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上海

  • 遥望土山湾

    作者:张伟,张晓依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土山湾的美术天地;土山湾印书馆: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从上海到布鲁塞尔:一座中式楼宇的百年传奇;消逝的百塔等。
  • 回眸苏州河畔建筑

    作者:薛顺生

    国际上的著名城市往往都有一条(或两条)著名的河流贯穿城市。例如,巴黎的塞纳河,伦敦的泰晤士河,蒙特利尔的圣劳伦斯河……这些河流养育了城市,成为这些城市的母亲河,为城市增添了无限风光。上海人可以自豪地讲: 我们有两条,一条是黄浦江,另一条是苏州河。它们分别贯穿城市的东西和南北。不论从城市景观角度亦或是发展经济、开发房产的角度看,两条河流(特别是苏州河)都提供了极具开发价值的水岸风景线。 苏州河古称“松江”,亦称“吴淞江”;在上海市区内一段因1916年开挖疏浚后俗称“苏州河”,今习惯上统称吴淞江为苏州河。苏州河原系太湖洪水入海的主要河流,源于太湖,流往苏州,穿越江南运河,在上海市区外白渡桥附近注入黄浦江。全长125公里,河面宽一般为50米左右,低水位时深2米左右,下游河道弯曲。唐代时河宽达10公里,后因随潮而入的泥沙淤积,河道日益淤浅缩狭,到宋代时江宽缩至4.5公里,继而缩至0.5公里。明代时为解决上游洪水下排,将太湖水向北分流入浏河,向南分流入黄浦江。自此,苏州河水量大减,泥沙堆积更甚,终于演变成黄浦江的一条支流。苏州河是太湖流域农产品和工业原料运往上海的主要干线,亦是上海工业品西运太湖流域各地的重要渠道,是上海的一条重要河流。 走在苏州河边上,就像踏着旧城的历史印辙,可以清晰地看到上海这座城市的演变。我们可从外白渡桥一路西行,直至曹杨路桥,13.3公里的苏州河内环线内段沿线聚集了各门类的工业建筑、仓库建筑、居住建筑,成为上海近代历史的见证。两岸已列入市级历史建筑保护名单的建筑就有29处,另有苏州河一侧“外滩源”区域内市级优秀近代建筑14处,共43 处,占全市优秀近代保护建筑的1/10。这些优秀建筑可与法国塞纳河畔景观建筑相媲芙
  • 上海的日本文化地图

    作者:陈祖恩

    《上海的日本文化地图》带你寻访之后,会让你觉得,上海,其实离你并不遥远。以地图为引导,人物、故事、文化地标、名宅胜迹、人文习尚,璀璨斑斓,目不暇接。国际友人、海外旅游者来到上海,一定想知道自己和这座城市有着怎样的渊源。了解上海,融入上海——从打开《上海的外国文化地图》开始!
  • 上海老城厢史话

    作者:薛理勇

    本书是一本介绍上海市南市区故事的册子。或者是一部讲述古代上海的发展历史。本书收集了近六十篇文章其中有“南市”的由来、上海的道台衙门、老城厢的“公祠”、上海的城隍庙等等,具体详细地阐述上海的发展史。另外,本书还附有照片,可作为历史的鉴证。最后希望本书的出版能有利于发掘和开发上海老城厢的旅游资源,深化上海乡土历史教育等等。
  • 近代上海俄国侨民生活

    作者:汪之成

    《近代上海俄国侨民生活》主要从物质生活、宗教信仰、民俗民风、社会团体、文化生活、经济生活、职业状况等方面全方位描述了20世纪前半期俄国侨民在上海的生活情景。俄侨作为上海外侨的重要一支,人数从20世纪初的几十人曾达到十几万人,在上海近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对于该课题的研究尚不多见,而该书积聚汪之成教授数十年之研究成果,资料翔实,内容丰富,附有80余幅人物、建筑、剧照、报纸等珍贵的老照片,是读者感受近代上海历史、了解俄国文化的重要著作。
  • 实证上海史

    作者:陈杰

    《实证上海史:考古学视野下的古代上海》内容翔实,以贴近大众的写作方式和流畅的文字,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上海考古的一系列重要发现,让大家知晓主要用考古材料所反映的上海历史。在2010年精彩、难忘的上海世界博览会期间,这部基本以考古普及为取向的著作,可以向世人展示悠久历史渊源的上海、深厚文化底蕴的上海。
  • 近代上海职员生活史

