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民俗

  • 图像中国满族风俗叙录

    作者:富育光 主编

    《图像中国满族风俗叙录》所精选之三百余幅满族民俗实物图片,其中不少图像尚属首次面世。在《图像中国满族风俗叙录》的构思和编撰过程中,我们力求践行集学术性、趣味性、鉴赏性、收藏性于一炉的原则,一改某些民俗书籍喜用陈述笔法、以章节形式沉闷阐释的惯例,通篇采取了读者喜闻乐见的图说故事形式,以图叙史,以图谈俗,图文并茂,新颖活泼,使读者在快慰展卷之中,既获得深邃迷人的民俗知识,又能通过那一幅幅情趣盎然的图片接受艺术的陶冶,并加强对古昔北疆生活的理解。
  • 神秘的狐狸

    作者:[日]吉野裕子 著

    本书内容包括狐狸的生态;日本的狐狸;中国的狐狸;阴阳五行思想与狐狸;稻荷与狐狸;从蛇到狐;狐与火之一、二。
  • 中国民间年画

    作者:王树村

    收全国各地具代表性年画240幅,均附详细解释、分类编排。 引言 在我国古代绘画艺术里,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一是经过装边绫裱,可舒卷成轴,或折叠成册页,以便张挂在厅堂楼阁壁上,或铺展于桌几长案,闲时欣赏,借以自娱;展现后收藏起来,妥善保存,以传后世。这类形式的绘画作者多是有文化修养的官宦名士,他们结交的人物也都是仕宦名流。其中有些文士(画家)善于鉴赏画之优次,常撰写出“画评”或“画传”,以便随画传世,供后人读画参考。所以我国汉唐以来的名画,都有文献资料可供考证。就见到的传世古代作品来看,这类绘画的题材内容,以山水花鸟最多,其次是竹石、梅兰,而鞍马、走兽和工笔界画(舟车建筑),人物画其数量最少。这类装裱成卷轴或册页的画,就是今日美术界所常说的“中国画”。 另一种绘画,它的内容以人物活动为主,多取材于历史小说,传奇故事、民间习俗、群众生产、生活等;也有些山水,大都是些描写祖国名胜古迹;其中梅兰竹菊,寥寥无几。这类绘画因是木版印制,不需要绫锦装裱,售价极廉,每到农历腊月年关,画店陈列于市,供人选购。到了新年,家家户户将画贴在门窗或室内墙壁上,点缀节日。这一种就是美术分类中所说的“民间年画”。年画的作者,过去都是些民间艺匠画工,他们文化水平不高,技艺乃是世代师徒承传。民间艺人出身多贫寒,所交往的亲友,也都是劳苦大众,他们无力为民间年画艺术作品题记和为画师作传;此外,我国民间风俗习惯:年画贴在墙上,不能揭下,明年又要贴上一张新样年画,以示除旧迎新,很少有人揭画保存。因此千百年来的年画作品不仅传世者无几,就是文人画家留下的笔记杂谈中,也很少有专题论及年画艺术的文章。
  • 丧俗

    作者:万建中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民俗丧俗。所谓丧俗,是指安、哀掉死者的一系列礼仪活动。人们采取丧葬礼俗,最终目的是既要使死者满意,也要让活人安宁。为了不使死者发怒,就要按期祭奠,超度亡灵。由此可见,中国的丧葬礼俗,是原始观念和封建观念的混合体,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时至今日,丧葬礼仪仍残存着不少的旧痕迹。
  • 中国图案

    作者:陈原川

    《中国图案》是我国一种特有的民间图案艺术。它不仅题材多样丰富,而且还有着强烈的民族风格,同时也广泛流于各地,而在不同的地域中,还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性格和生活的特点。
  • 大过牛年 二OO九年

