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最新电子书

  • 如何成为艺术家

    作者:[美]杰里·萨尔茨(Jerry Saltz)

    “永远不要感到害怕。艺术不过是一个容器,让你可以把自己倒进去。开始工作吧!”——杰里·萨尔茨

    ————

    ☆普利策奖文艺批评奖得主、资深艺评人杰里·萨尔茨,写给所有人的创作生存指南

    ☆63条从艺指导,12项实操练习,所有职业/业余的准艺术家/艺术家面临的问题,一本解决!

    ☆田霏宇、曾焱、张宇凌、龙荻、游骁、祝羽捷、Cici项偞婧、辛迪·舍曼、翠西·艾敏、金·戈登等国内外艺术人诚挚推荐

    ————

    没上过艺术院校、已经结婚生子、严重社恐……这样还能当艺术家吗?

    毫无头绪开始怎么办?陷人瓶颈期怎么办?

    怎么知道作品是不是对的?自我怀疑怎么办?拖延症怎么办?

    从创作前需要思考的事情、如何真正开始创作,到学习如何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再到踏入艺术世界并在其中生存,来自普利策艺术评论奖得主杰里·萨尔茨的63条建议和12项练习,帮助你破除畏惧和迷茫,带你一步步走上一条持续进阶之路。

  • 无情之地

    作者:[英] 乔·辛普森

    经验丰富的登山者都认为,乔从修拉格兰德峰的冰隙中逃脱是人类登山史上最伟大的壮举之一。在我看来,这也是人类求生史上最伟大的壮举之一。——贝尔·格里尔斯,《荒野求生》主持人

    乔·辛普森对危险、忍耐力和死亡的反思将这本书从一个原本很容易染上哥特式恐怖色彩的登山故事,转变为一个关于人类韧性的动人寓言。——《经济学人》

    .

    ☆ 登山史上最伟大的一场逃亡:比登顶更难的,是生存,活着就是你和自己的漫长决斗

    ☆ 冰峰版“电车难题”:从孤身救援的英雄,到千夫所指的“割断绳子的人”,唯有直面绝望才能重生

    ☆ 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英国影片《冰峰168小时》原著,以令人窒息的细节和心理独白,展现登山者的内心世界

    ☆ 荒野生存大师“贝爷”眼中“最伟大的求生壮举”,文艺批评大师乔治·斯坦纳心中的“绝对经典”

    ☆ 获博德曼·塔斯克山地文学奖、英国非虚构NCR图书奖,入选《国家地理》“100部最伟大的探险类作品”

    ☆ 英国中学教学大纲指定学习文本,被翻译成23种语言,全球畅销200万册

    ☆ 随书附登山路线图,艺术纸彩色印刷登山途中拍摄的珍贵照片,如临冰峰

    .

    在6 000多米的冰峰上,乔·辛普森摔断一条腿。唯一的搭档西蒙·耶茨尝试用绳子把他放下山去,展开一场孤身救援。

    下放过半,乔悬在一堵冰崖中间动弹不得,身下是深不见底的冰隙。西蒙在上方拉着绳子苦苦支撑一个多小时后再也坚持不住,无奈从背包里拿出刀,割断了绳子。

    乔向下坠去,一段岩架将他拦住。他活了下来,可身处冰隙,拖着断腿,忍受着寒冷、饥渴、疲惫,眼下似乎只有死路一条。绝望中,乔做出决定:他固定好绳子,滑下岩架,开始寻找一条新的出路。

    .

    登山运动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关于灾难、遗弃和求生的故事之一。——《卫报》

    一场山腰奇迹。乔·辛普森触动了登山界的神经,也触动了许多人的心。——《洛杉矶时报》

    乔·辛普森比任何一个在世作家都更擅长写登山运动的黑暗面。——《泰晤士报》

    一场关于苦难与坚毅的惊人讲述,拥有一股难以抵抗的力量。——《星期日泰晤士报》

    读完这本书后,我急切地想把它拍成电影。这是一个拥有神话般力量的故事,它使你恐惧,让你面对道德难题和抉择,也展示了一些重要的主题:宽恕的本质,世界的冷酷与孤独,以及虽有缺陷但依然关键的人类情谊。归根结底,这个故事关乎人类精神的胜利。——凯文·麦克唐纳,《冰峰168小时》导演

    登山文学的绝对经典……从心理甚至哲学层面见证了人类内心最罕见的冲动。——乔治·斯坦纳,美国文艺批评大师,牛津、哈佛教授

    这是我听过的最难以置信的逃生故事之一,写得生动深刻,令人感同身受,足以成为同类作品中的经典。——克里斯·波宁顿,英国登山家

  • 渴望生活

    作者:[美]欧文·斯通

    【编辑推荐】

    “当我付出时,我付出我的全部。”

    When I give,I give myself.

    ——————————————

    ◆ 英文版1934年初版,畅销不衰。面世88年来,被译成80余种文字,全球超160余个版本,发行数千万册,感动亿万读者。

    ◆ 被收入初中生基础阅读书目、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

    ◆ 入选豆瓣Top250图书,万人9.2高分好评。

    ◆ 梵高诞辰170周年纪念,译者精细修订,梁永安教授万字导读。

    ◆ 40张全彩梵高画作,图说梵高精神成长及其流变。画作信息考证自梵高博物馆、奥赛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等,并特邀《小顾聊绘画》作者顾孟劼(小顾)、中信美术馆馆长曾孜荣参与图片审定。

    ◆ 新增“梵高年表”,梳理梵高短暂一生的重要事件;“他们都爱梵高”,呈现世界对梵高的致敬。

    【内容提要】

    读梵高,最大的意义是解放自己。

    在他画出的向日葵的金色光芒中,我们都要想一想:

    如果遇上他那样的困厄,我们将如何开辟人生?

