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我的九十九次死亡

    作者:袁凌

    本书以记录死亡为主题,作者从对生命关注出发,忠实平等地纪念了人生中亲历的九十九次死亡,为人、动物或植物留下遗言。从幼年记忆中第一次开石板受伤的“红死”,到饥荒中饿死的年轻人;从遇难的矿工到反革命案件中枪毙的犯人;从生命最后时刻的作家路遥,到重庆红卫兵墓;从狂犬病被打死的狗到面临灭绝的熊……全书以简洁忠实的语言,尽量真切地传达面对死亡的直接体验,努力使这一陌生的经验能够容纳和安放人性,体现在世的艰辛与慰籍。《我的九十九次死亡》,不止是九十九位逝者的死亡记录,还是还原了他们的生活场景和生存状态的一部当代中国社会史。
  • 青玉案

    作者:董桥

    董桥记写其集藏古玩的因缘情意,淡笔点染长辈之温情、友朋之相契:梅家灵芝,萱园嫁妆,亦梅先生,乔志高先生,林语堂的半个学生,王世襄的狮子,脂砚斋杏花,倪元璐的字,与陈文岩吹水,老客栈悲歌,徐志摩的旧藏,杨绛先生的来信……富于文人意趣,情韵悠悠,最见精彩。书名借用贺铸名作词牌《青玉案》,老旧的词牌名和他新撰的文玩小品书中重逢,就像一场一见钟情般的艳遇。内地首次引进,精装面世。 近年董桥的新书在装帧上总喜欢花一番心思,仿古典书的皮纸装帧,烫金的封面,实在叫人爱不释手。这本装帧雅致的本子,载有四十四篇董桥的最新文章,带您走进董桥的古董、旧书珍藏的世界。
  • 木心作品一辑八种

    作者:木心

    ◎ 编辑推荐 ★ 木心手订八种封面珍藏版——木心走了,2011年12月21日,在乌镇故宅不远的医院告别一生。由他亲手设计封面的第一辑简体字作品八种,素朴大方,其风格亦成绝响。他早年即为老上海工美人,这八种书,八种色,返璞归真,质感还在,海内外的木迷们青睐已久。 ★ 木心经典作品单册盒装书——本盒装书收入木心最早为大陆读者所识的八种经典作品,《哥伦比亚的倒影》、《琼美卡随想录》、《温莎墓园日记》、《即兴判断》、《西班牙三棵树》、《素履之往》、《我纷纷的情欲》、《鱼丽之宴》。弟子陈丹青说,“木心真有这个力量,你稍微一个小时放下自己读它,他会点亮你”。 纸盒平装本“木心作品一辑八种”,共八册,是木心亲自编订的第一批简体字版作品,也是木心亲自手订八种封面的珍藏版。 《哥伦比亚的倒影》——木心亲自编订的第一部简体中文版作品,其中《九月初九》、《竹秀》、《哥伦比亚的倒影》、《明天不散步了》、《上海赋》等十三篇散文,最能体现木心风味。 《琼美卡随想录》——木心亲自编订的散文集。在书中,读者可一如既往地体会木心的“丰沛而娴熟”,他“善用汉赋般的奇字”,以及“在别人说不下去的地方说出别开生面”。 《温莎墓园日记》——木心亲自编订的小说选集。经过年近八十的作者手订,小说集把原来繁体字版《出猎》一小节拿出来(另成为木心其他著作的篇目),把“我”隐得更深,实际上更耐人琢磨了。 《即兴判断》——木心亲自编订的散文选集,同样是沉思生活,体味人生。 《西班牙三棵树》与《我纷纷的情欲》——木心亲自编订的诗集,均分三辑。 《素履之往》——木心亲自编订的散文,及诗意和哲理之类。 《鱼丽之宴》——木心亲自编订的文学答问录,附录童明辑译“木心珍贵的文友们”。
  • 新民说·野渡

