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分类:文化

  • 视觉文化的基体

    作者:[荷]帕特里夏·皮斯特斯

    -编辑推荐-

    哲学爱好者不能错过的电影盛宴

    电影爱好者不能错过的精神空间

    看电影的时候我们在看什么?

    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

    一段荡气回肠的感情,

    还是,

    最终,我们看到了自己?

    本书以摄影机之眼,跨越时间,击穿空间,游走于现实与虚拟之间,揭秘元电影世界的万千可能。

    从柏格森、斯宾诺莎到拉康和齐泽克,从希区柯克、毕格罗到贝松和昆汀,本书以德勒兹(和加塔利)的概念为纽带,通过悬疑与科幻、凝视与窥探,追问欲望和极乐的本源,回顾人类第一次靠近元宇宙的实践尝试。

    爱与恨、男性与女性、权力与抗争、同情与愤怒、卑贱与荒诞,作者把冲突置于刀锋之上,直面影像语言的复杂和残忍。在重新理解电影里的时间与空间的过程中,探索人类、影像和世界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最终揭秘生命与死亡的意义,以及“人”生而为“人”的主体性。

    -内容简介-

    早在元宇宙概念进入大众视野之前,电影人就已经开始为创造和探索一个全然不同于日常的精神空间而努力。本书以德勒兹(和加塔利)的概念为纽带,在先锋电影、艺术电影和更加商业化的电影中建立意想不到的连接。从元电影、主体性、暴力、怪诞、女性和音乐等多个角度,作者不断拷问虚拟与现实、过去与未来、真实与虚假之间的关系,在逃逸的无器官身体中,明晰生成的力量。

    作者以审慎的态度探讨了德勒兹对电影理论的贡献,建立起赛博空间和精神世界对话的桥梁。根据德勒兹的说法,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可以被描述为元电影的宇宙中。他的影像概念暗示了一种新的摄影机意识。这种摄影机意识决定了我们的自我知觉和世界存在:通过动作-影像、情感-影像和时间-影像,自我的主体性不断在大脑的虚拟屏幕中显现。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移动和变化的视觉文化基体中,影像总是不断以现实和虚拟的状态发挥作用。本书展示了如何在德勒兹的概念框架内讨论电影理论,涉及的经典电影有《惊魂记》、《迷魂记》、《末世纪暴潮》、《奇异的日子》、《搏击俱乐部》和《黑暗中的舞者》等。

  • 保卫住房

    作者:[英]戴维·马登 / [美]彼得·马库塞

    保卫家,而不是房地产。

    ********************编辑推荐语********************

    人人都需要住房,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得到安全、稳定和体面的住房。尤其是低收入人群,他们的住房权利往往难以得到保障。在资本主义国家,住房危机尤其深刻。《保卫住房》一书用清晰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之下住房危机的成因。

    不同于一般学者把住房问题当作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戴维·马登和彼得·马库塞承袭了恩格斯关于住房问题的论述,揭示了住房的社会和政治属性,呼吁保卫作为家的住房,而不是作为不动产的住房。认清资本主义国家的住房问题,有助于我们相关研究和政策的完善。对于住房领域学者、住房政策研究者、城市规划和研究者等专家来说,本书可以提供新的思路。对于保障性住房的拥护者和决策者来说,本书可以提供一部分理论支持。

    ********************内容简介********************

    《保卫住房》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之下住房危机的根源。作者认为,住房作为一种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但是在资本支配之下,住房被过度地商品化,其作为财富积累工具的功能逐渐增强,而作为居住设施的功能逐渐减弱。住房的过度商品化,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催生了住房的异化和各类压迫。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住房危机是系统性的危机,是住房体系自身运转必然的结果,不是靠政策的修修补补就能解决的。而工人阶级要在这种压迫中获得住房权利,不可能依靠政府的仁慈措施,而是要在斗争行动中推进变革,从根本上转变政治和经济结构。

    ********************好评推荐********************

    非常精彩!

    ——查尔斯·马德德(Charles Mudede,学术记者)

    局外人网站(The Stranger)

    这本通俗易懂、没有太多术语的书,讲述了资本 主义制度之下的住房是如何运转的,并大声疾呼我们如何能够——也必须——改变它。

    ——《社会主义评论》(Socialist Review)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住房危机的本质进行了批判性分析。作者强调了住房作为家和作为营利性房地产之间的矛盾,并关注了住房的商品化、权力和剥削、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对城市规划、社会学和公共政策有重大贡献。

    ——D. A. 切基(D. A. Chekki,学者)

    《选择》(Choice)

    《保卫住房》清晰地阐述住房危机的系统性,并无缝分析了复杂的经济学概念。马登和马库塞温和地打消了读者对于住房危机的结束只需要政策微调的幻想。

    ——詹姆斯·特雷西(James Tracy,活动家)

    屋顶播客(Rooflines)

    一本及时而杰出的书……即使是训练有素的住房学者,这本书也能为他们提供清晰的概念和分析工具,以超越基于权利的住房研究;这本书可用作活动、法律主张、政治和政策讨论的工具,也可用于学术辩论及课堂。

    ——梅莉萨·费尔南德斯·阿里戈蒂亚(Melissa Fernández Arrigoitia,学者)

    《城市杂志》(City Journal)

  • 空间·制度·社会

    作者:鲁西奇

    “封”“疆”“界”的含义为何?