    作者:江文君

    江文君等的《近代上海职员生活史》以近代上海职员阶层这一新社会 群体为研究对象,将上海近代职员群体研究视为理解中国之现代的一个途 径,从“地方性知识”中寻求一种普遍性。上海职员的产生与近代中国社 会有着同构性,即“新旧共栖”的二元格局。首次对城市白领职员阶层这 一新社会集团给予了全面、综合的考察与研究,将这一社会史上的失踪者 呈现出来。《近代上海职员生活史》试图突破传统社会史与思想文化史不 可逾越的鸿沟,重新建立社会史和文化史联系的传统。通过这一研究把两 者结合在一起。
  • 外滩:影像与传奇

    作者:陈丹燕

    《外滩:影像与传奇》,陈丹燕“外滩三部曲”之一。作者以“非虚构”、“影像”这种特殊的视角,以海派式绵密、细腻的文字讲述了外滩的前世今生,揭开了外滩这艘内蕴丰富的历史巨轮光影斑驳的面纱。 在作者笔下,为逃避中国内战从外滩乘船离开的外国侨民,出生于上海、拍摄了1949年外滩的外国摄影师山姆•塔塔,携女儿到上海总会遗址追寻自己童年记忆的母亲,号称要重新点亮外滩的“外滩三号联合会”主席李景汉,以及租界时期连接外滩商业繁荣的洋泾浜英语,1950年代外滩长夜一般的寂静,1966年出现在友谊商店外墙上“全世界劳动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巨型宣传画, 1970、1980年代的外滩恋人墙,1990年代的外滩改造工程……绵密的细节铺陈着那些与外滩有过特殊经验的人与事,使得历史具有了呼吸和温度。 全书配图170多幅。影像式表达与非虚构讲述联袂,生动再现了外滩前世今生的传奇。 这是不安的江水,无声地向前流去。它是李家庄潮湿的坟场,它是简陋的英国租界,它建立了远东最讲究的殖民地建筑,它被中国飞机的炸弹炸塌了房顶……它的外墙被十五瓦灯泡装饰起来,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它的屋顶一个接一个亮了起来,飘扬着法国葡萄酒、古巴雪茄、泰国兰花的气味,那是国际化的夜店一个接一个在外滩开张。 外滩是上海的公共客厅。这里不再有瑟金特提到的十二种不同的语言袭击你的耳朵,但仍能同时听到不下二十四种来自全国各地的方言。人们在拥挤的堤岸上散步,看船,看房子,看别人。用国产的海鸥照相机照相,“笑呀”,人们彼此提醒着,郑重其事地对照相机露出微笑……他们的影像大多出现在底片中央,左边一半是外滩大楼,而另一半,是黄浦江和船。 ——陈丹燕
  • 上海职业妇女口述史

    作者:程郁,朱易安

    在传统社会中,妇女成为失声的群体,口述史研究是近年兴起的新方法之一。本书作者对十九位解放前后有过工作经历的上海职业女性进行访谈,记录她们的个人职业生涯与婚姻家庭生活,了解她们在两个时代中所发生的变化,同时探索时代、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书中收录的采访对象,职业颇具代表性,既有曾从事地下工作的老革命家,也有普通工人;既有教师、护士和会计,亦有小商贩和家政工作者。上海曾是纺织大城,纺织女工更占相当大的比重,既有养成工又有童工,既有私营厂工人又有外资企业工人,还包括解放后著名的劳动模范。她们的叙述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为妇女史提供史料,更为上海工业史、上海社会史提供珍贵的旁证。
  • 瞬间永恒

    作者:罗松泊

    著名犹太摄影大师沈石蒂于1922年至1957年在上海南京路等地开设了四家照相馆,拍摄了大量精美人像照片。90年后,沈石蒂养子摩西·迪克勒,带着养父珍藏的摄影作品从以色列来到了以色列驻上海总领事馆,希望为老照片寻找主人。沈石蒂人像摄影作品留存下来总共700幅,这次全部收入罗松泊主编的这本《瞬间永恒——沈石蒂摄上海华洋人物旧影》画册之中。画册分为孩童篇、淑女篇、绅士篇、合影篇,并在2个附录中收录了沈石蒂的生活、工作场景照片以及他拍摄的外景照片、艺术照片、广告照片和照片背后留下的手迹。
  • 上海大众的诞生与变貌

