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重建大陆

    作者:张笑宇

    两千年世界史,大陆文明、海洋文明谁主沉浮?重建大陆,中国该作何准备,担此天降大任? 第一章回顾近代以来海洋文明战胜大陆文明的历程,从中可以看出海洋文明的两张面孔:均质化,以资本的角度观察与思考万物;等级制,营造道德优越感。 第二章论述大陆文明的特征,拥挤的生存空间、惨烈的竞争及由此带来的难题,如何治理生存在底线上的敢于冒险的流民。为此,罗马帝国依赖法律共同体、中华文明依赖儒家士绅共同体、伊斯兰模式依靠宗教来整合流民。 第三章指出当前大陆文明面临的困境,重建之道在于:政治文明高度发达的欧洲、地大物博的俄罗斯、拥有强大制造业实力的中国、人力资源最为丰富的印度和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伊斯兰世界五大文明区中有行动力、负责任的政治体携起手来,在相互不逾越利益底线的基础上,作为世界秩序中的君子力量共同规训世界秩序中的流民力量,建立一种共同政治价值观。 ◆ 反《河殇》之道,重新思考五百年的世界秩序。 ◆ 一部给予世界史别样认识的匠心之作,从重建大陆说明中国该往何处去。 ◆ 以“大陆VS海洋”贯通几百年世界史,大气磅礴,鞭辟入里。 ◆ 从亚里士多德、格劳秀斯、孟德斯鸠、霍布斯、洛克、康德、施特劳斯到施米特,从神话、历史到现实,是诗、是历史还是政治哲学,处处有灵光
  • 1947年春

    作者:秦风老照片馆

    《1947年春:延安》内容为:1947年春,国民党胡宗南部占领延安后,专门安排了一次中外记者的采访活动。整个采访过程虽然经过了周密的导演与布置,为了夸饰“战果“,军方甚至不惜造假,破绽百出,但采访期间记者们拍摄的大量纪实照片,却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同于习见的红色摄影家们对延安的纪录,弥足珍贵。
  • 进攻日本

    作者:[美]雷蒙德•戴维斯,[美]丹•温

    《进攻日本:日军暴行及美军投掷原子弹的真相》是美国控诉日本二战期间暴行的备忘录。该书以充分、翔实、可信的资料、图片和数据,切实陈述了: 1)二战期间日本在中国、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大屠杀以及对待盟军战俘的种种暴行; 2)美国为何决定投掷原子弹,为何美国对投掷原子弹“决不后悔”; 3)日本战犯是如何在麦克阿瑟的操纵下逃过法庭审判的; …… 在战后,日本政府一边扮演着受害者的角色进行控诉,一边悄悄用各种手段掩盖自己犯下的滔天罪行。作为该书作者同时也是二战亲历者的雷蒙德•戴维斯将军和丹•温法官,无法忍受修正主义者的诋毁,将二战中美国对日本投掷原子弹这段历史的原貌呈现给当今和后世之人,不让那些偏失之见充斥于当今的出版物,也不让日本任意地歪曲或掩埋事实的真相。 正如广岛原子弹的投掷者蒂贝茨在此书中所言:“读过此书,你就会了解到,为尽快阻止日本人行动而投下原子弹,正是杜鲁门总统和美国必然的选择。”实际上,投掷原子弹这一决定不仅挽救了美国人和中国人的生命,甚而还挽救了日本人民的生命。 该书也提醒人们:“假如我们对(修正主义者)这种谬论不加反驳,假如我们继续等待,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参与者和投掷原子弹的当事人都离开人世,而只让日本人继续扭曲二战和原子弹的真相以及日本的历史,所有的‘历史’真相就会全由日本人垄断解说了。” 作者们正是持着这样一种珍视和平、维护正义的热情为我们展示了这一切。他们为历史担忧,为谎言愤怒,这是令人肃然起敬的。作为二战这段苦难史的直接受害者,我们更应该为此挺身而出。
  • 帝国定型

