来,高举神圣的《福音书》,他们或写信、或游行、或翻印路德的文章,从四面八方赶来声援路德这位敢于公开谴责罗马教廷的英勇僧侣。然而,宗教改革之所以重要,不只是因为它以不同寻常的方式反对了德国民众所憎恨的外国势力和罗马教廷,更为重要的是,它是普通人自下而上发动的一场反对封建主义的运动。正因为这样,恩格斯称宗教改革和德国农民战争为欧洲“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大决战”;德国历史学家马克斯•施泰因梅茨断言它是“1918年11月革命之前德国人民最重要的革命的群众运动”;而另一个德国学者彼得•布瑞克则称它为“普通人的大革命”。
  • 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作者:吴于廑

    《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系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八五”国家重点书六卷本《世界史》的第六卷。本卷通过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来阐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的世界历史。《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是世界现代史(战后部分)专门著作,可供高校历史专业师生和专业工作者学习参考。《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应与我社已出版的《世界史·古代史编》(上、下卷)、《世界史·近代史编》(上、下卷)和《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配套使用。
  • 漫画玩转全球史(第一辑)

    作者:拉里·戈尼克

    《漫画玩转全球史(第1辑):从宇宙大爆炸到旧约》是一套用漫画来诠释科学新知的系列,被数十所大学用作参考书,其中就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达特茅斯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杜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伦敦经济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纽约大学、斯坦福大学、马里兰大学、华盛顿大学等。这个历史系列按时间顺序向读者展现了全球历史的演进过程,自出版以来深受读者喜爱,已经被译成葡萄牙语、希腊语、捷克语、波兰语等多国文字。
  • 1493

    作者:查尔斯·曼恩

    ★独特的全新角度,重新解读五百年来的世界史与全球化《哥伦布大发现》之后又一优秀的史学巨著,为15世纪后的世界,勾勒出非常清楚的轮廓,阐明了欧洲与美洲的生态冲突如何实际上转变人类历史的每个面向,是一本堪称经典的好书!应当成为所有高中和大学世界史课程的必读书目。 ★严谨的治学精神与独立辩证思维的结晶研究资料十分透彻、紧跟前沿,涵盖了世界史、免疫学和经济学等学术领域,作者在研究、旅行和访谈之上,慎重地归纳整理、辩证论述,他在向读者提供大量信息且引发大家的兴趣时,改变了世人看待世界的方式。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生态学VS世界史以及哥伦布VS郑成功这两个对应主题,巧妙地交织于曼恩生动诉说的大交换故事之中。 ★警示中国道路,探索中国未来烟草的种植、森林的砍伐、玉米番薯对环境的破坏,并由此造成水土流失、洪水泛滥,在重视生态环境的今天,更有现实意义。 《1493》是一部全新解读五百多年以来的全球化和世界史的经典之作。作者查尔斯·曼恩走访了亚欧美各洲,旁征博引生态学家、人类学家、考古学家与历史学家的最新研究,继续挑战欧洲中心论历史,针对新的世界秩序和全球化贡献出了自己振聋发聩的论点。《1493》不仅展现出欧洲和美洲的生态碰撞是如何在实质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每一个方面,也发现了今日最激烈的政治争端(移民、贸易政策与文化战争)的根源。《1493》用亲民的语言融合众多专业研究成果,向每一个普通读者生动描述全球化,是最优秀的史学著作,也是曼恩博学到令人惊异的非凡之作。
  • 近世欧洲社会政治史