    作者:黃永松

    漢聲雜誌著名的「大過新年系列」最新推出2009年版的《大過牛年》。 2009年版的《大過牛年》,是漢聲走遍大江南北,收集民間美術中以「牛」為主題的年畫、剪紙等圖案,製作而成的海報書。 本書共有12張漂亮非凡的大海報,張張都是難得的民間藝術瑰寶。大海報可以貼,可以剪,可以佈置辦公室,可以貼在家中增喜氣…… 讓這份取材自民間的藝術珍寶,可以在生活中實際應用,恢復民間藝術最初的意義。你更可以把整本《大過牛年》當作一本藝術書來典藏保存,或是把它當作禮物送給親友寄予祝福。 一如漢聲「大過新年系列」的長久傳統,本書的封底仍附有剪紙技法,教你自己動手剪隻「金牛迎財」,過年時貼在家中迎富接財。
  • 温柔的日式生活

    作者:平野惠理子

    你知道什么是“忌针节”吗?为啥日本人是穿着浴衣逛夜市看烟火? 和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一样,日本文化里,也有许多因应气候变化而来的风俗习惯。本书以略微简化但又不失原有味道的方式,告诉读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轻松过过这些流传至今的习俗活动,不仅能够保佑平安,更替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增添优雅缤纷的乐趣与色彩。 有了本书,除了能够轻松在家做出好吃的艾草麻薯,或是QQ滑溜的荞麦面,还会惊讶地发现,原来七夕不是只有送巧克力...... 书末并附有华人世界的二十四节气与节庆习俗,方便对照。
  • 中国节

    作者:李露露

    本书所用的形象资料,其来源一是考古发现的文物、壁画、雕刻等,这类资料虽然采用较少,但能把节日文化追溯到较古老的年代;地理古代文献中的版画、年画、画册等,这些资料反映了各个节日的诸多活动内容;三是民族学、民俗学、民间美术中有关的形象资料,如剪纸、民间神像、各种玩具、游戏、人体装饰等等。上述文化遗产,都是前人遗留下的,因此,《中国节——图说民间传统节日》应用是一种前人文化成果的吸收,在此应对资料的原创者们表示谢意。
  • 年画手记

    作者:冯骥才

    本书是冯骥才年画中的一个个奇迹,融于笔端倾泻为美丽的文字,带我们进入:新发现的有声有色、五彩缤纷、活态的年画产地,或遭遇一批早在人间绝迹的古画版,或细听作者对年画产地的对比言说、对古版对年画内容的考析、略说,或《中国古版年画价值及普查意义》的作者文化主张。珍贵的插图年画均来自冯骥才“跳龙门乡土艺术博物馆”藏品。
  • 中国蓝夹缬

    作者:张琴

    夹缬曾是唐代流行的印染工艺,敦煌莫高窟彩塑菩萨所穿着的便是夹缬彩装,英国大英博物馆、日本正仓院等也都有少量实物作为“国宝”珍藏。自明代以后,夹缬的工艺设计及制作样式渐不为世所知。上世纪末,夹缬尚存浙南山区的消息传世后,很快引来国际印染界的关注,2003年,日本专门开辟了一条“中国蓝之旅”文化旅游专线。 本书作者研究民间文化多年。自2001年9月至2005年7月,作者遍访温州、丽水、台州及闽北宁德地区、闽南泉州地区的雕版艺人、染坊师傅及民间戏班老艺人等,对蓝夹缬的原料、印染、版刻设计等一整套流程作了前所未有的详尽记录,对蓝夹缬流行地区的民间文化圈作了社会及人文的历史分析,澄清了作为“四缬”之一的蓝夹缬由盛渐衰,及至湮没的历史之谜。 在掌握1000余片纹样的基础上,本书第一次提出蓝夹缬的概念,破解其纹样为清末至民国年间流行于当地的昆曲、乱弹戏文,分类归纳出其历史发展各阶段,且一一予以命名,填补了国内国际本领域的研究空白。
  • 神秘文化典籍大观

    作者:杨昶,王玉德

    本书侧重介绍了有关神秘哲学和术数方面的书籍,因为这些书是神秘文化的核心和主体。通过这本书,有志研究神秘文化的同仁可以更快地查阅有关资料,更好地研究神秘文化的理论、方法、术语、实例、流变,从而窥见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为现实提供有益的启示。
  • 中国古镇图鉴

