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自由

  • In Order to Live

    作者:Yeonmi Park

  • 愛.自由與單獨

    作者:奧修OSHO黃瓊瑩譯,奥修

  • 自由与法律

    作者:布鲁诺·莱奥尼

    本书作者要表达和明确的是,在西方的自由至上的观点中,法律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它并不是作为规约和强制而单独存在(虽然也呼以在现实体制中这样安排它),它的制定前提和实施,应该被安排在一些更为重要的前提之下,这一直是西方民主理论所要反复讨论的一个课题。作为深受奥地利经济学派影响的一个自由主义学者(我们姑且这么称呼),莱奥尼在本书中,极其广泛地讨论现代社会中的政治学。经济学和法学等诸领域的问题,并且避免分割去谈论它们,而是试图消除它们在学科上的传统界线,以跨学科的方式进行研究,试图得到怎样保持法律之下的个人安全和自由的平衡的结论。此外,本书的贡献还在于其他方面,例如对自由竞争市场的分析等等。
  • 自由与社群

    作者:刘军宁等

    本书意在加强中国人的公共观念,避免中国走向离散而缺乏共识的社会。书中收录了二十余篇有关自由与社群、个人与共同体等问题的论文,其中包括刘军宁从政治理论的视点透视财产权的《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汪丁丁博士论述哈耶克扩展秩序思想的《扩展秩序与演进道德》等等。文风大都清新、平实、生动。
  • 哈維爾選集

    作者:哈維爾(Vaclav Havel)

  • Living in Truth

    作者:Václav Havel

    Introduction by Jan Vladislav: Asides to readers of Havel's essays (translated by A. G. Brain) Part One: Six texts by Vaclav Havel 1 Letter to Dr. Gustav Husak 2 The power of the powerless (translated by P. Wilson) 3 Six asides about culture (translated by E. Kohak) 4 Politics and conscience (translated by E. Kohak and R. Scruton) 5 Thriller (translated by P. Wilson) 6 An anatomy of reticence (translated by E. Kohak) Part Two: Sixteen texts for Vaclav Havel 1 Samuel Beckett: Catastrophe 2 Heinrich Boll: Courtesy towards God (translated by J. R. Littelboy) 3 Timothy Garton Ash: Prague - a poem, not disappearing 4 Jiri Grusa: Ex-prophets and storysellers (translated by D. Armour) 5 Ladislav Hejdanek: from Variations and reflections on topics in Vaclav Havel's prison letters (translated by D. Viney) 6 Harry Jarv: Citizen versus state 7 Pavel Kohout: The chaste centaur (translated by M. Pomichalek and A. Mozga) 8 Iva Kotrla: Conversations 36 (translated by D. Viney) 9 Milan Kundera: Candide had to be destroyed (translated by K.Seigneurie) 10 Arthur Miller: I think about you a great deal 11 Zdena Salivarova: When I was still living in Prague 12 Milan Simecka: The sorrowful satisfaction of the powerless (translated by A. G. Brain) 13 Josef Skvorecky: I saw Vaclav Havel for the last time 14 Tom Stoppard: Introduction (to The Memorandum) 15 Zdenek Urbanek: Letter to a prisoner (translated by G. Theiner) 16 Ludvik Vaculik: On the house (translated by A. G. Brain) A short bio-bibliography of Vaclav Havel (translated by D. Viney)
  • 公民不服從!

    作者:亨利.梭羅,Henry David Th

  • 共创未来

    作者:彼得・韦纳

    哲人石丛书·当代科普名著系列。 一场革命——在未来甚至可能将强大的微软公司拖下王位的革命——正在横扫软件领域。比尔·盖茨通过Windows系统对软件产业的统治,正面临有史以来最强有力的挑战。一个无法用任何传统的公司霸权模式收买、控制或打击的全新的竞争对手已横空出世。它的名字就叫:Linux。 本书讲述的是一群来自世界各地,具有奉献精神的软件高手们,利用业余时间,开发一套堪与微软的Windows系统相媲美的“开放”操作系统的故事。作者通过妙趣横生的讲解,向读者介绍了这样一套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下载使用的操作系统,是如何在程序员中间激起一场平民运动,并在软件产业界引发一场革命的。 本书走进幕后,向我们展示了这场革命众多领袖人物的风采,其中包括自由软件基金会的创始人理查德·斯托尔曼和Linux的缔造者利努斯·托瓦尔兹。你可以从中了解到他们如何以及为何要免费发布自己编写的代码,从而威胁到大公司的霸权,并催生出一个从事Linux产品开发的全新产业。 Linux的故事刚刚开始。这里拉开的就是这部传奇故事的第一幕。
  • 重申自由主义

