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台灣

  • 哀傷浮游

    作者:黃色書刊

    獻給感同身受的你們。 網友熱烈討論、瘋狂轉載的短篇漫畫系列! 經典故事+全新創作一次收錄! 一頁一則極短篇,畫出對社會、政治、教育、人與人的相處、生活的荒謬與無奈。 黃色書刊提出問題,但不提供答案,讓你從故事中投射出自身,重新理清生活的脈絡。 名人推薦 作家/歐陽靖 眾人氣插畫家/Cherng、大力、好笑刺青店、掰掰啾啾、翻白眼吧!溫蒂妮小姐 (依姓氏筆畫排序) 每次看完黃色書刊的「哀傷浮游」系列臉都會很痛,如此赤裸地說出這麼現實的一面,有重重被賞了一巴掌的感覺。怎麼辦,真的好‧喜‧歡(我知道這是別的系列的啦) ──Cherng 我是黃色書刊的忠實粉絲,由粉絲寫推薦序還感覺滿奇妙的..... 黃色書刊的「哀傷浮游」系列,是我近幾年看過最棒的圖文創作之一。不同於一般所謂的酸文或速食文,它不直接抨擊或給予評論,而是用作者的觀點,將自己體悟到的事實以圖文呈現。正因如此,讓觀賞者也必須經過思考,才能得到答案──答案也因人而異。 這種集體思考正是《哀傷浮游》最難能可貴、也最有趣之處。比起單方面的給予,讓大眾參與解讀,共同創造出作品的精神──簡直棒透了,不是嗎? ──大力 內容深度詼諧,幽默界的林志穎。 ──好笑刺青店 黃色在我眼中,不太討喜,又有點刺眼。 如同本書,看似諷刺整個社會卻又不明白點出,這種感覺有些不太舒服,但令我更加著迷。最有趣的莫過於了解每個故事後再反觀其他人的看法,我心裡也許不屑、也許質疑,私以為應穿插著圖裡的某段話,某個穿著特徵甚至某個表情,才能讓他們真正體會其深層的暗喻,進而陷入其中,又或許,根本毫無含義。 《哀傷浮游》就是這樣一本討人厭又極耐人尋味的精采故事! ──掰掰啾啾 即使翻著白眼依然強烈感受到那鮮明的黃,這就是深度。 ──翻白眼吧!溫蒂妮小姐
  • 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1

    作者:楊照

    詩人用他的語言感嘆世界,小說家將社會寫成故事,知識分子則從變動不居、千頭萬緒的現實中提煉出觀念,並企圖用觀念改變未來。 政治就是對公共事務的判斷,台灣社會目前的最大問題是,失去了判斷的理性標準,只能用認同、用血緣、用任何可以簡單區分的標準來做判斷,甚至最簡單地,用對我自身是否有利進行判斷。但是公益,從來不是所有私利的總和,多數人沒有自己的價值觀,或是拒絕聆聽他人的意見,因此整個社會陷入衝突、不安與慌亂。 本書是現代公民必備的政治常識,提供讀者分析社會所需的理論資源,以及談論公共問題必要的思想武器。本書申論民主政治應有的常規與德行,是邁向成熟民主必經的啟蒙與洗禮,讓我們用公民的身分進入社會,以普世的價值進行思考,對每個政治議題可以做出公平合理、合乎良心的判斷,成為一個現代公民,做一個正直的人。 正直的人是── 一、有自己的基本價值與信念理念,能夠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與論述。 二、可以與他人說明自己的信念理念,也可能被他人的信念理念說服。 三、用公民觀點思考公共問題,可以做出符合公益與良心的政治判斷。 本書的五十篇文章,是五十個關鍵字,也是五十個故事, 是寫給新世代公民的政治啟蒙書,也是對民主社會最清楚的解說。 本書以作者深厚的思想史訓練為基礎,提出理解政治最重要的五十個關鍵詞,每一篇文章介紹一個關鍵詞: 每一個關鍵詞就像是一個抽屜,將繁複多樣的現實世界收納在每個抽屜中; 每一個關鍵詞也像一把工具,將價值分歧的意義世界用不同的工具一一拆解。 每一個關鍵詞更像是一片拼圖,把每一片拼圖拼合起來,就可以理解整個社會的面貌; 每一個關鍵詞還可以是一塊積木,運用這些積木可以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排列出對於人類未來的想像。 本書採取非線性的編排方式,可依照讀者個人的喜好與需求,決定每個篇章的閱讀順序,經由各種可能的、跳躍的閱讀順序,獲得不同的閱讀趣味。每一次的閱讀在篇章間可以有不同的連結,每一次的閱讀將產生新的意義,因此每一次的閱讀都是一種創作,每一次的閱讀能夠形成有力的論述。
  • 自戀女人