    古人对先秦越国的认识来自何处?

    秦朝县廷如何运作,其统治下的人民有何种身份?

    古代早期的庶民怎样普遍获得姓氏?

    ……

    “中国历史的南方脉络”再思考之作。在偏离南方的整体考察中,发现南方。

    我反思“南方脉络”的提法及相关研究理路,逐步明晰了“追寻南方脉络”的意义及其潜在的“危险”——对于“以北方中原历史为主线索的中国古代史叙述”而言,它显然是一种强有力的批判工具,提供了中国历史叙述与研究的多元视角,从而丰富了对中国历史的全面认识;但它也可能只是一种“被找出”或“被发现”的历史脉络,而非“实然”的历史道路。

    ——鲁西奇

    本书收录作者近年来的代表性论文,分为“空间”“制度”“社会”三部分,着意于从整体上考察中国古代的空间、人群、制度与社会等问题。在“空间”部分,作者考察“封”“疆”“界”的含义,并分析“越”的历史空间内涵。在“制度”部分,作者描绘秦代县级行政机构的总体图景及其运行机制,考 察唐宋时期厢、乡里制度及新县的置立,关注王朝国家自上而下的制度,也在意民间社会自生、内在的制度,诸如中国农田水利规章中体现的民约。在“社会”部分,作者关注被归属于某一阶层的人的生计与身份,探讨中国古代早期庶人的“名”与“姓名”,以及秦统治下人民的身份与社会结构。

  • 漫长的革命

    作者:[英] 雷蒙德·威廉斯

    雷蒙德·威廉斯在本书中考察了近代英国的教育、识字(图书、新闻报刊)、“标准英语”的发展,英语作家、戏剧的社会历史进程,20世纪英国小说的形成,在这些考察的基础上,他发现一种文化的变革正在发生,并且与之前英国曾经经历过的民主革命与工业革命一样重要。以他的英国文化史研究为依据,雷蒙德·威廉斯提出了在长时段内存在着一种文化革命的理论。

  • 1808:航向巴西

    作者:[巴西] 劳伦蒂诺·戈麦斯

    本书是巴西记者劳伦蒂诺·戈麦斯撰写的通俗类历史著作,讲述了葡萄牙若昂六世流亡巴西并再造巴西的故事。19世纪初期对欧洲王室来说是梦魇与恐惧交织的时代。那时,国王和王后受到迫害,被监禁,被放逐,甚至在公共场合被处决。1807年11月29日,面对拿破仑的入侵,两个世纪前的海洋霸主葡萄牙不再能够独立捍卫自己。时任摄政王的若昂六世仓促决断,带着疯癫的母亲(女王玛利亚一世)和来不及作任何准备的王室,在风雨后的清晨,迈过故国的泥泞小路,登上了航向巴西的船只,开始流亡之旅。

    在任何其他欧洲国家中,都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这是史无前例的。作为十年研究的结果,本书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指南,涵盖了构成这一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的所有细节。戈麦斯将流亡之旅娓娓道来,并且重现了葡萄牙人进入殖民地后的日常生活画像,介绍了王室到来后里约热内卢卫生、健康、建筑、文化、艺术和习俗等方面革命的开展。

    葡萄牙这个曾经的征服者在生死存亡之际选择了一种出乎意料的延续方式——于大西洋两岸分建政府,着实让人意外。作为全球性帝国,葡葡萄牙曾经盛极一时,也在时代洪流中黯然陨落,其殖民历史的书写已然渐趋尾声。巴西虽仍服膺葡萄牙王室统治,但已在求新求变中萌生独立之心。今天的巴西已成为葡萄牙文化和语言的最大继承者,回溯1808年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历史,十分耐人寻味。

  • 还原与无限

    作者:余明锋

    【内容简介】

    所谓“技术时代”,指的不只是技术发达的时代,而且是技术在根本上支配了我们的感知方式、信念系统以及周遭世界的时代。借用阿伦特的话来说,技术时代关乎“人的条件”,是技术发展在改变“人的条件”的时代。人在追求主体性的过程中丧失了主体地位。

    面对这一历史性难题,本书对技术时代的内在系统及其运转逻辑做了结构性分析,揭示了技术工具论看似中立的欺骗性伪装;也对技术时代论的思想谱系做了简要梳理,对相关经典文本做了当下化解读,探讨了诸如笛卡尔、尼采、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梅洛-庞蒂、利奥塔等哲学家,以及福山、韩炳哲等当代思想家的相关作品,以期透过历史的纵深与当前的表象,剖析技术时代的生存实情和人性危机,回应一个时代的根本忧虑、困惑和希望。

    【学者孙周兴、陈家琪、刘擎、洪涛推荐】

    针对科学主义的线性无限逻辑,这本书对技术统治时代和技术人类生活作了有深度的哲学反思,初步形成“非还原论”的思想进路,值得我们关注。

    ——孙周兴,浙江大学敦和讲席教授

    这本讨论“技术时代”的书很精彩,这既是一个很现实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对西方哲学(从古典到现代)的重新认识。技术时代的强力运转,在把时、空同质化的同时,也强力影响着政治的运作。