    作者:李玉祥

    中国近现代的“百年沧桑”,早已将集中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古老价值和独特建筑美学的“古镇”摧毁怠尽,“现代化”大潮更是不可逆转地改变着残存的古镇面貌。本书试图为“古镇”这一即将消逝的国粹留影存档,并以大量特殊的历史、建筑、民俗和人类学资讯,展现即将逝去的中国传统乡土画卷。 本书是由著名摄影家、民俗学家李玉祥先生精选拍摄的101座古城、古村镇、古村寨构成的“中国古镇”精粹。这些古镇至今仍保有比较完整的古建民居、传统生活习俗和生活方式,它们是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建筑特色的中国古镇典范,极为经典地展示了中国古镇复杂的风格和特殊的魅力,共同构成了关于“中国古镇”的完整叙述。作为中国古镇的典型,它们中的每一座都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鉴赏价值。体现着中国古人的居住理想和生活的尊严感。
  • 百褶裙

    作者:林茨

    边缘部落。 黑彝,彝族部落中最高贵的一支,有着几百年辉煌而又惨烈的历史。他们的后人,至今在云贵高原的褐色土地上繁衍生息,过着充满尊严的生活。
  • 武陵土家

    作者:张良皋

    《武陵土家》内容包括从鹗西情结到武陵因缘、江山揽胜、叁洞穴探奇、肆荒陬杰构、城池、市镇、关卡、祠堂、学校、寺观、会馆、墓葬、伍人世仙居、井院式干栏、吊脚楼群、陆民俗宝库、土家的衣、食、住、行、淳朴的表演艺术、柒历史冰臬、《容美纪游》中的武陵等内容。
  • 老珠宝店

    作者:陈重远

    《老珠宝店》的内容是:北京廊房二条聚缘楼、聚珍斋和德源兴三家老珠宝店,主要人物是和太太、李仲五和翡翠大王铁宝亭,是以珍珠、祖母绿、猫儿眼、玫瑰紫、蓝宝石、红宝石、钻石、翡翠和雕玉大师的顺序写下来的。将清同治年间至北京解放前,珠宝玉器市场上的典型人和事儿,老人老事儿老经验方法写了出来。
  • 岭南五邑

    作者:张国雄

    新会的历史在岭南五邑的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 中央王朝在这里设置行政建制是在东汉末年,* 初叫"平夷县",可见当时的族群状况和经济、文化落 后的情景。大致在南北朝的刘宋时期,改名升格为" 新会郡",从此新会之名沿用至今,已有一千九百多 年了。那时的新会,管辖的地域比今天要宽广得多。 从明朝中期开始直到清初,为了海防和经济开发、社 会治安的需要,新会县陆续一分为四,先后划分出台 山县(明弘治十二年,1499)、开平县(清顺治六年, 1649)和鹤山县(清雍正十年,1732)。 有意思的是,虽然鹤山也是从新会分出,然而从 19世纪中期以来,海外的台山、开平、新会的乡亲在 心理上长期不认同鹤山,华侨社会中流行的"四邑"并 不包括鹤山,反而是在行政上一直隶属粤西的恩平县 被拉了进来。 恩平县在古新会县的西边,处于珠江三角洲与粤 西丘陵山地的交界地带,其设县的时间与古新会同时 ,但是长期以来政区与新会两属。 这种行政区划与民众心理区划的矛盾,是地理和 文化、历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鹤山民众喝的是西 江水,而流经开平、新会、台山、恩平的则是另一条 河流,四县同饮一江水,自然在文化、习俗、语言诸 方面就要相近得多。清朝雍正年间设置鹤山县,主要 是为了安置粤东的客家移民,至今当地的方言中还有 不少客家话的痕迹,而另外四个县的方言则比较一致 ,说"四邑话"。咸丰、同治年间,在今天的五邑地区 爆发了震惊全国的"土客械斗",前后长达十二年,亲 痛仇快,*后分布在台山、开平、新会、恩平的客家 人被强制迁出,只有鹤山的客家人基本守住了自己的 家园。这一事件成为拉大鹤山与新会、台山等四县民 众心理距离的助推力,历史的恩怨影响到了后来人。
  • 清贫的诗意