    作者:严彬、马培杰 /编

    做一个自由的读书人:凤凰读书四年磨一剑,新民说2013压轴之作! 朱天文、苏伟贞、骆以军、严歌苓、梁文道、莫言、李洱、洛夫、安妮宝贝、白先勇、林夕、九把刀、罗永浩、冯唐、李银河……分享他们精彩独到的文学见识,畅谈文学背后的故事,讲述写作中的痛与情。 朱天文只给侯孝贤写剧本?她眼中的胡兰成是怎样的人?苏伟贞如何为亡夫完成极限书写?严歌苓为什么不再写移民小说?骆以军的“经验匮乏”和梁文道的“穷”是怎样的故事?洛夫给最爱的女人写情诗最难?莫言如何塑造中国人的形象?白先勇为推广昆曲做八年义工?九把刀小说里的女主角都是沈佳仪?林夕从不选歌手写歌词?冯唐写书之前是妇科医生?……他们是情感与心灵的书写者、精神苦旅的探路者,他们也是平凡生活的体验者、世事变迁的记录者;他们有的是对文字的痴迷及对写作的坚持,寻找一种永远向前的精神。 《野渡》汇聚了活跃于当代文坛的大陆及港台众多知名作家的对话与访谈,话题人世百态、语言趣味横生、见解精彩独到,引领我们走进文学的殿堂,品味思想的盛宴。
  • 老而不死是为贼

    作者:小宝

    这是一部书评集。作者乃知名书评人,也是老资格的贩书人,洞明世事,走笔老辣,评论的,多属近年坊间寻常可见的读物,或文学,或历史,或学术,或文化零屑,或饮食男女,一百三十余篇文章,依类编排。期望雅者见雅,俗者见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不想恋爱

    作者:绵矢莉莎

    本书是日本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芥川奖得主绵矢莉莎,继前三部讲述高中生活的作品之后,首部描摹职场女性的情感世界。 江藤良香,26岁,日本人,B型血,任职于丸荣株式会社,脸部容易出现糠疹。从未染过发,过敏体质,脖颈上整年里有色素沉淀。没有男朋友,没有积蓄,每个月的房租是七万五千日元。讨厌闲着无事的人,喜欢煨炖菜。最近一直沉迷于用网络维基百科调查有关已灭绝动物的知识。 以上是本书主人公的自我介绍。已经26岁的我,相貌普通,没有谈过恋爱,一直暗恋着初中同学男一号,生活中却被毫无特点的男二号纠缠着。究竟该选择心仪已久但远在天边的男一号,还是选择毫无感觉但垂手可得的男二号?是选择我爱的人,还是选择爱我的人?也许都不是,而是一种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惶恐。一旦认清了自己,无论是男一号,还是男二号,他们给我的感觉,似乎也发生了变化……
  • 刘氏女

    作者:章诒和

    坐牢十年,和女囚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二十六岁到三十六岁,作者说,比某些夫妻的婚龄长,比很多小两口还亲。那里,外表平静如镜,其实,终日翻江倒海。每个犯人都有经历,而经历就是故事。情·罪小说系列《刘氏女》是其中之一则,杀夫、肢解、装坛、人狱、赎罪……三十年后,真的刘氏女也许已经走了,作者把她落在纸上,不写政治,不说制度,没有直接刻意描写那个年代的丑陋,甚至连愤慨也没有,笔墨集中表达女囚的命运,窥探她们的内心。《刘氏女》是作者章诒和第一次正式写出的小说作品。
  • 我城

    作者:西西

    《我城》,西西传诵三十余年的出名巨著,风格独特,被认为是开创了香港本土城市文本的先河。《我城》发表三十周年时,香港报纸曾专门设版纪念。 中学毕业生阿果眼中的70年代香港,阿髪、悠悠、阿傻、麦快乐等草根百姓逛街、郊游、搬家、求职、讨生活的香港,西西以其“顽童体”的观察带人游走各地,刻画一代香港人的真实状态,记录当时诸多重要的历史瞬间,其中寄托着青年的开放、进取和各种成长之潜力充满可能性。
  • 当历史可以观看

