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意大利文学

  • 观察者

    作者:[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聚焦荒谬的真实,抨击真实的荒谬

    人在什么限度内可以称为人?何为幸福的真谛?

    都灵•选举站•监票员的一天

    故事脱胎于卡尔维诺1953年、1961年的候选人和监票经历

    《观察者》简体中文版初面世,收录卡尔维诺谈《观察者》:

    ✍️十年磨一剑——

    “为了写出这部如此短的小说,我花费了十年时间,比我以往的任何作品所用的时间都长”;

    ✍️挑战写作舒适区——

    “我在《观察者》中涉及的主题,即那种先天的不幸与痛苦,生育的责任,都是我以前从来不敢触及的”;

    ✍️标志着卡尔维诺新现实主义写作风格的终结——

    “卡尔维诺在小说与散文充分融合的道路上大步迈进”。

    【内容简介】

    《观察者》的主题,即那种先天的不幸与痛苦,生育的责任,都是我从来不敢触及的……这篇如此短的小说花费了我十年时间,比我以往的任何作品所用的时间都长。

    1953年的选举中,奥尔梅亚被任命为都灵一家投票站的监票员。对手党派为了拉选票,引导成群的残障人士参加投票:在吠叫、大笑声中,在各种可怕的畸形人中,他们收集着那些卧床不起的病人的选票。奥尔梅亚旁观着,反思着,他想要力挽狂澜……

    【名人评价】

    博尔赫斯、马尔克斯和卡尔维诺三人同样为我们做着完美的梦,三人之中,卡尔维诺最温暖明亮。

    ——约翰•厄普代克

    卡尔维诺的想象像宇宙微妙的均衡,摆放在伏尔泰和莱布尼兹之间。

    ——艾柯

    卡尔维诺教会我独创性与历史本身同等重要。

    ——帕慕克

    当世界末日来临,我想不出有比卡尔维诺更好的作家来陪伴。

    ——拉什迪

    有一段时间我似乎是理解了,后来一想什么也没有理解,因为他的头脑实在太复杂了。卡尔维诺的书值得反复阅读。

    ——莫言

    我不能强求大家喜欢他的每一本书,但是我觉得必须喜欢他的主意:小说艺术有无限种可能性……我还没有探索无限,比卡尔维诺差得远。

    ——王小波

    批评家们乐于把卡尔维诺与纳博科夫和博尔赫斯相提并论,实际上,卡尔维诺的影响力要更大,也更持久些。……卡尔维诺的故去,意味着纯文学的终结。至少对于西方文学来说是如此。

    ——陈晓明

  • 逆光之夏

    作者:[意] 保罗·乔尔达诺

    每个人都渴望回到那个夏天,

    回到那带着恐惧和希望的少年时代。

    * 致敬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

    * 乔尔达诺版《我的天才女友》《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 “一部像青春一样凶猛,像乌托邦一样纯洁的小说。”

    从意大利甜美炙热的橄榄园,到斯堪的纳维亚的熔岩冰洞,有些夏天永远不会结束。

    《逆光之夏》是意大利畅销书作家、斯特雷加文学奖得主保罗•乔尔达诺于201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小说充满意大利自然风情,讲述特雷莎和少时相遇的三个男孩的成长故事,他们在之后二十年里爱情与友情的纠缠,核心情节是特雷莎与贝恩的爱情,以及贝恩不羁的一生。

    少女时代的每个夏天,特蕾莎都要去斯佩齐亚的奶奶家过暑假。一天夜里,她透过窗子看到三个大男孩脱掉衣服潜进自家游泳池里游泳。贝恩、尼科拉和托马索,他们是附近“小农场的男孩”,年轻,纯洁,充满欲望。特蕾莎不知道,这天夜里的相遇将会改变她的人生,四个人的命运将在未来的二十年里伴随着爱情与竞争、理想与幻灭,纠缠在一起。

