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自由

  • 历史深处的忧虑

    作者:林达

    作者以信件的形式讲述了美国现实生活中的故事,生动地介绍了美国法律政治制度的思想原则、建立与发展过程、操作方式、历史价值以及为这套制度已付出和将要付出的代价。
  • 自由之声

    作者:米歇尔·维诺克

    《自由之声:19世纪法国公共知识界大观》主要内容:血雨腥风的历史平台上,知识分子如何捍卫自由之原则?桎梏横行的年代里,怎样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自由之声:19世纪法国公共知识界大观》以动荡不安的19世纪的法国作为解读的背景,通过描述维克多·雨果、乔治·桑、马尔所克等活跃于各个时期的精英知识分子坚持不懈的斗争历程,彰显出法国专制体制下捍卫表达自由原则的艰难轨迹。风起云涌的斗争氛围、针锋相对的笔墨论战和悲欢离合的生活际遇交织成一幅既有生活质感又充满睿智思想内涵的历史画卷。
  • 宪政主义

    作者:王怡

    此书上编的内容,重在观念的梳理。下编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几篇论文,涉及赋税问题、中央与地方关系、乡村选举、清末立宪、大学自治等制度变迁的几个侧面。上编的核心观念是“在先约束”,下编一以贯之的立场是“地方主义”或“小共同体本位”。全书由超验而经验,自观念而技术,从天上到地下,大致呈现出宪政研究上的整体思路。 本书可作为政治学专业师生的参考书,基层社会行政工作者的读物,也可作为“公民宪政读本”。
  • 不上班的23种活法

    作者:唐华山

    创业从翻译开始 小张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现在是一名职业英语翻译,目前的月平均收 入近30000元,这比他大多数大学同学都要高3倍。 小张走上专职翻译之路有些“被迫”的意味。大学毕业后,他的很多同 学都被他们的家长安排到省市国有单位工作,只有他和很少一部分同学因为 出身农家,不得不在外面自寻出路。 他做过很多工作,比如,推销水泵、保险代理、报纸编辑,但大都很不 如意。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一个在一家民营企业做销售工作的同学找他帮忙 翻译一份文件——因为他上学的时候英语水平很棒。 小张是个认真负责的人,他花费了整整一个晚上为朋友翻译了5页东西 。其实,他完全可以只花两三个钟头敷衍了事,但他没有那样做,他的做事 风格就是——只要自己答应做的事,就一定会尽力做到最好。 3天后,他的这个同学以公司的名义转给他1000元钱作为酬劳。这使小 张对翻译这个职业有了第一次认真的审视。 当时他正在一家小报社做编辑,月收入大约在1500元左右。一个晚上的 辛劳竟然挣了大半个月的工资,这让小张激动不已,也萌生了做专职翻译的 想法。 于是,他进行了一些关于做专职翻译方面的咨询,但得到的信息是令人 失望的。综合各方面的信息,他总结了不宜把翻译当作职业的几条理由。 首先,最主要的原因是经济问题。翻译报酬一般不太高,也不受重视。 一般情况下,翻译的稿酬标准是大大低于写作的,而且译者也没有什么版税 可赚,属一次性拿酬。其次,译者是弱势群体,完全受制于客户。译者通常 无法主动选择翻译门类,别人想让你译什么,你就得译什么;而且无权谈判 报酬,你不接受这种报酬标准,自有其他人接受。最后,相比报酬,翻译其 实是非常辛苦的一种体力活,非常累。 虽然困难多多,但小张还是决定勇往直前。他凭着自己过硬的专业素质 以及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克服了刚开始时遇到的重重困难:稿酬低,那就 采取高端质量的定位,最大限度地争取高稿酬;无选择权,那就广揽客户,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这样,艰苦奋斗了一年后,小张终于在业内有了 一些名气,业务也进入了正轨。 两年后,小张积累的客户已经让他应接不暇,这让他不得不“招兵买马 ”——找几个兼职翻译。现在,小张手下的兼职翻译已经达到了8人,经常 有翻译业务往来的客户已达到了近20家。随着翻译业务的日益红火,小张打 算注册一家专业翻译公司,当一名靠翻译吃饭的小老板。 ◆经验分享 专职翻译经验分享 第一,用成绩说话。无论别人找你翻译什么,都希望能够翻译得准确、 到位,这一点是肯定的。如何证明你的翻译水平昵?可以把你以前翻译得比 较好的东西拿给客户看,这是一种证明自己能力的好方法。所以,你要把自 己以前的得意之作(保密除外)好好收藏,以备后用。 第二,瞄准你的特长领域。在翻译领域中,也需要你为自己的工作进行 一定的定位,着意培养自己的翻译特长领域。 第三,良好的职业操守是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良好的职业操守会为 你带来无价的业界声誉,更是你保持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 第四,要么不接活,接活就做精。联系一个客户不易,想保持长久的合 作更难,这就需要你具有很好的职业能力和“要做就做最好”的职业心态。
  • 言论自由的反讽