    作者:徐弃郁

    美国是如何成功的?本书回答的是这样一个问题。本书以1890-1900的美国为视角,回溯到历史的“原点”来看待其从一个地区性的大国向全球性大国转变的阶段。从世界性帝国崛起的角度来看,这一最佳“原点”,即1890—1900年。这一阶段以美国西部边疆的“关闭”为开头,以“门户开放”照会为结尾,这一“关”一“开”之间正好是美国从大陆扩张向海外扩张的转型期,也是一个不同于以往任何帝国形态的新型帝国的定型期。 正是在这样的扩张思路下,美国作为一个超大国家,成功地在大国林立的世界上规避矛盾、厚积实力,特别是有效地避免了和英国之间的矛盾升级。全书最终落脚于“超大国家的扩张”这一主题,侧重从美国的这一案例中提出具有普遍性的启示。
  • 古今东西之间

    作者:何芳川

    文明、文化向来是抽象宏观之话题,难诉诸文字,非学识宏富、眼光犀利之资深学者不能为。身为中外文化交流问题的专家,何芳川教授轻松而浅白地讲授了从秦汉到今天两千年间东西方文明交流与冲突的历史,故事精彩纷呈,论断掷地有声,线索一目了然,在多元文化共立并存的今天,这样讲诉的意义既深且巨。 -------------- 总序 /郑培凯 推荐序 /郑培凯 第一讲 西出阳关无故人 丝绸之路与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汇(上) /1 第二讲 直挂云帆济沧海 丝绸之路与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汇(下) /24 第三讲 率土之滨尽王臣 “华夷秩序”新论(上)/49 第四讲 一统华夷享太平 “华夷秩序”新论(下)/72 第五讲 天书到处多欢声 世界历史上的郑和远航/95 第六讲 硪珂衣锦下云樯 早期西方殖民者在中国与东亚的活动 /108 第七讲 云想衣裳花想容 19世纪中国和东方民族运动的宗教外衣 /141 第八讲 落霞与孤鹜齐飞 大清帝国的改革:兼论“同光”新政的文化背景/159 第九讲 西风落叶下长安 大清帝国的改革:戊戌维新/186 第十讲 东边日出西边雨 19世纪中日古代文明命运的分野 /202 第十一讲 休对故人说故国 华侨与中华文明 /221 第十二讲 百川汇海不复回 文明的撞击与交汇/236 后 记 /255
  • 乌桓与鲜卑

    作者:马长寿

  • 什么是西方

    作者:(法)尼摩

    “西方”这个概念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又模糊,当代法国著名学者、巴黎高等商学院—欧洲管理学院的教授菲利普?尼摩在本书中尝试以历史为依据阐述自己的论点,即西方和西方文明是法治、民主、自由、科学和私有制等一系列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尼摩认为西方文化不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产物,而是由五个关键时刻或称“五大奇迹”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逐步构筑完成的一个伟大成果,这五大奇迹分别为:古希腊人创造了城邦和科学,古罗马人发明了私法和人文主义,《圣经》倡导的伦理观及末世论,11—13世纪的“教皇革命”,最后则是发生于西方国家的近代重大民主革命。 尼摩以实证和解析的方式描绘了这五个演变性“跃进”后,指出西方文明是上述借用的混合体,虽然它是一段独特历史的结果,却具有一些真正普遍性的特征。 把西方的现代民主和中世纪的政治神学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或许是作者最大胆的观点。他反对世俗主义者、多数基督教和自由进步人士把现代西方文明的多数特征归结于文艺复兴或者激进的启蒙运动的常识,而是认为中世纪的变化是西方文明的根源。
  • 影像民国

    作者:秦风老照片馆编

    自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至1949年的覆亡,中国历经了巨大的变动,战乱频仍,民生多艰。时代的影像体现了这个过程,诸多瞬间记录着历史的重要节点。《影像民国1927-1949》列为人物篇、时代篇、风土篇民国人物的特色在于其多元性,这是一个多种思想、多种势力共处一室的时代。时代节奏的自然铺陈,再现了主导国家命运的力量,战争也改变着中国的重心。在人物和历史事件之外,神州的山川名胜及庶民生活是历久不变的,其影像足以作为民国时期大背景的参照。 秦风老照片馆编辑影像历史的初衷,不烧香不媚俗,只回眸中国人的悲欢离合,诚挚地面对自己的过去,让所有的奋斗、背叛、牺牲、求存的故事自然呈现,交织成中国人的生命之歌。
  • 知识分子

