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考古

  • 耶稣最后的法老

    作者:[英] 拉尔夫·伊利斯

    犹太人的领袖亚伯拉罕和雅各原来是埃及的法老,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摩西,是法老中的革命者―埃赫那顿的兄弟。 《圣经》中伟大的“出埃及”,其实是喜克索斯王朝从埃及的逃离。犹太人的叛逆者扫罗,难道是基督教真正的创始人? 耶稣并不是简单的乡村木匠,他是加利利海地区的统治者及600个反叛者的领头人。耶稣――并未死于十字架,他死于耶路撒冷保卫战,时为公元65年。 这些惊世骇俗的结论,在本书中以极为严谨的科学方法步步推出。它不但首次廓清了200年来考古学界一直不能窥破的《圣经》背后的历史,而且揭示了其他专业学者不敢涉足的《圣经》的未知面。挖掘历史上迷失的线索,展示人们所不敢推及的惊人秘密,它以极端的勇气和探索精神,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真相的大门,让我们重新发现西方文明的源起。
  • 众神的宫殿

    作者:理查德艾尔曼

    20世纪末,人们将开启狮身人面像隐藏了数千年的“档案馆”,以揭开人类起源与智慧之谜。而埃及古老的谚语则告知我们:每当世纪交替之时,神秘的金字塔或通往远古的墓道就会被发现,从而找到一段人类失去的历史。这些隐藏在埃及的记录会令我们感到惊讶,能够令我们在思想上有所突破,明白我们究竟是谁,生命又是怎么一回事。
  • 埃及

    作者:布朗

  • 古代神话与民族

    作者:丁山

    《古代神话与民族》是丁山(1952年1月18日去世)的一部论文集,主要就中国上古史的一些重要问题——如三代都邑迁徒、殷商史、宗法制度起源、大禹治水、炎帝事迹、神农、九州方位等进行详细考证,书中许多论点在当时乃发人所未发,既便今天来看,对上古史研究,尤其是古代神话及中外文化交流史,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中国天文考古学

    作者:冯时

    本书以考古发掘资料、古代器物和古文献资料为基础,综合考古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民族学和天文学研究,系统探讨了中国自新石器时代以降的天文考古学问题,揭示了古代先民在天文学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就,阐释了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天文学起源与文明起源的相互关系,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初步建立了中国天文考古学体系,为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开辟了新途径,对古代政治史、宗教史、哲学史和科学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北欧海盗

    作者:戴尔·布朗 编

    在瑞典、丹麦和挪威各地,当地居民最初从事农耕,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他们中的一些人很早就成为对外贸易的行家里手。公元800年左右,突然之间,他们中的许多人摇身一变沦为海盗,在大不列颠群岛、西欧各地,甚至在今日土耳其境内大肆劫掠。但此后他们又再次安顿下来,在他们的故乡以及众多被他们征服的殖民地上,耕种土地,修建城镇……
  • 上帝的指纹(上下)

    作者:葛瑞姆・汉卡克

    这是一本通过通过探寻人类史前文明而思考人类的现在并预言世界未来的力作。作者以大量的实地考察为其惊人的假说——史前文明正在今天复活并将影响所谓“末日”——作证,行文风格慎密而紧凑,具有侦探小说般的情节,被西方誉为“10年来最具智慧的考古纪闻”,“一部启示录般奇妙的好书”。 作者踏遍中南美和埃及的古老土地,深入史前文明的幽秘禁地,以一种全新而大胆的视角重新回溯人类文明史,明察暗访、旁征博引,以上下数千
  • 秦汉名物丛考

    作者:王子今

    本书是作者对古代文献中有关名物多年研究之成果的汇集。 研究对象以秦汉时代为主,包括社会物质生活中所见饮品(如“清酒”“薄酒”“浓酒”“麴”“乳”“马湩”等)、食品(如“盐菜”“酱”“豉”“枣脯”“膏饼”“黄豆”等)、饮食器(如“筩”“合卺杯”“犀角杯”等)、日常器用(如“蒋席”“皮席”“葌席”“胶”“人鱼膏”等)、住居形式(如“复壁”“椽头饰”等)、服饰(如“赤帻”“行縢”“偪胫”等)、儿童玩具(如“鸠车”“竹马”等)、兵器战具(如“连弩”“马甲”等)、交通器物(如“行囊”“行橐”“流马方囊”等)。这一成果,将有益于推进秦汉社会生产史和社会生活史的认识。
  • 逝去的风韵