    作者:(美)费斯

    欧文・M.费斯在这本敏锐的著作中指出――这正是宪法第一修正案所针对的问题。费斯阐明,对于政洽捐款开支、仇恨言论和淫秽出版物所施加的限制如何可能根据第一修正案予以辩护,而不是遭到其反驳,作者由此而重构了相关的辩论。他提醒我们,国家可以成为自由的朋友,可以保护和培育那些本来可能销声匿迹的言论,而剥夺这些言论可能使我们的民主丧失其全面和丰富的表达。
  • 辛普森案的啟示-美國的自由及其代價

    作者:林達

    1995年10月3日,洛杉機時間上午十點,經過長達一年的世紀大審判O.J.辛普森被控殺妻一案,在全美將近一億四千萬人盯著電視之際宣布了裁決,因證據不足,陪審團認定辛普森無罪。這一刻給了美國人民極大的震撼,這場司法審判給全美上了重要的一課,即使絕大多數人仍然認為辛普森涉案,即使社會迷漫著一股正義未得到伸張的氣氛,然而,美國人選擇維持這個制度,也選擇了維持這樣的制度背後矛盾與沉痛的代價。 言論自由的關鍵是什麼呢?我想,關鍵就在於它的「內容中性」原則,就是要把「真理」二字堅決地擯棄在言論自由的大門之外。只要讓「真理」二字一不小心從門縫裡溜進來,言論自由就完了。 為什麼這樣說呢?呼籲和宣揚言論自由的人們是很容易上「真理」的當的。他們或是明確認為,或是在潛意識中,總是覺得言論自由是走向「真理」的一條「陽光大道」,覺得言論自由只是讓真理「越辯越明」的一種方式,在這種概念的指導下,一但走到自己感覺已經「真理到手」的這一步,言論自由被拋棄就成了十分順理成章的事兒。   ——林達,〈肥皂箱上的講壇〉 ★ 辛普森案的啟示-美國的自由及其代價 精采內容試閱作者簡介 林達 林達為兩名作者合用筆名。他們都於1952年出生在上海,1966年中國「文革」開始時中斷學業,1969年初到黑龍江務農,「文革」結束後在1978年進入大學。現居美國。作品有《帶一本書去巴黎》、「近距離看美國」三部曲:《歷史深處的憂慮》(即本書《辛普森案的啟示》)、《總統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個夢想》。
  • 顾准日记

    作者:顾准

    “这不是一本“好看”的书,因为它本来不是让别人看的”。这是一个学者在那个特殊年代的思想历程,用最平实的笔触记录下当时的一切。   顾准勤于读书、思考和写作。他是我国最早系统论证社会主义存在商品货币的必然性,并主张充分发挥价值规律作用的学者。尽管是些浅白的常识,这在当时却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他也因此付出了代价。尽管他后半生贯穿了惩罚性劳动和人身侮辱,但是他在精神上丝毫没有颓丧,相反,逆境和严酷的现实让他从根本上思考历史前进的规律(如果有的话)和国家民族的未来。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倾注了全部的精力,致力于历史学、经济学、哲学和马恩理论研究,写下了大量的笔记,其价值难以估量。
  • 柏杨回忆录

