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革

  • 碎碎念

    作者:彭浩翔

    從上一代那裡聽來的文革口述. 詩經三百篇,收集民歌而成."碎碎念"這本書也一樣,收集的是民間的回憶.彭浩翔利用自己的人氣,在網上振臂一呼,天下響應,結成這本書,證明互聯網除了傳播色情暴力,允許許多毒男宅女吐白沫打手槍,難得也可以做一件好事. 陶傑<白骨四野,拼湊十年>(導讀)
  • Life & Death in Shanghai

    作者:Nien Cheng

  • 文化大革命时期诗歌研究

    作者:王家平

    本书是“文艺风云书系”中的一册,“文艺风云书系”是河南大学出版社组织出版的一套大型现当代文艺研究丛书。丛书以五四以来的文艺风云人物和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艺运动、思潮、流派、社团、期刊、事件等为研究对象;形式有研究专著、传记、回忆录、访谈录、论文集等;作者或为有关事件的当事人、见证者,或为在有关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丛书第一批共11种,内容涉及“十七年”左翼文艺思潮、“文革”诗歌、“样板戏”、“新时期”文坛的拨乱反正,以及世纪之交的“主旋律”文学等。
  • 革命後記

    作者:韓少功

    「文革」是一個事實和情緒的巨大總量,交織了數億人太多的紛爭和尷尬,沉浮和恩怨,遺忘和誇張,以至任何判斷都可能掛一漏萬。事情已過去三十多年,但三十多年後的有關爭議不是更少,而是更多;不是更緩,而是更烈……。」 本書作者韓少功,作為在場者之一,他說:我不可能接受一些嘻哈族的「文革」,比如他們覺得紅衛兵步行串聯特有趣,那不就是「驢友」探險嗎?他們覺得知青下鄉也特來勁兒,那不就是真人秀的「魔鬼訓練」嗎?他們甚至覺得子彈橫飛的武鬥夠爽,夠刺激,嘿,那時候「軍迷」玩一把真的耶。我也不可能接受一些洋左派的「文革」,他們曾認定革命樣板戲就是文化領域人民主權的神聖標誌,紅衛兵挎上駁殼槍就是最徹底的解放,工人趕走廠長就是共產主義的夢想成真。當然,我也完全不可接受某些中國官員的振振有詞:「你以為現在還是文革?你們還想踢開黨委鬧革命?」 問題是,這些人的「文革」印象錯在哪裏?憑什麼本書作者就認為自己的「文革」記憶比他們的更可靠?憑什麼他能相信自己的記憶不是另一種瞎子摸象,在這裏的饒舌不是以白詆青、以宮笑角,五十步看百步?
  • 在“五七干校”的日子

    作者:唐筱菊 编

    汇入这股洪流的有党政机关各部委、文化艺术各团体、社会科学机构、大专院校、可谓各色人等,门类齐全。他们当中有党和国家领导干部,有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的文化名人和学者,有为数可观的杰出艺术家,有国家多年培育的体育健将、世界冠军,有专业技术人员,还有满怀激情的知识青年。年龄上至年近古稀的老者,下至幼儿园里的孩童。 在干校的日子里,春夏秋冬,晨昏寒暑,泥泞湿滑的田间小路,脸上的泥土,衣上的汗渍,繁重的劳动,半军营式管理,交织着人们的忧与喜,苦与乐,思与情,彷徨与沉沦,荒唐与抗争,探索与期盼。其中,既有在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中遭受迫害的经历,也有在农村劳动中的收获,更有逆境中始终坚持共产主义信仰和党的原则的活动。
  • 红色家族档案:罗瑞卿女儿的点点记忆

    作者:罗点点

    本书内容:1951年5月,朝鲜战争爆发不到一年。中国的无产阶段政权也只有两岁。如火如茶的抗美援朝运动正在全国展开。为保卫新生政权,当年2月份由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使全国范围内的镇压反革命群众运动在春季形成高潮。作为共和国第一任公安部长的爸爸自然国事繁忙,而公安部政治处处长的妈妈则国事家事都繁忙。于是,本应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我,在妈妈一次急忙忙的热水浴之后,只经七月孕育就匆匆闯人入世。……
  • 中国知青史