    作者:冯克力

    摄影术的发明,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看待历史的方式,从此,历史由被回忆、被叙述,变成了可以被观看的。本书作者正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图片故事为我们重新解读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历史变得更加丰满、生动,而那些经过了岁月积淀的照片也因此更有“意思”而这“意思”不是别的,正是后来历史的演变所赋予、所附加于照片的那些价值。哪些照片是有价值的,哪些是没有多少价值的,在经过了岁月的积淀之后,我们可能会看得更加清楚,甚至有时对同一张照片,今天和过去的观感会形同天壤。 作者在书中讲述了多年来征集、编辑老照片的亲历亲闻,结合随附的近百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娓娓道来,探讨照片在认识和研究历史中的特有价值。这些图片,有些是新华社档案图册里当年“不宜发表的”,有些是曾入“敌档”、原存于公安局的敌伪档案中的,有些是颠覆了我们教科书中的许多表述、让“ 历史成见”尴尬的;还有些来自我们的“私人照相簿”。作者由解读“照片遭遇之种种”,观看历史,在“蔚为大观的家国影像” 之外,凝视“个体生命与时代记忆”。
  • 谁主东洋

    作者:程万军

    本书是一部通俗史论,探讨的主题为世界文明史视野下的中华文明之产生、发展和重塑辉煌的问题。学术依据来源于东西文明比较研究中的史料。 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取决于文明的新生;成为区域直至世界的文明中心,是一个民族崛起的最高标志。当一个民族曾经的辉煌化成历史,那么她的文明体系也一定先行衰落。在公元后的两千年里,中华汉唐帝国、罗马帝国、大英帝国、法兰西共和国、日本国、美利坚合众国轮番扮演东西方世界历史舞台上文明的主角。然而,就像花朵最艳丽的时刻也就预示着它即将枯萎一样,文明之花似乎也遵循着某种神秘的季节开放、凋零。 追寻世界主体文明演变历程,可见“文明中心移动”的神秘轨迹。从“东洋史就是中国史”到“东洋成为日本代名词”,过去东方世界经历了怎样一番“文明中心”大挪移?今日被西方视为“无脊椎”东方,“经济崛起”的中国与“迈向正常化国家”的日本,谁能修成正果、重鼎“东方文明中心”?谁又能超越美国、使世界文明中心由西方移回东方? 本书以独特的视野,还原一段跌宕起伏的东洋变迁史,揭开东方文明起落谜团,在世界主体文明演进大势及东洋古之未有之大变局中,探寻东方文明的新生之路——以“汉魂、汉才、仁道”为核心的华夏文明能否再盛、重回东方乃至世界文明中心。 一段跌宕起伏的东洋变迁史,事关海权,事关日本,但贯穿始终的,却是“汉魂与汉才”的荣辱兴衰,中心思想是为华夏文明的新生找到正确答案……
  • 激发勇气的心理学

    作者:[日]岩井俊宪

    《激发勇气的心理学》(增补•改订版)是日本长期热销的心理学读物。它挖掘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心理学的精髓——激发勇气,并把它应用到广泛意义的教育领域,通过从理论到实践、实践到理论的检验与提炼,成为了一部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适应读者群广的心理学著作。 勇气决定人生。如果你开始鼓起勇气并朝着某个目标努力,勇气就会像水中的波纹一样影响你的整个人生。
  • 关键十六天