    作者:張小虹

    女人如何描摹自己的身體? 女人如何書寫流動的慾望?從墨西哥女畫家的自畫像到台灣小劇場的情慾噪音,《自戀女人》是女人文學、繪畫、影像、表演的發聲練習,以情讀情的慾望筆記。 看會哭、會笑、會做怪的女人,衝闖出創作的一片天;看女人與自戀的情意纏縛,翻轉出生命的另類姿態。 作者簡介 張小虹 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密西根大學英美文學博士,現任台大外文系教授。著有《後現代/女人》、《性別越界》、《自戀女人》、《慾望新地圖》、《性帝國主義》、《情慾微物論》、《怪胎家庭羅曼史》、《絕對衣性戀》等書。
  • 閱讀的狩獵

    作者:網路與書編輯部

    把閱讀比作狩獵,有合理的地方,也有不合理的地方。譬如,就西方的說法而言,在書籍上用到「hunting」這個字的時候,主要是「for books」,換句話說,去搜尋書來珍藏。是否閱讀倒在其次。因此我們這次英文書名就定為「Hunting for Knowledge」,以作區別。至於Hunting for Books,是的,我們也會做的。另外一個不合理的地方,是真正的狩獵中,獵物應該是躲你猶恐不及。但是在閱讀的狩獵中,書和知識這個獵物卻是有靈的,只要你誠心找它們,它們會迎上你。
  • 台北學

    作者: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

    台北是一門「學」。一種自我風格,一種美學態度,一個又感動又騷動的城市。 李清志、吳光庭、韓良露、黃威融、姚瑞中、程文宗、顏忠賢、駱以軍、陳雪、鴻鴻、陳儒修、郭城孟、李乾朗、林崇傑、林盛豐、劉克襄、劉維公等十七位作家學者,以他們的跨領域又跨世代的獨特觀點,探索了台北更廣也更深的身世。 在這本書裡頭,台北打造了生活,打造了食物,打造了記憶,打造了生態,打造了自然,打造了一種既新又舊的氣味,打造了極古老的古厝古巷古蹟,也打造了極摩登的摩天輪摩天樓……。台北,是難得被深入打量的城市美學,在既珍惜又廢棄的時空裡,台北,正在成為這時代、兩岸三地華人最感動,又最舒服著的城市。 ◎1個創意又失意、騷動又感動、生活充滿古代又現代地舒服著的城市 ◎6個想像台北的態度:建築、文化、美食、文學、電影、生態、歷史 ◎17位名人的台北學:李清志、吳光庭、韓良露、黃威融、姚瑞中、程文宗、顏忠賢、駱以軍、陳雪、鴻鴻、陳儒修、郭城孟、李乾朗、林崇傑、林盛豐、劉克襄、劉維公
  • 心的視界

    作者:柯錫杰

    有一位攝影家,高行健讚喻他「用照相機取代畫筆,又超越了相機的機械性能和照片的物質性,賦予影像以某種繪畫的可能。」他是第一個在紐約開設個人工作室的華人攝影師、第一個深入撒哈拉沙漠拍照的台灣攝影師,也是第一個把攝影作品推向藝術、得以在Hammer Gallery等重量級藝廊展出的攝影師。他開創了新的攝影風格和構圖視野,在七○年代,他的大名已享譽國際。他是台灣現代攝影第一人──柯錫杰。 本書是柯錫杰執相機五十年首度公開他的攝影美學之精華集結。在他眼中,什麼是美?什麼是藝術?如何拍出好照片?為何《Play Boy》和《國家地理雜誌》找他他都不拍?書中都有精彩論述。 他是一個極其純真浪漫的人,面對美景時,他經常感動落淚,高興時又不顧周遭眼光,脫了衣服便手舞足蹈。在向舞蹈家妻子求婚時,他在紐約清冷的黃昏中拍了一張照片寄給當時還在台灣的她,他說,「舞台有了,燈光有了,就是缺少一個舞者。」一頭白髮,一顆少年的心,帶著一身憨膽,柯錫杰走遍世界,擁有與眾不同的精彩人生,也透過他的心和眼,給我們一張又一張動人的精彩照片。 攝影家說,「現在,只要拿起相機,開始走路,他什麼都能拍。」這當中必定有著超越技巧的深刻內涵。也許正如評論所說:「那不是技巧,是靈魂。」
  • 憂鬱的邊界

