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考古

  • 安阳

    作者:李济

    安阳发掘从一开始,其目的就是发现古代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而不是寻找艺术品的埋葬的珍品。因而安阳的发现史也就是从发现刻有中国古文字的“龙骨”开始。所以李济先生叙述了此发现的获得情部的种种方面,并介绍了参与此事的一睦主要人物。一旦认识到所说的“龙骨”就是占卜者于其上刻写有求于神的卜辞的龟壳或牛肩胛骨,这些珍品就以甲骨闻名了,于是掀起了积极寻找更多的有字甲骨并将其文字译成现代文的热潮。 本书是一本向国外宣扬介绍现代中国考古学产生和发展状况的入门指导。作者以亲身的经历对安阳历次田野发掘的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以及采用方法的改进乃至整个考古组的历程作了清楚的介绍;对安阳殷墟十五次发掘的收获和研究成果作了概要的回顾和总结。应该说,这是一部很有学术价值又通俗易懂的、论述和史料兼备的书。
  • 石室賸言

    作者:辛德勇

    本书是辛德勇教授的一部有关中国古代碑刻文献和出土文献、器物铭文的学术论文集。“石室”表示以正史为核心的基本传世典籍,而“賸言”是指基本史籍弃而未取的碑刻和其他各类出土文献。本书在把握传世文献的基础上,对碑刻、出土文献进行考证,从中获得基本史料中看不到的历史细节。
  • 谁收藏了圆明园

    作者:刘阳

    ★ 海内外第一部圆明园流散文物图录! ★ 一代皇家御园身在何处,700余件奇珍异宝重现真容! ★ 150余年的建造经营,150余年的流离失所,一本书,一段历史,共同感受一代御园的兴衰荣辱。 ★ 700余幅高清彩色图片精彩呈现,辅以稀见珍贵老照片和详尽的文字记述,一个个流转于海内外的圆明园文物尽收眼底,真实可触。 ★ 铜版彩印精装书,了解圆明园的典藏之作。 ★ 随书附赠彩色高清版《圆明园盛时鸟瞰复原图》及精美书签。 圆明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有园林风景百余处,是清代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在150余年间,役使无数能工巧匠、费银亿万所建造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被世人誉为“万园之园”“东方凡尔赛宫”。 1860年10月,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之后,从晚清到民国,圆明园历经多次盗抢、拆毁,属于圆明园建筑的各种物件、园中藏品流散于海内外。这些珍贵文物现落何处,为何人收藏,向为世人所关注。圆明园青年研究专家刘阳,集15年收藏、研究结晶,将失落在海内外的700余件文物的相关图片,悉数加以收集整理,辅以文字说明,首次形象再现了圆明园的原貌,引领读者体验一代皇家御园曾经令世界惊叹的辉煌胜景。
  • 考古人类学随笔

    作者:张光直

    本书所收文章多写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为他人新书撰写的序文、讲演辞、《中国文物报》专栏文章及访谈记录中,作者深入浅出地介绍考古人类学的新知识、新发展,选评了国内外考古书籍,也记述了学界的师友人物,表达了对考古时事的看法以及对海峡两岸学术文化前景的瞻望。 读者不仅可以了解作者学术上的真知灼见,更可以切实感受他的诙谐、宽容、乐观、热情和强烈的社会使命感,正像朋友所说,“他是一座没有爆发的火山,但是他的光和热已永远留在人间”。
  • 李济学术随笔

    作者:李光谟,李宁

    《李济学术随笔》内容简介:李济这个名字对一般大众来说是陌生的,但对于考古学、历史学界,他却是一个泰山北斗式的人物。美籍华裔考古学家、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张光直先生称李济为“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学术随笔》是其学术随笔集,内中具体收录了:《敦煌学的今昔》、《古生物得到了中国法律的庇护》等文章。
  • 考古人類學隨筆

    作者:张光直

    考古人类学随笔,ISBN:9789570814422,作者:张光直著
  • 待兔轩文存

    作者:李零

    从器物想象追索上古中国的样貌、沿经典文本上溯精神源头的气象。作者在考古发掘的“重新发现”中,对上古中国进行了“重新发现”。本书是李零先生关于上古思想史与学术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作者多年来陆续发表的较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篇目由作者亲自选定,多为首次结集出版。
  • 青花青

