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小說

  • 秦腔

    作者:贾平凹

    《秦腔》:榮獲當代華文世界獎金最高的長篇小說獎──2006年第一屆「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首獎! 2006年第一屆「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首獎 2005年第四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成就獎 2005年第二屆「《當代》長篇小說年度最佳獎.專家獎」 賈平凹在《秦腔》裡以生長於斯的故鄉棣花街為原型,生動地表現了中國社會的歷史轉型給農村帶來的震蕩和變化。小說採取瘋子張引生的視角來敘述清風街有兩家大戶:白家和夏家,白家早已衰敗,因此夏家家族的變遷成了清風街、陝西乃至中國農村的象徵。作品以細膩平實的語言,採用密實的流年式書寫方式,集中表現了改革開放年代中國鄉村的價值觀念,鄉土文化的瓦解,以及民間倫理、人際關係,以至經濟關係的深刻劇變。全書細膩寫實而又充滿想像活力,創作風格與時代情緒暗合得非常緊密,隱含了相當大的社會歷史之信息量。 賈平凹也是當代中國大陸著名作家,備受國際出版界注目,作品已被翻譯成多國語言,是中國作家躍升國際文壇的重要代表者之一。 作者借陝西地方戲曲「秦腔」的沒落,寫出當代中國鄉土文化的瓦解,以及民間倫理、經濟關系的劇變。全書細膩寫實而又充滿想像活力。有關當代中國城鄉關系的創作所在多有,但《秦腔》同中求異,以傖俗寫真情,平淡中見悲憫,寄託深遠,筆力豐厚,足以代表中國長篇小說又一次重要突破。──「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決審委員會主席王德威 名家品讀《秦腔》 王德威:賈平凹的敘事方法,他的「腔」,讓《秦腔》這本小說有了新意。 青田:《秦腔》好評如潮,一洗賈平凹氏自《廢都》以來連續十多年萬夫所指的晦氣。然而從《廢都》到「廢鄉」(《秦腔》),其中曲折,令人感嘆再三。 陳思和:《秦腔》是新世紀以來中國大陸最優秀的現實主義作品。在香港這一個國際性的平台上,賈平凹的《秦腔》獲得了如此廣泛的認可,或可以說,真正的藝術傑作真是沒有地域限制的。 聶華苓:《秦腔》是中國本土文化的象徵,它的變遷,象徵著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的變遷。但是,賈平凹在書中沒有任何悲哀的字眼,也沒有任何空泛的呼號,而是通過人物和細節表達他的感受和思考,十分動人。這部小說的結構、語言、人物刻畫、細節等各方面,都很完善和精到。小說,就應該是藝術品。 賈平凹以自己的家族為原形寫成這部小說,表現中國農村的變革過程,傾注了作者自己最真實的感情。他用了近兩年時間寫就,認為是自己最為投入的一部小說。對於傳統文化在這塊土地上的漸漸消失,賈平凹內心是矛盾、徬徨、痛苦的,這種感受完全表現在小說創作中。
  • 都柏林人

    作者:喬伊斯 (James Joyce)

    《都柏林人》是閱讀喬伊斯的入門之作。這部小說十五個短篇故事彙集而成,分別記述都柏林人在童年、青年、成年時期及公眾生活的故事。在喬伊斯的描繪裡,二十世紀初的都柏林人,沈浸在英國殖民昏暗的燈火裡,看不見自己真正的面貌,甚至於在死亡將至的陰影裡,渾噩度日,麻痺不自覺。他的敘述,苦澀多於愉悅;他的書寫策略,尖酸諷喻,警世味道濃厚。 喬伊斯具有很高的文學才情,他的文字出入於悲劇和喜劇之間,擺盪在同情與嘲諷之際。他的書寫,有時候,帶著同情的介入;有時候,維持一種諷喻的疏離姿態。更多的時候,欲言又止。尤其是慣用「靈光乍現」的開放式結尾,引發讀者對劇情後續發展的揣測。 《都柏林人》採用寫實主義的敘述法,因此看似簡單,其實在文字表象下,有著相當分歧複雜的指涉意義。在這本書裡,喬伊斯以文化病理學家的姿態,對都柏林人在心靈、社會、政治及文化上的「麻痺」現象,進行解剖、清理與診療。 喬伊斯筆下的生命是一場困局,愛爾蘭的經驗提供我們一個自我觀照與省思的機會。透過批判性的閱讀,《都柏林人》可以引導我們在生命困局的掙扎中,增長智慧。
  • 紫色平原