    特蕾莎迷恋着贝恩,她不顾家人的反对,在远离尘嚣的小农场里同贝恩和其他有着自然主义理想的年轻人一起过上了乌托邦的生活;他们想要摆脱物质生活的束缚,但在现实的裹挟之下,终究要面临希望的破灭。为了保护将要被砍伐的橄榄树,贝恩效仿《树上的男爵》的主人公,爬到树上生活;为了寻找一块不曾被人类污染过的土地,他流浪到冰岛的熔岩冰洞;他迷恋过从天到地的一切,也犯下过不可挽回的错误,带着男人天生的冲力,不顾一切。

    一部绝妙的小说……浓郁的意大利风情、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和引人入胜的情节让人在阅读中很难不被打动。乔尔达诺扣人心弦的故事是浪漫主义在现代的回响。

    ——《出版家周刊》

    一部像青春一样凶猛,像乌托邦一样纯洁的小说。”

    ——保罗•科涅蒂

    乔尔达诺是一位流畅、博大的作家,叙述在时间线上自如地前后流动,带我们进入特蕾莎和贝恩的爱情故事,意大利的乡村也因为他们的爱与欲闪闪发光。

    ——《纽约时报》

    一开始的夏日浪漫故事变成了更加野心勃勃的主题——极端生态主义。

    ——《纽约客》

    费兰特那不勒斯故事中的友情与理查德•鲍尔斯《树语》中的极端生态主义结合在一起。

    ——《图书馆杂志》

  • 最后来的是乌鸦

    作者:[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海边开心玩耍的英雄 | 裹着香喷喷皮衣的乞丐

    ✨牵骡子穿越炮火的失聪者| 路遇黑纱寡妇的回乡步兵

    ✨动荡世界里,卡尔维诺站在那最柔软明亮的地方

    ———————————————————

    ✨三十个故事 伴随卡尔维诺走上最初的文学之路

    ✨被誉为“通往卡尔维诺小说世界最清晰的一条路径”

    ✨简体中文版首度面世,收录卡 尔维诺亲笔前言

    ✨意大利艺术家Riccardo Verde精绘插图,开启沉浸式阅读

    【内容简介】

    “砰”的一声,枪声响了,但乌鸦并未坠落……

    纷乱时代里的小人物,寂寂无名却熠熠生辉,让人心疼也令人意外。背着步枪的孩子和惊恐地目睹了他那百发百中枪法的德国兵,枪决路上幻想重获自由的游击队员,靠每租半小时床垫赚五十里拉的狡猾小摩尔人,专注于舔奶油糕点而互相忘了对方的小偷与警察……三十个故事伴随卡尔维诺走上最初的文学之路,澄清并界定他的诗性世界:这里没有被愤怒感和厌倦感所污染,没有被冲突所激化,你能呼吸到最为纯净的空气。

    【名人推荐】

    博尔赫斯、马尔克斯和卡尔维诺三人同样为我们做着完美的梦,三人之中,卡尔维诺最温暖明亮。

    ——约翰·厄普代克

    卡尔维诺的想象像宇宙微妙的均衡,摆放在伏尔泰和莱布尼兹之间。

    ——艾柯

    卡尔维诺教会我独创性与历史本身同等重要。

    ——帕慕克

    当世界末日来临,我想不出有比卡尔维诺更好的作家来陪伴。

    ——拉什迪

    卡尔维诺无疑是最具天赋的意大利叙事文学家之一,《最后来的是乌鸦》正是出自这样一个年轻人之手。书里既有纯粹而魔幻的故事,也有游击队员的故事,在那里,就连战争也变成了童话故事的主题,既鲜活又遥远,就像所有的童话那样。这也是青年卡尔维诺的天赋所在以及他让人生畏的地方。

    ——詹诺·庞巴洛尼

    有一段时间我似乎是理解了,后来一想什么也没有理解,因为他的头脑实在太复杂了。卡尔维诺的书值得反复阅读。

    ——莫言

    我不能强求大家喜欢他的每一本书,但是我觉得必须喜欢他的主意:小说艺术有无限种可能性……我还没有探索无限,比卡尔维诺差得远。

    ——王小波

    批评家们乐于把卡尔维诺与纳博科夫和博尔赫斯相提并论,实际上,卡尔维诺的影响力要更大,也更持久些。……卡尔维诺的故去,意味着纯文学的终结。至少对于西方文学来说是如此。