    作者:蒋蓝,顾斯嘉

    我又想起童年的老游戏,曾是我心底最真的珍惜,就像初恋人的那幅白描,永远都藏在最深的箱底。  从心理学的角度,因为现实的不足而怀念往昔是很自然的。然而人类的怀旧也往往摆脱不了两种模式:从地缘角度展开的故土情感和从时间维度进行的童年追忆。过去的事实才让我们久久怀念,不能返回的童年始终是美丽的想象之所:伸向知了的竹竿,弹弓瞄准的小鸟,泥地上的弹珠,风中的纸鸢,五彩缤纷的香烟盒,一切都那么清晰,恍如旧日时光。开启尘封已久的幻想,去演绎其中的种种故事,体会其中丰富的情感,童年便复活在我们的现实之中,童年不再遥远。  那些清贫的诗意之光要照耀一个人的一生。   与而今五花八门的电玩、惊险的蹦极、时髦的滑板相比,我们的童年游戏显得很老土,很简单,几乎不浪费一分钱,因此,面对众多的老游戏,就像面对一杯清醇的酒。它们长久地留在记忆中,我理解它们对于我们的意义,就如同初恋情人的玉照,始终会留在隐私的箱底。
  • 消逝的花样

    作者:

    《消逝的花样:进宝斋伊德元剪纸》将所搜集到的进宝斋花样(伊德元剪纸)选精摘萃,分类编集,同时配以当时津城妇女旧影以及各类绣件的实物图片,将遗存的绣品与当年的剪纸花样相互对照起来,以呈现出历史的面貌,并使《消逝的花样:进宝斋伊德元剪纸》具有生动的历史感。《消逝的花样:进宝斋伊德元剪纸》还辑录几篇史料性文章,都是“进宝斋时代”的亲身经历者的历史写实。作者皆为八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其资料价值十分珍贵与难得。
  • 慈城·宁波年糕

    作者:汉声编辑室

    身为慈城古城保护与开发研究的文化顾问,黄永松及其团队选择了“年糕”这一主题,编辑们采用实际调查法,走访了宁波地区的农友、水库、作坊、百姓人家及香港、台湾、新加坡、加拿大、美国和澳洲等地的“阿拉宁波人”,采集相关信息,集结成书。《慈城·宁波年糕》从“三个年糕的传说”讲起,分稻米、工艺、食谱、科学和知味乡亲五个篇章,完整地呈现了宁波年糕浸米、水磨、蒸煮、捣搡等步骤的加工过程。书中记录的46道年糕菜,分别以煨、烤、爆、火靠、煮、烩、蒸、炒、煎、蜜汁、拔丝等方法烹调出色香味俱佳的菜肴。记录皆来自“民间”,图文并陈,浅显易懂,人人都可照样制作。可以这么说,就像美国科幻片《侏罗纪公园》展示的那样,恐龙从地球上消失了,但只要其基因存在,科学家仍然能让其“复活”一样,如果真的有一天,年糕已经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但只要有《慈城·宁波年糕》这本书在,我们一样可以做出地道可口的“宁波年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不像别的书,只说年糕多么好吃,《慈城·宁波年糕》不仅说年糕好吃,还从稻米分类谈品质、营养,总结出慈城晚梗米最适合做宁波年糕的道理。并从蛋白质及脂类含量、直链淀粉的多少、胶稠度及糊化温度各方面一一验证,充分说明宁波年糕“好吃”是有原因的。 《慈城·宁波年糕》是一本书,更是一件艺术收藏品,打开蓝底碎花的硬壳包装,一股“传统风味”扑面而来,这也应和了汉声出版社的宗旨与风格:在消费文化冲击下,中华传统民间文化在快速倾颓、消失,要为它们建立基因库。 《汉声》1971年创刊于台湾,名为杂志,实际上每期都是一本主题书,38年来致力于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整理和保护,已出版140多期。2004年进入大陆后,汉声董事长兼发行人黄永松及其团队,像文化修行者,抱着“舍我其谁”的精神走南闯北,为福建土楼、北方剪纸艺术、18世纪的风筝谱、中国童玩、惠山泥人、贵州蜡染等文化遗产建立“基因库”,每本书常常要花上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不只从文化上寻根溯源,更详细记录了这些古老的民间工艺的制作过程,探讨民间工艺代表的生活哲学与生活文化。
  • 古人混号辞典

