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关于书的书

  • 退稿信

    作者:安德烈•伯纳德(André Bernar

    出版史上编辑们看走眼的重大时刻! 感谢那些昏了头的编辑和出版商,是他们成就了这本书。 简•奥斯汀收到了这样的退稿信:“如果阁下要我们买下这本书的话,我们宁愿用同样的价钱把书退回去——只求您打消这个念头。” 艾米莉•狄更生设法忘掉这样的评语:“奇怪……这些诗的韵脚都押错了。” 塞缪尔•贝克特不想知道这样的评语:“这两本书我都看不下去——也就是说:我的目光根本就拒绝在任何一页上面逗留。” 纳博科夫没听从这样的建议:“我建议不如把这本书用石头埋起来,一千年后再找人出版。” 不仅如此,海明威、普鲁斯特、克里斯蒂、乔伊斯、惠特曼等百逾位名家,也都收到过最残酷、最恶毒的退稿信。而今,这些退稿信一并收录在本书里。因此,《退稿信》在问世之初,曾因为让众多出版社颜面尽失而遭致强烈抗议。然而,对于仍在创作路上跌跌撞撞前行的人而言,它显然是一剂令人振奋的强心剂:看到这么多大文豪在成名前受到如此无情的贬毁,谁还会在意眼前的失意? 除了丰富的退稿信件,书中还收录了许多出版轶闻,以及各位作家小传。无论你是喜欢阅读文学、对名家创作辛酸史感兴趣,或是执着于文学创作,这本书绝对能让你在享受阅读趣味之余,拥有更广阔的文学视野。
  • 莎士比亚书店

    作者:[美] 西尔薇娅·毕奇

    “莎士比亚书店”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书店”之一,也是巴黎的文化地标和全世界独立书店的标杆,至今仍让全世界的爱书人津津乐道。从它诞生开始,就在机缘巧合下吸引了乔伊斯、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纪德、拉尔博、瓦乐希、安太尔等作家与艺术家,不仅成为英语和法语文学交流的重心,也是当时美国“迷惘的一代”流连忘返的精神殿堂。本书是书店创办者毕奇小姐的回忆录,书中不仅讲述了书店经营中的欢喜、哀愁、成就、遗憾和与很多知名作家交往中的细节,也讲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里的文化和社会变迁。作为时代的见证者,莎士比亚书店和它的缔造者毕奇小姐都已成为永远的传奇。
  • 读书年代

    作者:(法)安妮·弗朗索瓦

    只有巴黎会产生这样一本书。 这是安妮•弗朗索瓦五十年读书时光的回忆录。从记事起,安妮就生活在一群为书痴狂、将阅读视为主要生存方式的巴黎人中间。一年夏天,弗朗索瓦家所在的公寓失火,母亲是最后撤离火场的人:穿着睡衣,腋下还夹着一本书。后来,作为一家著名出版社的编辑,安妮在阅读中度过了自己大部分职业生涯 ,与书发生了许多奇妙的际遇,也积累了形形色色的故事和话题。 只要读书,就有怪癖。在一个热情、调皮、温柔的书痴笔下,与书有关的每件事都很有趣,也都无可避免地产生令人抓狂的问题。而读书不仅是智力的、并且是感官的经历,有色彩和声响,气味和触感,肌肉和神经,记忆与遗忘,是关于心灵、时空和生命的热情诗。 安妮•弗朗索瓦不是藏书家,只是一个纯粹的爱书人。她来自一个儿童以读书作为主要娱乐的年代,阅读对她来说是最无害的游戏,而她也始终保持着业余爱好者的精神,对书的热爱如孩童喜欢糖果般纯真自然。 ★编辑推荐 告诉我你读了什么,我就告诉你,你是谁。 书会入侵读者的房间,卷入他的爱情、家庭、友谊、职业交往……而一个人的藏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他的自传,关于他归属的部落,他围绕着书构建的整个生活。 本书是一个巴黎书痴所有与书有关的幸福回忆。最亲爱的朋友在这里遇见彼此。 安妮•弗朗索瓦的笔触是轻盈的、有趣的、敏感的,无论触碰、抓挠或抚摸都具有同样的精度。在她笔下,中年的沧桑与孩童的热情富于魅力地融为一体。
  • 卡萨诺瓦是个书痴