    ——陈家琪,同济大学哲学系教授

    作者对当今技术统治时代的洞察反思,源自他对哲学根本精神的领悟,展现了发掘与重构相关思想史脉络的功力,以及将严谨的分析论证与敏锐的具身性体察贯穿于批判性探索的出色才能。这是一部出自青年学者的杰作,为思考当代困境提供了新的视野与灵感,并以生动而典雅的书写,见证了哲学生机勃勃的实践力量。

    ——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哲学与思想史教授

    以“哲学突破”为标志的(第一个)轴心时代诞生于“黑铁时代”的土壤中,而在17世纪以来的“科学革命”时代中宣告终结。今天,正在狂飙突进的以生命控制为宗旨的技术—权力时代,是否意味着哲学的彻底终结,还是,一种新哲学诞生的契机?本书是对如下这一哈姆雷特式问题的与其说是回答、毋宁说是再一次追问的努力:生命,还是生命的权力—技术化。

    ——洪涛,复旦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编辑推荐】

    *本书是青年学者余明锋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

    *作者以哲学视角审视时代问题,以学术路径解析现实生活,用切己的反思探寻历史深处的经典思想谱系;

    *本书有学术上的严谨、深刻与创见,在行文上也明晰易读、佳句连篇;

    *本书是作者学术专著系列——“技术时代”三部曲中的开篇之作,其后的两部作品分别为《感知论——技术时代的认识论》《拯救现象——技术时代的存在论》,作者试图以三本书的完整结构来回应当前时代的重要问题;

    *作者亦在bilibili开设线上哲学课,以生动有趣的语言讲授哲学知识,首月视频总播放量超80万。

  • 门外之民

    作者:[美国] 阿尔弗雷德·F.扬

    ◈当这个国家榨干了这些穷苦士兵的最后一滴血后,他们就像驽马般被一脚踢开。

    ◈著名历史学家、“工匠研究教父”、“美国的E.P.汤普森”阿尔弗雷德•F.扬经典之作

    ————————

    内容简介:

    在《门外之民》中,著名历史学家、“工匠研究教父”阿尔弗雷德•F.扬挑战了正统叙事对美国革命时期“大人物”的强调,探究了技工、主妇等在政治权力之外的普通男女在决定事件发展方面的作用,他们对美国“建国者”的影响,以及革命的“民众方面”最终是如何在公众记忆中呈现的。

    本书汇集了阿尔弗雷德•F.扬半个多世纪关于美国革命的学术研究,从对海港城市工匠的多层面分析,到对几乎被遗忘的自由树的深度探索,这些精雕细琢的文章呈现了美国革命的另一面,使普通人得到了应有的历史地位。

    ————————

    编辑推荐:

    ◎ 著名历史学家、“工匠研究教父”、“美国的E.P.汤普森”阿尔弗雷德•F.扬经典之作。

    ◎ 挑战美国革命研究强调“大人物”的正统叙事的划时代之作。

    ◎ 探究技工、主妇等在政治权力之外的“门外之民”在美国革命中的作用,使普通人得到了应有的历史地位。

    ◎ 细节丰富生动,论述机敏得体,本书为我们呈现了美国革命的另一面。

    ————————

    阿尔弗雷德•F.扬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睿智的历史学家之一,他的这些雄辩的文章将我们拉入一种非凡的对话:切实、雄辩、得体、机敏。在这些令人着迷的文章背后是令人眼花缭乱的侦探工作,扬找到了经历丰富的勇敢人物,他们无疑进行了一场革命,像那些更加著名的领导人一样。

    ——琳达•K. 科伯(Linda K. Kerber),《女性没有宪法权利:女性和公民义务》(No Constitutional Right to Be Ladies: Women and the Obligations of Citizenship)一书作者

    在这些精雕细琢的文章中,阿尔弗雷德•F.扬汇集了半个多世纪关于革命时代的学术研究。扬是“美国的E.P.汤普森”,在让普通人作为有影响的历史角色得到应有地位方面,他比同时代的任何历史学家做的工作都多。

    ——加里•B. 纳什(Gary B. Nash),《不为人知的美国革命:民主的野蛮生长与创建美国的斗争》(The Unknown American Revolution: The Unruly Birth of Democracy and the Struggle to Create America)一书作者

    凭借他在美国革命方面无与伦比的知识,以及对于“自下而上的历史”理念的巨大付出,阿尔弗雷德•F.扬激动人心地提醒了我们“人民”在美国革命中的作用。他挑战了正统叙事对那个时代“大人物”的强调,并以生动具体的方式提供了一种微妙、复杂、大胆的分析。

    ——霍华德•津恩(Howard Zinn),《美国人民的历史》(A People’s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一书作者

  • 以色列简史

    作者:[英]马丁•吉尔伯特 / 马丁·吉尔伯特

    ◎ 编辑推荐

    ★ 著名历史学家马丁•吉尔伯特爵士作品 马丁•吉尔伯特爵士是犹太史研究权威、中东问题专家,曾作为战地记者亲历了第四次中东战争,在戈兰高地亲身感受叙利亚的炮火。在本书中,他以史家大家的视野和通俗精炼的语言讲解了以色列百余年建国、发展的历史。

    ★ 200余幅珍贵图片史料,生动再现以色列百年历史

    全书包含191幅罕见历史图片、14张以色列历史变迁地图,43份珍贵手稿、档案,包括犹太人奔赴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建设初期的老照片、战场实景照片、珍贵的官方和民间档案,以及作者的战地笔记和照片等。