    ——陈晓明

  • 冷漠的人

    作者:阿尔贝托•莫拉维亚

    长久以来,这个来自上流社会的年轻人深受精神折磨。面对家庭中的变故,他想表现出某种情绪,却发现自己只能感受到冷漠。在痛苦怀疑之中,他完成了对自己的审判:

    “这才是我真正的罪行,我犯的是冷漠罪。”

    ―――――

    将近一个世纪过去,《冷漠的人》讲述的情感,依旧与大多数现代人感受到的一样,是人对于庸常生活的厌倦,对于无法行动的痛苦,对于真情实感的探求……

    ➤➤

    ○ 欧洲第一部存在主义小说。

    ○ 比加缪与萨特都更早发现了存在主义的危机。

    ○ 我宁愿冷漠,也不会装模作样。

    ○ 莫拉维亚一举震动文坛的处女作,曾因批判资产阶级被列为禁书。

    ○ 流传近一个世纪的经典之作,世界发行超过80个版本。

    ○ 特别收录莫拉维亚基金会主席致辞、译 者序言和作者年表。

    ○ 卡尔维诺、加缪、埃科、苏珊•桑塔格、佩内洛普……都是他的忠实读者。

    ○ 《冷漠的人》写的是家庭悲剧,讲的是现代人的冷漠。

    ○ 阅读莫拉维亚,就是阅读我们时代的精神症候:冷漠;爱无能;没有行动力;随波逐流;愁闷……

    ➤➤

    我偏爱莫拉维亚,他是意大利罕见的一个就某个角度来说我愿称之为“风俗”派的作家:定期交出的作品中有我们这个时代时光流转间对道德所下的不同定义,与风俗、社会变动、大众思想指标息息相关。——卡尔维诺(意大利作家)

    莫拉维亚在今天的全部创作中,体现出一种豁达、一种由衷的热情、一种鲜明的朴实,这些是我们法国作品所略微缺乏的。——加缪(法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我们不要忘了,中流社会说的意大利语,其至为高尚的形式,其实源自一些作家朴实而且完全为大家所接受的散文,比如莫拉维亚。——翁贝托•埃科(意大利作家)

    莫拉维亚的作品被看作一种对意大利社会进行批判探索的介入文学的起点。他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通常是一个既头脑清晰又无能为力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他远在萨特的《恶心》和加缪的《局外人》之前,就表达出一种存在的不安。丧失行动的能力,而又对自己的不行动有负疚感,他不停而又徒劳地去适应一个离他远去的世界。对生活的愁闷和冷漠是莫拉维亚世界的中心主题。——米歇尔•玛利(《理解戈达尔》作者)

    莫拉维亚被认为是“天生的叙事者”。他从道德的角度出发,将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化为各种抽象的人生态度:《冷漠的人》《鄙视》《不由自主》《同流者》和《愁闷》等。继而以叙事文学的形式,创造出无穷的人物和场景,动作与行为,以及复杂的心理活动。——魏怡(意大利文学翻译,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

    现代社会中的人虽与现实格格不入, 却又深深地陷在现实生活的泥潭之中, 一直走到迷宫似的人类社会的尽头。——意大利文学翻译家 沈萼梅

    阅读莫拉维亚,或许不能收获愉悦,却会在让人震惊之余,对自己的生存处境有深刻的体认和洞察。——《文学报》

  • 成年人的谎言生活

    作者:[意大利] 埃莱娜·费兰特

    ● NETFLIX 即将推出依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

    ● 费兰特以解剖刀般的笔触 还原青春的羞耻、绝望、愤怒和欲望

    ● 只有直面丑陋和不堪的真实 年轻人才能获得面对自己的力量

    ● 作家作品迄今被翻译成45国语言

    《成年人的谎言生活》(2019)是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继“那不勒斯四部曲”之后的最新一部作品,聚焦于出身那不勒斯中产家庭的女孩乔瓦娜的青春和成长。

