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学

  • 挽救计划

    作者:[美] 安迪·威尔

    科技宅男+跨星系好(基)友联袂上演太空大救援

    硬核工程风+幽默碎碎念打造年度科幻

    奥巴马、乔治•R. R. 马丁力荐

    高司令主演同名电影即将上映

    出版后连续16周雄踞亚马逊科幻畅销榜

    《挽救计划》英文版于2021年5月4日正式出版,迅疾登陆《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等各大畅销书排行榜,至今仍盘踞高位。

    万人五星好评,读者直呼比《火星救援》更燃、更爆;

    译者坦言阅读体验像是在大脑里进行了“一场烟花表演”

    入选奥巴马2021夏日书单;

    《冰与火之歌》作者乔治•R. R. 马丁力荐

    两个世界处于危险之中,一个有能力但有缺陷的人类,一个有能力的外星人,无休止的科学谜题有待解开,人类自身处于危险之中,这本书拥有老科幻迷所喜爱的一切。如果你喜欢满是科学的科幻小说,安迪•威尔就是最适合你的作家。

    ——乔治•R. R. 马丁,《冰与火之歌》作者

    小说正式出版前,电影版权已高价售出;

    同名电影正在拍摄中,瑞恩•高斯林担纲男主

    【内容简介】

    一趟孤注一掷的太空远征

    一座没有尽头的科学迷宫

    一次争分夺秒的冒险营救

    一段跨越星际的真挚友谊

    浩瀚宇宙中,瑞恩•格雷斯是整个人类文明仅存的希望。但在醒来的那一刻,他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记得。他在未知的恐惧中寻找身份,从记忆的碎片中获取线索。这个肩负拯救地球重任的关键人物,现已命悬一线!人类文明究竟能否存续?在这场“挽救计划”里,一切都充满了挑战……

    【媒体与读者评论】

    读者可能会坐上一个通宵,双眼充血地看完这部情感强烈、主题深刻的小说。这是一个有关生存的故事,一部关乎友谊力量的科幻杰作!

    ——《科克斯书评》

    年度最佳预定!让人手不释卷的科幻小说。

    ——豆瓣读者

    细节硬核、剧情紧凑、节奏完美,而且《火星救援》曾经带来的趣味与感动全都回来了。

    ——豆瓣读者

  • 自转时公转的都小姐

    作者:[日]山本文绪

    ★ 直木奖得主山本文绪暌违7年全新代表作。

    ★ 新海诚感动推荐,林真理子力赞!

    ★ 自转时公转,是每一个平凡女性的生存现状。一边要做家务,一边要照顾家人,一边还要开足马力地去工作……身为女性,就必须结婚生子、打拼事业、照顾父母吗?本书写出了所有平凡女性的心声,和那些不曾被理解的琐碎和孤独。“兼顾工作与家庭”,或许是对女性励志又残忍的谎言。

    ★ 日本女性主义文学全新里程碑,横扫日本各大文学奖项。获2021年日本书店大奖第5名,摘夺第27届日本岛清恋爱文学奖、第16届中央公论文学奖桂冠。

    ★ 无论20岁、30岁还是40岁,我只想过自己的人生。

    - - - - - -

    32岁的都小姐,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

    明明是为了照顾患有更年期疾病的母亲才回到家乡,但与父母同住的日子怎么会日渐压抑?职场生活也让人无比想逃避,性别歧视、工作压力已经够烦恼了,偏偏在这时,还遭到了上司的性骚扰。就连一直相处愉快的男友,也好像从没考虑过与自己的未来,初中学历、收入不定的他是否靠得住?父母会不会接受他?……

    一边自转一边公转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这是她的故事,是我的故事,也是你的故事。

  • 世界上最丑的女人

    作者:[波兰]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诺奖得主托卡尔丘克中短篇小说集大成之作

    ▷获尼刻奖的波兰国民之作,余华、阿列克谢耶维奇等一致推荐!

    ▷19部小说,拓展“孤岛”中的心灵边界:当代版“鲁滨孙漂流记”|“世界上最丑女人”的传奇一生|“疯子”眼中的肃杀世界……

    ▷从波兰语直译 | 随书附赠精美书签

    ————————

    【内容简介】

    本书是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中短篇小说集,波兰语原版书名为《众鼓奏鸣》,于2002年获得波兰最高文学奖项尼刻奖·读者选择奖。

    小说集收录19部作品:百无聊赖的女人进入她在读的侦探小说之中;男子对“世界上最丑的女人”“迷恋”不已,并追随她一生;英国心理学教授在异域受困一周,险遇重重;女舞者一遍遍给断联已久的父亲写着不会寄出的信;外国人进入陌生城市,受街上鼓声启发,“变换”了身份……托卡尔丘克以19个精灵般的故事,书写形形色色不同意义上的孤独者,铺展独属于他们的、心灵与现实世界交错重叠的奇遇。

    ————————

    【名人及媒体推荐】

    “她的叙事富于百科全书式的激情和想象力,呈现了一种跨越边界的生命形式。”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理由

    “她运用观照现实的新方法,糅合精深的写实与瞬间的虚幻,观察入微又纵情于神话,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具独创性的散文作家之一。她是位速写大师,捕捉那些在逃避日常生活的人。她写他人所不能写:‘世间那痛彻人心的陌生感。’……她的文风——激荡且富有思想——流溢于其大约十五部的作品中。”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

    “托卡尔丘克始终秉承着波兰多元文化和多民族文化的悠久传统,提出着可以引起世界范围内读者的广泛共鸣的普遍问题。”

    ——波兰驻美国大使 彼得·维尔泽克

    “(《世界上最丑的女人》是)一部美妙绝伦的复调故事,让人手不释卷。”

    ——《莱斯公众新季刊》

    “小说集《世界上最丑的女人》所收录的一篇篇简短的文字中,作者提出了一些真正的‘大问题’:我是什么?死亡的边界是什么?人类行为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世界的秩序又是什么?”

