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新小说

  • 睡莲症

    作者:柴柴

    柴柴对小说的理解和全新的实践,完全超出她的年龄普遍抵达的高度,拥有极少见的小说创作天才。她的语言如同反复繁殖的花,充盈着健康的生命,涨开的触须一节节地伸展,把每一处细节都精雕细刻得成为一个完整的世界。她对小说的理解和实践可以代表中国实验小说的最前沿。 该书由《睡莲症》、《眼睛湖》、《逃学记》、《拒绝的房间》、《深海大鱼头》、《饲养烟幕》等20个短篇组成。
  • 我走了

    作者:(法)让・艾什诺兹

    离开他的妻子并不是全部,还得走得更远些。费里斯・费雷因此起程前往北极转了一圈,在那,大浮冰围信的一个宝物等了他半个世纪。 艾什诺兹是位逃避的小说家,似乎他从未停止用动词“出发”的所有形式以及它的所有变体给它变位。他的作品是抛弃、决裂以及失踪的最高点。那些人物奔跑着,漂泊着,寻找着。那些精疲力竭的女人和那些极端敏感的男人走向何方?然而当人们跃入空里,得当心别被系在一条橡皮带上。
  • 弗兰德公路·农事诗

    作者:(法)西蒙

  • 图像·女人的盛典

    作者:贝格

    《图像·女人的盛典》主要内容:三十年后,让·德·贝格变成了让娜·德·贝格,但是她——假如人们最终能猜出这是一位太太的话——写的还是同样的东西:是erotique(情色)而不是sexuelle(性)。此外,她崇拜波丽娜·雷阿日也许甚于萨德,前者和她一样,一鸣惊人却又身份不明。 笔名就是面罩。然而,在这副面罩的后面,除了情色文学的优美文体和某种冒险,难道就没有其他的东西? 当人们发现作者真正的名字既不是让·德·贝格也不是让娜·德·贝格,而且,而且署名P.R.的序言作者也从未写过《O的故事》时,一切都真相大白了。
  • 齐达内的忧郁

    作者:[比利时]让-菲利普·图森

    这是一本非常短,但是内容非常丰富的书,其中有好几个层次。这也是一本可以读得很快的书,但是它能打动读者。它也可能促使读者去读其他的书。 ——让-菲利普·图森 我不懂足球,也不喜欢足球。每次看足球赛的现场直播,我都感到自己是在看电视机。不过,我喜欢让-菲利普的这本小书,原因很简单:他喜欢足球,并且懂得足球,但他却写了柏林的天空。他把2006年7月9日世界杯决赛之夜归结为形式和忧郁——于是,在这里,文学战胜了体育;于是,在让-菲利普那里,齐达内,就是我! ——陈侗
  • 快照集 为了一种新小说

    作者:[法] 阿兰·罗伯-格里耶

    《快照集》是短篇小说集,《为了一种新小说》是论文集。 在罗伯-格里耶的写作生涯中,短篇小说和论文所占的比例很小,作者本人更认为他的论文并不构成小说理论,它们只是试图梳理依他看来在当代文学中相当关键的某些发展脉络。但是,如果我们今天要恢复“无动机艺术”的地位,那么,在最近的五十年当中,恐怕再也找不到比这些直截了当的论述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言论了。
  • 橡皮