    作者:柏杨

    一般的回忆录大都是主角一生的传奇事迹、丰功伟业,《柏杨回忆录》却像是他自已一生的苦难、民族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本书由柏杨本人口述,周碧瑟女士执笔,全书文情并茂,颇有柏杨一向行文的风格,常见字字珠玑。 本书的童年部分及牢狱之灾的过程写得令人动容,相形之下,出狱后的部分显得无足轻重, 而童年部分及牢狱之灾部分的确也是全书的主轴,记录了一个灾难的时代,个人的生命在那个时代中无异蝼蚁。本书最可贵的是字字血泪,却未见声嘶力竭的控诉、怨恨,彰显了全书的人文关怀,希望那段恐怖的、黑暗的时代从此画上休止符。
  • 致一位“愤青”的信

    作者:(美)克里斯托弗·希钦斯

    克林顿总统、特丽莎修女、基辛格博士、黛安娜王妃等人都曾经是希钦斯的批评对象。尤其是希钦斯于2002年推出的《审判基辛格》,以大量的调查性材料,揭露其在越南、柬埔寨等国犯下的战争罪,为他赢得了极大的公众声誉。他是记者,专栏政论作家,美国家喻户晓的公共知识分子,《纽约时报》称其为现代记者里最无与伦比和有力量的声音。他以自由思想、独立批评和担当社会责任立世,早年以奥威尔为偶像,最终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坚定的反对者、异议分子、国际主义者以及托洛茨基的忠实信徒(不过在9·11事件后他支持布什政府发动反恐怖战争,舆论说他转向了——由左派戏剧性地转向了右派)。 通俗点说,希钦斯其实就是个“愤青”,一位老“愤青”。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具有巴黎‘五月风暴’精神的老头,成了最后一个可理解的、革命年代的幸存者。”是够激进的了。他还想通过《致一位“愤青”的信》,为跟他一样躁动不安的小“愤青”提供建议,帮助他们避免生活的幻灭。这任务委实不轻。他效法里尔克《给一位青年诗人的信》——这种经典而又通俗的小册子书写形式,一方面便于提炼自己的精神气质,同时寄望自己坚持日久的激进形象能够引导别人并传诸长远。但是很不凑巧,这本八万字的小册子看上去太像面子工程,一项他自己的伟业。好在他不是个道德家,没有沦落到枯燥说教的地步——他倒是善于结合自己的经历,向世人款款输出关于“愤青”的诸多经验、知识。 但显然,一个想充当人生导师的人,即便是说教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何况虚构跟年轻人通信的方式也还算亲切。在最好的情况下,这类写作会让人想起欧洲古典哲理作家帕斯卡、蒙田、培根等的劝谕风格和精神。希钦斯可是个现代人,又是个多有历练的实战家,他熟练而又热情地展开自身,并不惮于不谦虚,不惮于言辞的不优雅、不精致、不宽厚、不蕴藉。他的18封信,可以看作是“愤青”通行证的注脚么?我感觉“愤青”得还不够,反叛得还不够,油滑倒是真的。 好啊,大家都去做“愤青”吧,尽管不是说做就做得了的。对于生活中充斥的迷信、愚蠢、权威,这都是“愤青”们首先应该反对的。以怀疑一切的理性态度坚持思考:“愤青”,你能行吗?看看信的标题吧,“如何面对社会的阴暗面”、“谈谈青年人的献身目的”、“怎样对待墨守成规”、“如何理性地阅读”、“不要害怕孤独”……希钦斯就是这样向青年人答疑的,也不过是些大路货。我们还知道,《纽约时报》的理念是“所有适合刊发的新闻”,它天天印在头版报名下面,希钦斯认为再没有比这更愚不可及的行为了,他于是天天愤怒地盯着它看,而“每天这样给自己注入恼怒可以延长我的寿命”,这就是他对待所谓墨守成规的办法。在希钦斯看来,愤怒真是一种每时每刻迸发出的生命激情。希钦斯甚至还是个反神论者,认为所有的宗教都是同一个谎言的不同表现形式,全部的宗教故事都只是一个邪恶的神话故事,“它使得自由思想这个整体概念退化了”。由此倒可以反推:自由思想乃是“愤青”的精神内核。 “……要为扩展普遍人权的概念而斗争,为正义和伦理共同标准的全球化而斗争——这样才能与经济‘全球化’相称。”看上去,希钦斯在为全球化时代的“愤青”画像。“但愿你能为了将来的战斗把你的火药保持干燥”——最后,希钦斯以这种充满革命激情的口号寄语这个时代的小“愤青”结束本书。最后,我也想说一句——我比作者更“愤青”:我很不喜欢这本书。希钦斯很看重“愤青”应该怎样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但在我们原谅了他的那些大路货色、励志味道很浓的议题后,他自己反倒忘了在信中怎么说(而不是说什么),于是读者看到的就尽是些装腔作势、倚老卖老和陈词滥调。不过这样的书也有个好处,那就是让你在阅读它的时候就变得十分“愤青”,就能及时动用自己干燥的火药。
  • 不服从的江湖

