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民俗

  • 北京梦华录

    作者:穆儒丐 著,陈均 编

    《北京梦华录》连载于1934年之《盛京时报》,回忆了晚清民初时期之北京的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如点心、粥、茶馆、酒馆、戏曲、工艺品、婚嫁风俗等,这些叙述多是穆儒丐所亲身经历及其见闻,读来历历可感。在这些细琐的回忆与描述之间,寄托着作者之情感与心志。满族作家穆儒丐取意于《东京梦华录》《梦梁录》等中国古代“清明上河图”式的风俗笔记,对亲历的往昔生活一一盘点,也是如张宗子在《陶庵梦忆》中所寄托的遗民心绪,繁华皆成旧梦之慨也。这些文字,虽是写老北京之风俗文化,因是写他自己的所闻所见,大体上还是以旗人社会的生活为主。故命名为“北京旗人梦华录”亦可。
  • 潮汕老厝

    作者:林凯龙

    潮汕老建筑以风格鲜明独特而著称。潮汕人素有聚族而居的传统,由北方移民带来的士族流脉,加之出洋经商创造的雄厚财力,造就了潮汕老建筑规模宏大、中西合璧、装饰精美的特征。作者多年来倾心于记录潮汕老厝的面貌和变迁,努力用丰富的文字和影像,展示潮汕老厝最后的辉煌。
  • 图说中国传统玩具与游戏

    作者:李露露

    该书配有大量的图片,制作精美,采用线性质纸全彩印刷,通俗易懂。通过大量珍贵的古代图像,对中国古代玩具和游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通过阅读此书,使读者对中国古代的文化娱乐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图说中国传统玩具与游戏》一书,共分十五章,每章内又分若干种类,笔者力图以文图结合的形式,对民间传统玩具及游戏进行具体的说明。 本书根据文献历史资料、考古发掘和传统文物资料、民族民俗学资料收集整理了儿戏类(小玩具、集体游戏、双人游戏、玩车骑马、旋转游戏、手戏)、制作类(捏塑玩具、草木玩具、食物玩具、布制玩具、纸制玩具、消寒图)、音响类(敲击玩具、吹响玩具、喇叭玩具、陶制声响玩具、角号和铃、骨笛、儿鼓、空竹)、投掷类(打石仗、抓掷玩具、掷棒、丢物、击壤、投壶)、射击类(弓射、弩射、弹丸、竹枪)、动物类(j养类、斗禽类、斗兽类)、烟火类(玩火把、爆竹、灯戏)、水戏与冰戏(水戏、雪戏、冰戏)、棋牌类(六博和双陆、象棋、围棋、彩选格、牌戏、儿棋、少数民族棋戏)、益智类、环类玩具、七巧板、益智图、华容道、重排九宫、积木、酒令)、技巧类(踢键、跳绳、陀螺、风车、风筝、秋千)、杂技类(体技、竿技、刀技、剑技、绳技、舞坛、马术、变戏法)、体育类(赛跑、跳高、玩杠子、举重、拔河、摔跤)、球类(飞石球、抛绣球、棍打球、足球、马球、其他球戏)、小戏类(面具、央歌、舞龙狮、傀儡戏、拉洋片)等。以图版为主,配以文字介绍,十分生动详实。
  • 中國的禮樂風景

    作者:胡蘭成

  • 祠堂灵牌家谱

    作者:刘黎明

    刘黎明(1956——?):吉林长春人,男,毕业于四川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副教授,对外汉语教学系文学人类学教研室主任。
  • 中国酒经

    作者:朱宝镛,章克昌

    全书一百二十多万字,全面系统地介绍酒的起源,酒的种类,酒类的生产技术,酒的性质和功用,饮酒的礼仪习俗,酒的品评和酒类的包装以及酒的各种文化现象,它重点突出,编排科学,资料全面,可谓是酒类专著的经典著作。
  • 北京土语辞典

    作者:徐世荣

  • 清代匠作则例汇编

    作者:王世襄

    《清代匠作则例汇编:佛作门神作(精)》辑录佛作得976条,门神作得33条,可供研究民间传统雕塑、绘书者作参考之用。清代匠作则例已见者约七十种,内容涉及四十余作,是有关建筑、工艺美术及手工业的文献资料。本编按作汇录,各成专辑,除为校勘、标点外,并试分类排比,草拟概述。
  • 古人生活剪影