    作者:[英] 安东尼·德·雅赛

    《重申自由主义--选择、契约、协议》反映了三个方面的信念。第一,一套严密完整而又稳定的政治理论对于理顺社会及其政府之间的关系是有好处的。它并不能保证政府一定是好政府,甚至不能起码保证政府一定是有限的政府,但是它有助于划定我们理应追求的那一类界限。第二,将这样一套理论放进无可争议的基本原则的混凝土中去,是一件困难但又引人入胜、值得一试的事业,哪怕不一定有成功的把握。第三,自由主义在意念上的变质,并不能怪罪于历史的进程,而是由于它的预制构件太软弱,它的设计又太吸引人去对它加以敲敲打打、修修补补、东改西改。
  • 自由主义思想文化史

    作者:皮埃尔·莫内

    本套丛书大多立意集中、文简、篇幅不长,而在思想界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   东西方文化互动是人类精神传递的常效主题,而这套丛书正是输送了来自西方的宝贵信息,为我们——这一东方文明大国传递来交融的资源,我们当然感到欣喜。   本书是法国皮埃尔·莫内关于《自由主义思想文化史》的一本小册子,用“小册子”展示大主题,正是莫内作品的一贯风格。我们或许常见那种巨著,教科书般繁杂的资料堆积,表面看很全面,但总缺乏对其内在联系的全局性把握。莫内的作品,却独具那种大家的通透性。
  • Two Concepts of Liberty

    作者:Isaiah Berlin

    Two Concepts of Liberty was the inaugural lecture delivered by Isaiah Berlin before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on October 31, 1958. It was subsequently published as a 57-page pamphlet by Oxford at the Clarendon Press. It also appears in the collection of Berlin's papers entitled Four Essays on Liberty (1969) and was more recently reissued in a collection entitled simply Liberty (2002). Berlin distinguished between two forms or concepts of liberty – negative liberty and positive liberty – and argued that the latter concept has often been used to cover up abuse, leading to the curtailment of people's negative liberties "for their own good". Berlin believed that positive liberty nearly always gave rise to the abuse of power. For when a political leadership believes that they hold the philosophical key to a better future, this sublime end can be used to justify drastic and brutal means. Berlin saw the vanguard elite of the Soviet Union as a prime example of the dangers of 'positive liberty' and the concept can be seen as especially salient during the Cold War, where revolutionary sentiment was rife. Berlin believed that a more precautious principle was needed, and that was 'negative liberty', where individuals are protected against radical or revolutionary messages, and thus have little grand or existential freedom but are granted the more 'internal' liberty to pursue recreational and consumer interests.
  • 论自由

    作者:[法]雷蒙·阿隆

    本书为阿隆多产时期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阿隆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性及其政治选择做了许多富有洞察力的精确分析。它不仅描述了当代不同政制的特点及国际关系的逻辑,而且分析了不同国家类型与政党的内在关联,说明了自由问题在二战后是怎样成为不同社会的基本问题的。 菲利普·雷诺的序 序 导论 第一章 托克维尔和马克思 第二章 形式自由和实际自由 第三章 政治自由和技术社会 结论 后记 附录(1977年)
  • 自由与生存

    作者:谢文郁

    本书致力于说明,两方思想史的自由概念主要是由柏拉图、奥古斯丁、马丁·路德、齐克果等思想家来推动的。这些哲学家的讨论形成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传统。这个传统有两条基本原则,即柏拉图的求善原则和基督教的拯救概念。这两条原则在概念上互相排斥,却又共存于人们的思想运动中;于是造就了一种张力,调整人们对自由概念的理解和定义。在讨论各个思想家的定义方式时本书采用了生存分析法,注重分析思想家在他的生存中所关注的问题,追踪他的生存关注和他的自由观之间的关系,分析他的自由观是如何处理他的生存问题的。本书以这两条原则及其互动关系为主线,对它们在不同哲学家的思想运动中所造成的张力进行追踪,力图揭示自由概念在西方思想史上的主要发展线索。
  • 自由与文化

    作者:[美]杜威

    本书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关于自由与文化关系的专著。在本书中,作者以什么是自由为切入点,对自由问题、文化与人性的关系、美国背景、集权主义经济与民主、民主与人性、科学与自由文化、民主与美国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本书对哲学研究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一卷)

