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研究

  • 红星照耀太平洋

    作者:【日】吉原恒淑,【美】 詹姆斯•霍姆斯

    美国海军作战部部长推荐书目! 《大西洋月刊》2010年国际关系类最佳图书! 《红星照耀太平洋》将会成为研究中国海权崛起的鼎力之作。它篇幅不长,但内容详尽,它观点平衡,但言无不尽。在清晰的叙述中充满着热情。这不是一本关于海军问题的枯燥论述,而是富有强烈的历史感和地理意识。 ——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D. Kaplan), 新美国安全中心高级研究员,著有《季风》 吉原恒淑和詹姆斯•霍姆斯从美国的立场和设想出发,论述了中国海军行动的理念、策略以及中国海军的能力,评估了中国海权的崛起将如何影响美国在亚洲的海洋战略。 作者认为,除非美国做出调整,否则中国将对美国的战略地位构成挑战。
  • 从暴动到乡村割据:1927~1929: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作者:黄琨

    革命所场起的尘埃虽早已落定,但对它的追溯与探讨却远没结束。在农村那块广袤的土地上,中国共产党得以生养、发展并壮大,没有农民的参与和支持革命断无可能取得胜利,这一点毫无疑问。农民为何参加革命?“为胜者书”的向例使历史与真相分道扬镳。作为革命的主力军并在革命胜利后成为新中国法理上的主人,农民理当具有积极的革命意识,而农民革命的滚滚洪流也冲没了他们当初的怯懦、犹豫与退缩。同时,一种必然的因果联系的探讨也让人们陷入泥沼,徘徊反复于其中而无力走出。因是之故,这个过去本是不言自明、已成定论的问题,现在反而最有争议,各家莫衷一是、歧见杂存。   从1927年举起武装反抗的大旗到1929年底,共产党已在各个偏远山区建立起大小15个革命根据地,并站稳了脚根。其中有得有失,道路婉转曲折。而在后人对失与得、曲与直的相较中,“失”与“得”成隔离的两面,“失”则空无一物,“得”则高瞻远瞩。对所走的道路毛泽东后来进行了系统的理论解说,但在他放弃攻长沙而引兵山区、开始走出一条创建乡村割据的道路时,是否就在这种理论支撑?如果没有,导引这种革命运行的逻辑又是什么?   军事力量的强弱是割据能否成功的关键,而它的发展状况也是党在的割据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诸项工作的集中反映。刚开始,农民愿意加入本地的农民或赤卫队而不愿意加入红军,其中固然有浓厚的地方主义观念影响,但红军与当地社会的联系不足亦是一个重要原因。如同农民对因革命运动而产生的乡村精英们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一样,当红军与当地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后,他们不愿意加入红军的情况也逐渐发生改变。当由主力红军、地方武装和民兵所构成的相互补充的武装组织的等级结构逐步形成后,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乡村的深入获得了成功。
  • 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作者:林毓生

    本书林毓生先生文集,台版原名《思想与人物》,大陆增订版改名为《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 长江下游地区的地租、赋税与农民的反抗斗争(1840-1950)

    作者:白凯

    本书荣获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校区白凯(Kathugn Bennhandt)教授的《长江下游地区的地租、赋税与农民的反抗斗争1840-1950》一书,是一部典范性的专著。该书资料翔实,文学优美,其近距离的细致观察改变了读者们对于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看法。作者对一个世纪以来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史的重新解读极具说服力。她思辨性的分析对二十世纪早期现代国家形成进程中的国家-社会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鲜的思路。
  • 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

    作者:黄宗智

    中国农业在改革以来所经历的变化堪称一场隐性革命。今天回顾起来,其主要动力其实来自农业外,不是传统农业现代化中的科学选种与化肥,更不是机械化,而是伴随国民经济发展,尤其是非农部门的发展以及收入上升,而导致的人民食品需求转型,特别是畜—禽—鱼和菜—果消费的大规模上升,由此导致农业结构的基本转化。它其实是个由消费变化所推动的农业革命。 ——黄宗智
  • 亚洲大趋势

