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南京

  • 南京城市史

    作者:薛冰

    前有蒋赞初《南京史话》 今有薛冰《南京城市史》

    全面讲述南京25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建都史

    中国首部城市史 南京文化经典读本

    完整呈现清冯宁仿杨大章宋院本《金陵图》、

    明朱之蕃《金陵四十景图像诗咏》

    ★编辑推荐

    ◎第一次全面讲述南京25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建都史;南京首部通史;中国首部城市史

    本书为大家展示的,是同一空间的时间图景,也就是在南京这片土地上,城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古到今的历程。从远古时期的北阴阳营文化到21世纪的“和谐南京”,打通时间的脉络,全景展现南京城市成长史图卷。为中国首部城市史。

    ◎南京文化经典读本,曾获南京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荐

    南京是帝王也是佳丽地,是六朝古都也是十代都会 ,是悲情城市也是和谐之都,本书道尽一座2500年城市的辉煌与磨难、前世与今生、内涵与外延,为南京文化经典读本,已长销十五年。

    ◎以文字为本,辅以历代地图、文物考古图、古画、老照片、摄影新作,古今呼应,从数个层面,多维度、多层次、多角度对南京的生长和发展进行想象、描述和还原

    最新版的《南京城市史》,收入历代地图50幅、文物图20幅、古画45幅、老照片60幅、现当代摄影家新作40幅。南唐以前,以文物考古图为主,明清时代侧重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摄影家、旅行家的南京影像,唐宋、明朝和21世纪,分别增加图文特辑,补足金陵胜景与意象空间。

    ◎经南京德基美术馆授权,将长达十米的清代宫廷画师《冯宁仿杨大章宋院本金陵图》全卷收入,单独印刷,作为附册,以呈现南唐至宋代的金陵风貌

    国宝级《清冯宁仿杨大章宋院本金陵图》为研究宋代社会风俗史、经济史、商贸史、农业与手工业史、建筑史乃至交通运输史等,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图画参考依据。此图由南京德基美术馆于2015年斥五千万巨资竞拍获得,回归南京,首次收入大众图书。

    ◎收入明代金陵状元朱之蕃的《金陵四十景图像诗咏》,印证“世界第一大城”的城市想象与记忆格局。

    晚明文人士大夫兴起游冶观览胜景风潮。朱之蕃自选“金陵四十景”,调和金陵王气与文人品位,顺应城市想象的惯性路径,远追南京的六朝文化,从而形塑记忆城市的格局,确立了影响至今的南京城市游冶空间。书中以特辑完整呈现。

    ◎20多张新世纪高清大图,从黑白记忆跃入彩色现实,城市生长具体化、细节化

    本书最后汇总南京几位青年摄影师方飞、赵耀、阮忠等在新世纪所拍摄的今日飞速发展的南京新城面貌和老城历史文化遗产新貌,展现当下和谐发展的新南京。

    ★媒体推荐

    国内第一本为单个城市撰写的通史,全面、系统阐述南京城市发展历程。——南京日报

    ★内容简介

    《南京城市史》首次全面、系统、完整、清晰地阐述了南京 2500 年建城史和近 500 年的建都史。全书分上、下两编 :

    上编主要回溯古代南京城市成长、变迁历程,从新石器时代的北阴阳营遗址、湖熟遗址,春秋战国时期的棠邑、濑渚邑、越城、金陵邑、冶城,到六朝时期的石头城、建业、建康,从南唐的金陵城到明都南京,再到清代的现代南京城,从解读文献和实地踏勘入手,在广阔的时空范畴中,探寻失落的环节,拼合碎裂的画面,梳理旧识,补充记忆,辨疑解难,阐明新见,勾勒出一轴较为完整、清晰的南京城市成长史图卷。

    下编关注的是现代规划出现之后的一百余年中,从民国的首都计划建设到 21 世纪“山、水、城、林”一体的和谐城市建设,人们面对历史造就的文化名城,如何进行再度建设的问题。由对史实的探寻升华到史实的提炼,梳理出现代南京城市生长的脉络和城市建设的若干重要经验,如跨江发展、面向大海的胸怀,善于利用自然山水的传统,功能区分明确的特色,尊重原住民权益的原则,保老城建新城、跨越式发展的优势等 ;尤其是通过反思近百年间历次现代城市规划实践的得失,探索面对历史造就的文化名城,如何进行再建设的问题,对于现当代南京的城市建设,做了宏观层面上的品评,也为城市未来的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参照系。