    在她父亲离家两年前,十二岁的乔瓦娜偶然听到父亲对母亲说自己很丑,越来越像他一直嫌恶的妹妹维多利亚,这句话驱使乔瓦娜第一次走向那不勒斯下城,面对父亲抛在身后的卑贱过往。

    乔瓦娜见证了姑姑维多利亚和恩佐昔日荒诞而悲剧的爱情,也和恩佐的遗孤托尼诺、库拉多和朱莉安娜缔结了古怪的友谊。那片粗鄙和鲁莽的低等社区,逐渐成了乔瓦娜反叛上城的中产阶级伪善生活的工具。她以一种自虐般的激情观察并模仿成人世界的谎言:父母虚伪的婚姻、维多利亚烂俗的情感故事、父亲和姑姑争夺的那只手镯的真相…

    某一次跟随姑姑去教堂时,乔瓦娜邂逅了虔敬而博学的罗伯特,并暗暗介入到朱莉安娜与罗伯特的恋情中间。在对罗伯特的暧昧想象破灭后,乔瓦娜以一种利落而残酷的方式终结了自己的处子之身。在去威尼斯的火车上,十六岁的乔瓦娜和好友互相许诺,要以独一无二的方式进入成年。

  • 鄙视

    作者:[意]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

    婚后两年,丈夫在工作、金钱和理想面前节节败退,妻子的鄙视成了对他而言最大的惩罚。他时时揣摩自己为什么被妻子鄙视,却把妻子越推越远,一桩原本幸福的婚姻即将轰然崩塌。

    “我鄙视你,这就是我不再爱你的原因。”

    ★意大利的“鲁迅”

    ★20世纪意大利国民作家◈犀利审视时代的精神症候

    ★15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入选法国《世界报》20世 纪百大图书。

    ★由新浪潮名导戈达尔翻拍成《蔑视》,成为影史标杆

    ★卡尔维诺、加缪、埃科、苏珊·桑塔格都是他的忠实读者。

    ★《鄙视》写的是婚姻危机,讲的是现代人的爱无能。

    ★我渴望的其实不是分手,而是重新相爱。

    ★阅读莫拉维亚,就是阅读我们时代的精神症候。

    我偏爱莫拉维亚,他是意大利唯一一个就某个角度来说我愿称之为“风俗”派的作家:定期交出的作品中有我们这个时代时光流转间对道德所下的不同定义,与风俗、社会变动、大众思想指标息息相关。——卡尔维诺

    ·

    我们的意大利朋友在今天的全部创作中,体现出一种豁达、一种由衷的热情、一种鲜明的朴实,这些是我们法国作品所略微缺乏的。——加缪

    ·

    我们不要忘了,中流社会说的意大利语,其最高尚的形式,其实源自一些作家朴实而且完全为大家所接受的散文,比如莫拉维亚。——翁贝托·埃科

    ·

    莫拉维亚的作品被看作一种对意大利社会进行批判探索的介入文学的起点。他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通常是一个既头脑清晰又无能为力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他远在萨特的《恶心》和加缪的《局外人》之前,就表达出一种存在的不安。丧失行动的能力,而又对自己的不行动有负疚感,他不停而又徒劳地去适应一个离他远去的世界。对生活的厌倦和冷漠是莫拉维亚世界的中心主题。——米歇尔·玛利(《导读戈达尔》作者)

    ·

    在他的小说中,爱情几乎总是受苦而不是享受。不管是在最不忠诚、最热烈的时候,还是在讨论夫妻关系的时候,它很少能解除一种咬牙切齿的疏离感,因此,他作品中的人物经常在惊讶、困惑的不同阶段中互相凝视。无论如何,他的作品是具有启发性的。他把强迫性的思考和梦幻般的情节展开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令人信服的、完全个人化的世界观,迫使我们把书翻到最后,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既一致又难以捉摸的心理结构,以至于读者会在未来数周——我身上则是数年——思考它,重新考虑它。如此,我对一本书没有更多要求。——提姆·帕克斯(《鄙视》英文版导读作者)

