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建筑

  • 尧风舜雨

    作者:王军

    尧风舜雨,代表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对太平盛世的向往,而古代中国的营建与规划,其思想正在于达致这一理想。

    本书以中国古代典籍为理论基础,以中国天文考古学为研究方法,从元大都齐政楼溯源中国文明创制时期,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渊源与承续。全书分两篇,甲篇为《齐政楼名称方位考》,对齐政楼的名称、方位、中轴线制度加以考证,揭示了其取义《尚书·尧典》的意义,也折射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继道统而新治统”的包容性与稳定性,其思想支撑了中国多元文化与民族的融合;乙篇为《元大都规划的阴阳法式》,结合古代天文律历数术之学,说明元大都作为古代中国营建制度的代表,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呈现了其作为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典型意义。

    忽必烈的元大都,以一座城市的建造,证明了中国多元一体格局的思想渊源以及重大意义,以不朽的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 日本车站史

    作者:[日] 原田胜正

    ★日本铁道史学会首任会长著作,介绍日本铁路车站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既是一部建设史,也是一部社会生活史;

    ★从“公共空间”概念出发,探讨日本铁路车站在近代社会与城市发展中的位置。车站建筑和车站在城市交通网中的集散作用,不同程度影响着近现代都市人的生活;

    ★除日本铁路官方早期史料外,亦采用相关时代文学著作、社会新闻及亲历者回忆录等材料,角度多样;

    ★重点介绍日本首条铁路线的起点新桥站,城市枢纽东京站、大阪站及名古屋站,连接海港的下关站、博多站等代表性车站;

    铁路是近代文明的重要象征,它为人们带来了不受限制的、平等的移动自由。作为铁路与城市的“接口”,铁路车站也成为近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公共空间。

    明治初年,响彻新桥站的一声汽笛,拉开了日本近代化的帷幕。以横滨站和东京新桥站的出现为开端,车站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往来车站的每一天”成为新时代的象征之一。同时,作为城市枢纽和住宅区中的重要公共空间,车站不仅影响着城市的面貌,还控制着人群和信息的集散。正是在这种集散中,近代社会的“公共意识”得以逐步确立。

    本书从选址、城市规划、建设等多个角度,佐以文学著作、纪实作品和调查报告,追溯日本近代关于铁路车站的共同记忆。

  • 筑业中国

    作者:[美] 郭伟杰

    【编辑推荐】

    ☆ 第一个在近代复兴中国古典建筑的建筑师是美国人,他也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老板、朋友与合作者,而他的生涯长期隐没在历史之中,无人深挖,他探索的问题,至今仍未解决。

    ☆详细记述茂飞建造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金陵女大、湘雅医学院……并出任国民政府首都计划(南京)顾问的具体过程,客观评价茂飞的建筑遗产和影响力,填补历史空白。

    ☆是建筑史,也是近代史:从建筑项目切入,详细呈现了中国近代历史中,教会、买办、美国外交官、国民政府、民族主义……几股力量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博弈,一个特别复杂的近代中国跃然纸上。揭示建筑背后的文化、社会和政治之间盘根错节的相互关系。

    ☆通过建筑,理解权力、文化、身份、形式、空间;理解近代中国;理解全球化。

    从清华园里的大礼堂、图书馆、科学馆和体育馆,到燕园的博雅塔和贝公楼,到南京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和金陵女子大学(今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到上海的复旦公学(今复旦大学)、大来大厦和圣玛利亚女校(张爱玲母校),到长沙的湘雅医院及医学院早期建筑,到福州的福州协和大学;从设计中山陵的吕彦直,到中国建筑师学会首任会长庄俊,从“大上海计划”主持人董大酉,到设计美琪大戏院的范文照;从清华周诒春校长、复旦公学李登辉校长、燕京大学司徒雷登校长,到孙科、孔祥熙、王正廷、宋子文和蒋介石,亨利·K. 茂飞不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师,却是与中国渊源最深的一位。