    作者:定宜庄

    《中国知青史:初澜(1953-1968)》是《中国知青史》的前半部分,迄止时间为1953年到1968年。根据官方文献档案与当时的公开出版物,分析和叙述了“文革”前知青上山下乡作为一项正式的国家安置政策出台、演变和形成的过程。作者明确指出了以下三点: 第一,知青上山下乡政策的出台.不仅出于政治与意识形态层面的考虑,而且与建国后几乎每一项政治、经济、教育制度紧密相关,是各种政策施行造成的结果。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背景,尤其是计划经济的背景来看待知青上山下乡的问题。 第二,“文革”前的知青上山下乡是国家劳动力调配工作的重要一环.旨在为无法在城市升学就业的青年开辟新的就业道路。但无论作为一项安置工作,还是以后发展成为一场运动,从指导思想和具体运行机制上,都具有明显的延续性,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更不能采取肯定前者否定后者的做法。 第三,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明确区分知青。并对他们作出分别研究。狭义的知青特指1962年知青安置成为国家一项专门工作后从大中城市下乡的中学毕业生,其中“文革”期间毕业的“老三届”及其以后陆续从中学毕业的城市青年,通常被人们看作是知青的主体。但从广义来说,知青还应包括家在农村、毕业后又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的“回乡青年”。他们才是知青上山下乡的先行者,也是人数最多、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批人,因此《中国知青史:初澜(1953-1968)》用大量篇幅,列举大量事实,阐述了回乡知青群体与他们的经历。
  • 动荡的青春

    作者:叶维丽,马笑冬

    《动荡的青春:红色大院的女儿们》是一部两人口述的成长史。口述者带着重新审视历史、反思既往的目光,向读者展现了形形色色革命下的社会图景和青年人的激情与迷茫。因其摒弃非黑即白的刻板模式而生动感人,令读者感慨和深思。这部书对于“文革”及其前后中国历史和社会的研究,是难得的口述历史资料亦是研究成果。
  • 放逐