    作者:阿潑

    「我恨旅行。」 而我熱愛衝破我門和他們的邊界線, 從東亞各國回望台灣。 為什麼我們能如數家珍地說出西方的文化點滴, 卻不熟悉時時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東亞文化? 越南、柬埔寨、寮國、緬甸、泰國、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 這些離台灣這麼靠近的國家,我們為什麼卻感到陌生? 我們有多少成見,使得我們不願意甚至迴避於認識這些地方? 而只把他們歸為「外籍」或「陌生」的一類,這些邊界是誰畫出來的? 從事媒體工作,具有人類學背景的阿潑,效法人類學家的精神, 到東亞各國旅行時不忘田野調查,尋找邊界如何具體而微地作用在不同國族的人群之中; 而阿潑也以與當地人同桌吃飯為目標,在深刻交流的過程中,發現了東亞並非想像中陌生, 台灣和他們也同樣有著因邊界而造成的憂鬱情景,而他們和台灣之間有各式各樣的關係。 她沿著邊界行走,一路追索著每條國界上那些難分難解的認同與曖昧的身分: 她在越南古芝地道體驗越戰的烙印,也前往南北韓38度線理解韓戰的寒冷; 她到澳門不住豪華酒店,而住進木板隔間的破舊旅館,看見城市嫖賭不分的難堪過去; 她從中國與北朝鮮邊境乘坐廉價巴士前往北京,體驗底層中國的生活; 她進入泰緬邊境小鎮探訪,甚至在越南火車上被警察誤以為是中國偷渡客。 一般旅客不敢做的事情,她都勇於嘗試, 原因在於,她想要更深入當地,重新越過憂鬱的邊界,找出認同為何困惑的答案。 「印尼華人幾乎不搭火車、巴士,他們只搭飛機。在他們的想像中,這些便宜的陸路交通工具滿是危險,又因為沒搭過,恐懼更被無限放大。但實際上不然,從雅加達到萬隆的『恐怖火車』,卻擁有空中巴士一般高級享受。沒有他們所說的壞印尼人。」這類刻板印象與文化偏見的打破,書中比比皆是。 阿潑站在東亞各國的邊界上,對每一個性鮮明但又揹負著跟台灣類似殖民歷史的國家,作出關於邊緣、身分、認同這幾個主題深刻且生動的描述,而她也點出了新一代人關於認同的想法。透過一次次邊界的旅行,阿潑勇往直前,她讓我們理解:在邊界之外,還有更多的邊界。 而這些邊界,在當今的社會與人心之中,始終曖昧地作用著。 張翠容 專文推薦 余佳璋(公視全球現場節目主持人) 柯裕棻(作家、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副教授) 張正(四方報總編輯) 張瑞昌(中國時報執行副總編輯) 馮建三(政大新聞系教授) 楊宗澧(社運工作者,曾任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秘書長) 賴樹盛(NGO工作者) 簡美玲(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羅正心(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副教授) 各方推薦 (按姓氏筆劃遞增排序) 記者阿潑不是一般的背包客,僅以經濟克難的方式踏行每個景點或聚落,而是透過強烈目的性與有計畫地在走訪他堅持關心的城鄉,且那些路線多半鮮少出現在旅遊書或遊記式部落格上。也因此她的文章,多了些來自記者專業調查訓練與深度訪談結果得出的人文味,不僅具閱讀趣味性,還帶些特有視角。 余佳璋(公視全球現場節目主持人) 再遠也不怕,再荒僻也不退懼,帶著遠闊的眼界和胸襟氣度走到山巔海角,她的旅行是尋找而非放棄,不是流浪或放逐,而是尋找問題與答案。 柯裕棻(作家、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副教授) 我覺得,阿潑不只把旅行當作跑田野,更把整個大東亞當成巨型遊樂場,抱著破關的頑皮心情一關闖過一關。無奈心思太細密敏銳,冒險玩樂之際,又克制不住地認真起來哀傷感嘆兼反省。當然,阿潑沒有辜負記者與人類學家的身份。多年奔波,以她一如其名時而活潑時而潑辣的文字,累積出這本百轉千迴的田野筆記,帶領讀者進入謎一般的世界。 張正(四方報總編輯) 這是一部深情的邊境流浪史,作者從島嶼出發,在國界的交會發現,那位處大陸邊緣的家鄉,竟是如此深情。 張瑞昌(中國時報執行副總編輯) 我總用抽象的方式認識東南亞、韓中港澳,而阿潑則用具體的行走認識。作者揉合人類學式的、旅行書寫的、新聞題材的風格,任何習於從閱讀過程中增益認知與樂趣的人都會發現,本書讓人開卷有益。 馮建三(政大新聞系教授) 一本學術教科書難以完全打破那道台灣與東南亞社會之間的文化藩籬,但是一本人類學家的旅行筆記,也許就此扭轉你對東南亞的認同想像。 楊宗澧(社運工作者,曾任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秘書長) 不算意外地發覺她連一般人最放鬆想好好享受的遠行,竟也能藉著街頭巷尾的哈拉閒聊寫下了這令人著迷的田野筆記。關於這位菜鳥人類學家觀看世間的獨有視角,以及對文化與社群的無盡關懷,絕對值得大夥好好捧讀此書盡情享受。 賴樹盛(NGO工作者) 法國人類學家李維史陀在《憂鬱的熱帶》一書的開頭說:「我恨旅行」。而阿潑,一個熱愛旅行的文化記者,雖然她說她沒有繼續人類學研究,但是這本書記錄幾年來她旅行亞洲國家的所聞所思的主軸:邊界、身分與認同,卻是目前人類學極為重要的議題。 簡美玲(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邊界」是個無法避免的專有名詞,如果沒邊界,如何講模糊曖昧的地帶?然而有邊界,也正是情感無法安歇的因素!不得以而用「邊界」一詞,只好是「憂鬱的」。我們在書中看出,有政治的邊界、國家的邊界、文化的邊界、情感的邊界。原來在現實生活中,邊界並非單數。阿潑以人們的複雜處境,描繪出流動的、變化的、雜揉的邊界,並詳述在其中安身立命的故事。 羅正心(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副教授)
  • 人間喜劇

