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考古

  • 风雪定陵--地下玄宫洞开之谜

    作者:杨仕,岳南

    台湾《中国时报》十大好书排行榜上榜之作――《风雪定陵--地下玄宫洞开之谜》全面披露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以科学考古手段打开埋藏几百年的明定陵地下玄宫的详细经过,展现了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尸骨等出土器物的离奇遭遇和相关者在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中坎坷曲折的人生历程,追述了这座皇陵鲜为人知的建筑始末及由此展开的君臣后妃之间的无穷争斗。
  • 考古人类学随笔

    作者:张光直

    这本小书所收的46篇文章,绝大部分已经发表过。其中很多篇原来发表在中国的报纸和杂志上,是以社会上一般人为对象的。有几篇学术味道比较浓厚些,但也是朝着深入浅出那个大目标努力撰写的,相信读这本书的人,不会遇到生涩难解的语言问题。 44篇分入5组,第一组我叫它作“狗尾‘序’貂”,是因为为了它作序的书,都是非常值得读的书,我写的序夹在书里,沾着原书的光,也许有人看一看。第二组文字我给它取了“大题小作”这个名衔,表示我不是不知道大题不宜小作,但我希望读者们能透过纸背看到这些简短结论有庞大的基础。第三和第五组文章的标题不言自明。第四组是我为北京《中国文物报》自1993年夏季开始写的一个专栏。因为《中国文物报》寄来给我常常脱期,我不知道是否寄去的稿件全都发表。在题目后的星星下面如果没有注明年月日,那篇文章便是根据原稿排版的。如已发表,便依印出来的语句。另收入陈星灿先生、海基·菲里先生与我的访谈记录,作为附录部分。
  • 考古三峡

    作者:汤惠生

    本书是著名考古学家汤惠生先生在三峡库区的考古笔记。记述了作者在三峡库区考古的重要经历和见闻,以通俗幽默的文笔,写神秘的考古工作与地方风俗,读来饶有趣味,书中饱含了作者的悲悯之心和对民生的深切关注。
  • 中国神话研究初探

    作者:茅盾

    《中国神话研究初探》(插图本)作者茅盾是我国新文学时期的文学巨匠,同时又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神话研究学者,是我国近代神话学研究流域里最早的探索者和开拓者之一。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茅盾在文学创作之余,陆续写下了不少神话研究文章,而1928年完成的这部《中国神话研究初探》是作者研究中国神话成果的集成。书中作者以自己独特的神话观阐述了中国神话的本质、起源及发展,其中不乏西方神话学的观点和强烈的批判精神,称得上是一部我国近代神话研究的奠基之作。
  • 龙泉霜雪

    作者:钟少异

    中国古剑有着辉煌的历史,有当时世界上独步一方成为中华文明有机组成部分,本书依据考古发现的大量古剑实物,结合文献资料的记载,对中国古剑的历史发展作了全面梳理,书中介绍了古人丰富多彩的用剑方式,包括用剑的礼仪习俗和风尚,并对其文化意义作了解读,书中引用了有关古剑的神话传说,有助于我们从更广泛的背景,了解中国古剑的奥秘。
  • 野人献曝

    作者:沈从文

    对于《野人献曝:沈从文的文物世界》(大家小书》的题目,沈从文这样解释道——近年来我写的东西实在太少,做的工作也不够多,这个小书能够出版,既欣喜且深深惭愧,真近于古人说的野人献曝,东西不足道,意思却还好。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    我们还有一个用意,就是想做一点文化积累的工作。把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读者认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没。有些书曾经畅销一时,但现在已经不容易得到;有些书当时或许没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时间证明它们价值不菲。这两类书都需要挖掘出来,让它们重现光芒。科技类的图书偏重实用,一过时就不会有太多读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还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学则不然,有许多书是常读常新的。然而,这套丛书也不都是旧书的重版,我们也想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 寻找祖先