    作者:[英]哈耶克

    三卷本的《法律、立法与自由》由“规则与秩序”、“社会正义的幻象”和“自由社会的政治秩序”三部分组成。本书是第一卷。尽管哈耶克费了很大的力气探讨法律与立法的关系,本书却并非是一部专业的法律学著作。他的法律理论是以解决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之关系的问题为旨归的。同时,法律理论在哈耶克的著作当中又成了理解个人自由与社会治学之关系的重要途径和基本前提。 哈耶克对于组织持悲观态度。他认为,所谓的秩序其实可分为“自生自发的秩序”与“组织秩序”,而这两种秩序是完全不同的。它们分别由内部规则与外部规则来支配。既然社会规则主要体现在法律,那么也就有自由的法律与立法的法律的区别。通常我们所说的“社会的”或者分配的正义,只是在组织秩序中才具有意义。而它在自生自发的秩序中,也就是亚当・斯密所说的“大社会”或者卡尔・波普尔所谓的“开放社会”当中,则毫无疑义且与之完全不相容。值得注意和警惕的是,即使自由民主制度模式占据支配地位,因为代议机构(比如议会)既制定正当行为规则(如立法)又指导或管理政府,而必定导致自由社会的自生自发秩序逐渐转变成一种服务于有组织的利益集团联盟的全权性体制。正是这样,民主体制一步一步远离了它最可靠地保障个人自由的初衷。 在第一卷当中,哈耶克建构起他的自由理论,他重点论证了自由为什么是一个重要价值的问题,自由在哈耶克的整个社会哲学中具有支配性的地位。哈耶克指出,自由就是不受制于不正当的强制,这样,个人在社会当中必须具有确实地获得保障的领域。而法律就是自由的基础。 但是有组织秩序的法律,也有自生自发秩序的法律。即所谓的公法与私法。为了防止混淆公法与私法,就得把法律与立法区别开来。它在学理上建构起了社会秩序规则的二元观,把内部规则与外部规则区分开来。肯定了“私益”的价值。
  • 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

    作者:[德] 马丁·海德格尔

    《新世纪万有文库》是辽宁教育出版社鼎力推出的重点图书,全书着眼于文化的普及和传播,按常备、实用、耐读、易存的原则,在海内外各学科专家的指导下,将中外名著的珍善版本,精选收入文库,从1996年起到2005年的十年中,计划每年出书百种,积累至千册,意图使整个文库能基本反映出人类文化发展的概貌,为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选定一个家庭藏书的基本书目。  传统文化书系:收录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经版本专家鉴定校勘后,排成简体字横排本。  近世文化书系:收录民国时期学术大家的作品为重点的近现代人文成果,将一些珍贵的广为人知但市面难见的或久已散失的著作、收集、整理后,排成简体字。外国文化书系:收录中国以外的世界人文宝库中的精品,以研究介绍文化为主题,笔意轻松隽永,风格清新活泼,具有可读性,属于“大作家的小作品”。贯穿全书始终宗旨就是:为渴求知识的读者提供长期可读可用的图书,以证明生存在现代社会中阅读活动的必要,进而倡导社会上读书风气的形成,为广大爱书人创造坐拥书城的境界。
  • 黑格尔与现代人的自由