    作者:郭良蕙

    内容简介 《青花青》包括了:金碗缘、沙漠晚霞赏钧窑、色彩缤纷蒜头瓶、天赐宋瓷、看定窑、平安壬戌年、我爱磁州、磁州我爱、沉默的伙伴——骆驼、浓妆淡抹的粉彩、汉绿釉的热潮、真假辨分明、吾爱吾枕、唐人爱马、红鱼游等内容。 编辑推荐 《青花青》是文物散文集。
  • 章服之实

    作者:王亚蓉

    本书以沈从文、王㐨、王亚蓉三人的文物考古工作内容为主线,王亚蓉先生以导语引出沈从文、王㐨、王亚蓉三人的口述文字,叙述了中国六十年纺织•服饰考古事业走过的辉煌历程。 全书从沈从文晚年口述其开创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说起,讲述王㐨、王亚蓉伴随沈从文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的经历;生动再现了复原满城汉墓金缕玉衣、亲历法门寺地宫佛骨舍利现世、发掘日伪时期煤矿万人坑、修复阿尔巴尼亚羊皮《圣经》、复制湖北江陵马山楚墓战国服饰等精彩事例。 本书文字朴实无华,但生动感人。由此书,读者定能更深入地了解沈从文先生所开创的章服文化事业的不朽价值。
  • 风雪定陵

    作者:岳南

    1958年9月6日,新华通讯社向世界播发了这样一条消息: 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已被打开。陵墓是一座地下宫殿,全部用大块青白石砌成的拱券,有两层楼高、八十多公尺长。在后殿里放着三口一人多高的朱红色棺材,明朝第十三个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都躺在里面。尸体已腐烂,骨架完好,头发软而有光,尸骨周围塞满了无数的金银玉器和成百匹的罗纱织锦。这些锦缎时经三百余年,有的还金光闪闪。织锦品的发现,对了解和研究久已失传的明代特有的丝织技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震惊、愕然、猜疑……这条被封锁了两年多的消息一经播出,立即使各国考古界为之哗然,无数惊愕的目光骤然投向东方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 当时的中国正是政治风云突变的多事之秋,发掘工作尚未结束,地宫外却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民族大灾难。考古人员被迫停止工作接受改造,主持发掘工作的吴晗也含冤而死;更可悲的是,大批文物被毁,出土织锦霉烂,万历帝后的棺椁被毁尸骨无存……这无疑是中国考古史上最惨淡悲怆的一页。新中国第一座皇陵的发掘以严肃的正剧开始,又以凄壮的悲剧结束了。 “我们的民族之根很深,根深必叶茂;文史同源,文明之源很远,源远流长。”定陵考古队队长赵其昌如是说。 《风雪定陵》作为一部全景式、多侧面反映定陵发掘过程的考古纪实文学,不仅披露了定陵地下玄宫洞开的详细经过、帝后棺椁及陪葬珍宝的真实情况,同时还追述了定陵鲜为人知的建造始末和与之相关的朝野上下、君臣后妃之间的无情争斗,揭示了大明帝国日暮途穷以及最后沉沦的必然趋势。 作者岳南擅长以文学的笔法描述考古发掘过程,将历史与考古新发现融为一炉,既不同于枯燥的考古发掘报告,也有别于传统的纪实文学,被誉为“中国举证文学第一人”。作者以严谨的态度和富有条理的写作手法,将考古发掘过程与史海钩沉尽遣笔端,为读者重现了古代中国文明,使考古过程成为了大众阅读的对象。 本书不仅是台湾《中国时报》1996年十大好书排行榜冠军之作,还曾荣获美国《世界周刊》畅销书排行榜冠军。
  • 会说话的希腊石头