    作者:许倬云

    《知识分子:历史与未来》为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母校台湾大学的讲演和讲学的结集。许倬云先生以较为宏观的“中国文化”为主轴,进行专题讨论,引导听者和读者对历史事件做宏观的思考、判断、分析及归纳,其核心旨归则不离知识分子的使命感,文字间不时流露对国家社会与人类文化的关怀之情。 作为当代卓越的历史学家,许先生视野宏阔,学识渊博,加之为人亲和,讲座与对谈时让人如沐春风,内容又包罗万象,受者从中得到的启发和提示,与一般课堂评论截然不同,诚可谓“与公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希望《知识分子:历史与未来》的出版,可使历史研究者及一般社会大众经由先生的指点,得以宏观且多面向地了解自己的文化与历史,培养面对未来世界的智慧。
  • 中国女人书

    作者:新周刊

    《中国女人书》:新锐杂志《新周刊》女性话题图文专辑。百年风云变幻,女人始终好看。一百多年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折射出的是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国人审美观念的变迁。进入“她世纪”,需要男人和女人同时观念升级。 ★男女关系,一直是《新周刊》关注的热点话题,甚至是《新周刊》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观察切入点。 ★《中国女人书》汇集了几十位重磅级作者:李银河、戴锦华、白岩松、梁文道、胡赳赳、林奕华、胡因梦、冯唐、史航、春树、安妮宝贝、封新城、蒋方舟…… ★中国女人已进化至“她世纪”,而中国男人却退化为“男人没了”;千百年来,中国的问题说穿了就是男人的问题——《新周刊》创始人 封新城 ★百年风云变幻,女人始终好看;女人的历史,折射出一个社会的审美史。
  • 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作者:吴钩

    极有说服力的文字版“清明上河图”:有趣,好读,充满奇妙细节,引人入胜! 区别于 “×朝那些事儿”的文化快餐:巨量史料,近百幅宋画,还宋朝文明以本来面目。 人们对宋朝的评价,几乎可以分成对立的两派。那么,到底宋王朝是“积贫积弱”、“皇权专制的高峰”,还是宋朝乃“现代的拂晓时辰”呢? 本书作者通过对海量的各类记述宋朝的文献和各种各样的宋画的解析,从生活、社会、经济、法政四个层面展示了中国封建历史上可能最为文明、现代且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代,驳斥了关于宋王朝“积贫积弱”“皇权专制的高峰”的传统论断,还宋朝文明以本来面目。 作者以“现代性”为线索,在书中布了一个大局: “瓦舍勾栏”,描述宋人过着像宋瓷一样的精致生活; “契约时代”,展示宋人从身份社会到契约社会; “全民皆商”,细描了中国的重商主义年代; “共治天下”则充分体现了宋朝制度的分权与制衡之美。 此书内容之博达,作者用意之良苦,可以想见!他非常严谨地论述了封建历史走到宋朝开始走向近代化这一论题,彻底颠覆了一些史学家对宋朝“积贫积弱”“太窝囊”的判断。 该书既适合专业人士,也适合大众阅读,文笔优美,观点新颖,有趣并充满见解。 比如宋代开封的城市白领不在家中做饭,而是“叫外卖”;比如《清明上河图》展示的酒店业“灯箱广告”;比如南宋杭州出现的“猫粮专卖店”;比如宋代大城市的“证券交易所”;比如诞生于宋代的纸币;比如宋朝高度发达的契约;比如宋代立法的“民主审议程序”;比如非常缜密的宋代司法程序;比如十分讲求分权制衡的权力构造……这些历史细节组合起来,便展现出一种非常“现代化”的宋朝社会景象,让生活于现代社会的我们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这不仅是重新认识宋朝,也是重新认识中国历史的开始。
  • 木心画集