    ★ 理解以色列和中东局势的实用指南

    全书讲述了24个关键性历史瞬间,涉及复国运动、中东战争、阿以冲突、奥斯陆会议、拉宾遇刺等以色列建国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以简明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图片资料,串联起一段跨越120余年的辉煌历史。

    ——————

    ◎ 内容简介

    120多年前,维也纳记者西奥多•赫茨尔发起犹太复国运动,希望在《圣经》中的“以色列地”建立一个属于全体犹太人的国家。历经50年艰苦而漫长的建设,犹太人终于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了以色列国,从此全世界犹太人拥有了自己的祖国。建国后的70多年来,尽管存在战争、恐怖活动以及大规模暴动,以色列依然不断通过秘密和公开的谈判寻求和平。

    著名历史学家马丁•吉尔伯特爵士在本书中,搁置固有观念,讲述了以色列富有希望和建设成就的起源、演变过程。用200余幅珍贵历史图片和历史档案,完整记录了以色列漫长的历史岁月和以色列人民的生活,再现了以色列建国之路,以及在中东战火之下,以色列人努力寻求和平、建设与发展的历史进程。

  • 商业社会中的政治

    作者:【英】伊什特万•洪特

    学者们通常强调两位伟大的18世纪思想家卢梭和斯密的对立,卢梭被视为现代性的批评者,而斯密是一名辩护者。然而,伊什特万•洪特在他们的著作中发现了显著的共性,认为他们都是商业社会的理论家。洪特从“商业社会”的概念开始,解释了为什么这个概念与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谓的非社会的社会性有诸多共同之处。斯密问题、卢梭问题两者都源于在商业社会中思考道德和政治所产生的更为根本的问题。商业需要互惠,但商业社会也需要非自愿的社会相互依赖、无情的经济竞争和间歇性的国际竞争。这正是卢梭和斯密所属的世界,而《商业社会中的政治》则描述了他们是如何思考它的。通过在斯密与卢梭的理论关切的相似性上建立的论证,洪特展示了商业社会与现代政治的相关性——民族国家的政治、全球商业、国际竞争、社会不平等和民主责任。

  • 回忆苏珊·桑塔格

    作者:[美]西格丽德·努涅斯

    ️窥见“藏”在房间里的苏珊·桑塔格

    刚刚战胜乳腺癌的桑塔格格外脆弱,但她依然思考着、创作着《论摄影》。努涅斯有幸在这时陪在她的身边。

    “只要苏珊一醒,就会敲门叫我和她一起去厨房。她尽可能少睡;认为睡眠,就像童年,是浪费时间。她无法忍受早晨独自一人喝咖啡或者看报纸。事实上,刚下床时,她尤其需要一个听众。”

    ·一代女性知识偶像的生活底片

    ·一部轻松、直白、私密的桑塔格 轶事录

    ·时隔30年的追忆,一段天时地利的相遇

    ✍️内容简介

    苏珊·桑塔格是当代西方最引人注目也最具争议性的知识偶像之一,其偶像性与争议性持续至今,无人超越。努涅斯作为桑塔格的工作助手及与其独子戴维的恋爱关系得以搬进他们的住所,由此进入一代知识偶像的私人生活。

    这部回忆录真挚地记录了与桑塔格共同生活的日常,目睹了她不自知的有趣、无法独处的脆弱、黏人且话痨、强势又双标,既是我们了解桑塔格真实性格、魅力与生活的珍贵记录,也是来自桑塔格身边人对她的动人追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只是越来越有充分的理由感觉到,遇见她是我一生中最幸运的事情之一。”

    编辑推荐

    1.撕掉偶像标签!桑塔格儿子前女友犀利描述桑塔格不为人知的私密生活:她黏人又霸道、易怒且双标。

    2.作者全新中文版序,30年后再追忆桑塔格,真情流露,成熟坦率,女性视角更增细腻、敏锐。

    3.国内桑塔格知名译者姚君伟全面修订译稿,通篇精校,诚意推荐:“努涅斯的回忆分寸把握得很好,既无局外人难免存在的隔阂,又有局内人可能难有的距离。”

    4.精装修订版,品质触感膜,精致开本,轻松阅读。

    ✨各方赞誉

    “努涅斯的回忆分寸把握得很好,既无局外人难免存在的隔阂,又有局内人可能难有的距离。”

    ——姚君伟

    国内桑塔格知名译者

    “努涅斯是个毫不妥协的天才,她对桑塔格的刻画是迄今为止最生动多面的。”

    ——《时尚》

    “努涅斯对男友的母亲兼自己的文学导师的回忆充满痛苦,颠覆了桑塔格作为一个无畏的知识偶像的形象……从这些矛盾的刻画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从疾病中恢复过来的惧怕孤独的虚弱的桑塔格:她高傲,缺乏安全感,决不妥协,在爱与美面前却非常脆弱。”

    ——《出版人周刊》

    “一部视角私密大胆,叙述直白近乎尖刻的迷人之作。将备受争议的桑塔格描绘成一位永不餍足的读者,容易感动的迷影人,躁动不安又喜欢说教的知识分子。她厌恶孤独,还是个黏人的单身母亲。”

    ——《书单》

    “细致入微地描述了一位复杂、矛盾的公众人物更为私密的一面,叙述不偏不倚且幽默感十足,读来十分引人入胜。”