    ——————————————

    《渴望生活:梵高传》是“传记小说之父”欧文·斯通的经典代表作。

    温森特·梵高,一个为视艺术为信仰,以生命为火把,在暗影重重的人世间负重前行的探寻者。众所周知,梵高去世后才声名鹊起。追溯真正将梵高的文化影响力放大到整个社会的原因,绕不开欧文·斯通这本感动世人的传记小说《渴望生活》。

    1927年春,年仅24岁的欧文·斯通在巴黎看到温森特·梵高的画展。那一年梵高去世刚刚37年,美国公众尚不知道这位荷兰画家。梵高的画作令斯通震撼不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整个世界豁然开朗。”“一切生命的有机成分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伟大崇高的统一体。”这位画家是个什么样的人?于是斯通细读梵高与弟弟的信件,“肩背旅行袋,走遍了欧洲,住在温森特曾经居住和作画的每一处房屋,跋涉在布拉邦特和法国南部的田野上,寻觅温森特曾经安插画架,把大自然变成不朽艺术的确切地点”。回到纽约的公寓后,六个月内四易其稿完成本书。

    完成《渴望生活:梵高传》后的三年间,因梵高当时在世人心中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画家,关于他的故事被美国17家出版社一一拒绝,直到1934年初版。此后畅销不衰,至今全球已发行160余种不同版本,售出数千万册。

  • 不原谅也没关系

    作者:[美]皮特•沃克

    ★第一本针对复杂性创伤后压力综合征的自我疗愈完全指南

    ★全球数十万读者推崇的心理疗愈经典

    ★全面的分类与说解,直接点破易被忽略的心理创伤

    ★提供有效、可行的焦虑与压力缓解方案

    ★值得反复研读的教科书级别的作品

    创伤事件不仅仅包括偶发的、严重的刺激性事件(如战争、天灾、恐怖事件),还包括在成长过程中遭受的羞辱、贬低、欺凌、背叛、情感忽视、过度控制等伤害。这些伤害或许你难以诉说,但带来的创伤却可能远甚于单一事件。

    有太多的人因为忽略了这样成长过程中的创伤,“莫名”地产生了人际关系障碍、情绪上的痛苦,甚至被误诊为边缘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

    本书作者皮特•沃克是享誉国际的创伤疗愈大师。他曾患有严重的复杂性创伤后压力综合征(CPTSD),根据自身的疗愈经历和三十多年作为心理治疗师的从业经验,他写下了这本经典之作。在书中,他深度剖析了CPTSD的起因、症状和类型,并提供了有效的自我疗愈工具,以帮助读者打破在情绪、思维与身体层面的恶性循环。这种完整、系统的多元化疗法,让读者更容易看清自己的状况,突破盲点,取得疗愈进展。

    本书受到了创伤患者极高的评价,同时也作为宝贵的工具为心理工作者所采用。

    不是所有的伤害,都应该得到原谅。

    摆脱束缚,治愈创伤,

    你受过伤,但你不必继续痛。

  • 滨口龙介:那些欢乐时光

    作者:[日] 滨口龙介 / [日] 野原位 / [日] 高桥知由

    ★横扫全球各大电影节,开启日本电影又一黄金时代!

    ★当红日本著名导演滨口龙介首部简体中文随笔集

    ★诚挚分享滨口导演潜心实践的电影创作手法、拍摄理念

    ★《欢乐时光》原始剧本全数公开,收录关键电影剧照

    ————————————————————

    【内容简介】

    备受国际瞩目的日本导演滨口龙介首部随笔集。

    滨口龙介诚挚剖析摄影机的特性、表演的本质及电影的意义。通过毫无保留地分享其重要电影代表作《欢乐时光》的创作过程、剧本文本,绵密轻盈的对话流、巧妙的影像维度……滨口龙介独树一帜的电影创作手法尽数呈现。

    “在镜头前表演”,让一切成为可能。

  • 妥协社会

    作者:(德) 韩炳哲

    如今,随处可见一种痛苦恐惧症,一种普遍的对痛苦的恐惧。人们对痛苦的忍受度也在迅速下降。痛苦恐惧症导致一种长效麻醉。人们对所有痛苦状况避之不及,甚至连爱情的痛苦也渐渐变得可疑起来。这种痛苦恐惧症也蔓延至社会性事物。冲突和分歧越来越没有立足之地,因为它们很可能导致令人痛苦的争论。痛苦恐惧症也席卷政治领域。一致之强制和共识之压力与日俱增。政治安守在一个妥协区域,失去一切生机与活力。

    妥协社会与功绩社会相伴而生。痛苦被看作虚弱的象征,它是要被掩盖或优化的东西,无法与功绩和谐共存。苦难的被动性在“能”所支配的主动社会中没有立足之地。如今,痛苦被剥夺了所有表达的机会,它被判缄默。

    新自由主义的幸福预期物化了幸福。幸福绝不仅仅是众多能带来更高绩效的积极情感之总和,它对优化逻辑避之不及,不可用性是其特征。幸福中蕴含着否定性,真正的幸福绝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使幸福免于被物化的恰恰是痛苦。痛苦承载着幸福,使幸福长久。“痛并快乐着”并非矛盾的修辞。

    --------------------

    韩炳哲作品(第2辑)

    《山寨:中国式解构》(2023年1月出版)

    Shanzhai. Dekonstruktion auf Chinesisch.

    《超文化:文化与全球化》(2023年1月出版)

    Hyperkulturalität. Kultur und Globalisierung.

    《妥协社会:今日之痛》(2023年1月出版)

    Palliativgesellschaft. Schmerz heute.

    《不在场:东亚文化与哲学》(2023年3月即将出版)

    Abwesen. Zur Kultur und Philosophie des Fernen Ostens.

    《禅宗哲学》(2023年3月即将出版)

    Philosophie des Zen-Buddhismus.

