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艺理论

  • 本雅明文选

    作者:本雅明

    前言:本雅明学术思想述略 一、批评概念/内在批判/寓言:德国浪漫主义的批评概念(节选)(1920)/歌德的《亲和力》(1911-1922)--献给尤拉.科恩/德国悲剧的起源(节选)(1928) 二、诗歌/小说/新闻:超现实主义(1929)--欧洲知识界之最后一景/卡尔.克劳斯(1930-1931)/弗朗茨.卡夫卡(1934) 三、语言/翻译/叙事:论语言本身和人的语言(1916)/翻译者的任务(1921)/讲故事的人(1936)--尼古拉.列斯科夫作品随想录/什么是史诗剧(1939) 三、律法/文化/历史:暴力的批判(1921)/单向街(1928)/历史哲学论纲(1940) 译后记
  • Poets Thinking : Pope, Whitman, Dickinson, Yeats,

    作者:Helen Vendler

    Poetry has often been considered an irrational genre, more expressive than logical, more meditative than given to coherent argument. And yet, in each of the four very different poets she considers here, Helen Vendler reveals a style of thinking in operation; although they may prefer different means, she argues, all poets of any value are thinkers. The four poets taken up in this volume--Alexander Pope, Walt Whitman, Emily Dickinson, and William Butler Yeats--come from three centuries and three nations, and their styles of thinking are characteristically idiosyncratic. Vendler shows us Pope performing as a satiric miniaturizer, remaking in verse the form of the essay, Whitman writing as a poet of repetitive insistence for whom thinking must be followed by rethinking, Dickinson experimenting with plot to characterize life's unfolding, and Yeats thinking in images, using montage in lieu of argument. With customary lucidity and spirit, Vendler traces through these poets' lines to find evidence of thought in lyric, the silent stylistic measures representing changes of mind, the condensed power of poetic thinking. Her work argues against the reduction of poetry to its (frequently well-worn) themes and demonstrates, instead, that there is always in admirable poetry a strenuous process of thinking, evident in an evolving style--however ancient the theme--that is powerful and original.
  • 古典的,浪漫的,现代的

    作者:(美)巴尊

    重新审视被人们未加推敲的种种惯性思维所掩埋的浪漫主义,以确凿的史实和严谨的分析挑战教科书中的陈词滥调,以逆流而上的勇气揭穿富有煽动性的史学界的时髦谬论,人们可以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个文化历史学家真正应该具有的立场和态度,更可以清晰地了解,作为任何一个知识的传播者或揭示者,他对于真理的责任以及其自身存在的意义。这本书与其说是浪漫主义的辩护词,不如说更是一个有力的普遍提醒,那就是知识“虚伪性”,而有意无意的轻信和传讹正是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
  • 整合与颠覆

    作者:赵勇

  • 空間詩學

    作者:加斯東·巴謝拉(Gaston Bache

    「我們的家屋是我們在世間的小角落,誠如常有的說法,家屋是我們最初的宇宙,一個真實的宇宙,如果我們親密地看待自己的家屋,即使最破落簡陋的落腳處也有美妙之處。」 家屋的空間散發出一股吸引力,它蘊集了它所庇護範圍的內在的存有。家屋是一種幸福空間、抵抗強大力量的庇護空間、令人鍾愛的空間、充滿想像的空間…而詩是一種靈魂的投身,詩的意象,即心理上驀然浮現的立體感。家屋這種「幸福空間」如何與詩做一種迷人的結合。作者告訴我們,心中的私密房間如今雖已消失,卻為何縈繞不去,成為難忘的過去?歇腳處如何又從何找到特別容許它存在的地點? 藉著回憶起「家屋」和「房間」,我們學習「安居」在我們自己裡面…它們在我們裡面,而我們也在它們裡面。透過家屋,作者描述心理學、深度心理學、精神分析學… 本書為哲學與科學的完美結合,空間心理學的經典巨著。對於有文字癮頭的知識份子而言,屬於重度刺激。
  • 布莱希特与方法

    作者:(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

    本书是作者1998年的一部新作,中英文版同时在中国与英国出版。书中融会了詹姆逊提出的批评理论与方法,以德国著名作家布莱希特的典型个案再展马克思主义和历史批评之风采,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就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所涉及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深层探讨,通过阐述分析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自动化、主体的多重性、多元叙事、自动指涉性以及现代性、现实性、历史性和资本主义再现性。
  • 荷尔德林的新神话

    作者:海德格尔,莫光华

    无论对远行人的回忆还是对恋人的回忆,回忆的原始本质都第一次达于澄明。回忆其实就是使什么东西固定下来,亦即一门心思扑向一种牢固的东西。 但是“心灵”这个词还是藏有另一种劝慰,等到哪一天我们不再按人类学的观点来思考人,我们就会重新听到这种劝慰的呼唤。心灵乃是[心绪、性情]这种东西的源泉和场所,又是它的构造和声音,它把我们抛入呈现为诸般形态的亲密性之中,诸如冷静和贫穷、温厚和高尚、优美和无私、宽容和忍让。
  • 审美之维

    作者:[美] 赫伯特·马尔库塞

    在这部著作中,马尔库塞总结了20世纪左派激进运动衰落的实践,重新在理论上对人的本能解放进行了强调。在对资本主义批判、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和现代艺术进行考察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以下论点:艺术的社会政治作用与它的审美形式功能,始终保持着辩证的关联,人的本能解放这一乌托邦构想,要凭借艺术一审美的方式才能达到。只有以艺术、文学为中心的“审美之维”的革命才能在根本上造就崭新的人的心理一观念结构,从而实现人的解放。《审美之维》是当代美学史上的经典著作。
  • 当代艺术的哲学分析