    茂飞在中国的二十年间,设计的建筑遍及大江南北,尤其以校园建筑和规划最为著名。他参与制定的建设南京的《首都计划》受阻于战火,他成立的公司早已关门歇业,他设计的许多建筑已经几经沧桑。但是在五四运动开启的“中国文艺复兴”潮流中,这位外国建筑师提倡的“中国建筑的适应性”和“中国建筑的复兴”,无论在理论思辨还是在建筑实践中,都显示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因为这不仅仅是建筑,而且是整个中国文化都要面对并且给出答案的问题。

    【内容简介】

    本书以民国时期的中国为中心,重点介绍了亨利·茂飞的建筑和城市规划。这位鲜为人知的美国建筑师最初于1914年来到中国为雅礼协会设计校园,但后来他发现自己被持续二十年的专业和文化挑战所吸引:如何保护中国丰富的建筑传统,同时使用最新的西方技术设计新建筑。茂飞的建筑是一种妥协——他曾称之为“旧瓶装新酒”——本书从这些“瓶子”的视角出发,理解茂飞为自己在中国的建筑找到一个中间地带的追求,同时也审视了一个未来难以预料的动荡社会。茂飞建筑的意义不仅局限于美学或技术,它们无意中成为一种政治象征,因为中国的统治者,如蒋介石和孙科,都要求他提供城市规划建议,以满足他们对城市改造的期望。

    针对20世纪非西方背景下执业的西方建筑师的严肃研究很少,少数出版的相关著作主要集中在英国、法国或荷兰的殖民地建筑上。因此,该书对美国和中国的建筑史领域都有重大贡献。

  • 建筑的故事

    作者:[英] 帕特里克·纳特金斯

    极全面的建筑通史,囊括全球各时期建筑

    畅销数十年的经典,建筑艺术的重磅之作

    ◎ 编辑推荐

    ☆畅销数十年,内容不断修订,渐臻完善

    《建筑的故事》自1983年费顿出版社首次出版以来,不断更新、重印、再版,畅销至今,已成为建筑类著作中不可多得的口碑之作,亦被评为建筑系学生必读之书。

    ☆全面的建筑通史,从建筑文明伊始到现代建筑

    大致以建筑的发展历史为线,讲述从建筑文明伊始到现代的建筑艺术,各建筑风格各立篇目又互有关联。时间跨越数千年,地域跨越五大洲,其中包含目前少有著作提及的亚洲次大陆、中美洲建筑。

    ☆充实的内容,既谈建筑,也讲故事

    作者曾为建筑系教授,亦是经验丰富的建筑师,其与妻子一同参观了世界各地的建筑,查阅了无数书籍与建筑平面图,最终将他们对建筑的认识全部分享在本书中。不同于充斥着晦涩术语的建筑读物,本书重在从建筑师的角度分享建筑的故事,在讨论建筑的同时,作者还极具文采地讲述了建筑背后的历史及文化,使本书亦堪称一本简明的历史读物。

    ☆丰富的建筑图片,在书中纵览全球建筑

    近五百幅插图,有精美的全景照片、细节详图,也有平面图,有的为上世纪拍摄的珍贵图片,同类著作中少见,身临其境般欣赏建筑。

    ◎ 内容简介

    大致以时间为序,介绍全球数千年的建筑艺术。对各时期、各地域的建筑风格及代表建筑,作者从起源、发展、特征等方面讲述其背后的故事,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尝试走进每位伟大建筑师的内心,是一本包含人文、历史和建筑知识的建筑通史。

    ◎ 媒体推荐

    书中每一页都洋溢着纳特金斯对于建筑的热情。

    ——《今日建筑》

    本书已成为建筑系学生必读之书。

    ——《泰晤士报文学评论副刊》

    ◎ 名人推荐

    学者和学生应该非常感激有这样一本内容丰富、文字精炼,并对亚洲及美洲在建筑史上的贡献给予肯定的书诞生。

    ——詹姆斯·麦考利(曾为格拉斯哥麦金托什建筑学院资深讲师)

  • 游于园

    作者:杨振宇 / 何晓静 主编

    【编辑推荐】:

    ★ 各领域大咖云集:中国美术学院、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高等院校研究人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论与历史专业委员会委员、阿科米星建筑事务所建筑师、七月合作社创立者集结于此。