    作者:王怡

    本书是新人力作的合集,是网络时代人们的传播和表达方式深刻变化的一个见证。它来源于生活,反映的是民众的心声。王怡的杂文取材很广,从武打小说、古典名著、影视作品到中外历史、社会制度及至当今国际时事,无所不包。他的笔调轻松自如、诙谐幽默,善于用民间的活语言。他对自由主义在着深刻的理解和浓厚的兴趣,在评论人和事时有自己的主导立场。 王怡笔下的杂文,可谓当今杂文中之另类。之所以是另类,不只是因为他的知识面和兴趣很广,从金庸和古龙的小说、古典名著、影视作品,到中外历史、社会制度乃至当今国际时事,无所不包;也不只是因为他的笔调轻松自如、诙谐幽默,善用民间的活语言,杜绝一副天真的学生腔;而且是因为他的杂文有自己的独特思想,并且一以贯之,这一点难能可贵。作者对自由主义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浓厚的兴趣,因而在评论人和事时有自己的主导立场,而不是人云亦云,左右摇摆。 这里收录的就是王怡近年在媒体上发表的一些杂感,根据大致内容而编成五辑。其中第一辑的主要题材取自金庸、古龙和古典名著中的人物,借古而谈今日之时风和道德。 这是一部新人力作的合集,也是网络时代人们传播和表达方式深刻变化的一个见证。它来源于活生生的生活,反映民众的心声,必将回报于作者所深爱的人民。
  • 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

    作者:茅于轼

    书中精选的文章包括马克思的自由观:人人自由,我才自由;市场经济:迈向富裕乐土的康庄大道;美好社会的制度前景;道德的错觉等六章。
  • 论自由

    作者:[英] 约翰·密尔

    《论自由》是英国资产阶级哲学家、经济学家、自由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书中论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公民自由权利,阐明“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并提出了自由的各项“原则”。 关于“论自由”这本书,密尔在引论中开宗明义地说,他所要讨论的是“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也就是要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全书要义可以概括为两条基本原则:一、个人的行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不必向社会负责;他人对于这个人的行为不得干涉,至多可以进行忠告、规劝或避而不理。二、只有当个人的行为危害到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当接受社会的或法律的惩罚。社会只有在这个时候,才对个人的行为有裁判权,也才能对个人施加强制力量。
  • 论自由

    作者:[英] 约翰·穆勒

    约翰•穆勒的《论自由》一直是政治哲学乃至人文思想领域内享誉至高的作品,虽然篇幅不大,却是一部划时代的思想巨著,它深化了启蒙运动以来关于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的论述,集古典自由主义理论体系之大成,成为历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本书清晰地阐明了自由主义的核心思想:个人只要在不伤害他人的范围内,就应该拥有完全的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和个性自由(行动自由),而这一原则的实施,有赖于对政府及社会权力的界定和限制,这也正是本书最早的中译者严复先生将其译为“群己权界”的渊源所在,这种思考对每一个迈向现代社会的国家来说,仍然至关重要。 以赛亚•伯林 对于那些渴望一个开放与宽容社会的人,穆勒仍然是他们的立场的最清晰、最诚实与最有说服力的表达者。关于人类那些最基本的特征与志向,穆勒说出了某些真实而重要的东西。 萨拜因 自由本身的价值激起他内心一股热流和激情,这是穆勒其他著作里没有见过的。这使《论自由》与弥尔顿的《雅典最高法院法官》并成为捍卫自由的经典著作。 哈罗德•拉斯基 很少人像他那样精力充沛地坚持着道德标准!没有人像他那样热忱地追求着正义!与卢梭相比,他的情感之火似乎烧得苍白无力;但是卢梭的感染力深入人心之处,也正是穆勒提高人们思想境界的地方。和任何人一样,他高举着理性之灯,这盏灯由于他的存在而发出更加璀璨之光! 李 强 穆勒在自由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在于,他第一次赋予自由主义完整而全面的理论形式,从心理学、认识论、历史观、伦理观等角度为当时已经达到黄金时期的自由主义提供了哲学基础,并以充沛的激情与清晰的逻辑对个人自由的理想作出强有力的辩护。
  • 李银河:我的生命哲学