    作者:[意大利]洛苏尔多

    黑格尔极权主义——至少是保守主义——的形象由来已久。多梅尼克•洛苏尔多在本书中却有力地表明,黑格尔展示了现代自由诸多复杂而独特的维度,只有理解了它们,才能全面而深入地理解现代人的自由。 “个体自由”是现代自由的一个基本规定。但是,单纯的个体自由原则实际上是对“丛林法则”的承认,在此原则之下,社会演化的结果只会是两极分化和大规模的贫困。这种情况危及到个体自由概念本身,如果这里的个体是指所有个体,指每一个个体的话。我们不要忘记,“个体平等”也是现代自由的一个基本规定,普遍的人的概念正是黑格尔一再赞颂的现代的伟大历史性成就。 现代社会是一个大规模异质人群聚居的社会,是一个复杂社会。黑格尔所反思的正是这个复杂的社会:如何让所有的社会阶层,如何让每一个人的自由都能够得到现实的实现?自由概念与平等概念之间有着怎样微妙的张力? 本书将证明,黑格尔的理论恰恰是现代人的自由的真正坚定的捍卫者。 赞语 多梅尼克•洛苏尔多是当代最了不起的黑格尔研究权威之一,他的这部著作必须被知晓于世界。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 目录: 中译者序言 英译者注 黑格尔原始资料缩略语 意大利文版序言 第一编 一个自由主义的、隐秘的黑格尔? 第一章 探寻“本真的”黑格尔 1. 审查与自我审查 2. 语言上的自我审查和理论上的妥协 3. 私人的维度和哲学的维度 4. 黑格尔……一个共济会员? 5. 秘传的历史和公开的历史 6. 哲学上的证据和政治上的“事实” 7. 一个诠释性的“误解”还是一个真实的矛盾? 第二章 法哲学:转折点还是延续 1. 理性和现实 2. 君主的权力 3. 一个转折、两个转折、还是根本没有任何转折? 第二编 黑格尔、马克思和自由主义传统 第三章 契约论与现代国家 1. 反契约论=反自由主义? 2. 契约论与自然法学说 3. 自由主义的反契约论 4. 对自然的歌颂和反动意识形态 5. 黑格尔与封建的、原始资本主义的契约论 6. 契约论与现代社会 第四章 保守派还是自由主义者?一个虚假的两难选择 1. 鲍比奥的两难选择 2. 权威和自由 3. 国家和个体 4. 反抗权 5. 极端需要的权利和个体的权利 6. 形式自由和实质自由 7. 解释的范畴和意识形态的预设 第五章 黑格尔和自由主义传统:对历史的两种对立的解释 1. 黑格尔和革命 2. 革命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 3. 自由主义传统中的革命 4. 贵族和平民 5. 君主制和共和制 6. 对权贵的压制和向自由的进发 7. 反英和亲英 8. 黑格尔、英国和自由主义传统 9. 平等和自由 第六章 知识分子、财产和社会问题 1. 理论的范畴和直接的政治选择 2. 个体和制度 3. 制度和社会问题 4. 劳动和闲适 5. 知识分子和有产者 6. 财产和政治代表 7. 知识分子和技工 8. 一个实用主义的、平民化的黑格尔? 9. 社会问题和工业社会 第三编 现代性的合法性和矛盾 第七章 法权、暴力和不法 1. 战争与所有权:黑格尔和洛克 2. 从必需的权利到极端需要的权利 3. 现代经济发展的矛盾 4. 不法与自卫:洛克、费希特和黑格尔 5. “否定判断”、“否定无限判断”和“造反” 6. 不法、旧制度和现代性 7. 快要饿死的人和奴隶 8. 必需的权利、反抗权、不法 9. 法与道德和极端需要的冲突 10. 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 第八章 “市场”和“闲暇”:卢梭、黑格尔与自由主义传统 1. 古代在法国和德国的形象 2. 愤世嫉俗者、僧侣、教友派、再洗礼教徒和无裤党 3. 卢梭、“穷人的怨恨”和雅各宾主义 4. 卢梭和黑格尔那里的政治学与经济学 5. 社会问题和税收 6. 国家、契约和股份公司 7. 基督教、人权和公民共同体 8. 自由主义传统和卢梭与黑格尔的批评 9. 对个体的捍卫和对自由主义的批评 第九章 学校教育、劳动分工和现代人的自由 1. 学校教育、国家和法国大革命 2. 义务教育和良知的自由 3. 学校教育、国家、教会和家庭 4. 儿童的权利 5. 学校教育、稳固和社会的流动性 6. 职业和劳动分工 7. 劳动分工和现代性的平庸:谢林、叔本华和尼采 第十章 道德张力和政治优先性 1. 现代世界和道德英雄的缺失 2. 道德-宗教规则中的不确定性和自恋 3. 现代世界和对道德领域的限制 4. 黑格尔和康德 5. 黑格尔、施莱尔马赫和自由主义传统 6. 黑格尔、伯克和新亚里士多德派保守主义 7. 黑格尔、亚里士多德和对唯我论式逃避的拒斥 8. 法国大革命和对伦理实体的赞美 9. 道德、伦理实体和现代自由 10. 黑格尔的伦理模式和当代的现实 第十一章 现代的合法性和现实的合理性 1. “古今之争”,……以及德国古典时期的古今之争 2. 对现代性的拒斥、对英雄的崇拜和反对黑格尔的争论 3. 康德、克莱斯特、叔本华和尼采 4. 现代性和自由主义传统的不安 5. 平庸、国家主义和现代的标准化 6. 现实的合理性和对现代性的批评 第四编 西方世界、自由主义和对黑格尔思想的解释 第十二章 第二次三十年战争与对德国的“哲学讨伐” 1. 德国人、“哥特人”、“匈奴人”和“汪达尔人” 2. 极度的西方净化 3. 对自由主义的西方世界的改造 4. 一个想象的西方世界、一个想象的德国 5. 黑格尔面对西方裁判所 6. 伊尔廷和对黑格尔自由主义的平反 7. 卢卡奇和国家定式的负担 第十三章 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法国大革命与德国古典哲学 1. 普遍性(Allgemeinheit)和平等(Égalité) 2. 德国保守主义的英国起源 3. 有所选择的亲英 4. 追溯社会达尔文主义和法西斯意识形态的起源 5. 超越国家定式 6. 伯克和欧洲自由主义的历史 7. 伯克思想学派和德国古典哲学 8. 黑格尔和法国大革命的遗产 9. 自由的冲突 参考文献 索引
  • 自由的权利

    作者:【德】阿克塞尔·霍耐特(Axel Hon

    自由的文化——如果它确实存在的话——在今天已经有了一种完全崭新的形态,从而为规范性重构提供了一个历史纪元新的短暂一刻。 我自己的感觉告诉我,我的这部书确实能在中国当代的现代化进程中为政治和道德的自我启蒙作一些贡献。 ——阿克塞尔•霍耐特 霍耐特为了对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的思想发展纲领作新的调整,把历史的脚步从马克思退回到黑格尔。 ——于尔根•哈贝马斯 正义论是当代哲学最活跃的领域,但大多数正义理论在它们的理论高度上,却都有着一种严重的缺陷:只是把自己固定在纯粹规范性的抽象原则上,因而远离了正义论的应用范围——社会的现实。 阿克塞尔•霍耐特走的是另一条道路。他从那些形成于西方自由民主社会的规范要求中,直接获取决定当代社会正义的标准。这些标准在总体上构成了一个不仅是法定的,而且也拥有道德合法性的机制性行动规范的体系。霍耐特先生把这个体系称为“民主道德”。 为在理论上陈述这个庞大体系存在的理由,作者首先证明了西方社会的所有行动领域都有一种实现个人自由要求的特征。他在主要篇章中以黑格尔法哲学的精神和承认理论,展现了作为正义标准的个人自由原则怎么产生于私人关系、市场经济活动和政治公共性等这些社会具体领域。这本书有着一个要求极高的目标:重新把正义论作为社会分析。
  • 自由及其背叛