    《什么是权力》(2023年3月即将出版)

    Was ist Macht?

    《仪式的消失:当下的世界》(2023年3月即将出版)

    Vom Verschwinden der Rituale.Eine Topologie der Gegenwart.

    《资本主义与死亡驱力》(2023年5月即将出版)

    Kapitalismus und Todestrieb.

    《大地颂歌:园艺之旅》(2023年5月即将出版)

    Lob der Erde. Eine Reise in den Garten.

    《沉思的生活,或无所事事》(2023年5月即将出版)

    Vita contemplativa.oder von der Untätigkeit.

    《时间的香气:逗留的艺术》(2023年5月即将出版)

    Duft der Zeit. Ein philosophischer Essay zur Kunst des Verweilens.

    【编辑推荐】

    (1)韩炳哲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他回归哲学的人文传统和批判传统,在学院化的哲学研究之外,独辟哲学写作新境界,在数字媒体时代照察社会情状和人类心灵,被称为“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2)兼具韩国人的浪漫气质和德国哲学传统的理性精神。韩炳哲对当代社会的洞察深刻,剖判犀利,而其内在的精神诉求却是宁静沉思的、美学意义的生命存在,具有“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

    (3)哲学小品式的文字风格,长于思辨,而又胜在言传。韩炳哲的作品简洁、明快,“充满灵性,锋芒毕现”。中译者的认真细致和精敏才思也为中文版增色颇多。

    (4)在世界范围内已然成为现象。韩炳哲作品被译成20余种文字,包括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在内的诸多学者对韩炳哲做出了回应和称赞,巴迪欧亲自为其代表作《爱欲之死》作序。

    (5)在国内学界和读者群体迅速觅得知音。韩炳哲作品第1辑共9种(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出版后,来自哲学界、艺术界、政治学界、传播学界、文学界的专家学者和普通读者对韩炳哲及其作品做出了积极回应和高度评价,其中《爱欲之死》《倦怠社会》《他者的消失》《在群中》等书备受欢迎。

    (6)中文世界较系统和完整的韩炳哲作品集。韩炳哲作品第2辑共11种,预计2023年5月出齐,与第1辑图书共同囊括了作者主要的和代表性的作品(计20种)。

    (7)《妥协社会:今日之痛》:在大流行时代直面痛苦、思考生命,重建意义世界和价值体系的勇气之作!

    面对全球大流行,妥协社会变成苟活社会。病毒进入健康的缓冲区,将它变成勉强维持生存的隔离区。越来越多的人幸存下来,越来越多对死亡的恐惧积累起来,那原先被我们小心翼翼地压制、置之不理的死亡,重新变得可见。无论在什么地方,生命的延长都以卓越价值的丧失为代价,人们甚至准备牺牲所有一切,只为能够生存下去。

    这是韩炳哲在大流行时代对全球政治生态和社会问题的最新思考。诉诸尼采、海德格尔等哲学大家以及卡夫卡、汉德克等文学名家,作者揭示出痛苦之于人的存在论意义和伦理学、美学意义,引导读者在过度注重自我、过度追求幸福,而现实又远远不能满足、甚至称得上是残酷的当今时代,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避免被抽空意义的为生存而生存。

    【精彩书评】

    韩炳哲摆脱了繁琐的哲学论证,他将哲学洞见直截了当地切入当下。这种植根于法德传统的批判视角,剥开了现实的面纱而暴露出它残酷的真相。这不是快乐的知识,而是发人深省的知识。

    ——汪民安,清华大学中文系

    韩炳哲以其哲学的睿智与分析的犀利,迫使我们去反思数字网络媒体时代的生存情调与伦理处境。他的思考中透露出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

    ——夏可君,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阅读韩炳哲,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

    韩炳哲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

    韩炳哲的哲思充满灵性,锋芒毕现,以其一贯的犀利,带给我凝视深渊的勇气。

    ——贾克防,西北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他用短小精悍的文字,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

    ——杨不风,中山大学哲学系

    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敏锐、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写作者

    韩炳哲这套语言文字炼金术,对概念的追根溯源,无论对于外语学习者还是哲学爱好者来说,都不啻为一种有效的思维训练。

    ——安尼,首都师范大学德语系

    就算不懂得海德格尔独创的那些术语体系,仍然不会影响对韩炳哲本人想要讨论的话题的把握,这也正是韩炳哲的批判哲学小册子之所以厉害的地方。

    ——毛竹,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媒体评论】

    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

    韩炳哲创造了一种他个人独有的思想传统。

    ——《周日世界报》(Welt am Sonntag)

    韩炳哲用他的作品开辟了一条横穿当代文学之林的甬道。他不求你我点赞,只求警醒世人。

    ——德国广播电台(Deutschlandfunk)

    阅读韩炳哲的书,意味着不断地被鞭策、唤醒。……他的社会批判虽然不谙体恤之情,但是他仍然热情地拥抱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

    ——《杂志》(Das Magazin)

  • 论方法

    作者:潘绥铭 / 黄盈盈 / 王东

    本书是关于社会学调查的实战指南,首版于2011年出版。在以译介式教科书为主导的方法领域,本书结合中国社会背景,实现了切身且反身的方法学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起,作者就中国人的性行为、性关系、性观念进行了四次全国范围内的随机抽样调查,并在多点红灯区考察的基础上访谈了1300多位相关人群,积累了大量的定量与定性调查实地经验。本书案例丰富,讲述清晰、生动、具体,经验与教训并举,被誉为“社会学调查接地气的和具有操作性的书”。