    作者:冯尔康

    古人生活剪影,ISBN:9787801461537,作者:冯尔康著
  • 晋中大院

    作者:王先明文,李玉祥摄影

    从小生活在乡村,只是从远山近水的视野中,能够感受到乡村的无边无际,儿时的我真不知道山的那边除了自己熟悉的村子之外,还能有什么。乡村是什么?在孩童的心灵里,村头场院里高高堆起的谷草垛、码放的齐整整的麦草山,才是自家的村子;村首那残破的奶奶(送子观音)庙,亲族老人们在封禁甚严的年代偷偷给奶奶神进香的那份胆怯与虔诚;逢五遇六的庙会上人山人海的喧闹,戏场内青年男女的打闹与嬉戏;星辉月朗下端着盛满“和子饭”的海碗在井台上说东道西的那份惬意——这就是乡村的风情和乡村的生活。 城市的概念和城市生活的体验,是伴随着成长和教育的结果。从此才有了乡村以外的生活经验,也才有了乡村与乡村之不同的认识。 晋中的乡村因了历史的成因,拥有独特的社会文化特色和民情风俗。至少在我的记忆中,晋中的祁县、太谷、平遥人遇到外地的山西人,总是用一种小瞧的眼光打量一番。尽管在“人民公社”时期山西乡村社会生活水平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但在外乡人面前,晋中人总带有一种来自历史的自傲——这只是一种肤浅的感觉而已。 20世纪90年代起,晋中人从一个偶然的发现中,醒悟到历史遗存的院落所能带来的经济价值,明清时期留存的许多巨宅大院才被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予以不同的认识。 从太北洸村的三多堂曹家,到祁县渠家、乔家堡的乔家,直到灵石县静升镇王家的线路,像一个典型的农家钩镰形状摆放在山西晋中地图中央。虽然是以经商而闻名,但这些家院却是明清以来晋中乡村村落家院的名胜。在华夏大地上,那是和福建永定的土楼、和徽州民居同样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拥有独特民情风貌的百姓生活样本。 山西的古村落很多,但能有如此悠长的历史,同时有如此完整而又完美的村落格局的宅院,又集中在同一个区域内,恐怕也就是晋中了。 但晋中的社会文化与民俗却不仅仅是几所古老、豪华的大院所能代表,即使是晋商的文化与习俗,也远远超出了大院所能容纳的范围。明清时期的晋中乡村,科名不盛而“重商”之风甚烈,社会结构和价值导向都明显趋于商。古老的大院不过是这种区域社会特征的历史凝结而已。 山西梆子戏在清末民初的盛行,晋中社火独有的魅力和群体特征,都与大院背后的巨商家族的行为、观念密切相关。在祁、太、平这个明清时期的“金三角”地域的乡村里,随便一个村姑都能唱出一段原汁原味的“祁太秧歌”。充溢着浓郁乡情和欢快节奏的秧歌戏,融入了村民们田间地头的生活和青年男女之间情爱恩怨的纠葛,直露的表达和生死相依的民间故事,常常超越了传统伦理规范,甚至有与传统伦理规范抵触之处。或许,民间的这种表达只是“戏剧化”的情感宣泄,与生活本身相去已有不小的距离了。但民间这种表达本身,就构成了韵味十足的区域文化特色。 晋中乡村的社会文化内涵当然非此小书所能揭示,但我想以历史散文的笔调,以写实的心志描摹出晋中乡土社会生活的历史情状、文化内涵、民俗风貌以及在农家田野上培育出的明清商业村落的基本特色。
  • 中国沐浴文化

    作者:殷伟,任玫

    《中国沐浴文化》从循踪溯源、神话传说、神秘信仰、人生礼俗、千载风俗、宗教礼仪、浴事杂纂、哲思文彩等方面讨论了中国沐浴文化。
  • 孟姜女故事研究及其他

    作者:顾颉刚

    本书为顾颉刚民俗文学研究的代表作。众所周知,顾颉刚对民俗学及民间文学的研究,有卓越的贡献。他自述研究民俗文学的意义在于“历史研究之辅助”,具体而言就是“从戏剧和歌谣中得到研究古史的方法”,“想用民俗学的材料去印证古史”,“解释古代的各种史话的意义”。本书收录顾颉刚民俗学研究的经典论文,涉及孟姜女、妙峰山、民歌等内容。
  • 中國妖怪大圖鑑

    作者:王存立 撰文,金炫辰,金炯均 绘图

  • 神秘的符箓咒语

    作者:姚周辉

    《神秘的符箓咒语》主要内容有导语——符箓咒语概说、符的制作及施用符咒的一般原则、符的制作、施用符咒的一般原则、防病治病、避凶趋吉符咒的主要种类(上)、化凶为吉类符咒、防病治病类符咒、日常起居类符咒等。
  • 18-19世纪羊城风物