    ★ 高密度知识输出:陆游的造园理念与实景再现,伯林顿文人圈与西方园林发展史……庭院里的故事,经过细细考证,娓娓道来。

    ★ 诗词书画中的园林秘密:古诗词、古画中隐藏的古人造园秘密,在这里揭晓。

    ★ 园林建造背后隐含的科学原理:从物理学、自然科学、人体工程学、建筑学、心理学、视知觉等角度,解读“什么是园林”。

    ★ 上百幅园林图鉴:120余张精彩作品图片,前人油画、山水画、版画刻稿,后人复原线稿、遗迹实拍图,四色精印,选用特种艺术纸,还原真实效果。

    【内容简介】:

    远至凡尔赛宫的花园,近至承德避暑山庄、苏州各处的园林,甚至我们身边的公园……徜徉其中的你,是否曾注意过隐藏其中的密码,这些存世遗迹,仿佛活化石,记录着前人关于自然、文化、科学的思考。

    中国美院等高等艺术院校的研究学者,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知名学府的研究人员,以及来自建筑工作室的设计师,从艺术、科学的理论角度和实践角度,为我们揭示中外园林的秘密,回答关于“什么是园林”的困惑。

    从美学上,分析中西方古典园林设计中的细枝末节,以造园者的笔记、历史文献、中西方绘画作品,还原造园思路,带你学会欣赏古典园林之美。

    从科学上,结合实例,分析古今中外园林规划中所蕴涵的物理学、人体工程学、自然科学、心理学、视觉等原理,领略隐藏在园林之中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与智慧结晶。

  • 路易斯·康传

    作者:[ 美 ] 温迪·莱赛

    《路易斯·康传》生动描绘了建筑大师路易斯·康的传奇人生。他超过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串起美国20世纪的整个建筑史和文化史。

    1906年随家人从爱沙尼亚移民美国费城时,康是一个脸上带着严重伤疤的6岁男孩,从小就需要打好几份工补贴家用。面对这样的人生困境,他交出了漂亮的人生答 卷。他不断发挥画画的天赋,在高中立下成为建筑师的志向。此后50年,他一步步跻身于建筑大师的行列。在生命的最后15年,他完成了10余件杰作,成为美国建筑界的尺度和标准,深刻影响美国建筑的发展。

    康被同事、同行、学生评价为一个温暖、迷人的人,但他同时也是一个隐藏在一系列面具之下,周旋于3个家庭之间,过着多重生活的男人。通过和康的家人、客户、同事、同行、朋友的深入访谈,作者还原了康复杂的一面。

    在康的生平故事之间,作者穿插介绍了康的5座经典建筑。通过极具现场感的笔触,作者带领读者穿行于这些静谧而有力的建筑中,深入体验康的作品的艺术魅力。

    ****编辑推荐****

    一、他的建筑,将颠覆你对现代建筑的所有想象。

    康留下的建筑不多,但几乎每一座都成了建筑爱好者的“麦加圣地”。它们以纯粹的几何造型、裸露坦诚的材料、由光创造的优雅空间,给人绝美的震撼感受。

    获奖作家温迪敏锐地捕捉每一座建筑的核心精神,用极具现场感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行于康的代表性建筑中,深入体验康的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他的故事,串起了20世纪美国的建筑史和文化史。

    6岁举家移民美国费城,因脸上的伤疤被嘲笑为“刀疤脸”,家境贫寒,一边上学一边打好几份工;在建筑行业苦苦挣扎30年,一直默默无闻,在生命的最后15年用10余座杰作,跻身一流建筑师行列,深刻影响美国建筑发展……

    康的人生故事,激荡着不向命运低头的理想主义,糅合着20世纪初移民的“美国梦”、“二战”后美国社会的高歌猛进、50年代美国性解放运动等社会背景,勾勒出一段精彩纷呈的美国往事。

    出现在书中,与康的人生故事交织的建筑大师:柯布西耶、罗伯特·文丘里、弗兰克·盖里、丹下健三、贝聿铭……

    三、这本传记,国内外都好评如潮。

    ⭐️ 本书生动而翔实地展示了路易斯·康的人生以及代表性建筑,揭示了路易斯·康是如何成为路易斯·康的。 ——童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 本书平实细腻,是关于路易斯·康的最好的传记。 ——鲁安东(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 本书非常忠实地记录了康的生活,带我重温了和路相处的美好时光。 ——巴克里希纳·多西(印度首位普里兹克建筑奖得主、康生前好友)