    全书分为三篇,包括定量调查方法和定性调查方法方方面面的问题、社会学调查的整个过程和深入的论方法探讨。上篇首先界定了社会学问卷调查,侧重讨论了社会学调查的灵魂“元假设”和其四步逻辑操作、光谱式思维;其次分析了社会学问卷设计的初始考虑,即问卷调查做不到什么、问卷调查是要研究问题而不是描述现象、理论筛选问题、设置相关假设等,探讨了问卷设计中常见的误解、反思了设置开放题和“观念调查”问题等;最后回顾了整个调查实施过程和问卷调查的操作方法以及“过程控制”。中篇是对定性调查的切身分析,作者指出定性调查就是“谈恋爱”,阐发了“求同法”“求异法”“求全法”的三种境界,说明了对象的选择、人数问题和光谱式思维、定性调查设计,探讨了研究情境中的“人”的社区调查、研究生活中的“人”的相处调查、深度访谈、座谈会调查法。下篇是对论方法的探讨,深入分析了主体建构论、光谱式理解和研究伦理问题。

    比起十年前的第一版,第二版有不少新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讨论起点,扩充了新的内容。对于想要打下坚实的调查基础,但又觉得其他的教材类图书晦涩难懂,操作性不强的新手来说,本书是你的不二之选;对于想要提高本土化调查能力,觉得国外教材里的内容不符合中国社会情况的硕博士生来说,本书是你的不二之选;对于想要提升社会学调查境界的学者来说,本书是你的不二之选。

  • 魔物的诞生

    作者:[美]杰伊·M.史密斯

    【亮点推荐】

    ☆全景式新文化史典范力作,在社会变革前夕的历史中重新讲述“狼人”故事的原点。1760年代,“长尾巨爪”的怪兽缘何出现在穷山恶水的热沃当?它是凶猛嗜血的野兽还是邪恶残忍的狼人?它为什么杀死了那么多受害者,为什么偏爱女性和儿童的肉?这一发生在边远之地的离奇事件如何变为传奇,引发上至国王显贵、下至平民百姓的举国关注并流传至当代欧美的流行文化?

    ☆以微知著,从想象的魔物身上窥见真实的旧制度众生相,全面考察18世纪中叶各个阶层的风俗和心态:生活贫瘠、愚昧迷信但又勇敢自救的山野村民,深感自身统治岌岌可危而急于展示爱民之心的国王,在七年战争中落败希望挽回颜面的贵族,欲以天降怪兽之说维护宗教正统性的主教,追求新闻刺激以满足读者猎奇需求的媒体报人,对奇异生物万分好奇的博物学者,追求巨额赏金和封号的职业猎人,意图捍卫热沃当荣誉的地方官员……他们共同制造了怪兽的传奇。

    ☆破除去昧化、断裂式的启蒙神话,展现一个精英与大众、城市与乡村、公开与私下、理性与迷信、国家与地区、世俗与宗教、官方真相与地下谣言、科学与巫术胶着暧昧的前现代社会。

    ☆新文化史领军人物罗伯特·达恩顿&法国史大师威廉·多伊尔&动物史名家陈怀宇联袂推荐!

    ---

    【内容简介】

    1764-1765年,法国中南部热沃当地区一名女子险遭野兽残害。事后她声称,攻击她的那个怪物来自丛林深处,既像狼,又像人。此后大半年中,又有数十人被类似生物袭击,多人死伤。人们的恐惧迅速蔓延至全法国乃至全欧洲,热沃当的野兽也进入了法国民间传说。围绕这一奇怪、异常的怪兽事件,法国史学者杰伊·M.史密斯在本书中做了全景式的文化史研究,展现了旧制度与大革命交替之际法国的社会、知识、文化和政治面貌。他关注的焦点并非怪兽是什么,而是事件背后的意义,即什么样的力量使热沃当怪兽事件轰动全国。他从重建贵族荣誉、报刊媒体的推动、启蒙时代的蒙昧三个视角把握这一事件,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最终揭示出贵族、媒体、教会等出于各自的目的,携手催生了热沃当的怪兽传奇。

    ---

    【著译者简介】

    杰伊·史密斯(Jay M. Smith),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历史学教授,专攻近代早期法国史,以研究贵族政治文化著称,代表作包括《荣誉文化》《18世纪的贵族》《魔物的诞生:1760年代法国热沃当怪兽事件》等。

    林剑锋,浙江大学法国史博士。

    ---

    【相关评论】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历史、哲学、宗教学院与国际语言文化学院合聘副教授 陈怀宇:

    “怪兽”与“狼人”的传说对欧美流行文化有着深远影响,从近年一些相关主题影视作品的大热可见一斑。热沃当怪兽事件无疑提供了一个重要历史文化背景。这部史学佳作以这一事件为个案,运用娴熟的历史技艺从多角度、多面向揭示了法国启蒙时代人与动物之间的跨物种冲突,抽丝剥茧式分析了当时自我与他者、传统与现代、科学与宗教、自然与超自然、中央与地方、城市与乡村、民众与贵族、信仰与启蒙、战争与政治、情感与风俗、口耳相传与新闻媒体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相信每一位读者都将深受启发。

    浙江大学历史系长聘副教授 汤晓燕:

    热沃当的怪兽是法国民众耳熟能详的民俗故事,直至事件过去数百年之后的20世纪,仍有电视剧、漫画以及小说沿用这一题材,尽管对于严肃的历史学家来说,这不是值得深究的题目。但是,史密斯却独辟蹊径,深入故事发生的那个年代,去探索平常不过的事件演化为巨大的传奇的原因。他在貌似通俗的山野故事背后看到,贵族、媒体以及教会出于各自的目的,何由携手“制造”出了一只震惊全国的“怪兽”。

    新文化史领军人物、哈佛大学荣誉教授 罗伯特·达恩顿:

    史密斯仔细检查怪兽事件的各个方面,展示了各种不同的元素如何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惊人的集体错误意识案例。 他展示了人们被怪兽吸引而来,浮想连连,而这些想法有着丰富、多样的心理环境。