    作者:木心

    自1984年始,木心应邀在欧、美、港、台的华文刊物发表大量文章,《联合文学》创刊号特出专卷“木心散文个展”,形成文学狂飚,一时“人人争问木心是谁”。纽约《中报》召开《木心散文专题座谈会》,台湾洪范书店争先出版木心著作,接着圆神、远流等出版社连出小说、散文、诗篇十二集。 新世纪伊始,木心又投入绘画事业,筹备三年,举办了《木心的艺术》大型博物馆级全美巡回展。于耶鲁博物馆隆重开幕,《纽约时报》整版报道,华盛顿、芝加哥、华尔街的各大报刊纷纷激赏揄扬,佳评一浪高一浪,展览历芝加哥、夏威夷、纽约,最后此三十三幅杰作全部为耶鲁大学博物馆所典藏,其画册畅销全世界,一直列为五星级。
  • 汉口的沧桑往事

    作者:方方

    这是一本有关汉口旧事的书。 汉口留有许多老建筑,它们带着异乡情调屹立在扬子江畔。汉口有许多老故事,故事里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在漫漫的时光中,老建筑和老故事都朝着历史的深处走去。这些零星散落的老建筑,就像汉口这篇大文章中的关键词。扣住了它们,就仿佛扣住了汉口的经脉,仿佛听到了汉口久远的呼吸和脉动,仿佛看到了汉口是怎样走到了今天。认识了它们,你才能懂得汉口,只有懂得了汉口,你才能懂得武汉,懂得一座城市的成长。 书中纪录片式呈现“汉口的沧桑”,行文走笔常怀忧戚:为后人常忘前人之开拓而“怅然若失”;为南洋公司和新市场“相互竞争,抢夺地盘”的内斗而悲伤;为民众乐园“60年间,八易其名”,“城头变幻大王旗”“哀民生之多艰”;为南洋兄弟公司这样“早期的民族工业”在外资的倾压下艰难发展,在形形色色强势政权巧取豪夺下“成为短命公司”忧愤不已;为“铁蹄下的民众”而哀伤;为偌大一个城市连一个像样的花园也找不到而遗恨……凡此种种,多少往事俱成愁。方方以人物命运为经,以汉口变迁历史事件为纬,以与汉口历史有关的突出意象为精神内核结构篇目,为历史古城汉口描绘出一幅独具精神气质的人文画像。
  • 万国之上还有人类在

    作者:徐迅雷

    这是作者继《这个世界的魂》、《只是历史已清零》后,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第三部随笔杂文集。人与人性,是本书的主题;作者深厚的人间情怀,洋溢于字里行间,荡漾在人类时空,感人肺腑,动人心魄,发人深省。人心人性、人权人本、人道人伦、人世人寰、人马人面、人杰人文……万语千言汇成一句话:万国之上还有人类在!
  • 老古董

    作者:唐鲁孙

    “所谓过瘾是武场打得严,文场托得严,角儿在台上盖口严,有此三者,再加上名角良配,这出戏让我们来听,就算是过瘾啦。” 本书所选文章,多是唐鲁孙先生回忆清朝末年的旧闻逸事的散文,书中详细描述了清末的服饰、手艺、年俗、名人轶事等,多数文章记述的事物距今年代较远,如今也不易见到,却反而有相当重要的文化价值,故名老古董。作者对满族清宫大内的文物如数家珍,而大多是亲身经历,所以把来龙去脉说得详详细细,本书有历史、古物、民俗、掌故、趣味等多方面的价值。 1.华人谈吃第一人——唐鲁孙出身显赫,见多识广,以其博闻强记和细腻动人的文字功夫,写下中华吃文化之精髓所在,真要探讨“舌尖上的中国”,唐鲁孙的作品恐怕是功力最深,也最有韵味的,尤为难得的是,在“吃”之外,唐鲁孙还记录下很多鲜为人知的民俗掌故、宫闱秘闻,以及清末民初的服饰、手艺、年俗、名人轶事等,这些珍贵内容于文化的传承和资料的保存,也是有极大价值的。 2.值得全套收藏散文经典——此次再版修订了前版中出现的少量错漏并重新排版,由著名设计师陆智昌统一操刀设计,以小精装的形式推出,“侠有金庸,史有高阳,吃有鲁孙”,唐鲁孙是中国饮食类作者中最具代表性和传奇性的人物,这一版本则是唐鲁孙作品最齐全、最完善、最精美的版本,爱书之人不可错过。
  • 法的中国性