    作者:(美)保罗・麦克金德里克

    本书向我们介绍的是考古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古典考古学的发展历程。作者保罗。麦克金德里克曾任威斯康辛大学教授,多次访问过希腊和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各地区,写有一系列关于古典考古学的专门著作,如《北非的石头在说话》、《无言的石头会说话- -在意大利的考古经历》、《达西亚的石头在说话》等,在西方有相当大的影响。不过,正如作者在他本书第一版的序言中所说,他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介绍希腊考古学的发展史,他还希望,通过对考古遗址的介绍,回顾希腊人的文化发展历程,并试图让人们了解,考古学家如何从他们发现的文物中得出有关的结论。两者相较,文化史所占的分量更大一些。从本书的章节编排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本来,如果是单纯的考古学史,而古典考古学又只是在近代才兴起的,他理当分时期介绍各个国家在希腊进行考古发掘的情况。但作者没有这样做,而是从古代希腊人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安排他的内容。作者着重阐述的,是从新石器时代以来,希腊人文化在几千年中的发展、变化和衰亡,考古资料,只是他用来说明问题的一个媒介。 但是,本书又不同于普通的希腊文化史。对于希腊人的文化,尤其是他们的精神文化,19世纪以来已经有人写出了大量的著作,有些著作,如瑞士学者布克哈特(J.Burchhardt)的《希腊文化史》、德国学者耶格尔( W.Jaeger)的《潘狄亚:希腊文化的理想》等,已经成了经典之作。不过,这些著作主要依据的,是希腊人的历史文献;重点考察的,也是希腊人的精神与思想发展,而对产生这些文化的社会经济基础着墨不多;就其所考察的时间范围来说,主要局限希腊的古典时代,个别的会涉及希腊化与罗马时代,而对于较早的缺乏文献记载的时代以及古典时代以后希腊的文化,所论不免粗略。众所周知,古代希腊人的历史长达几千年,而古典时代不过前后2 00年左右,即使加上希腊划时代,也不过500年。从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进程来说,这样的考察不免失之片面。本书的作者在这方面做出了可贵的努力,在广泛阅读,参考考古报告的基础上,不仅详细的叙述了早期希腊文化特别是克里特、麦锡尼时代与黑暗时代的情况,而且对罗马统治下希腊文化在非希腊地区传播、发展和变化也作了比较深入的讨论,大大拓宽了人们对希腊文化的认识和研究视野,具有积极的意义。虽然作者没有明确的指出,但从行文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古代希腊的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经过爱琴文明,逐步达到古典时代的繁荣的。在古典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希腊人从近东、埃及汲取了许多有益的文化素养。在希腊化和罗马时代,古典文化固然在向外传播,扩展到近东地区,但在同时,希腊文化也被非希腊的文化所改造,最终形成了一种混合型的文化。与那种一味强调希腊文化独创性的观点比较,本书的看法显然更有说服力,而8 0年代以来的希腊时,尤其是马丁。贝纳尔(Martin Bernal)的研究,也证明作者的观点是十分正确的。 由于本书主要依据考古资料重建古代希腊的文化发展史,因此在书中附有大量插图。这些查途中,有些是考古遗址的平面图,有些是出土的古代文物,有些是地图。当然,这种方法并非作者首创,早在19世纪后半期,雨果。布鲁默(H ugo Blume)就充分利用了希腊瓶画上的插图,来说明希腊人家庭生活的情况;20实际上半期,俄裔美国历史学家罗斯托夫采夫(M.I.Rostovtzeff),也是一个用插图来说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家。在其名作《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中,他明确指出,书中的插图,并不只是装帧的需要,也不纯粹是为了吸引读者,而是全书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书的作者显然也受他们的影响,因此选用了大量插图。。。。透过书中所附的地图,我们可以得到关于古代希腊文化分布地域的明确概念;通过书中所选用的考古遗址平面图,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做出结论的主要根据,以及作者得出结论的方法;通过比较希腊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各种文物,我们可以发现希腊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共性与特性,看到希腊文化发展的轨迹,人类技术的进步,乃至政治制度的变革。通过参考各种插图,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正文的文字叙述,得到关于希腊文化发展生动、直观的印象。。。。 本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全面认识希腊文化的发展。对大多数中国人,包括一部分西方人来说,所谓的希腊,实际上只是古典时代巴尔干半岛上雅典和斯巴达等少数城邦,对希腊本土地区的其他城邦,如科林斯、亚哥斯等缺少基本的了解,更不用说小亚细亚、意大利、北非地区的希腊人成帮了。事实上,这些城邦对希腊文化的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希腊的哲学、史学、数学、地理学等,都产生于小亚细亚的希腊人中;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的希腊人,在哲学、建筑艺术、医学、数学等领域中,也做出过重要的贡献;黑海地区的希腊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而斯巴达,就象作者在书中指出的那样,在文化和考古上,都是苍白而贫乏的。这些内容,在许多希腊史著作中是看不到的。但在本书中,在希腊本土,非雅典、斯巴达地区如科林斯、奥林皮亚、特尔斐等地的文化发展;在希腊世界,非巴尔干地区希腊人城邦如库列涅、西西里、帕厄斯图姆等的文化发展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因此,本书对希腊文化发展的论述,要比一般的著作更加全面。而在评价希腊文化发展的时候,作者注意到经济基础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在叙述雅典、厄庇道鲁斯等地建筑与文化的同时,特意提醒读者注意文化成就背后所反映的经济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充分把握希腊文化的特色和本质。 总序 插图 译序 第一版序言 第二版序言 第一章 爱琴海的史前时代 (至公元前1900年) 谢里曼在特洛伊:“普里阿姆的宝藏”——科学的发掘:道普菲尔德和布列根——特尔米——波里奥赤里——弗朗切提出洞——伊奥尔科斯——尼亚·尼科米底亚——塞斯克陆和迪米里——伊奥尔科斯——奥科美纳斯——欧特里西斯——太林斯——科拉科——祖格里斯、普罗苏姆纳、福路斯、阿西奈、列尔纳、阿西亚、哈吉奥斯·科斯马斯、马尔提——配里斯特里亚——基尔哈——基刻拉底斯群岛:菲拉可比——库特拉——诺萨斯——安纳托利亚人和希腊人 第二章 多金的迈锡尼:青铜时代晚期的希腊 (公元前1900-公元前1125年) 特洛伊第七期A层——迈锡尼——登德拉——太林斯——派罗斯——线形文字B的解读——迈锡尼时代的奥科美纳斯、格拉和厄琉西斯——菲拉可比第三期——格里多尼亚角的沉船——米诺斯王宫——阿卡奈斯——瓦西里基——法埃斯特——哈吉亚·特里阿达——塔那格拉——加图·扎克罗——阿克罗提里——特拉——结语 第三章 原始几何陶和几何陶时代的希腊 (公元前1250-公元前700年) 迈锡尼时代的雅典——陶工区——阿斯克塔里阿——马拉松——构阿——东部希腊:米利都、伊阿里索斯、恩科米、莫非奥、米利都、伊阿里索斯、恩科米、莫非奥、基提昂——旧土麦尔非、福罗卡斯特罗、德勒鲁斯——普里尼阿斯——配拉科拉——底比斯——亚哥斯的赫拉圣地——特尔蒙——厄里特里亚——斯巴达——萨摩斯——雅典:几何陶时代的房层——结语 第四章 抒情诗时代的希腊和西方 …… 第五章 古典时代的希腊和西方 第六章 公元前4世纪 第七章 希腊化时代 第八章 罗马统治下的希腊 参考书目 第二版新增参考书目 译名对照表
  • 敦煌考古漫记