    作者:岩间一弘

  • 上海滩·1843

    作者:卞君君

    1843年11月17日,上海开埠, 租界、海关、银行、报纸、革命……从此出现。 船坚炮利带来的开放,却让历史骤然转身向前! 上海,一座见证近代中国跌荡沉浮的城市! ★ 上海是如何进入了西方的视野,成为了一颗东方明珠的? ★ 租界是如何形成的? ★ 银行是怎样进入中国,并扎根上海? ★ 海关是怎样丢失的? ★ 黑帮大亨在上海的发迹史 ★ 革命星火如何在上海点燃? ★ 什么是“洋泾浜”英语? ★ 上海人是哪里人? 上海,在1843年之前,只是中国众多小县城中默默无名的一个。鸦片战争之后,它被发现了,西方人用船坚炮利将它轰成了一座贯通东西的新兴之城。从此,上海成了西方文明进入中国的桥头堡、古老中华民族面向世界的窗口。 然而,这座城市的崛起,是屈辱?是进步? 1843年,传教士麦都思创立墨海书馆,现代印刷技术传入中国,上海成为近代西学东渐的根据地;1845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租界——英租界出现在上海滩;1847年,英国丽如银行进入上海租界,此后,上海逐步成为亚洲金融中心;1854年,小刀会起义,上海海关为列强所窃,这成为外国控制中国关税机构之滥觞…… 1843年,上海开埠,曾经的滩头成了中国最洋气的摩登之都,东西文明在此交汇、激荡,而碰撞出的浪花,改变了这个城市的发展史,更影响了整个中国的近代历史进程。 它,是一座见证了近代中国跌荡沉浮的城市!
  • 高郎桥纪事

    作者:罗苏文

    本书用社会史的研究方法,以档案文献与口述访问相结合,通过高郎桥三家华资纱厂的演变(私营、公私合营、国营)、终结的百年轨迹,展示该厂几代棉纺织职工群体命运与纱厂难解的生死因缘,再现第31棉纺织厂几代职工的家庭生活,近代高郎桥地区居民(本地人、苏北移民)的生活变迁、现实处境。
  • 上海

    作者:倪锡英

    《上海》是“都市地理小丛书”中的一本,丛书源自1931-194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的“都市地理小丛书”,在《上海》中,倪锡英先生抛开了“地理”给人留下的枯燥乏味之印象,不仅用真实、简明、生动的笔触和大量珍贵的图片记载了南京的历史沿革、地理形势、交通、名胜、古迹等方面,对南京的人事片段、生活印象也有着颇为细微、贴切的描写,从而给我们留存下了那个时代南京的特色与印记。
  • 上海图书馆藏历史原照

    作者:上海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藏历史原照(上下)》收录上海图书馆藏近代历史照片1000余幅,分“人物春秋”、江山锦锈、文化探影,影楼沧桑等八章,颇具有历史文献价值。《上海图书馆藏历史原照(上下)》分为上下两册。
  • 上海历史上的苏州河

    作者:编者:郑祖安

    苏州河是从苏州流过来的吗?旧时县城外旷野相夹的苏州河怎么变成上海城的中心河的?苏州河上的桥梁是如何一座一座架起来的?苏州河从东向西往昔的面貌一个样吗?……本书以数百张从国内外广泛搜集而来的珍贵历史照片,真实形象地展现了苏州河的百年巨变。
  • 老城厢

    作者:何益忠

    本书以1843-1914年的上海老城厢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上海开埠以后,在租界城区发展、繁荣过程中,城市原本繁荣的区域老城区的经济与社会变迁。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时空等概念的阐释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本书主旨 第二章 开埠后的老城厢 第一节 开埠前的上海县城 第二节 开埠初期的老城厢 第三节 租界的兴起与老城厢的衰落 第三章 城市经济重心的北移 第一节 近代商贸重心的所在 第二节 近代都市生活圈的区位 第三节 20世纪初的老城厢 第四章 逐渐消失的风景 第一节 城墙、城门 第二节 城隍神与三巡会 第五章 政府与民众的回应 第一节 城市治安管理 第二节 公共卫生管理 第三节 道路交通 第六章 社会变革与市生活 第一节 角色整理 第二节 新规则的适应 第三节 变革社会中的利益角逐 结束语
  • 晚清上海的公共领域

    作者:方平

    本书是关于1895-1911年晚清时期对上海公共领域的研究。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与国家、维新运动与公共领域的兴起、民办报刊与公共领域的舆论表达、民间社团与公共领域的组织建构、自律性交往场所与公共领域的空间拓展、公共领域的整合与市民阶级的兴起、公共领域的社会动员与民族主义风潮等。
  • 上海犹太难民社区: 1938-1945

    作者:戴维·克兰茨勒

    译自: Japanese, Nazis and Jews: the Jewish refugee community of Shanghai: 1938-1945/David Kranzler. -- 1976. -- 附录: 上海犹太人统计、书中提及的街道、机构新旧名称对照、译名对照表
  • 走在历史的记忆里

    作者: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本书从大量珍贵资料中选取一些精彩的图文汇编成册,能帮助读者以全新的视角来解读南京路,展现它的兴起、成长、盛衰和荣辱;发现她历久弥新的魅力,并进而重新认识上海这座百年大城市。书后的详尽附录包括南京路大事记、20世纪40年代末南京路店铺分布详图和南京路商业网点现状一览,为读者了解当时的历史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对从事研究者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