    作者:岳南

    周口店的发现使《物种起源》作者达尔文创立的人类发祥地在非洲的理论发生了动摇;石器、骨器以及用火遗迹的发现,又使“北京人”遗址在人类起源科学研究上的地位达到了划时代的顶峰。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改变了“北京人”的命运,秘藏于北平协和医学院的头盖骨化石在美国海军陆战队转移途中神秘失踪,从此下落不明。半个多世纪以来,虽经各方搜寻,这批失踪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始终湮没在历史的尘烟之中。本书是国内描写周口店和“北京人”较为全面、系统和真实的一部作品,引用资料丰富翔实,叙事生动感人、引人入胜。
  • 复活的军团

    作者:岳南

    20世纪70年代,陕西临潼陆续发现几处秦代兵马俑坑。由此,拉开了对秦始皇陵发掘考古的序幕。《复活的军团》真实地再现了秦始皇陵八千兵马俑发现、发掘的详细经过,并以兵马俑军阵所展现的线索,全景式地探寻了两千多年前大秦帝国皇帝及臣僚妃嫔的不同命运,再现了秦始皇本人及他亲手创造的帝国盖世绝伦的风采。
  • 万世法门

    作者:岳南

    《万世法门》是以法门寺地宫的考古发现和发掘材料为依据,以佛指舍利面世及有关事件为主轴而展开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它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卷帙繁浩、情节曲折、意境深邃而画面优美的长轴画卷,不仅从佛教史,而且还结合中国历史,详细考察了由法门寺所呈现的佛教渊源和中国的历史兴衰。
  • 越国之殇

    作者:岳南

    西汉初年,曾盛极一时、威震万里边陲的南越国在西汉版图上消失了。但是,令后人格外关切和念念不忘的是,南越王赵佗及其子孙的墓葬连同陪葬的无数奇珍异宝到底匿藏于何处? 《越国之殇》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在广州北部象岗山发现与发掘南越国第二代王赵胡(眜)陵墓的过程。作者采用纪实文学的手法,将发掘的全程分层铺开,在关键的地方切入秦汉期间的历史背景、南越国事件与南越的历史人物等,情节生动,引人入胜。
  • 奢华之色

    作者:扬之水

    明代金银首饰的类型与样式,以全盛的面貌刷新了金银首饰领域的历史,用金银珠宝经营出来的奢华之色,因它的纹样之丰富与制作之精巧而成为书写于盈寸之间的一叶艺术史。本卷以文献、图像、实物互证的方式为首饰定名,以此揭示一器一物在社会生活史中自身的演变史以及蕴含其中的设计意匠,蔚为“奢华”的种种之 “色”,因此而可触可感,其中所包含的种种故事,也因此有着构成历史细节的实证意义。
  • 与古偕行

    作者:王紫微

    生来与古为伴。 还记得童年熟背《三国》《水浒》人名、临摹历史故事连环画、身披床单效仿皇室衣冠……那个玄远的古典世界一直吸引着我,期待上学路上邂逅神秘树洞,然后穿越而去——不过时至今日还在纠结到底要去哪个朝代。 古代是想象,是同现实保持距离。活到不知所措时,回顾历史,常常会顿悟自己该去的方向。从历史中找寻自己存在的意义,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契机。因古代而思索,正如同一种修炼,磨平浮躁,回归木讷,让内心简单如初。 古代未必是学者的专长,有时学者的附会并不能与古人相通。我不相信整日忙于发论文评职称的教授真能研究那些古代的英雄,他们既没有冒险家的气魄,又如何读懂冒险家的心? “与古偕行”者,化用《诗经•秦风》也。《秦风•无衣》末段云:“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在这段描述吾国先民并肩作战的古歌里,我听到久违的坚毅、朴实、团结、友爱。现代与古代并肩而行,正如同人与人并肩而战,在相互提醒中不断发掘智慧和希望。 但愿本书的读者也能从我的字里行间听出铿锵的声音。
  • 日暮皇陵

    作者:岳南

    1928年7月,军阀孙殿英率部闯入乾隆、慈禧两座地宫,劈棺抛尸,将价值连城的旷世珍宝洗劫一空,酿成了中外文明史上惊天动地的大案。回顾这段历史,不禁让我们对清东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力图去还原当时的情景。而《日暮皇陵》在此基础上又精心勾勒出曾经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一幅幅真实历史画面,详尽介绍了清朝帝后陵寝的建制、规模和帝后王妃的入葬经过,生动地再现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盛而衰的曲折过程。
  • 李零自选集