    作者:杨泓

    我们今天所说的“文物”,在古代多数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或实用器物,因此文物所折射出来的,正是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古代社会某些方面的细节。本书即是由文物专家用生动的语言、直观的图示,来为你讲解文物所体现的时代风貌,探寻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生活”主要是通过古代家具的演变,探寻古人生活习俗的变化;“战争”主要通过兵器的变化,挖掘古代战争方式的演变;“艺术”则带你穿越时空,亲身领略文物的时代风貌……文物,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
  • 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

    作者:[英国]保罗·巴恩

    序 言 梁白泉 马克思在讲到一般意识形态和德国哲学时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说到历史,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人类自身的历史。 什么是我们自身的历史?一般将其理解为以文字记录的历史文献。可是,无论中外,自古以来就有人对此持怀疑的态度。 “疑”字多义。《诗·大雅·桑柔》:“靡所止疑”,毛传“疑,定也”;《仪礼·士相见礼》:“凡燕见于君,必辨君之南面,若不得,则正方不疑君”,注“疑,度也”;《逸周书·王佩解》:“时至而疑”,注“疑,犹豫不果也”;《说文解字》:“疑,惑也”,“惑,乱也”;宋《广韵》:“疑,恐也”、“不定也”。 《后汉书·桓谭传》:“数从刘歆,扬雄辨析疑异”;《曹褒传》:“互生疑异,笔不得下”;《郑玄传》:“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陶渊明《移居》中的名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南宋朱熹在《近思录·致知》中指出:“学者先要会疑”;近代胡适也提到,“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 在西方,17世纪的笛卡尔(René Descartes,1596—1650)认为以怀疑方法可以找到不容置疑的真理,对“怀疑论”(skepticism)的影响很大。 历史是什么?从认识论出发,当今的史学家如詹京斯(Keith Jenkins, 1943— )等,大力鼓吹“后现代”(postmodern)史学。后现代史学家的观点有:历史是“一门科学或一门艺术”,“历史可说是一种语言的虚构物”,“其内容为杜撰的与发现的参半”。人们因而要问:历史在多大的程度上是可信的呢? 今天,我们历史学的工作者习惯于把历史学的组成分为三个基本部分:一是历史文献,如我们的《二十四史》、《二十五史》等等;二是民族学(ethnology)、民族志(ethnography),特别是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等西方殖民国家在世界各地调查、记录下来的那些原始土著居民的现状和知识,如摩尔根(L.H.Morgan, 1818—1881)的《古代社会》等等;三是18世纪中叶以来因发掘意大利庞贝古城、埃及陵墓、美索不达米亚和小亚细亚遗址而建立起来的考古学,其中著作很多,举不胜举,例如柴尔德(V.G.Childe, 1892—1957)的《青铜时代》、《工具发展小史》等等。 关于历史文献,人们大多深信不疑。因为列强侵略,西方思潮涌入,学者反躬自省,对古文献的价值产生怀疑。近代梁启超指出:《二十四史》不过是一部“帝王家谱”,是帝王家族的“相斫书”。上世纪30年代,以胡适、顾颉刚、钱玄同等学者为首的“古史辨派”曾对我们的古史全面质疑。冯友兰又提出“信古、疑古、释古”三阶段的历史划分。 西方16世纪启蒙思想家、怀疑论研究者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 1533—1592)告诫人们,不要“知之最少,信之弥笃”。 克罗齐(B. Croce, 1866—1952)指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思是说一切历史都必须从当代出发,历史总是后人或别人的论述,只反映了后人或别人的历史观。 英国古典学者、历史学家伯里(J. B. Bury, 1861—1927)提出了严厉而苛刻的要求:“历史是一种科学——一点不多也一点不少。” 于是詹京斯在他的《历史的再思考》一书中感叹“我们永远无法真正知道过去。” 民族学记录的原始民族或处于母系或父系社会,或处于奴隶制或农奴制社会。民族学家说:他们或多或少地证明了今天先进民族曾经经历过的历史阶段。但这只是推测,只是可能,只是“例子”,而不是“证据”。列宁(V. Lenin, 1870—1924)说过:“例子不是证据”,例子只是类似的可资比较的东西,证据是事物的全体或局部。 看来,只有考古学,由于遗址、遗迹、遗物的直观性,具体性,原生性和生态性,才能比较好地帮助我们认识“历史”。考古学并非万能。第一,由于自然、人为的原因,先人的遗存已经大量消失,仅存者难以展示他们生存的全貌;第二,它需要多学科的专家参与进来,共同认识和解读;第三,正如我们认识、解读古代文献一样,存在着类似“六经注我”还是“我注六经”的问题,做到完全的客观和准确仍是非常困难的。 我国的考古学从西方输入,百年来成果辉煌,证明了我们的古史基本可信,我们仍然需要继续引进西方的成果。 本书作者保罗·巴恩(Paul Bahn)是英国著名考古学家、翻译家和考古节目主持人,1979年获剑桥大学考古学博士学位,发表论著四百多篇,出版专著八部,其中部分被列入大学考古专业的参考书目。他善于把高深、艰涩的学术概念用通俗、活泼、有趣的文字表达出来。他说:“如果考古学不能给人们带来快乐,那它就一钱不值。”在今天这个繁忙喧嚣的社会中,这非常符合读者的需要。不少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都强调学习要尽量与兴趣相结合,且要持之以恒。本书为你打开了一扇古老的门,请你不要轻易将此门关上。 希望本书的阅读过程能够给你带来快乐!
  • 希腊的诞生――灿烂的古典文明