  • 谈判中的城市空间

    作者:费丝言

    在帝制中国的晚期,城市化是发展的核心。尽管学者们一致认为,它既没有引发韦伯式的城市自治,也没有引发哈贝马斯式的公民社会,但它的影响仍备受争议。本书认为,这种概念性僵局源于这样一个事实:看似连续不断的城市扩张实际上被种种“王朝式城市主义”打断了。作者认为,历史学家不应将城市化视为商业化发展的副产品,而应将其视为每个朝代的制度框架和文化趋势所塑造的过程。

    这一特点在明朝尤为明显,其城市发展的性质和结果被证明是由明初设想的乡村理想所定义的。作者以长江流域的大都市南京为例,展示了在明朝时期,城市居民如何利用为农村制定的制度和文化资源,重塑城市的地位。“王朝式城市主义”的发现为这一领域提供了一条理解帝制中国晚期城市化发展的新途径,使真正有意义的比较城市史成为可能。

  • 符号江苏·南京城墙

    作者:杨国庆

    城墙,并非一堵墙那么简单,它蕴含了中国数千年丰厚的文化记忆。南京城墙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不仅是我国第一个在江南定都的统一王朝的首都,也是明清北京城规划与建造的蓝本。南京城墙经历过岁月的洗礼、蒙受过战火的硝烟,甚至遭受过人们认识局限下的部分拆毁。值得庆幸的是,它仍然是目前世界城市中最长的砖石构造的城墙,是城市具有标志性的、体量最大的历史建筑物。南京城墙,已然成为南京的一张城市名片!走上城墙,悠然可以体会到南京这个十朝古都的无穷魅力和恢弘气度。本书以深入浅出的文化普及姿态,从都城学、城市学、规划学、军事学、军事学、建筑学、历史学、方志学、地理学、风水学以及艺术学、美学等多方面介绍南京城墙。本书信息权威、通俗易读,以严谨而流畅的语言,展现了南京城墙千余年的历史与影响力。 ———————————————————————————————————— 江苏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古往今来创造了灿烂文明,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馆藏文物数量均在全国名列前茅。江苏的这些文化遗产也早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辐射到全世界。 “符号江苏”丛书分两辑出版,共12册,精选“昆曲”、“南京城墙”、“南京云锦”、“徐州画像石”、“苏州园林”、“宜兴紫砂”、“扬州漆器”、“苏州刺绣”、 “惠山泥人”等十二种最具代表性、最具符号意义的江苏特色文化资源,以图文并茂、鲜活多样的形式,剖析了这些文化符号的历史与现实内涵,扩大了华夏文明的文化影响力。 丛书采用全彩印刷,图文相得益彰,为每一个符号的专有名词找到了便于理解的诠释,设计精致古雅,将众多浓厚的中国传统元素贯穿其中,令人叹为观止。图书设计印制精美,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堪称精品。
  • 手绘南京地图

    作者:中国地图出版社 编

    《手绘南京地图》是手绘的南京全貌地图,内容全面,图象清晰,体积小,便于携带。逛南京象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贵痕。
  • 南京玩全攻略

    作者:《南京玩全攻略》编辑部

    《南京玩全攻略2008-2009最新全彩版》共包括夫子庙全攻略、钟山全攻略、窥看南京、品味南京、摩登南京、味觉南京、游走南京等15个部分,网罗了南京最热门、最具特色的吃喝玩乐项目,涵盖了美食、景点、逛街等南京游玩的各个方面。另收录了苏州玩全攻略和扬州玩全攻略。
  • 民国南京1927-1949