    ·

    莫拉维亚笔下的里卡尔多跟其他几部小说的主人公一样,“他们都在与现实抗争,竭力想征服现实,因为他们感到受到现实社会的排斥,无法融入现实生活”。小说《鄙视》就是从一对普通的夫妇感情生活的破裂这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现代人深刻的精神危机。——沈萼梅(意大利文学翻译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

    莫拉维亚无疑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而《鄙视》又是他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写于上个世纪50年代,却特别贴近当今中国的生活。故事讲一个在罗马寻求发展的剧作家里卡尔多的遭遇,他娶了一个美丽的妻子,接了一些收入颇丰的工作之后,买了房子和车子,却遭到妻子的鄙视,两人关系破裂。他为付月供蝇营狗苟,妻子也沦为制片商的情妇。莫拉维亚用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经济发展时期的夫妻关系,也细致入微地描写了里卡尔多的内心世界,以及人丧失尊严,沦为工具的过程。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夫妻相爱,赤诚相对,这是最普通不过的事情,为什么会变得越来越艰难?这也是作者通过整个故事,反复探讨的问题。——陈英(意大利文学翻译,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

    ·

    莫拉维亚被认为是“天生的叙事者”。他从道德的角度出发,将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化为各种抽象的人生态度:《冷漠的人》《鄙视》《不由自主》《同流者》和《愁闷》等。继而以叙事文学的形式,创造出无穷的人物和场景,动作与行为,以及复杂的心理活动,以一个局外人的严厉而敌视的目光,从政治和社会的角度,一针见血地批判资产阶级社会里人们的生存状态,而且这些状态又主要与他所创造的知识分子形象紧密相关。在小说《鄙视》当中,影评人里卡尔多为了摆脱经济上的窘境而迎合制片人的要求,甚至被妻子怀疑有意将她献给制片人,并因此遭到妻子的鄙视。这个形象正是莫拉维亚创造的众多个性鲜明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中的一个,而小说的书名又一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魏怡(意大利文学翻译,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

    ·

    莫拉维亚是意大利文学史上一位公认的来不及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伟大小说家。——《共和国报》

    ·

    莫拉维亚是意大利“本世纪继皮兰德娄之后在全世界最受推崇和赞赏的作家”。——《新闻报》

    ·

    尽管是让-吕克·戈达尔将莫拉维亚的《鄙视》改编成电影,贝托鲁奇导演了《同流者》,但莫拉维亚真正的精神亲属是费德里科-费里尼和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纽约时报》

    ·

    莫拉维亚如今被忽视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因为这种道德目的和艺术完整性的罕见结合曾经使他跻身于欧洲最优秀的作家之列。我认为,现在是重新评估的时候了,也是他的作品推出新版本的时候了。——《卫报》

    ·

    莫拉维亚的所有文学作品都充斥着他那个时代原始而尖锐的现实主义,自他充满挑衅意味的处女作《冷漠的人》(1929)出版后,就一直如此。——意大利驻沪总领事 陈琪(MIchele Cecchi)

  • 运送孩子的火车

    作者:[意] 薇奥拉·阿尔多内

    有时候,

    我们不得不放弃一切,甚至是母亲的爱,

    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命运。

    一个热衷于给鞋子打分的孩童,一列从那不勒斯驶向北方的火车。

    从愤然出走到回归故里,跨越四十八年的人生抉择。

    基于二战后意大利的真实历史改编,“那不勒斯四部曲”译者陈英倾情献译。

    ————————

    《运送孩子的火车》是意大利那不勒斯作家薇奥拉·阿尔多内关于儿童教育与成长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开始于1946年秋天的那不勒斯,那里贫穷、绝望,大多数人都是文盲,七岁的男孩亚美利哥和母亲生活在贫民区一间很破的房子里,他与成千上万的南部儿童一起上了火车,到北部家庭生活几个月。亚美利哥远离他熟悉的原生环境、他的母亲与那不勒斯的小巷,找到了自我与梦想,改变了人生的既定命运。1995年他故地重游,还是看到很多街头小子,他们没有未来,没有家庭支撑。回顾自己的过去,亚美利哥和故乡一刀两断的决绝态度也发生变化。儿童的成长需要关爱,作为成功男人的亚美利哥通过对侄子的关爱,内心也得到了救赎。