    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法国史名家、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历史学教授 威廉·多伊尔:

    这是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尝试,将热沃当野兽的故事放在了一个更广阔的框架中……普通读者以及学者们都会发现史密斯的分析引人入胜。

  • 王阳明的智慧

    作者:吴震 / 孙钦香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思想家,他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体”等主张,不仅影响了曾国藩、梁启超、梁漱溟、钱穆等名家,更是对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传习录》是王阳明讲学以及与弟子对话的语录集,记载了他“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 体”等核心思想。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震教授、知名学者孙钦香潜心研究阳明心学多年,从《传习录》中选择最具代表性的99章句,把它们归类于22个阳明心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下,分类说解。

    每一节的开篇处有两位老师对此概念的题解说明。借助清晰的哲学架构,读者能够深入了解阳明心学的整体面貌,也能一窥王阳明与罗钦顺等同时代学者之间的思想交锋,以跳脱出阳明心学的视角,看待王阳明的重要观点。

    正文部分,则忠实呈现原文原典,辅以必要的注释、现代译文和学者评点。以提纲挈领的方式、简明通俗的语言,深入剖析阳明心学,直指核心。

    书中两位老师还以六千余字前言,阐述王阳明生平事迹、思想轨迹、著述作品,为读者铺平阅读之路。本书汇集哲学史大家陈荣捷、北大教授邓艾民等人的重要研究成果,原文对校《王文成公全书》《王阳明全集》等王阳明作品重要校本,保证文字精准。

  • 作为思想的“国语”

    作者:[韩] 李妍淑

    划时代的日语思想史

    曾获“日本学界龙门”三得利学艺奖

    “国语”问题的背后,即“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这一不断折磨着日本近代意识的重大问题

    --

    对于近代日本来说,并不是先确立了“日本语”,再在其基础上构造出(日本)“国语”的。事实恰恰相反。

    作者结合日本“语言的近代”的概念,从语言思想史的视角来探讨“国语”理念的历史。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说“国语”是日本殖民主义的思想史基础,日本语的“近代”本身的特质也可以被清晰地刻画出来。

    但“国语”理念不能仅仅从政治、思想层面来考察,还要立足于“语言”来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谱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作者试图证明:被归结到思想史、政治史、文学史等方面的“语言思想史”,其自身往往也是具有独立轮廓和固有构造的。

  • 豆腐

    作者:朱赢椿

    [内容简介]

    《豆腐》是“世界最美的书”得主朱赢椿全新的概念主题书。在一块豆腐里,感悟中国人吃的智慧,品尝平淡生活的情与味。一句“白菜豆腐保平安”蕴藏着至简的哲理;一盘小葱拌豆腐教人处世“一清二白”;一声卖豆腐的叫唤,回荡着浓浓的乡愁……豆腐已经不只是一味简单的美食,更 是一个代表 了历史、饮食、文化的精神符号。

    全书收录古往今来与豆腐有关的古诗词、小品文、民间故事、戏曲童谣,邀请200多位知名作家、诗歌爱好者共同书写豆腐故事,并特别专访当代豆腐匠人,讲述豆腐制作的工艺;呈现形式好看且好玩,既有名家水墨画、珍贵老照片、书法作品等,也有视觉创意十足的俗语和灯谜。

    从风味到形态,从美食到文化,一本书吃透中国豆腐;传统与现代融合,趣味与创意兼备,呈现一道道赏心悦目的豆腐盛宴。

    [编辑推荐]

    人间至味,不过一块豆腐

    营养美味,好吃不贵

    质地柔软,不易破碎

    ★用料实在,严选来自各行业的优质稿件

    200余位作者共同书写豆腐故事,各界知名人士倾心参与创作:冯唐、麦家、刘亮程、陈晓卿、叶蓓、喻恩泰、黛青塔娜、林曦、Tango等。

    ★匠心制作,获奖设计师朱赢椿精心打磨

    设计精美,细节巧思,厚达1000多页,内页采用柔软字典纸,翻阅无压力;封面采用浮雕起鼓工艺,模拟豆腐质感,高度仿真,锁线装订,可180度平摊。

    ★豆香情浓,品尝三餐四季里的人间百味

    一块豆腐,吃出人生百味;豆腐是家的味道,是挥之不去的故乡记忆,也是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主要成分:名家随笔、书法绘画、民间故事、戏曲童谣、古诗词、老照片等

    保存方法:无须冷藏,常温保存

    温馨提示:搭配《肥肉》,风味更佳

  • 我们如何思考

    作者:[英]西蒙·布莱克本

    英语世界ZUI杰出的哲学家之一写给普通人的哲学入门书

    *

    剑桥大学、伯明翰大学等知名大学推荐给本科生的阅读书目

    *

    布克奖得主约翰·班维尔、《乔布斯传》作者艾萨克森大力推荐!

    *

    这是迄今为止我所知道的最好的哲学入门书。

    ———休·普莱斯(澳大利亚哲学家)

    ***

    在这本书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自哲学诞生以来困扰许多思想家(如笛卡尔、休谟、康德和维特根斯坦等人)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自我、心灵、自由意志、上帝、命运、善良和正义等。通过简练的叙述、逻辑严密的论证,西蒙向读者揭示了思想家们在这些问题上的思考历程,并提出了他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本书自1999年在英国首次出版后,畅销多年。它不仅向读者展现了哲学知识和思考方法,也向读者描绘了哲学的本质及其魅力。

  • 变革之声

    作者:[美] 特德·焦亚

    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看音乐是如何演变的。——《大西洋月刊》

    焦亚写过一系列关于爵士乐的书,广受好评,但《变革之声》可以说是他内容涉及最广泛、最具启发性的作品。”——《卫报》

    《变革之声》是焦亚的重磅力作,一部横跨4000年的具有创新性的作品……在这部重要的作品中,焦亚向我们展现出音乐仍然是一种颠覆性的力量。”——《重拍》(Downbeat,美国权威爵士乐媒体)