    作者:刘方炜

    刘方炜:我的长篇小说《放逐》被查禁的这些年里 2006年的12月5日这一天,对我来说是个好日子。就在这一天,我得到了一个消息,我的长篇小说《放逐》在北京图书市场上不再被查禁了。 《放逐》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写于1994——1995年,第一次出版是在1997年,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第二次出版是在2000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放逐》的初稿有100多万字,在编辑出版的过程中,征得我的同意,删节了6万多字,出版时的字数是95万字,分上下两册,共1225页,装订出来像两块大砖头。 写作10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不仅是一项纷繁复杂的脑力劳动,还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体力劳动。在我之前,路遥先生写完他的100多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之后不久,就染疴仙逝了。所以,当我把自己禁闭在一间小房子里写完这100万字,重新乐呵呵地出现在朋友们面前的时候,朋友拿我开心说:人家写了100万字都累死了,你竟然还能在这里活蹦乱跳!写完《放逐》的那一年,我38岁,还算是个青年,体力方面应该没有问题。但即便如此,还是累出了胃病,并且掉了许多头发。 这注定是一部命运多舛的小说。小说还没出版,出版社就接到以某局某处名义打来的一个电话,说是听说有这么一部书稿,里面有问题,你们不要出版云云。由于电话来得蹊跷,并且打电话的人没有留下姓名,出版社的领导在认真审阅了全稿之后,决定顶住压力,坚持出版。负责这部小说终审的总编辑陈汉涛先生,当年曾经在《中国青年》杂志社参与主持以“潘晓”名义发起的人生价值讨论,是一位学识渊博、敢于担当的长者,在他的审读意见中有这样一段话:“真实,是这部小说最可贵的品格。直面社会,直指人心。媚俗者不愿为,怯懦者不敢为,平庸者不能为。它展现的真实,并非全都赏心悦目。但读者自会评判——冷峻的现实胜过甜蜜的谎言一万倍。” 与此同时,北京的几位学者也传阅了小说的初稿,并给予高度评价。大记者卢跃刚先生评价说:“这部小说的魅力在于用批判现实主义的眼光逼近性地叙述了1976——1989 十五年间的纷纭复杂的社会生活,读来深感震撼。”评论家周政保先生说:“这是一部大作品:大规模、大视野、大容量、大气度。中国人的命运及精神嬗变,在特定的背景下获得了真实地体现,可谓匪夷所思,不可多得。” 著名学者李书磊先生评论道:“在我看来,长篇小说应该具有扛鼎般的遒劲和抽丝般的细腻,在这样的标准下,《放逐》是一部真正的长篇小说。” 小说出版后,在当年的长春图书节上得到了高度评价和广泛的市场认可,出版社受到鼓舞,把第一版的印数增加到3万套。但是,很快就传来不好的消息,北京图书市场禁止《放逐》进入。接着,河北图书市场也传来同样的禁售《放逐》的消息。我曾想亲自到有关部门问个究竟,为什么禁我的《放逐》?理由是什么?但是我拿不到书面查禁的证据。也就是说,说禁你的书就禁了,并不通知你本人。甚至,出版社也没有得到查禁《放逐》的书面通知,只是北京图书市场和河北图书市场上都不准出现《放逐》,一旦出现就给你没收。你想找人讲道理?没处去讲;你想去法庭起诉?却连证据都拿不到。 好在《放逐》得到了读者的承认,三万套图书最后在全国其他地方还是销售完了。据说北京也卖了一些,是偷着卖,放在货架底下,遇到来打听此书的读者就拿出来,遇到检查就藏起来。我曾经遇见一位毕业于政法大学的广电部的青年干部,他说他曾经在书摊上看到此书,当时拿着几百多块钱工资的他,面对58元的书价,实在是囊中羞涩,等到第二天他下定决心要购买此书,再来到书摊上找这套书时,书摊老板对他说已经卖光了。我被他的叙述所感动,赠送了他一套完整的《放逐》。 由于此书在北京与河北被查禁,三万套图书卖完后,出版社没有加印。2000年,中国青年出版社的朋友得知消息,坚持要我把《放逐》的出版权交给他们,由他们来跟图书市场的管理部门交涉。但据我所知,他们的交涉也没有成功,北京图书市场的管理部门依然坚持查禁《放逐》。这样,中国青年出版社在印了一万套图书后,也就草草收场。 除了作者本人之外,恐怕没有人能够体会到自己的呕心沥血写出来的著作被蛮横地封杀所带来的痛苦,那是自己的孩子遭到劫杀一般的巨大伤害。而且,这种伤害还说不出来,因为你没处去说,你甚至连书面证据都没有。当然,有证人,当年所有的当事人都在,但是当时你别指望有人会为你作证,人家是要继续吃图书出版发行这碗饭的。即使是有人答应出面作证又能怎样呢?虽然宪法规定每个公民都享有出版自由的权利,但我们的司法制度到底是怎么回事大家都知道,这样的官司是注定打不赢的,连受理都不会受理,不管你有多么充足的道理和证据。 当然,也有安慰,甚至是感动。当年互联网还没有普及,许多读者写信给我,其中一位是在海外留学的女孩儿。她竟然万里迢迢地把两块大砖头一样的《放逐》带到了国外!在信中她对我说:《放逐》成为她在异国他乡最好的伙伴,每天很疲惫地回到宿舍,读一段《放逐》,能让她得到祖国文化的温暖和心灵的平静。近年来,我在互联网上读到一些网友对《放逐》的评价,其中一位网友把《放逐》列为五十年来中国最好的五部小说之一。另一位网友则评价说:“可以与路遥<<平凡的世界>>珠联壁合的是刘方炜的史诗般的长篇巨著<<放逐>>,可惜此书生不逢时,一直未能火起来,既没有评论家捧场,也没有引起读者的注意,但我有幸读过并珍藏此书,感到此书反映了时代风云,描绘了历史巨变,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颇具大家风范。”读到此文,我在心里苦笑道:你哪里知道,《放逐》的命运比你说的还要悲惨许多,目前它在北京还在禁书之列呢! 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位网名叫作蓝月的朋友,这位朋友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这些年,一直喜欢一本书,刘方炜的《放逐》,我完完整整的一共看过六遍,闲下来时也喜欢拿过来翻翻,同事和朋友总喜欢来借书,只有这套一直不曾借出过。那是在一九九八年的五月,去山东玩,在一个朋友家里发现的,只有上集。两夜没睡,一口气读完了,心底里的心痛的震惊却久久不散。回家后,就去跑书店,一连跑了几家书店才找到,毫不犹豫就买下一整套,58.8元,在当时是我工资的八分之一。” 在这里我要郑重地说:蓝月,谢谢你!在我的《放逐》被查禁的日子里,你和其他读者对《放逐》的热爱支撑着我继续从事文学创作的信心。 两个多月前,我在新浪开了博客,陆续发表自己的一些社会观察心得,没想到一些《放逐》的读者找到了我的博客,给我留下读完《放逐》之后的热情洋溢的感言。令我感到震惊的是,这些读者大部分年龄都很小,属于“80后”的一代。在留言中,他们直接把我称为“刘叔叔”,感谢我带领他们认识了属于他们父辈的那个年代,并且不约而同地问我在哪里能够找到《放逐》的续集。当然,我只好遗憾地回答:暂时没有续集。 九年前,当那位留学海外的女孩儿给我写信的时候,大概也是二十多岁吧,现在她应该已经步入了三十岁的年龄段。九年之后,又有一批二十多岁的青年在阅读《放逐》,并且把《放逐》作为他们认识历史、充实人生的课程。在文学被社会边缘化的今天,作为一个小说家,我为此深感骄傲。我的朋友郭小聪教授认为:文学的价值就在于一遍一遍的阅读,一代一代的阅读。诚哉斯言! 两个星期前,当年《放逐》的发行人带我来到位于甜水园路的北京图书市场,当年正是在这个图书市场首先传出来《放逐》被查禁的消息。我们在市场办公室找到一位工作人员,向他询问《放逐》是否还在查禁名单之列。这位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他记得有这么档子事情,好像说《放逐》有点政治问题,但那都是过去的事了,前两年北京市政府有个文件,取消了图书市场管理部门的这种审查制度,出版社的图书只要是符合国家的出版管理条例,手续齐全,图书市场管理部门就不再多管了。从图书市场的大楼里出来,天气依然阴沉沉的,还飘着零星的雨丝,但我却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心里想:我们的国家毕竟在进步,哪怕是局部的、微小的进步,也是值得我们身在其中的人感到欣慰的。
  • 一個文革受難者的新海國圖志