    作者:李银河

    全书有两方面的内容,一类是作者的一些感想;另一类是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陈述本书内容:由于我们这一代人生长于大动乱的年代,所以对国家的前途和社会的弊病有较多的关注,不像现在的年轻人,其中的佼佼者全都直接进入高级专业人才的行列,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关注这些与他们的生活不直接相关的问题。从褒义角度看,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更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断断续续贯穿了我的终生,原因不明。可以说,就像久病成医那样,我已经无师自通地成了一个生命哲学家。每当看到与生命哲学有关的文字书籍,我都兴趣盎然,觉得句句渗入心田,加上自己的理解,揣摩,体验,逐渐摸索出自己的一套无神论的生命哲学。因为其中有大量的内心挣扎痕迹,相信会引起遇到相同问题的读者的共鸣。虽然我的文字主要是灵魂的自说自话,但是如果能对他人有些帮助,当然也会感到欣慰。 给自己的个性一种风格,这是一种崇高而稀有的艺术。真正的自我并非某种存在于那里可以被找到或被发现的东西,而是某种必须被创造的东西。
  • 法槌十七声

    作者:萧瀚

    有几篇文章在一些杂志上发表过,《正义的召唤: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行动》发在2001年8月号的《开放时代》上,此文部分内容在《比较法研究》发表过,因为网络误传的此文草稿在河北《社会科学论坛》上发表过(丁东先生在根本不认识我甚至根本找不到我的情况下无私地推荐了本文,在此向丁东先生谨致诚挚的谢意),《多数人暴政的警钟》(现合并在《耶稣之死与“群众性”司法》一文中)发表在2001年10月号的《读书》上(在此感谢盛洪先生的推荐),《底线伦理和罪恶职责》发表在2001年10月号的《开放时代》,《什么是真正的临终关怀?》发在2001年11月号的《开放时代》,《从马拉之死看政治谋杀》发表在2002年3月份的河北《社会科学论坛》。在此,我要感谢这些杂志对拙作的厚爱和编辑们的辛勤劳动,尤其是时任《开放时代》杂志执行主编的李杨女士,对拙作的喜欢令我十分感激,并深受鼓舞。
  • 罗素论自由

    作者:罗素

    本书以“自由”为主题选编了罗素的有关著作和论文,以作为罗素期待人类走向自由和幸福的拳拳之心的见证,同时,这对于当今正在追求自由和幸福的人们也是不无裨益的。罗素的文著分析细密、论证清晰、文笔优美、引人入胜,读罗素之书,既可获深刻、睿智的见解,又极富趣味。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真的是历久弥新。
  • 殷海光书信集

    作者:殷海光

    殷海光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最有影响的知识分子,在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上有重要地位。他继承五四的精神和传统,一生为追求真理而奋斗;他称自己为“五四之子”,是“五四后期人物”。在台湾的二十年间,他反抗专制统治,追求民主自由,致力思想启蒙,成为当时台湾知识界的一面旗帜,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青年学子的精神导师。 殷海光一生撰写了大量的文章、著作,批判专制极权,传播民主理念,这些著述以其深刻的思想、缜密的逻辑、饱蘸激情的文字影响了海外知识界和民众,在民主思想的启蒙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这本《殷海光书信集》中辑录了殷海光致中国友人、致外国友人、致家人、致学生及后辈的许多书信!
  • 致总有一天会出发的你