    ————————

    ★ 一个热衷于给鞋子打分的孩童,一列从那不勒斯驶向北方的火车,一段充满个人情感与经验的历史记录。

    ★ “我的母亲死了,请你告诉我如何悲伤。”从愤然出走到回归故里,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放弃一切,甚至是母亲的爱,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命运。

    ★ 面对原生家庭和收养家庭,我们该做出怎样的抉择?爱有很多种面孔,一个放我们离开的人会比让我们留下的人更爱我们吗?等我们长大后,应该怎样面对自己分裂的生活?从生长于贫穷城区的小孩到令人尊敬的音乐家,层层设问之下,是对德尔斐神谕“认识你自己”的印证。

    ★ 基于二战后意大利的真实历史改编,已被翻译成25种语言。阿尔多内以儿童的语言,讲述被遗忘的历史、对重生的痛苦反思,与对出身、阶级的勇敢检视。

    ★ 《运送孩子的火车》探讨了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强烈推荐给埃莱娜·费兰特“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粉丝读者。——《图书馆杂志》

    ————————

    【名人推荐】

    在这个艰苦而最终被救赎的家庭中,童年的纯真与战争的残酷交织在一起。有时候,恰恰是那些不可能的选择和命运交叉的道路,使我们走到了远远超出想象的地方。

    ——丽莎·温盖特(Lisa Wingate),美国作家

    文学胜于政治。我在读了《运送孩子的火车》后说了这句话。

    ——米凯莱·塞拉(Michele Serra),意大利作家

    【媒体推荐】

    阿尔多内精心制作的故事探讨了身份和归属感,强烈推荐给埃莱娜·费兰特“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粉丝读者。

    ——《图书馆杂志》

    阿尔多内成功地描绘了在艰难环境下,我们成长所要面临的挑战。

    ——《出版者周刊》

    亚美利哥的第一人称视角写得非常精美,这部偶尔透露着忧郁气质的小说描绘了对作为爱本身那种深刻的普遍性。

    ——《书单》

  • 马可瓦尔多

    作者:[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一年四季轮回 一季一个故事

    在沟渠里仰望星星 一个小工眼中城市的奇趣与窃喜

    马可瓦尔多是位城市小工。在充满着水泥和沥青的城市森林里,他却试图寻找大自然。春天花坛里冒出来的蘑菇,秋天城市上空的候鸟,都能让他那灰色贫乏的世界变得多彩肥沃。他有一双敏锐善感的眼睛,时刻捕捉着四季的变化和都市的隐秘。对他来说,“生命中除了以小时计酬的薪水、额外的工资补助和家庭津贴外,还有某些东西可以期待。”

    读者期盼已久、简体中文版首度问世的《马可瓦尔多》,是卡尔维诺创作生涯中一部承前启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开启了他创作的黄金时代。卡尔维诺在这一系列故事中对城市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为其后来的代表作《看不见的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历了马可瓦尔多式的那些小不幸和小欢喜,卡尔维诺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做城市来生活的时刻,以此作为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

  • 我将如何呼唤你

    作者:[意]西尔维娅·费雷里

    忠于自我而活,不应该是一种奢望。

    意大利版《丹麦女孩》,斯特雷加奖终选入围作品;

    关于性别认知障碍,关于爱与勇气,关于那些在黑暗中寻觅自己的光的人……

    +++

    这个故事里充斥着折磨与痛苦,愤怒与疲惫,而其中最动人心魄的,是刻骨铭心的爱。 ——斯特雷加奖 推荐词

    +++

    “我坐在手术室旁冰冷的走廊里,你光着身子躺在里边,这是你作为女孩、女人和女性的最后时刻。”