    作者:[美] 约翰·马克思韦尔·汉密尔顿

    一本幽默另类却又实话实说的作品。 这本书回答了如下这类的问题: 作家们是否可以写出活生生的作品?——极少。 我是不是必须买我朋友新出的书?——不是,但你应该。 我是否考虑让自己猝死,可以使我的书大卖?——绝对是。 书中还会解释: 为什么对出版业最大的危害是作家数量的激增? 为什么书籍是推销自己的最理想途径? 为什么图书馆要处理掉越来越多的书? …… 不仅展示了书的历史, 还给出了包括写作、出版、销售、评论、收藏在内的图书业的“真相”。
  • 偷書賊

    作者:馬格斯.朱薩克,Markus Zusak

    這是一個關於文字如何餵養人類靈魂的獨特故事, 一個撼動死神的故事。 死神首度以豐富的感情,為讀者講述一個孤單的小女孩, 如何藉由閱讀的力量,度過人生最艱困的時期。 9歲小女孩莉賽爾和弟弟在戰亂中被迫送到寄養家庭,但弟弟不幸死在旅途中,莉賽爾在弟弟冷清的喪禮後偷了一本掘墓工人的手冊,為的是要紀念自己永遠失去的家庭。寄養家庭位在慕尼黑凋蔽貧困的區域,大人彼此仇恨咒罵,老師狠毒無情,戰火時時威脅人命。莉賽爾每晚抱著掘墓工人手冊入睡,惡夢不斷。養父為了讓她安眠,於是為她朗誦手冊內容,並開始教她識字。 學會認字進而開始讀書的莉賽爾,儘管生活艱苦,吃不飽穿不暖,卻發現了一項比食物更讓她難以抗拒的東西——書,她忍不住開始偷書,用偷來的書繼續學習認字。從此莉賽爾進入了文字的奇妙世界,讓她熬過了現實的苦難,也不可思議地幫助了周圍同樣承受苦難的人:讀書給躲在養父家地下室的猶太人聽,在空襲時為躲入防空洞中的街坊鄰居朗讀故事,安慰了每顆惶惶不安的心,潛移默化改變了原本粗鄙的性情。 對照著戰場上萬人之間的爭奪殘殺,莉賽爾藉由閱讀與文字所散發的力量,讓死神驚訝地睜大了眼睛,一面收取戰場上的靈魂,一面思索人性的深奧:為什麼人類一面展現殘酷的殺戮,一面又有發自內心的關愛呢? 多年以後,死神前去迎接莉賽爾的靈魂。死神坐在喧囂的大馬路旁,忍不住感嘆道:「人哪!人性縈繞我的心頭不去!人性怎能同時間如此光明,又如此邪惡!」 得獎與推薦記錄 ★榮登英美暢銷排行榜(紐約時報青少年文學排行榜第一名、美國亞瑪遜網路書店第一名、愛爾蘭第一名、巴西第二名、英國文學類第四名、澳洲2006年度文學類第五名) ★獲頒美國圖書館協會舉辦之Pintz獎 ★榮獲2006年Book Sense兒童文學類年度選書 ★榮獲2006年邦諾書店(Barnes&Noble)「發現新人獎」(好書就是好書……大膽創新之作,可比《風之影》) ★2006年亞瑪遜網路書店年度選書(青少年類編輯選書) ★入圍美國文壇奧斯卡『鵝毛筆獎』(Quill)2006年最佳青少年/成人小說 ★獲頒Kathleen Mitchell青年作家獎(獎勵30歲以下優秀作家) ★獲頒「全國猶太圖書協會」小說獎。 ★獲頒「猶太圖書館小說獎」 ★與Secret River一書(木馬2008年出版)同時入選「澳洲書商年度選書」。 ★澳洲圖書產業獎,「年度選書」及「文學小說」入圍。 ★迄今已經售出英國、德國、義大利、法國、西班牙、巴西、韓國、日本、丹麥、荷蘭、台灣、以色列、塞爾維亞、芬蘭、挪威等國版權。 讀者書評 我像莉賽爾一樣,不願把書放下。 書,是很重要的東西。 ******兩個小錯誤****** 錯誤一:不該選擇在捷運上看完結局。 錯誤二:不該馬上把書稿傳給下一個人。 先一步看完書稿的人說他忍不住落淚,我還不放在心上,就閱讀這件事情來說,我很堅強。在捷運車廂內一頁一頁翻過,不知不覺眼前的字已模糊。匆匆闔上書稿,「離開文字之後眼前看到的還是原來那個世界」,我試圖對自己說。 可是我捨不得又忍不住的把書揣在懷中,眼眶不由自主,一次又一次盈滿淚水。在車廂明亮的光線底下,我的窘迫無處可躲,就像最終無人能躲過死神的到訪。這麼好看的故事應該要馬上拿給其他人的,所以我照做了。但是發現書稿不在身邊之後,卻隱隱有種失落感。這麼捨不得又忍不住的讀完一遍哪夠呢?於是一整天我都在努力回想內容,希望能夠藉由記憶多保存一點故事情節。 (Ring,5/3,2007) 本書特色 ★本書的特點有三,其一是敘事者死神的角色。他既不煽情,也非全然冷酷,反而是用尖銳的觀察力與一點點嘲諷,看著世上的人群相互殘殺,又相互扶持。最後,死神不得不承認,人心之複雜,是無法測透的。 ★另一個特色,是作者在情節當中充分展現了文字的力量。女主角從不識字到識字,整個過程就是她成長、懂事的經歷。她學會了認字之後,不但協助了猶太裔逃犯,也用故事的力量轉變了整個本來是低俗下流的街坊鄰舍。主角懂事之後,面對的卻是殘酷的命運。這樣的遭遇,正呼應了現實生活的情境,也因此使得本書廣受讀者認同。 ★作者本身簡約的文字風格,賦予這部小說一種冷冽、抽離的情感,加上死神的口吻,讓讀者不斷感嘆於人性的光輝與險惡之中。這本書會讓人一讀再讀,一再對照當下的人間萬事,產生極大的感觸,並與書中人物建立直接的聯繫,彷彿感同身受他們的遭遇,與他們同感希望,同受苦難。
  • 旧书与珍本