    作者:秦风

    从少壮军人崛起、国民政府成立到首都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这座城市巨大的创痛――日军入侵,也有胜利还都的热烈场面,有三十年代运动会冠军的英姿,也有四十年代金陵女大学生的留影。夫子庙文人淘宝,秦淮河老少观灯,玄武湖才子欢聚,中山陵冬雪苍茫……蒋家王朝由盛及衰,祭祖之后撤离大陆,留下的最后的身影。作者是专心收集历史照片的优秀文史工作者,以难得的资料和角度多端的照片,倾力再现时代变迁的点点滴滴,可读性极强,更具独特的收藏价值。 近三百幅稀见的历史照片,全面凸现南京作为国民政府时期的首都风貌,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战争、体育以及城市物貌、城市风情,以最直观的影像、最具震撼力的形式,集中奉献给读者。
  • 民国子午线

    作者:王晓华

    中山大道是一座民国建筑的展览馆,有富丽堂皇的中国宫殿式建筑、有典雅大方的西方古典式建筑、有中西合璧的新型现代建筑,呈多元化发展,形成南京民国建筑艺术的高潮;同时,这些建筑多为民国政府的衙门所在,是中华民国的标记和烙印。在每一幢民国建筑中,都有一段令人难忘的故事……
  • 都市夜归人

    作者:张艺

    在每一个深夜,在每一个新的一天悄然来临的时刻,我们抛开了所有的喧嚣和困扰,回归到最初的纯真与美好。这个时候,我,张艺,还有你,他,我们都是夜归人。
  • 老南京的景物

    作者:杨菊生

    《老南京的景物》内容包括:桐荫寂寂、陵园路、中山陵牌坊、中山陵碑亭、中山陵陵门、行健亭、流徽榭、藏经楼等。
  • 南京文化志

    作者:徐耀新

    千古金陵,雄踞江左,山环水抱,钟灵毓秀。六千年的开发史,二千四百六十余年建城史和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民国十朝建都史,孕育了崔璨夺目的地域文化,谱写了流传千古的文明华章。 北阴阳营文化、昝庙类型文化,南京的先民们开掘了南京文明史的先河;湖熟文化、吴越文化,南北兼融,东西并蓄,独具特色;六朝文化,上承汉魏,下启隋唐,各类文化交汇融合,人文精神得到阐扬,文论、绘画、书法、图书学独步一时,音乐、舞蹈、杂技各领风骚;南唐文化,继六朝之遗风,书法、绘画、画品、画论充满文人色彩,而后主词曲,更为千古之绝唱;明、清两朝,南京各类艺术蓬勃发展,建筑、文学、音乐、戏曲步入巅峰,曲艺日臻成熟,绘画、书法大家辈出,尽显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艺术之辉煌,但同时也预示着它的停滞、僵化与衰落。民国新文化运动,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神州,作为首都的南京,在这场文化变革中,美术、音乐、戏剧、电影、曲艺等开一代新风,创一朝佳绩,其地位显赫,作用非常,与北京、上海呈三足鼎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后,社会主义文化沛然勃兴,美术、舞蹈、音乐、杂技标新立异,自成风格,话剧、戏曲名作迭出,影响深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政通人和,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全面创新发展,成果丰硕。 回眸历史,追本溯源,探十朝都会文化特色之成因,察历朝历代文化流变之轨迹,求古今中外文化融合之征象,究南京方域文化发展之规律,摄录编篡,遂成此志。但愿它的问世,不仅能服务于当今,而且可泽被于后世。
  • 重读南京

    作者:叶皓

    重读南京,ISBN:9787807186861,作者:叶皓 著
  • 南京民国建筑

    作者:卢海鸣,杨新华,濮小南

    本书所记录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具有警世性、抢救性和档案性,为修中华民国史中的建筑历史提供基本资料。
  • 南京城市史