    作者:白先勇,廖彦博

    没有二二八,台湾绝非现在的台湾。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是现代台湾历史上最惨痛的悲剧,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至今仍未消散。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二二八是当代台湾历史的一个起点。事件爆发后,白崇禧受国民政府派遣,前往台湾宣慰,止痛疗伤,抚慰民心,弭平动荡,前后16天,发挥了至为关键的作用。白崇禧之于二二八事件,甚至对今天台湾的社会都有深远的影响。然而目前两岸关于二二八事件的研究,对白崇禧赴台宣慰这段历史,却仍然没有专门、详尽的讨论。 《关键十六天》是白崇禧将军之子、著名作家白先勇与历史学者廖彦博,共同寻访耆老,搜集湮没的史料,收录历史照片约70幅,还原关键十六天的史实真相。本书抱持“还原历史真相”的态度,运用各项档案、电报、函件,以及相关当事人的日记与口述访谈记录,重建白崇禧奉命赴台宣慰的前因后果,尽量以每个小时作为单位,近距离观察这平抚伤痛的关键十六天。书中回答了诸如“白崇禧作了什么决定?发挥了什么作用?”“期间遭受到什么样的困难和阻挠?”“对于二二八事件的发展与善后,还有往后的台湾,又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等等一系列疑问,同时也披露了当时台湾军政当局千方百计想要隐瞒的滥施捕杀的真相,阐明二二八事件背后当时台湾社会“三青团”、CC系、中统、军统等国民党不同派系之间的矛盾,以及各种民间团体、中共的力量等等之间的纠葛。 除了完整收录与白崇禧宣慰台湾相关的函电、讲词之外,为弥补官方档案之不足,更收进白先勇与“二二八”见证人萧锦文、受难家属杨照等人的6篇口述访谈,以最新的史料提供读者来自民间社会的不同观察角度。 这是一段被隐藏湮没多年的故事,也是台湾历史上不可不知的关键十六天。
  • 东京留学忆记

    作者:李永晶

    ★ 一段东京留学生活的真实记忆,一种 日本社会人情风物的全景式展现。 ★ 图文并茂,理性的审视思考与感性的人文情怀在笔端自然流露,阐释了另外一种日本论的可能。 ---------- 这是一部关于过往生活的记忆,故事发生的场景主要在日本。书中讲述了作者在东京留学期间点滴生活片段,从一个对异域文化的旁观者到一个融于异国社会生活的亲历者,心境与观念所发生之变化。在这本回忆性质的随笔集中,他用一种观察者与体验者交织的视角观察日本社会和国民生活,小到对日本友人的言谈、处事的描绘,大到对日本的政界更迭、社会事件的评议,虽平淡、细微,却是日本现实生活的真实呈现。 -------------- 他乡生活与故乡情境的重叠、个体人生际遇与天下国家的交错、理性与情感的紧张…..这一切都以某种圆融无碍的方式嵌入于作者在日本多年亲历的修学生涯之中。书中大多写的只是一些普通人,以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故事,在其平淡可亲的笔调之下,日本社会生活的本质特质已然得到全景式的展现。作者对于这段记忆的重新书写,带有鲜明的个人化色彩,这种对文化的自我叙述方式也即重新书写从个体到群体的生命状态;它既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共同的“乡愁”,亦能勾起人们对内心深处的“故乡”与“家园”的寻觅与呼唤。
  • 乌合之众

    作者:[法]古斯塔夫‧勒庞

    本书为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至今已被翻译成大约20 种语言出版。作者以十分简约的方式,考察了群体的特殊心理与思维方式,尤其对个人与群体的迥异心理进行了精辟分析。 领袖的影响力只在很小的程度上是出于他们提出的论据,而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他们的名望。享有足够名望的领袖几乎掌握着绝对权力。 用刀剑成就的事情,同样可以通过言语的力量达到。像不义之财、卑鄙的剥削者、可敬的劳工、财富的社会化之类的说法,总能打动选民的心,尽管它们已经被用得有些陈腐。 教育既不会使人变得更道德,也不会使他更幸福;它既不能改变他的本能,也不能改变他天生的热情,而且有时——只要进行不良引导即可——害处远大于好处。 群体中的个人不再是他自己,他变成了一个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孤立的他可能是个有教养的个人,但在群体中他却变成了野蛮人——即一个行为受本能支配的动物,他表现得身不由己,残暴而狂热。 群体没有逻辑推理能力,不能辨别真伪或对任何事物形成正确的判断。群体所接受的判断,仅仅是强加给他们的判断,而绝不是经过讨论后得到采纳的判断。 经典之为经典,就在于其永远不会过时。个人到群体的变化总是叫人难以理解、难以置信,此书的解释,或能稍解你的困惑。
  • 茶之路