    作者:[美]卡尔顿·海斯

    《近世欧洲政治社会史(上下卷)》的篇幅很大,是著者有意要这样的。并不单是因为它所论及的时代是人类全部历史的最复杂的而又最有趣的时代,但也是因为它对于所讨论的题目都说得很详细,使大学生会觉得他是已比高等学校的学生高了一级。著教科书的人,常常把大学生的智力估量得太低,因此,他们所喂给大学生的知识的食物,十分简单而且太少,致大学生成为孩童,其思想也和孩童一样无二。他们自然是知道大学的历史教师大都指定学生在课外参读大本的名著,以补助简易的课本。这种课外的参读虽然是极好的,但常有很大的缺陷,非一本简易的课本所能填补。而学生呢,很苦痛知道这种与课外参读不能接合,是有害于他的教育的利益。现在很需要一本教科书,能成为大学的欧洲近代史这课程的坚固的基础;这《近世欧洲政治社会史(上下卷)》就是著者想要满足这种需要之尝试。 《近世欧洲政治社会史(上下卷)》则预定要把事件讲述得很详细,减少课外的参读之需要,同时,备有批判的参考书目,而且排列得明断的教师能够较容易对某节用他书来代替,或将那一节完全略去。或者这些考虑会使别人知道著者写这本很长的书时的判断。
  • The Human Web

    作者:J. R. McNeill,Willia

    World-historical questions such as these, the subjects of major works by Jared Diamond, David Landes, and others, are now of great moment as global frictions increase. In a spirited and original contribution to this quickening discussion, two renowned historians, father and son, explore the webs that have drawn humans together in patterns of interaction and exchange,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since earliest times. Whether small or large, loose or dense, these webs have provided the medium for the movement of ideas, goods, power, and money within and across cultures, societies, and nations. From the thin, localized webs that characterized agricultural communities twelve thousand years ago, through the denser, more interactive metropolitan webs that surrounded ancient Sumer, Athens, and Timbuktu, to the electrified global web that today envelops virtually the entire world in a maelstrom of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J. R. McNeill and William H. McNeill show human webs to be a key component of world history and a revealing framework of analysis. Avoiding any determinism, environmental or cultural, the McNeills give us a synthesizing picture of the big patterns of world history in a rich, open-ended, concise account.
  • 世界史-古代卷

    作者:杨共乐,彭小瑜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书系统阐述了人类起源的史前时代至地理大发现之前的世界历史进程。编者在六卷本《世界史·古代史编》的基础上,吸取近年学术成果,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从历史纵向发展即社会形态的演进与各国各地区的横向联系上把握世界历史进程的基本脉络及其发展规律,适当增加了思想史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着力揭示宗教的演变及其对历史的影响,力求为读者展示较为清晰的古代世界的全貌。本书内容丰富,讲解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 柏朗嘉宾蒙古行纪 鲁布鲁克东行纪

    作者:贝凯

    《柏朗嘉宾蒙古行纪:鲁布鲁克东行纪》内容简介:柏朗嘉宾在两年半多的时间内从西欧到中亚,万里跋涉。他先于1246年4月4日到达伏尔加河畔的西蒙古拔都幕账,后于8月24日抵达哈刺和林,有幸参加贵由皇帝登基大典。同年11月13日,他离开哈刺和林返国,于1247年5月9日再经拔都幕帐,最后于1247年11月24日返回里昂。他后来还曾作为教皇使节而出使法国。柏朗嘉宾于1252年卒于今南斯拉夫境内的达尔马蒂亚。
  • 世界文明通史 (全十卷全彩版)

    作者:J.M.罗伯茨

    本书配以大量精美的图片,分以下十册诠释了世界文明史:史前时代和最早的文明、东亚与古典希腊、罗马与西罗马帝国、传统各异的时代、远东与新欧洲、欧洲时代的形成、革命时代、欧洲诸帝国、列国崛起和新全球时代。
  • 西方文明之根

    作者:

    该书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多国出版。 C·沃伦·霍利斯特、盖伊·迈克林·罗杰斯编著的《西方文明之根(古代近东古代希腊古代罗马文明第8版)》告诉读者,西方文明的根源是古代近东、古代希腊、古代罗马三大文明。 《西方文明之根(古代近东古代希腊古代罗马文明第8版)》夹述夹议,将历史故事寓于叙述中,对三大文明进程中的关键历史人物所作小传让人耳目更新,见解独到,文字深入浅出,字里行间展示了作者的智慧,体现出作者的大手笔。 全书不仅能给读者丰富的历史知识,而且给读者带来了新的阅读和认知视角,无论对专业人员还是对当今阅读水平提高的读者,都是值得阅读和珍藏的经典之作。
  • 伊斯蘭文明(上卷)

    作者:馬歇爾.哈濟生(Marshall. G.