    作者:刘文忠

    序 背负两个灵魂的环球旅行 上编 朝 鲜 —— 一个落后、封闭、愚昧的国土 柬埔寨 —— 罪恶的红色高棉 越 南 —— 与中国同命运共问题的“同志加兄弟” 日 本 —— 有魂、有礼、有压力的民族 韩 国 —— 儒家精神与现代民主的邂逅 台 湾 —— 徜徉在三民主义的遐想中 新加坡 —— 一党制的廉政国家 香 港 —— 改革开放的助推器 印 度 —— 以科技起飞的发展中国家 以色列 —— 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 美 国 —— 因信称义的民众与社会 英 国 —— 万恶的殖民主义? 德意志 —— 以真诚赢得尊重 俄罗斯 —— 一个萧条待兴的新国家 加拿大 —— 一个我最想安度晚年的地方 奥地利 —— 缅怀音乐家难友陆洪恩 梵蒂冈 —— 追忆一段惨痛的历史 南 非 —— 制度已灭,歧视未消 下编 行走在“公义”与人道主义的分水岭 — 从法国大革命到中国文革 冰岛特色的“共产主义” 从挪威看北欧社会主义 独立与附庸 —— 中丹工会之比较 诺贝尔故乡的沉思 中国手工业生产与文艺复兴发源地 两种截然不同的宗教态度 庄严佛土之游思 人类古文明的大展台 当狩猎成为历史名词 大自然的宠儿和弃儿 为新西兰的中国留学生担忧 马尔代夫历险记 后记
  • 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作者:(美)莫里斯・梅斯纳