    作者:夏鼐

    一部尝试之作,将考古学,考古工作,以及考古学者的生活与追求通俗地介绍给读者的一个努力。 即使是那些描述最陌生、最久远的事物的文字,也昭示了一种思想的方法,一种文化的观点,令人感到思索的乐趣,而不是知识的崇拜和学问的信仰。 一群人的艰辛和不懈的追求,一门科学在一个时代的命运的写照,因为某种不能漠视,也便成为了一部充满忧患意识的社会考察笔记。
  • 伊特鲁利亚人的灵魂

    作者:[英]D·H·劳伦斯

    《伊特鲁利亚人的灵魂》简介:1927年3月至4月,出于对远古文化艺术 的热爱,劳伦斯与好友尔·布鲁斯特一道,到位于意大利中南部古代伊特鲁利亚人的遗址进行了一次艺术家的考古游历。他仔细考察了位于伏尔西、色维特里、塔奎尼亚、伏尔泰拉等地的伊特鲁利亚古墓中的大量壁画、石棺,以及当地和佛罗伦萨众多博物馆中保留的大量伊特鲁利亚人遗物,对伊特鲁利亚文化、宗教信仰和民族特性进行了细致、深刻并且独到的分析,尤其对伊特鲁利亚的艺术美作了极为引人人胜的描述,并由此提出了现代人类文明不是从幼稚野蛮走来的,而是从一种文明走向另一种文明、一种宇宙观变化到另一种宇宙观这一独到的历史观念。
  • 宴飨的故事