    ——莉迪亚·戴维斯

    布克奖得主、《几乎没有记忆》作者

  • 审势

    作者:黄湘

    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生逢其时,贵在审势

    编辑推荐

    ◎ 48篇精彩书评,带你了解英语知识界前沿话题。作者通过书评介绍了从300本图书中精选而来的48本,本本带有敏锐问题意识与独特视角。

    ◎ 在有限的篇幅内,作者以最经济的方式,提炼各书最核心的内容和写作思路,是高速了解前沿知识的绝佳参考书。

    ◎ 梁文道、雷颐、陆建德、贾选凝、富大人鼎力推荐。

    名人推荐

    ◎ 这绝对不只是一本书评集。它是一本脉络清晰、见识渊博,以当前各大社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去尝试全面掌握这个剧变时代的著作。

    ——梁文道

    ◎ 认识黄湘多年,他的书评视野开阔,识见不凡,给人别有洞天之感。

    ——雷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 本书用广阔的阅读视野带给我们前沿的讯息,如果你是有追求的知识索求者,请搭上这把高效的梯子。

    ——富大人,《第一财经杂志》编辑, 著有《在吗》

    内容简介

    本书是资深书评人黄湘在《第一财经》杂志开设的“读书笔记”专栏文章合集,通过对近年出版的 48 本英文社科新书的评介,别开生面地展示了当前全球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向与顿挫,且每有道破玄机的点睛之笔

  • 1914

    作者:[澳大利亚] 保罗·哈姆

    1914年,德、奥、俄、英、法等国让世界陷入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将造成3700万人死伤,摧毁传统的社会结构,根除古老的政治制度,并开启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世纪。

    作者保罗·哈姆从不同国家的角度出发,客观、全面地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故事,从外交活动中的纵横捭阖到西线战场上的血火硝烟,从上层阶级的尔虞我诈到普通民众的苦难哀愁,本书试图回答20世纪最令人困惑的问题之一:1914何以成为“世界终结之年”。

  • 发光的骨头

    作者:[英]凯特·摩尔

    震惊世人的职业伤害

    催人泪下的女工遭遇

    ★ 亚马逊分类畅销榜榜首,读者高分推荐

    ★ 全球zuì大书评网站Goodreads读者票选“2017年度zuì佳历史传记类图书”

    ★ 美国图书馆协会评为“2018年度值得关注的非虚构图书”

    ★ 美国图书馆员2018年zuì喜爱的非虚构图书

    ★ 《纽约时报》《今日美国》《华尔街日报》畅销书

    ★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芝加哥公共图书馆、巴诺书店、书籍浏览网等评为“年度图书”

    ★ 艾玛·沃特森女权主义读书俱乐部“我的共享书架”选书

    ********************编辑推荐********************

    长眠地下的骨头

    永恒地发着光

    那是致命的光芒

    也是精神的光辉

    【这是一段令人难以置信的黑暗历史。】镭是一种放射性元素,会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然而,100年前镭公司里的女工并不知道,她们每日与镭亲密接触,甚至摄入镭。在接连地生病、惨死后,她们成了镭公司赚钱的代价。罪魁祸首镭公司却选择了隐瞒真相,用法律漏洞逃避责任。官员、专家、律师对这些镭姑娘的悲惨遭遇漠不关心,就连法律也不支持她们维权……这些骇人听闻的事实,是美国工业史上的耻辱。

    【这是一曲女性力量的赞歌。】在必死的绝望中,镭姑娘们坚持捍卫自身的权利。她们在支持者的帮助下,勇敢控诉镭公司的贪婪与无耻。她们的反抗精神引发了一场革命,促使政府加强对辐射行业的监管,促成劳工保护法律的修订,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世人从她们的苦难遭遇里意识到了辐射的危险。科学家通过研究她们的身体,积累了关于辐射风险的知识。这一切让后人受益匪浅。镭姑娘们的勇气和牺牲,价值难以估量。

    ********************内容简介********************

    镭,众所周知,是居里夫妇发现的一种元素。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个元素曾在20世纪初的美国引领了一股时代潮流。镭可以杀死癌细胞,由此被认为是一种健康元素。商家推波助澜,民众为之疯狂,镭产品一时热销。然而,镭并没有区分癌变细胞和健康细胞的能力,它也会给人体带来致命伤害。

    镭有荧光效应,被用于描画夜光手表上的数字。从事描画表盘这种精细工作的基本是女孩子。这群不谙世事的姑娘在对镭的辐射危害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毫无防护地工作,然后一个接一个地生病,受尽痛苦折磨,悲惨死去。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企业拒绝承担责任;官员、专家、律师无视镭姑娘的悲惨遭遇。这些底层女工的健康和性命一文不值。害人性命的镭公司却能逍遥法外,赚得盆满钵满。然而最终,勇敢的镭姑娘们站了出来,团结一致,在支持者的帮助下,赢得了她们的正义和尊严,也警醒了世人,镭并不是健康神话。不过,她们的故事不止于此。

    本书作者凯特·摩尔通过阅览受害者的日记、信件、法庭发言,并且访谈受害者亲友,走访有关现场,翻阅律师、医生留下的档案和报纸的相关报道等,严谨细致地梳理,深入挖掘这段被埋藏的黑暗历史,从镭姑娘的角度,以极强可读性的纪实叙事风格,生动再现了这群鲜为人知的悲剧主角和她们所经历的痛苦挣扎、顽强斗争。