    焦亚细致审视了音乐“颠覆”的一面……他让我们相信,音乐绝不是深层政治目的的附属品,亦非大众品位的简单指标,而是人类社会内在的一股深刻力量,推动变革,充满魅力。——《新评论家》杂志(New Criterion)

    ——————

    ★以全新视角审视音乐发展,音乐的力量远比我们想象中强大 音乐从不是闲适生活的附属品,它具有颠覆性力量,能够推翻现有的阶级与制度、颠覆古板的陈规并建立无畏的新世界。美国音乐史学家特德·焦亚跳出以审美为基础的叙事,用全新视角挖掘音乐的历史,为我们讲述了音乐的非凡故事。

    ★美国杰出音乐史学家三十年心血力作,一部强有力的文化史 特德·焦亚耗时近三十年,深入民间传说、古典文学、哲学、社会历史、人类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考察了音乐在推动社会变革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是一部深具研究价值的文化史。

    ★音乐爱好者必读的新经典,音乐从业者案头必备 本书提供了审视音乐的全新视角,对于音乐爱好者而言,这是一部珍贵、翔实、有独到见解的音乐史。而身处音乐产业中的从业者更会从书中收获很多真知灼见,从而更深入理解音乐的过去和未来。

    ★入选多家媒体年度好书,媒体人与音乐人一致推荐 入选《大西洋月刊》年度15本最佳图书、《华盛顿邮报》年度50本非虚构好书、《图书馆杂志》年度最佳艺术书籍、《书单》年度最佳艺术书籍。《卫报》《华盛顿时报》《重拍》等众多媒体及音乐家特里·莱利、弗雷德·赫希等一致推荐。

    ——————

    内容简介:

    关于音乐,我们读过太多被粉饰的记述。局外人与反叛者的努力被抹去,净化后的新形象站到台前。事实上,音乐中那些可耻的元素才是真正的力量之源,是人类音乐创作与革新的动力。

    在本书中,美国屡受赞誉的音乐史学家特德·焦亚回溯了音乐四千年的发展历程,他从史前人类时代的自然声景写起,一直写到当今的真人秀、歌唱大赛和网红视频,通过广泛而细致的研究与深刻的思考,向我们展现了被掩盖的不屈真相。

    这是一个关于音乐的真实故事。音乐是变革的媒介,分裂的根源,也是人类生活的魅力源泉。

  • 观念的跃升

    作者:[英]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

    在这个残酷而混乱的星球上,只有一个物种有条不紊地发展壮大,这就是我们人类。而推动人类走向胜利的,正是因为我们拥有想象力,能够重新想象世界,并在现实世界中将其构建出来。思想,正是想象力的产物。

    在石器时代,早期智人就发展出我们现在的大部分观念:区分生死、符号交流、想象物质世界之外的精神存在。进入农业时代,经历了社会组织观念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从酋长到国王的演进,知识分子出现,书写文字,制定法律,神化王权,建立起工作的伦理、家庭的观念。

    人类进入轴心时代,相继迎来了摩西、琐罗亚斯德、孔子和古希腊诸贤,他们不仅提供了创世的观念,还有救赎的观念和博爱的观念,影响广泛涉及肉体和精神、国家和教会、政治和宗教。而这些观念预示了我们现在的思考方式,统治了我们的思想和感情达1400年之久。

    在信仰的时代之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接踵而至,发现世界,也发现人性。18世纪是启蒙的时代,是订立现代世界法则的思想大爆发时期,孕育出自由、民主和平等等现代社会的基础共识。进入19世纪,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崇尚暴力、种族血统、科学至上、历史必然性以及对国家的崇拜流行。“进步时代”被鲜血溶解,消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和20世纪的恐怖事件中。

    历史,从未终结。进入21世纪,人工智能是否会让我们放弃思考?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个分化、多元、不确定的世界?……

    对于人类文明来说,思想才是真正的主角。思想既是人类攀升的关键能力,也是人类生活方式变化和历史演变的主要驱动力。对于现代人而言,我们现在赖以生活的基本思想工具,都是在上万年的历程中发展起来的。如果要真正了解人类历史和我们自己,就要直面思想的演变和观念的价值。

    这部大历史视角下20万年人类思想史,将带你领略人类知识的全貌,重新理解社会,认识我们自己。

    【编辑推荐】

    ☆继《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简史》之后,又一解答人类文明逻辑的巨作

    从狩猎采集为生的小团伙,演变为人口规模达数十亿的全球社会,从原始人类的洞穴和森林,到城市化、全球化和数字化的现代世界,人类为什么能崛起?是什么力量驱动着人类历史进程?如何应对当前世界的不确定性?

    ☆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思想跃动、观念跃升的历史

    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知识的变革和思想的先导! “比肩汤因比、布罗代尔的历史学家”从思想的视角,来看20万年人类大历史。一部人类观念发展的史诗级作品。

    ☆领略人类知识的全貌,重新理解社会,认识我们自己

    对于现代人而言,我们现在赖以生活的基本思想工具,都是在上万年的历程中发展起来的。如果要真正了解我们自己,就要直面思想的演变和观念的价值。

    ☆陈嘉映、刘北成、苏德超、大卫•克里斯蒂安、尼尔•弗格森等盛赞的学术通识读物

    费尔南多-阿梅斯托既是当世历史学巨擘,也是致力于为大众传播知识的杰出历史作家,获得诸多奖项和荣誉。本书面向普通读者,是学术通识写作的标杆之作。

    【名人推荐】

    一部大历史视角下的思想史,颇有新意的尝试。

    ——陈嘉映(当代著名哲学家,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这本书试图跨越科学与人文、考古与历史、思想与实践的鸿沟,为我们提供一幅我们现在赖以生活的思想观念从何而来的全面画卷。对常见观点和潜在假设的挑战和重新解释,令人有兴奋和愉悦的阅读感。