    作者:马丁·琼斯

    在《宴飨的故事》中,作者马丁·琼斯借助于最新的考古科技手段,为我们重建了食物发展的历史——从黑猩猩分享猎物的场景到大学教授们参加的正式宴会-从罗马帝国的盛大酒宴到电视快餐,以及贯穿人类饮食历史的驱动力。全书跨越五千万年的时空背景,栩栩如生地描绘了食物的历史以及食物对社会和地球生态系统的巨大影响。 今后你再与家人或朋友聚会分享食物时,或许要问问自己,人类为什么会拥有这种其他大多数动物都不具备的独特仪式?人类和平地坐下来共享食物在自然界着实是个不旧寻常的现象。也正是这种现象,对全球的环境以及人类社会的进化历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这种对于其他动物而言陌生而又颇有影响力的行为,究竟如何成为了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 从长安到雅典

    作者:王子云

    本书分为中国编和欧洲编。包括:西北各地美术考古、新疆文物美术考古记、长江沿岸和南北各地的美术考古、英国伦敦参观记、西欧五国美术考古记等内容。
  • 考古好玩

    作者:高蒙河

    《考古好玩》讲述了:考古人,宛如人类古往今来的发现者、研究者、守护者、传承者。他们怀着寻回过往的伟大使命,从都市到村野,出繁华入粗朴,将生命的舞台搭建在一片片青山绿水间。场景的转换,既平常又不平常:角色的变化,既寻常也不寻常。当奔波四方的考古人在暇隙里安下心来,便也会寻拣那些平常又不寻常的考古故事,还有那些摇曳生姿的考古传奇,串成家珍,系上屋檐,点缀了四季。
  • 新疆访古散记

    作者:王炳华

    新疆,一直以来都是旅行者向往的地方,探险家的乐园,这不仅是因为新疆美丽的异域风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更因为这里所拥有的古老的文明。丝绸之路、楼兰、吐鲁番、尼雅、哈密;古城、墓葬、干尸、壁画……无不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令人心向往之。 本书作者王炳华先生从事新疆考古工作40多年,几乎走遍了新疆的戈壁荒漠,高原山川,主持、直接参与新疆重大考古20多处,像楼兰、尼雅、小河墓地等等。他是首位进入罗布泊荒原的中国学者之一,楼兰美女的发现曾经震惊全世界。本书是他对历次重大考古发现的亲身体会及翔实记载,其中除了对考古经历、新疆自然景观的详细描述,更包含着对历史、对现实的人文思考。
  • 往古的滋味

    作者:王仁湘

    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饮食的历史几乎与中国的文明史一样长。在充饥果腹之外,人们赋予了饮食更多的文化意味,即今天每每被提及的所谓“食文化”。长久以来就对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感兴趣,随着本书,让我们展开了一遭有趣的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之旅。 收集在这里的这些东西,多数是属于我的同行们所不屑的 “豆腐块”,它们散见于近些年的报刊。也是受了一些朋友的引荐与鼓励,平日里用一些零碎的时间,还真下了些东拼西凑的功夫。承山东画报出版社陈晓东先生美意,这次居然有机会对往古对自己对朋友再来做一次回味,可说是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宋人王禹偁食橄榄的体验,是 “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饴”。对我这本集子而言,我除了微甘的感觉之外,却体会到一种更强的像盐卤那样的苦涩,不敢细细回味。最近我正在赶写一部关于盐史的多集电视片,所以很自然地想到用盐卤来作比喻,它是不能没有又不能贪多的宝物。我的收获也许就是这么一撮不起眼的盐粒,但愿它能为人们添加一点可以回味的记忆,如此而已。 往古来今,其实酸甜苦辣咸诸味之中,也只有适度的成味,才是众口所嗜的正味。及至于他味,众口各有好恶。我的集子除了淡淡的成味,也许会有一点点别样的滋味,如果谁人并不喜欢,那也是很自然的。我在最后还是选定以“滋味”为集子做名,是奢想有机缘看到这书的读者,会对那久远的历史滋味有些回甘的感觉,也是我对喜欢过我的文字和帮助过我的朋友们的谢辞,我会记住你们,你们赐予我的那“甘如饴”的滋味永远值得回味。 收集在这里的这些东西,多数是属于我的同行们所不屑的 “豆腐块”,它们散见于近些年的报刊。也是受了一些朋友的引荐与鼓励,平日里用一些零碎的时间,还真下了些东拼西凑的功夫。承山东画报出版社陈晓东先生美意,这次居然有机会对往古对自己对朋友再来做一次回味,可说是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宋人王禹偁食橄榄的体验,是 “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饴”。对我这本集子而言,我除了微甘的感觉之外,却体会到一种更强的像盐卤那样的苦涩,不敢细细回味。最近我正在赶写一部关于盐史的多集电视片,所以很自然地想到用盐卤来作比喻,它是不能没有又不能贪多的宝物。我的收获也许就是这么一撮不起眼的盐粒,但愿它能为人们添加一点可以回味的记忆,如此而已。 往古来今,其实酸甜苦辣咸诸味之中,也只有适度的成味,才是众口所嗜的正味。及至于他味,众口各有好恶。我的集子除了淡淡的成味,也许会有一点点别样的滋味,如果谁人并不喜欢,那也是很自然的。我在最后还是选定以“滋味”为集子做名,是奢想有机缘看到这书的读者,会对那久远的历史滋味有些回甘的感觉,也是我对喜欢过我的文字和帮助过我的朋友们的谢辞,我会记住你们,你们赐予我的那“甘如饴”的滋味永远值得回味。
  • 考古随笔(二)