    作者:[英国] 以赛亚·柏林

    简介: 本书原为以赛亚·伯林1952年在BBC第三套节目所做的系列讲演。他从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出发,讨论了近代思想史上的著名思想家爱尔维修、卢梭、费希特、黑格尔、圣西门和迈斯特等人对自由以及人类历史的看法。根据伯林的看法,除了迈斯特是人类自由的公然反对者外,这些思想家都对人类的自由持肯定态度,但他们对自由的理解,却导致了反自由的历史后果。 导读: 伯林最著名的演讲,从未有人以如此流畅和热情的文字谈论过这么抽象的主题。……这些讲座不要求你有专门知识,它们以非常平易的方式介绍了现代政治理论中的一些关键概念。 ——诺埃尔·马尔科姆 伯林最出色的文字:充满活力而不流于浮夸,博学多识而没有卖弄。 ——彼得·沃森 编者前言: 50年前,本书收录的这些长达6小时的演讲在英国广播公司(BBC)无线电台播出,引起了轰动。在此之前,还没有谁在没有现成讲稿的情况下,可以发表这么长时间的演讲,时年43岁的以赛亚·伯林是首开这个冒险先例的正确人选。他情感奔放的演讲风格、别具特色的嗓音(虽说有些人因此很难听懂他的话)、非凡的口才、对论题明显专注的程度、不为人知但马上就能扣人心弦的内容——这一切合在一起,产生了一股强烈的冲击力,时至今日,当年的听众对此依然记忆犹新。每个星期,人们都带着期盼的心情打开收音机,沉浸到伯林的演讲中。约翰·巴罗写道(当年他还是中学生),这些演讲“令我十分激动,每次播出,我都坐在地板上,一边听着身旁的收音机,一边做笔记”。这一系列演讲结束后,《泰晤士报》发表了一篇社论,进行了报道和评论,在读者来信栏目里引发了一阵通信活动,伯林本人也躬与其事。 这些演讲巩固了伯林节节上升的名气:他能把思想哲理方面的东西讲得明白晓畅、引人入胜;而且,在伯林看来,这些演讲也为他五年之后就任牛津大学齐切利社会及政治理论讲座教授奠定了基础。然而这种名望也有令人不快的一面。让伯林一直忧心忡忡的是:他担心自己受到片面的对待,被认为善于做秀,给当成杂耍演员。第二年,他到伦敦经济学院做奥古斯特·孔德纪念基金会讲座的首场演讲,(据说)迈克尔·奥克肖特向听众介绍,他是“讲坛的帕格尼尼”。他的恐惧还是有些根据的,因为他已经成了语速迅疾的高深演说的代称——“惟一能以一个音节说出‘认识论’的人”。不过,他这方面的公共形象并没有对他造成永久性损害,他庞观博采的思想资源,他以独特的风格、明晰性和说服力调动这些思想资源的能力,得到了人们的重要认可。 只有一次演讲(讲卢梭的那次)的录音得以保存下来,录音里有一些噼噼啪啪的杂音,这段录音可以在伦敦的大英图书馆听到。今天要再现该讲座在1952年的效果,这是我们所能接触到的最贴近伯林原意的东西了。不过,这六次演讲的录音(文字)记录还在(虽说有的地方差强人意),经过编辑整理,还可以重新见证伯林非凡的阐述能力,感受到这些较早体现伯林自由观的论述所造成的冲击力;这些自由观之所以广为人知,是因为他在1958年就任齐切利讲座教授时发表的演说《两种自由概念》。不过《自由及其背叛》绝非他后来进一步锤炼的思想的粗糙先导。贯穿于这些早年演讲中的自由观,其基本要义已经全面形成,这种清晰易懂的论述,特别因为它是对具体思想家的口头论述,而不是一部抽象专著,而且还包含那篇就职演说所没有的许多内容,是对他生前已经出版的著作的一个重要补充。 我脑海中曾闪现过一个比较轻薄的念头:将这本书的副标题署为“并非里斯演讲”。安娜·卡琳,英国广播公司第三套节目的制作人,曾经制作过伯林的许多访谈节目。她知道伯林一直准备为宾夕法尼亚州布莱恩·莫尔学院的玛丽·弗莱克斯纳讲座发表系列演讲(他在1952年2月至3月做了演讲),便邀请他在广播中做一遍。她很清楚,说服他不易,因为他经常拒绝上镜,她已做好了失望的准备。不过,让她高兴的是,他居然很乐意。她听了弗莱克斯纳演讲的录音(现已亡佚)之后,就毫不犹豫地另外派给他一个声望很高的角色:里斯讲座演讲人,他是担当这一角色的理想人选。 可是,上级得知后,却裁定伯林不适合,这让卡琳十分尴尬。