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香港文學

  • 我的喬治亞

    作者:西西

    一名喜愛娃娃屋的女子,在尋覓組屋配件的過程中,展開遨遊古今的聯翩浮想;在精巧細緻的間隔與角落,故事與人物隨處綻現…… 寫作、旅遊之外,觀賞及蒐藏「娃娃屋」(玩具屋、袖珍屋、模型屋……)亦是西西的重要嗜趣之一,多年來更親手打造、裝配心目中屬於自己的理想娃娃屋。為了符合這座十八世紀英國喬治亞風格的屋子,西西研究了大量當時生活情境的歷史素材:建料、裝潢、擺設、服裝、日常用物、文化習俗……等,鉅細靡遺,潛心製作。 《我的喬治亞》是西西又一新人耳目的長篇小說,以構製一棟十八世紀英國喬治亞時代的「娃娃屋」為題材,探索當年建築、家具、擺設之種種特色,更深入刻繪居住人的生活點滴,擴及當時的風土人情,歷史故事。 在「喬屋」的裡外,真實情境與虛擬角色錯綜交會。西西以她創新的藝術佈局和敘述,讓讀者分享她的豐富知識、靈慧巧思,和生活樂趣。
  • 愛人

    作者:鍾玲玲

  • 春在綠蕪中

    作者:鍾曉陽

    從三十年後,看三十年前,猶如燈火闌珊中一個回首慢鏡,我在看那人時那人也在看我。目光隔着悠悠歲月相尋,殘舊底片上的身影卻再也看不清,一回神間已自驚醒,燈光乍亮,人被甩到了戲外,銀幕閃過出場者的名字,空剩餘音嫋嫋繞屋樑──綠蕪中,春已逝,花落水流東,但得喜相逢,莫問舊遊蹤…… 綠蕪,原指蔓生的亂草,但在春回大地之時,荒地廢園,也自有爛漫的春光。《春在綠蕪中》所記的,正是春天在我生命中暫留之事。那夾帶在風中雨中的花草訊息,鳥蟲微語;那託付於雲上海上的願望紙鳶,魚書小箋。曾是我側耳傾聽,引頸神往的。曾是我伸手可摘,俯仰可拾的。曾是我倚欄所思,臨窗所盼的。曾讓我的快樂之杯盛得滿滿的。
  • 如何處理仇人的骨灰

    作者:鍾偉民

    我們不是聖人,總有愛恨;如果法治蕩然,你會怎樣處置情人或者仇家的骨灰?深愛的人死了,也許,最好把骨灰攙了膠水,讓巧匡塑成她或他生前的模樣,借在床頭,為那一抹逝去的微笑守靈,或者求寡。
  • 低胸裙戰爭

    作者:卓韻芝

    現在請你翻閱本書最後一頁。 剛才你有沒有盯住那胸脯? 有人可能會想摸一下,有人可能會想那胸是真是假,有人可能認爲這真羞…… 總之就是想着關於胸的事。 但凡眼前有任何外露的人類軀體,就會引發思想戰爭。 我在想,如果大家不再對外露的人類驅動感到大驚小怪,這個世界,可能會進步得比較快。
  • V城繁勝錄

    作者:董啟章

    在上一個千禧年行將結束之時, 亦即V城大回歸時期的起始, V城人劉華生寫出了一部本地市風物紀錄, 作為V城長達一百五十六年的殖民地時期的總結, 並名之為《V城繁勝錄》。 資料來源:董啟章作品收集站 http://geocities.com/dung_kai/
  • 美麗大廈

    作者:西西

    《美丽大厦》写于1977年,初载于《快报》。西西言道:“如果《我城》属于开放式,不知《美丽大厦》又是否近乎封闭式?这是一个地方的两种写法,只是不同的关照吧了。”
  • 寧靜的獸.