    VS

    “我比那些你们眼中的男人更像男人,因为他们天 经地义是男人,是自然和命运让他们成为男人。但我却要不惜一切代价,哪怕磨破指甲、咬断牙也要成为一个男人。”

    +++

    内容简介:

    18岁的伊娃躺在塞尔维亚一家医院的手术台上,因为麻醉,她失去了知觉。

    医生们用绿色记号笔在她身上画线,标出手术刀落下的位置——乳房,子宫、卵巢和阴道……

    如果手术顺利结束,那么,世界上就不再有伊娃,而亚历山德罗将迎来新生。

    *

    作为一个小女孩,伊娃是如此普通,天真勇敢,有疼爱她的父母亲人,生活无忧无虑。但她似乎又有些怪异:她喜欢火车机械玩具而非公主洋娃娃;她总爱穿着裤子,讨厌裙子;她偷偷告诉表姐自己其实是个男孩……她想变成亚历山德罗——这是一个男人的名字。

    她忍受着旁人的白眼与侮辱,想方设法地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甚至不惜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她唯一的武器,就是父母的爱。作为一个“性别认知障碍”人士,她自然是不幸的。而子女的不幸,在父母那里往往会加倍呈现……

  • 历史(上下)

    作者:[意大利]艾尔莎·莫兰黛

    该书被“挪威读书会所有时代最佳百部书籍”之一
  • 一个分成两半的子爵

    作者:(意)卡尔维诺

  • 作者:(意)加布里埃莱·邓南遮|译者

    《火》是邓南遮文学创作进入第二阶段的重要标志,充分体现了享乐主义、纵欲和表现“超人”的文学倾向。小说颂扬了年青人斯泰利奥·埃弗雷纳的强烈的创作欲望及他对一位有才华的成年女演员的激情。故事发生在1882年至1883年之间,以水城威尼斯为背景,对水城景色的描绘不矫揉造作,不落颓废主义的俗套,极富表现力。 《火》是作者曾打算命名为《石榴三部曲》的第一部,可惜另外两部分别题名为《人之胜利》和《生命的凯歌》没有完成。在小说主人公诗人斯泰利奥身上艺术、生活、梦幻和成就融为一体。可以说,《火》是邓南遮的唯美主义艺术风格已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其艺术表现力和诗一般的感染力都是非常突出的,在20世纪初的意大利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小说之所以题名为《火》,源于书中第一部分所描写的主显节之火。在作者笔下,1月6日的主显节之夜,烟火满天的威尼斯水城犹如“漂浮在水面上的一团经久不熄的火球”。 可以说,邓南遮的小说《火》形象化的体现了德国哲学家尼采艺术上的两种形而上学的美学思想:“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所谓“日神精神”,即沉湎于客观世界的美,潜心于瞬间的感受,追求人生的欢乐;而所谓“酒神精神”,即向往艺术的永恒,用艺术来肯定人生和拯救人生,歌颂超越自我、直面人生悲剧的“超人”精神。概括地说,这两种精神正是人的两种基本的审美状态:“日神状态”和“酒神状态”,也就是艺术创作的两种不可或缺的心态——“梦’’和“醉”。
  • Codex Seraphinianus

    作者:Luigi Serafini

    http://forgemind.net/phpbb/viewtopic.php?t=18381
  • 陶狗

    作者:[意] 安德烈亚·卡米莱里

    蒙塔巴诺探长在追踪一起诡异的超市抢劫案,与此同时,一个黑手党成员在临死前也给探长留下线索,指向一个神秘洞穴。经过追踪,发现洞穴中藏有大批军火武器,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洞穴之中还有一个封闭的空间,里面竟然有两具相拥的裸体干尸,脚边摆放着一只神秘的陶土狗……经过尸检,发现这两具尸体至少是死于二战时期,距今已有五十多年。真相到底如何,蒙塔巴诺探长能否解开这一系列谜团? 《陶狗》是“蒙塔巴诺探长”系列中最为精彩的一部。小说语言充满了浓郁的西西里岛地方色彩,情节紧凑,悬念迭出,探案之余更是向读者介绍了不少意大利美食与风土人情,是一部幽默诙谐、充满了浓厚地中海风情的侦探小说。
  • Survival In Auschwitz