    作者:刘春晖

    旅行究竟是为了什么?寻觅?感悟?印证?或者只是为了出发和到达?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旅行路上,往往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之时,我们也会轻松找到旅行意义的所在。 人生好比一次旅行,旅行又好似一场修行,当我们面对人生道路上的起伏,面对人生不同的风景,唯有用旅行的心态去面对,人生 才能没有遗憾。春晖其实和你我一样,拥有平凡的人生,内心向往着自由的生活,他在这本书里所描述的旅行故事,其实就是他人生的写照。 这本书写到了我国的二十六个地方。在整理曾经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时,那些过往的旅程,仍如初新一般历历在目。回忆唤醒了当时的色彩、气味、温度、情绪,甚至大自然中的细微声响。它们对于作者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那些景致本身留下的印象。 在旅行的过程中,作者常常尝试与风景对话,与建筑对话,与那里曾发生过的人和事对话,从而收获了很多回应。那些回应让作者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帮助作者一次又一次夯实洗礼般的人生感悟,他的内心也因此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安宁。 这本图文并茂的游记,不仅能带给读者山川形胜之美,成为旅游者的伴侣,而且会帮助阅读者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做一次心灵的抵达,去感悟沧海桑田与花开花落的秘密。 ——中国编辑学会副会长 周百义 世界是一本大书,值得我们细细去读。对于作者春晖,在旅行中,心与风景、历 史、人文的对话帮助他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希望看完本书,总有一天,你会出发。 ——中国青年报旅游周刊主编、青年旅游传播研究院秘书长 姜蕾 本书的出彩之处,在于处处体现对历史文化的精彩点评、时时闪现对生活智慧的 深刻感悟,用文字和图片组成的画面有了历史景深,成为一幅幅立体的图画。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顾伟列 只有宁静的心灵才能读懂自然界的心灵,只有爱才能感受爱,只有美好的心灵才 能看到美好!感谢春晖,用这本书把这片美丽带到人间。 ——海口民间旅行社董事长 赵宇清 旅行是很私人的事情,你在读旅行的书,其实是在阅读一个人。谢谢春晖写了这 本书,从他和世界的交往中,我们看到一颗温暖宁静却又自由不羁的心。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2012年伦敦奥运会火炬手、《台湾单车环岛笔记》作者 葛磊
  • 最初和最终的自由

    作者:克里希那穆提

    《最初和最终的自由》作者克里希那穆提,人是一个两栖动物,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里;已有的和自己建造的世界:物质、生命和意识的世界以及符号的世界。在我们的思考里,我们使用很多种符号体系——语言的、数学的、图像的、音乐的、仪式的。没有这样的符号体系,我们就不会有艺术、科学、法律、哲学,甚至连文明的基本东西都没有;换言之,我们就会是动物。 那么,符号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符号:正如我们自己的历史和其他每一个时代如此丰富清晰地显示出来的那样:也可以是致命的。比如,请一方面考虑一下科学领域,另一方面考虑一下政治和宗教领域。以一系列符号思考并相应采取行动,我们已经多少了解并控制了自然的基本力量。用另一系列符号思考并相应采取行动,我们将这些力量作为大规模屠杀和集体自杀的工具加以利用。在第一个例子里,解释性的符号被精心挑选、仔细分析,并被不断改变以适应物理世界中出现的事实。在第二个例子里,原来就选择不当的符号永远不会受到彻底的分析,也永远不会被重新形成以和人类世界里出现的事实相协调。更糟的是,这些误导的符号在各处受到完全不当的尊敬,仿佛通过某些神秘的方法,它们比它们牵涉到的现实还要真实。在宗教和政治背景中,语言不是被充分视为代表事物和事件的东西;相反的,事物和事件被视为语言的特定图解。
  • 沉默的大多数

    作者:王小波

    【读王小波,读懂自由】 ★李银河独家授权八卷本“王小波传世经典” ★收入王小波先生最受推崇、最具收藏价值小说、随笔、书信二百余万字 ★迄今为止王小波最佳读本 “自从我辈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都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 《沉默的 大多 数》为王小波杂文随笔作品的精选集,包括思想文化方面的文章,也包括对日常生活、社会现象的评点,以及创作文论与少量书评。书中内容涉及内容广泛,社会道德伦理、科学与邪道、女权主义、 性问题,等等。这些文章深刻、聪明、恳切、有趣,值得也经得住反复细读,启迪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