他们是基于什么理由而得出这种看法的,对此我还未发现任何文字记载。可能只是因为,当时伯林的地位尚未充分确立,而当年选择里斯讲座演讲人的标准比现在保守得多。不管怎么说,没有证据表明反犹主义从中作祟。无论出于什么理由,那些要员的决定是不容变更的,卡琳只好将这个消息透露给伯林。好在他没有生气,这让她很宽慰。 应当说一说伯林对待出版这些录音记录的态度。总的说来,他的态度接近于他对出版自己的梅隆讲座的看法,那个系列讲座13年后发表于华盛顿特区,1999年出版,题为《浪漫主义的根源》。他知道,如果这些录音记录在他有生之年整理成书,就得大幅度修改而且还得扩充内容。正如他在1951年12月11日给卡琳的信中所说:“你不难看出,很多东西向听众泛泛而谈是一回事,把它们付诸冷冰冰的文字则是另一回事。”他当然想以布莱恩·莫尔系列演讲为蓝本出一本书,在演讲发表后一两年之内付梓,可是,正如其他著作一样,他从未试图尽力完成这一必要工作,这两个系列演讲依据的长篇录音记录草稿给放到一边,忘掉了,虽说他已经进行了彻底修改。1993年,我替他弄出一份字迹清晰的复印件,其中包括他对手稿的全部改动以及他后来写的一篇导言,不过我相信,他没有再去看它。这部演讲录的标题是《浪漫主义时代的政治观念》(弗莱克斯纳演讲的原标题),全文接近11万词,我想今后它会在适当时候出版。 我将本书收入的BBC演讲的录音记录整理出来,把最初的草稿交给他,但这份草稿他本人也未曾去审查。我想,几乎可以确定,他再也不会理它了,我曾向他提到过这一想法,还表示了一番遗憾。或许是出于好意,他对我说,我不该那么肯定将来什么都不会发生:“谁知道呢?没准儿12年之后,我会一下子把它拿起来,狠劲修订一番。” (或类似的话)可说这话时是他已经八十多岁了,那活儿可不是九十多岁的人干的。 虽说他的态度有所保留,可并不认为这些演讲全然不可取。他认为有些演讲要比别的好,不过他还是同意,经过“清理”,它们“可以编成一个小册子”。我想,即使它们按照目前的样子出版,也不会有问题。我咨询了在这个论题上比我懂得更多的专家,我的判断进一步得到支持。他们也发现,有些演讲胜过其他,有的阐释目前看来有些过时;但他们几乎一致同意,它的出版是极为可取的。我希望,不应该认为这个结果得到了伯林本人的全面认可 ,这是不言而喻的;不过我的确相信,它公正地体现了伯林对自由的这些敌人的看法,而且,它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理解这些观点,将这些出色的演讲添加到他已经出版的著作中,无损他的令名,只要理清它们临时的、即兴的、非正式的性质,不要对本书提出超过它的起因所允许的要求。 BBC演讲不完全是为弗莱克斯纳讲座所准备的打字稿的简缩,也不完全是弗莱克斯纳讲座的重演,就像布莱恩·莫尔的《校园新闻》的每周记要所表明的那样——虽说由于该演讲更早的完整录音记录以及录音缺失的缘故,很难逐句对比二者之间的差异。伯林本人有时说这两场演讲大致相同,例如1953年1月22日他在写给布莱恩·莫尔学院院长凯瑟琳·E.麦克布赖德的信中说: 我在伦敦的广播电台的演讲内容基本上与玛丽·弗莱克斯纳赞助的演讲相同,在此间演讲,我经常想起布莱恩·莫尔,我面对的可不是一百张面孔,我面对的是一张干干净净的办公用桌和边上镶着软木的墙壁——总的说来,我可能更愿意在电台演讲:当众演讲令我惶惑不安。这里的演讲带来了大量的听众来信,它们都是那些最不寻常的人写的,他们好像听过这些东西,他们对于以最惊人的方式出现的历史和政治的主题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情感和思想,对于所有来信,我想我有义务做出某种解答。 然而,从BBC和布莱恩·莫尔学院保存的档案材料明显可以看出,就在伯林在美国演讲的前后,这一系列演讲经过了相当大的重新编排,而且,不管怎么说,把同一部演讲辞发表两遍,这不符合伯林的特点,因为他热中于修正自己做过的东西,除此之外,他几乎总是在讲台上对自己的演讲另起炉灶,即便他多次运用同一批材料。 