    作者:(法)Pierre Leveaue

    公元2000年左右,希腊人的祖先首次踏上希腊这片土地。经过几个世纪的动乱,破 坏与灾难,壁垒庄严的宫殿和富丽堂皇的陵墓,相继拔地而起。此后数百年,百业凋敝,田 园荒芜……。无论是民主,还是专制,无论是喜剧,还是悲剧,无论是数学,还是史学,这 一切都来自希腊人。大诗人荷马、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政治家伯里克利 、哲学家苏格拉底,以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赫克力士、尤里西斯和雅典娜――众多的英雄豪 杰,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希腊历史画卷。
  • 神与兽的纹样学

    作者:林巳奈夫

    以各地、各时期出土的实物为例,集中讨论饕餮兽面纹样,并追溯他们的生成、演变与意义。本书图文并茂,从具体而微之处阐发青铜纹样的考古与审美之意,书中有大篇幅的精致图片,既有纹样的局部照片,也有拓片与线图,与文字参照,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细节阅读的需要。
  • 骗局、神话与奥秘

    作者:[美] 肯尼思·L·费德

    ◆《骗局、神话与奥秘》为大部分学生在课外经常遇到的一类话题提供了独特的探讨方式。它在将科学与考古学领域联系起来方面尤其成功,而该领域总是深受伪科学的迷惑。它通俗易懂,适于初级程度的一般读者。 ——罗伯特·A·辛普金斯,圣何塞州立大学 ◆本书取得了其他教科书无法达到的成就:它将科学方法穿插于人类史前史、考古奇迹、外星人、共谋的骗局以及对灵异现象进行考察等多种背景中,提供了一种引人入胜的对话。在许多科学方法论的导论教材中,很少有像本书这样从头至尾通俗易懂,引起共鸣,令人难以忘怀。 ——梅利莎·A·伊顿,密苏里州立大学 ◆《骗局、神话与奥秘》写得极为出色,读来趣味盎然。费德极其幽默,有着迷人的写作风格,同时还为许多闻名遐尔的考古奥秘提供了翔实的科学依据。 ——乔治·古默曼IV,北亚利桑那大学
  • 丝绸之路――东方和西方的交流传奇