    作者:Primo Levi

    In 1943, Primo Levi, a twenty-five-year-old chemist and "Italian citizen of Jewish race," was arrested by Italian fascists and deported from his native Turin to Auschwitz. Survival in Auschwitz is Levi's classic account of his ten months in the German death camp, a harrowing story of systematic cruelty and miraculous endurance. Remarkable for its simplicity, restraint, compassion, and even wit, Survival in Auschwitz remains a lasting testament to the indestructibility of the human spirit. Included in this new edition is an illuminating conversation between Philip Roth and Primo Levi never before published in book form.
  • 拳头

    作者:[意] 彼得罗·格罗西

    《拳头》是意大利新生代作家彼得罗•格罗西2006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曾入围意大利最重要的文学奖维亚雷焦奖和斯特雷加奖,并获得意大利坎皮埃罗欧洲文学奖,其英文版入围英国《独立报》外国小说奖。 中文版《拳头》收录意大利版《拳头》的三个短篇《拳击手》《马》《猴子》和格罗西2007年出版的中篇小说《马蒂尼》。前三篇分别讲述了几个男孩如何面对现实、努力在成人世界里生存的成长故事;《马蒂尼》讲述的是一个当红作家如何从辉煌转而消失于公众视野的故事,刻画了存在与表相、内心的煎熬与外在的举止之间的深刻差别。 彼得罗•格罗西的语言简洁,叙述平和、娓娓道来,但充满张力,偶然间挥出一拳,令人震颤和回味。读者或许从中可以看到美国作家海明威、塞林格或菲茨杰拉德的影子。 —————————————————————— 从彼得罗•格罗西简洁、准确和强烈的写作风格中,你可以看出他对海明威、福克纳和菲利普•罗斯的热爱。 ——意大利《新闻报》 很久以来意大利文学中增添的最佳作品。 ——意大利《星期日》周刊 故事的情节是如此不动声色,你几乎不会意识到自己是在看一个故事,直到一记重拳或者一把刀子挥出,直到某个人物消失或再出现……这是一位优秀的作家。 ——《星期日泰晤士报》
  • 冷漠的人

    作者:(意)莫拉维亚(MoraviaA. )

  • My Brilliant Friend

    作者:Elena Ferrante

  • 注意

    作者:[意]阿尔贝托·莫拉维亚

    弗朗切斯科是一位小说家兼记者,他以记日记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爱情经历,以便以后根据日记创作小说。然而,当他把注意力重新放在妻子科拉身上时,令人震惊的事实也逐渐浮出水面:妻子从事的神秘职业竟然是介绍年轻女子为男性“客户”提供性服务。与此同时,他与继女之间的关系也蒙上了一层禁忌色彩。他发现自己对妻子的爱已经死去,过去对生活的狂热追求也变得那么不真实。 这是一部手法奇特的作品,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作品真正的主人公并不是小说的主人公,而是小说的主人公“我”一直在写着、准备将来有一天用作某部小说的素材的日记。
  • 鄙视

    作者:[意]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

    有志于从事戏剧创作的里卡尔多·莫尔泰尼为博得妻子埃米丽亚的爱,违背自己的意愿,为电影制片人编写电影脚本,以尽快获得金钱,满足妻子的物质欲求。可是,当他满足了妻子的欲求时,妻子却已不再爱他,并对他表示出嫉妒的鄙视。里卡尔多痛苦万分,而当他决定放弃编剧工作,不再依附于制片人时,妻子却又对他的决定嗤之以鼻。夫妻之间在情感上的无法沟通,造成了难以填平的鸿沟。小说通过一对夫妻感情生活的破裂这个侧面反映了当代的社会现实和现代人深刻的精神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