    ⭐️ 很少有建筑师传记能够同时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又振奋人心,这本书做到了。——保罗·戈德伯格(美国著名建筑评论家、普利策奖得主)

    ****媒体推荐****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2017年年度选书

    ⭐️ 本书以详尽的研究和诗一般的语言,向这位致力于为公共空间带来美的建筑师致以恰如其分、亲切无比的礼敬。——《出版人周刊》

    ⭐️ 无疑是对康的生平和事业最完整的描述,调研翔实,文笔优美。——《纽约时报》

    ⭐️ 优美而引人入胜。书中出现的康生命中的女人,并不仅仅围着康转。这本传记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从根本上接受了人类生活的混乱。——《华盛顿邮报》

    ⭐️ 杰出的传记,深刻洞察了康的内心世界和其建筑的内在生命。——《科库斯书评》

    ⭐️ 研究非常深入,精准捕捉到了康的魅力。——《经济学人》

    ⭐️ 优秀的作品,作者尊重康的信念:如果一个人花时间聆听手头的材料,他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 城市

    作者:[奥] 马库斯·艾斯尔 / 格拉尔德·曼斯贝格 / 彼得·马特扎内茨 / 保罗·施莱希纳

    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如何决定一个城市的历史道路?

    形式、图案、色彩、结构,多样的城市样貌如何折射人类对其影响?

    金融中心、政治中心、教育中心、工业中心……为何一些城市具备重要功能?

    城市如何如同生物一样源源不断的交流运转?

    山间、水上、沙漠,那些非同寻常的城市如何建设如何维护?

    如何迎接当前的挑战?如何为未来做准备?城市的未来何去何从?

    ·崛起、衰落和新生 ·色彩和结构 ·聚光灯下的城市 ·活力城市 ·非同寻常的城市 ·未来的城市

    6大板块,跨越时空

    全方位展现人类这样聚集于大地的——城市

    ☆ 编辑推荐

    ◎绝美典藏品质

    百余幅优质卫星图像,大开本精装高清展现; 高档太空梭哑粉纸全彩印刷,还原每一处细节

    ◎科技与美学交融

    从数十万米高空俯瞰地球,欣赏全球特色城市超乎想象的壮美图景; 如“外星人”一般的崭新视角,开启非凡的太空视域

    ◎覆盖全球范围特色城市

    无论无比繁闹的国际大都市,还是罕有人迹的安第斯“金城”拉林科纳达 让人看见即使亲临当地也无法领略到的独特视角,展现多元而震撼的人类文明印迹

    ◎深切的人文关怀

    直观记录人类生存环境的急速变化及对自然的影响, 呼吁公众关注环保,反思究竟应如何做到“诗意地栖居”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百余幅高清卫星摄影图像,展示了世界不同类型城市的规模、结构的多样性,并用言辞优美的文字简要介绍了当地自然条件、城市特点及风土人情。从距离地球400千米到900千米的高空俯瞰地球,无论是流光溢彩的国际大都市伦敦、巴黎,还是人迹罕至的安第斯山脉中的“金城”,抑或是空无一人的“鬼城”普里皮亚季,城市的丰富色彩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人们的视域,在人类文明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本大开本的图集也集中展现了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聚焦于人类生存空间中那些令人着迷的细节,期望以这种直观的方式引导公众反思自身与居住环境之间的关系,意识到自身改变自然的能力,并承担起对未来应负的责任。

  • 形式的起源

    作者:[美] 克里斯托弗·威廉斯 / Christopher Williams

    自然造物和人类造物的设计法则

    万物的形式遵循着怎样的设计法则?