    作者:[美] 劳伦斯·戈德斯通,南希·戈德斯通

    劳伦斯要过生日了,妻子南希想送本书给他。四处搜罗,居然淘到一本旧的《战争与和平》,精装,品相过得去,最重要的是价格很便宜。夫妇俩喜出望外,这下可开了眼。从此以后,逛旧书店,淘旧书,找第一版,找珍本,他们算是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品相好、带插图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4美元;精装本《汤姆•索亚历险记》,5美元;1906年出版的《吉普林全集》,33卷,80美元;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全集,11卷,还不到70美元…… 一个写恐怖小说的偶像作家,直到1937年还没有正式出版过小说,他的一本书竟然升值到10000美元! 在书店买一本崭新的《格列佛游记》还不到5美元,而眼前这本破旧不堪、 品相很差的竟然开价47500美元!——哦,原来是第一版!
  • 伟大的书

    作者:[美] 大卫·丹比

    伟大的著作犹如一座巨大的堡垒,它正遭到相对主义,商业文化,大众媒体,女权主义,反殖民主义的围攻,而大卫·丹比就是这座堡垒的守门人。 作者还原了伟大的书作为强有力的故事或革命性的思想的角色,再现了它们在感性和理性上的巨大渗透力,展示了它们能够扰乱人,真动人,给予人快乐的力量。
  • 嗜书瘾君子

    作者:[美] 汤姆·拉伯

    作者以幽默诙谐的手笔,娓娓道出对书籍的搜求、阅读与收藏的痴迷,把爱书人的种种病状——列举出来,让我们看了会心一笑。在轻松自如的笔墨中,作者带我们回顾了图书的历史、风格,书痴的百态,收藏癖的种种表现以及各种类型的买书人,可谓妙趣横生,别有风味。
  • 阅读的至乐

    作者:[英] 约翰·凯里

    英国最具威望的文学批评家约翰·凯里汇集了小说、诗歌、散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挑选了重量级作家和他们的经典作品,向读者推荐了二十世纪五十本最令人愉悦的书,推荐的唯一原则就是——书所带来的快乐感觉。他基本上避免了名家“名作”,而是选择了他们相对被忽视的其他佳作,辅以一种全新的解读方式,将它们置于更广阔的讨论背景之中,帮助读者“重新点燃了阅读好书的快乐”。
  • 失落的书