    作者:刘明倩,刘志伟 主编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以下简称“维院”),座落在伦敦西南的南肯盛顿区,占地79,373平方米。她的成立,与1851年举办的“万国工业博览会”有密切关系。当时大不列颠国国强民富,英女王维多利亚的丈夫阿伯特亲王酷爱艺术,他在伦敦海德公园以大幅玻璃和铁枝盖了一幢临时展览厅,邀请全球各国将他们优良的产品送展。博览会在5月开幕,吸引了大批参观者。他们不分男女老幼、不分贫富或社会地位,不约而同地在展柜间流连忘返。到10月博览会闭幕时,参观人数已超过600万。入场费的收益,扣除一切开支后还有可观的盈余。大会主办人决定用那笔钱建一所博物馆。经过6年的筹划和建设,“南肯盛顿博物院”于1857年落成启用,1862-1897年间又扩建了数次,1899年改名为“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到今天已有146年历史。其藏品之丰富,在世界上堪称首屈一指。 1860年,维院购入第一批中国外销画。“外销画”是1949年后美术史家开始使用的名词。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间,虽然中国画工知道他们的作品是卖给洋人的,但买家则没有将中国画分为“外销”或“内销”的习惯。欧洲人买中国画,是因为他们对这遥远的国家充满好奇。在摄影术未发明以前,图画是帮助他们了解中国事物的最佳媒介。事实上,欧洲各国的东印度公司在他们贸易的地方购买一些富有当地色彩的图画,不以中国为限,维院珍藏中就有不少印度水彩画和日本版画。中国外销画的历史不超过200年,到今天能自成一格,成为美术史家和历史家研究的对象,得归功于广州的一群优秀画工。他们技术精湛、头脑灵活,善于迎合顾客口味。中国外销画不独题材广泛,而且价格便宜,因而得以大量输往欧美各地。当年广州画工为“榲两餐”而绘制的图画,其中部分进了博物馆,成为今日研究晚清风貌的重要资料,这应是画工们万万料想不到的。
  • 中国风俗通史: 原始社会卷

    作者:宋兆麟 著

    风俗的内涵极其广泛,涉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诸多层面,历来有关研究著作论述的范围颇有出入,我们经过多次讨论,在认真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力求有所突破。接其内容和形式,将其分为饮食、服饰、居住、交通、婚姻、丧葬、寿诞、卫生保健、交际、经济生产、娱乐、宗教信仰等大项,并努力探讨各个时代风俗的基本特征及演变规律。   本书按时代划分,共分为原始社会、夏商、两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民事十二卷,力图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中国风俗发展的历史轨迹,至于各卷的章目设置。本着“求朋同,存小异”的原则,力求反映各个时代的风俗特点。
  • 北京鸽哨

    作者:王世襄

    鸽哨是民间工艺品,与玩具近似,它难登大雅之堂,也没有人将它作为文物看待。但王世襄先生认真搜集,作为专门的一种民间收藏来深刻研究,元元本本,细道其详,并用文字把毕生的心得和见闻记述了下来。全书的笔触,饱含文化雅趣,且图文并茂,中英文一前一后,相互对应,洵为难得。
  • 细说万物由来

    作者:杨荫深

    本书是一本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不可多得的读本。为著名文学评论家、民俗学家杨荫深先生的代表作。作者在遍览典籍的基础上,以生动的语言、清晰的思路梳理了“岁时令节、神仙鬼怪、衣冠服饰、饮料食品、居住交通、器用杂物、游戏娱乐、谷蔬瓜果、花草竹木”等九大类五百多种日常事物的起源和演变。资料充实,考据严谨,雅俗共赏,精彩动人。   本书为著名文学评论家、民俗学家杨荫深先生的代表作。作者在遍览典籍的基础上,以生动的语言、清晰的思路梳理了“岁时令节、神仙鬼怪、衣冠服饰、饮料食品、居住交通、器用杂物、游戏娱乐、谷蔬瓜果、花草竹木”等九大类五百多种日常事物的起源和演变。   本书资料充实、考据严谨,是一本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不可多得的读本。   日常事物是至繁且多的。要把它一一说尽,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每种也并不想详加考据,只是随便举证,作为已往是怎样的,现今又是怎样了,给读者一个原委而已。想给读者一个常识看的,不求其深奥,但求其生趣,所以其中颇采了不少有趣味性的故事,以供读者茶余酒后的谈助。
  • 老北京风俗地图·1936

    作者:学苑编辑作坊 编

    《老北京风俗地图1936年》是一张纯英文的地图,在能够识别清楚的前提下,我们给这些英文地名配注了中文。我们修正一些张冠李戴的错误外,一般地名的翻译,或音译、或意译,以尊重原作为原则。尽量让那位“老外”,在1936年的时候,走在皇城根下,看着拉骆驼的人端着大海碗、闻着炸酱面喷香味道时的那份心情,能够原汗原味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 中国风俗通史: 两周卷

    作者:陈绍棣

    风俗的内涵极其广泛,涉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诸多层面,历来有关研究著作论述的范围颇有出入,我们经过多次讨论,在认真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力求有所突破。接其内容和形式,将其分为饮食、服饰、居住、交通、婚姻、丧葬、寿诞、卫生保健、交际、经济生产、娱乐、宗教信仰等大项,并努力探讨各个时代风俗的基本特征及演变规律。 本书按时代划分,共分为原始社会、夏商、两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民事十二卷,力图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中国风俗发展的历史轨迹,至于各卷的章目设置。本着“求朋同,存小异”的原则,力求反映各个时代的风俗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