    作者:亦舒

    這笑臉無異像烏雲邊探出的金光,他伸出手去,輕輕撫摸她的髮腳。他知道,這一生最接近她,也不過是這樣。 他心中淒酸,輕輕問:「你為甚麼走進我生活來?如果是緣份的話,為甚麼只有那一點點?」……
  • 上班族的一日

    作者:陳映真

    陳映真是當代最優秀的小說家之一,海內外歷來各項文學經典評選,均名列前茅。陳映真的文字獨具魅力,思想層次分明,所有作品都在他不移的理想主義、使命感、和廣大的同情所規範下成型,將社會、人性、和歷史的問題,以動人的故事娓娓道出,感人肺腑,睥睨時代風潮趨向。陳映真已有十四年未曾出版小說新作,《忠孝公園》是他停筆多年之後的最新力作,寫出當前台灣及時代淵源的種種複雜情節,令人深思。作者並將其所有舊作,重新審訂校正,合為《陳映真小說集》共六冊,由洪範以全新雅致的面貌隆重推出。
  • 撒謊的信徒

    作者:張大春

    與其稱<撒謊的信徒>刻劃了某個集爭議於一身的政客,倒不如說它揭露了權力所誘發的人情惡質之源--懦弱、貪婪、傲慢以及無知;權力如何使擁有它和失去它的人屈服、攀附、獨斷甚至盲目?這是每一個不肯撒謊的人應該追問的,也唯有在這樣追問的時候,人民得以超越領袖、歷史得以擺脫政治,信徒得以遠離神祇,小說得以瓦解謊言。(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 生死疲勞

    作者:莫言

    這是一部關於鄉土中國當代史的大敍述。 也是一部豪情壯闊、充滿自由自在性格的小說。 《生死疲勞》敘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國農村50年的歷史,圍繞土地這個沉重的話題,莫言闡釋了農民與土地的種種關係,並透過生死輪迴的藝術圖像,展示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農民的生活和他們頑強、樂觀、堅韌的精神。 在這個大敍述裡,有家族的仇恨,有情欲的糾葛,有驚人的貧困和匱乏帶來的焦慮,有狂熱的理想國追求的幻滅和失落,有新的市場化之下鄉土中國的新希望、困擾和挑戰……。 這是一部向中國古典小說和民間敍事致敬的大書。在這次的「認祖歸宗」儀式中,小說將六道輪迴這一東方想像力隱沒在全書的字裡行間,寫出了中國農民對生命無比執著的頌歌和悲歌。 在莫言對偉大古典小說呼應的那一刻,聆聽到了「章回體」那最親切熟悉的聲音;莫言承受著生死疲勞的磨礪以及冤纏孽結,將中國人百感交集、龐雜喧嘩的苦難經驗化為純美準確的詩篇,莊嚴而寧靜,祥和而自然。 《生死疲勞》:「動物之眼」述50年鄉村史 ●小說的敘述者,是土地改革時被槍斃的一個地主,他認為自己雖有財富,並無罪惡,因此在陰間裡他為自己喊冤。在小說中他不斷地經歷著六道輪回,一世為人、一世為馬、一世為牛、一世為驢……每次轉世為不同的動物,都未離開他的家族,離開這塊土地。小說正是通過他的眼睛,準確說,是各種動物的眼睛來觀察和體味農村的變革。 莫言解讀:鄉村人物的個性價值 ●寫作速度創紀錄。莫言用43天寫就長達55萬字的《生死疲勞》。從八月起,最多一天寫作1.65萬字,平均一天隻睡三小時,突破了他自己寫作速度的最高紀錄,自稱睡覺時也有一半的腦細胞在工作,有的夢也變成現實。 ●書名來自佛經。《生死疲勞》來自佛經中的一句:「生死疲勞由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莫言說,佛教認為人生最高境界是成佛,隻有成佛才能擺脫令人痛苦的六道輪回,而人因有貪欲則很難與命運抗爭。 ●以人物的命運作突破口。「沒有土地,農民像浮萍一樣飄搖。」莫言稱,20世紀80年代之後,農民不再是單純的土地使用者,而是土地的經營者。如今,「當年眷戀土地的農民紛紛逃離土地。」莫言說,農民飽經患難的歷史,實際上反映了一種螺旋上升的歷史規律。但他坦言,寫作的時候,他並未按照這一規律寫作,而是以人物的命運作為突破口。 ●探索鄉村人物的個性價值。莫言認為,歷史大致由兩種人物擔當,一種人是有價值的個性,而另一種人是無價值的個性。《生死疲勞》中就有這樣的兩個主人公。“這是個性相似的兩個人走了不同的方向,互為正負,合起來是一個人,像一枚硬幣的兩面。
  • 惘然記