    伊斯蘭不只是宗教!讀完伊斯蘭文明,才能真正讀懂的世界史。 台灣首次出版伊斯蘭文明史套書,歷史迷必讀入門經典之作, 是掌握世界歷史的最佳案頭書。 穆罕默德於西元七世紀創立伊斯蘭教,歷經數百年,伊斯蘭發展出遠遠超越宗教範疇的世界性文明,觸及歐亞非三大洲,更融合波斯、閃族、突厥、蒙古、印度、甚至不同宗教的文化傳統。 《伊斯蘭文明》縝密刻畫伊斯蘭歷史的重大發展,一覽浩瀚的世界性文明發展。上卷「伊斯蘭的古典時期」描述穆罕默德建立伊斯蘭的過程,以及穆斯林政治體制從初期到伍麥亞朝、阿巴斯朝的繁榮發展。中卷「中期伊斯蘭的擴張」講述十到十六世紀伊斯蘭文明如何傳播至歐亞非三大洲,而其中的阿拉伯帝國與蒙古帝國的影響力更是遍布世界各地。下卷「火藥帝國與現代伊斯蘭」則是關於薩法維波斯帝國、帖木兒帝國與歐斯曼土耳其帝國帶來的二次繁盛,以及二十世紀穆斯林對抗西方,獨立自決意識如何興起。 讀完上卷,你會知道…… ★穆斯林朝同一方向禮拜的習俗源自於猶太教,伊斯蘭其實是猶太教、基督宗教等一神教傳統的革新版本。 ★穆罕默德不只是伊斯蘭教的創立者,更改革當時阿拉伯半島的社會制度,提出全新的價值觀念。 ★為了改善當時特權階級中情婦與私生子受歧視的狀況,伊斯蘭建立一夫多妻制,規定丈夫須公平對待每位妻子,所有子女都擁有繼承權。 ★什葉派與順尼派分裂的開端,伊斯蘭社群中為何衍生出不同的政治與宗教主張。 ★繽紛燦爛的伊斯蘭藝術融合了許多不同的文化,更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狀態。 歷史學界權威著作中的遺珠之憾- 領先薩依德的《東方主義》十餘年, 歷史學家哈濟生領先世界的世界史鉅作。 哈濟生堅信,理解任何歷史發展都應該從整個大歷史的角度切入,才能看見真正的歷史全貌,這樣的歷史哲學在《伊斯蘭文明》中表露無遺,他推翻了全球文明是以西方為中心的迷思,闡述伊斯蘭文明參與現代文明的重要角色。 《伊斯蘭文明》的寫作比薩依德的《東方主義》早了十餘年,但哈濟生已經在書中以歷史為佐證,批判東方主義和西方霸權的自滿,更讓人驚豔的是,這樣具有前瞻性的觀點竟然出自一位西方學者之筆,更顯現他深刻且敏銳的思考與反省。 哈濟生還不只描寫朝代政權的輪替,也關注背景脈絡、社會階級、世俗文化、文學藝術等面向,他筆下的伊斯蘭文明鮮活立體、充滿哲思與魅力。 《伊斯蘭文明》娓娓道來數百年的文明歷史進程,但其中所隱含的觀點卻遠遠超越歷史,幾乎預示了現代西方與伊斯蘭世界之間對立的激化,即使已經成書四十年仍歷久彌新。 世界歷史的幕後推動者:伊斯蘭文明 在西方主流撰寫的主流世界歷史中,總是把「東方」視為「原始」、「落後」的代名詞,但事實上先進的現代性發展並非完全依靠西方的力量,其中更有強大東方力量的推動。伊斯蘭文明對宗教、法律、科學、哲學各個領域都有深遠的影響,卻在主流歷史敘述中銷聲匿跡。 世界史其實並非由西方帶領,而是各個文化與文明發展的交融,但台灣長期受西方觀點影響,導致伊斯蘭文明史也在台灣的歷史課堂上缺席。我們讀著西方版本的世界,就以為那是世界的全貌。 而東西衝突頻繁的當代,正是我們跳脫西方偏見的最佳時機。透過閱讀歷史、增進多元的史觀,才能補足片面的世界史想像。當我們能從不同的視角觀看人類的過去,才能深刻理解世界的當下。 本書特色 ★伊斯蘭和你想得不一樣!伊斯蘭不只是宗教,更是繁盛偉大的世界性文明! ★跟隨權威史家哈濟生的前瞻視野,走過伊斯蘭文明史上每一個偉大時刻。 ★台灣第一套以伊斯蘭為主軸的歷史書,歷史課本上沒教的伊斯蘭文明,不容錯過。 媒體推薦 「這是一部無與倫比的著作,不只是因為作者對其主題的掌握極佳,更因為它為人們展示了歷史該怎麼寫才最為理想。」──《紐約客》雜誌(The New Yorker) 「這部著作本身就是一本百科全書……作者不只闡釋了大量的歷史資料,飽富思想、甚至帶有哲學性的文風。」──《非洲歷史研究國際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ical Studies) 「哈濟生避開了東方學者常犯錯誤的陷阱,而從伊斯蘭文明本身的複雜性看待之……他寫作的範圍極為廣泛,涵蓋了伊斯蘭歷史上所有偉大的時刻。」──William B. Quandt(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政治學教授,曾任北美中東研究學會理事長) 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評論 「所有你想知道的伊斯蘭歷史、概論性著作能觸及的所有細節都在這本書裡。」 「西方研究伊斯蘭與其歷史的里程碑……不像大部分的著作,哈濟生不只書寫政治實體與朝代,更關注了社會的知識與藝術成就。」 「這個系列是真正的珍品……哈濟生沒有讓自己的偏見影響了這部著作,而用非常客觀且精湛的觀點描寫伊斯蘭歷史與伊斯蘭世界。絕對值得在書架上放一套來收藏。」
  • The Birth of the Modern World, 1780-1914