    作者:李零

    《李零自选集》的主要内容:一代有一代之学术,一代有一代之学人。学术所依托者,学人也。学人须由学殖养成,非纯由天资铸就。学殖者渐,天资者顿,而学术的规律是“渐”的。基于这个“渐”的规律,出版人便有义务在当代学术的积累与整理上做一份工作,以助成学术之进步。这是我们出版此丛书的初衷。 新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以来,中国学术界涌现出一批新学人。他们大多有过对社会动乱与变革的体察,受过“西风”渐欲迷人眼的种种思潮的冲激,有过放眼望洋的蹈厉,亦有过躲进小楼的沉潜。他们在80年代初崭露头角,继而渐趋成熟。
  • 沈从文的文物世界

    作者:沈从文,王风(编)

    《大家小书:沈从文的文物世界》内容简介:沈从文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在新中国成立后,因历史的误会而割舍了与文学的因缘,坚忍不拔地向着另一条寂寞之路跋涉,从而取得了文物研究举世瞩目的成就。《大家小书:沈从文的文物世界》编选的研究文章,可以管窥沈从文的文物研究:他利用文物与文献互证这一独特方法,保存了过去时代生命形式,构筑的是艺术史和文化史。而自身的生命经验、体验也投射到文物研究中去。
  • 古人的胡子

    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不仅是位文学家,而且是思想家、美学家、历史文物研究专家。本书精选了沈从文各个时期关于文学艺术、历史文物的思想性随笔。沈从文先生研究文物器皿,是用他对于民族文化的全部感情积累与知识积累,寻找“物”的背后那可以感知的“人”的存在。他对创造这些“物”的那些遥远的生命,永远表达着无穷的敬意。他的这些物质文化史著述,其文学描述形容增加了文物的色彩与生命,可以当做优美的散文来阅读。
  • 大昆仑

    作者:昆石

    南京古玩店的老板楚风是古文字学泰斗凌茹凯的得意弟子,他的家中世代守护着一本诡异的狼皮天书。 新疆的罗布泊地区出现了神秘的巨大石碑,楚风应恩师之邀,准备与丝路考古队一起前往实地考察。不料刚出发就遭遇到了一群猖獗的盗墓贼,另有不明身份的人连番追杀,楚风和考古队与他们斗智斗勇,却意外发现了一座古墓。古墓坚不可摧的墓门上刻着新疆第一秘符和一行古文字:这是伟大的楼兰王的安息之地,冒犯者将受到最严厉的惩罚! [编辑推荐] 历史地理文化阅读的饕餮盛宴! 这是一本具有超级畅销书潜力的书。就如同书中主人公深入死亡之海,追踪历史的谜团那样,畅销书也是智者和勇者的游戏。关于历史地理文化,远不说传奇&历史,央视10套的《探索发现》有多少拥趸,只说近年来这个题裁出现过超百万的超级畅销书,说明这个读者群,是庞大的,并且有购买力的! 为什么这个系列,现在不景气,卖不动。因为后期的作品,是跟分的作品,没有形式上的进步,内容上更没有进步,还是那几个早就被人翻来覆去讲了无数次的东西,再讲一遍,别说读者烦,就连编书卖书的都觉得没有新意。而《新疆秘符》不一样,哪怕是和别的过百万的畅销书相比,具有更多更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是作者亲自走访来的,是传了千百年仍然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作者巧妙地把这些故事打磨串联起来,不但有阅读的快感,更有获得未知的满足感!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众多的出版人,都多次向作者伸出了橄榄枝。 因为在这个奇妙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金戈铁马、看到了热血、看到了友情、看到了爱情,更看到了追逐梦想的原力、果断的决策力和远大眼光的魄力! [媒体书评] 昆石的文明探险长篇小说《昆仑天梯》是非写实的,但不能归属奇幻之类,新疆从遥远的古代起,就是游牧民族纵横驰骋之地,塞种、月氏、乌孙、匈奴、突厥、柔然、吐蕃、契丹、蒙古都在这里展露过头角,世界上三大游牧民族(雅利安游牧民族、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闪米特游牧民族)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感天地泣鬼神的奇迹。这些奇迹中渗透英雄主义的情怀,胜负、成败、兴亡的落差极大。因此,其间的戏剧性冲突、史诗情节都是使后人瞠目结舌的,可惜游牧民族多半没有文字,不知道用文字符号记载自己的英雄业迹,仅仅依靠行吟诗人的口传,有些口传也在历史的长河里淹没,人们断定他们都创造过惊天动地的事业。但无文字记载可引证,可寻觅,人们只有从地下文物中去解读历史,但这也很有限,常常是管中窥豹,只能映现几个斑点,看不见他们的整体形象。因此发挥想象力用合理的想象去探寻新疆的历史,未尝不是一种好的方法。陈璇以新疆现有的考古文物做引子,驰骋想象力去捕捉已随青烟而去的新疆历史,去化解由盲点、疑点、难点构成的新疆历史的神秘,从历史的苍茫中去勾勒仿真的图影,这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探索,不能把此书仅看成文学,它还有一定的学科意义。 ——文化大家孟池北 《大昆仑》是我迄今为止读到的最好看的有关新疆的小说,没有之一。每一次阅读就是亲历一次血脉贲张的精神探秘。新疆的一景一物在作者的笔下美得让人陶醉:宁静却又热情的民族村落、神秘却又危险的文明遗址、致命却又新奇有趣的沙漠……整部小说气势恢弘,同时悬念迭出,遍布历史的悬疑,把新疆的自然壮阔与人文神秘两种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局党组书记池重庆
  • 埃及考古学家