    ——德国广播电台

    “托卡尔丘克跟随着自己的好奇心,大胆地前行,从不受困于种种边界和类型的藩篱。她笔下的人物都鲜活地存在于书页之间,他们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

    ——《巴黎评论》

    “托卡尔丘克童年时便通过她对童话和神话的敏锐直觉,建构了她对万事万物——人、动物、植物、风景等——之间联系的理解,成为作家后的她试图通过想象力证明,童年时的好奇心并没有被成人社会粗暴地切断,依然在她的作品中延续。”

    ——《卫报》

    “作者显然深信万事万物皆有灵魂,万事万物都有时间,并且,无论生灵还是事物,都有自己的命运。……在她的作品中,你可以看到许多波兰文学先贤的影子,但就整体风格而言,她又谁也不像,她就是她自己。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魔幻和神秘气息、童话和神话色彩,在她的作品中构成了一种奇妙的混合。”

    ——《世界文学》主编高兴

  • 最后来的是乌鸦

    作者:[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海边开心玩耍的英雄 | 裹着香喷喷皮衣的乞丐

    ✨牵骡子穿越炮火的失聪者| 路遇黑纱寡妇的回乡步兵

    ✨动荡世界里,卡尔维诺站在那最柔软明亮的地方

    ———————————————————

    ✨三十个故事 伴随卡尔维诺走上最初的文学之路

    ✨被誉为“通往卡尔维诺小说世界最清晰的一条路径”

    ✨简体中文版首度面世,收录卡 尔维诺亲笔前言

    ✨意大利艺术家Riccardo Verde精绘插图,开启沉浸式阅读

    【内容简介】

    “砰”的一声,枪声响了,但乌鸦并未坠落……

    纷乱时代里的小人物,寂寂无名却熠熠生辉,让人心疼也令人意外。背着步枪的孩子和惊恐地目睹了他那百发百中枪法的德国兵,枪决路上幻想重获自由的游击队员,靠每租半小时床垫赚五十里拉的狡猾小摩尔人,专注于舔奶油糕点而互相忘了对方的小偷与警察……三十个故事伴随卡尔维诺走上最初的文学之路,澄清并界定他的诗性世界:这里没有被愤怒感和厌倦感所污染,没有被冲突所激化,你能呼吸到最为纯净的空气。

    【名人推荐】

    博尔赫斯、马尔克斯和卡尔维诺三人同样为我们做着完美的梦,三人之中,卡尔维诺最温暖明亮。

    ——约翰·厄普代克

    卡尔维诺的想象像宇宙微妙的均衡,摆放在伏尔泰和莱布尼兹之间。

    ——艾柯

    卡尔维诺教会我独创性与历史本身同等重要。

    ——帕慕克

    当世界末日来临,我想不出有比卡尔维诺更好的作家来陪伴。

    ——拉什迪

    卡尔维诺无疑是最具天赋的意大利叙事文学家之一,《最后来的是乌鸦》正是出自这样一个年轻人之手。书里既有纯粹而魔幻的故事,也有游击队员的故事,在那里,就连战争也变成了童话故事的主题,既鲜活又遥远,就像所有的童话那样。这也是青年卡尔维诺的天赋所在以及他让人生畏的地方。

    ——詹诺·庞巴洛尼

    有一段时间我似乎是理解了,后来一想什么也没有理解,因为他的头脑实在太复杂了。卡尔维诺的书值得反复阅读。

    ——莫言

    我不能强求大家喜欢他的每一本书,但是我觉得必须喜欢他的主意:小说艺术有无限种可能性……我还没有探索无限,比卡尔维诺差得远。

    ——王小波

    批评家们乐于把卡尔维诺与纳博科夫和博尔赫斯相提并论,实际上,卡尔维诺的影响力要更大,也更持久些。……卡尔维诺的故去,意味着纯文学的终结。至少对于西方文学来说是如此。

    ——陈晓明

  • 夜游神

    作者:孙一圣

    逆时代趣味的风格崛起之作,灵光闪烁的曹县故事集。

    *

    以叛乱的语言,游走于叙事的沟壑。贴身于经验,捕捞被我们遗漏的生活;又不断在语言的激荡里撑破经验的外壳,迸发摄人心魄的力量。情节犹如一张团成一团的纸缓缓摊开,意外获取细碎的折痕。故事里有试图证明自己存在的人,也有证明存在以后又撕裂自己的人。五篇风格各异的小说,相互勾连而成一部灵光闪烁的曹县故事集。

    *

    阿乙、但汉松、董啸、何平、胡桑、李静、林培源、赵松推荐阅读

    *

    本书收录了孙一圣近年来写的五个中短篇小说。虽然风格各异,但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大都在他的故乡曹县以及这个县城位处的更为广阔的平原。孙一圣的这些小说,呈现出一种不为目的所缚的自由流淌的状态。生活以日常的方式向我们敞开它的步履与投影、隐痛与暗伤、无知与领悟,以及当它迎面撞来时,我们的措手不及、恍然失神。孙一圣把自己浸没于细微的事体,不惮烦琐,往往以不同视角、时点彼此观看,反复涂抹、修正、涂抹,在这个过程中,真实的质感缓缓浮现。他小说里的人物总是影影绰绰,情节乍然而起又默默消失,物事也在闪烁的笔触下不甚分明。或许,人物、情节、物事,均非小说的主角。他所写的,毋宁是那向着天际漫溢开去的平原,以及从那平原流逝而过的时间。

  • 林中之死

    作者:[美]舍伍德·安德森

    美国现代文学先驱和教父

    海明威、福克纳、菲茨杰拉德、沃尔夫、斯坦贝克、塞林格、卡佛、奥兹……共同的老师——舍伍德·安德森经典短篇作品集

    ★“生命,而非死亡,是一场伟大的冒险”,安德森生前zui后一部短篇小说集,涵盖其对人生和死亡的终极思考

    ★中年离家出走、弃商从文,代表作《小城畸人》位列20世纪 全球百佳英文小说第24名

    ★他帮助福克纳出版第一本书,被福克纳视为“授业恩师”;他引荐海明威进入巴黎文艺界,是海明威的“文学引路人”

    ★阿摩司·奥兹、塞林格、卡佛崇拜的文学大师,早将心理分析引入小说创作,对后世诸多作家影响深远

    ————————————————————————————

    他是我们这一代美国作家的生父,代表了美国文学的传统,我们的子子孙孙将永远继承这个传统。他始终没有得到他应有的评价。

    ——威廉·福克纳

    现代美国文学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舍伍德·安德森的创新,如果没有他,我们也许现在还在亦步亦趋地模仿欧洲文人别扭的贵族文风。他是我们所有人的老师。