    作者:[法]阿兰·罗伯-格里耶

  • 农事诗

    作者:[法]克劳德·西蒙

    《农事诗》描写了一九四〇年春法军大溃败中士兵及人民悲惨的境况,一七八九年法国大革命期间一个贵族家庭发生的悲剧,以及一个年轻的美国人在一九三六年西班牙内战时参加巴塞罗那争夺战的感受。战争和革命密切交织的题材,使小说富有浓郁的史诗色彩。小说采用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长诗《农事诗》为名,因为小说主人公不论是在大革命的惊涛骇浪中或南北征战的炮火震天、硝烟弥漫中,念念不忘家园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的农事,同时也寓寄维吉尔诗中蕴含的哲理:世事纷纭,复杂多变,只有四季恒常更迭,有秩有序,人也仅能在田园耕作中享受乐趣,在大自然中获得安宁与慰藉。 西蒙尝试用无与伦比的贴近重现物质现实,也许他未能成为一个画家,但是他以画家特有的敏感描绘接踵而至的场景,栩栩如生,令人难忘。西蒙沉醉于细枝末节、精雕细刻,胜过其他所有我所知的作家。他运用电影式的表现手法,在一个镜头到下一个镜头之间没有明显的过渡,视觉联想使意象此起彼伏,连绵不绝。在他的小说中纷至沓来的事件并非按照实际发生,而是根据叙述者讲述的顺序进入读者的视野,突破常规,新颖别致。当社会秩序的形式和协议消解为致命的混乱时,战争成为描述普遍人类状况最恰当的隐喻。西蒙提供了一种暂时的艺术秩序——也只能是暂时的,坚定地接受现实,意图抵挡这混乱轰轰隆隆向前进发的脚步。西蒙的哲学是坚忍的,禁欲主义的,他也的确在现实中身体力行:不起眼、严肃、寡言,更适于葡萄园,而不是沙龙。——《卫报》
  • 窥视者

    作者:(法)阿兰·罗伯-格里耶

    “新小说”的经典代表作,获法国“评论家奖”;其书名已昭示先锋派的创作理念:只听命于视觉和直觉,利用同时性技巧,将过去、现在和将来,现实、梦境、回忆、幻觉和潜意识交杂在一起,任意跳跃。所幸的是,该作品不仅具有标志性的文学意义,背后更是一个悬念故事:关于一场少女奸杀案。
  • 作者:[法] 米歇尔·布托尔

    巴黎罗马,双城演绎爱情吊诡 此处彼处,或是通途或是陷阱 一切变化不过一念之间 一切纠葛不过轮回一场 ---- 你是罗马斯卡贝利打字机公司驻巴黎代办处的经理,经常因公务而乘火车往返于巴黎与罗马之间。但这一次你踏进三等车室的时候,却不能让公司里任何人知道你离开几天是为了去罗马,因为你是为了你在罗马的情妇塞西尔而去,她是你年轻时代梦想的重新焕发,她是你青春的秘密源泉,你已下定决心要和她在一起,并为她在巴黎找到了工作。你准备找适当的时机和妻子摊牌,因为你认为你们两人中间早已没有爱情了(如果说过去确实有过青年时代的热情的话,那么,它和塞西尔带给你的欣喜和解脱的感情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剩下的只是循规蹈矩的生活所带来的束缚感以及已经成为家常便饭的虚伪。 火车走了一站又一站,你坐在不太舒适的车室里,回忆与塞西尔的交往,也回忆起年轻时与昂里埃特的爱情。火车渐渐驶近罗马,你的脑海里产生了愈来愈多的想法,并开始怀疑你终于做出的决定,怀疑它是否确实存在,是否现实……
  • 橡皮

    作者:(法)阿兰·罗伯-格里耶

    本书涉及一个明确、具体而重要的事件: 一个男人之死。 这是个具有侦探性质的事件, 就是说有一个凶手、一个侦探、一个受害者, 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如此简单, 因为本书是讲一个发生于24小时之内的、枪击与死亡之间的故事, 子弹的射程仅四五米,24小时太长了。 1953年问世,阿兰·罗伯-格里耶发表的第一部作品,出版后一时问津者寥寥。到六十年代,发行量超过一百万册。1968年拍成电影,片名是《撒谎的人》。 一个恐怖组织计划把对国家政治经济起重大影响的集团成员一一杀死,其中的一个成员杜邦第一次幸免于难;内务部立即派员前去调查,本以为恐怖分子会刺杀前来取走杜邦保存的重要文件的大商人马尔萨,不料马尔萨临阵逃脱,被迫亲自去取文件的杜邦死于非命。乍一看,这似是一部侦探小说,其实作者是故意借侦探故事以揶揄传统现实主义善于制造的“真实幻觉”。在小说结构上,作者打破了按时间顺序发展情节的格式。
  • 一座幽灵城市的拓扑学结构