    作者:韓麗珠

  • 繁勝錄

    作者:董啟章,林智恆(繪)

    香港人的「我城」故事 V城人董啟章新說新寫 V城系列四部曲之《地圖集》、《夢華錄》之後 各大文學獎、好書獎得主,香港知名作家董啟章,聯合香港插畫家林智恆跨界跨域首度合作 以文字和彩圖呈現華文長篇小說《繁勝錄》 董啟章在《繁勝錄》裡採用了古代「城市筆記」的體裁,以未來完成式的寫法,透射大回歸五十年以後,即2047年的V城,構造出多層次的香港V城景觀。本書交替使用了記錄、敘事和抒情三種文體,共分3卷,每卷各有7章,敘述「大回歸五十年」的「V城風物誌修復工作合寫者」、「大回歸時期新生代」──維多利亞、維朗尼加、維奧娜、維慧安、維納斯、維真尼亞及維安娜共7人,在V城文獻堆填區發掘出前人劉華生的稿件,經過重組和校正,整理出V城的《繁勝錄》。 《繁勝錄》卷1寫V城的地理形態、制度建設;卷2寫城中飲食娛樂、日常生活;卷3寫四時節慶、儀式風俗。董啟章在小說裡羅列各樣細節,形成百科全書式的奇觀。 在董啟章的筆下,《繁勝錄》裡的V城是個城牆之城,也是城中之城;是酒樓之城,也是傀儡之城;既慶祝中國人的端午節、中秋節,也不忘慶祝西方人的復活節、聖誕節。V城同時屬於一座架空之城,大回歸以前的建設和記憶早就沉沒在海底。V城也是一座通道之城,熙來攘往的人群永遠在過道上生老病死。甚至V城被視為一座影子之城,因為酒樓茶肆的喧鬧遮掩不住鬼影幢幢。 香港插畫家林智恆特別為本書繪製九幅具有代表性意義的彩色插畫。 小說家VS.畫家,是對昔日香港的沉思,對未來香港的推想,更是小說諧仿都市的有趣實驗。 董啟章與V城系列四部曲《地圖集》、《夢華錄》、《繁勝錄》、《博物誌》,已被肯定是香港文學的奇觀。
  • 立春前後

    作者:董橋

    這是董橋2011至2012年最新寫成的隨筆,隨筆越寫越像小說。 自序: ……………………………………………………………………………………………………………………………………这个苦衷我懂,李侬也懂。收到保暖套我格外思念她:一针一线都是心,难为她牵挂这边的阴晴圆缺。1997年到2012年我写了十几二十本书,李侬不谙中文竟嘱我每出版一本给她寄一本,书架一角渐渐摆满了一整排,说是为老朋友的心血存个念想。相交四十年,我看着这位异国知己成长,风雨人生,匆匆寒暑,戴立克偶然英译了我的一些文字,李侬每读一篇都劝戴立克接着翻译,说是弄一本英译选集纪念我的英伦岁月也好。戴立克是老派英国人,译笔乍看很像吉辛的《四季散墨》,他嫌有些中文词意英文译不出神髓,生怕不小心露出林语堂英译常有的瑕疵,情愿选些适合迻译的篇章才译。转眼我老了,戴立克也老了,年轻时代一起玩的朋友只剩李侬还保得住天生的妩媚旷代的风韵。“英伦风华都留在你鬓发间那枝粉彩瓷簪上了,”戴立克说,“老董再写十篇《丽人行》也抵不过灯火阑珊处的一个回眸!”戴立克措辞温秀,李侬横波嗔了他一眼更温秀。世间还是游戏好。 文章也是游戏好。Christopher Morley说小说家吉卜林纵然写的是榴弹大炮的故事,字里行间铺排的倒是献给珍·奥斯汀的深情颂辞,上世纪七十年代英国报上专栏说到头来莫利谁都不记得,吉卜林的书倒流传不衰,1907年还成了英国第一位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吉卜林诗歌里皱着眉头鼓吹的“白人大任”(the white man's burden)人人似乎淡忘了,他的《丛林故事》和《吉姆》反而记得,我的小孙子还在读,1894年初版,一百一十八岁的老书了。老书好看的真多,比好看的新书多。宋元明清不必说,老民国许多残卷如今翻翻书香依然很浓。从前我在伦大亚非学院图书馆读过周作人一本《立春以前》,封面清雅得要命,几十年来想买一本那个初版本至今没找到。壬辰龙年立春是农历一月十三阳历二月四日,我的新文集既是立春前后出版,书名就叫《立春前后》也许比周作人的《立春以前》更见韵致。老一辈人说“立”乃开始,“春”乃蠢动,一立了春,百草苏醒,一片吉庆:人老了多些吉庆好。
  • 吹绉一池春水