    作者:C. A. Bayly

    The Birth of the Modern World is a wonderfully ambitious book that effectively demonstrates the global nature of the modern world and the need to decentre national histories and think big. It is a 'thematic history' demonstrating how 'historical trends and sequences of events, which have been treated separately in regional or national histories, can be brought together' (p. 1). Bayly's emphasis is on the interdependencies and interconnectedness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changes across the world in a period well before contemporary globalisation. It is in part a culmination of his own work over a long period – using his rich and detailed knowledge of Indian and South Asian history as he did previously in Imperial Meridian – as a basis from which to reflect on national, imperial and global concerns. It is an intervention in the current debates over globalisation, for he shares the insistence of A. G. Hopkins and others that the contemporary version of this is not the first; theorists must be more careful to specify the particularities of phases of globalisation given its long history. (2) It is also an attempt to put a particular reading of connection and interdependence at the heart of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thereby unseating E. J. Hobsbawm's magisterial four volumes on the long nineteenth century, The Age of Revolution, Industry and Empire, The Age of Capital and The Age of Empire with its drama of the unfolding logic of capitalism and exploitation, and providing a new account for these post-Marxist times. In the process it cocks many a snook at post-colonial theorists with their 'polemic' and their 'jargon' and the particular sets of antagonisms and dynamics that they stress – racialised difference –and is proud of its sceptical stance towards theory, keen to avoid 'pretentious words'. The strength of Bayly's analysis is that it insists on modernity as a global process. The downside from my perspective is the absence of an analysis of power. As he admits right at the end of the book an emphasis on networks and connections can (and indeed does in this instance) take away from the question of power – who wields it, over whom, and how? His account, he insists, is not one of collaboration but subordination.
  • The Pursuit of Power