    作者:[英] 斯图尔特·凯利

    这是一部另类的文学史——因为整部文学史也是文学失落的历史; 一座没有写碑文的墓碑——因为书中的作者我们都很熟悉,但他们的这些作品我们可能永远也读不到; 也是一个警示,一曲追怀过去的挽歌。 本书讲的是一些我们没有看到的经典, 它们可能毁于水火,可能失落于人们的冷漠、疯狂或偏见; 有些遗失了,有些未完成。 这世间最脆弱的是书, 最持久的也是书, 你会发现, 通过书使脆弱达到永恒的过程, 竟然充满了偶然
  • 坐拥书城

    作者:[美] 埃斯特尔·埃利斯,卡洛琳·西博姆

    《坐拥书城》是一本关于爱书人的书,里面记述了四十位书迷;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嗜书如命,所筑的书房风格多样,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这些爱书人向我们显示了用作闲览的房间,加上放置藏书的种种巧思,就能让任何一个房间变成书房。 另有特别撰写的章节,谈及如何对藏书进行整理、分类、编目;如何护理藏品;如何收藏保存珍本;如何搜寻绝版书;以及关于书房家具、照明、书架等知识。
  • 别想摆脱书

    作者:(法)卡里埃尔,(意)艾柯

    让-克洛德·卡里埃尔和安贝托·艾柯作为这些探索过程中的意外事件的饶有兴趣的观察者和记录者,深信我们若要对人类的奇遇有所领悟,将不仅通过人类的辉煌,也将通过人类的失败。在此,他们围绕记忆展开出色的即兴言谈,从各种难以弥补的失败、缺陷、遗忘和损失说起——所有这一切和我们的杰作一起成就了人类的记忆。他们津津乐道地揭示,书籍尽管遭到各种审查的迫害,最终还是得以穿过那张开的大网,这有时是好事,但有时却可能是坏事。书写的普遍数字化和新电子浏览器的使用给书籍带来极大挑战。书中对书籍的幸与不幸的揭示,有助于调和这些业已得到宣告的变化。本书对话在向古登堡印刷术致以微笑的敬意之余,也必然使所有读书人和爱书人心醉神迷。说不定它还将在那些拥有电子书的读者心里催生起怀旧乡愁,这不无可能。
  • 私人藏书

    作者:(阿根廷)豪·路·博尔赫斯

    《私人藏书》是散文随笔集,是博尔赫斯去世后结集的集子,是他对一套喜爱的丛书所做的解读。博尔赫斯淹通群书,所论信手拈来,言他人之不能言,汪洋恣肆。
  • 托尔金的袍子

    作者:[美] 瑞克·杰寇斯基

    《托尔金的袍子:大作家与珍本书的故事》是一本有纳博科夫标志性手绘蝴蝶的签名本《洛丽塔》、一件衣角有“R•托尔金”铭牌的袍子、一卷一百二十英尺长的《在路上》原稿、一册由伍尔夫夫妇印制发行的艾略特的《诗集》……珍《托尔金的袍子:大作家与珍本书的故事》交易充满了心机算计、叫嚣怒吼、懊悔扼腕,但它也充满了惊喜、友谊与感动。 《托尔金的袍子》追溯了二十部二十世纪经典著作的问世过程,其中不管哪一部,都是全世界读者和收藏家眼中的珍品。曾任文学教授、后又经营珍《托尔金的袍子:大作家与珍本书的故事》买卖二十多年的作者杰寇斯基,以他对文学和珍《托尔金的袍子:大作家与珍本书的故事》的独特感悟,用风趣平实的文笔,带我们走进名著珍本的世界。通过作者经手的这些作品——《洛丽塔》、《道连•葛雷的画像》、《儿子与情人》、《撒旦诗篇》等等——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这些作品当初问世的曲折历程、文坛巨匠的趣闻轶事、收藏与转手的因缘巧合,也瞥见了精彩刺激的商场心机。
  • 书店的灯光

    作者:[美] 刘易斯·布兹比

    《书店的灯光》这本书是作者关于书店的回忆,也涉及到书与书店的历史。 在书中,作者不仅描绘了书店的氛围,回忆起自己阅读的启蒙,准确的将人与书店的关系比喻成“在人群中独处”。而且大半生与书和书店为伍的作者,还简单叙说了书与书店的历史,细数他所喜欢的位於世界各地的书店,还有许多跟书有关的动人故事。像是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如何请不懂英文的法国排字工人以手工排出有史以来最难懂的英语小说《尤利西斯》,并且在书的封面采用希腊国旗的颜色,以代表希腊城邦言论自由的传统,最後日夜赶工,终於在乔伊斯四十岁生日时,收到这本书的初版本。 从这本书里,可以看到一个爱书人对书始终不变的热情,一个书店从业人员热爱书店工作的初衷,并且在网路与电子媒介日新月异的发展下,对於书店未来的审思。
  • 骆驼移动图书馆