    作者:迈克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妖艳华丽生动诡谲的个人风格之集中体现。书中文章是迈克常年旅行与观影,对于饮食男女,以及男男与女女种种旖旎风景的心得见闻。迈克阅人阅色无数,又加上有一双慧眼,观察体贴入微,总在旁人容易忽略的生活角落中读出别样的风景,看似平常,但多是以前未所未闻。特别是出于同性恋视角的对于大千世界乃至男男关系的观察,犀利入骨的文笔之中包含着深刻的理解与谅解以及点滴的无奈与妥协,那些百转千回的惦念读来极其动人。
  • 夜望

    作者:董橋

    這是董橋今年癸巳正月元宵到十月立冬前夕的三十七篇隨筆,作者說,都是深宵窗前燈下寫的,幾十年積習改不了,書名叫《夜望》是寫實。書名典出宋人寇準的〈夜望〉「南亭閒坐欲忘機,望久前村島嶼微。數點寒燈起烟浪,江艇應見夜漁歸。」寇準是北宋太平興國進士,任過宰相。寇準絕詩最出色,一點不堆砌,帶晚唐韻味。
  • 也斯看香港

    作者:也斯

    本书是也斯眼中的香港,将他看到的香港和心中的香港呈现给读者,有别于一些介绍香港的书籍,也斯的文字和照片都比较“现代”,他着重描写香港这个国际大都会的“多元”和不同凡响,在书中他注意的是香港一些典型或不典型的人物和地方,以独特的角度传达时间的过往和城市的演
  • 《人間滋味》

    作者:也斯

    蘇軾寫出「人間無正味,美好出艱難」,作家寫飲食,筆下色香味,道道是人生。 也斯好吃,更好餐桌菜餚與人情交會的滋味,他會寫留學時想念的一鍋明爐白粥、令自己健康起來的新鮮蔬菜與貼心字條、有歷史重量的柏林蕁麻菜湯、代表和平舒暢生活的山區手信、還有彷如宗教行列的法國電影的盛宴…… 也斯說:「我不會寫別人的食譜。」因為最好的食譜都得由自己體驗。但盛宴不能沒有人客,因為這一席滋味得有人分享才有意思。 人間好滋味 我喜歡對生命有好胃口的人! 旅途的爐灶 食物和文字不斷旅行,作客的變成主人,主人有一天又會變成客人。 食物的言語 寫作正如食物,要在讀者和食客方面產生反應才算完成的! 素菜有餘甘 生命中的種種重大的困擾和起伏,都是通過自己私隱的思考與寫作,自己明白過來。更好的食譜與藥方,我得自己體驗,自己選擇。
  • 愔齋讀書錄

    作者:陳智德

    讀書同時評書,思考文字也同時思考自己。書評總離不開解說、分析、判論,但關鍵是為誰解說?以何態度分析?又為什麼而判論?書評不為讀者、不為作品也不為市場而服務,書評不是為他人作嫁衣裳,書評不是請客吃飯。書評可能是回應客體存在的革命,也可能是面對自我的戰爭。書評原來是一個人內在最後僅餘的部份。
  • 房間

    作者:李智良,郭詩詠(編)

    《房間》是一名「精神病患」回溯其十二年服藥生活的「自我診斷」。作者時而冷靜,時而鼓譟,述說由服藥引致的種種身體變異與情感隔絕,讓一場寧靜災變的遺禍浮出地表,為現代精神科「治療」的無效與不人道,立下存照。 《房間》同時是一名「精神病患」的生活筆記。作者從個人卑微的視角出發,觀看、感應他人之所願、他人之所待。它既非告解,亦非日記,唯指向城市住民勞累的生活中無以言表的內心經驗,是由壓抑的零點切入游離不確、「始於失序、願意迎向失序」的書寫。 本書獲「香港書獎2008」及第十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散文組首獎。
  • 風箏家族