    作者:孙恒年

    混号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群众的一种口头创作,是百姓的口碑,是舆情的反映,是史家用以臧否人物的春秋笔法,是文坛上文艺批评的利器。小小混号,虽不关军国重事,然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却涉及到历史、民俗、文学、艺术、宗教、语言等多种学科和领域。混号是人类的一面镜子,比人物的本名更有意义,也更值得我们研究。在我国,自古以来,即受到史学家的重视。司马迁把混号写进《史记》,司马光把混号写进《资治通鉴》。不论正史、野史,以及其他各种古籍,都记载了大量的人物混号。混号值得我们研究。 本书是一部历史人物的混号辞典,本着"实有其人,实有其事"的原则,不收录任何文学作品中的任何人物。全书约七十万字,珍稀图片四百余幅。所涉及的历史人物约在三四千人以上。如果把家族混号(如:三戟崔家、样式雷)、集团混号(如:饿狼军、白杆兵)统计在内,所涉及人物当数以万计。搜罗范围之广为前所未有。每个辞条,为人物立传,概述其生平,突出其混号来历,并注意发掘其混号背后的故事。所使用材料,盖出自"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以及历代野史、笔记和地方志、佛经等,均一一注明出处。遇有说法矛盾之处,辨析真伪精粗,择善而从。书前编有"混号目录",书后附录"人名索引",极便寻检。因此,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 本书的代前言《混号值得研究》,是一篇探讨有关古人混号问题的拓荒之作,对于混号的起源、混号的功能、混号的流行范围以及混号的分类与模式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梳理和阐释,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混号构筑了坚实的框架,也为阅读本书指出了门径。 通过读这部书,你会知道许多声名显赫的历史人物是有混号的,如:孔子号"长人"、秦始皇号"祖龙"、唐太宗号"髭圣"、唐宣宗号"老儒生"、李白号"醉圣"、欧阳修号"韩文究"、刘墉号"浓墨宰相". 通过读这部书,你会知道许多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如:军事家孙膑、医学家华陀、汉成帝的宠妃赵飞燕、乾隆帝所宠爱的香妃等,都是靠混号而垂名后世的。更有许多农民起义军的将领,或身怀绝技的普通劳动者,如:闯王李自成麾下的女将领"红娘子",明代园林建筑师"陆叠山",清代的铜雕艺术大师"蟹钳"等,因其社会地位低微,或被视作叛逆,如果没有混号也早已湮没无闻。 通过读这部书,你会知道混号(今称外号)不是浅表层面上的"玩笑而已",混号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群众的一种口头创作,是百姓的口碑,是舆情的反映,是史家用以臧否人物的春秋笔法,是文坛上文艺批评的利器。小小混号,虽不关军国重事,然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却涉及到历史、民俗、文学、艺术、宗教、语言等多种学科和领域。混号是人类的一面镜子,比人物的本名更有意义,也更值得我们研究。 通过读这部书,你会知道混号有褒贬功能。孔子作《春秋》,寓褒贬,别善恶,混号正是运用了这种春秋笔法,对人物的品性才智之优劣高下作出评价。官吏之清浊,关乎百姓之死活,于是百姓就以混号为武器来批评他们。对于好官清官,如况锺,百姓称他"况青天",清朝第一清官于成龙自奉简陋,百姓称他"于青菜";反之,北魏豫州刺史崔暹,赃污狼藉,百姓叫他"癞儿刺史".