    ——欧内斯特·海明威

    安德森是当今用英语写作的最好、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F.S.菲茨杰拉德

    安德森是唯一对我产生重要影响的美国作家。

    ——托马斯·沃尔夫

    越过舍伍德·安德森先生的肩膀,我们可以初步瞥见这个世界的景象。

    ——弗吉尼亚·伍尔夫

    安德森比他之前的所有美国作家——以及自他那个时代以来的大部分美国作家写得都好,写得更加准确、更富有同情心。

    ——雷蒙德•卡佛

    哥白尼表明,我们的世界不是宇宙中心,而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罢了,相形之下,舍伍德·安德森让我睁开双眼,描写周围发生的事。因他之故,我猛然意识到,写作的世界并非依赖米兰或伦敦,而是始终围绕着正在写作的那只手旋转,这只手就在你写作的地方:你身在哪里,哪里就是世界中心。

    ——阿摩司·奥兹

    《林中之死》是舍伍德·安德森短篇小说的成熟代表作,收录有包括名作《林中之死》在内的十六个短篇小说,故事背景多为20世纪下半的美国小镇,多篇连缀在一起,组成一副真切动人的生活图景,其中既有备受现实摧残的悲苦人生,又有在精神世界挣扎摇摆的孤独灵魂,安德森以其深沉典雅的文字,传神地描绘出笔下人物在现实和精神上的双重困境。

  • 新世界 : 秩序之书

    作者:[英] 克里斯•雷诺兹

    ★克里斯·雷诺兹——20年来备受忽视的邪典艺术家

    ☆外星人入侵地球的超现实愿景

    ★苦乐参半、烦躁不安的生命流逝于眼前

    ☆“黑白黑”的浓墨线条、非线性的叙事结构

    ★颠覆传统、另类猎奇漫画风格

    ☆探索世界的奥秘与奇迹的理想指南

    ◎ 编辑推荐

    ◆被低估20年的英国邪典艺术家,跨维度的超现实主义呓语

    从80年代起,克里斯·雷诺兹就在创作他的“毛里塔尼亚”漫画系列。因为年少时期深受爱德华·霍普、塔可夫斯基的影响,使他对场景的理解有一种罕见的敏锐性——严谨的构图中传达着一种专注、沉默的隐喻,这种超越纯粹的存在让他创造了一个拥有着异常外壳、超现实触感的奇妙世界。

    《新世界:秩序之书》精选了“毛里塔尼亚”漫画系列中17个短篇故事。这些在不同时期完成的作品看似十分碎片化,但彼此又可镶嵌成一个的魔方,使得这部长期远离聚光灯的作品让人一窥难忘。

    ◆模糊不清的平行世界,是战后英国的时代缩影

    《新世界:秩序之书》的故事像是发生在不列颠岛的某个地方,虽然这里的生活依旧照常进行,但整座城市弥漫着一股微妙的荒谬与脱节:由于外层空间的战争,地球上出现了各种奇异现象,采矿的外星人、凭空消失的建筑物、新涌现的奇怪组织和宗教、人类的死而复生像是多年之后的如雨而返……含混不清、具有误导性的元素像是在暗示:这是一场无意识与理性之间的全面竞争。雷诺兹刻意安排的留白为这个世界蚀刻出一幅独特的肖像,它类似一个战后英国的扭曲版本,以更倾斜、更诗意的方式让这个平行世界变得出乎意料,创造出一个奇怪却又充满希望的未来。

    ◆暗流涌动的地下文化,突然感觉不到地心引力的失落感

    《新世界:秩序之书》的故事偏离了时下的流行文化,它带着一股强烈的无法言喻的个人情绪。就像外星人无缘由的入侵,又或是一种预先存在古老咒语。尽管书中有不详的人物和超现实的隐喻,但在被巨大的历史事件震颤后,全世界弥漫着一种压倒性的失落感:人类的短视、对事物的盲从、错失的机会和逝去的时间正在一点点根除人们曾经的认识。正如书中短篇《温和的返回》所讲:我们是站在漂流的一边而不是陆地,我们被潮流冲昏头脑不知道应该往哪儿走。

    ◎ 内容简介

    一次星际大战失败后,人类逐渐失去对地球的控制。平淡友好的外星人潜伏在市区边缘,不过它们似乎对人类不感兴趣,只是每天沉迷于采矿。时间与空间也发生了变化:有人获得了飞行的力量、照片上突然出现了神秘人物、家人无缘无故的消失……

    周围的一切在重塑,一个新世界即将诞生……

    ◎ 媒体推荐

    “毛里塔尼亚”不指代一艘轮船、一个国家或是一个星球。之所以叫这名字是因为它本该如此,别无他选。

    ——克里斯·雷诺兹

    这是我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想做的事情,写下对他的赞赏并且试图给他迷人的漫画带来一些关注。克里斯·雷诺兹是一个你应该知道的名字。

    ——赛斯

    正如作家埃德帕克在前言中暗示的,单纯的把雷诺兹的作品称为黑白漫画是不公正的。它们更像是由黑、白、黑组成的漫画。而那额外的一层黑暗,正是雷诺兹被称为天才的地方。

    ——卫报

    雷诺兹独特鲜明的黑白画风令人着迷,读完之后,还会想再读一遍,细细品味它的怪异之处。

    ——品味阅读

    只要花些时间阅读下雷诺兹的“毛里塔尼亚”漫画,你就会被他独特的视觉风格所吸引。以黑色为主的背景上,繁星点亮夜空。然后你会感觉自己置身阴影之下,在这个愈发神秘的世界找寻那一点点意义。这本书里的角色与我们相隔万里,他们安静、沉默、不擅情感。但他们的挣扎也会成为我们的挣扎。

    ——巴黎评论日报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英国漫画家雷诺兹就自费出版了他的“毛里塔尼亚”漫画。多年来,雷诺兹的漫画受到广泛好评,其中就包括汇编这本书的漫画家赛斯。希望这部精美的作品可以被更多人所熟知。