    作者:乔•史塔威尔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西方国家的许多人开始相信,东亚经济将会迸发奇迹。日本会主导世界经济,中国也将紧随日本。亚洲国家开始被冠以“虎龙”之名,不仅这些亚洲国家被视为国家经济发展的神话,同时整个东亚也被视为一个文化和经济共通的统一体,且这个统一体的上升势头不可阻挡。 作为在东亚地区做过20年报道的资深记者,作者斯塔威尔深入研究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越南、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情况。他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展示了发生在亚洲这片土地上的真实情况,揭穿了西方世界对东亚的迷思和误解,同时他解释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些国家的经济实力能够在短时间内极速爆发,而令一些国家则渐失活力。 作者深度分析了以下三方面:土地政策、制造业和金融业。土地改革对亚洲经济体的成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土地改革启动了亚洲经济的发展步伐,解放了一大批劳动力,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资本。他认为,只有制造业和其他工业领域的发展是不够的,国家需要“出口指导原则”,政府需要以此向企业施压,促使它们实现生产经营的国际化。在金融领域,有效的管理能够促进并支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同时,作为亚洲最大的经济体,中国模式也是本书讨论的重点。作者指出,中国重工业领域的大型企业已经逐渐与国际标准接轨,但消费品行业仍有差距。鉴于中国的人口结构趋于恶化,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 中国当代史研究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 编

    《中国当代史研究(1)》是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组织编辑的、以中国当代历史为研究对象的系列出版物。举凡1949年以还之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国防、外交、教育、科学、社会等历史问题.均属本出版物讨论范围。本出版物以还原和解读历史为宗旨,奉行学术自由、治学严谨、力求新知之原则,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制,稿件取舍惟以学术质量为尺度。
  • 他乡之税

    作者:田毅,赵旭

    其实,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你读它,会从中看到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的程度。 ——温家宝总理(2008年3月18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答记者问) 管不住政府的钱,怎能管好政府手中的权? 千年来,财税影响甚至左右着每个国家、每个个体的命运。政府财税关乎国计民生,更与每一个公民的权益休戚相关。国家财政的“阳光化”和“公共化”,是政府体制改革和公民权利保障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中国的财政留下了怎样的轨迹?一个北方小镇,这些年发生的波澜诡谲的变革,又如何折射着一个国家的“隐秘”财政史? 这个普通的北方小镇,三十年间,围绕着政府的钱和老百姓的钱,上演了若干故事,揭示了中国财政的“隐秘”之处。 本书将带你走进这座小镇,近距离观察他们的生活轨迹和命运,揭开鲜为外界所知的隐秘的税收流动真相。作者历时8年,访问上百人,取得众多第一手账本、档案、私人日记等未公开材料,通过乡镇这个小小的窗口,描绘出一幅国家三十年财政史的宏大画卷。 乡土之税,将是我们重新踏上这三十年当代中国道路的一份独特通行证┉┉
  • 開放中的變遷

    作者:金觀濤,劉青峰

    開放中的變遷──再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1840-1956): The Fate of Its Ultrastable Structure in Modern Times 金觀濤、劉青峰著 By Jin Guantao and Liu Qingfeng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專刊(一) 1993 21×15厘米 平裝本 534頁 國際統一書號:962-201-619-7 定價:HK$120/US$18 本書是作者探討1840至1956百多年間中國社會宏觀結構變遷的最新著作,觀點新穎並富挑戰性。作者不同意海內外的流行見解,即把中國近現代社會變遷視為傳統社會的斷裂,而認為共產黨建立的政權不過是傳統的某種變構。作者企圖超越國共兩黨和西方學術界對中國近現代史的解釋,用大量史料證明,傳統深層結構如何左右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國近現代社會變遷其實是超穩定結構在對外開放條件下的行為模式。 中國近現代史風雲變幻、撲朔迷離,本書則簡明清晰地勾畫出社會變遷的主線,以新的視角來考察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 本書行文流暢、通俗易讀,並附有百餘統計圖表,不謹適合於歷史學、社會學和文化研究的學者閱讀,而且也是廣大中學歷史教師和學生不可多得的參考書
  • 人类的四分之一

    作者:李中清,王丰

    近二十多年来,中国人口学的发展异常迅猛,但由于中国人口问题的紧迫性,使人们多集中于当前人口问题的探讨,而往往缺乏历史的纵深考察。本书正是力图从历史的角度来探索中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并就此对马尔萨斯有关中国人口问题的“定论”提出了挑战。论述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

    作者:吴敬琏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的一个重要增补,是加强了对“双轨制”及其经济和社会-政治影响的分析,并据此对中国进一步改革的必要措施和可能前景作出了估量。中国经济改革是一个庞大的叙事。如何向《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的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理论线索和分析框架是一件颇费思量的事情。这是因为,经济转型虽然是通过若干这样或那样的政策措施来实现的,但它有一根主线,这就是从计划制度到市场制度的变革。既然是制度变革,所有的改革势必是经历了不同利益取向的人群之间反复博弈之后的产物。
  • 十里店(二)