伯林在信中说,他在面对听众时心怀恐惧,我们且引用莱莉娅·布罗德森提供的材料来印证。伯林在布莱恩·莫尔学院的时候,她临时给伯林当秘书,后来她成为该校儿童心理指导门诊的心理工作者。当时她正在读研究生,因而手头拮据,总要想方设法打工挣钱。在写给朋友的一封信里,她描述了伯林的讲学风格,这是我所见过的对伯林演讲风格最生动的描述: 周一晚上我去听他讲费希特,着实给吓了一跳。他匆匆忙忙地向听众鞠了一躬,就在讲台后站稳了身子,眼睛紧盯着他的右边、观众头上的某个地方,然后侃侃而谈,他语速快得吓人,整整一个小时之内,几乎没有片刻的停顿,这个滔滔不绝的演讲显然很出色,不过我没大听懂。他目光注视的方向一直没变,他身体在讲台上前后摇摆不停,每晃一次,大家都以为他要倒下——要么往前倒,要么向后倒。他把右手掌放在左手的掌心,在整整一个小时之内,他猛烈地晃动双手,好像要从中取出什么东西似的。说起来很难让人相信。他话语连珠,说个不停,每句话都很漂亮,却没有停顿,除了出现某些不可思议的、表示转折的标志之外,例如“……所以说,显而易见,康德的自由观在某些方面不同于费希特,唉!”到最后我精疲力竭,不过我敢肯定,要是说我曾听到或看到有人真正处于一种神灵感应状态,当时那一幕便是。几乎无法进行交流,这真是不幸。 现在回过头来说一说本书的形成经过:这部长篇打字稿共有四章,各章标题分别是“作为一门描述性科学的政治”、“自由的观念”、“自由的两种概念:浪漫派和自由主义”、“历史的进程”。就算伯林还写过其他章节,作为最后两讲的底稿,可它们目前并不存在。也许是因为时间不够,伯林没有写出这两讲的底稿,虽说在迈斯特那一讲,他可以利用几年前准备好的打字稿。不管怎么说,演讲最开始是论述六个主题的——虽说在布莱恩·莫尔学院,(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通过阐述两个人的思想来说明每一个论题——最终变成了目前的样子:每一章以标题中人物为中心。在最终选择本书正标题之前,BBC的档案称这个演讲为“人类自由的六个敌人”,我就以它为副标题。我还把演讲的第一部分单独拿出来,作为整部演讲的总论,因为这是演讲本身所提供的。 编辑这个演讲集在很多方面类似于编辑伯林的梅隆讲座的演讲,虽说在编辑后者的时候,我手头上有更多不同版本的录音文稿、作者对录音文稿的更多评注、更多的相关笔记可供发掘。在此,我就不重复我在《浪漫主义的起源》前言中谈到的编辑过程,《自由及其背叛》收入的演讲与它的主要区别在于,《自由及其背叛》只有一篇演讲的录音。这就意味着,我要花更大的气力四处猜测,以恢复伯林讲话的原貌。本书的主体部分根据BBC员工的原始录音记录, BBC员工当然不熟悉伯林的声音和他的论题,他们发现这项工作很难进行;他们时常被难倒,录音记录也让人莫名其妙[例如:圣西门(SaintSimon)给记录成了“Sir Seymour”]即便录音里的话经常让人听起来疑窦丛生,不过,很显然,伯林说的是圣西门,几乎一直如此。 同以往一样,我在寻找伯林引文出处的过程中得到了一些专家的帮助,正如我在本书[边码]第155—156页注释的序文中所说。让我和读者受惠最多的自然是作者,不过,还有已故的安娜·卡琳,不应低估她在伯林思想生涯中的作用。她坚定不移、一再敦促他到电台演讲。在长时间的录音以及必要的重录过程中,她一直在诱导他,支持他,因为在演讲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很有压力(部分原因是它助长了他毕生的自我怀疑态度),这是他的特点。她是一位出色的编辑:“你剪辑、浓缩、提炼的本领真是不得了”,伯林在写给她的信中说——这封信我已经引用过,他还在信中提到她的“神手”。他们的通信表明,这两位俄国犹太移民是多么注重个人感情。无论当时还是后来,伯林需要一位思想上的监制帮助他实现全部潜能。安娜·卡琳凑巧有效承担了这一角色,这就是我将此书题献给她、以资纪念的原因。 亨利·哈代 牛津大学沃尔夫森学院 2001年5月
  • 对人类自由的本质及其相关对象的哲学研究

