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研究

  • 中国形象

    作者:[美] 乔舒亚·库珀·雷默 等

    中国目前最大的“战略威胁”之一,在于其“国家形象”。中国目前最重大的战略挑战,都与其“国家形象”相关。中国自己如何看待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如何看待中国,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未来。   国家形象直接关系到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声誉资本”,而“声誉资本”的缺乏则会增大改革的风险。   对于世界而言,中国首先必须得到国际社会的信任。对于中国而言,必须设计一整套与中国的现状及其理想的未来相适应的观念、标识、品牌和说辞。这不是放弃中国传统文化,而是通过知识产品、文化产品和一般商品展示一个新颖的中国,从而进一步完善和巩固中国的传统声誉。
  • 从群众到公民

    作者:【德】托马斯·海贝勒,舒耕德

    本书是由德国科学联合会(DFG)和德国经济合作部共同资助的“关于中国地方参与进程中的政治意识研究”的最终成果之一。作者对中国六个省份或经济特区的社区和村庄进行了考察,对相关人员进行了多次访谈。在大量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制度变迁在草根层面上(农村和城市社区)对相关人员(农民、普通市民和地方干部)的意识的影响。本项目共分为两卷,第一卷即本卷致办于中国城市的研究;第三卷致力手农村地区的研究。一本卷从稳定和合法性的角度、从中国农村和城市的政治意识的角度,研究农村和城市居民区的转型及其对地方政府的政权稳定的影响和对全国层面的影响。
  • The End of the Chinese Dream

    作者:Gerard Lemos

    Glossy television images of happy, industrious, and increasingly prosperous workers show a bright view of life in twenty-first-century China. But behind the officially approved story is a different reality, Gerard Lemos reveals in this extensively researched book. Lemos conducted hundreds of interviews with Chinese men and women in non-westernized areas distant from such cities as Beijing and Shanghai. He reports that the lives his subjects describe belie the myth of a harmonious, cohesive Chinese society. Much as the government promotes such a positive image, everyday people in China are beleaguered by immense social and community problems as well as personal, family, and financial anxieties. Lemos investigates a China beyond the tourist trail. He offers a revealing account of the thoughts and feelings of Chinese people regarding all facets of their lives, from education to health care, unemployment to old age, politics to wealth. Taken together, the stories of these men and women bring to light a broken society, one whose people are frustrated, angry, sad, and often fearful about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ir lives. The author consider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and analyzes how China's community and social problems threaten the ambitious nation's hopes for a cohesive future.
  • 中国改革

    作者:华生

    《中国改革:做对的和没做的》的作者华生,是影响我国经济改革进程的三项重要变革,即价格双轨制、资产经营责任制、股权分置改革的提出者和推动者,曾获孙冶方经济学奖、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等学界最高荣誉。 《中国改革:做对的和没做的》是华生“中国改革系列”的开篇之作,主要包括华生对中国改革三十年的回顾与反思、对现状的理性判断以及改革下一步,如何以社会改革带动全面改革的路径设计。华生的文章,处处彰显他的睿智、雄辩、务实与理性,正如媒体对其评价:“不是坐而论道的经济学家”。 28年前,华生因力主价格双轨制改革而一举成名,中国历史轨迹由此而变。今天,这本凝聚华生心血的《中国改革:做对的和没做的》所讲的不仅是经济改革,而是包括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在内的改革全局;不仅直陈改革所面临的深层次困境,而且明确指出改革的动力与路径方案。
  • 中国农村制度变迁

    作者:杜润生

    本书收入了作者从1980年至2000年的53篇讲话和文章。其中31篇系首次出版。在这20余的占,前10余年作者处于农村工作的领导岗位,其论述主要回答农村的领导岗位,其论述主要是回答农村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认识问题和实际问题,为党中央、国务院提供有关的决策咨询;后10余年作者离开了领导工作岗位,其研究和论述的重点,更多是从国民经济的全局上,从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相枰套的基点上,探索与农村改革和发展相关联的因素,继续对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的研究。通读全书,用市场经济激励群众,用民主政治团结群众的表述,可以说是对作者学术观点和领导思想的简要概括。 目录 我国农业集体化的过去与现在 发展农村商品经济 农村工作的历史性转变 家庭联产承包制是农村合作经济的新发展 对《中共中央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的说明 社队企业还要进一步发展 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几个社会目标 先富后富和共同富裕 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 依靠科学技术增强农村经济地位 摆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提高农民收入 中国农村人口就业道路的选择 沿海地区外向型发展战略 抓住改革的主攻方向发展市场经济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建设小城镇是战略性的历史任务 西北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 谈股份合作制 家庭承包制的建立与稳定 ——怎样理解两个飞跃 坚持可持续发展方略 稳定农民预期与土地制度法律化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与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承包经营要长期稳定 《中国农民命运的大转折》序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瓶颈在于城市短缺 用市场经济激励群众 用民主政治团结群众 农村社区发展的若干问题 农业产业化与龙头企业 努力创造一条节省资源与资本投入的城市化道路 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土地权利 大中小城市配套发展 重视发展中小企业 解读温州经济模式 要加大配套改革的力度 调整结构要注意提高粮食的优质率 浅谈创新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创新力量 希望山西出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新局面 北京郊区应早一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中国农村改革漫忆 自治 开放 开发 混合型经济的前景与活力 我国政治体制尚待完善 给农民国民待遇 劳动力流动两大走向 农村发展的新机遇 我们欠农民太多 乡镇企业要积极应对入世竞争 家庭农场与规模经济 善待天地山河 几个值得探索的农村问题 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几点看法 要鼓励制度创新 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 ——读《中国农村制度变迁》
  • 治水