    作者:伊莎白·柯鲁克,大卫·柯鲁克

    《十里店(二)——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是《十里店(一)——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的续篇,记述了由《人民日报》年轻的新闻记者组成的一支共产党工作队的经历(《人民日报》的印刷厂当时就在邻村的一些窑洞里)。他们在十里店带领村民们开展两项群众运动。土改复查旨在解决一些人仍缺少土地的问题;整党工作则旨在改进十里店党支部的党风。书中记录了该工作防的苦和乐,挫折和胜利,艰辛和喜悦;也描述了男女老少村民们是如何响应这场运动的。他们中有犹豫不定的,也有满腔热情的。书中也提到了在那风云变化的1948年他们自己给十里店带来的种种变化。
  • 沉浮

    作者:凌志军

    1989年到1997年,这是当代中国改革史上具有独特意义的九年。本书用手记备忘的方式,真实地记录了中国经济改革在这一历史时期沉浮曲折的艰难历程。全书以时间为序,用宏观观察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九章记述了中国改革在这九年间的大局与大事,透析了若干特别人物和事件在这一历史时期的背景意义,清晰地再现了中国社会不断发展变革的脉络,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较强的可读性。同时,由于本书系作者当时当地对当事的真实记录,因而也具有较为特别的学术价值。
  • 十里店(一)

    作者:伊莎白·柯鲁克,大卫·柯鲁克

    这是一部不同于经济史和政治史的社会史,讲述的是普通民众的事,并且是由亲身经历过这些事件的人讲述的。《十里店(一)——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追述了20世纪30年代十里店的村民们如何抵抗日本侵略者,保卫自己的村庄,协助八路军展开斗争;并讲述了后来他们又如何着手推翻旧的地主-雇农制度,使土地回到耕者手中。将问题讲得最中肯的是那些有阶级觉悟,敢于同侵略者作斗争,带头推翻旧的地主-雇农制度的贫农和雇农们。这一部分贫农和雇农分得了土地,掌了权,后来被称为“新中农”。他们的成就是了不起的。但还有一个基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有相当一批人,因生性胆小或无助,未敢投入到这场斗争中,所以没有得到足够的土地,仍然很贫困。
  • Rise of the Red Engineers

    作者:Joel Andreas

    "Rise of the Red Engineers" explains the tumultuous origins of the class of technocratic officials who rule China today. In a fascinating account, author Joel Andreas chronicles how two mutually hostile groups--the poorly educated peasant revolutionaries who seized power in 1949 and China's old educated elite--coalesced to form a new dominant class. After dispossessing the country's propertied classes, Mao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took radical measures to eliminate class distinctions based on education, aggravating antagonisms between the new political and old cultural elites. Ultimately, however, Mao's attacks on both groups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spurred inter-elite unity, paving the way--after his death--for the consolidation of a new class that combined their polit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This story is told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Tsinghua University, which--as China's premier school of technology--was at the epicenter of these conflicts and became the party's preferred training ground for technocrats, including many of China's current leaders.
  • 中国的冲击

    作者:[日] 沟口雄三

    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时事评论,后两个部分为思想史学术研究。第一部分中,沟口教授敏锐地抓住了当今日本社会中国认识的误区,即以现代化先行者自居的优越感、知识论上的歧视和偏见、断言中国缺少民主和自由的冷战思维、受害记忆与加害记忆之间的分离等等。他在历史的流动脉络里抓住这些被日本中国学回避和无视的问题点,展开了精彩的思想史分析。沟口教授指出,这些认识误区使得战后的日本社会仍然无法有效地追究战争责任和向中国人民谢罪,并且使得日本的中国学研究无法进入跃动的中国当代史,这种状况间接地导致了日本社会在东亚国际关系中无法作出切合中国实际状况的判断,也影响了日本和中国社会建立正常的友好关系。他分析了战争创伤记忆的情感性特征,特别指出了感情记忆作为历史真实所具有的无法以客观实证加以固定的特征,为突破日本知识界把战争记忆表面化的困境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为中国社会了解日本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此外,他也驳斥了关于中国没有自由和民主的冷战思维,指出中国有自己的民主和自由的方式,不可以用美国式标准简单套用。第二与第三个部分是沟口教授对于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变迁的结构性讨论。通过结构性讨论,他试图把第一部分所批判的日本中国学的问题进一步深化,暴露这些问题的认识论根源;同时,也建立正确认识中国历史的思想史假说。
  • 中国人的幸福观