    ********************名人推荐********************

    这本书真的推荐。镭姑娘是在工作中受到的伤害。这段历史也揭示了人类无知的后果。

    ——张腾岳(《走近科学》等栏目主持人)

    一群英勇无畏的女工,她们的反抗精神在工业安全标准领域引发了一场革命。《发光的骨头》的描写振奋人心、感人肺腑,是对世界各地女性力量的一种褒扬。

    ——娜塔莉亚·霍尔特(Nathalia Holt)

    《纽约时报》畅销书《让火箭起飞的女孩》作者

    我特别欣赏摩尔对本书主人公的同情之心,以及她讲故事的能力,她在这本书里生动再现了美国工业史上一个充满耻辱的时代。

    ——林克·巴克(Rinker Buck)

    《俄勒冈之旅》作者

    摩尔曝光了美国劳工史上黑暗的一章。那些殒命于商业和科学的邪恶联盟的镭姑娘们,在这本书中犹如凤凰涅槃,死而复生。

    ——梅根·马歇尔(Megan Marshall),

    普利策奖得主

    气势强大,内容震撼人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卡伦·阿博特(Karen Abbott),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

    这本书写了一群令人惊叹的勇敢女性,精彩绝伦,但又令人感伤。这是一个真实而又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

    ——瑞秋·伊格诺托夫斯基(Rachel Ignotofsky)

    《无所畏惧》作者

    读起来触目惊心又痛苦难过。那些女工勇敢地挺身而出,虽然在无意中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却依旧从坟冢里对我们道出了她们的心声。阅读这本书是我们对她们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

    ——彼得·斯塔克(Peter Stark)

    《阿斯托利亚》作者

    ********************媒体推荐********************

    《发光的骨头》让我们记住了镭姑娘们的苦难遭遇。摩尔有意让读者发自内心地理解这些女性所经历的痛苦,以及她们为了让自身的问题得到承认而不得不进行的斗争……这个故事令人难以忘怀,因为事情并没有多少变化,镭姑娘们那发光的幽灵仍然困扰着我们。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书评(NPR Books)

    这本内容丰富的书完美融合了历史、科学和个人,为这一特殊元素[镭]及它在改变工人权利方面所起作用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喧嚣》(Bustle,电子版女性杂志)

    对于任何一位对美国历史、女性历史以及对法律、健康和工业安全等主题感兴趣的读者,本书都可谓必读之书。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非常出色!

    ——《旧金山书评》(San Francisco Book Review)

    本书精彩地阐明与大企业斗争、为正义而战并非易事……[镭姑娘的故事就是]一个耸人听闻的遭遇不公正待遇的例子……

    ——英国广播公司第四频道《女性时间》(Woman’s Hour)

    一个令人震惊的故事:20世纪初,美国的企业和法律制度是如何让数十名受辐射毒害的女工保持沉默的……摩尔的描写感人至深。

    ——《星期日邮报》(Mail on Sunday)

    [一部]引人入胜的社会史——深刻地反映了卷入本事件中的那些人员的阶级和性别特点……

    ——《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

    令人信服的女性纪实。这些女性的工作使她们致残致死,而她们的雇主、医生和政府却对她们的痛苦视而不见。

    ——《西雅图时报》(The Seattle Times)

    以小说的紧凑节奏,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在镭表盘工厂工作的女孩们所遭遇的可怕却真实的故事……

    ——《书页》(BookPage)

    我们有时需要提醒健康和安全的来源,以及为什么它们对进步是如此重要。《发光的骨头》迫使我们记住。

    ——《化学世界》(Chemistry World)

    书中对于发光的表盘画工的描述,将会让读者感到震惊……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歌颂了一群女性的力量,她们斗争的决心改进了劳动法和镭中毒相关的科学知识。

    ——《书单》(Booklist)重点书评

  • 科学精神的形成

    作者:[法] 加斯东·巴什拉

    人们往往认为,科学具有从低级到高级的进步阶序,科学发展有赖于学者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不断推进。但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认为,科学的历史并非线性进步,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其中充满了断裂。

    在《科学精神的形成》这部经典作品中,巴什拉用精神分析的方式呈现了科学精神的明与暗:一面是被科学家奉为正统的“科学史”,另一面则是在科学活动中仍有影响力,却被否定或压制的“非科学”因素。通过打捞出被正统科学史压制的无声知识,巴什拉让读者看到,在貌似客观中立的“科学”中,来自语言、文化、历史的偏见,会以“认识论障碍”的形式一直影响人类的心灵。

  • 共同体的边界

    作者:[德] 赫尔穆特·普莱斯纳

    在《共同体的边界》一书中,普莱斯纳对人类共同生活的诸种形式进行追问。在思考范式上,他继承了滕尼斯关于“共同体”(Gemeinschaft)与“社会”(Gesellschaft)的著名区分,但他立足于哲学人类学视域,赋予这种理论图式以不同的价值内涵:共同体秩序作为社会激进主义,对立于现代社会秩序。在他看来,只有社会才给人提供自我与他者、与自身之间必要的空间和距离,正是立足于这种空间和距离,人才能不断地重新对自身进行构想和校验。