    作者:William H. McNeill

    In this magnificent synthesis of military, technological, and social history, William H. McNeill explores a whole millennium of human upheaval and traces the path by which we have arrived at the frightening dilemmas that now confront us. McNeill moves with equal mastery from the crossbow--banned by the Church in 1139 as too lethal for Christians to use against one another--to the nuclear missile, from the soci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drill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o the emergence of the 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 in the twentieth. His central argument is that a commercial transformation of world society in the eleventh century caused military activity to respond increasingly to market forces as well as to the commands of rulers. Only in our own time, suggests McNeill, are command economies replacing the market control of large-scale human effort. The Pursuit of Power does not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present, but its discoveries, hypotheses, and sheer breadth of learning do offer a perspective on our current fears and, as McNeill hopes, "a ground for wiser action." "No summary can do justice to McNeill's intricate, encyclopedic treatment. . . . McNeill's erudition is stunning, as he moves easily from European to Chinese and Islamic cultures and from military and technological to socio-economic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s. The result is a grand synthesis of sweeping proportions and interdisciplinary character that tells us almost as much about the history of butter as the history of guns. . . . McNeill's larger accomplishment is to remind us that all humankind has a shared past and, particularly with regard to its choice of weapons and warfare, a shared stake in the future."--Stuart Rochester, "Washington Post Book World " "Mr. McNeill's comprehensiveness and sensitivity do for the reader what Henry James said that Turgenev's conversation did for him: they suggest 'all sorts of valuable things.' This narrative of rationality applied to irrational purposes and of ingenuity cannibalizing itself is a work of clarity, which delineates mysteries. The greatest of them, to my mind, is why human beings have never learned to cherish their own species."--Naomi Bliven, "The New Yorker "
  • 世界史纲

    作者:[英]韦尔斯

    韦尔斯的《世界史纲》第一版出版于1920年,至今共再版过33次,被译成26种文字,全球发行超过120000000册。她倾倒了来自各个领域,各个阶层的人,在通俗史学领域的影响无与伦比。 她从地球的形成开始谈起,一直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她描写了人类社会的胜利与失败。她的主题是:拯救世界应该通过教育,而不是诉诸于战争。阅读本书,你会感觉到作者字里行间倾注的激情和一个人文主义作家对人类的关怀。 本书生动地描述了世界上人类社会的演变进化历史。她将带你从原始遗迹走到现代文明,她将让你拜见亚历山大大帝、波斯诸王、十字军战士、中国皇帝、基督教徒、各大哲学家、各大艺术家等,她将和你一起仔细品味世界历史的辉煌画卷。然后,她将在你身边站住,轻轻地说“这就是我们的遗产。” 作为近现代第一位以全球视野写作的作家,韦尔斯吸取了当时包括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在内的最新成果,把人类历史置于一个宏大的背景之中。他笔下的历史陈述不拘泥于片面的考据,而意在给读者提供一个宏伟、宽广的大历史视野。在这部二十余万字的《世界史纲》中,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流畅的叙事结构,把自时空宇宙诞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漫长人类历史清晰、简洁地摆在读者面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世界史纲》的价值和可阅读性毫不逊色于一直畅销于国内的美国作家房龙的同类作品。
  • 二十世纪世界史

    作者:王红生

    《二十世纪世界史》为北京大学公选课教材,提纲挈领地介绍了20世纪世界主要地区和国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内容包括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中东问题、美苏冷战与缓和、欧洲统一进程、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东亚的崛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