  • 我的父亲邓小平

    作者:邓榕

    “文化大革命”是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一场内乱,是一场浩劫。在长达十年的“文革”岁月中,邓小平两次被批判打倒,历经磨难。本书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对邓小平在“文革”十年中迭宕起伏的政治历程和他的家庭的悲欢离合作了生动的记述和理性的思考,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情节,诸如,毛泽东对邓小平的批判和保护,邓小平同林彪、“四人帮”的坚决斗争,邓小平对儿女的亲情和关怀等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代伟人的思想、品格、气节、胸怀、胆识,以及与普通人一样的儿女情怀。 本书装帧考究,印制精美。全书39万字,插有珍贵照片130多幅,多数为首次发表。随书附赠光盘(CD-ROM)一张,由著名播音员播录灌制,可通过电脑视听,是一部极具特点的可读可听的书。
  • 落荒

    作者:野莲

    浩莽、神秘、深邃的内蒙古大草原腹地,群狼号野。 跟跄在狼嗥深处的,还有一位纯洁、善良、含羞草似的北京女知青。她深挚地爱上了知青领袖――当年的造反派首领,从此,被摄去了思想,一同寻找反修防修的真理;从此,她爱得苦涩、焦虑、恐惧、迷茫、失落、惨烈、苍凉,心碎得都在滴血;从此,由盲目到盲从,受到“知青反革命小集团”、“内人党”牵连后,因为抗拒揭发以整个生命爱着的知青领袖,遭到监禁、斗争、诱供、劳改、凌辱,受尽折磨。深怀“牧人”大志的知青领袖获罪思想,被捕入牢,不堪非人的虐待,绝食、装疯、自杀未遂,最后,因为恐怖,更因为仅有领袖之志而无领袖人格,出卖了亲哥哥、嫂嫂,险些酿成人间惨祸。他成为自由人后,又为生死相许的女主人公设下陷阱,惊心动魄。是自劫?是人祸?是天意?武斗,抄家,夺权,逃难,行乞,拒捕,跪哭,盲从,内讧,劫狱,暴动,自焚,尽在这千古轮回的人造混沌中,读来似曾相识而又不忍国视。
  • 血与铁

    作者:老鬼

  • 往事并不如烟

    作者:黄允成

  • 狗在1966年咬谁

    作者:沈乔生

    狗在1966年咬谁,ISBN:9787539918136,作者:沈乔生著
  • 一个红卫兵的自白

    作者:梁晓声

    《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修订版)》是一部纪实性的长篇小说,真实再现了“文革”那个令人伤心、痛苦而又荒唐的特殊年代,表现了作者在特定情境中对人的灵魂的自我叩问。46年前毛泽东发动了一场波澜壮阔、震惊世界并改变中国命运和世界格局的文化大革命。《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修订版)》作者梁晓声以一个作家独到的眼光剖析、思考那个“红色的社会”,发出“我曾是一个红卫兵。我不忏悔”的声音。
  • 文革轶事

    作者:王安忆

    王安忆中篇小说系列由著名作家王安忆亲自编选。该系列按照故事内容和背景的不同共集结为八卷,分别为:《文工团》《“文革”轶事》《大刘庄》《岗上的世纪》《弟兄们》《悲恸之地》《香港的情与爱》《爱向虚空茫然中》,时间跨度长达30年,完整收录王安忆创作至今的中篇小说近40部,包括其经典名作“三恋”、《叔叔的故事》、《骄傲的皮匠》、《我爱比尔》、《小鲍庄》、《乌托邦诗篇》、《妹头》、《月色撩人》等,是迄今为止最全的王安忆中篇小说集。 《“文革“轶事》一书收入《妹头》《流逝》《“文革“轶事》《好姆妈、谢伯伯、小妹阿姨和妮妮》4部中篇小说。
  • 班主任

    作者:刘心武

    《字里行间文库008:班主任》收录了刘心武两部短篇小说《我爱每一片绿叶》、《班主任》和一部中篇小说《立体交叉桥》。其中《班主任》被认为是“伤痕文学”的发轫之作。小说触及了中国长期以来被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异化的人性,唤醒了人们内心压抑已久的情感,成为当时文学思想解放的一次重要尝试。一般认为,这篇小说划分了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界限,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