    一起探究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形式“是什么样”和“为何这样”

    ☆ 大量案例的新颖解读,探讨设计的本质

    ☆ 各个领域的理论相互关联,示范如何跨学科思考

    ☆ 海量精美插图,兼具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 内容简介

    作为一名设计理论学者,作者以独特的思考角度向我们展现了观察世界的另一种方式,以专业的理论知识向我们解释了周遭环境中的事物为什么是如今的形式以及如何发展为现在的形式,也即“形式的起源”。本书旨在鼓励读者关注并理解自然界和人造环境的复杂构成。书中的附注和实例涉及了广泛的领域,包括了机械、结构和材料领城的知识,也有地质学、生物学、人类学、古生物学、形态学等学科的内容。对于那些渴望了解这个世界的人来说,这些内容会让他们恍然大悟,并惊叹大千世界如此有趣。

  • 讨厌的京都

    作者:井上章一

    本书是在京都生活60多年的学者井上章一写下的趣味随笔,一本书让你看透真正的京都。

    你以为嵯峨、岚山、宇治是真正的京都?走过花见小路、拜访过清水寺,就是“京都通”? 穿着和服、吃着汤豆腐,就算体验京都生活了吗?这些都是“京都”,却又不是“真正的京都”。 千年风雅下的傲慢传统中,有着京都不为人知的一面。

    是历史,是生活,也是千年繁华下的自以为是,学者井上章一在嬉笑怒骂中,揭露令人瞠目结舌的“京都鄙视链”。本书像一幅画卷般徐徐展开,让你穿梭于古街和人群中,体会隐藏于京都端庄外表下的烟火气,挖掘古都不为人知的秘密!

  • 横跨欧洲的快车

    作者:[英] 欧文•哈瑟利 (Owen Hatherley)

    【不仅是一趟建筑和城市美学之旅,更是一次与时俱进读懂当代欧洲的尝试】

    ·

    ※ 调合了建筑、政治、历史和文明,与时俱进读懂当代欧洲

    ※ 从建筑与城市规划的角度,解读欧洲历史的复杂性

    ※ 《星期日泰晤士报》《文学评论》《艺术评论》《卫报》等多家媒体推荐

    ·

    【媒体推荐】

    哈瑟利的书写改变了我们认识城市的方式。

    —— 《独立报》, “了解欧洲政治的八个最佳读本”

    ·

    对“欧洲城市”严厉、生动且及时的审视,当代谈论文化与建筑最引人入胜的声音之一。

    ——欧文•琼斯,英国报纸专栏作家、政治评论家及记者

    ·

    我读过的讲述欧洲最好的作品,调合了历史、建筑及当代政治,由欧文•哈瑟利那混合了批判主义、博学及人道主义的笔触写下,极具标志性。作为一位作家,他的作品具有永恒的价值。

    ——安娜•敏顿,英国作家、记者、学者

    ·

    哈瑟利有一套独特的技巧:建筑、历史和政治知识储备加上文学天赋,他完美地继承了已故建筑评论大师伊昂•奈恩的才华。

    —— 《文学评论》

    ·

    凝练优美的报道……好比建筑的传世之作。

    —— 《卫报》

    ·

    【编辑推荐】

    建筑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出当地的生活方式、政治与文化?又是如何体现观念与思想变迁的?一座典型“欧洲”城市是什么样的?应该是什么样的?是什么定义了“欧洲”?带着这些问题,英国著名的建筑评论家欧文•哈瑟利出发了。

    ·

    本书书名 “横跨欧洲的快车”源自德国乐团“发电站”于1970年发行的一张专辑名,共25章,每章描写一座欧洲城市或一组城市群,但并不包括伦敦、巴黎、罗马等人们熟悉的欧洲。作者以建筑为核心,调合了政治、历史与文明,在英国公投脱欧后,开始重新审视何谓“欧洲”。

    ·

    这不仅是一趟建筑与城市美学之旅,更是一次读懂当代欧洲的尝试。

    ·

    【内容简介】

    过去20年里,欧洲的城市景观为全世界所青睐。高速列车在开放的边界之间穿梭,连接着多元的空间,串联了在其他地方难得一见的秩序和趣味。这里有发电站乐团的历史城市乌托邦、超现代主义的音乐厅、充满想象力的公共空间,以及平等主义的未来派住宅。