    作者:[德] F. W. J. 谢林

    林的《自由论文》1809年首次出版在《F.W.J.谢林哲学著作集,第一卷》(兰茨胡特)这个册子中。这个册子本是旧文汇编(包括《论自我作为哲学的原则》等等),唯一的新作就是这篇《自由论文》。谢林为整个第一卷写了一篇前言,下面就是在这篇前言的结尾部分关于这一新作所说的话: 本卷的第五篇论文《对人类自由的本质及其相关对象的哲学研究》是新作,在这里首次付梓出版。 关于这篇论文,作者认为只需稍许说几句提请注意的话。 由于理性、思维和认识首先被算作是精神自然界的本质,所以自然和精神的对立首先便是从这方面简便地作了考察。对于一种单纯人类理性的固定信仰,对于一切思维和认识的完善的主体性的确信,以及关于自然界完全无理性、无思想的确信,包括那种到处占统治地位的机械论的表象方式,都鉴于这一考察的进程获得了辩护。也就是通过这一辩护,把由康德重新唤醒的动力学的东西又再次转化为只不过是更为高级一点的机械论的东西,而绝没有把它放到与精神性东西的同一性中加以认识。现在,这种对立已被连根拔除了,因此,更为正确的洞见能够平静地委诸于更好的认识的普遍进程来加以确定。 这是更高的、毋宁说真正的对立,即必然和自由的对立,出现的时代,只有通过这一对立,哲学最内在的中心才会得到考察。 由于作者在《思辨物理学杂志》中首次对其体系作过一般描述,之后对其作进一步描述的工作可惜被一些外在的事务中断了,作者自己单纯地局限于自然哲学的探讨上。此后,在《哲学与宗教》这一著作中又有了一个开端,不过由于阐述上的欠缺,这个开端仍旧是不明确的。眼下的这篇论文是作者第一次以完全的确定性展示其哲学观念论(ideellen)部分的概念,所以,如果前面所说的首次描述肯定也有过一些重要性的话,作者首先必须把它与现在这篇论文加以比照,按对象的本性,本论文对于体系的整体必定要比所有较为局部性的阐述包含着更深刻的启发。 尽管作者对于在本论文中所表达出来的主要观点,对于意志自由、善与恶、人格等等,迄今为止还未在任何别的地方作过说明(《哲学与宗教》这唯一的著作除外),但这并未阻止有人任意地把一些固定的,甚至与本论文的内容完全不适合的意见附加给它,看来,这篇论文完全没有受到重视。也有一些不招即来的所谓追随者,喜欢主观臆断地根据作者的一些原理,对于这些事情,也像对于别的事情一样,说出了一些颠三倒四的东西。 这就显示出,真正意义上的追随者只有等有了一个完成了的封闭的体系时,才能出现。作者直到现在也从未提出过这样一个体系,而只是指出过这种体系的一些个别方面(而且,这些方面常常也只是在个别关系中,例如在论战中指示出来),因此,把他的论著阐释为一个整体的片段,并且洞察出这些片段之间的联系,这要求具有一种比在缠人的后继者那里更加细致的觉察力,和比在敌手那里通常所见的更为善良的意志。由于尚未完成对他体系的唯一科学的描述,所以没有人或者很少有人按照这个体系的真正趋势来理解它。这些片段的东西一经出版,一方面就开始了毁谤和歪曲,另一方面也开始了解说、加工和翻译,其中将其译为一种误以为更加天才的语言,曾是最糟糕的一种类型(因为与此同时一种完全不成体统的诗意的迷狂征服过一些人的头脑)。现在,一个更为健康的时代显得又将来临。人们又在寻求忠诚、勤奋和真挚。人们似乎已经开始普遍地认识到,那些用新哲学的格言警句自我吹嘘的人,就像法国戏子的装腔作势或者像走钢丝的演员那样故作疯癫,其实这正是他们空虚的表现。同时另一些人,像是要把各种从市场上捕掠来的新东西弄到手摇风琴里叫唱,也终于招致如此普遍的厌恶,以至不久将再也找不到观众了。尤其是,当那些并无恶意的评论家们对于那些莫名其妙的狂想曲,只是在其中罗列某位知名作家的一些表达套路,而说不出它是按照这位作家的哪些原则写成的,就更是如此。从根本上说,每人终归是想宁可把每一这样的作品作为原作来对待,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处理方式也要合理得多。 因此,真希望这篇论文能服务于挫败一方的某些偏见和另一方的某些轻浮无据的流言。 最后,我们期望,那些从这方面公开地或隐蔽地攻击过作者的人,现在也愿意像在这里进行的这样,直言不讳地把他们的意见摆出来。如果说,完善地掌握作者的对象才能形成关于这一对象的自由精妙的造诣,那么,论战中这种做作的迂回终归不会是哲学的形式。当然,我们更加期望的还是,一种共同努力的精神越来越稳定,不要让那种过于经常地支配德国人的宗派精神阻碍了知识和见识的获得,获得这种知识和见识的完善的造诣向来似乎是德国人的使命,对于德国人来说,也许过去从未比现在更加切近于这种造诣。 F.W.J.谢林 1809年3月31日于慕尼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