    作者:王人博

    1.宪政主义在中国的传入和表达的杰出著述。 2.探讨在近代中学与西学的激荡中,“法”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变革和制度的创新,使法的中国实践得到了历史和语言双重维度的解释,对于当下尤其具有启发性。 3.一个中国的宪政主义者并不是一个不懂西方的人,在很多方面他们是有意识地拒斥了西方某些东西,因而一个中国的宪政言者首先是一个通晓“西方原理”的人,哪怕只是一种肤浅的方式。一个手持长矛杀死传教士的“义和团”乡民不是中国的知识者,仅仅是个勇莽的战士,而一个中国知识者则意味着他知晓中国需要什么,如果这被看作浅薄,那也是一种必要的浅薄。 本书主要是对近代以来中国政治法律中使用的核心基础性概念(比如民权、民主、宪法等)以及五四宪法、七五宪法、劳教制度、法家思想等的一种开放式研究,从跨语际实践及词源学的角度阐释和辨析了民权、民主、宪法、水、治、法等的起源及其流变,对中国传统的法家思想进行了现代阐释。 《法的中国性》旨在说明: 1.中国近代有关宪政的观念和表达与对西方的观看有关,与西方身在的那种“优越性”有关,或者说与西方“强”中国“弱”的事实以及中国对这个事实的体认有关。宪政的思想与语言被中国挪用,主要不是用以表达西方问题,而是中国问题,这是中国宪政思想之所以为“中国”的最直接的意思;同时,它也是喻指近代中国历史“非优越性”的一个政治性表征。西方的宪政是因为西方的“优越性”以及中国的“非优越性”这样一种中国式体认被中国接纳的。 2.中国无论怎样挪用西方,自始至终都有一个中国立场的存在,既包括对西方价值的取舍,也包括对自己古老智慧的化用。对西方宪政原理如何取舍,取决于中国对自身问题的体认以及体认的方式。而决定这种“体认方式”的,不是西方宪政原理,而是由中国自己的文化历史提供的智慧,以及对智慧的化用。当西方“宪政”剥脱了原有的语境被置于异域场景之后,其意义与价值必定会发生移转。这里要强调的不是这种移转本身,而是移转的意义:“移转”并非是中国对西方的“误读”,而是一种主体性的主动选择。 3.晚清、民国期间西学的引进之于中国的意义不能被无限的夸大,中国人有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吸纳别人的东西,但倾听和吸纳的方式是自己的;他们可以接受外部文化,但强加的不行。
  • 中国男人书

    作者:新周刊

    《中国男人书》:新锐杂志《新周刊》男性话题图文专辑。通过探讨百年来男人的角色变化,对男人如何异化进行深刻解读,得出“男人怎么样,女人说了算”“思想和价值观才是男人的肌肉,价值观丑,才是真的丑”,以此呼唤男性社会道义的回归。 ★男女关系,一直是《新周刊》关注的热点话题,甚至是《新周刊》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观察切入点。 ★《中国男人书》汇集了几十位重磅级作者:陈丹青、洪晃、吴晓波、加藤嘉一、张结海、薛继业、陈修远、叶倾城、木子美、侯虹斌、黄佟佟、封新城、蒋方舟、肖锋、胡赳赳…… ★中国女人已进化至“她世纪”,而中国男人却退化为“男人没了”;千百年来,中国的问题说穿了就是男人的问题——《新周刊》创始人 封新城 ★男人怎么样,女人说了算;思想和价值观才是男人的肌肉,价值观丑,才是真的丑。
  • 文化人何苦为难文化人