    《共同体的边界》出版于1924年,时值魏玛共和国的动荡岁月。普莱斯纳的批判目标指向了当时的反魏玛共和国的思想运动:无论是德国右翼青年运动所追求的“血缘共同体”,还是德国左翼运动所构想的“事业共同体”,都是在通过某种激进主义颠覆现代社会关系。在当时的德国知识界,这种理论声音是孤单的。20世纪80年代,这部著作才被重新发现,引起国际理论界的广泛兴趣。

  • 桑塔格传

    作者:[美国]本杰明·莫泽

    ○ 2020年普利策奖获奖巨著

    ○ 《卫报》《纽约时报》《泰晤士报文学副刊》《大西洋月刊》《奥普拉杂志》等齐声力荐

    ○ 868页、近100幅珍贵照片,作者历时7年,采访近600人,精研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桑塔格文档”海量一手资料,迄今最全面、完整、深刻的桑塔格传记

    【内容简介】

    作为20世纪美国文化的象征,桑塔格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她的一生与美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发展历史息息相关。她傲视一切而又焦灼不安,被神化也被误解,被赞美也被诟病。她反抗想象力的贫瘠,拒绝平庸,拥抱思辨与审美,留下了丰富的创作遗产。作者通过大量研究和访谈,深入档案资料,回归文本阐释,敏锐地捕捉到桑塔格人格和人生中的细微和隐秘的精神内核,探索了传主令人敬畏的公众形象背后那令人着迷的私人面孔:一段段破裂的亲密关系,一次次在身体和心灵上的苦苦挣扎,关于性、艺术、政治、文学——这些都激励、破坏和成就了她的卓越创作,呈现出作为隐喻的“桑塔格”和桑塔格的一生。

    【媒体推荐】

    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桑塔格,这部传记让她得以继续无所顾忌地活着:好辩、任性,常常正确、永远有趣,鼓励我们在看到她最精彩的一面时提升自己。

    ——《卫报》

    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传记。

    ——《纽约时报》

    桑塔格真挚热切、充满激情、奋发踔厉、慷慨大方、自我迷恋、超凡脱俗、反应迟钝、令人发狂,有时可爱但并不十分令人喜欢。莫泽自信而博学,他将传主所有的矛盾性汇集在一起,撰写成这部与她完全相符相称的传记。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像苏珊·桑塔格这样卓越的人物值得拥有一部卓越的巨著……莫泽的这部重磅作品既细致入微又宏大壮丽,是一部为这位“铸造偶像,然后又将之打破” 的作家和哲学家量身定制的杰作。

    ——《奥普拉杂志》

    如果没有苏珊·桑塔格的贡献,我们已经很难想象美国文化是什么样子;如果没有本杰明·莫泽的讲述,我们很快就会很难想象桑塔格的一生是什么样子。像桑塔格这样有意义的人生需要一本有意义的传记。这一需求现在在这部巨著中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并大大超过了预期的效果。

    ——迈克尔·坎宁安,普利策奖得主、《时时刻刻》作者

    一本令人惊叹、让人爱不释手的书,就像一部精彩的悬疑小说(即使对一个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人而言也是如此!)。在这本书之外,我想象不出还有什么必要再写一本关于她的生平的书。苏、苏珊、桑塔格、苏珊·桑塔格……这个角色在这本书里以她所有的精彩、糟糕和令人惊愕的复杂性出现。就是它了!这就是关于桑塔格的定论之作。

    ——西格丽德·努涅斯,《回忆苏珊·桑塔格》作者

  • 大教堂时代

    作者:(法)乔治·杜比(Georges Duby)

    ★ 乔治·杜比,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中世纪史学家,继费尔南·布罗代尔之后法国史学界无可争议的巨头,年鉴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之一。

    ---------------------------------------

    ★ 轰动一时、影响深远的经典著作,文学与史学的精妙结合,通俗易懂、引人入胜。

    ★ 乔治·杜比首部写给普通读者的作品,普及中世纪历史与艺术的杰作。

    ---------------------------------------

    ★继希腊、罗马之后,巴黎何以成为第三个欧洲中心?

    ★法兰西艺术独领风骚,文艺复兴为何首先在意大利兴起?

    ★西方文明波澜壮阔的历史,如何塑造出摄人心魄的艺术世界?

    =======================

    【图书简介】

    乔治·杜比是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中世纪史学家,也是继费尔南·布罗代尔之后法国史学界无可争议的巨头、年鉴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之一。

    《大教堂时代:艺术与社会(980—1420)》这部里程碑式著作是乔治·杜比首部面向普通读者的作品。这是一部关于艺术的历史学著作 ,也是一位历史学家以文学的手笔书写的经典之作。它将中世纪的西方艺术创作还原入整个西方文明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向我们展现了“欧洲之都城”这一荣耀如何从希腊、罗马转向了巴黎,以及法兰西文明何以在几个世纪里独占鳌头,为我们理解纷繁复杂又摄人心魄的艺术世界提供了一把钥匙。

    -------------------------------------------------------

    【编辑推荐】

    乔治·杜比一生热爱艺术,把艺术与他酷爱的历史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他在探寻中世纪历史遗迹与艺术宝藏时产生了巨大的激情,进而凭借其深厚的中世纪史学术功底,在20世纪60年代完成了这部伟大的作品《大教堂时代:艺术与社会(980—1420)》。

    乔治·杜比绝大部分的作品主要面向专业读者,具有相当的难度,而这本《大教堂时代》是他鲜有的面向普通读者的作品。在本书中,他力求文笔优美、通俗易懂,以期带领最普通的读者领略中世纪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中世纪史的兴趣。乔治·杜比在70年代曾以这部艺术史为基础拍摄了9集系列历史影片。这部作品影响深远、深受喜爱,记录片则轰动一时、广为传播,都可谓普及中世纪历史与艺术的杰作。于对中世纪史和欧洲艺术感兴趣的读者而言,伟大的中世纪史学家为普通读者而作的这本《大教堂时代》,必然是不容错过的佳作!乔治·杜比邀请你与他畅游其中世纪领地!