    作者:陈星灿

    考古学的基本任务是重建历史。重建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史,不必说差不多是完全依赖考古学;即便是重建出现了甲骨文、金文的商周史,如果没有考古学的帮助,也完全不能想象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但是,考古材料是不会自己说话的,对考古材料的解释完全是由我们当代学者完成的。因此,如何在古代和当代之间铺设一架可靠的桥梁,使我们通过材料的连接把对古代历史的复原和解释建立在可信的基础上,就成为考古学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我个人认为,许多当代的经验和材料,均可以成为我们重建和解释历史的依据。西方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的民族考古学,就是基于这样的一种想法。其实,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开,民族考古学研究的范围当远不止所谓“异文化”的领域。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均可以成为考古学者观察和研究的对象。比如谷物的收割方式、加工方式、储藏方式。
  • 《地球编年史》指南

    作者:[美] 撒迦利亚·西琴

    ★ 涵盖《地球编年史》七部书所有精华的饕餮盛宴 ★ 打开地球和人类起源大门的最关键钥匙和指南 ★ 对《地球编年史》这一巨龙的画龙眼睛之作 ◎ 《地球编年史》七部书为我们了解地球和人类起源打开了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全出乎我们意料的世界。在这背后,还有哪些是你所不知道的东西? ◎《地球编年史》系列中出现的所有与《圣经》、神话、宗教和人类诞生有关的词语,你真的完全了解并理解了吗? ◎  在地球文明即将进入新纪元的崭新时刻,西琴带我们重新回顾地球与人类的历史,解读与地球和人类有关的所有宗教、神话和人物,在这一旅程开始之前,你准备好了吗? ------------------------------------------------------------------------------------------------------ 撒迦利亚•西琴生前留给世人的最宝贵财富,读罢让人难以释怀。 ——《图书馆杂志》 撒迦利亚•西琴怀着专业研究者特有的激情,为我们上演了一场让人眼花瞭乱的表演。 ——《科克斯书评》 ------------------------------------------------------------------------------------------------------ 撒迦利亚•西琴和他的《地球编年史》七部书,必定在人类探索地球和人类起源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绝无仅有且无与伦比的研究揭示了一个地球和人类起源的古老秘密:有关世界远古文明的神话传说,都是建立在先民对事实的回忆基础上的,而被我们所津津乐道的远古众神,则是地外星球来到地球上的访客。 《地球编年史》七部书上包天文,下罗地理,囊括地球和人类历史上所有的神话、宗教、文化和考古发现,气势磅礴,让人惊叹,但浩浩荡荡两千多页的恢宏巨制,也让一些人只能望洋兴叹。为此,西琴特地为整部《地球编年史》创作了这个独一无二的百科全书式的导航工具,不仅是对所有涉及的神话、宗教、人物等专用词条的详细诠释,更包含西琴对这些文化的创造性理解。 本书是对《地球编年史》七部书的锦上添花之作,是对所有未尽事宜的完全解答,即使把它单独拿来看,也不失为一部优秀的史前全球文明入门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