    作者:薛冰

  • 南京城墙与罗马城墙比较

    作者:陈薇,(意)路易吉·戈佐拉

    陈薇编著的《南京城墙与罗马城墙比较》,是一部用中英双语对中国和西方两个著名历史城市之城墙进行比较的专著。虽然研究对象存在于两个完全不同的时空背景,但《南京城墙与罗马城墙比较》并未采用分离的比较方式,从结果中图解和剖析它们的不同,而是试图揭开这两个具有中西方古典文明代表意义的城墙存有差异的形成过程。全书形神兼备地研究了两个城市城墙的历史演变,城墙、景观与城市肌理,城墙修复,城墙规划,城墙与都市计划。这种对历史和当代的同等关注,对宏观和微观的双重把握,对建筑、城市、景观之间的关联重视,或许是打通认识中西方城市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在结语中,作者对于两个历史城市城墙的同质和异构进行了总结概括和深入挖掘。全书脉络清晰,图文并茂,双语比对,研究对象在篇章结构中既平行又交织,是一次展开中西方城市、建筑、文化、遗产比较的尝试和创新之作,为中外广大读者提供了认知中西方建筑历史、城市规划、遗产保护的窗口和交流平台。 作者分别是中国和意大利的著名学者,在建筑历史研究、遗产保护方面成就卓著。作者带领和组织的团队分别对南京城墙和罗马城墙有研究的深厚积累和实践的重要贡献,从而保证了专著的学术和应用的双重价值。同时,国有出处,文有所引,是从事建筑历史研究、遗产保护、城市规划、文化比较等学者和工作者及高等院校有关师生深入学习的重要著作。
  • 景定建康志(全四册)

    作者:周应合

    《景定建康志(套装全4册)》是我国历史上的一部名志,也是南京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地方志。内容涉及建置、疆域、山川、城阙、职官、科举、财赋、名人、儒学、文籍、武卫、河渠、关隘、金石、名迹、风土等方面,是研究宋史和南京地方史的一部经典文献。
  • 南京安魂曲

    作者:哈金

    為了生存,人們通常是健忘的, 但歷史應該被如實記錄下來。 恐懼不是生存的方式…… 死亡不過是生命的一個階段罷了, 我們沒有什麼值得恐懼的。 美國國家書卷獎得主哈金最新長篇小說。 繼《等待》後最受注目的長篇小說。 中國版《辛德勒的名單》! 故事以1937年南京大屠殺為背景,描述時任金陵女子學院校長的美籍傳教士明妮.魏特林,在日軍侵犯南京之際,以自己美國公民身分留守當地,保衛避居在校內超過一萬名無助的中國婦孺。本書描述明妮當時如何與日軍斡旋攻防的經歷,及至回到美國,明妮依舊鎮日為大屠殺期間,無力保護而犧牲的生靈哀悼…… 哈金以近乎新聞報導的方式,描寫戰爭的暴行,素樸的文字傳達出更深沉的力量。明妮.魏特林是真實人物,小說中她以基督教徒的身分為上帝服侍。然而就像所有偉大的英雄一樣,明妮竭心盡力,雖然受眾人愛戴,卻也不免落人口實、遭人非議,使她最終因自己的無能為力而精神崩潰,走上絕路。哈金描寫人性的功力在此又可見一斑,使本書既有史詩般記錄歷史的宏大格局,又有小說刻畫人物的細膩之處。
  • 老南京记忆

    作者:吴德广 编著

    十朝故都南京,其历史既厚重又显沧桑。《老南京记忆:故都旧影》 以作者吴德广收藏的老照片为视角,分都城寻踪、风景名胜、民国风云、 业态百图和民情风俗五篇,图文结合,从不同层面记忆和解读老南京“前 世”的源流演化,具有较强的史料性、知识性。阅读《老南京记忆:故都 旧影》,人们能够在瞬间穿越时空的隧道,对故都南京作一次深度的寻根 和人文之旅,触景思史,既是对已经逝去和正在消失的故都风貌的一种追 怀,又能沉入那种历史弥醇的厚重之中,并从中获得多方面的收益。
  • 南京民国建筑的故事(上下)

    作者:叶皓

    《南京民国建筑的故事(上下)》,在中国近代史上,南京作为中华民国的首都,是中华民国的开国地、南京大屠杀的发生地,也是侵华日军签字投降仪式的举办地,集荣辱浮沉于一身,融欢笑泪水于一体。民国年间,南京风云际会,冠盖云集,各类建筑星罗棋布。这些建筑在为时人提供活动舞台的同时,又因人类的活动而充满生机和活力。时至今日,曾经活跃在民国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大多已如过眼云烟,随风而逝;而他们当年在南京工作、学习、居住、生活以及长眠的场所,历经时代的变迁和人世的兴废,或多或少留存下来。目前南京现存的900处1500多座民国建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仅是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