  • 现代社会学理论(第七版)

    作者:[美] 乔治·瑞泽尔

    ◎ 社会学理论经典教材 ◎

    ◎ 第7版中文全译 ◎

    ◎ 博观约取 入门佳作 ◎

    ◎ 快速全面了解西方社会学的案头书 ◎

    ★ 编辑推荐 ★

    ▎ 社会学理论经典教材,第7版中文全译,社会学专业学者倾力翻译。

    ▎ 视野开阔,细致全面,条分缕析,入门佳作。

    ▎ 聚焦社会学理论的现代发展 阅读此书就如进入社会学理论的万花筒:从社会学的萌芽到对后现代的反思,从结构功能主义到当代女性理论,从常人方法学到消费理论和全球化……

    ▎ 正文穿插“人物小传”,文末附章节总结,有助于掌握要点和温习反思。

    ★ 内容简介 ★

    本书是乔治·瑞泽尔社会学理论系列著作中的一种,在美国乃至全球被广泛使用。相比于一些罗列冗长注释和艰涩概念的学术著作,本书更能有效地引导初学者一窥社会学的全貌。本书采用一卷本形式,将社会学理论家及其著作置于历史、社会与政治背景中,以轻松的写作风格,使枯燥的理论有趣、清晰,易于理解。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要性地介绍了社会学理论的历史,将其划分为以古典社会学为代表的早期阶段和以现代、当代社会学为代表的后期阶段;第二部分即“现代社会学理论:主要流派”为本书主体,占据了全书大约二分之一的篇幅;在第三及第四部分,瑞泽尔侧重强调自后工业社会以来社会学界整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分歧的努力,对现代性思潮的批判以及对全球化现象的特殊关注

  • 自由意志

    作者:[德] 迈克尔· 弗雷德 著 / [美] 安东尼· 朗 编

    解读“自由意志”的思想起源

    哲学史编纂学的里程碑著作

    “自由意志”不仅是哲学,尤其是伦理学以及宗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同时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信念之一。在此意义上,这一概念就不能被视作一种普遍的思考方式而被“理所当然地”接受下来,而是应当如本书作者所主张的,进一步去追问这一概念或信念背后的历史起源与实际意义。本书完成了一次对“自由意志”概念的古典思想起源与发展脉络的完整梳理。

    这本书有可能成为哲学史编纂学的一个里程碑,不仅如此,它还呈现了迈克尔·弗雷德在其最出色的写作中经常显露出来的那种魔力。他曾经跟我说过,他最早学到的教训之一,就是不要把那些在根本上简单清楚的事情修饰得太复杂。而在本书中,我们将会再一次看到他的这种能力:不带任何矫饰地给出一个极富启发性的视角,同时又伴随着明澈、耐心以及深刻犀利的视野,令人着迷。——戴维·塞德利

    --------------------

    “意志”“自由”以及“自由意志”向来是哲学史上受争议最多的概念,这些繁杂与无休止的争议,恰恰反映出它们的复杂性与重要性。在古代,人们从何时开始认为人类具有自由意志?为什么有人会这么想?这时使用的是怎样的自由意志概念?这个概念从一开始是否就具有缺陷?

    弗雷德凭借深厚的哲学素养,结合文献学的方法,在宏大的视野下同时关注文本细节,为这些争论引入了极富启发的视角和新的解读可能。

  • 智性与激情

    作者:[法] 贝阿特丽丝 ·穆斯利

    【编辑推荐】

    “我是一个流浪者,我从发现事物、相逢与交流中得到乐趣。”——苏珊·桑塔格

     法国棕榈教育骑士勋章获得者 | 法兰西学院传记大奖得主力作,显影雄心勃勃的女性知识分子的传奇人生

     直面“公众良心”的时代之思, 勾勒20 世纪下半叶西方文化界思想图谱

     援引桑塔格离世后开放的大量档案(桑塔格生前捐赠给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大量个人文件 | 桑塔格生前身后出版的大量作品),为读者了解桑塔格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开启了多种认识和理解的可能性

    【内容简介】

    苏珊·桑塔格是当代西方最重要的女性知识分子之一,多次荣膺国际文学大奖。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性人物,桑塔格的著作是为了寻求对所处时代的理解。她的人生经历,也折射着20世纪30 年代至21 世纪初期西方知识界、文化界的思想图谱和文艺风潮。

    法国文学史学者贝阿特丽丝·穆斯利借助桑塔格生前身后的档案文件、出版作品,以时间为轴,以桑塔格人生各阶段的重要事件为聚焦点,将桑塔格的艺术评论、文学创作、政治见解与精神历程置于历史中加以考察,勾勒出这个“包罗万象的灵魂”一生的智性之旅。