    作者:[德] 瓦尔特·比梅尔

    本书是德国著名的存在主义现象学解释学学者比梅尔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选取三位艺术大师的作品来分析,论证他的观点,这三位大师分别是:德国文学家卡夫卡、法国文学家马塞尔 普鲁斯特以及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作者从现象学的存在主义角度对他们的作品进行深刻的思想分析,提示出他们的作品的生存论上的维度和哲学上的维度,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 思辨随笔

    作者:王元化

    哲学是思辨的科学,真理愈辩愈明。我们不仅在思索一些大的有关世界观、方法论的根本问题,也要思索一些看似平常却并不简单的现象。要学会透过现象看问题,看周围的世界和自己。
  • 哈罗德·品特

    作者:雷比

    哈罗德·品特——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本书系《剑桥文学指南》丛书中的一种,是一本研究哈罗德·品特的论文集。哈罗德·品特是当今世界最卓越且最具争议的戏剧大师之一,他的作品体裁繁多,而且他本人担当的角色也不少。他不仅撰写舞台剧剧本,还为广播剧,电视剧和电影撰写和改编剧本。除此之外,他还是一名成功的导演和演员。本书旨在详细研究哈罗德·品特题材极其广泛的作品,其中包括他的近作《庆典》。该书的第一部分是把品特的作品置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戏剧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第二部分是对品特的剧作表演进行分析,这一部分论文来自作家和一些实践者。第三部分从哈罗德·品特作为名人、戏剧家的角度对他进行了剖析以及对他作品的政治主题进行了探讨,使我们能进一步认识品特的全貌。本书的卷首还附有一份十分详尽的品特生平年表,对于品特研究者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书中还有其主要作品的剧照。   该书的第一部分是把品特的作品置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戏剧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第二部分是对品特的剧作表演进行分析,这一部分论文来自作家和一些实践者。第三部分从哈罗德·品特作为名人、戏剧家的角度对他进行了剖析以及对他作品的政治主题进行了探讨,使我们能进一步认识品特的全貌。本书的卷首还附有一份十分详尽的品特生平年表,对于品特研究者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书中还有其主要作品的剧照。
  • 现代主义·评论·现实主义

    作者:查尔斯﹒哈里森

  • 叙事美学

    作者:耿占春

  • 看·听·读

    作者:克洛德.列维-施特劳斯(法)

  •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下)

    作者:胡经之 主编

    简介:面向21世纪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本卷对西方古典文艺理论发展历程、柏拉图和他的《文艺对话集》、亚里士多德和他的《诗学》、但丁谈《神曲》的信与达·芬奇论画的笔记等26章内容作了论述。
  •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

    作者:[俄] 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 等

  • 诗论

    作者:艾青

    本书是艾青久享盛名的诗歌论著。作者结合自己丰富的创作经验,把真善美作为品评诗歌的美学纲领,系统研究诗歌创作欣赏的内在以及外部规律,作出关于“新诗美学”的经典论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独创性与影响力的诗论著作。
  • 罗兰·巴特随笔选

    作者:罗兰.巴特

    内容提要 罗兰・巴特,法国当代重要的文艺理论家。他创造性地 将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引入文学领域,建立起自己的理论 体系,并形成了独到的关于“文本”的分析方法――解构主 义,对法国以至欧美的文学批评影响颇深。他晚年写作的解 构主义文本《恋人絮语》成为法国的畅销书。 本书从罗兰・巴特的几部重要著作中选译了有代表性 的文论随笔和自述文字。全书按作者最初发表的时间顺序 分为“写作的零度”、“神话”、“批评与真理”、“S/Z”、“阅读 的快乐”、“自述”、“恋人絮语”、“符号王国”、“杂录”等九辑。 前八辑概括了罗兰・巴特建构自己理论体系的探索历程, 作者所采用的絮语形式和独辟蹊径的理论勇气,使这些文 字极具魅力。 “杂录”一辑收选了作者一些单篇作品,其中《埃菲尔铁 塔》一文,是其随笔作品的代表作。罗兰・巴特通过对巴黎 的象征――埃菲尔铁塔的详细解读,揭示了铁塔诸多层面 的象征意义,展示了铁塔本身的内在美和符号学理论的活 力。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介绍罗兰・巴特各个时期著作 的选集。对于罗兰・巴特的爱好者和研究者是必备之书。 作为西方文艺理论界“新批评派”的重要一员,罗兰・ 巴特的理论体系自有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和局限性,本书意 在较完整地译介这位符号学大师的原著,至于具体观点的 是非取舍,相信读者自有明鉴。
  • 审美特性

    作者:[匈] 卢卡奇

    《审美特性(套装上下册)》是卢卡奇关于美学和文艺学的集大成之作。书中以日常生活作为美学的本体论基础,从马克思主义反映论、实践论和生存论的视角对审美和艺术做了系统的考察,成为国外阐释性美学的一种范本。书中坚持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对艺术和审美的起源、审美的目标和结构本质、艺术创作和接受的心理学及美学原理以及艺术的社会效应做了独到的剖析,并且指出,艺术具有反拜物化的使命,它要在他律与自律的博弈中,发挥人类自我意识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