    作者:胡晴舫

    ◎聯合推薦 名作家/蔡康永 台大外文系教授/廖咸浩 人性的運作方式如此奇特,這一幕幕身不由己的喜劇才能悲哀得如此精彩……。 兩個世紀前,法國有大作家巴爾札克的《人間喜劇》,道盡十九世紀巴黎的人性興衰;兩個世紀後,旅居香港的胡晴舫,則寫出了屬於二十一世紀全球化時代下的《人間喜劇》。 十則短篇故事,跨越中、港、台及歐、亞各地,有人們在愛情、財富、權力、工作之間的種種掙扎,也有逃脫不了的貪婪、背叛與慾望。 以文化社會評論見長的胡晴舫,文學作品一向量少而質精,在一貫濃厚都會性及現代感的文字下,除了備受論者稱道的冷靜清明之外,這幕人間喜劇更多了一份對人性缺陷的同情與寬憫。
  • 色情研究

    作者:林芳玫,楊瑛瑛

    與其辯論色情的好壞優劣,不如對性與身體採取自在的態度, 尋找媒介再現以外的愉悅來源: 狗的氣味與體溫、運動後流汗的感覺, 穿著內褲替小孩洗澡的男人、陽明山露天溫泉裡那一群豐腴、快活、聒噪不休的歐巴桑……, 這些不同樣態的身體在社會關係的環繞下展現牠們/她們/他們的自主與自在, 這些都是媒介再現以外的真實世界,等待我們慢慢去發掘與欣賞。
  • 設計,不安於室