    ·

    欧文•哈瑟利作为英国最著名、最具话题性的建筑评论家之一,将在本书中出发探索整片大陆上的欧洲城市,不仅去领略它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还试图弄清楚欧陆与盎格鲁-撒克逊规范下的城市格局——美国、爱尔兰、英国和澳大利亚所呈现的规划简单,即以汽车为中心和以开发商为导向的建筑空间——究竟有何不同。

    ·

    在定义欧洲城市美学的过程中,哈瑟利意外发现了这样一片大陆:其分裂既在欧盟之内、又在欧盟之外。

    ·

  • 造一所不抗拒生活的房子

    作者:赵扬

    本书记录了赵扬十余年的建筑实践及求学生涯,可以看到一位青年建筑的成长历程,在不断的自我否定又重建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建筑观”,认为建筑师不应该固守理念,要放下对作品的执念,让建筑不断地向现实敞开心扉,自然生长出它该有的样子。好的房子,是建筑师和主人共同的作品,它不抗拒生活,而且因为生活,变成了更完整的场景。

    这本书是建筑师赵扬自我解剖、反省的成长笔记,真实记录建筑师琐碎、幸福的日常以及建筑从无到有的过程。在平常而真实的日子中去感知尺度和分寸,明辨哪些是真正需要的,哪些是彻底荒谬的。

  • 爱上一座城

    作者:  林徽因

    爱上一座城》是林徽因的建筑学论著,着重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特征。这些学术文章既科学严谨,又因清新优美的文字而别具风韵,读之,雕梁画柱间如入画境。

  • Manual of Section

    作者:Paul Lewis / Marc Tsurumaki / David J. Lewis

    Along with plan and elevation, section is one of the essential representational techniques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mong architects and educators, debates about a project's section are common and often intense. Until now, however, there has been no framework to describe or evaluate it. Manual of Section fills this void.

    Paul Lewis, Marc Tsurumaki, and David J. Lewis have developed seven categories of section, revealed in structures ranging from simple one-story buildings to complex structures featuring stacked forms, fantastical shapes, internal holes, inclines, sheared planes, nested forms, or combinations thereof. To illustrate these categories, the authors construct sixty-three intricately detailed cross-section perspective drawings of built projects—many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structures in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from the last one hundred years—based on extensive archival research. Manual of Section also includes smart and accessible essays on the history and uses of section.

  • 日本枢纽型车站建设及周边城市开发

    作者:[中]胡昂

    本书基于对日本16个城市枢纽型车站及其周边城市开发的实地调查,通过从车站概要、历史沿革、用途地域图、土地利用图、周边商业及办公设施分布图、周边其他设施分布图、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图、车站周边交通图、车站内部交通图共九个方面的系统梳理,以及大量的实地调查图片,全面清晰地介绍了日本各大枢纽型车站建设的科学规划与高度集成化的空间利用经验。本书的出版对于中国正在兴起的TOD城市建设与城市再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在田中央

    作者:田中央工作群

    「把這裡當作家園,能做什麼就做什麼,暫時做不到的就放在心裡等待,能做也要故意留下一些空白。」——黃聲遠

    田中央工作群,台灣最容易被誤解的一家建築師事務所,至少是空前的一種建築師事務所。

    這群建築師選擇長期定在宜蘭過活與工作,同時是居民與專業者,二十多年來蔓生而出一大片開放的、從小步道至大橋樑的公共建築群,為未來的空間契機提供更多想像。而從最初一人——建築師黃聲遠開始,田中央也早已發展為一大群體——由百位以上歷代夥伴組成,持續在生活裡、在台灣各地,以建築為主要溝通語言,探索真實的本質。

    有人以為田中央的作品之所以好、之所以屢屢獲獎,是因為其具有高度的社會性。但明眼人知道:單憑意識型態無以成就田中央。建築落成之前必得歷經的一切專業考驗與磨難,他們皆走過,而且走出自己的路。論及影響力,田中央夥伴在工作之外不間斷地至台灣與國際間各大建築系所教學、演講,這些年也經常受邀至海外辦展。然田中央本著善意與順其自然的工作與生活模式,多年來成了某一群年輕建築世代的優先選擇,更可謂潛移默化。