    作者:[法] 阿兰·罗伯-格里耶

    一座失落的城市,它可能在同一片土地上掩藏着几个相继的文明——重复而矛盾的——沉淀在每一地层(它奇特的地形,它以自然灾害、屠杀、神圣文本、器皿与符号的甲胄为标志的历史),在这里出现了一道垂直的裂缝,不同类型的痕迹揭示出每个年代特有的空间。但是这些片段互相交迭,互相渗透,互相摧毁…… 然而剧院、监狱、后宫、庙宇和妓院仿佛考古学家,一步步在这个突然变换的动态迷宫里前行,包含着(隐藏或经常全然相反,完全露出)同一桩隐秘的罪行:仪式性的谋杀因一个刚满育龄的妓女变得复杂,她的记忆——或对仪式的复制——在调查者的足迹上留下了疑点。 于是回来的孩子认出了——在那些还崭新的烙印中——喂养他的社会指定给他的性幻想,在学校的书本里,艺术、历史或宗教书籍里,这些书都在不懈地以它们隐秘的方式向他讲述着相同的欲望。
  • 浴室 先生 照相机

    作者:让・菲利普・图森

    本书是“实验艺术丛书”之一,其中的小说三部曲讲述的是一个人在生活中遭受困境的故事。作者的书写技巧被评论家们认为是“叙事体的抽象派艺术,后现代派中的缪斯”,这无疑使作者成了一名旷世奇才。
  • 弗兰德公路

    作者:[法]克劳德·西蒙

    《弗兰德公路》是克劳德•西蒙的成名作,曾获得一九六〇年《快报》文学奖。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军在弗兰德地区被敌军击溃后仓皇撤退为背景,万花筒般展现了三个骑兵及其队长的痛苦遭遇和大地深受的蹂躏。作者将绘画艺术引入小说描写中,描述了战争对大自然的破坏、人的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畸形;用色彩斑驳陆离的画面绘出了时间的迁移、季节的变化、死亡的阴影、战神的狰狞、饥寒的折磨、爱情的渴求、情欲的冲动、土地的抽搐、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既有诗情画意,又不乏幽默嘲讽,使人含泪而笑;既有人生哲理,又有对人心的解剖。组成小说的无数画面像现代派的画,色彩浓郁,光影对照强烈,使人眼花缭乱。 在西蒙的小说中我们首先是通过语言和记忆看到生命的成长、创造的活力和坚韧力,通过我们似乎不是其主人而是其工具的语言文字和叙述使现在和过去复苏起来并具有灵魂和生命。西蒙的小说艺术可以视为活在我们身上的某种东西的表现,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接受,是否理解,是否相信——这就是某种怀着希望的东西,尽管我们生存的环境充满各种残酷和荒谬的事实,这一切是如此清晰、深刻、丰富地表现在西蒙的小说中。——瑞典皇家学院
  • 去年在马里安巴

    作者:(法)阿兰·罗伯-格里耶

    “去年,在马里安巴,你记得我们去年在马里安巴的那段爱情吗?” “还记得那段爱情吗,去看在马里安巴?” “你真的不记得那段爱情了吗,去年在马里安巴?” “其实我们都清楚,去年夏天就是现在,此地就是马里安巴。” “也许我们错过了,那段爱情?,就在去年的马里安巴。” “去年你曾说过,如果我爱你,那么明年的这个时候我来带你走。” …… 罗伯-格里耶的电影小说《去年在马里安巴》,被誉为新小说和新浪潮的完美结合。小说被拍摄为同名电影后轰动了法国,在全世界风靡一时,当年即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影片讲的是一个少妇来到一处疗养胜地,遇见一个陌生的男子,自称去年在马里安巴与她约定今年一道私奔。女人虽告诉对方她从没去过马里安巴,他们并不相识。但在男子的坚持与说服下,她终于相信了他的话,确认了过去的关系,最后与他私奔出走。
  • 逃跑