    作者:林桂嵐

    這是一本小題大作的書,書中談的不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建築和藝術,而是把橡皮圈、馬桶刷、胡椒罐和碗盤看待得和建築、藝術一樣認真!  我們生活中不知不覺圍繞了許多雜貨小物,而我們和這些家中生活雜貨似乎培養出了某種默契,這種默契讓你習慣忽視它的存在。然而當杯子只能喝水,榨果汁機只榨果汁,椅子只能坐時,對於設計至上的浪漫主義者來說,就像老夫老妻相處的關係,因此不安份的他們會一再尋找新歡,想找回刺激的興奮感。所以Alessi、Kartell、Georg Jensen都可能成了這些「不安於室」的人外遇的對象。
  • 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

    作者:張釗維

    本書為研究1970年代台灣現代民歌興起、轉折的過程。依時序「台灣現代民歌」的發展出現三條主線:即楊弦、余光中帶動的「中國現代民歌」;李雙澤、楊祖珺為代表的「淡江一夏潮」路線;以及新興工業文化興起後的「校園民歌」。作者在書中指出上述三種路線的相對位置與文化功能,並指出其在台灣通俗音樂發展過程中70年代到80年代台灣文化變遷中所蘊含的意義。 序,或是一段回憶 陳俶文 自序 論文 致謝辭 導言 .兩種脈絡 .文化研究:異質的與歷史的 .生產機制為主的取向 .本文架構 第一章 序奏:對於 70 年代初期台灣文化的一些切片 .現代的與民族的: 70 年代權力集團與知識分子文化形構的基調 .鄉土:傳統/現代、高層/通俗 .台灣的西洋熱門音樂與現代民歌 .小結 第二章 「中國現代民歌」的摶成與轉折 .現代詩與現代民歌 .變種與現代民歌 .朝向建制化之路:通俗音樂文化工業的投入 .嚴肅音樂論述與現代民歌的正當性 .小結 第三章 淡江——《夏潮》路線的民歌運動 .淡江——《夏潮》路線的形成 .李雙澤的現代民歌 .民歌與社會(一):「非學院VS學院」的論述形構 .民歌與社會(二):楊祖珺的民歌推廣 .小結 第四章 新興唱片工業與「校園歌曲」 . 70 年代後期鄉土文化形構的轉折與新興文化工業的浮現 .「校園歌曲」的建制形構 .「校園歌曲」的形式與意識形態取向 .「中國現代民歌」的轉化與沒落 .小結 第五章 尾聲: 70 年代現代民歌的位置 .斷裂,以及不同路線現代民歌的文化位置與功能 .台灣通俗音樂歷程中的現代民歌 .對台灣當代社會文化形構的再認識 後記——一個樂迷的告白 附錄 參考文章與書目 音樂資料 附表目錄 .附表 1《音樂》雜誌讀者意見調查(部分)——1971/02/09 .附表 2:兩場演唱會一場座談會的演出歌手/出席人員 .附表 3:《我們的歌》第一、二輯曲目、作者、編曲者及演唱者 .附表 4:1977/12/19日「中國現代民歌之夜」歌手、曲目與作者 .附表 5:李雙澤參與創作作品一覽表 .附表 6:民眾關於娛樂、消費、教育及文化服務等項的消費比例 .附表 7:每人每年平均觀看影劇次數 .附表 8:第一屆金韻獎青年歌謠決審大會演唱組選曲類別 .附表 9:現代民歌歌詞內容分類統計之一(江夢姝,吳淑馨版) .附表10:現代民歌歌詞內容分類統計之二(楊祖珺版) .附表10:79/08/01「唱自己的歌」演唱會歌手曲目與作者 .附表12:78、79、81年《滾石》版年終民歌排行(前十名) .附表13華民國歌、詞作家學會民歌委員會(「民風樂府」)名單 .附表14民風樂府」大型演唱會活動狀況(1980-84) .附表15:三種路線的現代民歌 .附表16:現代民歌的不同文化位置與功能
  • 慾望新地圖

    作者:張小虹

    本書結合了女性主義、性別研究與同志理論,在性/別和性慾取向的交疊微光處,詮釋「認同」與「慾望」之間的曖昧糾葛,想像偏離父權異性戀正軌的各種「斜」魔「歪」道。作者簡介 張小虹 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密西根大學英美文學博士,現任台大外文系教授。著有《後現代/女人》、《性別越界》、《自戀女人》、《慾望新地圖》、《性帝國主義》、《情慾微物論》、《怪胎家庭羅曼史》、《絕對衣性戀》等書。
  • 城市人