    為什麼?田中央人首度以一本書來回答。本書耗時七年製作籌畫,書中仔細介紹十八件建築作品,並由二十多位身處第一現場的田中央人娓娓道來作品背後動人的細節轉折。書中呈現的答案沒有對錯,就是個依然說不完、也不打算說完的故事⋯⋯

  • 表面建筑

    作者:[美] 戴维·莱瑟巴罗 / [美] 莫森·莫斯塔法维 著

    就视觉效果而言,许多当代建筑要么反映了它的生产和制作体系,要么再现了过往的风格与主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生产与再现之间的分离,其实正是现代与传统之间差异的延伸。在《表面建筑》中,戴维·莱瑟巴罗、莫森·莫斯塔法维探讨了建筑设计如何利用当下工业化生产所提供的机会,使得建筑既不会独立于技术以外,又不会完全为技术所支配。

    《表面建筑》作者从表皮在理论和实践上独立为建筑设计的一个基本问题来开始他们的论述。表皮的自主性,即现代主义所谓的“自由立面”,以结构与表皮、框架与覆面之间的差异与分离为前提。一旦表皮独立于结构,它便可以像是帘幕或者衣服一样悬挂在那里。但无论这一表皮是由混凝土、钢、玻璃,或者别的材料做成,它可并非只是肤浅的饰物,事实上它塑造了空间,而建筑正是因为这种空间方才得以实现其交流的功能。也是通过这一表面,建筑既独立于环境,同时又介入和参与到环境中来。

    结构与表皮之关系的焦点便是建筑的表面,作者追溯了历史上处理建筑表面的不同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既研究了当代建筑,也包括了近现代建筑实例。书中讨论的建筑师包括了阿尔伯特·康,密斯·凡·德·罗,艾莉森·史密森和彼得·史密森夫妇,德·拉·索塔,罗伯特·文丘里,赫尔佐格和德穆隆。

  • 圖解建築構造(第五版全譯本)

    作者:程大金

    40年淬鍊、著作難度最高、AIA協力成就最高榮譽

    既廣且精、深入淺出,實踐建築理念的靠譜真功夫

    “Ching的一系列專書以簡明豐富的圖像,將建築和建築製圖的原則

    傳遞給即將進入實務界的建築系學生、並持續鼓舞著無數有志進入設計領域的讀者。”

    美國建築師協會協力成就最高榮譽

    ——A.I.A. Institute Honors for Collaborative Achievement

    “他創造了所有設計者和建築師都能使用的建築基礎語彙!”

    庫柏.休伊特國家設計獎評審團特別獎

    ——Cooper-Hewitt National Design Award Special Jury Commendation

    要在一本書之中涵蓋當今的建築材料和構造技術幾乎是天方夜譚,這正是《圖解建築構造》這本博大精深的實務綜論受到國際間推崇的原因:具深度、廣度、經得起時間考驗。

    1975年問世的第一版《圖解建築構造》以其俐落的繪圖說明深奧構造原理的獨特風格,旋即引起建築領域人士的重視,並且樹立了一門「以視覺方法學習建築設計及其構造關係」的典範。1991年,第二版延伸討論材料,將結構鋼材、鋼筋混凝土、帷幕牆系統納入;2001年的第三版,除了新增建築結構的相關知識,更以美國身心障礙者法案之無障礙執行準則(ADA Accessibility Guidelines)和美國建築施工規範協會綱要編碼(CSI MasterFormatTM )重新編寫;2008年的第四版,第一章介紹了具有永續、環保精神的LEED○R綠建築認證系統,彰顯作者長期以來對土地和環境的關懷,進而重新喚起本書最初的宗旨:設計者在規劃開發建築物和基地時,必須保持環境敏銳度、回應環境和氣候,降低建築物對能源的依賴度。因此,2014年的第五版繼續落實「永續」概念,新增了照明科技和節能的做法。在漫長的四十年當中,作者始終以任重道遠的態度,勤懇地檢視並不斷擴充書中資訊,成就一本建築實務界無人不知、不能不擁有的傳世經典。

    實現建築設計理念,從了解材料、工法、施工性出發

    本書12章節的主題為:1 建築基地 2 建築物 3 基礎系統 4 樓板系統 5 牆系統 6 屋頂系統 7 濕度與熱防護 8 門與窗 9 特殊構造 10 完成面作業 11 機械與電力系統 12 材料須知