    ——刘北成(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头脑中的想法可以让我们比没有头脑更疯狂,这就是观念的力量。世界原本混沌,让一切变得清晰的是观念。让观念的发展史变得清晰的是这本书。

    ——苏德超(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一部关于想象力和思想如何塑造20万年智人历史的杰出著作。

    ——大卫•克里斯蒂安(David Christian,著名历史学家、大历史学科开创者)

    宏大的视野,同时充满有趣的细节。这是一部每一页都有新思想的思想史。

    ——约翰•格雷(John Gray,英国著名哲学家)

    一部典范之作。不可思议的旁征博引,总是通俗易懂,时常诙谐幽默,《观念的跃升》不仅是思想史家必不可少的读物,也是对人类过去感兴趣的读者不可多得的读物。

    ——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

  • 观念的形状

    作者:张曦

    如果文物会说话,它们会告诉我们什么?除了可以鉴定年代的材质,可以赏析感受的艺术形式,可以遥想的历史和故事,还有什么需要我们聆听的信息?在我们凝视它们的那一刻,可否感受到一种联结,那生生的气韵,汩汩的精神,通过物质形式,埋葬后重见天日,直达到我们这些现代人的面前。全书从耳熟能详的72件文物出发,兴味盎然地为读者讲述其中的古老智慧和哲学思想。这些“观念”均有其“形状”,就这么活泼泼地来到你的面前,等待着与你相遇的这一刻。

    --

    文物,并不是僵死的“东西”。它们是一群曾经活过的人的思想、信仰和意图的表达,像琥珀一样,凝固了我们祖先眼中的宇宙、世界、他人和自己。中国文明和文化的DNA,就藏在这些琥珀里面。本书以72件文物为载体,分18个主题,讲述了从上古到王阳明数十个世纪中我们祖先的哲学思考。这些思考塑造了中国文明的精神底色,也奠定了中国人需要坚守的路。

  • 中文打字机

    作者:[美]墨磊宁(Thomas S. Mullaney)

    本书以中文打字机为对象,追溯了中文与现代信息技术相适应的历史。近现代以来,汉字作为非字母文字,在技术语言现代化的过程中遭遇了来自字母文字中心主义的重重阻碍,其一便是无法适应西式打字机。本书通过讲述中文打字机的发明历程,展示了汉语世界的机械革命,探索了中文寻求生存、适应且影响科技变革的历史。书中描述了在近一个世纪之间,中文使用者在发明中文打字机的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尝试、经历种种失败或成功的故事,由此反映了中文如何突破字母文字霸权而融入全球化信息时代,重新获得独特地位。

  • 女性史

    作者:[法]乔治·杜比 等主编

    本书为由乔治•杜比领衔的由七十余位有声望历史学家编撰的皇皇巨著《女性史》的第五卷,时间分段是在20世纪。

    本卷认为,在当代,女性的身份在多种文化因素的作用下开始进一步变迁,从静默的他者和被注视的客体,慢慢在大众媒体的影响下开始融合汇聚,并在20世纪中后期到达了一个文化认同的高潮。在媒介传播的影响下,女性不再是世界一隅的孤立个体,而成为一个有着相似意识形态的集体。她们享有共同的审美爱好和世界观、价值观,具有更为趋同的女性特质,女性事实上由复数逐渐向单数收缩。

    综上所述,20世纪是一个“女性”身份彻底被重构和确立的时代。女性反抗着父权制的枷锁,但在资本主义和商业媒介的合谋之下,她们也越来越陷入了另一种单一身份的陷阱。

    本书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启发性,且雅俗共赏,可读性强,适合从学者到历史爱好者各类人士阅读,是探讨女性历史不可回避的经典权威著作。

  • 为了活下去的思想

    作者:[日]上野千鹤子

    “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价值,女性主义的思想是‘活下去的思想’”

    战争究竟有什么吸引力?

    女人天生就是和平主义者吗?

    女性主义就是追求女人也可以像男人一样战斗吗?

    日本女性主义理论第一人、《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作者 上野千鹤子

    从国家、民族、暴力的全新角度考察女性主义的 集大成之作

    “对于那些想要平淡的日常,希望明天也能像今天一样活着的女人来说,英雄主义就是敌人。”

    ————

    【编辑推荐】

    1、上野千鹤子是日本女性主义理论及运动的先驱与领袖人物,近些年在东亚女性主义的传播中成为代表人物、明星学者。《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厌女》等著作在中国持续热销,其本人也获得了读者的喜爱与广泛关注。

    2、本书是上野千鹤子女性主义理论的代表作与经典论著。是她首次围绕国家、暴力、性别等议题进行思考的总结式作品。在日本长销不衰,极具学术价值与思想价值。

    3、本书以全新视角探讨女性主义。从本世纪 9·11 事件开始,追溯到上世纪的慰安妇诉讼以及之后爆发的海湾战争,阐释了“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价值,女性主义的思想是‘活下去的思想’”这一经典论断。本书还特别收录上野千鹤子东大退休演讲——同名文章《为了活下去的思想》。是全面了解上野千鹤子女性主义理论的必读之书。

    ————

    【内容简介】

    战争究竟有什么样的吸引力?

    女性能和男性一样成为士兵吗?

    女性主义所追求的平等是女性也要和男性一样参战吗?