    作者:詹宏志

  • 職人誌

    作者:黃靖懿,嚴芷婕

    ●2013年「新一代設計獎」金獎 ●2013年「臺南創意新人獎」首獎 ◎新出版形式:以一年52週的週報形式,介紹52個傳統工藝職人 ◎新視覺表現:以精細工筆描繪職人工作場景、工法步驟、製作工具及作品等,視覺出色、豐富多元,迎合讀圖世代的需求。 ◎新閱讀樂趣:主文報導、工法工具專欄提供知識內容;職人撇步(報乎恁知)、作品櫥窗、地圖提供實用資訊;模擬廣告、啟事、氣象、彩券等發揮新世代無厘頭幽默感。 用一份小報,讓職人的精神被看到 職人,是指傳承守護著代代相傳的傳統技藝,並透過雙手製造出良品的生產者。這群人熱情的從事創作,以擁有嚴謹、專業、用心、負責的態度感到自豪,這就是經過時間淬煉而形成的職人態度。兩個學設計的21歲女孩,以近一年的時間搜集資料、深入探訪了52位遍佈台灣各地的傳統工藝職人,並以一週一報的方式,一手包辦文字、攝影、插圖和排版設計,最後設計出一年份的《職人誌》,希望能讓新世代的年輕人看到台灣的傳統文化內涵,也讓年長的一輩再次感受手感時代的美好。令人驚嘆的是,年輕作者巧手描繪了所有職人製作的場景、作品與工具,她們運用圖繪的力量將生活造型之美表露無遺,不僅得以藉此向頂真的職人們致敬,更展現了新世代的職人精神。2013年參加台灣優良設計協會及台灣創意設計中心主辦的「新一代設計獎」和臺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的「臺南創意新人獎」,皆獲得首獎肯定。評審一致青睞表示,「職人誌」對細節的講究幾乎無可挑剔,突顯出創意者充滿耐心與勇氣的認真踏實精神。 藝術學者 設計名家 同聲推薦 李明道 (Akibo Works負責人) 林承緯 (北藝大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副教授) 官政能 (實踐大學副校長) 陳永基 (陳永基設計有限公司創意總監) 陳俊良 (自由落體設計公司負責人) 名人推薦 好作品,不該只在新一代計獎得金獎,這個用古早味設計語法介紹台灣職人的作品,要透過出版讓更多人認識、收藏。-李明道(知名設計師、Akibo Works負責人) 在文創大張旗鼓的年代裡,《職人誌》忠實地記錄下為台灣傳統造型之美傳承而努力的職人之心、巧匠之藝,更顯此書價值。-林承緯(北藝大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副教授) 作者用田野考掘和設計的方式,重新呈現了傳統匠師的敬事態度與情意;每一個故事都像是一首詩,說得真摯、動人且內斂著充實的美。-官政能(實踐大學副校長) 他們兩個是設計憨人,在他們身上,我看到對設計的執著、耐心及熱血。-陳永基(知名設計師、陳永基設計有限公司創意總監) 透過這本《職人誌》的出版,讓現在及未來被看見的職人,留下一份給下一輪孩子的備忘錄;也希望藉由這本書,讓台灣人記得什麼是台灣精神──職人精神!-陳俊良(知名設計師、自由落體設計公司負責人)
  • 百年時光:老宅。屋味賞

    作者:部落客@pepe

    近年台灣興起一股「老屋欣力」的風潮,將年代悠久的老建築翻新改建成藝文展場空間、餐廳、咖啡館、旅店、民宿等形式,讓參訪者在濃厚的古老風情中,感受不一樣的驚喜創意。藉由這樣的氛圍轉換,彷彿像是經歷了一場時光之旅,讓忙碌的現代人從急促的生活腳步中,在安逸寧靜的舊日時光裡得到心靈的充足歇息。 一幅畫、一角落、一個紀念收藏,都含括著時代的傳承、創意的延伸、主人熱情款待的用心,以及當地的文化特色之美;不同的背景故事,有的卻是同樣濃得化不開的人情。 根據部落客們豐富的在地旅遊經驗推薦,編輯部蒐集了這些坐落在台灣不同角落的「老宅」背後故事,邀請讀者一起跟著動人的文字及照片感受這些充滿生命力的新文化,下次旅行時,請放慢腳步好好探尋體驗,就讓這些人、這些事、這些物帶給你不一樣的新感動。
  • 你在看誰的部落格?