    作者:韓麗珠

    因為喜歡發呆、想追求無邊無際的自由,韓麗珠開始寫作;因為善於撒謊,所以小說的形式較為上手。有時候,一切都只是幻覺,比如變成椅子的男人,比如口腔裡長著一顆樹、新牙不斷冒出以致臉孔扭曲的女人。有時候,一切只是虛無,所以孤獨的人容易罹患頑強的感冒,眼神空洞的人,需要依賴購物來填補空虛。存在是否終為一場荒謬?透過不斷定義來填充「世界」空洞的作法,或許實屬徒勞無功,並且讓人感到沈重、擠壓直至窒息。 從〈壞腦袋〉、〈風箏家族〉、〈林木椅子〉、〈門牙〉、〈悲傷旅館〉到〈感冒誌〉,故事如珠鍊串連般一一湧出並安置了韓麗珠的腦袋,然後再以書寫的方式被安置。韓派卡夫卡式的奇詭荒誕不安與嘲諷,呈現迥異的當代小說視野。
  • 香港文學散步(修訂版)

    作者:小思

    《香港文學散步(修訂版)》主要內容簡介:香港近年流行「文化旅遊」和「集體回憶」,大家都對古跡的「拆」和「留」十分敏感。其實香港值得一遊的地方又豈只天星碼頭??原來北大校長蔡元培的墳墓就在香港仔,魯迅曾經在中環基督教青年會演講、女作家蕭紅的骨灰就撒在淺水灣,而那裹的鳳凰木竟然就是張愛玲創作《傾城之戀》的靈感??我們每天經過的地方、常常到訪的都有歷史的痕跡,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香港文學散步》增訂版保留舊有精彩內容,並新收錄了數篇文章及全新炮製的「與小思對話」,讓大家一探中國近代文化名人如蔡元培、魯迅、蕭紅等在香港的生活,再加上全新繪製的「散步地圖」,帶你走過香港的大街小巷,尋找名人們的足跡。現在就讓我們一起拿起書,去散步吧!
  • 更暖的地方

    作者:胡燕青

    《更暖的地方》這個書名,會令你聯想到甚麼?春天的草地?還是暖和的被窩?在作者心目中,這個使人感到溫暖的地方,原來正是我們熟悉不過的香港。 作者在廣州出生,小學時到香港定居,那時對這個新的「家」很是討厭。多年後的今天,她已把香港視為自己的家,《更暖的地方》就記述了她對香港獨有的感受。 正如序中所言,「書寫自己的城市」是這本書最突出的主題。因此,書中所寫並不是香港的名勝古蹟和著名景點,而是和作者有密切關係,以及讓她感動的地方——太子道、鴨寮街、高街、花布街和美孚新村等等。全書收錄了13篇散文,有寫街道為主的,有以人物為主的,也有寫作者童年回憶的。作者並沒有把寫人和寫景的文章分類,各篇的序列看似無跡可尋,但其實卻暗藏玄機。作者在自序中說,書中所記述的是「一個大陸小女孩變成道地香港人的過程」,也是她從一個家遷到另一個家的心路歷程。書中首篇《更暖的地方》寫的是她和父親來港定居的緣由和過程,最後一篇《在牙縫中飛翔的紅色翅膀——美孚剪貼簿》則細緻刻劃了作者所居住的地方的人和事,流露了她紮根香港的心意。全書是一個心靈「回家」的旅程,中間的篇章則是她成長中的種種回憶和所見所聞。這是作者的刻意安排,以此展現出她眼中的香港。 本書寫的全是基層小市民的人和事,讀起來尤其親切。如《搭檯》一文寫假日的酒樓,搭檯的茶客都為自己的勢力範圍互相角力,同桌卻又互不相識的人被逼傾聽對方的隱私,然後彼此竊笑;《茶餐哲學》一文寫香港特有的茶餐廳文化——一個沒有任何餐桌禮儀,沒有衛生要求,不用付出小費而且不避粗言穢語的地方,竟能俘擄全港市民的心。上至特首名人下至草根工人,都無法抗拒奶茶咖啡和「鴛鴦」的魅力……這些景致我們都耳熟能詳,作者加入自己的感受,把它們再次呈現,又有另一番面貌。 作者在序中說她深愛香港,而且「愛的程度遠超想像」。執教鞭的她在讚歎這個城市的同時,也點出了它的陰暗面。愛之深,責之切,如《牛津道上》便是諷刺香港教育制度的作品。土生土長的讀者們,你們心目中的香港,又是怎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