    作者:(德)鲍吾刚

    《中国人的幸福观》按照历史的线索,分五个章节分别讨论了先秦不同学派对幸福的不同理想,汉代董仲舒的天道循环论对幸福观的影响,以及魏晋时期的佛道思想、宋明理学和19世纪各种思想流派对幸福的探索。
  • 東亞歷史上的天下與中國概念

    作者:甘懷真编

    本書的課題主軸是藉由「天下」與「中國」二概念作為關鍵字,以探究傳統中國的政體,並希望將此課題置於東亞史研究的脈絡中。本書主要是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所屬「東亞歷史上的權力與經典詮釋」研究計畫在二○○四年十一月所舉辦的同名研討會的成果。這個研究計畫的主要構想是試圖從「東亞史」與「詮釋」的兩個角度,重新探討知識與權力的關係。置於具體的歷史課題,則是歷史上東亞的幾個主要王權與儒教的關係。這是一個鉅大的課題,本書諸作者參與了這項實驗性的工作,並各自從不同的觀點與立場立論。本書沒有統一的結論,不同作者有不同的學說。我們希望讀者能與本書各篇的作者的獨特見解進行辯論。不管各自主張的歧異,我們共同相信,重新思考傳統中國的政治的特殊性與普遍性,當是目前史學研究的重點。本書的主要貢獻正是作為未來辯論之資。 本書從「東亞史」與「詮釋」的兩個角度,回到古人自我認識的歷史脈絡中,重新探討歷史上東亞的幾個主要王權與儒教之間知識與權力的關係,觀察這個政治空間如何從中國文化與歷史脈絡中發展出來。「天下」與「中國」,正是作為解明這個問題的二個關鍵詞。
  • 经验与理论

    作者:黄宗智

    本书汇集了黄宗智先生学术研究的精华。全书经作者亲自校阅,是比较权威的版本。 书中介绍了黄先生一贯强调的从经验证据到理论概念到经验/实践的研究方法,以及著名的黄氏“内卷化”、“过密化”理论。在翔实的经验证据基础上,论证了小农在人多地少的客观环境下所做的抉择,尤其是长时期为递减报酬而做出的高密度劳动投入,亦即作者之所谓“没有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增长(总产出上升)” 以及“过密型商品化”。其影响可见于近年来“内卷”和“过密”两词在各社会科学学科的广泛应用。其后,黄在《规范认识》文中对中、西方研究作了整体性的反思,突出中国经验(从西方现存理论理解)的悖论性,引起众多的讨论。 此后黄宗智的研究主要转向法律史,再次在发掘 “诉讼案件档案的基础上”,打出新颖的分析概念,区别清代法律的官方“表达”与其司法“实践”,强调两者既背离而又统一,由此形成清代法律的基本性质。此后“表达、实践”两词的对立也在国内众多论著中广泛使用。黄提出了清代法律体系中的“第三领域”概念——亦即国家正规法庭与社区非正式调解相互作用的中间领域。后又进一步说明了该领域中的“半正式”治理方法(即对准官员的依赖以及国家惟有在涉及他们的纠纷中方始介入)。黄把清代的这个治理模式称作“集权的简约治理”。 在新近的四篇法律论文中,黄进一步指出,现代西方的实践历史同样不同于任何意识形态化的理论建构,尤其是西方现代影响最大的形式主义理论传统。他强调,中国从传统延续至今的“实用道德主义”思维方式与现代西方的形式主义思维方式形成鲜明的对照。今天,中国固然需要吸纳形式逻辑来建立理论,但也应建立既是中国的而又是现代的现代性,包括法律体系和社会科学。 面对中国当前的“三农问题”,黄既强调其过密化的历史延续,也指出在当前的“三大历史性变迁”中,中国农业终于面临“去过密化”的历史性契机。有关的论文揭示的是过密化“理论”本身的历史性,自始便与特定历史条件相连。 紧密连接经验与理论是黄教授学术生涯的一贯研究方法。本集最后一篇论文是他近年为国内研究生开办的研修班的说明,也可以看作是他对自己学术方法的一个总结性介绍。
  • 变化

    作者:凌志军

    《变化:1990-2002年中国实录》是一本描述变化的书。1990-2002年里,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这种变化;今后,我们还将经历更大的变化。在作者笔下,1990-2002年中国的格外引人入胜之处,不是在于她的轰轰烈烈,而是在于她的平淡从容;不是在于她的崇尚伟大精神,而是在于她开始关注普通人的需要;不是在于她的伟人风范和英雄辈出,而是在于一代新人已经长大。对变革的期待取代了对历史的崇拜,进而成为我们国家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