    作者:安德魯.基恩,Andrew Keen

    無窮的部落格多到讓人目不暇給,不覺間逐漸侵蝕了我們的判斷能力; 網路上的「剪貼文化」讓我們分不清何者為真、為假,何者為事實、何者為想像……… 製作部落格現在成了一股狂熱,每天、每個小時、每一分鐘、每一秒鐘都有新的部落格出現。而且這個數字每六個月就會翻倍。在你閱讀這一段文章的時間內,就已經有十個新的部落格發表了。 如果維持這個速度,到了二○一○年,就會有超過五億個部落格,共同腐化且混淆各種事物的公眾意見,從政治到商業、藝術、文化。無窮的部落格多到讓人目不暇給,不覺間已經逐漸侵蝕了我們的判斷能力,讓我們分不清何者為真、何者為假,何者為事實、何者為想像。在Web 2.0的世界中,我們的世界觀、我們寶貴的文化,正遭遇到大批湧來的「業餘者教派」(The Cult of the Amateurs)所攻擊!網路上的「剪貼文化」,竊取了學者、藝術家、編輯、製片者辛勤創作的果實。 任何人只要有意見,不管有多麼愚昧無知,都可以貼到部落格或YouTube上,或是去改寫維基百科上的條目。匿名部落客和影片拍攝人,如今可以改變大眾論辯並操弄公眾意見,不受專業標準或編輯過濾機制所約束,真相成了一種可以買賣、包裝、編造的商品。 摘自- 早安財經 http://www.morningnet.com.tw/page9.php?view=productPage&product=69
  • 戀愛0.01的距離

    作者:高以翔

    與高以翔戀愛0距離 第一本寫真圖文書 性感曝光 新生代人氣偶像高以翔,在他的第一本寫真圖文書中,透過攝影機與未成形的戀愛浪漫對話。首度解析他對戀愛的獨到觀感,以及對愛情的期待,宛如一場與你戀愛的旅程,給人無限的想像空間。 除了愛情以外,本書也首度公開的內心世界,暢談他的戀愛經驗、失戀經驗,以及他暗戀女生的方式與興趣;讓你可以更知道,在高以翔的真實生活中,他是如何度過每一個看似五光十色的夜晚。 你還不認識的高以翔,其實是……他很性感!出浴的害羞鏡頭讓你目不轉睛他其實是個內斂的大男孩暗戀一個女生,得花一年的時間他很貼心私下最愛的休閒,其實是做甜點除了帥以外,還才華洋溢Mix音樂是他最大的興趣,是個專業的DJ! 【本書特色】 高以翔首度性感入鏡。 內心私密情事大公開。 不為人知的另一面,讓你更近距離認識高以翔。
  • 情慾微物論

    作者:張小虹

    作者在本書中重新解讀/毒了當前風行於台灣社會的新聞及現象,如檳榔西施、哈日族、針孔攝影機、反串秀、清大情殺案。在嘲諷偽善的主流論述同時,也給了二十世紀即將破功、抹平「他者(others)」的「大敘述(grant narrative)」一記當頭棒喝。把台灣種種光怪陸離的社會現象,當作後現代超文本(hypertext)來詮釋,張小虹讓我們見識到有別於街頭中意氣風發的先鋒們,另一種優游於現實和想像之間實踐女性主義的版本,例如:從精神分析切入黃義交的八卦誹聞,卻轉向批判政治家長制;一面稱頌瑪丹娜內衣外穿如何顛覆了服裝、乃至於社會既有符號秩序的美學革命,一面控訴後殖民的文化影像內爆(implosion)。儘管路數不同,扮演澄清社會面目的反身性(reflexivity)機制卻是一致。 然而,讀完本書或許妳/你還是不禁疑惑: 「買一件亞曼尼外套,到底和性別越界或情慾告白有什麼關係?」 對於現實中的騷動與抗爭,如同志運動,除了辯護、鼓勵外,作者顯然沒有打算提供進一步的運動策略,甚至也無意正面替各種基進的性/別運動等背書;因此,真正想要搞革命的傢伙,在這本書裡頭恐怕找不到答案;不過,懷疑自己和時代落伍的讀者,倒是是可以藉此檢查自己和名牌、名學者、名理論之間的距離。
  • 絕對衣性戀

    作者:張小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