    作者:罗兴佐

    本书以江汉平原荆门市五个村庄的治水实践为叙述框架,在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变迁的背景下探讨治水的国家介入和农民合作之关系。作者认为,国家介入与农民合作是农田水利有效供给的前提,当前市场化取向的水利体制改革之所以陷入困境并导致农田水利建设的衰退,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家的退出及农民合作的瓦解。因此,符合中国国情的农田水利制度安排必须在国家、市场和村庄三者之间寻求最佳的结合方式。
  • Challenging the Mandate of Heaven

    作者:Elizabeth J. Perry

    Social science theories of contentious politics have been based almost exclusively on evidence drawn from the European and American experience, and classic texts in the field make no mention of either the Chinese Communist revolution o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 surely two of the most momentous social movement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Moreover, China's record of popular upheaval stretches back well beyond this century, indeed all the way back to the third century B.C. By bringing together studies of protest that span the Imperial, Republic, and Communist eras, this book introduces Chinese patterns and provides a forum to consider ways in which contentious politics in China might serve to reinforce, refine or reshape theories derived from Western cases.
  • 中国民意与公民社会

    作者:[美] 唐文方

    《中国民意与公民社会》研究当代中国公众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形成和对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作用。作者在第一章中首先对中国政治环境与西方政治环境的区别进行了描述,然后在第二章中讨论民意调查在中国的实施和问题,第三章讨论中国公众对政权的支持度,第四章研究媒体对公众政治态度的影响,第五章谈中国的人际关系对公民社会形成的影响。接下来的部分讨论公民政治行为,包括第六章公民表达意见的程度和渠道,第七章有关职工政治参与和解决劳动纠纷的研究,第八章关于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作用的讨论。在第九章结论中,作者总结了民意在中国XX主义政治制度中影响决策和公民社会发展的特点。上述研究发现,即使是在中国目前的政治环境下,民意有可能向公民社会发展,也可以影响政府决策和中国的政治变迁。 作者从三个大的理论方面探讨中国民意的形成,即现代化与市场经济,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结果发现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对民意的影响最大,文化传统其次,政治制度最少。这一发现与西方主流政治学派的观点不同,西方政治学认为,中国的民意是被政府操纵的,而且无法影响政府的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是在西方政治学中研究中国民意的一次突破。 《中国民意与公民社会 》在研究当代中国政治方面的另一个突破是它的实证性。这是第一部从全国范围研究中国公民政治态度和行为的英文著作,它包含了对几万人的民意调查数据,时间从1987年到2004年,其中198X年5月和10月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的中国城市调查,更是记录“XXXXX风波”绝无仅有的科学依据。 很显然,作者关心的不是中国如何在一夜之间民主化.而是关心民意如何向公民社会发展。在一个公民社会中,百姓应当有参与的愿望,团结合作、互相尊重的精神,忍让和容忍不同意见的风格,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了公民社会,民主才可以运转和持续,没有公民社会,再好的民主制度也无法实施。
  • 中国2013

    作者:胡舒立、王烁

    《中国2013:关键问题》内容简介:2013年,中国经济必将面临重大调整,公众有理由期待,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领导班子将会锐意改革。在此关键时间点上,财新传媒与线装书局合作,继去年的《中国2012:寻找真实的成长》之后,推出《中国2013:关键问题》一书。因应着中国的复杂情况,《中国2013:关键问题》并没有急于给出结论,而着意于摆事实、讲道理,极少空洞的宏大叙事。虽然对国情、改革和“中国模式”等问题有基本的价值判断,但是这《中国2013:关键问题》仍旧保持了开放的态度。值得一提的是,吴敬琏、陈志武和许小年等作者,皆是一时之选,进一步保证了文章的品质与权威性。无论精读还是选读,不同需求的读者都会从中找到自己关注的焦点。
  • 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