    作者:張愛玲

    這小說集裡三篇近作其實都是一九五O年間寫的,不過此後屢經徹底改寫,『相見歡』與『色,戒』發表後又還添改多處。『浮花浪蕊』最後一次大改,才參用社會小說做法,題材比近代短篇小說散漫,是一個實驗。 這三個小故事都曾經使我震動,因而甘心一遍遍改寫這麼些年,甚至於想起來只想到最初獲得材料的驚喜,與改寫的歷程,一點都不覺得這其間三十年的時間過去了。愛就是不問值得不值得得。這也就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了。因此結集時題名『惘然記』。
  • 忠孝公園

    作者:陳映真

    陳映真是當代最優秀的小說家之一,海內外歷來各項文學經典評選,均名列前茅。陳映真的文字獨具魅力,思想層次分明,所有作品都在他不移的理想主義、使命感、和廣大的同情所規範下成型,將社會、人性、和歷史的問題,以動人的故事娓娓道出,感人肺腑,睥睨時代風潮趨向。陳映真已有十四年未曾出版小說新作,《忠孝公園》是他停筆多年之後的最新力作,寫出當前台灣及時代淵源的種種複雜情節,令人深思。作者並將其所有舊作,重新審訂校正,合為《陳映真小說集》共六冊,由洪範以全新雅致的面貌隆重推出。
  • V城繁勝錄

    作者:董啟章

    在上一個千禧年行將結束之時, 亦即V城大回歸時期的起始, V城人劉華生寫出了一部本地市風物紀錄, 作為V城長達一百五十六年的殖民地時期的總結, 並名之為《V城繁勝錄》。 資料來源:董啟章作品收集站 http://geocities.com/dung_kai/
  • 美麗大廈

    作者:西西

    《美丽大厦》写于1977年,初载于《快报》。西西言道:“如果《我城》属于开放式,不知《美丽大厦》又是否近乎封闭式?这是一个地方的两种写法,只是不同的关照吧了。”
  • 寧靜的獸.

    作者:韓麗珠

  • 輸水管森林

    作者:韓麗珠

  • 蛇信與舌環

    作者:金原睛

    和綿矢莉莎並稱為「芥川獎最年輕的作家」 金原睛首部中文版小說強力推出•撼動上市 日本銷售突破50萬冊 榮獲2004年第130屆芥川獎、2003年第27屆速霸陸文學獎 一段關於愛與死的傷痛小說 一個度過黑暗時代的年輕人,受難與喪失的故事 身體的疼痛是為了要將你深深烙印在我的生命裡 成為我的血肉吧!全部成為我的!全都與我融為一體吧! 「知道分割舌嗎?」「什麼東西?分成兩半的舌頭嗎?」「對啊!就像蛇和蜥蜴的舌頭一樣。 人也可以把舌頭弄成那樣!」男子慢條斯理地把刁在口中的煙移到手上,伸出舌頭。 他的舌頭真的像蛇一樣,前端分岔成兩條。 正當我看得出神的時候,他很靈巧地把右半邊的舌頭抬起來,把煙夾在兩片舌頭中間。 「……好厲害!」這就是我第一次看到分割舌。
  • 二人證據

    作者:雅歌塔·克里斯多夫

    在《惡童日記》中,描述著一對孿生兄弟在一個戰亂的國家,如何利用惡劣、殘暴的環境,轉換成繼續存活下去的資源。之後,這對雙胞胎分開了。 其中一個人跨越了邊界進入另一個國家,另一人則留在穩定而專制的祖國。路卡斯是其中留下來的那個人。自此以後,他便獨自一人過活。他似乎想致力於協助周遭不幸的人們。他收留雅絲密娜和他的私生子瑪迪阿斯;他每餐必定會帶食物前往鎮上神父家;他試圖安慰因丈夫被判通敵罪吊死的克蘿拉;他傾聽文具店老闆維多長久以來的作家夢想……然而,在以二次大戰中歐極權政體國家的背景之下,這些事情的背後,卻直指人類最初的原始本性。 在千呼萬喚中翩然現身的另一個孿生兄弟克勞斯,為通篇控訴的敘述,帶來急轉直下的情節,幾乎推翻了原有的架構。在結尾裡,文學與欺騙已融入故事中,而人人急欲知曉的最終結果竟然是……真正可怕的噩運正一步步向他們逼近,他們的命運將會如何呢?
  • 卡拉馬助夫兄弟們