    作者:[美]玛莎·汉密尔顿

    生活在纽约的菲儿陷入了工作的低谷,正当她灰心丧气的时候,偶然得知了骆驼移动图书馆的存在。于是她启程前往遥远的非洲肯尼亚米帝帝玛部落,决心协助骆驼移动图书馆的工作,重新寻找人生的意义。 然而,部落对骆驼移动图书馆的造访并未全盘皆收,现代文明的善意介入,反而与当地的部落传统发生了摩擦。两本书的神秘失踪,更是加剧了图书馆与部落之间的重重矛盾。古怪的疤孩、孤独的小女孩卡妮卡、倡导阅读的乡村教师、反对阅读的教师妻子、极端保守的部落长老……所有人都被卷入其中,所有事都成了千头万绪的难解谜题。 对菲儿和骆驼移动图书馆而言,这既是一个人自身的人生救赎,又是两种文明之间的相互洗礼;既是一场梦想与现实的激烈交战,又是一场多重视角下的人性探索。 -------------------------------------------- 在骆驼移动图书馆到来之前,我怎么也没有想到,世上还有那么多包装艳丽结实、内页柔软芬芳的书。 ——小女孩卡妮卡(来自米帝帝玛部落) 作者生动多彩地描绘了当地的游牧文化,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个罕为人知的世界。 ——《今日美国》 整个故事千头万绪,妙不可言。 ——《纽约时报》 所有的人物角色都轮番登场讲述故事,到头来,每个角色都被移动图书馆改变了,只是改变的方式出乎我们的预料 ——《学校图书馆杂志》 这也是一部真实感人、张力十足的长篇小说,大胆描绘了人类对未知的恐惧,并记录下两种文明在碰撞时所产生的谜题与灾难。 -------------------------------------------- 在遥远的米帝帝玛,有一种由骆驼背载书籍的移动图书馆。 书籍一旦遗失,惩罚就会降临。 一些书籍、三只骆驼、四位图书管理员, 巡回于非洲肯尼亚北部十公里内散居的部落。 从繁华城市远涉而来, 她的善良与梦想,是沙漠里的绿洲, 还是一场海市蜃楼?
  • 书店

    作者:[英] 佩内洛普·菲兹杰拉德

    这是一个关于“书店”(或者也可以说是关于“书”)的、近乎悲情的小说。主人公弗萝伦丝似乎是为了寻找一种叫“意义”的东西才决定在一个名为哈堡的小镇上开家书店。但是,正如“老屋”中那个看不见却又无处不在的“敲打鬼”一样,以加玛特夫人为代表的小镇上的各个阶层的势力在有意无意间对这个书店充满了排斥甚至敌意,就是那个图书分类工作做得极好的小姑娘――克里斯汀,也对所有关于书的东西充满了怨恨。随着惟一支持弗萝伦丝及其书店的绅士――布朗迪希先生的去世,书店也因此凄然关闭。作者文笔娓娓,简洁隽永,小说中弥漫着悲情气氛。
  • 偷书贼

    作者:[澳] 马克斯·苏萨克

    1939年的德国,9岁的小女孩莉赛尔和弟弟被迫送往慕尼黑远郊的寄养家庭。6岁的弟弟不幸死在了路途中。在冷清的葬礼后,莉赛尔意外得到她的第一本书《掘墓人手册》。 这将是14本给她带来无限安慰的书之一。她是个孤苦的孩子,父亲被打上了共产主义者的烙印,被纳粹带走了;母亲随后也失踪了。在弹奏手风琴的养父的帮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尽管生活艰苦,她却发现了一个比食物更难以抗拒的东西——书。她忍不住开始偷书。莉赛尔,这个被死神称为“偷书贼”的可怜女孩,在战乱的德国努力地生存着,并不可思议地帮助了周围同样承受苦难的人。 这是个讲述书是如何振奋灵魂的令人难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