    每一主題以30~50小節分述,龐雜的構造原理和細部實務透過系統化、圖像化、邏輯化的編撰,能讓讀者有效地理解與應用,滿足「見樹又見林」的雙重期待。

    除了內容扎實,《圖解建築構造》做為Ching系列著作中實務性質最高的一冊,完美地將《建築:造型、空間與秩序》、《圖解建築結構:樣式、系統與設計》、《設計圖學》、《圖解綠建築》、《室內設計圖解》等被譽為建築學習經典之精華融於一體,更顯其不可或缺的珍貴價值。

    對於即將進入或已經在建築實務界的工作者來說,奠定了基本的觀念理論、兼具構法和工法的細部知識,未來不論在設計或建造過程,或在面對業主、合作對象、或自然環境的時刻,一定能做出最適宜的專業判斷,進一步演譯高品質的建築佳作。

    【本書特色】

    ◎呈現學業界高度推崇、精準洗鍊的程氏繪圖典範

    ◎全方位探討住宅和商業構造議題

    ◎系統化講解建築工種的施工方法與步驟

    ◎每一項施工關鍵都輔以簡明易懂的細部圖例

    ◎提供尺度、數據、規範、中英文詞彙對照等17篇實用附錄

    ◎依據美國CSI MasterFormat編排,易與國內工程編碼系統接軌

    ◎秉持永續精神,LEED○R綠建築評分認證系統

    ◎採用美國身心障礙者法案ADA之無障礙執行準則

    ◎線上3D模型網站,可盡情探究建築物的組構方式

    【精彩附錄】

    .人體尺度相關數據

    .ADA無障礙執行準則

    .家具尺度相關數據

    .建築物活載重表

    .材料重量表

    .單位換算係數表

    .緊急逃生管道

    .防火等級構造

    .聲學設計須知

    .噪音管控須知

    .材料圖例

    .CSI MasterFormat 中英文列表

    .Uniformat II 中英文列表

    .LEED 綠建築評估系統中英文列表

    .專業協會&貿易協會登錄網站

    .參考書目

    .中英文建築詞彙對照表

    【專業推薦】(依姓氏順序排列)

    吳春山(麗明營造公司董事長)

    陳 邁(宗邁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張清華(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彭康健(東海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楊恩達(準建築人手札網站創辦人、總編輯)

    趙夢琳(臺灣建築學會秘書長)

    龔書章(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 漫画老年家装

    作者:周燕珉|绘画

    如何为身边逐渐老去的Ta打造一个舒适安心的家?

    基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燕珉教授工作室二十余年来的老年建筑设计研究经验,《漫画老年家装》以生动、易理解的漫画形式,讲解了老年住宅装修、改造中需注意的要点,并对比列举了一些常犯的错误。

    书中还精选十余个老年家居中的常见问题给予详细解答,以供读者参考。

  • 乐高建筑师

    作者:汤姆·阿尔芬 (Tom Alphin)

    本书主要介绍如何用乐高搭建全球知名的乐高建筑,,在本书中,您将亲自规划乐高建筑屋顶和外观的真实的细节,每一章包括建筑风格和细节的讨论,知名的真实建筑的照片,依据真实的建筑设计相应的乐高建筑模型,并进行搭建。体会乐高建筑的神奇与乐趣。

  • 图解现代建筑要素

    作者:[澳]塞伦•莫可 / [澳]安东尼•拉德福德 / [澳]阿米特•斯里瓦斯塔瓦

    本书探讨了现代建筑要素与其多样化的物理、社会、文化以及环境文脉的相互呼应关系。书中所研究的50座著名建筑均建于1950年之后,借助照片、文字描述、虚拟现实体验和实地考察等手段,力图为读者提供对每座建筑的简明分析。更为难得可贵的是,我们在书中会看到非常珍贵的剖面图和分析图。虽然对这些著名建筑的解读可能早就有先人之见,有些甚至已经深入人心,但我们希望通过本书可以帮助读者打开思路,对既有的解读提出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