    作者:[美] 亚瑟·菲利普

    谁要是干扰法老的安宁,死亡就会降临他的头上。 吐坦卡蒙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年轻的国王,18岁的时候神秘死去。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1922年11月发现了这个沉睡地下几千年的法老陵墓。这是震惊当时的重大历史发现。但随后,发掘陵墓的人厄运开始了…… 考古学家拉尔夫·特里利普什的考察对象也是短命国王——阿托姆-哈杜,古埃及第十三王朝的最后一任国王,他的一生光怪陆离,留下了大量情色作品。拉尔夫不仅翻译了这些作品,还在其岳父的支持下开始了艰难的探险之旅。与此同时,一位澳大利亚侦探哈罗德·法瑞尔为了追踪一起凶杀案也来到了埃及,考古学家拉尔夫甚至成了他的怀疑对象。一切的一切似乎只有在书信和日记的字里行间才能找到答案。 纽约时报——整部作品充满了机智与悬疑,让人欲罢不能。 新闻周刊——有时文学作品更能揭示真实的历史,让人获得更多的知识。
  • 西域考古图记

    作者:(英)奥雷尔・斯坦因

  • 古迹卫士

    作者:[美] 罗伯特·M·埃德塞,[美] 布莱

    希特勒图谋征服欧洲之际,他的军队也在有条不紊地劫掠欧洲最精美的艺术品,从米开朗琪罗、达•芬奇,到凡•艾克、维梅尔。 古迹卫士们领命于罗斯福总统,受助于艾森豪威尔将军,却没有车辆,没有汽油,没有打字机,也没有实权。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与强盗的争夺中,他们或使用从遭到轰炸的教堂和博物馆里寻回的记录文献,或使用罗斯•瓦朗——一位秘密追踪纳粹劫掠行为的法国博物馆雇员——所写的便条和日志,甚至从牙医那里得到的内线消息,将这些零星碎片和各种蛛丝马迹汇总起来,勾勒着自己的寻宝图。 这些让人无法想象的英雄大半是中年居家男人,为了不让世上最伟大的文化瑰宝毁于纳粹狂徒之手,他们抛开成功的事业,来到了战争的震中地带,他们甘冒生命危险——一些人甚至献出了生命。 这便是他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