    作者:(法)Jean-pierre Drieg

    这是一个东方和西方的交流传奇。一条丝绸之路,正是一部东方和西方的交流史。经过 15个世纪的使节往来、贸易、战争和航海,人们终于懂得,马可・波罗笔下的“契丹”,古 代罗马人口中的“塞尔国”,原来就是葡萄牙人到1513年才“发现”的中国!《丝绸之路》 为我们讲述了世纪初的使节时代,后来的朝圣者时代、商人的时代、马可�波罗的故事与见 闻、传教士的时代、15世纪初哥伦布的航海家的时代。�
  • 凯尔特人

    作者:戴尔・布朗

    在800多年的时间里,杰出的铁器时代民族——著名的凯尔特人统治着欧洲的大部分以及不列颠群岛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尽管有一片巨大的领土被他们的文化所包围,但凯尔特人从未形成他们自己的书面语言,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在技术上取得了飞跃性的进展,其人工制品也让人们注意到他们的艺术才能、先进的技术和富足的生活。
  • 失落的文明:犹太王国

    作者:沐涛,季惠群

    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失落的文明:犹太王国。介绍了犹太王国的兴起和昌盛、犹太教、经济生活与习俗、犹太文化、犹太技艺等。书后附有犹太古文明大事年表。本书史料丰富,图文并茂,理论深刻。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 马雅古城

    作者:(法)Claude Baude

    湮没的城,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连城的名字,也被遗忘了好几个世纪。马雅人的城曾 经辉煌一时,却在9世纪惨遭饥荒与战争蹂躏。将近十个世纪以后,迷路的旅行家跌跌撞撞 ,走进了雕栏玉砌的高台……是什么样的手,创造了这些雄伟的建筑?在长达三个世纪的时 间里,在森林中不断发现新的废墟。但马雅之谜反而更加扑朔迷离。人们开始认真地研究: 摄影、翻模、发掘……近几十年来,湮没的城市及其住民四周笼罩的迷雾,终于渐渐驱散。 �
  • 从历史中醒来

    作者:孙机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作者孙机新作 文物学家、考古学家孙机叙谈古代文物,唤醒沉睡在博物馆中的千 年古物,讲述古代社会生活,把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基本知识介绍给读者大众。 作者在文物研究、鉴定方面造诣深湛,擅长运用文物与文献相互契合的方式和晓畅的文笔,一器一物,揭示起源与演变;既有宏观的鸟瞰,更有细节的发明。举凡历史时期的动物、饮食、武备、科技、佛教艺术,乃至杂项等中国古文物,一一复原岁月侵蚀下模糊乃至消逝了的历史场景,帮助读者通晓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常识。本书以饶有兴味的专题立篇,考证得出的结论固然令人信服,剀切从容、剖肌析理的过程,也同样引人入胜。雍容平易之文,而时挟攻坚折锐之风。书中用到的数百幅线图,皆出自作者手绘,严整精细,画面生动,图文相辅,涉笔成趣。
  • 死亡帝国

    作者::(英)彼得·阿克罗伊德(Peter A

    在尼罗河畔,古埃及辉煌的文明早于耶稣诞辰三千年,这个伟大的民族曾经焕发过巨大的能量,其神圣的法老王在生前曾经发动过无数史诗般的战争,在死后又役使数十万民夫修建了蔚为壮观的金字塔群。当一切泯灭后,这个亡者的帝国所留下的物质和精神遗产却绵泽后世:从金制器具、旷世奇珍到神话传说、象形文字,从宗教典籍、商业书信再到魔法符咒、不解之迷……
  • 消失的建筑

    作者:(法)米歇尔・科恩

    世界上的建筑只有两种,一种我们可以看得到,而另一种,我们则再也无法看到。本书所要讲述的,就是后者。它们虽然消失,但却依然存在,存在于我们的想像中,存在于三千年或者五千年之前,甚至,就存在于不远的过去。这些曾经风云千百年的建筑,因为岁月的侵蚀,或者人为的破坏,现在要么已成为苍凉的废墟,要么已化作飘逝的尘埃。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乐章-当凝固被破碎之时,那种凄凉之美,一样让人惊艳。而隐藏在那一堆又一堆废墟之间的秘密,又怎能不让人所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