    作者:《生活月刊》,茶小隐

    2014年6月,《生活月刊》“茶之路”系列别册荣获SOPA(亚洲出版业协会)颁发的卓越生活时尚报道奖,被评“笔触传神富感染力;全篇充满浓烈文化气息,兼具专业知识性。整体筹划及制作宏大而细腻”。《茶之路》为此系列别册的结集,并在原册基础上作了重要补充和修订,鲜明区别于普通 的茶类图书,既有美学价值,又有档案价值,是一本实地探访茶山茶人,追寻和探求茶的源头与真味,反思人与自然、生命与生态关系的踏实诚朴之作。 2013年春茶开采,“茶之路”第一站抵达四川,随后历时一年的时间,采访小组到达浙江、江苏、广东、云南、安徽、福建、台湾……共计踏访四十多座茶山,涉及绿茶、黄茶、白茶、红茶、花茶、乌龙茶、普洱茶、黑茶等主要茶类品种,对于每种茶生长在怎样的水土,经历了怎样的各自区别的种植过程和制作工艺,以及茶人展现的制作工艺,均有详述。 《茶之路》为四色图文书,所配图片均为知名摄影师实地拍摄,既有茶山茶树样态,又有制茶工艺呈现,图片精美、大气、有意境,富含人文张力和表现力。
  • 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

    作者:鲁西奇

    运用“空间”的观念与方法,思考“空间”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分析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空间结构,可称为“空间维度下的历史分析”。全书分为“区域多样性”、“核心与边缘”、“城市与村庄”三大部分,分别讨论了“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区域多样性”、“中国历史发展的五条区域性道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经济地带及其变动”、“王朝的‘核心区’及其变动”、“内地的边缘”、“‘边缘’的‘核心’”、“权力与城市空间”、“乡村聚落形态的演变及其区域差异”等主题,多角度、多层次回答“统一、多元中的中华帝国是如何可能的”这一宏大命题,得出了一些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认识。 空间是历史的舞台。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思考“空间”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分析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空间结构。
  • 从华夏到中国

    作者:刘仲敬

    继《民国纪事本末》后,刘仲敬又一本“刷新理解、重构解释体系”的力作。 本书是一系列历史快门的镜头,讲述了从殷周到清末民初的历史演变脉络,并兼及考察欧洲诸国的重要历史节点,将中国文明的演化置于世界历史的大视野中,探讨历史上具有独特意义的人物、事件、思想,以此呈现出“从华夏到中国”的历史脉络——华夏各邦的塑造、从封建多国体系到官僚帝国、衰亡与重建、西欧秩序如何产生世界秩序、近代中国建构的若干关键路径。 如果将这些快照联接起来,就会产生文明—秩序之流的万古江河。其中,华夏川流、世界秩序、形态与背景、激荡的百年(包括正在发生的历史),这四种元素相互衬托,构成彼此的解释和整体的意义。如果拆散,解释和意义就会丧失其完整性。只有这些元素的配置恰到好处,我们才能理解自己在意义世界当中的位置,理解产生我们的生命川流,理解我们所在的世界秩序。 √ 如果说,是《民国纪事本末》使我们初识刘仲敬;那么,《从华夏到中国》将告诉我们:为什么刘仲敬殚精竭力的知识谱系,出版界只了解极小一部分;为什么在高度同质化的中国社会,刘仲敬会异于大多数学人。 √ 《从华夏到中国》成一家之言,冷静而敏锐,精到犀利评点俯拾皆是,浸透作者大才大识,透过流俗之见和文宣辞令,呈现出“从华夏到中国”的历史脉络——华夏各邦的塑造、从封建多国体系到官僚帝国、衰亡与重建、西欧秩序如何产生世界秩序、近代中国建构的若干关键路径。 √ 《从华夏到中国》从事的是播种的工作,通过刷新理解,重构解释体系,使前因后果活起来,以理解产生我们的生命川流,理解我们所在的世界秩序。
  •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