    ——书单

  • 长江文明

    作者:冯天瑜 / 马志亮 / 丁援

    人类文明是江河的赠礼。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这是史学界的共识,也是中华文明满天星斗、多元一体的印证。自唐宋以来,中华文明的重心逐渐由北向南转移,长江孕育并见证了数千年来中国历史的勃兴与流变。本书纵览古今,在全球视野之下,综合介绍了长江文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文化优势,及其发展历程、文化分区。长江全流域资源丰厚、人文兴盛、经济繁荣,是中国文化历史的重要符号,至今仍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维持着中华文明的持久生命力。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长江流域的自然与人文进行了全方位介绍,并历数了世界其他大河文明的发展历程与特征,与长江文明进行对比辨析。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长江流域的认识和考察也是逐步形成的,作者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打破区域阻隔,从中华文明的高度重新建立对长江文明的整体性认知,详解长江、黄河并立的文明格局,定义长江文明的历史角色。本书提纲契领、面面俱到,从时间、空间、自然、文化多个维度讲述,同时又简明、易读、丰富、权威,是史学名家面向大众推出的文化读本,一书通晓长江文明分支及内核。在长江文明的统一概念之下,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更成体系,因此本书也是剖析长江全流域自然条件与人文理路的指导性书籍,对长江地区未来的文化与经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江水滔滔而逝,奔涌数千年,长江沿岸孕育了太多中华文化地标、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华英杰,形成了推动中华大地不断更新发展,塑造我们共同的民族品格与家国记忆的强大文化力量。在长江文明这一统一的概念之下,文化记忆与遗存将更成体系,唤起对长江流域历史与将来的更多关注。

  • 生命的起源

    作者:刘大可

    我们要讲的故事实在太老,又太新了。

    这本书要讲述的事情发生在40多亿年前的冥古宙,那时候整个太阳系也才刚刚安定下来,地球的一天只有9个多小时。月亮距离地球也比今天近得多,在天空中占据的面积足有太阳的9倍大,它正对地球的那一面上还有许多尚未冷却的岩浆海,焕发着暗红色的光,如同一只愤怒的眼睛。地壳还带着凝固时的余温,活跃的地质运动此起彼伏,到处都是裸露的岩石。大气中的降水汇集成了年轻的海洋,海水是弱酸性的,与今天的成分相当不同。

    总之一切都是那样的陌生,而如今一切生命的共同祖先,DI Yi批细胞,正是在这样陌生的世界里出现的。根据2017年找到的新证据,最初的生命大约诞生在42.8亿年前到37.7亿年前的深海热液喷口,而地球是在45.4亿年前形成的。如果沿用那个经典的类比,把地球的历史浓缩成24小时,那么,这本书讲的就是凌晨3点钟之前的事情。

    但在这个故事之后的整个“白天”,地球上的生命大都是些显微镜才能看清的单细胞生物,宏观的动物直到6亿年前才渐渐繁荣起来,那已经相当于晚上八九点的光景了。至于被无数科学读物津津乐道的“进化奇观”,更是集中在现存的动植物身上,那些独特的性状通常只有区区几百万年,甚至几十万年的历史,都是那浓缩的24小时里最后几分钟的事情。

    你看,这本书要讨论的东西,的确是非常古老的。

    所以,如果要追究遥远的冥古宙是如何出现了DI yi批细胞,我们必须拥有先进的技术,能够潜入细胞里面的微观世界,从那形形色色的分子与反应中探寻起源的蛛丝马迹。因此,你会在这本书里看到生命科学在最近60年中取得的许多成果,尤其是最近20年来的突破,其中的大部分还没来得及与公众“见面”。

    你看,这又必然是崭新的东西。

    在这古老与崭新之间,这本书最雄心勃勃的地方,就是要给出一个其他科学读物都不曾给出的完整回答,这个回答不再是面对海洋与星空的浪漫畅想,而要从无机世界的二氧化碳和氢气开始,一步一步地讨论活跃的有机物要如何产生,遗传基因和新陈代谢要如何建立,直到DI Yi个细胞出现并成熟,获得独立生存的能力。

    我们不能从哪一次研究,或者哪一位研究者那里获得一个完整的答案,而必须调查生命科学的众多领域,搜集不同研究者对每个子问题的回答,再设法像拼拼图一样,把这些局部的回答组织成一个完整的回答。

    40亿年前那个诞生了生命的环境也超越了所有人的生活经验——它不但是古老的,而且是微观的。那是一个万有引力可以忽略不计,分子间的电磁作用却强大得不可抗拒,物质的运动充满了随机性,在不可测量的瞬间里飘忽闪现的诡异世界。

    要理解它,我们就会不可避免地接触许多陌生的知识,尤其是要接触许多化学的术语,这或许会让有些读者感到厌烦与抵触,但这是根本不可能避免的:我们已知的一切生命都是化学反应的集合,要了解它的起源却不想接触化学,这与修建空中楼阁是同一种不可能的贪婪。

    但愿这会成为一本值得你在许多年里反复阅读许多遍,仍能找到新的收获的书。

    ---------

    【编辑推荐】

    赠送海报(阅读导图+生命起源的图景)

    廖祥忠、马伯庸、邢立达、河森堡、刘朋昕诚挚推荐!

    所有生命的共同祖先在40亿年前是怎样诞生的?这本书要回答“生命源自何处”这个生命科学的根本问题。在中文读物中,你再难找到把这个问题讨论得更全面的。

    作者亲自绘制的大量形象鲜明的图示,轻松愉悦的文笔阐释深刻有趣的知识,图文结合,生动有趣。

    ----------

    请不要把这当作一本常规的“科普书”。

    因为如果那样,你会期待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一些确定的科学结论转达给你,解答一些你想不通的问题,让你明白“背后的规律原来是这样的”,得到一种豁然开朗的领悟感。

    这种领悟当然是很好的事情,“给出确定的回答”也正是科学在公众心目中关键的魅力,它消除了许多的惶惑,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掌握本质的自信,这种自信也是我们迫切需要的精神。

    但请不要以为科学只敢说确定的东西,不要忘了科学是“认知的方法”,是人类探索未知的不可替代的工具,科学更加引人入胜的地方在于它抵达了怎样一处从来没有企及的秘境,在那里邂逅了怎样光怪陆离的现象,收获了怎样新奇的知识。我们在课本上,在科普作品里看到的那些“确定”的知识,都是科学远征归来,陈列在展厅里的标本,如果以为这些静止的标本就是科学的全部,那就未免错过了太多的风景与奇遇。