    作者:杜思妥也夫

    這七個男女彼此以強烈的個性互相糾纏,表現出人類原始的愛、恨、慾望和主張,最後以殺害父親的慘案達到頂峰。作者以抽絲剝繭的解剖筆法,描述阿萊莎以外所有人物的自我毀滅過程。情節起伏,觸目驚心,令人歎服。
  • 流浪者之歌

    作者:赫曼.赫塞

  • 蘿莉塔

    作者: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Vladimir

    我是個怪物,但是我愛妳; 我可鄙、殘忍、一無是處,但是我愛妳,我愛妳…… 我的蘿莉塔。 「少女學」的代表之作,當代「蘿莉風潮」的開山始祖 從震驚世界的5國禁書,到20世紀最偉大的文學經典 全新中譯本 特別收錄:「《蘿莉塔》橫跨美國公路之旅地圖」 特別取得德國知名納博科夫學者授權,將書中男主角帶著孤女蘿莉塔長達27,000英里、橫跨48州的美國公路漂泊之旅的路線,繪製成地圖,不僅凸顯《蘿莉塔》作為「公路小說」先驅的重要地位,也讓讀者體驗納博科夫筆下一九四○年代的美國風情! 內容簡介 Lolita 【名詞】 指性早熟的年輕女孩。 【出處】 來自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一九五八年出版之小說《蘿莉塔》裡的同名角色。 --《牛津英語辭典》 「蘿莉塔,我生命的光芒、我胯下的烈火,我的罪,我的魂。蘿-莉-塔:舌尖從上顎下滑三步,第三步,在牙齒上輕輕點叩。蘿,莉,塔。 清晨時,她是蘿,平凡無奇的小蘿,四呎十吋高,只穿一隻襪子;身穿寬鬆長褲時,她是蘿拉;在學校她是朵莉;正式簽名時她是朵拉芮絲。 然而,在我懷抱裡,她永遠都是蘿莉塔。」 年屆四十的歐裔文學教授韓伯特,在美國小鎮邂逅了寡婦房東的十二歲女兒「蘿莉塔」,深深為少女那既孩子氣、又充滿妖異魅力的矛盾特質所著迷。於是他接近少女寂寞的寡母夏綠蒂、娶她為妻,理所當然成為了少女的繼父。 正當韓伯特為自己瘋狂的幻想與佔有慾感到罪惡,另一方面又處心積慮、自我欺騙地接近少女時,夏綠蒂偶然發現韓伯特的祕密日記,得知了丈夫的意圖,她在激烈爭執中衝出門外,卻意外車禍身亡。 於是,韓伯特帶著孤女蘿莉塔展開橫跨美國的漂泊之旅,而逐漸成長的蘿莉塔一方面在誘惑中採取主動,另一方面卻又暗自設法逃離繼父扭曲的掌控。這宿命中互相綑縛的兩人,便一路開向了萬劫不復的毀滅終點…… 在伍迪艾倫的電影《曼哈頓》中, 在瑪莉蓮曼森的單曲〈心形眼鏡〉裡, 在躍動的日本動漫畫遊戲中,在迷幻的時尚伸展台上, 在德黑蘭的女子讀書俱樂部裡, 我們一次又一次,聽見《蘿莉塔》。 這一次,讓我們重新閱讀它。 【《蘿莉塔》出版大事記】 1954 遭美國五大出版社拒絕出版,被迫轉往法國奧林匹亞出版社發行 1955 出版後,格雷安‧葛林讚揚為當年度最好的三本書之一,引起廣泛撻伐 1956 於英國、法國、阿根廷、紐西蘭、南非相繼遭禁 1958 在美國上市三週內,成為繼《飄》之後銷售最快的作品 1962 名導庫柏力克在嚴苛電影審查制度下,將其改拍成經典名片 1979 「蘿莉塔」風格服飾在日本蔚為風尚, 逐漸形成動漫畫界、同人界重要次文化 1998 高踞美國當代圖書館「二十世紀百大英文小說」第四位經典之作 【書封設計理念】 自從決定出版《蘿莉塔》與《蘿拉的原型》這兩本主題息息相關的「納博科夫雙書」之後,我們就一直希望能為它們創造一個富隱喻意涵的全新面貌。從一開始,我們便打定主意跳脫長久以來,各國書封以各式各樣的「小女孩」呈現《蘿莉塔》的慣例。考慮到原作者畢生對於蝴蝶的研究與熱愛,深深影響了他的文學創作。於是,我們將其未完成遺作《蘿拉的原型》定義為大師的「天才之蛹」,《蘿莉塔》則定義為大師筆下「最耀眼的蝴蝶」,決定了書封的主圖呈現,作者名稱則用近似「自然標本標籤」的灰色色塊鋪底,再以白色手寫體呈現。 整體用色上,我們力求「少女」神祕但禁忌的氣息,分別為兩書選了小女孩裙裝上的洋紅,以及蝶翼上一閃而逝的藍紫;封面折口上《蘿莉塔》壓了尼龍網襪一般的曖昧底紋,而《蘿拉的原型》則搭配透鏡般不斷膨脹、收縮的圖紋,表現文字盡頭無窮的詮釋與想像。 不知道乘坐在蝴蝶翅膀上離世的大師,如果看到這兩本書的封面,會不會願意眨眨他一貫狡獪機敏的眼?
  • 七年