因此,混号是群众的口碑、官吏清浊的标志,是群众奉献给所爱者的颂歌,也是声讨所恶者的檄文。混号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因此,最高统治者也很重视混号的作用和影响。隋朝,梁彦光为相州刺史。因为老百姓管他叫"戴帽饧",谓其虽戴帽似人,而柔软如饴糖,隋文帝竟因此而罢免了他的官职。可见,一个混号已不是一个简单的称谓,一个混号就是一个人的操行鉴定书,关系着一个人的升黜荣辱。所谓一号之褒胜于华衮,一号之贬严于斧钺,当不为过。原因就在于混号背后反映着广大民众的情绪,蕴藏着巨大的舆论力量。惟其如此,自古以来,混号即受到史学家的重视,司马迁把混号写进《史记》,司马光把混号写进《资治通鉴》,而二十四史的众多作者则把采撷混号当作了撰写人物列传的点睛之笔。 通过读这部书,你会知道混号还有表达爱恨情仇、宣泄个人情感的功能。汉初,吕后把刘邦的小老婆戚夫人砍断手足,挖去双眼,熏聋耳朵,灌以哑药,置于厕中,号曰"人彘".清代雍正皇帝把他的两兄弟胤禩与胤禟分别改名"阿其那"(满语狗也)、"塞思黑"(满语猪也),都是最大限度地宣泄了他们对政敌的仇恨情感。宋仁宗飞白书"铁御史"三字赐给御史吴中复,则又反映了皇帝对所喜爱大臣的褒奖和喜爱。混号是宣泄情感的一种需要,或戏谑,或嘲讽,或嗤鄙,或怨怒,或诋毁,或憎畏,或颂扬,无一不是产生混号的动因,也为混号烙上了不同的感情色彩。 通过读这部书,你会知道混号还有文艺批评的功能。古代的文化圈子里,普遍流行混号,文人之间互以混号相标榜,或以以混号肯定诗人或作家的艺术成就,或以混号反映诗人或作家的艺术风格特色,或以混号反映诗人或作家的才智素养,情趣爱好,俨然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尤其是诗坛上的一种时尚。如宋代词人宋祁,以《玉楼春》词驰名,号"红杏尚书";唐代诗人郑谷以《鹧鸪》诗得名,号"郑鹧鸪";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作诗"好以数对",号"算博士".此类混号,比比皆是。如何深入挖掘混号在文艺批评方面的所起到的特殊作用,是我们今后研究中国文学史,不该忽视的一个新的领域、新的课题。 通过读这部书,你会知道混号渊源已久,上古已有之。夏代的最后一个君主桀,以力大能推牛倒,号"移大牺",这当是古人混号中的"南博-万".而混号的流行范围极其广泛,在皇宫、在官场、在民间,上至帝王将相,下及贩夫走卒、僧人道士、妇女儿童,三教九流,几乎无处不有,而其中,尤以军人、文人(尤其是诗人)和僧人这三种人群中最为普遍。在大大小小的各种官员中,当以宰相和御史的混号为最多。唐代宰相369人,今能查到有混号的竟在四五十人以上。宋代居相位者133人,今能查到有混号的也在三十人以上。如:宋代名相寇准,号"无地起楼台相公"、"无宅相公"、"寇巴东"、"柘枝颠",一人就有四个混号。 通过读这部书,你会知道混号有直录式、讽喻式、鉴定式、关联式等各种不同的构成模式。其中直录式混号,真实反映了人物的形貌、服饰、言谈举止、习惯嗜癖、文才武勇、遭际经历等方方面面的特征,构成了千人千面的人物画廊。仅就形貌特征而言,就涉及到人物的眼、耳、鼻、头、颈等各个部位的生理特点。如:唐玄宗宰相韩休,头锐,号"笔头公";宋代奸相王钦若,颈生肉瘤,号"瘿相";抗金名将张威,临阵战酣,两眼皆赤,号"张红眼".而讽喻式混号,仅用以比喻的飞禽走兽就有龙、虎、狮、犀、鼠、雀、雕、鸱等,多达三十余种,如:三国曹植号"绣虎";宋陈彭年号"九尾野狐";宋韩忠彦、曾布,并为宰相,一伟岸一瘦小,号"龟鹤宰相".由此可以想见,本书内容何其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