    所以,你手中的是一本“科学读物”,因为它并不耽溺于那座宏伟的、已经落成的科学大厦,它想要大着胆子,带你去看看科学在人类的认知边界上,在探索“生命起源”的道路中,我们已经发现了什么,正在做什么。它并不畏惧科学那尚不明确的一面,乐于给你引荐纷纭的假说。它要提醒你,科学从来不是唯唯诺诺,只负责“正确”的东西,即便对于那些尚无定论的未知问题,科学的回答也总比其他的回答更深刻、更扎实、更可信。

    ---------

    【名人推荐】

    读过这本书,觉得语言流畅,逻辑严谨,视角独特,颇具探索的精神,我为有这样的学生感到欣慰,更对这本书背后,那些科学前沿的智者由衷的钦佩。

    ——廖祥忠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

    追溯本源,乃是深藏在人类基因中的天性。寻找过去的动力,反而会引领我们迈向未来。偶开天眼觑红尘,方知身是眼中人。这本书就像偶开的天眼,我们从中看到的,是自己从烟灰走向智慧的奇妙历程。

    ——马伯庸 作家·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得主

    这本书太好了,虽然对非生化背景的人稍有些挑战,但却是极少见的、正儿八经说生命起源的、逻辑清晰的书。而且因为是国人所写,在很多细节处,没有引进版那层戳不破的窗户纸。我会向我所有的学生,所有对大自然,对生物学感兴趣的朋友推荐这本书,从一顶原始的烟囱,到自私的RNA,再到我们为什么放弃永生。一场知识盛宴,一幅万物浮世绘,我真是太喜欢这本书了。

    ——邢立达 青年古生物学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部书很有野心,作者试图在生命领域里去追问底层的所以然。这个世界上的生命有着共同的源头,所以生物之间的互动,抽象上看,就好像是那个原初的生命与自己相处的方式,这一切是如何开始的?这就是本书想要回答的问题。

    ——河森堡 《进击的智人》作者

    把一个学术问题讲清楚是很难的事情。刘大可先生不是生物学科研从业者,但出于好奇深读文献,多方求问,把生命起源这个很宏大的科学问题搞清楚,已经相当难得。他愿意把弄懂的事情写下来,花心思作图,这就更难得了。

    ——刘朋昕 上海科技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寻找金丝雀树

    作者:[美]劳伦·E.奥克斯

    摇摆于彻底的绝望和持续的乐观之间,是现代环保主义者的困境。环保主题重磅作品,屡获殊荣的新自然文学,呼吁人类在绝望中保持乐观。

    编辑推荐:

     《芝加哥书评》2018年“最佳自然写作奖”

     《科学星期五》2018年“最佳科学书籍”

     Buzzfeed 2018年“最佳书籍”

     2019年环境记者协会“蕾切尔·卡森环境图书奖”

     入围2019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院和工程通信奖”

    《寻找金丝雀树》将科学与信仰完美结合,探索边疆与文明、荒野与社会之间的断层,诉说人类与自然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北美金柏无形的价值无可取代,森林给了人以身份,以“联系”替代“资源”才能使自然和人类重新成为彼此的一部分。

    *******

    内容简介:

    早年间,矿工将金丝雀带到矿井中来判断井中是否有一氧化碳泄漏。因此,现代人用“金丝雀”指代环境中的指示性物种。

    在阿拉斯加,濒临死亡的北美金柏便是当地人的“金丝雀树”。为了找出这一金丝雀树所揭示的环境变化,奥克斯和她的团队在阿拉斯加偏远的沿海进行了艰苦的实地考察——书中用积极的文字重现了科学考察的真实场景;此外,她还采访了当地人,以探讨北美金柏对当地的经济、生活、精神各领域的深刻意义,及当它灭绝时森林和居民会如何应对一系列的变化。

    奥克斯深信,应对环境变化造成的生态影响,科学研究要和当地人的行动联系在一起,并“在绝望中保持乐观”。

    相关评论:

     奥克斯对待写作和她对待科学一样一丝不苟、令人信服。这是一本捕捉生态研究实地工作经验的罕见书籍。——《科学》杂志

     这个故事将科学、哲学、人类的奋斗以及在面对气候变化时对生命意义和复原力的追求编织在一起。——环境记者协会推荐语

     《寻找金丝雀树》是一项努力,它超越了许多人——包括科学家——在面对气候变化时脆弱、恐惧和无助的感觉。该书通过数据和更多的哲学论证表明,我们也可以改变和适应,最终在不断变化的气候中生存下来。——《洛杉矶时报》

     奥克斯将个人的视角、回忆和如何面对失去的希望带入了她研究阿拉斯加海岸濒危的北美金柏的故事中。——《美国科学家》

  • 我是月亮

    作者:朱宜

    【编辑推荐】

    青年戏剧编剧朱宜作品集。“真正走进一个人的生活,像登月一样漫长和艰难”,我们有多久没有走进一个人的生活?哪怕是尝试走进。当人与人的交往仅限于彬彬有礼、小心翼翼的浮光掠影时,我们能看到的也仅仅是一个人与他生活的冰山一角。在《我是月亮》中朱宜带领我们,探索有伤痕、破碎、不完美但是丰富的值得拥抱的生活。

    朱宜是一位专业编剧,是播客“跳一跳摘到果子”的主播,上海长大,现居纽约,用中英双语写作,喜欢攀岩,喜欢抛弃一切标签用普通人的眼光观察人类、探索一切未知领域。她形容自己的创作是“向世界吐露我发现的秘密”,这也使她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视角。

    继陈思安《活食》、周恺《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之后,本书是“现场文丛”系列的第三部作品。“现场文丛”是由著名学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主编,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连续书系。以瞩目汉语文学未来的可能性,推动中国青年文学图书出版为目标。书系勘探35岁以下的中国青年写作现场,鼓励文学探险和实验,旨在遴选世界文学视野的青年性和创造性的写作者。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近年来朱宜创作的六部戏剧作品。包括《我是月亮》《特洛马克》两部长剧,《哥本哈根动物园里一头年轻健康的长颈鹿安乐死了》《车祸》等四部短剧。《我是月亮》是她研究生期间创作的作品,十年来已经在国内外进行了多轮巡演,深受读者好评,每次都票房热卖。朱宜信任世界的丰富性和人的复杂性,她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微小裂隙,探索那些难以归类的感受,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真正的戏剧性。

    【媒体评价】

    在迈入新世纪后,一种新的情况出现了。中国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已经悄无声息地积累了一种可与世界对话的能力。新的年轻一代,发展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信心,他们相信可以通过英语的戏剧写作,在美国的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些FOB截然不同于黄哲伦笔下的斯蒂夫,不会再轻易地被西方的模式化的价值体系所击晕了。他们已经在物质上、语言上和精神上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这之中最显著的代表是朱宜。

    ——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高子文

    Elegant and gritty, poetic and mundane, fantastical and ordinary.