    作者:严明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是素有 “诗人摄影师”之称的中国著名摄影家严明的首部影像随笔集,也是中国内地首部摄影师创作手札。 本书收录了严明自2008年以来的代表作品,包括“我的码头”系列、“大国志”系列等(包括部分从未发表过的部分新作)。全书分四章,以“抉择”“思量”“因果”“恩典”为题,有故事的影像与影像背后的故事互为注脚,延伸出摄影家通过摄影,对业余与职业、肉体与精神、局部与整体、现前与长远等主题的洞见,也是作者“预感到路走过一半”,对“沿途所受的周济和体恤”,以及“对被称为作品之外的那些万水千山”的一次整体思量。 正如作者所说,本书“是个机缘,如果可以,我愿意心怀惴惴地说出来。无意告诉别人我走过了多少路,倒是可以让人知晓我在每一个路口的徘徊,哪怕是让人看看这个不擅闪躲的人身上留下的所有车辙。” 作者以内心深处的真诚,和充满诗情的影像与文字,为我们展现出当下中国社会最真实的荒诞与浪漫。 To 爱摄影的年轻人。本书是国内首部摄影师创作手札:内容包括创作经验、摄影师的自我成长历程、摄影艺术在当下中国意义的思考等,对于有志从事摄影行业的年轻人有着相当重要的指导和启发价值。 To 每一位热爱生活的朋友。活得平静而又热烈。父亲的惆怅,妻儿的翘首,内心的热爱,无一不牵动心肠。那些动人的所在——我的码头,黄河上下——我的大国。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盏微弱的灯,都是流浪着的、时间的孩子。 To 处在青春当口、抉择当口的你。十年、十年、又十年。人生有几个十年?内心认定的东西,勇敢地去做。严明给我们抉择的勇气。大报记者,风生水起、游刃有余之时,一纸辞呈,改变了他生活的轨迹。 摄影召唤了他。他用摄影体验这一次生命,并发出一声慨叹: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
  • 一个女人的自传

    作者:杨步伟

    本书是杨步伟前半生的回忆录,记录了一位新时代的新女性在激荡变革的年代,勇于追求自由、知识、事业的经历。杨步伟出身南京望族,自幼性格果敢,勇于任事。她敢于反抗俗世成见,顶住压力辞退婚约,追求婚姻自由;二十岁左右担任女子学校的校长,有原则,有担当,在危急时刻镇定自若;后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学医,留学归来后,她在北京开设医院,正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遇到年轻有为的学者赵元任,也由此开启了另一段精彩的人生。
  • 台北人

    作者:白先勇

    白先勇的《台北人》,是一本深具复杂性的作品。此书由十四个短篇小说构成,写作技巧各篇不同,长短也相异,每篇都能独立存在,而称得上是一流的短篇小说。但这十四篇聚合在一起,串联成一体,则效果遽然增加:不但小说之幅面变广,使我们看到社会之“众生相”,更重要的,由于主题命意之一再重复,与互相陪衬辅佐,使我们能更进一步深入了解作品之含义,并使我们得以一窥隐藏在作品内的作者之人生观与宇宙观。——欧阳子《白先勇的小说世界》 “一个作家,一辈子写了许多书,其实也只在重复自己的两三句话,如果能以各种角度,不同的技巧,把这两三句话说好,那就没白写了。 《台北人》对我比较重要一点。我觉得再不快写,那些人物,那些故事,那些已经慢慢消逝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马上就要成为过去,一去不复返了。” ——白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