    作者:林奕华

    文化人能有几诚实地面对自己?答案就在他们如何呈现、论述自己的欲望——也就是对自己的想象——之中。由于这是个“没有成名等于不存在”的时代,身在这样的“文化”中,如果说文化人不受影响,就像是说他有自备的空气和水而不受污染。
  • 到庐山看老别墅

    作者:方方

    这是一本有关庐山旧事的书。 庐山是一座极富殖民色彩的别墅王国,一个五光十色的大江湖,更是一座政治色彩极强的“夏都”。这里是洋人的休闲之地,是政客的消暑场所,是文人墨客吟风弄月之所在,也是豪杰侠客快意恩仇的社会。 《到庐山看老别墅》由十二篇讲述庐山老别墅故事的散文组成。方方的文字虽是温情的,但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故事,既有温暖,亦有悲凉、残酷。跟随方方的文字,走进百年前的中国,仿佛能听到中国的大门面向世界打开时那种嘎嘎的响声。无能之极的政府和可怜之极的百姓,而传教士和侵略者同步而来,首先是英国人李德立,连蒙带骗得到了长冲一带土地的租借权,时间长达999年,紧接着,法国人、俄国人、美国人等也都接踵而至,纷然以各种方式瓜分庐山的地皮。他们进入庐山,也规划和建设庐山,修建了带有各国风情的别墅,就这样,庐山成了中国近代最美丽的花园城市,这里的别墅也成了中国建筑史上的近代建筑博物馆。 胡适说:“牯岭,代表着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庐山上有赛珍珠住过的老屋,有晚清“维新四公子”陈三立的松门别墅,有传教士杨格非兴建的礼拜堂,有宋美龄的美庐……庐山上每一幢老别墅里面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你只有了解了它们,你才会知道,庐山为什么会成为今天的庐山。
  • 我的第一本艺术启蒙书

    作者:贝亚特丽斯·丰塔内尔

    得艺术,乃终生之事,爱慕艺术,起于孩童。 看画、听乐、读书,须“从娃娃抓起”。今日的少年有福了! 我小时候休想获得这样一本美丽的画册。 如今读了无数好画册,我仍愿意好好阅读这本献给孩子的书。 ——陈丹青 艺术与儿童从未分离,不仅因为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还因为他们渴望并 且能够欣赏艺术大师们的作品。 《我的第一本艺术启蒙书》正满足了儿童在西方艺术名作审美方面的内在需求,我相信童书作家的讲述和真实动人的故事一定会把孩子们带入美不胜收的艺术王国,而其中的景象将令他们受益匪浅并难以忘怀!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小脚印项目艺术教育专家 胡晓珮 166 件伟大艺术作品,49 个经典艺术主题,一间开放的纸上博物馆 在这本书里,你可以了解到西方艺术史长河中最伟大的艺术家: 达·芬奇、拉斐尔、丢勒、伦勃朗、高更、沃霍尔…… 通过法国童书作家贝亚特丽斯·丰塔内尔的娓娓讲述,他们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巨匠,而是一个个像孩子一样,本能地喜欢涂涂画画,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的人,读着他们的故事,如同拜访老朋友一样亲切。 这本书就是以这样生动、有趣的口吻讲述着他们的故事:如何在花园中庭的雕像前消磨了一个下午,如何画着画着忘记了吃饭,如何为艺术的观点争得面红耳赤…… 这本书也提醒我们注意凝视美妙的细节,带领读者在画中找一个角落坐下,细细体会颜色、形状、光线和气氛。 书中珍藏着大量精美的图片,像一间可以随身携带的纸上博物馆,无论何时何地,翻开它,就可以开始漫游、做梦、浮想联翩…… 这间纸上博物馆,曾陪伴了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荷兰等国家的小朋友们成长,如今,它也向中国的大小读者们打开了大门。 漫游其间,你会发现: 对于孩子来说,艺术和创造是多么自然而然的事。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是如此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