    优雅又粗砺,诗意又世俗,魔幻又日常。

    ——纽约Ensemble Studio Theater剧院 编剧部总监、导演 R.J.托伦

  • 另起的新文化运动

    作者:袁一丹

    现代文学史一贯把《新青年》标记为新文化运动的起点。然而鲁迅在《热风·题记》中却说,“新文化运动”是讥嘲《新青年》的人“另起”的名目,随后“反套”到《新青年》身上。本书从名与实的缝隙切入,追问“新文化运动”一词何时出现,是谁的发明?又如何被“反套”在《新青年》身上?“五四”与“新文化”是如何被“焊接”在一起的?从而重审文学革命、“五四”与新文化运动之间的历史逻辑。

    本书采取的研究策略,不是用“另一个”起点来对抗原有的起源神话。“另起”是动态的过程,新文化、新文学的“起点”本是复数的。每个事后追认的“起点”都对应着一种运动方案、一种历史评判及一种文化远景。

    新文化运动作为“起点”的标志性意义,从长时段看,终体现在语言文字的变革上。“五四”文学革命,亦可视作一场漫长的读写革命。从不同角度探讨汉字存废及阅读方式、书写习惯的变化,未尝不是松动“起点”的另一种方式。

    重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史,困难之处还不在于历史场景的还原。时至今日,我们完全有能力寻觅更多的历史细节,把故事讲得无比繁复。真正的困难恰在于胡适所谓的“价值重估”,如何回应中国当下的思想氛围,重新检讨五四一代的立场。

    “五四”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基石。长期以来这块奠基石过于稳固,以致我们忽略了它的存在。当“五四”的历史地位逐渐松动,变成一块“滚石”时,既给学科带来前所未有的思想危机,而在危机中或也蕴含着自我更新的生机。

  • 百工记

    作者:潘伟

    民间造物史,百姓生活志。

    《百工记》是一部记录中国民间行当百业的图文集,作者走访各地采集百业信息,或亲临劳动现场,或寻访手艺匠人,拍摄了近250幅图片,涉猎的行业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包括一些行将消失的、“非遗”级别的旧行当、老手艺,它们曾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存在。全书共 七个篇章,从衣食住行、工商经济、文化娱乐等领域全方位地展现“三百六十行”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在新旧行业的兴替更迭中,见证时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流变,探寻物质变迁中不变的人文精神。

    这是一部行业影像志,也是一部社会生活史,更是每个普通人的时代情怀与生命记忆。从原始手作到机械生产,从乡野集镇到摩登都市,老行当里留存着我们曾经的生活,旧物什上铭刻着一代人的光阴,它们是时代的留痕,是文明的蝉蜕。历史从来不是冰冷而抽象的概念,用影像记录下民间的劳作与生活,读懂中国百姓的劳动智慧和生活哲学,传承物质生活内在的人情温度。

  • 唯一的故事

    作者:[英]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

    【编辑推荐】

    他19岁,单身;她48岁,已婚,有两个女儿。一次网球混合双打,让他们邂逅了爱情。

    英国文坛巨匠、布克奖得主朱利安•巴恩斯全新作品,抒写无法被定义的爱情,透析时间与记忆的真谛。

    一份绵密细腻的情感纪实:第一人称讲相爱,第二人称讲相处,第三人称讲分离。爱情无法 被定义,却可以变质和消解。你是愿意爱得多痛得多,还是爱得少痛得少?也许,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关于时间与记忆的真谛:当我们回忆过去,当故事已经反复讲述了很多遍,我们很可能会美化它,又或者丑化它。这其中究竟还有多少真实的成分?

    著名平面设计师马仕睿全新打造“巴恩斯作品系列”。温情却又棱角分明的少年恋情,在一生的故事里层层叠叠地上演。

    【名人评价及推荐】

    受困于日常生活的悲剧如此感人、如此敏锐,人们只能几乎盲目地、以片断地形式面对——而这,正是真正大师级小说的标志。

    ——布克奖评委加比•伍德

    紧张,悲伤,优美,这是巴恩斯最好的一部作品。

    ——《旁观者》

    巴恩斯是艾米斯—麦克尤恩—希金斯同代作家中,最具创新精神的作家。

    ——《纽约时报书评》

    【内容简介】

    在爱里,一切都是既真又假。

    对于爱这个话题,说什么都不算荒谬。

    伦敦郊区青年保罗大学假期回家,参加了网球俱乐部。他的搭档苏珊是位四十多岁的已婚女人,有两个女儿。两人坠入爱河。保罗把苏珊从糟糕的婚姻中解救出来,却因为苏珊酗酒成性又不得不分开。曾经的爱消失了,只剩下遗憾和怨怼……

  • 冷漠的人

    作者:阿尔贝托•莫拉维亚

    长久以来,这个来自上流社会的年轻人深受精神折磨。面对家庭中的变故,他想表现出某种情绪,却发现自己只能感受到冷漠。在痛苦怀疑之中,他完成了对自己的审判:

    “这才是我真正的罪行,我犯的是冷漠罪。”

    ―――――

    将近一个世纪过去,《冷漠的人》讲述的情感,依旧与大多数现代人感受到的一样,是人对于庸常生活的厌倦,对于无法行动的痛苦,对于真情实感的探求……

    ➤➤

    ○ 欧洲第一部存在主义小说。

    ○ 比加缪与萨特都更早发现了存在主义的危机。

    ○ 我宁愿冷漠,也不会装模作样。

    ○ 莫拉维亚一举震动文坛的处女作,曾因批判资产阶级被列为禁书。

    ○ 流传近一个世纪的经典之作,世界发行超过80个版本。

    ○ 特别收录莫拉维亚基金会主席致辞、译 者序言和作者年表。

    ○ 卡尔维诺、加缪、埃科、苏珊•桑塔格、佩内洛普……都是他的忠实读者。

    ○ 《冷漠的人》写的是家庭悲剧,讲的是现代人的冷漠。

    ○ 阅读莫拉维亚,就是阅读我们时代的精神症候:冷漠;爱无能;没有行动力;随波逐流;愁闷……

    ➤➤

    我偏爱莫拉维亚,他是意大利罕见的一个就某个角度来说我愿称之为“风俗”派的作家:定期交出的作品中有我们这个时代时光流转间对道德所下的不同定义,与风俗、社会变动、大众思想指标息息相关。——卡尔维诺(意大利作家)