    作者:让-菲利普·图森

    《做爱》 这是一次爱的决裂的故事,在东京的一夜。那是我们在一起第一次做爱的一夜。但是,我们在一起最后一次一做了多少次爱?多常常不知道。 《逃跑》 为什么我到中国的当天就有人送我一个手机?是为了时刻确定我在什么方位,监视我的移动,死死地盯住我?下意识中,我总是知道,我对电话的畏惧是跟死亡兴许是跟性还有跟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但是,从上海到北京的那一趟夜行列车之前,我对此还从末有过如毋庸置疑的确认(2005年获美第奇奖)。
  • 打女佣的屁股

    作者:(美)罗伯特.库佛

    《实验艺术丛书》着眼于20世纪以来(特别是1960年之后)世界艺术中普遍存在的探索、实验和革新的精神,通过出版作品、论著、评论、传记、访谈录等,分别展示美术、文学、电影、戏剧、音乐、建筑、摄影等各项领域中的实验成果,并呈现产生这一成果的社会思想和文化背景。本丛书自1992年起陆续出版,旨在为中国当代艺术工作提供文本参考和理论研究的机会。 这本小书讲述的是一个极具刺激性而又令人窒息的故事:女佣人每天早上带着清洁工具和让主人满意的信心进入男主人的卧室(掀开床单时看见各式各样奇怪和恐怖的东西),但男主人看见的尽是她那不可救药的错误——他想要她懂得,达到工作的完美不过是为了追随一种更高层次的理想。女佣人心甘情愿地接受惩罚并安于她的处境,男主人则根据一本手册上的教诲严格执行他的责任,他对手册的服从如同女佣人对他的服从。尽管他们都想过要结束这不断重复的场面,但除此之外他们又该干什么呢? 当罗伯特·库佛的中心比喻魔术般展现时,它揭示了一个无法言喻的生与死、创造与摧毁的循环机制。
  • 嫉妒

    作者:(法)阿兰·罗伯-格里耶

    这是罗伯-格里耶的作品中最为出色的一部。这部作品篇幅虽小,可是艺术容量却并不小,而且写得颇为精致。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写的是一个人物嫉妒的精神状态、嫉妒的精神表现,尽管这个人物没出场,也没指出这个人物是在嫉妒,但通过他观察妻子和一常客的一举一动,使读者感觉他在嫉妒。这本小说写的是嫉妒,却又根本没有嫉妒。
  • 大英博物馆在倒塌

    作者:[英]戴维·洛奇

    戴维·洛奇诙谐喜剧学院小说成名作 消解性欲同道德禁忌的荒诞文学戏仿 融乔伊斯和卡夫卡于一体的乖谬叙述 本书是英国学院派作家戴维·洛奇的第一部幽默小说。研究生亚当和妻子芭芭拉是典型的六十年代初虔诚的天主教徒,他们因为教会教义的限制无法使用避孕用具,多年来一直苦恼不已。某天起床,当亚当发现芭芭拉有可能第四次怀孕时,他再也不能像往常一样去大英博物馆安心做研究。作者就将这一天发生的各种滑稽可笑之事逐一道来,并运用了大量文学戏仿和拼贴手法,用喜剧的形式对婚姻家庭这一惯常主题作了意想不到的反思,妙趣横生,字字珠玑。虽然现代家庭早已没有这样的烦恼,但作者表现的男女在理解、安排以及满足自己的性爱时都要经历磨难这一主题,仍然会激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