    作者:彼得.史塔姆,Peter Stamm

    彼得.史塔姆 2013年曼布克獎提名‧當代德語小說家第一人 每一個完美家庭的背後,至少都有一顆受傷的心? 《紐約時報》2011年100本最值得關注的好書 婚姻生活充滿了各種潛藏與明顯的危險與誘惑,這裡頭真正的危機是:不知道危險會從哪個方向襲來,而誘惑也會以難以想像的面貌出現,人──特別是男人──終究逃不出性格的宿命。 這是一個已婚男人和兩個女人的故事,引爆的時間點在結婚七年之後。但是作者完全出乎刻板認知,刻劃了一段動機、樣態皆不同於一般的婚外情,而「七年」也不只有一個,而是環環相扣了三個「七年」,使得小說的時間跨度上接柏林圍牆倒塌的年代,這二十一年間角色境遇和德國社會的變化。 彼得‧史塔姆不愧是當今德語世界最優秀的小說家,一方面在作品中勾連社會脈動,反映德國統一之後的大興土木、東歐外勞湧入所造成的問題,同時還安排一個超乎常情的佈局,卻能透過精準的心理鋪陳,讓角色的行為顯得合理,又近乎無情地驅動情節推展,讓讀者不忍讀但又停不下來。
  • 赶尸传奇

    作者:杨标

    神秘的赶尸行当 骇人的巫蛊之术 古老的奇风恶俗 交织缠绕出一段动人心魄的传奇 新浪网首页推荐作品。网友公认最好看的赶尸小说。 灵鸭寨,神坛上躺着一个全身着红的女子,她是人们献给“玛神”的礼物。 龙溪镇,砰的一声炮响犹如丧钟,将人们陷入巨大的恐慌之中。 英俊的赶尸匠终日与尸体为伍,却又注定一生与女人无缘;妖艳的草蛊女幽居山野,竟并有两个半人半鬼的丈夫。 …… 美丽的湘西女子,坚不可摧的古老风俗,神秘的赶尸行当,骇人的巫蛊之术,这一切交织碰撞出的,将是一段炫目又惊心的动人传奇!
  • 碧奴

    作者:蘇童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孟姜女,我對孟姜女的認識其實也是對一個性別的認識,對一顆純樸的心的認識,對一種久違的情感的認識。我對孟姜女命運的認識其實是對苦難和生存的認識,孟姜女的故事是傳奇,但也許那不是一個底層女子的傳奇,是屬於一個階級的傳奇。……在小說中,我試圖遞給那女子一根繩子,讓那繩子穿越二千年時空,讓那女子牽著我走,我和她一樣,我也要到長城去!——蘇童 . 「我迄今最滿意的作品!」 中國當代知名作家蘇童創作史上的最高峰 全球三十多國跨國合作之神話系列首部中國神話作品 最瑰麗最奔放的想像力,敘說最悲苦最動人的神話。 . 孟姜女,古老的中國傳說中一位對愛情忠貞不渝、徒步千里為丈夫送寒衣的奇女子。當時的皇帝為了阻止外敵入侵,抓走了所有的青壯男丁去修建長城。孟姜女想到北方冬天寒冷,便矢志要為丈夫送去禦寒的冬衣。在得知丈夫已經埋骨於長城之下而未能及時見上最後一面時,她放聲大哭,以至天地動容而變色,長城為之而崩塌。 在蘇童的筆下,孟姜女化身為碧奴,一幕幕令人目眩神迷而又驚心動魄的精彩場景奇幻般的一一重現:為了生存而練就九種哭功、起程前先舉辦自己的葬禮、裝成女巫嚇走頑童、被當作刺客示眾街頭、眾青蛙陪同下共赴長城……。小說中,碧奴的堅韌與忠貞擊退了世俗的陰謀、人性的醜惡,這個在權勢壓迫下的底層女子以癡情與善良,在滄桑亂世中創造了一個神話般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