    莫拉维亚在今天的全部创作中,体现出一种豁达、一种由衷的热情、一种鲜明的朴实,这些是我们法国作品所略微缺乏的。——加缪(法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我们不要忘了,中流社会说的意大利语,其至为高尚的形式,其实源自一些作家朴实而且完全为大家所接受的散文,比如莫拉维亚。——翁贝托•埃科(意大利作家)

    莫拉维亚的作品被看作一种对意大利社会进行批判探索的介入文学的起点。他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通常是一个既头脑清晰又无能为力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他远在萨特的《恶心》和加缪的《局外人》之前,就表达出一种存在的不安。丧失行动的能力,而又对自己的不行动有负疚感,他不停而又徒劳地去适应一个离他远去的世界。对生活的愁闷和冷漠是莫拉维亚世界的中心主题。——米歇尔•玛利(《理解戈达尔》作者)

    莫拉维亚被认为是“天生的叙事者”。他从道德的角度出发,将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化为各种抽象的人生态度:《冷漠的人》《鄙视》《不由自主》《同流者》和《愁闷》等。继而以叙事文学的形式,创造出无穷的人物和场景,动作与行为,以及复杂的心理活动。——魏怡(意大利文学翻译,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

    现代社会中的人虽与现实格格不入, 却又深深地陷在现实生活的泥潭之中, 一直走到迷宫似的人类社会的尽头。——意大利文学翻译家 沈萼梅

    阅读莫拉维亚,或许不能收获愉悦,却会在让人震惊之余,对自己的生存处境有深刻的体认和洞察。——《文学报》

  • 苦炼

    作者:[法]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十六世纪初的欧洲,泽农出生于布鲁日首屈一指的富商家庭,但他从未见过自己的生父,后者是来自佛罗伦萨的一位年轻教士,远大前程的召唤让他断然割舍北方水城的短暂恋情。对一个私生子而言,泽农是为教会长大的。然而二十岁时,他决定离家出走,到大千世界去探寻知识。他在三十多年里游历了大半个世界,然后隐名埋姓回到布鲁日,在济贫院里为穷人看病。一桩与他几乎无关的僧侣风化事件令他的真实身份暴露,经世俗司法当局与教会的联席审判,泽农被判火刑。1569年2月,寒冬将尽的时候,泽农在临刑前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他出生的城市里死去。

    《苦炼》书名取自欧洲中世纪炼金术的一个术语,指的是将物质放在坩埚中进行煅烧和分离,以提炼出纯粹成分的过程,这是整个炼金术的第一步,也是最为艰辛的一个步骤。主人公泽农身兼医生、哲学家、炼金术士几重身份,无论对世界还是对人自身的认识,都不甘心接受任何现成的概念,而是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用毕生的观察、实践和思考来努力获得接近于真理的知识。泽农一生的上下求索,浓缩了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几代人文主义者对知识和人性的探求。在这个意义上,泽农之死也是一曲文艺复兴终结的挽歌。

    《苦炼》从酝酿到成书历时四十余年,尤瑟纳尔漫长的创作过程也堪称一部人生的炼金术。

  • 天堂主题公园

    作者:[美]乔治·桑德斯

    ▷ 2017年布克奖得主,托马斯·品钦、卡勒德·胡赛尼、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倾力推荐)

    ▷《林肯在中阴界》 作者乔治·桑德斯中短篇小说集;

    ▷六组让人在绝望中发出大笑的人生片段;

    ▷约瑟夫·海勒、库尔特·冯内古特后最出色的黑色幽默作家

    ————————

    【内容简介】

    《天堂主题公园》里的六个故事展现了一群正在经历着生活试炼的普通人的人生片段:这些与周围世界格格不入的人,他们可能丑陋、不善言辞,甚至如道旁垃圾般不会有人理睬,他们或受困在争吵、贫穷、不快的现实生活中,或在落魄之中幻想着成功与伟大,但同时他们心中装着怜悯与善意,以至于危急关头迸发出来的为他人奋不顾身的勇气又是如此巨大。

    正如“对开文学奖”的评价所言,六个小说“阴暗而有趣地探索了处在普通或非凡压力下的人类自我”。桑德斯创造了一个黑色幻想里的怪异人物世界,他们共同挣扎在资本机器搅动的漩涡里,抵抗着这个混乱失序的时代。

    ————————

    【名人及媒体推荐】

    乔治·桑德斯以他强大的想象力写作了一个荒野故事,他非常幽默,同时又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天堂主题公园》就是这样独特的存在。

    ——利兹·詹森,《独立报》,“年度最佳图书”

    《天堂主题公园》中富有想象力的生动细节、令人信服的叙事节奏、纯熟的写作技巧以及形象的隐喻,都说明了这是一个成熟的黑色幽默作品……桑德斯的写作延续了品钦、库尔特·冯内古特和卡尔·希亚森的幽默讽刺风格,同时又极具个人特色。

    ——《文学评论》

    读到这本书令我感到非常欣喜……作为一位讽刺作家,桑德斯的作品融合了贝克特和巨蟒剧团的幽默感,他把我们带入了一个超现实的、怪异的,却又与我们所处的现实相联系的近未来……《天堂主题公园》带有桑德斯一贯的犀利和黑色幽默风格。

    ——《星期日电讯报》

    桑德斯已被《纽约客》提名为四十岁以下的二十位美国最佳小说家之一,他以一种毫无保留的严肃的态度来关注他所看到的现实生活,他擅长描写生活中那些格格不入的人,他们可能丑陋、不善言辞,甚至如垃圾一样不会有人理睬……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他给这些人物设置的前景并不是全然黯淡的;桑德斯的写作可能的确暗黑,但他仍然让作品中的人物保存着一种人性的执着和对一个微小的目标的不懈追求,正是这样我们能从中看到一线希望,而不是彻彻底底的失败。

    ——《泰晤士报》

  • 终结的感觉

    作者:[英]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

    【编辑推荐】

    英国当代文坛巨头朱利安•巴恩斯代表作,布克奖众望所归之作。

    我们的生活未必是我们自己的生活,而仅仅是我们讲述的关于人生的故事——当记忆欺骗了你,谁才能解读你的人生?