    作者:郑永年

    过去的几十年中,全球化席卷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为世界各国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从国家重建的角度对全球化带给中国的政治影响以及中国的回应作了精辟而富有启迪性的分析。 作者认为,在90年代中国的背景下,全球化不仅意味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还意味着对西方国家产品的有选择的输入。中国的领导者把全球化视为重建中国国家的独特机遇。为此,他们付出巨大努力去确立一种与变动的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的新政治秩序,并重建了官僚体制以及其他重要的经济制度。作者也考察了全球化和国家重建过程中不同社会力量的反应以及他们试图参与的不同方式。全球化使中国的经济治理体制实现了根本性转型,那么是否会由此产生以“法治”为基础的政治治理结构7作者最后认为这取决于党自身的转型。
  • 农民工返乡研究

    作者:贺雪峰

    《农民工返乡研究:以2008年金融危机对农民工返乡的影响为例》内容简介:中国9亿农民既可以自由进城,又可以顺利返乡,这就使得中国既可以从工业化中获取好处.又可以避免工业化所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理解中国式的农民进城与返乡,及构成农民进城与返乡结构性前提的中国式城乡二元结构,是理解中国农村和理解中国社会的基本前提。
  • 中国人可以多生

    作者:梁建章,李建新,黄文政

    本书是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讨论。本书结合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践,对照世界发达国家及人口规模较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发展历史,特别从高科技发展的视角,检讨了中国人口政策的经验和教训,指出了计划生育政策所无法回避的问题和挑战。作为一家之言,作者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否定意见,有助于进一步科学制定中国的人口发展规划与具体政策,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 Contesting Citizenship in Urban China

    作者:Dorothy J. Solinger

  • 转型社会及其治理问题

    作者:冯钢

    中国市场化改革带来的社会转型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认清这些问题的原发性机制和相应的社会条件,是当今社会治理的基础所在。本书通过一系列案例分析,对改革中的利益诉求、城市社区组织发展、工会改革、地方政府治理实践等具体问题作了深入探讨,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充分实现各社会阶层自身的利益组织化,才能在社会控制的范围内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有国家与社会的通力合作,才能有效地解决市场化所带来的社会转型问题。
  • 转型中的地方政府

    作者:周黎安

    《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究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与发展道路的独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在改革三十年中所经历的变革和转型过程。中国的改革开放30年间,华夏大地上演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变迁,世人称之为“中国奇迹” 。中国发展的历史记录、经验不同于西方国家,鉴于此,现有西方经济学理论就不能完整地解释中国发展。
  • Rural China Takes Off

    作者:Jean C. Oi

  • 人民共和国六十年与中国模式

    作者:潘维,玛雅

    中国国力高速增长令国际震惊,对中国的发展经验日益好奇和尊重。另一方面,国内看自己,虽然觉得成就的确不是“粉饰”出来的,但矛盾不可回避,前景堪忧。 2008年底,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举办了“人民共和国六十年与中国模式”研讨会,海内外四十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的五十多位专家学者,在会上从不同学科的视角讨论了中国六十年发展的道路。本书根据现场录音编辑而成,专题发言和开放讨论相结合,学者们从各自富有创造力的思考和研究出发,试图对中国的现代历史和世界中的轨迹做出扎实的研判,从而提供了研究中国的新视野。
  • 反思“中国模式”

    作者:何迪,鲁利玲

    《反思“中国模式”》,近年来,随着中国在经济上的崛起,特别是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有效应对,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受到国内外舆论界和学术界的格外关注,一批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相继问世。本书收录了许纪霖、秦晖、资中筠、章百家、乔纳森?安德森的中外学者及其他关心这一问题的人士的文章,对当下引发热议的“中国模式”及“中国模式论”予以了客观、理性的审视,并侧重以质疑者的姿态对“中国模式”所蕴藏的诸多问题作了深刻反思,见解不凡,令人深思。
  • 农民生活及其价值世界

    作者:陈柏峰,郭俊霞

    《农民生活及其价值世界:皖北李圩村调查》主要内容:在当前中国农村急剧变迁的背景下,传统社会生态本就不够稳定的皖北农村更是发生着剧烈的嬗变,从这种嬗变中可以反观传统农民生活的价值世界。农民价值世界包括两个部分:以祖先崇拜、传宗接代为中心的本体性价值,它关涉农民安身立命的人生根本意义;以村庄社会竞争为基础的社会性价值,它关涉农民受他人评价的日常生活意义。当前农民的本体性价值体系日益松弛,社会性价值体系随之异化。从价值世界的变化可以理解当前农民的生活世界,从而展示皖北农村甚至全中国的农村正在经历的一场基础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