    9·11事件揭开了21世纪的帷幕,历经了史无前例的“战争与破坏的20世纪”后,我们又在新世纪目睹了如此不近情理的暴力。而在国家与暴力的新的结合之中,又增加了性别这一变量。我们不得不面对“男女共同参与暴力”这一难题。

    《为了活下去的思想》是日本女性主义理论第一人上野千鹤子,围绕国家、暴力、性别等议题进行思考的总结式作品。她从本世纪的 9·11 事件开始,追溯到上世纪的慰安妇诉讼以及之后爆发的海湾战争,在这些暴力事件中,思考性别这一不确定因素在国家和暴力体系的新构成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她发出了“逃出去,活下去!”的呼号,进一步确认与阐释了“女性主义是让弱者以弱者的姿态受到尊重的思想。”

    本书是上野千鹤子继父权制与资本主义》之后又一女性主义力作。

  • 正义的回响

    作者:陈碧

    ☆编辑推荐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陈碧,历年法律随笔集,以女性视角解读女性相关热点案件

    ◇买妻案、家庭中的冷暴力、弑母、性别暴力、生育权等女性权益屡受侵害,在法律中是否有男权主义的偏见?

    ◇罗翔作序推荐:“陈老师是我写作的引路人,带我们看到法治温情脉脉的一面。”

    ◇全书以热点实际案例作为解读对象,囊括女性议题、嫌疑人权利、网暴与举报、程序正义、律师之道等社会高度关注的法律话题,为普通读者提供思考社会案件的法律视角。

    ◇中国政法大学罗翔教授、赵宏教授联袂推荐,适合每一位关注法律与社会新闻的读者,更适合立志投身法律事业的初学者

    ☆内容简介

    《正义的回响》是中国政法大学陈碧教授撰写的法律随笔集。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每个个案的判决都是法理、事理与情理的平衡。公平和正义,不仅要在法条中体现,更重要的是在每一桩个案中得到回响。陈碧教授结合近几年的热点案件,尤其是女性权益相关的热点案件,从法律中的情理视角解读买妻、性别暴力、拐卖妇女儿童、弑母案等20余个热点案件,剖析案件判决中的法制与情理的考量,在讲究逻辑与理性之上,关注民众的常情常感,感受法律的公正与温度。

    本书不仅适于刑法学课堂教学及自学之用,更适用于普通人学习法律常识的需求。

    ☆媒体推荐

    陈老师是我写作的引路人,带我们看到法治温情脉脉的一面。

    ——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罗翔

    陈碧是我身边最有勇气的女性之一,她的文字自由洒脱,没有学术文的酸腐气和塑料味。写得出其不意,读来每每让人兴趣盎然。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赵宏

    陈碧老师是法治写作的黄药师,作为出众的故事小能手,她很少释讲复杂的法理,也几乎不炫耀专业术语,而是用法的一条线穿起古今中外的案件,最后在闭环结颗佛头母珠。

    ——澎湃新闻“法治的细节”主编 单雪菱

  • 企鹅哲学史(上下)

    作者:[英]A.C.格雷林

    A.C.格雷林教授以洗练、精确、睿智的笔法,指引读者穿越横跨东西、纵贯2500余年的思想丛林。《企鹅哲学史》上承刘易斯、罗素等哲人著哲史的传统,系统性地梳理了从古希腊到现代哲学的脉络,又续写了自杜威以降、20世纪下半叶直到今天的哲学版图与前沿思考。

    尽管自己身处西方分析哲学传统,但格雷林对欧陆思想的了解和介绍同样清晰深刻。此外,他还大胆地将印度、中国、波斯、非洲等传统上游离于西方哲学主流话语之外的思想也纳入哲学史的视野。在格雷林笔下,哲学史不再是冷僻艰涩的苦旅,他的“铁口直断”让人不再迷惑于传统哲学教材的曲折论述,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各个更为专精的哲学分支的大门。

    ★ 《企鹅哲学史》不仅值得购买,而且值得在书中随处勾划、折角。对于一部学术著作,没有比这更高的评价了。

    ——迈克尔·迪尔达(Michael Dirda),《华盛顿邮报》

    ★ 这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书,是针对那些试图忘记、甚至想毁灭思想遗产的自我仇恨文化的解毒剂。我们很容易将当下的狭隘关注与真正恒久重要的东西混为一谈。格雷林提醒我们:哲学是持久的,它的过去并不遥远。事实上,它将继续以它的方式与我们相伴。

    ——约翰·卡格(John Kaag),《攀登尼采:关于成为你自己》(Hiking with Nietzsche: On Becoming Who You Are)的作者

    ★ 在这份全面的哲学史调查报告中,格雷林为我们提供了一张印象深刻、包罗万象的伟大思想与思想家的清单......也许格雷林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他对复杂思想进行分类、对比和澄清的能力。这本佳作是如此优雅、清晰、精确,无疑是任何“研究思想的严肃学子”所不可错过的宝藏。

    ——《出版商周刊》星级评论

    《企鹅哲学史》(上卷)以前苏格拉底时期哲学家为起点,一路穿行过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时代,最终将脚步停留在了世纪末的尼采、布拉德雷与杜威。上卷以哲学史的时序为轴,伟大的哲人、纷繁的学派、涌动的思潮、冲破思想桎梏、颠覆旧学的创新思想者们在原本恢弘却又混沌的思想画卷中渐次浮现,在作者提要钩玄的笔下,深邃幽隐、盘根错节的哲人哲思显得明快畅达。

    《企鹅哲学史》(下卷)主要书写19世纪末之后的哲学思想。由于分析哲学的兴起,下卷按分析哲学与欧陆哲学分庭抗礼的哲学史发展态势,以平行结构逐一解析两套体系的思想发展历程。无论是胡塞尔、海德格尔这样的欧陆哲学权威巨擘,还是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这样的分析哲学执牛耳者,都在作者的娓娓道来间变得面目清晰。此外,本卷视野还兼及中国、印度、阿拉伯-波斯、非洲等地区的哲学传统,勾勒出迥异于欧美传统的、异质文明的哲学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