    蒋方舟、苗炜、梁鸿私人书单。豆瓣高分推荐,万人想读。

    巴恩斯用《终结的感觉》这个题目来写小说,表面上看是自己平常的絮叨,但他在探索灰暗不明的地带,既关乎小说和历史,也关乎每个人的记忆。

    ——苗炜

    特邀著名平面设计师马仕睿全新打造“巴恩斯作品系列”。纸片逐张撕开,掩藏在其中的记忆真相逐渐明晰,人生却早已颠覆了模样。

    【名人评价及推荐】

    《终结的感觉》拥有英语文学经典作品的品质,它笔法精湛,构思巧妙,而且每读一次都能揭示新的深度内涵。这是一本写给二十一世纪人类的书。

    ——布克奖评委会

    别看这部小说篇幅短小,它的神秘之处在于你会过目不忘,就像最深处的古老记忆一样。

    ——安妮塔•布鲁克纳

    【内容简介】

    我们以为自己是在慢慢成熟,而其实我们只是安然无恙而已。

    中年人托尼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他有过事业,有过婚姻,与前妻和女儿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从没试图伤害其他人。然而,一份旧日女友母亲的遗嘱打碎了这一切,迫使托尼重新探寻年少时光里的谜团,曾经笃信的回忆变得疑窦丛生。

    他能感觉到一个结局的到来,但故事却完全不同。

  • 鸡蛋的胜利

    作者:【美】舍伍德·安德森

    美国现代文学的先驱和教父

    海明威、福克纳、菲茨杰拉德、沃尔夫、斯坦贝克、塞林格、卡佛、奥兹……共同的老师

    舍伍德·安德森经典短篇小说集首次中文译介

    他是我们这一代美国作家的生父,代表了美国文学的传统,我们的子子孙孙将永远继承这个传统。他始终没有得到他应有的评价。

    ——威廉·福克纳

    现代美国文学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舍伍德·安德森的创新,如果没有他,我们也许现在还在亦步亦趋地模仿欧洲文人别扭的贵族文风。他是我们所有人的老师。

    ——欧内斯特·海明威

    安德森是当今用英语写作的最好、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F.S.菲茨杰拉德

    安德森是唯一对我产生重要影响的美国作家。

    ——托马斯·沃尔夫

    越过舍伍德·安德森先生的肩膀,我们可以初步瞥见这个世界的景象。

    ——弗吉尼亚·伍尔夫

    安德森比他之前的所有美国作家——以及自他那个时代以来的大部分美国作家写得都好,写得更加准确、更富有同情心。

    ——雷蒙德•卡佛

    哥白尼表明,我们的世界不是宇宙中心,而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罢了,相形之下,舍伍德·安德森让我睁开双眼,描写周围发生的事。因他之故,我猛然意识到,写作的世界并非依赖米兰或伦敦,而是始终围绕着正在写作的那只手旋转,这只手就在你写作的地方:你身在哪里,哪里就是世界中心。

    ——阿摩司·奥兹

    ——————————————————————————

    《鸡蛋的胜利》是舍伍德·安德森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共包含14个短篇,其中《鸡蛋》一篇尤为知名,讲的是一个普通家庭一心追求“美国梦”却以失败而告终的故事。鸡蛋在文中象征着人不可与之抗衡的命运,为了人过上更好的生活,父亲自婚后就相信白手起家就能发家致富的成功之道,从开始经营养鸡场到后来开站前餐馆,一直在奋发向上,但是天意弄人,最后竟然连一枚鸡蛋也“征服”不了,无能地为人耻笑。在人与命运的斗争中,命运可谓大获全胜。这篇读来既好笑又心酸的故事结构精巧,一气呵成,彰显了安德森非凡的技艺和匠心。其他篇目也多有佳作,主题各异,基本涵盖了安德森主要的写作主题。

  • 千年愉乐

    作者:[日本] 中上健次

    ★早逝的日本纯文学旗手

    第74届芥川奖得主

    “日本的福克纳”

    ——中上健次短篇小说集代表作

    ★同名电影成为先锋导演若松孝二遗作

    高良健吾、染谷将太、寺岛忍等主演

    入选第69届威尼斯电影节,并正式上映

    ★1992年被翻译成法文在法国出版

    ==================

    群山深处,低贱又高贵的美男子们

    在生、死、欲望的轮回中

    上演着浓烈、野性的宿命故事

    “仿佛撕开书页,就会迸出鲜血”

    ==================

    ★故事简介

    被熊野群山包围的纪州南端,聚居着日本身份低微的被歧视部落民,他们生活的地方叫作“路地”。这是一个贫穷、封闭、混沌的世界。路地唯一的接生婆阿龙婆在弥留之际,回忆起高贵却拥有不幸宿命的中本一族年轻人们的故事。中本一族的年轻男人个个容姿出众,却如同受到诅咒般注定早夭。玩女人,也老老实实被女人玩的美男子半藏,总想用偷盗释放激情的小混混三好,遭遇过神隐、同巫女结合的文彦,梦想开辟新世界的东方康,远渡南美寻找白银之河的义贼新一郎,与北海道阿依努小伙子互换身份的达男……他们短暂的人生熊熊燃烧,模糊了生与死、善与恶、真实与虚幻的界线,仿佛远古神话时代的投影。

    ==================

    ★名家推荐

    我几乎不读同时代日本年轻作家的作品,除了中上健次和村上龙,而且是在村上龙的推荐下开始读中上的。……中上健次是同时代日本作家中最能激发我文学思考的作家。——[日]村上春树

    中上健次和大江健三郎是日本现代文学的双峰。——[日]三田诚广

    中上健次是一位在现代和后现代纵横阔步的匠人。——[法]雅克·德里达

    边境其实是世界的中心。中上健次以熊野为舞台,创作描写欲望、悲伤、愤怒这些人类本能的系列作品,构筑了他的“小宇宙”。——[日]池泽夏树

    中上健次的去世宣告了昭和时代的终结。——[日]柄谷行人

    ==================

    女人怀孕 孩子出生

    路地的人不停地增加

    人生此世总好过黄泉来世

    活着本身就值得高呼“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